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5:12
导语:在软件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们在软件工程项目中,会用到许多不同的难题,这就让项目不能顺利发展,严重的会直接致使结果失败,这些问题主要是:在软件质量的过程管理方面,它缺乏专业知识,缺少相关的措施。在早期的软件开发中,为了确保这一重要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不规范的管理体质不但阻碍了项目的进程,也给软件的质量带了影响,甚至会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现象出现。软件开发资源和进程预算的误差大的原因是:项目计划的不合理性。若是在项目管理中,工作人员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积累,开发者的工作预算日就会不够,这是导致实际开发过程中有风险。我们可以在开发前做好应对方法,这样工作者才能按计划顺利地完成工作。使用者不能全面地获取要求和分析的策略。用户要求的调研和解析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是不正规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需求分析也是不充足的,工作者不做前期工作,就匆匆开始设计,研究程序,这就让成品和用户的业务要求出现了偏差错误。
2如何实现电脑软件工程正规化
就中国目前进展角度而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正规化体系是通过引进国际标准来实现的。但是,在相关工作的正规化发展历程中,就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现今,软件工程正规化需要对下面问题进行确定:
(1)强调软件工程系统的概念的重要性。在常规使用中,使用者常常依照自己的用法作为明确的准则,这样,不但容易导致对环境标准的疏忽,而且也不容易想到软件工程在所有准则上的内在关联。为了让系统和所有准则间的联系显示合适的指示,我们必须及时使用关键工程的准则。
(2)把国际标准引进速度迅速提升。由于言语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内的国家标准至少需要三至五年才能达到国际标准。我们更应该及时采用国际标准,应用关措施来缩短与国际接轨的时间线。就国际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尽早步入国际轨道,我们要尽快并行预研项目团队。
(3)及时学习国际标准并作出相关解释。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已经引进来的国际标准往往是不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这说明在国内和国外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针对这一情况,及时推出具有针对性的规范性解释,并与国内软件产业结合,尤其是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对国际标准的了解并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
1.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流程
通常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过程中只要有以下几个流程,首先是为了彻底全面的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当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予以充分的检测和了解,要对软件设计过程中最小的模块进行进行全面的测试,之后是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对组装的系统进行检测,此外还要对与之相关的体系机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其次就是要在做好了上述各项功能工作之后,还要对软件自身的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详细科学的检测,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测,测试整个软件在各种环境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当前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只要方法
首先是形式化的检测。形式化的安全监测实际上就是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建立软件应有的数学模型,之后通过对应的标准化语言对其进行格式化的说明。形式化的安全监测通常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模型检测,一种是定量检测。其次就是在模型基础上的静态安全检测。模型安全监测一方面是通过软件行为和结构构建的一种方式,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可供测试的模型,这种模型在运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读取,在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模型安全检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状态机检测,一种是马尔科夫链检测、再次就是语法检测。语法检测实际上就是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措施对软件在不同的输入条件下所产生的反应是否相同。四是基于故障注入的软件安全检测。故障注入的安全检测是应用故障分析树与故障数的最小割集来检测的。五是模糊测试和基于属性的测试。基于白盒的模糊测试较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有很大进步,白盒模糊检测方法有效地结合了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和动态测试用例检测技术的优点。六是混合检测技术。能有效地改善静态技术和动态技术检测存在的一些缺陷,从而更好地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进行检测。七是基于Web服务的检测技术。它是一种基于识别内容的分布式Web服务器技术。具有语言中立、互动操作性强等优点,能够将复杂的安全检测分解为子安全类型进行处理,以使其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安全检测的需要。
2软件维护的主要类型
2.1改正性维护
改正性维护是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这方面的维护工作量要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17%~21%。所发现的错误有的不太重要,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其维护工作可随时进行:而有的错误非常重要,甚至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其维护工作必须制定计划,进行修改,并且要进行复查和控制。
2.2适应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是指使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这方面的维护工作量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18%~25%。由于计算机硬件价格的不断下降,各类系统软件屡出不穷,人们常常为改善系统硬件环境和运行环境而产生系统更新换代的需求;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也使得各级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新的信息需求。这些因素都将导致适应性维护工作的产生。进行这方面的维护工作也要像系统开发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方法
3.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
如果要一个可维护性的程序满足可理解的、可靠的、可测试的、可修改的、可移植的、效率高的和可使用的7个全部的要求,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不显示的。但是可理解性和可测试性以及可理解性和可修改性是相互促进的,而效率和可移植性以及效率和可修改性是相互抵触的。因此,要明确软件所追求的质量目标。
3.2使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
利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软件质量和减少软件费用,并且稳定性好,容易修改、容易理解,易于测试和调试,因此可维护性好。
3.3建立明确的质量保证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质量保证检查,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以及软件维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结束语
(1)在基本几何体中的应用。基本几何体包括圆锥、圆柱等,生活中虽然常见,但应用到工程制图中却意象模糊、难以想象。通过借助UG软件,开展教学时可以利用建模模块,画制草图。先在草图界面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回到建模界面,通过旋转工具的运用,将三角形直角边的任意一条边作为旋转中心线,另外的两条边可以自动生成为一个圆锥,导入制图模块,通过投影的方式,便可以得到一个立体圆锥,方便又快捷,能减少课堂在概念解说上的时间,立体图一眼即明。以截交线概念为教学代表,可以在已经建好的三维模型基础上,进行切开物体时可用假想的切割平面,再隐藏,进行制图模块投影便成二维工程图。这样的观摩教学方式,学生容易懂,并可以了解整个过程,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视线,拉住注意力。(2)在组合体中的应用。组合体相较于基本几何体更加复杂,其组合多变、排列方式多种,是由若干个基本几何体以叠加、切割或者综合等三种方式组合而成的立体。组合体的各项学习,包括绘图和读图是学习的重点,当然也会是一个难点,对于难点的学习,就更加需要借助实体演说,增加立体感,单凭想象学生会感觉困难,从而对学习产生惰性,不愿意深究。在组合体中的学习,可以利用UG进行辅助,如草图。拉伸、抽壳等工具都非常实用,借用这些工具一步步建立三维模型图,能避免传统教学实物模型中的缺点,如制作成本高。由于组合体种类偏多,在教学时,教师还可利用UG建模模块建立一个虚拟化的模型库,针对常用的教学例子建立,可以方便之后的教学、学习中随时调阅,反复利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制图方面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方法的能力。(3)在装配图中的应用。装配图表示机器或部件的结构形状、装配关系技术要求和工作原理等要求,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但装配图在实际操作却是不易,因为其结构复杂,又不能呈现成3D视图,只能以平面视图展开,大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理解,对其装配的关系和整体形状的关系,从而对此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对最终的教学成功过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的方法,如为学生建立三维模型图,然后再充分利用UG软件把零件模型展示的出来,如它的结构、形状,将远离对学生一一讲解,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官,并要求学生按照图面所示对学生零件进行组装,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齿轮油泵装配模型图时,教师应把机械的整体结构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利用UG软件将机械的整体展现出来,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生硬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清楚机械的装置和读懂装配图。
2.UG软件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应用的影响
从各方面分析所得,UG软件在工程制图教学应用中的展示、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这些效果的直接影响还是师生。教师方面,理论知识不再难以表述,图示示例一目了然,制作课件即可,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困难和说教的局限性;学生方面,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心底里激发出学生对于工程制图的热爱与动手兴趣,课堂上的气氛更加轻快有趣,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升,对于空间的思考和思维得到锻炼,学习效果明显比未使用UG软件教学更好,对于师生和教学都有利才是教学应该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不断改革的目的。
3.结束语
1.1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1.1.1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概念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这一概念最初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能力成熟度模型则是针对软件组织在定义、规划、实施、度量、控制以及调整软件等过程的实践阶段的具体描述。从本质上来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主要智能作用便是系统地规划某一个项目的设计内容以及管控实施过程,直至项目最终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对于软件工程管理项目而言,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核心功能便是将软件开发当作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来处理,并且,根据能力成熟度模型本身的原则来突进软件开发项目的拓展进度,如若遇到问题或需要进行系统维护,则在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操作下,能够快速将问题解决,促使软件开发能够更加顺利地执行下去。
1.1.2浅析能力成熟度模型在实施过程中的机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能力成熟度模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思路为:只要集中精力持续努力去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过程的基础结构,而且,要不断进行管理的实践并适时做出调整,就可以顺利跨越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项障碍[4]。
1.2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模型框架的软件工程管理工具的应用效能
随着国内外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有关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亦日趋深入,给软件研发以及产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策略支持。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软件开发不再取决于传统资源框架搭建得是否完整,而是与能力成熟度指标密切相关。软件过程成熟度则主要体现于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控制能力和自我改善能力,在优化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对这两项能力进行逐一改善,进而提升整体软件项目的质量。实践表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影响下的软件工程管理工具具备提升软件开发效能的作用。
2结语
1.CDIO模式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2.软件工程硕士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3.软件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中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国际化、工业化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实践
5.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教指标的构建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工程硕士为例
6.目标驱动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7.软件工程硕士招生问题探讨
8.软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9.创新的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探索之路
10.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1.以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软件工程硕士教学与实践体系
12.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
13.软件工程硕士“现代物流”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实践
14.党建工作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为例
15.软件工程硕士“算法与算法复杂性分析”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16.软件工程硕士“数字媒体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探索
17.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
18.教育技术学之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建设研究
19.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0.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研究
21.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22.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
23.探索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24.校企合作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25.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6.探索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
27.软件工程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
28.软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29.软件工程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30.从企业用人需求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
31.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将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32.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
33.Sun中国携手南京大学全力培养企业架构设计方向软件工程硕士(MSE)
34.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35.2012级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班在哈开课
36.基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三级思想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37.哈工大软件学院“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项目(英文)
38.软件质量管理与测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北航软件学院工程硕士课程培养体系分析
39.国际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程初探
40.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考
41.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体系改革
42.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模型研究
43.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44.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培养导师组模式探析
45.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46.硕士阶段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索
47.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48.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49.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初探
50.谈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及方法
51.关注点分离在计算思维和软件工程中的方法论意义
52.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53.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4.软件工程学科的特征及其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55.影响软件工程学科建设的几个因素
56.软件工程思想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57.面向Agent软件工程综述
58.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9.渐进性阶梯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造
60.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61.浅析软件工程中的数据流图的画法
62.软件工程学生团队构建的案例分析
63.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64.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
65.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66.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67.探析软件工程的开发和应用
68.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讨
69.关于“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及课程系列设置的探讨
70.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71.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
72.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73.UML结合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74.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5.软件工程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76.CMM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及实现
77.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
78.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79.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80.软件工程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
81.CDIO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2.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体系建设探索——以梧州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例
83.国外软件工程教学法初探
8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85.“软件工程”课程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86.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方法学实践与探讨
87.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8.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89.基于项目实践的软件工程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90.基于软件工程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91.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92.软件工程人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93.软件工程与UML关系概述
94.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MOOC教学现状分析——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
95.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探讨
96.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计探讨
97.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98.传统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构件软件工程的比较分析
99.软件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100.面向对象技术与软件工程
101.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02.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10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104.软件工程敏捷方法的实验框架及实施
105.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06.基于WORKSHOP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
107.“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08.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安徽大学为例
109.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110.“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11.浅析需求分析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
112.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113.教育软件工程框架的构建
114.浅谈软件工程的发展
115.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与实践
116.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
117.软件工程的团队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118.软件工程与教育软件开发的思考
119.基于软件开发团队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研究
120.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21.软件工程中主要开发模型的比较分析
122.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内涵与反思
12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软件配置数据库作为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要将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配置信息进行收录,并且将不同作用的数据分隔开,使得每一项数据在进行编写、修改的过程中不会对其他项目的数据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不同的软件项目之间的数据又能够通过数据库这一媒介进行相互的信息传递、数据处理,保证软件开发中的每个环节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整体来看,配置数据库的作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数据库可以将软件开发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复制以及隔离。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信息一旦上传至数据库,就会被所有的软件开发人员看到,而要想在对于数据信息进行修改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的数据,就需要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在配置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只有自己能够操作的子数据库,以该子数据库为平台,对于软件的某一项目进行编写和修改,之后再将确定的内容上传至数据库,使得软件中的多个项目综合在一起,完成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另一方面则是软件开发数据的管理。软件开发人员完成自己所编写的那一部分之后,就可以通过配置数据库这一渠道,将自己完成的部分的信息传达给自己所在的开发小组,整个开发小组是任务完成后再用类似的方式将该项目信息再次上传,而通过配置数据库,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都能够同时接收到最新的软件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软件的信息一层层地上传,最后达到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组,也就完成了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通过配置数据库,软件开发的信息可以自动地进行管理,而不需要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人工操作。
2软件工程中的配置管理中的版本控制
众所周知,为了能够让软件更符合用户的需求,软件会不断地进行更新优化。传统的配置管理中,在对软件进行更新优化时,都是在软件原来的版本上进行的,这种配置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限制。一是软件开发人员在对软件进行修改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其他人员对软件进行的修改,这为其判断是否要继续进行软件的更新,有时会浪费了时间与修改已经更新过的数据或者漏掉某一项未做修改。二是这种配置管理方式会造成软件更新优化的障碍,难以进行无限制的优化。三是这种配置管理方式导致被优化后的数据信息与软件源文件分开,不方便数据的提取。因此,软件的配置管理应当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要能够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建立起一个作为参考的项目模型,这样,才能够开发出软件复合产品。通过项目模型的建立,可以将软件的开发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子项目,每个软件开发小组负责其中一项的开发研究,再将不同的项目进行组合、匹配,就形成了一个软件复合产品。在以后对于软件进行更新优化时,每个软件开发小组负责自己原本负责的那一部分,就不会出现任务重叠或空白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软件升级遇到的瓶颈问题,并且软件更新后的信息能够得以保留,使软件的每一个历史版本都能够被清晰地记录下来,方便提取。
3软件工程中的配置管理的关键
3.1建立合理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结构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个具有较强能力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结构。对于某一软件的开发,并非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软件开发人员的分工配合,将会对软件配置管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配置数据库中,软件信息庞大而复杂,将软件开发人员划分成多个软件开发小组,使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项目,而小组内不同的人则是负责一个项目中不同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就会以一种树状的形态而稳定地存在。这样既能够保证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软件开发贡献出一份力量,也能够避免多个人重复地对软件开发的一部分做太多的工作,防止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不同的开发小组和每个开发人员之间,又能够通过配置数据库这一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保证了软件开发的整体进度,这也就保证了软件配置管理更具有条理性。
3.2设置清晰的、准确的管理任务
在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机构之后,就要为软件开发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分配任务。在以往的软件开发中,任务的分配比较笼统,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所负责的任务范围也比较模糊,这不但浪费了一部分的人力资源,也为软件配置管理增加了难度。而通过为软件开发人员分配具体的、清晰的任务,就能够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而每个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软件配置也就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从软件开发的源头开始,做好配置管理工作。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将自己完成的任务上传给软件开发小组,通过对多位人员任务的结合,就可以完成软件开发中的一个具体的项目,再依次完成整个软件开发的任务。在对任务的划分以及多位人员、小组的合作中完成软件开发,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软件配置管理的难度,使得软件配置中的数据、程序、文档更有条理,更方便于管理。
3.3设计可靠的配置管理检测方法
软件并不像其他产品那样可以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进行检测,并且通常是多个人来完成一个软件的开发,并不是大量的生产,不能采用其他产品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检测,而有些软件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系统,其检测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软件的配置进行合理的检测是软件配置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对于一些常用的软件,软件开发人员可以通过鼓励用户对软件的使用,来进行评测、反馈、优化,来完成对于软件的检测工作,而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实际运用的方法来检测的软件,则是要设定一种特殊的检测方法,如果具备条件,应当每一种软件都单独设计一种检测方法,因为软件不同,其所具备的特定也必定不同,其他软件的检测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该软件。
3.4采用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实现高质量配置管理
软件的配置管理不仅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合理的工作来保证,更需要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来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在传统的配置管理工作中,往往是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人工记忆和管理,或者只是运用简单的配置管理工具来辅助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先进的管理工具能够对软件配置中所有的程序、数据、文档进行扫描、归纳和管理,保证了软件信息的完整性,保障软件的长时间正常运行,也更有利于软件的更新优化,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研究出更高质量的软件,方便用户的使用。
4小结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一门课程始终的教学方法,它的全过程分为五个步骤:教师指导选题、学生独立探索、学生小组交流、师生大班交流和课后巩固提高。在研讨式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艺术,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走上讲台,师生共同听课评课,根据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任务的情况评定成绩。
2.研讨式教学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应用的是时展的需要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讲解占用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时间,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就难以适应当今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迫使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轨。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多数课程和软件开发实践紧密相连,课程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例如:计算机基础的知识需要大量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中、数组的基本概念、指针的使用及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JAVA语言中,继承,对象的理解等。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法,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弄懂这些内容,更不用说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完成实践项目,其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研讨式教学,将“研究”和“探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在教师创建问题的情境下,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自由,具有自主研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容易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兴趣,提高自觉阅读、独立思维的积极性。研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有效克服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脱离的弊端。
3.研讨式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3.1根据课程需要,确立研讨主题
教师通过对课程的深入研究,选择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变成与现实相关的问题或者真实项目作为研讨主题,并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分别探讨一个具体的内容,教师提前告诉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和方法,并且指明方向。
3.2自主学习研究
这个阶段是通过教授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网上检索等渠道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分析的能力,从而完成知识点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制作演讲用的PPT,准备上台交流。
3.3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完成的作品,讲述学到的知识和心得。小组可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支持学生阐述独特观点和见解。这一阶段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反馈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综述能力、快速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3.4归纳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研讨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总结补充,使学生学有所得,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5课后巩固
课堂教学完成以后,课后巩固这一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布置相应的习题,或者进行能力小测试,让学生加以练习巩固。
4.研讨式教学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实施
4.1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讲,面对虚拟的计算机世界,有些学生会觉得无聊,有些学生因默默编写代码,用代码建筑自己的项目,大多处于沉闷、寡言的状态。实施研讨式教学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习兴趣,从而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课堂答辩等方式提高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成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4.2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专业,该学科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内容应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同时软件工程是一门与社会各行各业都紧密相连的专业,从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看,在确定研讨式内容时,应注意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与现实世界中各行各业的当前应用相关。研讨主题要难度适中,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联。在设置主题时,要注意趣味性的引导,有效提高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时间用到最有效率的问题上,提高教学效率。
4.3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不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多用启发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扩大知识量和信息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立体性,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和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的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并开展具体的项目实践,借助网络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最终完成任务。
4.4创新考核方式
研讨式教学能否成功,必须进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强化研讨式教学管理,注重学生每一次学习知识的积累,加大考核的力度。研讨式教学的考核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它不仅要包含实验、能力测试、课堂讨论、学术成果和期末考试等多个知识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理论知识采用能力小测试和期末测试的方式,专业实践能力采用研讨式课堂打分,大型项目通过研讨式课堂中的答辩方式,师生共同参与考查学生的业绩。如观点的正确性和创新性,语言组织能力的条理清晰性,论述是否充分,反应能力是否敏捷,知识面的宽窄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用这些综合素养评价学生成绩,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学生成绩的优劣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5.结语
1高效软件测试团队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1.1软件测试团队的特质建设
软件测试团队的素质建设对于整个软件工程质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是测试工作中最具价值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应该积极构建合格的、高质量的合作团队。(1)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工程开发都需要程序员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对软件检测结构以及程序的缺陷要如实汇报。对于软件项目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处理,以此减少客户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2)软件测试人员还要具备足够的怀疑精神,对可能存在的漏洞性错误要及时予以检测和纠正,进而提高其自我创造力。(3)软件测试团队要积极构建沟通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与客户进行必要的沟通来及时发现软件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测试者可以针对模拟环境下用户对于软件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对软件编写过程和总结文档进行反复检查检测,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和正确性。(4)必备的检测技术能力。软件测试团队必须具备重要的专业技能,需要精通数据库、通信、网络、GUI测试、测试工具、自动化测试脚本和相关业务领域等,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测试能力和测试积极性。
1.2软件测试团队的制度性建设举措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团队必定拥有一套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高端测试人员,通过不断规范团队管理制度,做到扬长避短,及时提升整体测试质量。其中,软件测试团队需要不断加强汇报制度建设、工作总结制度建设、奖惩制度建设、测试审核制度建设、会议制度建设等,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职责关系来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的素质建设。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资深测试人员的正确引导和建设,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不断丰富团队的测试知识库,通过科学吸收先进的测试管理知识来提升整体测试技能和技巧,以此减少开发团队协同工作中的一些领域瓶颈。
2结语
从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形成条件方面来看,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单位需要面临投标风险的因素主要体现为项目本身因素与外界因素两类。在投标工作中,投标方所看到的机遇与所面临的风险是共同存在的,并且如果因为对项目本身欠缺准确认知或者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投标方所面临的机遇也可能转化为风险。在项目本身因素方面,能够引发风险的因素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所具有的目标、规模、类型以及所需资金和所需材料,同时也包括招标方对投标方所突出的工期要求、质量要求、技术要求等。显然,这些因素都具有着客观存在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其客观性,所以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所具有的难易程度,并且应当做出投标方开展投标定价的重要依据。如果项目本身具有较大难度或者招标方对投标方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则投标方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从外界因素来看,能够引发风险的因素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过程与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规定变化、运行条件变化、竞争对手变化等。这些因素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身因素相比具有着外生性的特点,因此这些因素并不会因为投标方的努力而产生改变,所以,这些因素容易成为诱发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果投标方能够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内容熟悉与了解,则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到投标过程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对这些风险做出防范。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防范策略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与传统工程项目具有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决定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的高风险性,因此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投标方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来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做出有效控制。在此过程中,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强化自身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
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而言,强化自身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不仅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自身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中风险应对能力的必要策略。首先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需要重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方案科技含量的提升。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中,是否能够获得项目的施工权不仅由投标方的经济实力所决定,同时也由项目开发方案所具有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所决定。在开发方案的制定中,投标方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就使用不具备时代性的项目开发技术,而有必要从提高投标竞争力以及降低投标风险角度出发来对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做出完善与优化,尤其是要重视选取具有较大弹性和较强风险避免能力的项目开发技术,从而降低项目维护成本并实现对总成本的合理控制。其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推动员工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与施工工作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以及对风险做出管理的主体都是企业员工,因此,企业不仅需要摒弃依赖管理层做出风险管理决策的思想,同时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提升全体员工的抗风险能力,从而通过发挥集体力量来做好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预控等工作。以此为目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单位有必要对员工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尤其是要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内容来开展交流与讲座,从而在提升单位员工风险控制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与管控能力。再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对合同管理机制做出优化。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中,投标方与招标方的合作关系由合同来规定,如果投标方能够在合同的拟定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充分考虑,则可以降低自身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与实施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因此,投标方有必要对合同管理机制做出不断的优化,在此方面,投标方不仅要通过合同来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同时需要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与实施过程中对合同条款的落实情况作出监督,从而更好地做好风险识别与防范工作。如果合同所规定的内容或者项目实施环境产生改变,投标方可以向招标方进行索赔申请,从而实现自身与招标方的风险共担,并降低各类风险给投标方造成过大损失。
(二)对外部资源条件做出充分利用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的防范中,对外部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有利于提升投标方的风险识别能力与承担能力,从而降低风险所产生的损害。首先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寻求中介咨询机构的帮助。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投标过程中,由于投标方希望得到最大化的利润,所以投标方与招标方都有可能无法站在客观立场来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所具有的风险做出评估,因此虽然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是却无法实现投标方与招标方的双赢。所以,在投标工作中,投标方与招标方都有必要寻求中介咨询结构的帮助,在与中介咨询结构来评定风险之后,投标方与招标方分别与中介咨询机构签订合同,如果投标和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已经超越投标方与招标方的承受方位,则有中介咨询机构负责赔偿违约损失。由于中介咨询机构具有着客观性以及专业性的特点,所以一般能够更加准确的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这将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其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可以协同招标方来构建专门基金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此方面投标方与招标方都有必要向保险工司缴纳保险,当风险产生并对一方利益造成损害时,则由保险工作负责开展赔偿工作。这一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投标方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负担,并能够降低风险所可能引发的损失,从而使投标方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与优化。再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强化自身的法律观念。与投招标工作相关的许多法律法规不仅对投招标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做出了规定,同时也对风险出现之后的处理策略做出了指导,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对非系统性的项目投标风险做出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三)强化自身情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