时间:2023-03-15 14:54:48
导语:在师风师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建设。其结果是高校学术研究中学术失范成为了心照不宣、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和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评职称、争福利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功利性。这些缺乏师德师风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缺少教学责任心,没有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个别老师将教学作为上班任务,按部就班,上课来下课走,没有责任心,除了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专业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3]。更有甚者,平日对学生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对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视而不见,期末测试的时候开后门,缩小测试范围或者提前告知考试内容,成绩评定的时候非常随意;在对自身方面也是疏于自身仪表的梳理、行为散漫,行为轻浮,穿戴不整,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接听电话、聊天、随意出入、甚至抽烟等等。这些虽个别现象,但败坏了师德师风,影响校风学风。
2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存在着思维误区
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充分、扎实的理论知识,再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此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但有的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方法存在着思维误区,以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理论学习。因而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将理论学习作为了建设的重点甚至全部内容。目前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师德师风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4]。因此,在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要纠正这一思维误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们明白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体现在所谓理论学习的成果。师德师风固然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培养,但是理论只是作为一种行动的指导,最终需要通过行动来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上[5]。所以,师德师风建设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在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上述原因,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本身也在进行着结构的转型,一些高校有悖师德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学术失范一定程度上是愈演愈烈。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目前高校十分重要的任务。
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事关重大,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永恒的目标。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联系高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发展、良好的风尚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科学合理的建设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体系
师德师风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定义、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师德师风既应该秉承传统的美德和规范,同时也应该具有新的内容。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4点希望[6],这4点希望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教师的义务和职责范围,可以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依据。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面、完善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细化目标,明确标准和规范,是当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前提。
3.2结合实际,付诸行动
保障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行动,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建设的目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7]。要重视教师的言谈举止,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让教师注重细节,教师的教学科研、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是师德师风的表现,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日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些细节方面要规范、慎重、得体,不可马虎、任性[8]。
3.3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随着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我国高校正逐步形成以质量提升为主导、注重办学品质的“内涵型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其基础是在教师资源的发展,因此,提供优质的师资资源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在数量上扩大教师资源,更要在师德师风上提高教师质量。所以,各个高校在引进师资上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的准入门槛,应该将其个人素质、敬业精神、精神活力和创造力列入评判标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对其政治素养、思想品格、学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3.4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讨论和规范评价方案
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研究,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原则、具体细节的关注和讨论[9]。教学是教师的事业也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要优化评价体系,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激励措施,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政策支持,比如说将师德师风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执行师德师风的热情,积极响应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10],形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4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强化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我国提供了国外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更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文化,为我国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自由、平等、博爱、合作、互助等思想成为主流,在道德领域,人和人之间的自由选择权利和能力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完善,自身道德选择能力不断增强。要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必须摒弃陈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实行更加开放的教育政策。当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也使国际上很多腐朽道德观念、意识形态逐渐渗入到我国,我国道德体系的快速建立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教师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流中不断地迷失自己,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所左右,这给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学而不厌,勇于创新”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他国家的优良传统也应该批判地接受,并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不断转化为我国高校的师德思想。不可否认,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师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经济文化全球化对高校师德建设带来的新挑战。过分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部分教师,不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使我国传统师德观受到冲击,个别教师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经济利益,有的教师甚至完全没有职业责任感,对现阶段师德建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本质总是无法认清,对于问题认识不到位,对于发展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
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科研工作中的功利化倾向。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其中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不去潜心钻研,而是巧取豪夺,甚至抄袭。大部分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晋升职称,也就是说,高校部分教师对科学研究的态度较为功利。(2)敷衍的教学态度。部分高校教师只重个人科研,不重课堂教学,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敷衍了事。还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在教室内接听手机,不遵守教学纪律。(3)部分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行政工作者是高等学校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着管理育人的实现。然而,目前高校中许多担任行政工作的教师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协调合作的精神,工作效率低,担任行政工作的教师在处理行政事务上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4)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至上。市场经济对部分教师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把自己的工作仅当作一种旱涝保收的谋生手段,很多教师没有把本职工作视为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伟大事业。其次,有些教师以挣钱为终极追求,热衷于第二职业,而忽视了对教学效果、教育内容的探索与研究,无心钻研业务,不求功劳,但求无过。以待遇的高低来决定自己敬业的程度,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缺乏奉献精神。
3中国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途径
3.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非常特殊。教师应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一样来对待,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尊重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进行爱的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对待学生,人的内在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自尊心人皆有之,正如《学记》所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教师的教导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越亲近和信任老师。
3.2塑造教师自身形象教师应与时俱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获取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论观、人才观,完善和丰富学科知识,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能力的前提下,将理论与实践恰当地结合。坚持做到反思慎独,加强自我修养。
3.3建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沟通渠道学校应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会聆听他们的心声,在学校和教师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和生活条件,明晰每一位教师的思想动态,减少高校教师外出兼职的机会,才能使教师安心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让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充满活力的保证是创新理念,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建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建设师德师风建立现代化的学习评定系统,使高校能够真正成为学术重地。
3.4强化师德师风的制度和环境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培训工作,师德建设要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政治意识。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思想观念等的教育。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的约束和保障。首先,完善并严格实行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制度和必要的奖惩制度,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对在育人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给予肯定和认可。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风险实质是一种不确定性,它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活动中都时刻存在;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这些相互联系的不同主体所承担的风险权重比例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企业、个人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日益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企业风险就是企业所面临的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1]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学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观点。国际律师协会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导致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全球企业法律顾问协会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害的风险。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变化,或者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的因素和企业外部的因素带来的,对企业的各种合法权利和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发生法律风险,企业需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在个别情况下,虽然企业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法律纠纷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其他的不利影响,企业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解决各种纠纷,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滞,企业由此而无法按期履行合同等等。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1.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企业法律风险也是如此。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法律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只是一种不确定状态或者说具有某种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并不一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因为,企业法律风险要转化为现实的不利事件,需要同时具备其他的条件。如,有发生法律纠纷的一方当事人违法,另一方当事人依法维权;或者是虽然发生法律纠纷的一方当事人没有违法,但是另一方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受到了损害,因而依法维权。2.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意味着风险是人类活动的衍生物,有人类活动即有风险,而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维护正常秩序的客观实在体。法律的客观实在性和人类活动风险的客观实在性共同成就了法律风险的客观性。这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因行为目的不达而尽失成本费用的客观存在,同时也表现为其人身财产损害及承担法律责任的客观实在性。毋庸置疑,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佔计的,如企业被宣告破产的风险[2]。可见,企业法律风险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事务或者现象,而是受诸多客观条件影响的,并由诸多客观条件决定的。3.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危害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而变为现实,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目的不达、人身财产损害以及承担法律责任。行为目的不达不仅使法律行为主体预期利益不能得以实现,而且行为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和费用不能冋收。[3]企业法律风险的危害性意味着风险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的物质损失和非物质损失。根据2006年4月统计,近三年来,国资委收到重大法律纠纷221件,涉及央企110多家,直接涉案金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达500多亿元。其中,2004年,国资委共受理央企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2005年是75件,直接涉案金额70多亿元。[4]企业法律风险一旦发生,还可能使企业的名誉受到损害,降低企业在消费者和商业伙伴中的形象,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降低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4.企业法律风险一般具有可防控性。企业法律风险兼具可防控性和不可防控性的特点。大多数的法律风险具有可防控性。法律风险因其行为及相关法律而生,因之,法律行为人于行为之前对规范其行为的法律作深入研究,不仅可预测其行为引发的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且可通过纠正其行为的非法性而规避、防控法律风险损失。此所谓法律风险的可习得性,即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以减少不确定风险。因此,人类智慧在法律风险管理中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形成了新的智慧因素———风险智慧。[5]风险智慧使人类有了有效权衡风险的能力,涉及对风险的分类、本质、等级,涉及快速的习得、储存和检索风险信息。利用相关风险信息行动、有效交流、对新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等。这种可习得性迥异于其他风险如自然风险、经济技术风险的随机性,随机性意味风险处于无规则的混沌状态,难为人类所监测和控制。[5]少数的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不可防控性,这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因素造成的企业法律风险,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那些风险的形成因素。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
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危害性、客观性、可防控性的特征。而要避免危害,就必须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全面地、系统地、连续地、准确地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认识、辨别,可达到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这些风险。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是指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全面地、系统地、连续地、准确地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认识、辨别的活动。法律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进行法律风险识别时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规范企业行为的立法和司法状况,必要时,需包括法律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应对其进行识别。[6]企业法律风险识别的对象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事件是指引发潜在危险转化为现实损失的具体行为或事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二,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的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第三,风险结果的识别。风险结果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会给企业带来的负面的责任或后果。[6]法律风险识别的根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识别(2)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进行识别,即根据企业各业务管理职能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范围和工作职责的梳理,发现各部门机构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3)根据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即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承包商、客户、员工、政府等)的梳理,发现与每一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法律风险。(4)根据法律风险源进行识别,即通过对法律环境、违规、违约、侵权、怠于行使权利、行为不当等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6](5)根据法律风险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梳理,即通过对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的梳理,发现不同责任下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6)对不同法律领域进行识别,即通过对不同的法律领域(如合同、知识产权、招投标、劳动用工、税务、诉讼仲裁等)的梳理,发现不同领域内存在的法律风险。(7)根据法律法规进行识别,即通过对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梳理,发现不同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8)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进行识别,即通过对本企业或本行业发生的案例的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选择以上不同的角度或组合来识别法律风险。[6]根据所选择的法律风险识别角度,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法律风险的识别,首先是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总结出企业的法律风险点,以对企业法律风险有一个全面、准确、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来确定防范、控制风险等决策。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
既然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恰当的、危害的,客观的,又是可以防控的,那么为了避免风险,就应该实现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制度化,将其作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形象,增加企业的价值的重要举措。建立和执行健全的法律风险防控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形象,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包括:
(一)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意识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预先判定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题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思维。[6]每个企业都存在多少不一的潜在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如果没有预先的防范意识,往往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致命的打击。企业管理决策者法治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潜在的法律风险是否演变成现实灾难。所以,企业必须具备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才能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6]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不高,没有认识到本企业法律风险的本质及危害性,因而没有主动识别本企业的法律风险,不知道本企业存在哪些法律风险点和每个法律风险点的来源,也不知道法律风险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不会积极主动地采取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一旦发生重大的法律风险,这些企业无力应对而破产倒闭,或者被依法撤销。更严重的是,即使企业因为遭受法律风险而毁灭了,但是,相关的企业负责人也从来没有想到,如果事前能够主动识别企业的法律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也许企业的命运将是截然不同的。可见,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不仅是企业负责人应有的法律责任,而且也是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意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负责人有义务主动学习有关企业法律风险的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用来分析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作为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提高财政收入,有义务保证所管理的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所管理的企业负责人经常进行不定期的法律风险培训。通过上述两种途径,达到提高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目的。
(二)建立和执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决策层与管理层,为了保护其财务信息的真实、安全和完整,确保经济活动的准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有效控制经济活动,通过优化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工作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决定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好坏,如果管理意识不到位,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环境差,就如同装满破旧零件的汽车,故障不断,最终酿成大事故。[7]对于公司治理,李嘉诚说:“一定要靠制度,靠人绝对不行;最信任的人,也一定要有监察与制衡。”[8]此观点同样适用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即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也必须建立和执行严格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而内部控制的失效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发展过程中的某种不协调,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各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此推动下,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阶段。[9]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规范》)的通知。《规范》第二条规定,该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然而,目前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个《规范》,即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建立和执行严格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法律风险的发生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却是不无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并防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从而有效防控企业法律风险,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及经济实体“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是摆在每个企业管理人员面前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制定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可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接下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运行,使得所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实际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从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防控法律风险。
(三)建立和执行有效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法律风险涉及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法律风险本身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的人员很难胜任法律风险工作岗位。因此,各国主要是确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由专业律师来处理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和防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二战后得以广泛发展,发展历史悠久,发展程度高,企业法制化程度高,法制环境好,法律意识强,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性质如何,都会有自己的法律顾问。美国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模式相当细致深入,渗透到公司各个管理层面,具体在每个层面分工也显示出专业化、细致化。往往一个公司设有多个法律顾问,一般地有:合同法律顾问;专利商标法律顾问;广告法律顾问;生产质量、环保法律顾问;税收法律顾问;涉外法律顾问;人才资源法律顾问;反垄断、反倾销法律顾问;诉讼法律顾问等。[10]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地位高,待遇好。美国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地位较高,体现在其专业性和待遇方面。美国的企业有一种强烈的法律意识,认为只有将总法律顾问放在副总经理的位置上才能真正负起责任、做好法律工作,否则,对公司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损失。另一方面,从管理工作的角度考虑,处于副总经理的位置便于协调公司各部门或对外的各种法律关系,更好地发挥作用。美国企业法律顾问由于地位越来越高,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行业,当然对其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既懂法律、懂电脑,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同时,企业也给予他们比同阶层更高的薪水和待遇,如带薪休假,获得公司股票、期权等。[11]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还处在较初期的阶段,除了极个别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在极个别省份的公司聘请有几个法律顾问之外,很多的中小型中央企业一般在一个省或者市级行政区域只聘请一名法律顾问。即使是在极个别聘请法律顾问较多的央企,也没有做到法律顾问专业化分工。我国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根本没有聘请企业法律顾问。正因为我国企业没有认识到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地位极低,企业法律顾问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法律顾问在企业中更多的是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企业发生了法律问题才想到要找法律顾问,很多法律顾问处于“顾而不问”的状态之中,这导致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有鉴于此,我国企业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法律顾问制度,重视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提高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才能更好地防控企业法律风险。
四、结论
这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满足验资业务需求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逃避验资业务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验资质量,合理规避验资风险。
事项1:自然人甲、乙、丙、丁共同出资组建A有限责任公司,合同规定甲、乙、丙、丁分别出资人民币25,000元,各占注册资本的25%。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必要的审验程序,即向银行函证,核对函证、银行对账单和进账单是否一致,检查进账单真伪和要素是否完备,并审验了注明投资款10万元的进账单。
分析:注册会计师对该事项的审验符合《独立审计实务公告1号一验资》及其规范指南的要求,但为了避免:(1)各个自然人之间代为出资而引起的权责纠纷。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进账单上显示的是各出资者缴款的汇总金额,不能反映各个投资人实际出资情况,如果某个出资人如丙方没有资金,私下协议由其他出资人代为垫付,这在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证据中没有办法得知,并且在各个出资人拟设立公司的良好关系下,他们也不会把实情告诉注册会计师。但一旦出资人之间出现矛盾,其权责无法私下调和需要司法介入时,代为出资方可能会控告注册会计师验资报告不实,因为实际情况是丙方没有出资;(2)出资人用借款出资,取得验资报告拿到营业执照后,立即抽逃资本还债。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和取得以下证据:(l)证明各个自然人经济状况的资料;(2)由各个出资人、被审验单位签名盖章的出资人货币出资清单。如果某一出资人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其货币出资,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出具验资报告;如果存在代为出资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还应取得由出资方、代为出资方共同签名的委托受托代为出资协议,并关注出资方和代为出资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代为出资款的偿付条款的规定。
【摘要】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是一档关于时政新闻论辩的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03 年3 月开办以来,至今已经12 个年头了。本文以《时事辩论会》为研究对象,透过对论辩话题的策划、参与对象的选择、节目时长的设定、舆论场的构建这几个方面来探求该类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时事辩论会》论辩型节目舆论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也日渐增多。为了适应社会和大众的需求,电视媒体也纷纷改版创新,许多电视台相继开办了类型风格迥异的电视节目。其中,论辩型电视新闻时政节目就是其中一种。而在众多的论辩型电视新闻节目中,唯有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时政新闻论辩的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03 年3 月开办以来,至今已经12 个年头了。该节目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不禁令业界同行们连连称奇。因此,作为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代表,本文以《时事辩论会》为研究对象,透过对论辩话题的策划、参与对象的选择、节目时长的设定、舆论场的构建这几个方面来探求该类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概念界定
对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学界和业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要研究此类电视节目,首先就要搞清楚三个概念:即何为“时政”?何为“时政新闻”?何为“论辩”?根据对《辞海》等相关工具书的查询得知,“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其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时政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论辩”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指辩论并说明辩论之理由。通过对“时政”、“时政新闻”及“论辩”三个概念的了解后,我们不妨将“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定义为:它是一种以电视台演播室为活动范围,以“主持人加嘉宾”或者“主持人加嘉宾加场内观众”或者“主持人加嘉宾加场外观众”等为参与对象,主要围绕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为话题形成两种对立观点,即兴对话题进行对抗性辩论并阐述理由的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
二、《时事辩论会》改版前后对比
2003 年3 月3 日,凤凰卫视推出了全国首档论辩型电视节目——《时事辩论会》。节目以论辩的方式,除了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精彩交锋以外,场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讨论中来,就在这观点交锋的一来一往中展开思想对决。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全国各家电视台的争相效仿。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众多的“模仿者”早已不复存在,而《时事辩论会》却处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地位,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备受观众喜爱。2014 年7 月1 日,已经开播了11 年的《时事辩论会》进行了全新的改版。具体介绍如下表:
节目改版后,人数的增加使得主持人左右两边的嘉宾都为两人,不仅从视觉上看整体感觉平衡了,而且从观点的阐释上看,两方面的声音也更加平衡了,不会出现两个攻一个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双方的观点交锋更加激烈,从而提高了节目整体的紧凑性,增加了可看性,避免了拖沓之感。此外,美女嘉宾的加入不仅吸引观众眼球,而且在激辩过程中增加了一股温柔而有力的力量。演播室布景的改变使得正反双方的位置更加明确了,增加了辨识度,而且打在背景幕布上的九只白色光束烘托出了节目庄重严肃的气氛,这与嘉宾们在辩论中偶尔出现的轻松打趣的话语与笑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场外观众参与形式的变化节省了更多的时间,这部分时间则被补充到了现场嘉宾对于话题的论辩中。这不仅利于嘉宾观点的充分表达与阐释,而且对嘉宾的现场应变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连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未来发展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1、论辩话题的策划
论辩话题犹如节目的灵魂。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辩题的选择上要特别注重时效性和冲突性的结合。从对当前中国安全问题讨论到对当前两岸关系分析,从对马航MH17 事件对当前各国关系局势的预测到对郭美美事件的持续发酵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的判断,《时事辩论会》在辩题的选择上始终跟随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时政热点,突出新闻的时效性。此外,辩题中多以“中美双方”、“中日双方”等类似的方式出现,折射出当前国际局势中主要受关注并且存在问题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从而增加了辩题的冲突性。
2、参与对象的选择
参与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论辩节目的精彩程度。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节目嘉宾的挑选上,要注重多元化与知识背景的深度化。在这一点上,《时事辩论会》节目组的编导们可谓是煞费苦心。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大陆,香港或海外“名嘴”,他们大多背景各异且慧黠过人,这有助于辩题讨论的多元化以及观点阐释的深度化,从而形成热烈的争辩气氛,增加节目的可看性。而此类节目在主持人的选取上,更特别突出主持人作为“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所谓“催化剂”是指在嘉宾陈述观点的过程中,主持人要适时的在嘉宾们所陈述观点中的“关键之处”做文章,从而把一些没有必要争辩的观点或者是争持不下没有结论的观点或者是嘉宾发表的有些偏离辩题的观点引向另一个层面进行延伸或扩展。在这一点上,《时事辩论会》的主持人程鹤麟就做得恰到好处。如2014 年8 月21 日关于“伊拉克分裂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论辩中,当反方嘉宾将观点扯远到“如果伊拉克分裂为三个国家之后,则会怎样怎样”的时候,主持人马上打断说:“今天不讨论伊拉克会不会分裂成三个国家”。同时引起其他几位嘉宾,包括同一阵营的嘉宾附和主持人的观点。正是主持人及时的发挥了他“催化剂”的作用,才使得论辩及时的被拉回到正确的方向上。
3、节目时长的设定
对于时政新闻类节目来说,其涉及到的话题往往严肃且枯燥,而对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来说,若想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在论辩话题和参与对象的选择上下功夫以外,还应该在节目的时长上有所考量。据美国专家在对“成人的注意力到底有多长”课题的研究中发现,成人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长只有20 分钟。即使是在玩竞技游戏时,超过20 分钟后出现的失误也会越来越多。此外,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来说,人们普遍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鉴于此,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时长应该控制在30 分钟到40 分钟以内。《时事辩论会》的节目时长就是30 分钟。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时事辩论会》的首播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中午的12:30-13:00。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人们刚刚结束一上午紧张的工作,吃完午饭之后的休闲时间,观众基于对时事新闻有所诉求和兴趣的心理,便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时间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此时间段播出节目,有利于被更多观众所青睐。
4、舆论场的构建
我国“舆论场”概念的较早提出者是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其中构成舆论场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①
(1)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人群集结密度大,交往频繁是节目得以实现思想交锋广度上延伸的必要提前。从人群集结密度上来讲,《时事辩论会》显然做得有些不够,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此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其节目形式就定位于小组论辩。这是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所要注意的地方。而从交往频繁度上来讲,《时事辩论会》中嘉宾参与者们的平均语速达到了每分钟约400字,在论辩的第二阶段,即阶段时,真可谓是“唇枪舌战,火花四溅”,让观看者不忍离开。这是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所要借鉴的地方。
(2)舆论场的开放度。这个“开放度”是指空间的开放和信息内容的开放。在空间开放度上,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要注重“演播室真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结合。所谓的“网络虚拟空间”就是指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与场外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如节目论坛、网络直播专栏、微博、微信平台等。《时事辩论会》在凤凰网论坛上开辟辩论会版块,在场内激辩的同时,让场外观众随时加入争战,让观众不再是冷眼的旁观者。在信息内容的开放上,《时事辩论会》经常会加入一些关于时政新闻的假设性辩题,如《蒙古是中国的稳固后院吗》等。为了避免麻烦,《时事辩论会》会在每期节目开播之前,在节目的片头打出这样一行“免责声明”:“以下节目只反映主持人及嘉宾个人意见,与本台立场无关。”这些都是值得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这类节目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气氛。此类节目中多方角色营造的舆论氛围不仅靠语言的交流,也应注重环境中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背景布置等。改版后的《时事辩论会》在背景幕布分别以“黑色(代表主持人)”、“红色(代表反方)”和“蓝色(代表正方)”三种颜色进行划分,同时配上九只白色光束,烘托出了节目庄重严肃的气氛。
舆论场正是在以上三点要素的相互配合下才得以全面构建。这类开放的、公开平等而自由讨论的地方,是促成舆论形成和变动的重要空间。所以,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要在舆论场的构建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
参考文献
大型先进的、高精尖医疗器械购买前要对其性能特点、先进性、前瞻性等进行科学论证,对其潜在的风险要进行评估、调查,最后作出综合的评定。这也是鉴别淘汰优劣供货方、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医院的有效手段,确保投入临床使用的器械是品牌优质、性能良好的放心产品。使用风险的控制大量的医疗器械临床正常使用中也存在显性或隐性的风险,并不是只有当器械出现故障时才具有风险,医疗器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规避器械风险,提高医患安全”的理念应当导入到每个使用人员的心中。
提高使用科室的风险管理意识,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科学的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医疗器械正确使用工作制度;(2)根据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制定器械操作规程;(3)使用人员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掌握器械的原理、作用及性能;(4)大型医疗器械设备必须取得相应资质的人员才能上岗;(5)如遇异常懂得做好初步应急处理防范措施。
所以正确的使用和操作也是规避和防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存在的风险一个关键环节。维修风险的控制任何医疗器械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周期,现实中很多医疗器械使用年份过长,尽管还能工作,但风险值已明显增加,所以医疗器械“带病服役”是常有的现象。
为了保障医疗器械正常有效运转,降低故障率,控制风险,提高医患安全,预防性检查维护、定期保养维护、高效故障清除率、严格遵守报废制度等都是规避和防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存在风险的有效措施。应急预案防范措施的建立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事件带来的危害及医患纠纷,医院应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小组。小组应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相结合,建立预警和控制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不良事件,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应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应的处,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企业;财会管理;风险管理;问题
在企业财会管理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财会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造成企业财会管理中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而风险管理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偏差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就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然后将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严格控制并防范财会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从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风险的对策。
一、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现状
1.企业财会管理制度落实差
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为提高自身财会管理水平与质量,很多企业会请专门的企业管理公司制定相关制度,因此,制定的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落实时存在落实差的现象。主要表现:部分工作人员对企业制定的制度不够重视,不能发挥制度的应有成效;部分制度条款在执行的时候监督力度不够,致使制度执行不全面,或存在执行漏洞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会管理工作质量。
2.核算管理问题
部分企业虽然邀请专门企业做企业发展规划,甚至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但因涉及的核算主体比较多,在核算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核算主体提供的财务报表比较多,对核算人员而言是不小的工作量,结果在核算出错的机率比较高。同时,资金使用考核难度大。众所周知,在核对企业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时需收集部门的很多财务信息,尤其对于设立部门比较多的企业而言,收集、考核资金使用情况需投入大量精力,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考核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从而不能对部门资金的使用形成有效监督。
3.存货管理问题突出
存货管理问题在一些部门较多的企业中容易发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因业务面广、涉及部门多而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原因可能是管理人员忘记记录所致。同时,存货较多时不按照次序摆放、摆放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存货管理质量。另外,受存货较多的影响,导致验收时间长,验收效率低。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无疑给存货管理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对策
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来自各个方面,为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
1.狠抓制度落实
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如无法严格落实,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一些企业尽管邀请专门公司进行企业财会制度的制定,但这并不意味所有制度都能严格落实。为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内容:首先,在邀请公司制定企业财会制度时,应将之前存在的问题详细的告知公司,尤其一些财会制度的不足,使其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制度,为制度条款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其次,确保制度的严格落实。企业应根据制定的财会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使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最后,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企业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财会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改进。
2.提高核算管理质量
为保证财会管理工作高效的实施,对于包含多个部门的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核算主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核算质量。首先,根据不同的部门业务特点,安排合理的核算时间段,及合适数量的核算人员,避免因核算人员工作量过多,增加核算错误发生率。其次,在进行核算期间应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加大对核算不良问题的查处力度,杜绝核算期间违规规章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对部门资金使用的考核,通过考核资金使用相关目标,了解部门资金使用的合理状况,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解决。
3.注重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首先,为避免账实不符情况的发生,应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要求采取人员认真记录每笔账款避免遗漏,否则可采用罚款的方式予以警告。其次,加强存货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货物性质合理摆放,避免随意摆放货物。最后,督促工作人员及时验货,缩短验货周期,提高验货工作效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中,企业应分析当前的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现状。根据这些现状结合企业的实际财会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认真分析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应对策略,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英,张春艳. 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商,2015,47:11.
(一)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早期的通信行业是国有垄断行业,由政府主导,政企合一,政府相关部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员工吃大锅饭。随着通信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财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但通信企业对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低下,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到企业经营和风险控制。企业成本最小化意识薄弱,导致成本控制水平较低,对通信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一部分国有企业不进行财务分析,忽视了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正是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影响了通信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进行,影响了企业管理活动,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控制。
(二)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由于早期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行的是计划制,由国家直接下达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指令,政企合一。后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经济的发展逐渐放开,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体制弊端和缺点。通信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层次不高,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如风险控制和应急机制薄弱,反馈机制落后,没有适用于通信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等。这些缺陷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是不利的,对企业风险的控制存在不良影响。通信企业想要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有制度可循,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约束,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三)财务分析人员缺乏企业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通信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有一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存留下来,不少通信企业的员工还存在吃企业“大锅饭”现象,财务分析人员缺乏企业风险控制意识。通信企业将财务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只需要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财务分析人员只需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企业忽视了对财务分析人员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意识。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专业水平不到位,那么将会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非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有可能更缺乏企业风险控制意识,甚至可能借职务之便,利用财务漏洞挪用公款等。这种问题的出现将对通信企业的财务工作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直接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控制。通信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从事财务分析工作,保证企业财务部门人员结构的合理性,提高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通信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
(四)财务信息存在失真
我国通信企业营业网点分布广泛,数量较多,财务信息难免会出现失真的问题。当前我国通信行业的三大巨头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巨头企业在中国通信业中拥有绝对优势,这种寡头垄断使得企业容易忽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漏洞,财务漏洞使得财务信息出现失真。企业会计核算出现差错容易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而财务信息失真会造成财务分析的准确性降低,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系统的漏洞,不能对通信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财务信息失真会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失,尤其是作为通信企业这种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将扰乱企业经营活动,甚至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对于通信企业自身来说,信息失真会影响财务分析水平,影响经营者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影响通信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通信企业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内部风险还要面对外部风险,通信企业首先要正视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经营过程中要面临国内和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需要提高对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财务人员对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意识。企业只有提高了对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才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权责分配,确保企业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出台企业风险控制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通信企业对风险控制的意识,帮助企业建立现代风险控制制度。
(二)建立健全完善和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
制度是企业运行的良好保障,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形势,通信企业需要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完善和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完善的财务制度能够保障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展开,有利于企业风险的控制。当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突出时,企业应该给予员工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出现违反企业财务制度的行为时,员工必须受到处罚,这样可以减少企业财务工作的失误,保障企业财务工作和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人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现代公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人也是企业管理中的主要部分,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力,同时许多企业风险的出现也都是因为员工的问题,所以企业风险控制要关注员工。由于通信企业是国有企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许多员工的专业素质并不高。如果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话,那么企业的财务工作将受到不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将会被降低,甚至出现经营漏洞和企业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企业需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内部监督。
(四)建立有效的通信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企业风险的发生,可以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当前我国通信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通信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需要向国外通信业借鉴先进风险控制方法,建立有效、可行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降低企业分权管理的潜在风险,减少通信技术更新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除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外,企业还可以建立财务预算制度,预算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财务风险和企业风险的发生。
三、结语
那么如何在采购过程中规避掉这种风险?下面我想从9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1、沟通: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里最大的成本不是机器设备,也不是生产运营的模式,而是人的成本。如何做好人的工作那就是沟通----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企业与客户的沟通等等,我们生活在世上无时无刻的不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吗?沟通这两个字的妙处大家或许比我更了解。所以我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平时的一分钟交流,胜过矛盾时的一小时辩论。
2、加强信誉:
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位或个人如果失去了这最最基本的东西,那么企业无法发展个人亦是如此。当人有一个好的信誉的时候谁都愿意跟你打交道。这里有一个我自身的案例:我刚进公司做采购时遇到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我把东西买回来了,财务不结帐,分析了一下这里有可能有着众多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都要给别人结啊,必竟我跟那些供应商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别人能把东西准时准地的送过来已是很给面子了,那我怎么办?那会我也没钱,于是从朋友啊亲戚啊那借了点钱,给他们付了一部分(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本身像我这样自已出钱的方式就不合适,真是下下之策,如果你再去付全款那你就真是太傻了;更强调一点是即便必须如此那也得签协议)最终款结了,借的钱也还了;从那之后我每次要货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给我送过来,因为我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一、我不会骗他们,
二、我所承诺的东西肯定会在那个时间段兑现。换句话说将心比心吧,虽然说现在的社会利益是最大化的,可人心还是肉长的!
3、现金急救(也可称之为紧急采买):
当供应商出现了注如:运输途中的第三方问题、不想交货的问题、产品生产不出来的问题等等,那在那一时间段里我们能做的而且最有效的就是采用现金进行其它渠道的小批量购买,以解燃眉之急;这里面需跟财务购通好。
4、变换合作方式:
把我们从过去的我付钱我就是老大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变成合作共赢的方式即同舟共度;好处在于大家都是一个产业链的,一荣均荣,一损均损,所以心才会往一处使。这里也有一个关于家乐福采购自行车的案例:过去家乐福采购自行车均是找大厂家,那会其还并不算财大气粗,所以供应商并不把他放在首要位置,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于是其调整了一下采购策略把供方锁定在了二三线的厂商;一名采购员去与其谈判,说:“我们一年购买你一百万辆自行车”厂家一听高兴啊,其接着又说:“每辆一百元”这会厂家再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当时的出厂价就是一百一了,这生意没法做啊,可是采购方却又说了:“我给你们一些建议能让你们每辆挣十块钱,前提是我要的货必须放在第一位置第一时间送达”当达成协议后,家乐福开始对这一家企业进了整改;结果当然大家可想而知道,家乐福即节约了成本,树立了威信,厂商也有每年一千万的进帐,皆大欢喜。
5、交付期提前:
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最坏的结果,面对不能及时到货的风险,我们可以提前让其交付,比如:我二十号要货,合同就签到十八号。用两天的时间来应对不可预知的突况,以便不让自己太过于被动。
6、降低预付比例,扣压少许尾款:
一、当我们为了提高供方的积极性,通常做法是给部分预付,过去有可能是50%甚至更多,那好现在改为20%,这样他会面对大量的拿不到的资金而着急,事必会按期交货。
二、在合同中写明扣压少许尾款(通常是5%),并写明因为你方的错误而导致我方损失将扣留尾款以作弥补。
7、从服务外包转型为自主研发:
这种做法通常是用以应对卖方市场的天下,而采了取的不得以措施,因为一旦自主研发将会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当收益与支出不成正比时一般不作选择。
8、ABC法则:
所谓ABC就是把供方分为几个等级,每次从不同的供方进入不同数量的产品,降低依赖性,改变过去的统一供货而造成的缺货风险的可能。
9、定期梳理调整合格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