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时间:2023-03-15 14:55:04

导语: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第1篇

一、提问要有吸引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同学们,你们星期天都跟谁一起玩,都玩些什么,你想知道大作家福楼拜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吗,他都跟谁一起玩?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福楼拜家去看看吧﹗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迫切想找到答案。这样有吸引性的设疑导入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来,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学习,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启发性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想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去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依据教学目的,扣住教学重点,抓住教学难点,加以引导点拨,对完成教学目标可谓事半功倍。针对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思维之机,很快把学生带入老师所创造的思维情境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提问要有角度性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对同一问题从多种角度提问,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 ,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

五、提问要有发散性

文章的架构、中心构成了精彩的文本。对文章的理解也不要只固定在一种解读上。学生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把思维发散开去,对课文的多元解读也就出来了。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六、提问要有灵活性

课文中有很多问题是很难很深的,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灵活多变的问,深入浅出的问,直到找到答案。如教《孤独之旅》时对暴风雨一段的提问:暴风雨单指大自然的暴风雨吗,还指什么?他在人的成长路上起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提问,文中比较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就是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灵活多变的问,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

七、提问要有阶梯性

第2篇

一.表现人物性格

课文《鸿门宴》中,刘邦遇险,忠诚勇武的樊哙“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眼光里的愤怒,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琦君的《春酒》中写道:“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母亲的和善性格呼之欲出。母亲人物形象生动,形神毕肖。这是作者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看到丈夫两眼盯住盒子的黄金,葛朗台太太吓得喊道:‘上帝啊!可怜可怜我们吧!’老头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婴儿那样朝梳妆匣扑来。”通过侧面写葛朗台的眼睛,活画出了一个视金子如命的守财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断气时:“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舅爷不在跟前,故作此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就不肯咽气,可见他的吝啬,对他眼神的描写,起到了非常好的讽刺效果。

二.表现人物精神

柳永在《雨霖霖》中写送别时写道:“执手相看泪眼。”泪眼婆娑,眉宇间传出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目光里自有千言万语,无须说一字,而情在其中,眼神中有一种怅惘的情绪。鲁迅的《雪》中有:“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所以雪罗汉目光灼灼,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资质”,而且和前面的背景描绘相映衬,使意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和柔媚多姿。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有:“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他(都德)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左拉)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福楼拜的睿智、都德的犀利、左拉的尖锐栩栩如生。课文《香菱学诗》中写道:“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学诗入了迷,“两眼鳏鳏”。鳏是一种大鱼,其性独行,其目常睁不闭,所以常用“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香菱学诗的眼神,真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了。

三.表现人物变化

《祝福》一文中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开始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的“眼光上带些眼痕”,捐了门槛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断,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终前“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祥林嫂从开始的希望,到长期经受打击折磨,内心痛苦,无法表达,已陷入极度的悲哀与麻木。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当父亲向船长打听到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异常发愣的眼神,语无伦次的话,生动刻画出父亲认出于勒之后的内心的巨大恐慌。“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她没有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这是小说的部分,巧遇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暴露无遗。金钱为重,亲情全无的冷酷心态通过眼睛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3篇

【关键词】插图;学习兴趣;观察能力;鉴赏能力

关于插图,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

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插图视而无睹,甚至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写者别具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我们着实应该把这些精美的图片看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其价值,让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本文试就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言文字是客观实物的再现,而反映客观实物的语言文字,很多是能够通过画面来展现的。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只是课文内容的依葫芦画瓢的简单重复,而是课文内容的深化,是编者、作者、教者、读者思路的融合,是语言与图像的互为印证。所以,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类插图,将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由插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教学《紫藤萝瀑布》前,我进行了学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紫藤萝花比较陌生。讲课的那天,我没有急忙叫同学们读课文,而是翻到课前的插图《紫藤萝》。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并说说紫藤萝花整体形态有何特征。学生们对我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仔细地观察图画,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我叫了几位举手的同学,他们的回答感性而又准确。我紧接着继续追问“我们看到的和作者宗璞看见的一样吗?面对这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有什么想说的?”就这样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同样作为与课文相关的插图,它也包含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生活体验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高渡浓缩,精辟的理解或延伸,也有的是对课文某一片断精心的描绘,也有的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直观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旨意的理解。

在教学《童趣》一文时,我就把课文右边的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中写道“又留蚊于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在该段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鹤唳云端”的图景,画家将这段抽象的语言文学用自己的画笔,将文中意象采用放大,夸张的手法,与文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对接。我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用文中的文字佐证图画。很快,学生就可以轻松地领会该段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利用插图练习写作

看图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因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我在教完《天净沙?秋思》一曲后,布置了看图认文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该插图——《古道西风瘦马》,并按要求片段作文,①题目自拟,②文中要有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除诗歌外的任何文体均可,③要写清楚一个完整的片段。这幅画与该曲对接得很准确、很仔细,画中明确了原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同时还描绘了元曲中所没有的内容——远山和人物的肖像,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所以说,这幅图画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很大,适合学生看图作文。接下来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有对画面进行语言描绘的,有对画面意旨进行剖析的,有对人物心理进行穿透的,有对断肠人去向乃致命运进行想象的,可谓精彩纷呈,趣味横生。 二、利用插图提高学生观察、鉴赏的能力

(一)借助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福楼拜,左拉,屠格涅夫,都德这四个人的衣着,神态,动作。课文中有一幅插图,画了他们四人外加莫泊桑一共五位文学巨匠共聚一室的场景。我围绕这幅插图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在看文章之前先看插图,对图中的人物进行描写训练。着重训练修辞方法的使用。然后和文章中的人物描写部分相对照。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提升人物描写的能力。二是依据文章,推断图中的五个人各自的姓名。让学生在图文的对照中训练对图画的观察能力和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这篇课文之后紧接着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语文书的开头几页中有一幅彩色的贝多芬的肖像。我采取了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相反的做法。先分析文章,重点分析作者为了凸现音乐巨人的性格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明确外貌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外貌描写时选用的喻体要和人物性格相统一。然后根据彩页中的贝多芬肖像,自己完成一段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两篇课文,都利用了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原因是他们可以马上把学习到的人物描写的知识进行运用,并且还可以和课文作者的描写进行比较,体验挑战权威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写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

我们语文教学本身来看,在课堂上,学生能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他们的记忆越深刻,理解越容易。很多文章表现的情境是学生们从没接触过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没有具体可感的事物做中介的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很难把文章内容同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而实际上,如果没有未知的知识和已知的知识发生联结,那么学习几乎就没有发生。因为学习就是一个从已知推未知的过程。正如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那样:“教学生新知识前要首先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通过图案,颜色来获取信息。而只有少数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所以运用图画这种中介手段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借助插图提高学生语言鉴赏的功能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个性化导入语 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情境导入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课文的相关情节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让个性化导入环节更加新颖、雅趣,使学生在导入的情境环节中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同时也具备自我表达的意识,为了使学生巧入情境,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音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时,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让学生听《阳光总在风雨后》,由于学生对音乐都比较感兴趣,通过音乐引入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2迁移导入法

初中语文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不同类型的体裁文章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面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瓶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将已学的知识导入到新课教学中,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也巩固学生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迁移,教师可以在讲解课程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很快掌握迁移的能力。

3悬念导入法

由于初中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时,为了巧妙地设置悬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语:“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问福楼拜大幅度的动作表达了什么?”通过设计悬念导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高涨起来,并主动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4设疑导入法

问题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心理原理知识,在新课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教《黄河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5诗词导入法

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已学的诗词内容。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诗词导入对该堂新课进行引导。

6课件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优势。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件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视频或PPT课件来展示课文内容,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学生将全面把握整个文章主旨,自然而然学生在课件导入环节中将获得更多的知识。

7故事导入法

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都比较喜欢听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及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为了开展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故事生动地导入到新课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该篇文章主要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普希金说道:‘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通过设置这样的导语,使学生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中。

8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分析课题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全文中心内容的把握,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将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教《看云识天气》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通过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解答问题,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得到激发。

9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因此,采取有效的个性化导入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保证整个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命题式”仿写

对于这种方式的仿写,我们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一些优美的比喻句以及富有鼓舞作用的哲理句等。题目一般是先给出一段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并按照给出的句式进行仿写。先看一个示例: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请以“时间”为题,写一句话。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两个分句是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的,于是可以仿写为:时间既是走向成功的保证,时间又是虚度光阴的见证。像这样的例子教材中很多,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珍珠鸟》)请以“奋斗”或“希望”为题仿写一句话。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春》)请以“夏天”为题仿写一组句子。

二、“造句式”仿写

此种方式一般是要抓住句子中的关联词或者是多次使用的起联接作用的词语,再根据句式来仿写。例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句可设计题目:请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照例句写一段话。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不必说细长清澈的溪流,繁茂的树木,美丽的鲜花,绿油油的小草;也不必说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绵延的群山,灿烂的阳光;单是清新的空气中酝酿着的扑鼻的花香,就让你流连忘返。这个句子仿写得很不错。再如: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里根《真正的英雄》)请用上“之所以……并不在于……而在于……”仿照例句写一段话。可仿写为:爱迪生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并不在于他天生聪明,而在于他一生的不懈努力。

三、“续写式”仿写

这种仿写要求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因此我们要注意教材中可以继续延伸其内涵的句子,另外找事例写出开头部分,再续写。例如教材中《天上的街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出了这样的题目:仿照示例,发挥想像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例句: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再如《理想》中这一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显然,理想的含义远不止这些,可让学生模仿这几句进行续写,如:理想是黎明,给你指明方向;理想是方向,为你指引目标;……对于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另外命题进行续写,如请按下列例句的格式进行续写: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    ;    ……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在教材中还会找到很多示例。

四、“开放式”仿写

这种方式或者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者只提供例句的形式,不限定仿写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所写句子的内容或形式隐藏于学生过去的阅读中,它带有一定的总结性,概括性。我们就要善于总结、发现教材中一些有启迪作用的语句,让它成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以便学生在仿句时调用。如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为体现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可让学生以“生活”为内容写一组排比句:生活像万花筒,五彩缤纷;生活像厨房中的调味盒,酸甜苦辣样样俱备;生活像一团乱麻,头绪纷繁;生活像一坛陈年酒,味美香醇。再如请仿照例句自选题材写一句话:1.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仿写为:他时而愁眉不展,时而犹豫不决;有时掩面而叹,有时泪流满面。2.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笛福《荒岛余生》)可仿写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困难的情况。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课阅 策略

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话,学生就将丧失学习的兴趣。我们首先应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讲活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细描绘,教师适时推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再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 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肖,呼之欲出,值得深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泳、品味,就能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推荐、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虽然学生整体上阅读面相当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他们仅凭自己的兴趣,选择爱读的书刊,那么,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名著、那些反映当今科技发展的时文是不是会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内呢?很难说。同时,初中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要向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人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堪为楷模的读物,让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读出收益。

三.通过各种方式或活动促进阅读:

1、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通过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2、以看促读。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3、以写促读。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4、以演促读。学生读到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他们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学期初要让学生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把两本本子收上来批阅,对做得好的肯定表扬,整理展览,对有所懈怠的要批评帮助,务使学生养成习惯。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阅读的空间环境,这种环境主要依靠学校决策、规划者的努力营建,侧重于物质方面。“软环境”则主要指一种阅读氛围,这需要获得各科教师和家长的支持。

第7篇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在轻松愉悦中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一种活跃而和谐的阅读气氛呢?《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在多种阅读方法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用图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乐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

新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图文并茂。丰富的图画资源,它为学生的图画阅读提供了广泛的阅读空间。七年级彩图就有30幅,八年级有29幅,九年级有34幅,文中的黑白图画若干幅。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图画资源。我把图画分为以下几类:人物肖像、风景、人文、动物。肖像类主要是作者的肖像和主人公的肖像,如记人记事类的课文就有许多人物肖像;风景类有今昔风景对照,如《消逝的罗布泊》,有文中景的描绘,如风竹图等;人文类的主要是对文本故事的描绘,动物类的主要是关于动物的外形和神采,这些图画与文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运用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借助图片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我让学生看前面的彩图,奥尔德林走下登月舱,人类开始走向月球,探索月球,由地球到月球这是多大的一个飞跃,正如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人类说,是小小的一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在看杨利伟在太空中 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学生分外自豪。带着对月球的疑惑和中国的自豪感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 文本的学习。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对彩图很感兴趣,与其让学生偷偷议论,不如让学生大胆地看图,猜人物说画面。看完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带着疑问阅读文本,提高阅读兴趣。

借助图片提高阅读效果。在学习《丑小鸭》时可以借助彩图中的3幅图片,3个场景也是丑小鸭成长的3个阶段。三个画面都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文字描绘,那么是哪些文字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文本,,带着图画阅读文本,学生阅读的细致往往是教师想象不到,阅读过后,再以文本指导学生看图,为图命名。图文结合学习,对文章理解更透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文中有一幅肖像图,是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肖像。在学习课文时千万不要遗漏这幅肖像,它对我们理解文本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五个人物,我把他们分别标示序号,让学生在文中寻找文字来说明他们分别是谁。学生观察画面非常细致,小到某个手指的姿势都细微的观察到,并能找到文字来佐证。这样一来学生细心的看图和认真的读文章都住到了。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细腻,更有趣。

第8篇

一、牵动情感,让课堂富有“和谐味”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化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同时我们可以说和谐体现在教学上就造就了教学的美。所以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应积极地去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还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绿色课堂。

1.导语牵情。富有艺术性、动情的导语,能够轻松自然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如我在教李白《行路难》一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明媚的日子,他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走进了长安,内心涌动的是安邦定国的豪气。然而,三年后,他便厌倦了宫廷的尔虞吾诈,依然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走出了长安,李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才能成为我国诗园中的奇葩,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行路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白。”这样,李白的人格魅力牵动了学生的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增加了学生赏文之欲。

2.讲解融情。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的工作。老师在讲解课文时首先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情感,运用鲜明、生动、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语言,并辅之以恰当的“体态语”,富有深情、激情地去讲析,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赏文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赏析文章。如我在带着学生赏读《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用昂扬的激情渲染出了“九江告急,武汉告急,长江告急的氛围。”又用深情的话语讲述了发生在长江大堤上感人的故事。这样的语言抒彩强烈,句句扣动学生的心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情的语言,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在学生们盈盈泪光和涌动的激情中,我知道学生真正触摸到了英雄的灵魂、战士的可爱,这种情感共鸣是任何其他分析所不能替代的。

二、挥洒幽默,让课堂充满“灵动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练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手中的一把金钥匙,我们要让这把钥匙发出光芒,就不能满足于一般规范化的语言,而是要锦上添花,这花就是“风趣”与“幽默”。

1.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激活学生心智。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疲劳紧张的神经,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教《社戏》中双喜、阿发“偷豆”情节时,在同学们感悟人物基础上,我轻吟:“偷儿,偷儿,你慢些走,让我来做你似的好朋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的诚恳,待客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纯洁无私的心。分析《我的老师》中“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句意时,我轻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起打在我身上”,我请同学们置换修饰语后试唱:“我愿她拿着粗粗的皮鞭不断狠很打在我的身上”,同学们在大笑中领会了“师爱”!机智、俏皮的话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拉近了师生间、文本与学习者间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心智。

2.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沟通感情,融洽关系。师生关系处理中,一言不慎,可能会伤害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运用幽默语言巧妙批评,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在黑板上默诗书写的尤其斜乱,我故作庄重地指着诗说:“不仅诗内容美,这个同学书写中也蕴含诗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小小的幽默保护了他的尊严由引发了他的内省;春天到了,有的同学忍不住打盹,我见状,也佯装打盹,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小包起多少”,用手做轻捏困倦者的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刻把同学们逗笑了,笑声中精神振作了起来,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如果教师板起面孔、疾言厉色的批评,学生即使不再睡也是勉强听课,这样下去课堂只能是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可言。

三、巧作引导,让课堂充满“启迪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显然引导艺术成了新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有了它能够使课题教学更加流畅、更加高效。

1.巧借插图。如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在课前预习时就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去辨认插图中的人物。

第9篇

关键词:优化 农村 中学生 以读促写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笔者在农村中学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注重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

从“读”入手,在学生的作文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愉悦。

1.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阅读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如痴如醉,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对讲故事的同学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出的习作,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加以赞赏。学生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培养积累能力以读促写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学生观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写。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注重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峥嵘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总题目为《随记》;第二类专记他人的,总题目可编为《大海拾贝》。这类记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定期检查、交换浏览,这小小的素材仓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3.应多读、多诵好文章。

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着是一种负担,一遍一遍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动是‘要我背诵,而是真正渴望我要背诵’。”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多次呼吁:“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诵好文章”。

4、让学生养成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阅读时要仔细思考,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要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才能有所收获。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5.让学生养成通过抓文题、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中心的好习惯。例如:读《你是我的辞典》,从剖析文题人手,理清了文章的双线结构(一条是明线:父亲以我为师,学习语言;一条是暗线:我以父亲为师,学习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6.借助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大胆地进行仿写。如《杨修之死》的倒叙,《孟子》的类比,《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峡》的雄奇豪放,《醉花阴》的深沉婉约,《孔乙己》的以大见小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点拨学生,教材中的那些写法、素材是可以借鉴、模仿的,这样就能开掘教材的源头活水,使得语文教学与作文练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梳理课文,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一定程度上能突破作文教学中无话可说这一瓶颈问题。

7.阅读经典名篇,丰富写作素材

阅读课本中名著选段或全文,带动对课文更深入的思考。语文课本选取的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然而光凭课文中所学,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把课堂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去读鲁迅的《故乡》《风筝》,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要求学生阅读《荷塘月色》、《绿》等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其作用是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写作的仓库储备材料,以达到厚积而薄发。

总之,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要求小说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就必须从小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只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累的能力,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了。

参考资料:

[1]上海教育委员会家学研究室编.《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

[4]阎银夫.《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教材建设构想》.《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