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先进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5:09

导语:在先进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先进文化论文

第1篇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老龄化问题是这两年世界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养老保险和人口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由此我们看到我国养老保险任务之艰巨,同时也看到世界各国都不容忽视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险基金它是百姓的保命钱。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到来,对与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在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必需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这也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口总体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达13.5%,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严重阶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老年型过渡,全球性的老龄化已以发生着。

二、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挑战

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整个21世纪,这两方面压力将始终交织在一起,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给养老金事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它对各国社会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可见,在社会已经呈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动因,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及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问题,则是来自于老龄化的首要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是指有关部门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运营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应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组织体系及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现状做出评价。

1.监管组织体系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层制养老保险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质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将基金的管理运营权交由各级全民事业单位(如养老保险经办中心等),进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资运营。这就存在着“政资不分”、“执监不分”等问题。另外,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使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没有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基金管理不公开,不透明,削弱了公众行使监督的激励。

所以,改革现有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初始委托人的利益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2.法律制度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涉及各方利益,为了保障基金监管有章可循,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建立了涵盖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原则、方式和管理程序。社保基金入市标志着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同时也给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和管理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问题在于,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统一的法典,或者是针对某一问题较为全面的法律规章。

四、加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改革建议

针对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强改革。保护好老百姓的保命钱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1.建立分权式管理制度。其要求是:第一,建立独立、高效、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实行委员会制。监管委员会按城市设立地方监管办事处(类似于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第二,建立专业性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省级社保部门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行政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养老基金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应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运营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第三,个人账户基金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承担,会遴选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据与各省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契约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收益最大化。

2.完善监督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违法、违规操作,损害所有人利益。(2)增设外部保管人。外部保管人原则对于限制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足够的保管安排下,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养老基金,以此限制骗取和盗窃基金资产的机会。(3)加强外部审计。在法律和制度环境下,外部审计提供一个精确的、独立的评估,向监管人报告有关基金的任何问题,而且成为监管的重要工具。(4)施行基金管理成本限制。成本限制在拉美和中欧国家基金管理监督制度中广泛使用,费用水平通过一般的谨慎要求和法律进行监管,可以控制将成本转移到未被监管的项目上。减少由于涉及到众多基金公司利益挪用基金的风险。

3.调整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的职能。一是立法职能,负责制定确保养老金系统健康顺利运行的法律法规。二是对养老金事务的动作实施监督,确保养老保险的经办管理规范化。三是接受有关个人和机构就养老金事务提起的申诉、举报、批评、建议,调解有关养老金事务的纠纷,受理有关养老金事务的诉讼。

第3篇

关键词:异议;保险;近因原则;保险责任

笔者针对一起财产险的案例,对近因原则及其保险责任进行剖析,以期抛砖引玉,与业内人士商榷。

一、案情简介

A企业于2007年5月1日向某保险公司对固定资产(厂房、设备)、存货(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投保了财产综合险,受益人为A企业,期限为2007年4月29日零时起至2008年4月30日24时止。保险公司出具了保单。

2008年3月21日下午,一场大雨倾盆而降,并刮起7级大风。大风吹坏A企业多个仓库屋顶,雨水进入仓库,造成仓库内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被水损。

出险后,由于在保险期限内,A企业认为仓库及存货发生保险事故,尤其是仓库存货损失60余万元,因此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

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及时进行了现场查勘,并核实有关损失,最后确定本次事故造成A企业12万元的损失,其中房屋维修费用2万元,存货损失10万元。

二、本案的异议

保险公司在处理本案过程中,经查阅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事故发生当时的风力最大瞬间风速为每秒17米,风力7级;气象部门的雨量传感器显示数据为8毫米。在理赔过程中就如何赔偿发生了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保险公司应该给予赔偿。赔偿的理由是:事发当日风力7级,已达到暴风标准。本案中,A企业仓库屋顶受损是暴风造成的,仓库内的存货受损是暴风和雨水共同作用造成的,根据保险近因原则,保险人负责赔偿承保的风险为近因所引起的损失。本案中暴风是保险承保的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应当赔偿A企业12万元的损失。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保险公司应该对仓库屋顶损坏的损失给予赔偿,而对仓库内的存货损失应拒绝赔偿。理由是:暴风已达到自然灾害等级;雨量并未达到,属正常自然现象。保险单只保自然灾害,所以保险公司对仓库屋顶损坏的损失应予赔偿。仓库屋顶损坏与雨水进入仓库互有因果关系,雨水进入仓库是仓库屋顶受损造成的;但如果没有下雨,也谈不上雨水进入仓库。“屋漏”和“下雨”,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屋漏偏逢下雨”。但是,“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一下子还到不了货损,中间有一个雨水进入仓库的环节。“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造成雨水进入仓库;雨水进入仓库,再造成货物损失,雨水进入仓库是近因,所以保险公司对仓库内的存货损失应拒绝赔偿。

三、本案剖析

本案案情极其简单,两种不同意见的分歧点也十分浅显明了,但是本案道出了保险合同极其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近因原则。要想正确分析本案,需要对近因原则及其保险责任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所谓近因,并非指在时间上最接近损失的原因,而是指直接促成结果的原因,即在效果上有支配力或有效的原因。在实务中,近因原则在保险实践活动中运用得相当广泛,但对近因的判断有比较大的难度。因为,导致损失的原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个的;既可能是承保风险,也可能是除外风险,或者是保险单中未提及的风险。产生损失的原因是单一原因造成损失时,此致损原因即为近因,保险人的责任较易确定。如果该原因是承保风险,保险人必须予以赔偿,如果是除外风险或者是保险单中未提及的风险,则无须赔偿。在多个原因情况下,则要考察其内部逻辑关系,具体而言:

1.几种原因同时作用,即并列发生。两个以上风险原因连续发生造成损害,若后因是前因直接、必然的发展结果或合理的延续时,以前因为近因。在此,前因与后因之间,自身存在着因果关系,后因不过是前因作用于保险标的上因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后因不决定损失的发生,只决定程度轻重、损失大小,前因才是近因。如果前因是承保风险,而后因不论其是否是承保风险,保险人均要承担责任;反之,如果前因不是承保风险,保险人也不必负责。当然,如果后因也是承保风险,此时后因与损害结果之间成立独立的因果关系,保险人依该独立关系承担保险责任。

2.几种原因间断发生。多种原因危险先后发生,但后一原因介入并打断了原有的某一事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并对损害结果独立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此之前的原因就被新介入的原因所取代,变成远因而不被考虑,远因是否为承保风险并不重要,同时如果没有远因是否会发生损失也不重要。损失的近因归就于具有现实性、支配性和有效性的新介入的原因。此时,前因与后因之间本身没有继起的因果关系,后因不是前因的直接、必然的发展,而前因也失去了对损害结果原本可能有的支配和作用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介入原因“独立地”对损害结果产生作用,或者说,介入原因是损害结果的“独立原因”,并不排除现实生活中,更多地是前因先使保险标的陷入一种非正常的境地,而由后因介入发挥作用的情形。关键在于,后因是保险标的处于非正常境地时导致损害结果的充分条件,而前因除了使保险标的处于非正常境地外,本身不是损害结果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当然,也有可能是,后因虽然作用于保险标的,但并未导致损害结果,则其没有打断前因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前因仍为近因。

3.几种原因并存发生。所谓并存,是指在造成损失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原因同时存在,相互之间没有前后继起关系。注意,“并存”并不意味着是“同时发生”,在时间上,多个原因可能有先有后,但在作用于保险标的而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时点上是“同时存在”,在此情形下,近因是效果上最接近于损失,而不是时间上最接近于损失的原因。关键是要考查,后因与前因之间,本身是否有因果关系,即后因是否是前因引起和发动的,如果不是,即使后因落后于前因,也仍成立并存关系,这是此种类型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质的规定性。同时要注意,在作用力或叫原因力上,各个原因对损害结果的产生不一定都要构成充分条件,独立开来,可能任何一个原因凭单个都无法导致损害结果,但这不影响其成立近因。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在多个原因情况下分析近因及其保险责任的方法,即:如果同时发生的诸多原因有的对损失的发生具有现实性、决定性和有效性的原因,则属于保险责任,有的原因仅仅是增加了损失的程度或者扩大了损失的范围,则此种原因不能构成近因,不属于保险责任。如果它们各自所造成的损失能够区分,保险公司只承担赔偿近因必然的和自然的结果或延伸所导致的损失。如果不好将原因加以区分,则要考察多个原因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以其有无中间环节和原因与结果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距离远近为判断标准。

四、本案的结论

通过以上对多个原因致损的保险责任分析,笔者认为,本案属于上述前因先使保险标的陷入一种非正常的境地,而由后因介入发挥作用的情形。本案仓库屋顶损坏的近因是暴风,而货物损失发生的近因是雨水进入仓库。仓库屋顶损坏是暴风直接、必然的发展结果;仓库屋顶损坏与雨水进入仓库互有因果关系,雨水进入仓库是仓库屋顶受损造成的;但如果没有下雨,也谈不上雨水进入仓库。“屋漏”和“下雨”,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屋漏偏逢下雨”。但是,“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一下子还到不了货损,中间有一个雨水进入仓库的环节。“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造成雨水进入仓库;雨水进入仓库,再造成货物损失,雨水进入仓库是近因。也就是说,“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使货物处于非正常境地,但这一原因并不现实性地、决定性地和有效性地使货物损坏,而雨水进入仓库是货物处于非正常境地时导致损害的必然结果,是支配性的有效原因,保险公司不应当对货物损失承担保险赔偿责任。

这个结论在情理上也许被保险人难以接受。但是从保险近因原则的分析上,不能认定暴风为货物损失的近因。笔者建议,对本案的处理,既要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情况,最好还是要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与被保险人协商解决,对损失按比例分摊为宜。

五、结语

对近因原则分析,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基于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探求事物之间本质的和内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周勇.新编保险学基础——案例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第4篇

根据大家普遍接受的现代化定义,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全球性的进程。它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大约1780~1860年),它从英国的工业化开始,然后向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和北美扩散。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继续向波兰、俄国等中东欧国家和日本扩散。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下半叶起,工业化在广大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普遍展开。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两个阶段:1861~1917年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1917~1991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现在俄罗斯正面临着艰难的第三次现代化转型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913年,俄国工业生产总值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之后居世界第五位,但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39%。1985年,苏联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是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40%。[1](p249~250)俄国和苏联现代化的目标都没有实现。旧俄国在1917年被革命,苏联也在1991年瓦解了。两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模式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本文主要就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1861~1917年)的障碍机制谈些浅薄的看法。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一般是由内部自下而上自发的渐变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结果,资产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俄国的现代化则是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打败后通过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启动的,沙皇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主角。由于市场发育不足,俄国的现代化带有国家行为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但是,沙皇是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改革不得不照顾贵族地主的利益,所以俄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处于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

在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农奴制始终是主要的障碍机制。当14~15世纪农奴制在西欧各国消失时,农奴制却悄悄地在中东欧国家兴起。俄国是农奴制延续时间最长、表现形式最为野蛮的国家。1807年,拿破仑在华沙公国(1815年后称波兰王国)颁布宪法,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年,普鲁士政府废除农奴制。1848年,奥地利政府废除农奴制。唯独俄国的农奴制延续到1861年。在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时,农民却被迫交纳远远高于当时土地的市场价格的高额赎金。对于农民来说,支付赎金是一场掠夺,它夺走了农民多年积累的资金,阻碍了农业经济按市场原则改组的过程,使俄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这种掠夺农民的暴行在易北河以东的农奴制国家和地区的确是罕见的。1861年改革不仅没有废除中世纪的村社组织,反而加强了村社的经济职能。农民赎买份地,地主不是同农民而是同村社签订契约。村社限制农民离开农村,遏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拥有土地的数量,地主占去了一部分农民的好地。俄国农民的不自由和任人宰割的状况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

在改革后的40年里,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农民的份地不断减少,从1861年的4.8俄亩(1俄亩等于1.09公顷)减少到1905年的2.6俄亩。农民缺乏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小生产者的地位限制了他们与市场的结合,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奴制残余的主要表现。根据1900年的资料,在私人所有的土地中,贵族占有79.8%,而农民只占有5.5%,商人和市民占有12.8%;20世纪初,拥有500俄亩以上大地产的地主占有很大比重,甚至形成了拥有5万俄亩的土地寡头集团。155个大地主的土地面积达1620万俄亩,几乎占全国私有土地的20%。[2](p494)由于农民缺乏土地,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地主可以通过工役制继续奴役农民,他们让农民用自己的农具和耕畜为其耕种土地。工役制妨碍了地主用先进农具和雇佣劳动者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根据列宁的统计,在欧俄43个省中,有19个省的地主经济资本主义制度已占优势,这主要是波罗的海和西部各省;有17个省的地主经济工役制度占优势,这主要是黑土省;还有7个省是混合经济占优势。

俄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它涵盖了19世纪50~90年代。改革后的20年是工业革命进程的扩展或粗放阶段。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然后扩散到食品业和机器制造业、五金加工业。莫斯科是纺织工业的中心,彼得堡是机器制造工业和五金加工业的中心。国家全力扶植重工业的发展,而由市场推动轻工业的发展。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不得不大量吸收外国资本,进口外国机器。与此同时,俄国大量出口谷物。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融于一体。从19世纪80年代起,工业革命进入集约和结束阶段。90年代,俄国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代资本主义冶金、燃料工业基地和石油工业基地在顿涅茨和巴库建立。工业生产年均增长9%。从1893年至1900年,共修筑了2.2万俄里铁路,比前20年修筑的总和还多。到1901年,全国铁路增至5.6万俄里,形成了完整的铁路交通网。在国民经济总额中,工业生产总额和农业生产总额持平。城市化程度达到15%。俄国艰难地由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但是,俄国远未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19世纪90年代的工业高涨为1900~1903年的工业危机所打断。发生危机的重要原因是农业落后和国内市场狭窄。在危机之后,俄国进入了战争和革命的年代,经济长期萧条。从1910年起,又进入经济高涨时期。1910~1913年,工业生产增长45%,年均增长11%。[3](p22)其中轻工业增长32%,重工业增长67%。[4](p7)工业生产广泛采用电力和内燃机,俄国工业的生产技术现代化达到新的高度。这次工业高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

俄国工业化的设计师是谢尔盖·维特(1849~1915年)。他在1893年制定了《工商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加速工业发展战略,即以国家干预为主导,以财政稳定为杠杆,以保护关税、出口粮食、引进外资、征收重税为手段,以缩小与西欧国家间的经济与技术差距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但是这种战略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基础上的一种牺牲农业来换取快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重工业的发展和铁路的建筑是在与农业市场几乎完全脱钩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快速工业化的背景下,农业的落后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工业化和落后农业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与农奴制残余和中世纪村社的矛盾。随着1900~1903年经济危机的到来,维持的工业化政策受到批评,1903年他被免去财政大臣职务。

为了改变农业的落后状态,实现农业现代化,1906年升任大臣会议主席的彼得·斯托雷平(1862~1911年)着手实行。斯托雷平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消灭村社,扶植富农经济,扩大土地私有制,保卫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业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此,他拟订了1906年11月9日法令和1906年3月4日土地规划条例,该法令和条例经国家杜马、国务会议审议通过和尼古拉二世批准后成为1910年6月14日法律和1911年5月29日法律。

斯托雷平的实施情况如下:截止1916年1月1日,共有2478224户(占村社农户的22%)和15919208俄亩的耕地(占村社耕地的14%)脱离了村社。一共建立了154万个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占全体农户的12.5%),拥有耕地1510万俄亩(占全部份地的11%)。[5](p199,p250~251)斯托雷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谷物的收获量从1909年起(除1911年外)呈上升趋势。1913年达54亿普特。1909~1913年,全俄谷物年均总产量为50亿普特,人均谷物产量500千克。地主和富农的谷物产量占一半,其余一半由中农和贫农生产。谷物的商品率为26%。[5](p440)所以,革命前的俄国农业,自然经济还占优势。斯托雷平摧毁村社的目的没有达到,还有近90%的农民仍在村社生活。改革没有触动半农奴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继续为土地而斗争。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仍然是俄国农村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俄国农村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反对农村资产阶级的斗争正在展开。

专制制度是俄国现代化的第二个障碍机制。俄国现代化进程是由专制国家来推动的。维特的工业化方针也是借助专制国家的作用来强制推行的。但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和资产阶级的成长以及资本主义企业自主精神、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的发育,又使专制制度面临挑战。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冲突不可避免。

俄国专制制度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早在基辅罗斯时期,就接受拜占廷帝国的政治传统。众所周知,拜占廷帝国是君主专制国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权力于一身。13~15世纪,东北罗斯遭受鞑靼蒙古统治达240年。15世纪末建立的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深深打上了亚洲专制主义的烙印。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年)自称沙皇,享有拜占廷皇帝的权威。沙皇专制制度代表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属性在300多年的历史中不曾有任何改变。沙皇俄国是欧洲独一无二的专制集权国家。彼得大帝(1682~1725年)实行改革,把俄国引向西方,开始了俄国的西化进程。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的“开明专制”,大量引入法国启蒙文化。但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没有实行全盘西化政策,而是把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9世纪60~70年代的“大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但是,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比经济的现代化更为滞后。“大改革”竟没有把建立俄国式的代议机构即国家杜马提上议事日程。在各地建立的地方自治会议、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却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培育了一批立宪主义者。1905年革命才迫使沙皇政府真正走上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轨道。《10月17日宣言》赋予人民有人身不可侵犯的权利及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使它同国务会议一起成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被拖延100年的国家杜马终于召开。1905年的《10月17日宣言》和1906年的新版《国家根本法》是俄国政治现代化和国家法制化的转折点。但是,沙皇仍有任命官吏、解散杜马的权力。沙皇专制制度仍是旧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障碍机制。

东正教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其对皇权的依附性和保守性,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三个障碍机制。

当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在988年从拜占廷接受基督教时,罗斯被纳入统一的欧洲文明之中。1054年,基督教发生东西教会分裂,欧洲文明分为以使用拉丁字母为主的西方罗马天主教文明和以使用希腊文字为主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两部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新教从天主教脱颖而出。随着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莫斯科逐渐取代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成为东正教的中心。1510年由普斯科夫修道院院长费洛菲向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提出的“莫斯科—第三罗马”的理论成为东正教会的意识形态。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同东正教文明从此长期处于对抗状态。

天主教—新教国家实行二元领导,教会和国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东正教国家则实行政教合一,皇权凌驾于教权。教会靠国家和地主赐予的地产维持生活。俄国东正教会适应国家的需要,向广大教徒灌输虔信上帝、忠于沙皇、服从地主的思想,成为沙皇政府统治人民的驯服工具。东正教会还因其墨守陈规而成为沙皇政府反对改革、镇压革命的重要力量。东正教会的依附性和保守性逐渐削弱了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反官方教会的旧礼仪派和各种教派纷纷崛起,无神论思想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东正教官方教会随着沙皇政权的衰落而衰落。

当然,东正教在历史上也发挥过积极作用。每当国难临头、外敌入侵,东正教会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14~15世纪摆脱鞑靼蒙古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斗争中,在17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反对波兰和瑞典武装干涉的斗争中,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在1941~1945年反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中都发挥了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萨哈罗夫.俄国通史: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СахаровА.Н.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сначалаⅩⅤⅢдоконцаⅩⅠⅩвека)[M].莫斯科,1997.

[3]舍佩列夫.1904~1914年的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工商业的政策问题(ШепелевЛ.Е.Царизмибуржуазияв1904~1914гг.:Проблемы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йполитики)[M].列宁格勒,1987.

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特征、薪酬管理的基本形式,进而对在该类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薪酬;年金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特征

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新型运行机制的科技型经济组织。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l、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是民营科技产业的第一特点。高技术产业往往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比传统产业更高,所需资金大大高于传统产业。而产品或服务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企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可超常速成长。而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使科技型企业又面临较大风险。

2、人力资本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第一资本。在科技型企业里,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它是一种支配和运作货币资本的主动性的第一资本。

3、知识型员工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第一资源。由于产业本身的原因,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较高,并且具有高智力、高学历、高素质等属性。如深圳华为公司.8000余名员工中,大学学历以上的员工占到85%,从事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达3200多人.其中70%以上为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可见,民营科技企业的第一资源就是知识型员工。

4、激励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的第一要素。民营科技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而这一资产却存在于知识型员工的头脑之中,是企业无法拥有和控制的。基于知识型员工的不同特点以及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企业激励机制成为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的第一要素。

二、民营科技企业薪酬机制的基本形式

伴随着民营科技企业历经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3个阶段的发展,薪酬机制也经历了3个阶段。

l、股权激励。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很难有较多现金奖励给激励对象,“股份”自然成为企业家的第一选择。骨干员工、技术人才可以通过个人出资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成为公司股东,这样,不仅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也使激励对象和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由于民营科技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私有性、自主性、收益性、价值隐蔽性等产权特征也为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现实可能。然而,股权激励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刚创立的民营科技企业资产较小,激励对象往往能获得较多股份.对企业决策有发言权,可能会为增加自己的短期收益而放弃企业的长期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创业初期实施激励约束机制较少,随着企业成长,早期的激励可能会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期权激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给予激励对象购买本公司股份的权力便成为主要的激励方式,获此权力的激励对象可以在期权计划约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购买公司股份.激励对象付出越多,将来获得股价上升的回报也就越多。股票期权激励对象获得的奖励更多集中在股价上升带来的巨大收益上,将知识员工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捆绑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热情。近年来,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激励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怎样消除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之间的冲突,因此,四通、华为、联想等陆续进行了形式各异的股权期权激励和产权改革,希望有效实施长期激励。然而,随着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微软公司宣布结束期权制度,期权激励的局限性也引起大家思考:企业的类型、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发展战略以及股市环境如何等等都成为推行股票期权的重要影响因素。

3、全面薪酬管理。当企业发展到成熟期,每年利润的绝对值较大,可以提取现金实施激励.从而可以选择更多的激励模式,进入综合化、系统化的全面薪酬管理阶段。同时,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上市,一些企业使用非流通股实施激励计划,缺少股票市场价格的衡量,只能以每股净资产值作为评价指标.带来了被激励者过于关注净资产变化而不重视其它业绩指标的问题。即使企业上了市,由于我国股市很不成熟规范,亦不能高估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采取全面薪酬机制很有必要。这个阶段,企业需要考虑激励的方式和时间。方式是指采用股票期权还是现金实施激励:时间是指受益人在短期内获得奖励还是长期获得奖励。根据这两个维度,激励模式也有4种主要的形式.企业可以将现金和股份激励相结合,减轻使用现金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笔者认为,民营科技企业可以将企业年金作为长期的现金薪酬形式,以弥补短期现金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不足。

三、企业年金计划对薪酬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与职工个人之间的民事协议,是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雇佣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福利保障关系的文件,主要规定企业在为职工开立的企业年金账户和企业为个人账户供款方面的义务以及职工可以享受与此有关的权利。

从薪酬管理角度分析,企业年金主要有如下功能:

1、企业年金对企业员工招募和甄选的影响。作为组织诱因中员工报酬的重要部分,企业年金能够与职业机会、组织声誉等其他组织诱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挑选最佳员工的利器。

2、企业年金在员工激励和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一个人在充分激励后能发挥激励前的3—4倍的作用。企业年金能够提高退休金水平,满足员工退休生活较高层次的需要,降低了员工老年生活的不确定性,给在职员工一种安全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来回报企业。

3、企业年金在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劳动报偿或社会保障权益,能使员工老有所靠、老有所养。由于各国对企业年金计划普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员工的养老保险负担.使企业年金成了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剂.使员工和企业都能从计划中得到实惠,有利于改善劳资关系,减少劳资纠纷。

4、企业年金在企业广义薪酬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年金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理念和自身实力的不同实行个性化设计,在完成企业薪酬管理目标的时候,往往能与工资、奖金和其它福利等作为一揽子薪酬统筹考虑.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协调好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法宝。尤其对于科技型企业.雇主必须为员工的培训进行大量的投资使之胜任本职工作,因而一般不希望员工过早离开自己的企业。企业年金对员工来说是一笔延迟的工资支付,员工为了能在退休后得到足额的养老金.必须为这个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这样,企业的年金计划实际上就成了一种“隐蔽性合同”,发挥出“金手铐”的作用。

四、如何在薪酬体系下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年金是薪酬体系中福利工资的组成部分,应与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项目等为共同的薪酬管理服务,因此,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要以企业薪酬管理战略为基础:

(一)企业年金的目标必须反映薪酬管理乃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确定企业年金计划的作用对象。由于员工的年龄和岗位等因素的不同,年金激励作用也不一样。新员工普遍漠视养老金计划.而关注养老问题的往往是老员工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任职期较长的员工。对于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经常需要招募新员工的行业,如零售服务业等.采用企业年金的方式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激励效果,企业年金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为薪酬战略目标服务。而知识型员工、经理、财务专家和技术主管则对企业年金比较感兴趣.对这类关键岗位任职人员往往有较大吸引力。

2、确定企业能够提供的福利类型及程度。不同规模和效益水平的企业能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目标和薪酬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必须考虑成本收益。如果企业年金计划目标的实现代价过于高昂,那么,成本低廉的其他制度安排将比其能更好地服务于薪酬战略目标。

3、确定企业年金计划的目标。是与其他企业争夺人力资源的需要,还是着眼于其内部的人才开发、保持其内部员工的稳定?这一目标将决定工具的选择和制度安排。职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计划、股票红利计划这些工具将为员工提供较高的预期报酬.而退休金计划使员工退休后能够享受到比社会养老保险水平更加富足的老年生活,有助于留住人才。

(二)在现有薪酬体系下建立企业年金应进行准确的经济分析

由于企业年金的福利成本具有较强的刚性,即其福利的减少或收回可能将会对激励水平和工作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实行企业年金计划势必会加重雇主的福利成本。一旦建立,无论成本发生何种变化,雇主都得继续提供。因此,如果雇主决定为员工建立年金计划,就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年金福利的成本收益分析。

1、企业的基本经济状况。企业年金是通过雇主长期缴费而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持续良好的经营状况是保证其正常缴费的物质条件。因此,不仅需要确定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还要对企业的预期经济走势进行分析。尤其是以盈利水平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当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和预期分析。

2、企业薪酬体系的状况。在企业人工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薪酬体系的各项目之间存在一种隐含的相互制约、此消彼涨的关系,而不同的薪酬福利项目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激励效应,如何组合各项目才能达到最佳的总体激励效应,要视企业实际状况f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等)加以权衡和选择。作为自愿利的一种,企业年金的建立应该放在企业整个薪酬福利体系的框架内来加以考虑。当薪酬体系的激励效应出现问题,需要兼具长期激励和较高弹性的工具时,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3、在现有薪酬体系下确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分配方法。确定参加计划的员工:确定不同层级员工的分配系数。客观地说,每一类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薪酬战略无疑也将体现这一特点。为更好地发挥年金计划的效果,需对参加的员工根据职务等级、工作岗位、工龄长短、工作绩效等因素分为不同层级,并综合评价不同层级员工的平均贡献大小。贡献越大,分配系数也越大。确定每个员工的分配额度.根据薪酬体系分配用于年金计划的资金总额、层级系数,最终确定每个员工的企业年金额度。对于有特殊贡献者,可以另行增加额度或提高分配系数。

第6篇

关键词:先进文化;职工群众;文体协会;载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78-02

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党委、政府宏伟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更要有繁荣的文化体育;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文明,更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职工文体协会是对原有职工兴趣爱好者联合会组织的重新整合,对于新时期工会文化事业单位开展职工群众文体工作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深刻理解职工文体协会先进文化载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1、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体育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们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职工文体协会的作用,就是要加强职工文体活动的组织程度,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企业、职工的共同愿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

2、促进企业与职工实现共建共享。工人阶级是物质文明的缔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是中国工会两个维护相统一原则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让职工切实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不仅包括建立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经济利益,也包括职工的政治、精神文化和社会权利。职工文体活动本身就是精神文化权利的组成部分,组织开展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职工文体活动,能够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实现文体活动搭台,经济唱戏,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提高职工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职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职工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而且体现在对文化生活参与的要求上。职工既希望欣赏到高水平的文化体育活动,更愿意直接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之中去。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入企业,成为城市新市民。这些人的文化生活普遍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成为“城市文化的沙漠地带”。他们需要社会在法治、劳动权益方面的维护,更需要文化体育方面的引领教育。文体协会就是要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利用文体阵地开展多层次、多种类,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实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搭建农民工的精神乐园,让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展现自身才华,陶冶情操,增强体魄,使他们在体验城市文化之中,在与城市文化互动之中加速身份转变,让农民工在宽松环境中创造性的发展。

二、职工文体协会先进文化载体作用的具体体现

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广大职工共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积极培育和谐精神,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先进文化,引导职工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三是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为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形式,吸引职工群众的参与,让职工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为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奠定良好的基础。

2、始终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主体,为职工群众广泛参与提供保障。职工文体应当突出其群众

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职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吸引职工参与,不能办成少数人的活动。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在职工中叫响“每天锻炼半小时,快乐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人人都有1-2项文体特长或爱好。二是普级文体活动,组织文体活动要随着企业经营特点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强求一律,而应当简单易行。三是创新活动样式,以县(市)区所属大企业为主体,依托街道、社区文体设施开展活动,在大型企业主要依托兴趣爱好小组,利用企业投资的场馆开展职工文体活动,逐步向小型化、多样化转变,向节假日、双休日延伸,引导职工进行文化、体育消费,逐步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始终坚持培育职工文体工作品牌,不断为职工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大餐。多年来,我们组织注重发挥组织的优势,强化职工文体活动的品牌意识,打造了一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职工文体活动品牌。如“职工明星艺术家”选树活动,“濠滨夏夜”、“天乐之夏”、“海陵之夏”等文体品牌都是极具体影响力典范,有力推动了职工文体事业的繁荣发展。一是加强规划和策划,强化品牌意识,集中优势,精心组织,打造出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职工文化精品。二是改进工作方法,切合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文体活动,善于在同一比较和权衡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找准干出特色的“切入口”,努力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大餐。三是注入先进理念,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运作方式,发挥协会的优势,打造出更多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具有较强生命力与社会影响力的职工文体活动品牌。

三、有效发挥职工文体协会先进文化载体作用的有力措施

1、坚持桥梁纽带作用。职工文体协会在基层工会与职工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反映广大职工群众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呼声和意愿要求,因此,必须选准载体,突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出谋划策,为企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帮助,为职工参与活动提供服务;把职工文体工作放在新时期职工文体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切实加强对职工文体协会的引领,使协会成为团结职工、凝聚职工的组织,成为实现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重要组织。

2、注重培养骨干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职工文体工作需要大量的文体方面的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职工文体工作积极分子骨干队伍是做好职工文体工作的基础,因此,善于及时发现、培养、使用职工文体活动方面的人才,依靠他们宣传发动职工,组织开展活动,从而使职工文体工作牢牢扎根基层,永葆生机和活力则显得尤为重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一大批坚持正确方向,掌握一技之长,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职工文体活动骨干,重点把热心职工文化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专业人才吸纳到协会中来,提高活动的整体水平。

3、加强活动阵地建设。文化宫、俱乐部等工会的文化阵地是职工参与各项文体娱乐活动、培训和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工会文化阵地建设优劣,直接影响到工会和企业的整体形象,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文化阵地更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要充分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文体设施的重要作用,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充分整合、开发、利用各级工会文化体育资源、设施和社会文化体育资源设施,按照市场机制为组织各种形式的职工文体活动服务,努力构建社会化、群众化、开放式的职工文体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赵恒举.群众文化管理学.新华出版社,1989.

[2]周宪,许钧.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

[3]周爱宝.群众文化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无法与文化产业强国进行竞争。从各国文化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各个文化产业强国都有着独有的文化特点,这些独有的文化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缺乏独有的文化产业优势,往往盲目地去跟随、模仿一些国外的文化产业形式,这样一来更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失去方向,无法形成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普遍以中小企业的形式存在,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无法与文化产业强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进行竞争。据统计,全球电影产业市场90%的份额已经被美国排名前五家的电影企业所垄断。德国出版业的龙头企业贝塔斯的年利润已经达到了20亿欧元,这是我国出版企业目前根本无法的目标。

第三,我国文化产业中配套企业实力薄弱,在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等方面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国外,致使我国文化产业只能跟随其他国家的步伐前进,不能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突破,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号召力,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金融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缺乏动力和经验

我国金融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缺乏动力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我国金融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缺乏必要的条件。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效益的实现,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以及相关单位资金的投入。而金融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两者的发展目标大相径庭,其作为经营货币的市场主体,对于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文化机构缺乏支持的动力。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不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需求进行满足。同样的运营成本,有规模、效益高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能吸引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而我国文化企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不具有竞争优势,不能吸引金融机构为其进行投资。

第三,我国文化业与金融业合作较少,这样就难以引起金融业对其支持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转制,衍生出了一些文化骨干企业,其日常经营管理离不开财政支持,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与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方式有一定差别,从而在日常运营思想方面忽略了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使得金融机构缺乏对文化产业支持的积极性。

3.文化产业具有一定风险

第一,文化产业的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而不是企业实际拥有的具有实际形态的资产。文化产业主要是通过创意创新来影响、吸引、号召受众,从而产生利润,而受众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对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在实际价值评估上有一定难度。由于文化产业无法在产品投入市场之前进行准确评估,只能在投入市场之后根据市场效果的反馈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确认。因此,文化企业在创立初期无法评判其价值。

第三,资金投入的多少无法决定文化创意能力的高低。虽然增加资金投入会改善文化产业环境,但提高创意质量的根本并不在此。很多项目的资金投入并不大但效果理想,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一些投资金额大的项目却不被市场所认可。2012年6月由浙江河姆渡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制作发行的动画片《戚继光英雄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动画片虽然投资巨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市场所认可。

二、对于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一些建议

1.推动高风险金融工具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其中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当属高风险金融工具。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比较适合引入高风险偏好资金来推动其发展,这样也比较符合高风险好资金追求高效益的根本目标。所以,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应在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规模上进行扩大加强,在原有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准许基金份额上市的基础上,加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在市场整体指数中将交易额与价格波动刨除在外。不仅要对高风险资金投资文化产业的需求进行满足,还要使资本市场稳步运转。

2.通过财政资金资产转变为金融手段的方式加强文化产业融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政府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以承担公共服务义务为前提,将一部分文化资产通过租赁等方式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减少财政压力,通过企业经营方式使这部分文化产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使财政投入成为提高文化产业融资能力的有利工具。

3.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应当重视文化无形资产处置问题,金融业应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交易体系进行完善,通过深入调查和市场反馈,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对于无形资产抵押在融资中所遇到的困难要积极研究措施解决,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针对我国文化无形资产的需要,已经成立了无形资产交易所,虽然其对文化产业起了主导作用,而无法对金融行业起主导作用,因此,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在文化无形资产评估交易上达成共识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建琪,曾昭晖.关于歌华率先发展文化金融服务业的问题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4).

第8篇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

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时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工作措施,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9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 引言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走向了科技化和现代化,资源处理系统、现代档案存储技术、信息采集分类软件等现代科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完善了档案管理手段,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过程。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依据科学的理论指导,采取相关的科技手段,开展高效率的管理手段,使得档案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各种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我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在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限制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2 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主要存在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投入较少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

2.1 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非常低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复杂的档案管理体系中,涉及到很多松散的管理问题,如:整理、鉴别、保存、查询等工作。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相对比较混乱,各个不同的基层单位根据自己的管理方式进行档案管理,因此管理模式和风格差别比较大。此外,不同的部门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常出现档案数据不完整、管理水平低下、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由于部门管理分散、协调力度弱、配合度低,常出现档案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限制了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2.2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投入较少

目前,很多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思想意识薄弱,在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上也相对较少。因此,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资源紧缺、管理设备落后、安全设施不到位等现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没有设备支撑的环境下是很难发挥其效用的。

2.3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作为支撑,还需要具有相关技术水平和前瞻性知识的管理人员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设备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并没有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仍保留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这种不紧跟时代步伐的做法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3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改进措施

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如重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增加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设施、注重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等。

3.1 重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为了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标准,严格约束档案管理的秩序,这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想要真正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速度,仅仅依靠技术上的支持,是远远达不到档案管理上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因此,只有将档案管理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建设视为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步,才能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打好基础。

3.2 增加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配套且齐全软硬件设施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企业只有适当地增加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用于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设备的购置,才能更好地将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3 注重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人才的培养,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在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说,加强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针对目前档案管理人员的缺陷,拟定适当的培养计划与方案,重点放在提高档案管理人才的技术知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保证其能够充分快速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4 结语

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只有充分了解认识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更好地完善档案管理现代化手段、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韩旭.对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吉林交通科技.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