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廊桥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5:22

导语:在廊桥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廊桥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初中美术;教学

一、民间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

中国民间艺术既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具有综合性质的圆融文化,又是一种能登高雅大堂的中华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开设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对于学校的文化教育或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相关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及作品的形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也为我们美术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多了一种手段。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民间艺术文化。

二、将民间艺术带入美术课堂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由于世界艺术文化的不断渗入,中国民间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许多传统艺术徘徊于消亡的边缘。为应对我国民间艺术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势必应在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当地民间美术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地区乃至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掌握本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美术教育体系,丰富美术教育内涵,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学习并了解民间艺术是因为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与精神内涵。民间艺术见证我国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能贴近生活的民间美术,我们应当在认识了解民俗艺术过程中,努力挖掘并有目的地吸收其精髓,结合当地有利条件传承与发展优秀民间美术文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民间艺术在当下和未来的存在意义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存在对于中华民族的存在具有正面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具有激发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意义,同时还具有充实和体现人类艺术文化生态的意义。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民俗民间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三、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融合民间艺术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的课程改革工作也在积极进行着,在美术教材中,民间艺术的内容多有体现,例如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第二课《黑白世界》中就有年画和版画的题材,在这一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木板刻画,感受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体会木刻版画的艺术魅力和乐趣。第五课《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就是有关于民间剪纸的题材,本节课让学生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在实际操作中制作各种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还有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五章《方寸之间》就有关于篆刻的题材,书法与篆刻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线条艺术,许多人对于书法众所周知,而于篆刻就鲜为人知,利用一把小刻刀,驰骋于方寸之间,将心灵的感受融会于点画之中,让学生亲自尝试刻一方自己喜爱的印章,掌握基本的治印方法技巧,从而感受刻印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首先,渗透美术课堂,创新美术教学。教师作为美术教育的引导者,应当认识并了解当地的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加强自身的文化功底与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尽可能地做到美术课程与民俗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合理灵活,结合当地优秀文化,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

寿宁是一个廊桥之乡,廊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上到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桥》时,就可以主动融入寿宁“廊桥”文化,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参观木拱廊桥、廊桥博物馆,通过了解、体验、制作,以书写、绘画、手工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珍贵与魅力,在领略家乡优秀民间艺术内涵的同时,也体会到民间美术的伟大。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为课例,教师在课前收集大量传统剪纸艺术,譬如人物、动物、植物等,在课堂上,学生看到如此精美的剪纸,他们激动、兴奋。最后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寿宁知县冯梦龙的执政理念为主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剪刻出一副符合“清正廉洁”的梦龙文化主题创作。学生大胆创新,不仅体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的魅力,又以作品形式展现一位贤明官人的一生伟绩。可以说同时上了一堂很好的德育课,这对于将当地优秀民间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又如,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远古的呼唤》就很好地融入了当地优秀民间艺术“北路戏”,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北路戏的发展历程,观看并参与北路戏的排练演出。将当地优秀民间艺术带入校园,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这一乱弹声腔珍稀剧种的认识,适当地优秀艺术

文化在校园间得到传播。

其次,弘扬当地文化,注重课外延伸。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现实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创作学习,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本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

在八年级下册《画故事》一课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寿宁当地梦龙文化馆,通过参观了解一系列事迹,欣赏文化馆里的雕塑、文学著作、插图绘画、故事等。参观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绘画手段去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冯梦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梦龙文化意识。用美术特殊的艺术手段去记录它,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新的感受,了解身边熟悉的生活文化。

最后,积极开设美术第二课堂,利用美术兴趣小组开展学习有关民俗、民间艺术的校园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文明的总体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程度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慢慢了解欣赏当地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对于各个班级的美术兴趣爱好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外,更应借助一定平台让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文化品位。通过全校性的表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书画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乃至全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

四、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不断渗入的当今社会,我国本民族的许多民俗、民间艺术也存在被渗入甚至逐渐走向灭亡,使得地方性、地域性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消失,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荣誉感也随之减弱。而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民俗与民间老艺人也呈现出后继无人甚至断层的现象。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就更应该担负起民俗与民间艺术的教育工作,为民俗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当然,学校在此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使学校形成学习、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民俗传统艺术上来,为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做好辅垫。

为了能让教育者以更加宽广的角度来审视民族艺术发展的未来,我们应该在了解认识过程中充分挖掘民族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继续探索民间艺术的地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开展多种活动,以多样形式宣传民族、民间艺术,为民族艺术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无原则,它是影片对观众的第一印象。

译好片名的第一步,应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其命名特点。片名大多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线索为来源(贺莺:2001:56)。以此为标准,笔者以为电影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动作片:GoldenEyes(黄金眼);Speed(生死时速)。

爱情片:Ghost(人鬼情未了)。

恐怖片:theSilenceoftheLambs(沉默的羔羊)。

灾难片:PearlHarbor(珍珠港)。

科幻片:JurassicPark(侏罗纪公园);StarWars(星球大战)。

间谍片:theLivingDaylights(黎明生机)。

悲喜剧片:GrowingPains(成长的烦恼);Friends(六人行)

事实上,绝大部分都属于综合类,如Windspeaks(风语者),MenInBlackII(黑衣人)属于科幻喜剧片。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虽然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其特殊性,但与其它体裁的翻译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共同点。就其翻译过程、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它应该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刘宓庆(1999:49)指出,“既然原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即有社会效益),那么就应以社会能接受的目的语来实现转换,而不应拘泥于原语的可读性程度”。又说,“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1999:48)。他与此提出了三个原则,其中,目的语的可读性原则对片名翻译有指导作用。“原语的可读性甚佳时,能将原语的全部形式意义和风格意义对应地转换成目的语……”(1999:49)。如SoundofMusic在香港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和台湾被译为“真善美”就令观众颇为不解。后该片被中国内地的翻译家把其为“音乐之声”,已被广泛接受。

2.体现文化特色的原则

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译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内容之一。关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culture-specific)”,翻译理论家Baker(2000:21)说,“译出语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文化所知的概念,该概念或抽象或具体,可能与、社会风俗、甚至某种事物有关”。由此可见文化翻译之难。影片是导演对生活中实或虚的反映,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给翻译造成困难。体现文化内涵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文化词、习语等。如FirstBlood,是个习语,意为“首战告捷”,但一直被译为“第一滴血”。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信”是对原文而言,要求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忠实表达原文思想、风格、内容。“达”是对译文而言,要求用通顺易懂的言语表达,而关于“雅”,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金从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一步阐释: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关于效果概念,他指出,在明确了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后,需要强调它应该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1998:18)。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中,金说,正因为不同语言的各种变化都必然引起语言效果上的变动,所以只有从译文效果着眼,才能判定译文语言是否恰当(1998:43)。以此为标准,译名在音、形、义等方面尽量达到精神、事实、意境的对等,即最终使“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上基本相同”(奈达,cf.金:1998)。theBridgeOfMadisonCountry,YouCan’tTakeItWithYou分别译为“廊桥遗梦”和“浮生若梦”,深刻体现了汉语文化独有的意境。论文百事通

四、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

片名需要言简意赅,包含大量的信息,总摄全片内容。这就要求有很高的汉译技巧,因为它们的上下文体现于影片情节中。常见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有:

1.直译法

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内容及不致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如:SnowWhiteandSeven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AllQuietOntheWesternfront(西线无战事)。但这种形式与内容都可直接对应的作品较少。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方面都达到对等,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如Ghost(人鬼情未了);讲述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及微软电脑公司创立者事迹的PiratesOfSilliconValley译为“硅谷传奇”。

2.意译法

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如: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中,Cuckoo’sNest与杜鹃窝无关,它是个习语,为“疯人院”之意,因此,该名后被纠正为“飞越疯人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片名本身虽然表示人名或地名,但却是有意虚构出来的,且与电影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此时,若能音译的同时,又能体现片名的内涵,当然再好不过。否则,以意译为佳。如“TheBestYearsofOurLives”,“黄金时代”;“RebelWithoutaCause”,“善子不孝l之过”,“阿飞正传”等。新晨

3.音译法

很多片名本身常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词,在不致引起译入语文化的曲解时,可直接将其音译。如:Rocky:(洛基);Casablaca(卡萨布兰卡)。但众多例子表明,纯音译的例子很少,因为表示片名的人名、地名多为国内观众所不知。由此应考虑音译加意译这一方案。如Patton:巴顿将军;ForrestGump:阿甘正传等等。

4.另译

有些影片无法通过以上这些译法与实现对等,可采用另译。如:Earthquake最初译为“地震”,给人一种科教片的感觉,与原片内容相距极远。后译为“惊魂夺命”较好地实现了对等。Speed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上排除一颗定时炸弹的故事。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与“死”全系于列车之“时速”,译名“生死时速”可谓经典之作。上乘之作还比如:Entrapment(将计就计);PlayingByHeart(随心所欲);Matrix(黑客帝国)等。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第3篇

架构课程新体系

2014年11月12日,《教育》周刊记者来到天长小学采访,正逢学校出台“差异教育中‘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暨‘2015至2017天长小学新三年规划’课程推进工作的初步思考”的报告。报告指出:“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是天长小学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学校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让 “学生与教师、学科和生活”进入课程范畴,在学与教中构建课程、教学与研究“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天长小学上世纪80年代就与杭州大学进行“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研究,课题成果被新华社誉为全国整体改革实验“四大模式”之一。随后近30年来,天长小学一直专注“差异教育”研究,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整体素质结合的“内差异”,在承认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因材施教,使每名学生获得适合本人所具备的心理需求的教育,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近年来,教师和学生本身在文化背景、知识基础、能力发展、兴趣倾向上又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些变化,天长小学通过课程体系基本理念打造有灵性的课堂探索出新路子。

好的教育理念少不了要好的领头人。校长楼朝辉曾是篮球教练出身,后经专业深造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在学校管理上发挥“攻破”与“防守”仍是他特长。他说:当下,天长小学若要在“全国联赛”取得骄绩,课程体系必须变革,实行“基本课程、社团课程、微型课程、活动课程”课程体系新框架,学生、教师自身差异通过课程体系达成互动,家庭、社会成为支持系统,实现基本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社团课程利用教师特长、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在“个性文化”中对学生进行差异发展的培养;微型课程以主题模块相对独立,微型课程不在课表内,而是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整合”,落实“大学科活动”,在“学校文化”中对学生进行具有天长特色的综合能力培养。

师生角色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平等与和谐,学生以平等的机会学会了自信。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听到鼓励性的语言及发自内心的赞美,“让学生心中的那颗种子发芽”已成为天长小学教师共同的心声。与之相对应,过程评价也渗入到教学全过程,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观的培养,在师生、生生互动评价中,提高了综合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全面评价学生、挖掘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已成为天长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必修课。

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庞科军说,天长小学新课程体系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从过去单一的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让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似成为一种不变的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天长小学注重学生所需,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教学活动已成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学生学习方式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譬如音乐教学,教师再也不会说,“哎!这乐器你敲错了,不该这样敲!”而更多的是,“噢!你太能干了,连老师都想不到这乐器居然可以这么玩!”

天长小学通过课程体系新架构,取得了大量教学成果。校长楼朝辉与特级教师施民贵共同主编《差异教育成果丛书》2014年7月上市,该书以《心灵之约:班主任主题谈话课读本》《放牛娃的习作故事》《让教室灿烂照亮彼此》《童话习作:开发儿童幻想力》《致我亲爱的宝贝》《我们的红领巾时代》《差异课堂: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探索》等,分篇论述了差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被誉为天长小学打造有灵性的学校的“百科全书”。

副校长蒋军晶说,天长小学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学生。天长小学的发展,就是天长教学理念革新的历史。差异教育是天长小学的宝贵财富,学校从本土实践到国际视野的思考,一直追寻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理想教育。每到新学年,所有的天长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成长手册》,手册中将要经历的学习和体验规划分为社会、生活、艺术、体育和国际视野等板块,按照年级分成不同阶段,每个孩子依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度过自己快乐的童年。

省教坛新秀金林萍说,近年来,随着学校小爱迪生科普剧团、游学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天长小学学生已锤炼出独特的精神与品质。

“多元与微型”相结合

“多元与微型”课程分为语言类课程:通过拓展性阅读、语言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对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的兴趣;通过一定技能发展记忆、想象力,有效提高阅读、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思维类课程:通过思维课程实践,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智慧学习方法。艺术类课程: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艺术特长。生活类课程:通过生活内容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运动类课程:通过运动类课程实施,使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了解体育与运动及体育文化的意义,加强身体适应能力,从而具备健康体能,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与乐趣。

特级教师施民贵说,天长小学基于学生要素及培养目标,给课程内容选择了方向,教师依据个人兴趣与能力差异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依据兴趣与需求选择课程。在具体操作上,努力使课程来自于“天长学生、天长教师及天长学校”,显现“多元与微型”相结合的课程特质。目前,正是这种天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爱学上进”的可能。

2014年,学生通过“我的社团我做主”,两个校区共开设了68个社团,三至六年级有2382人次参加了社团组织,提高了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学校还进行“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10月,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一个礼拜都在做研究”的大学科活动。三至六年级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分成54个研究队,立项54个研究课题,有数百位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大学科活动进行了“南宋官窑探秘研究”“茶艺的研究”“西湖边的独立书店研究”“杭州空气质量调查”“企业文化探寻”“浙江经视与社会责任感研究”“学校不安全行为调查研究”“写生北山街历史建筑”等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微型课程”散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其灵活,且直接服务于学生,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广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例如:科学学科“家庭实验室”;语文学科“群文阅读”;英语学科 “朗文英语”;美术学科“鉴赏课程”;基于活动类的“微型课程”有“最后两周”“故事妈妈”“跨班展示”;基于教师个人的“微型课程”,例如:校长楼朝辉的“学会倾听”;教师施民贵的“童话童诗”;教师周红的“声音的魅力”;教师史剑波的“百生讲坛”等。

推进项目化机制

天长小学认为,学校教育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宏观教育如果没有落实在具体的教师身上,没有教师引导发生于学生身上,则教育就没有发生。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个性”,便组成了整个学校的教育历史。在天长小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教师不同的“教育个性”,是学校推进项目化机制的结果。教育管理就是要让每位教师都能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有的教师擅长班级管理,学校就让他做班主任;有的教师擅长教学,学校就让他专心从事教学;有的教师擅长做研究,学校就让他多做课题;有的教师擅长活动设计,学校就让他多参与策划一些大型的校际活动。

近年来,学校学科项目课程研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如:语文学科“群文阅读”项目出版《新语文・群文阅读》,向全国推广了自己的课例研究;科学学科在“科学实验室”之后,计划筹建“贝尔实验室”,从科学启蒙的角度开发不同学段学生的科学素养;美术学科“鉴赏课程”在全校分学段实践的基础上,2013年又开展针对学生创作的指导研究;体育学科“社区资源重构”从三大球、健美操等项目拓展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教坛新秀、团支部书记高丹说,天长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上走出一条新路子,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是教师成长的最大收获。

天长小学语文课开展经典诵读和班级读书会;体育课开展球类活动;音乐课开展口风琴和葫芦丝班;美术课开展版画创作等。系列教学使特色课程有了实际内容。学校还开发《我与西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以“杭州童谣”“杭州小吃”“茶文化探寻”“我们的校园”“杭州园林”“桥的研究”为主题,提供学生探究、合作、实践的平台。

学校规定,个别不需要听课就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天才学生”,可以离开教室,来到个性化学习室,那里有学校辅导老师为其提供的个性化课程。譬如数学课,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常规学习任务后,老师会送上“数学锦囊”,这是教研组根据教材特点,为数学尖子生设计的一组题卡;科学课则对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根据“家庭实验室指导手册”(此是科学教研组为科学爱好者开发、可以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辅导手册)开展研究与自学。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则采取常规性辅导。

创设不同展示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开设一年一度“长智慧数学节”“小书虫阅读节”“百灵鸟英语节”“白天鹅艺术节”“阳光体育节”“金钥匙科技节”等。在“长智慧数学节”上,学生可以自主参加魔方大比拼、数独、算24点、编制数学报;“小书虫阅读节”上,学生可以排演课本剧、成语接龙、亲子阅读、即兴演讲;“百灵鸟英语节”上,学生可以演唱英语歌曲、表演小品;“白天鹅艺术节”上,有优秀作业展示、班级合唱比赛、舞蹈、器乐、曲艺展示;“阳光体育节”上,有团队拓展、项目竞赛;“金钥匙科技节”上,有纸桥设计、环保创意、电脑绘画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总能找到“适合的我”,通过参加与展示,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信。

语文教师史剑波说,天长小学所有校本课程都来自教师日常教学结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着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校推行课程管理项目化机制后,保证了教师自我选择课程的权利,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与个性,项目化机制将“志同道合者”吸引在一起,就同一项目,成员间各尽所能,提高了课程的运作水平。

评价中的“激励”

天长小学自从实行差异教育以来,自始至终将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手段,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系统,构建适合每名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运行机制。学校制定的评价体系注重“激励”因素,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性评价,通过自主展示与激励关注评价全过程。如:低年级段实施“学习之旅――经典两周评价方案”;中年级段推出“全能生,特长生,进步生――免试生制度”,从科学与合理出发,让学生学习与评价走向多元。

课程评价过程中,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有效性。如:《电子成长手册》改变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做法,改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与多元,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还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入主动参与评价。此外,参与评价的主体还有家长、校外人士及学习伙伴,这样既加强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又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998年,天长小学就率先取消了“三好生”评选,改评“特长生”“全能生”,对学生的激励面从原先的“凤毛麟角”,扩大到绝大多数。2009年3月,学校又实行“天长券”评价体系,只要学生在学校某一方面有典型进步,就能得到“天长券”系列奖励。近年来,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开展“感动天长人物”“阳光少年”“珍藏天长”等评价标准,扩大了表彰范围,对调动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更为进步的作用。关心每名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是天长小学的一向宗旨。早在1986年,全国优秀教师杨明明带领学生创建“红苹果”行动,天长小学并一直坚持至今。每到除夕夜,少先队员在老师、家长志愿者带领下将红红的苹果和祝福送给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进入新世纪,学校又利用信息载体,“红苹果”不仅出现街头巷尾,还出现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对他人的感恩、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尊重,天长学子的社会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此项活动还被评为“杭州品质生活行业点评年度奖”。

天长小学校园,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每一朵花,都得到了精心的滋养与爱护。六(2)班学生黄书祺说:在天长小学,每一位教师都是爱与阳光的传播者。我为享受到这份爱而自豪,于是我把自己写下的故事整理成集,于2013年出版了个人专著《祺祺――一个孩子的童年故事》,书中写下在天长小学与老师之间许多回味悠长的故事。临近毕业,我是用这种不曾失去的“温度”,万分不舍地与我的母校依依惜别……

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解

天长小学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从学校管理来说,要真正做好差异化教育,做到对每个孩子都有科学的了解,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天长小学目前已有40%的教师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教师自身知识的提升,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同时,教师在接触不同孩子的实践中,也在提升着自己的专业水准,使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发展。为了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促进教师在自己喜爱的教研项目上成才,形成有鲜明色彩的教研成果,天长小学遵循“研究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最大的教研支持。

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无时不在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教育,好的教育传递的一定是“正能量”。骨干教师方国光管理班级有自已的“独到之处”,学校就安排他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好好地做班主任,享受他做班主任的乐趣,造福一个班级的学生。学校认为,教师不能在专业上得到发展,不受学生喜爱,得不到家长、同事的认可与尊敬,就很难体会到教育的幸福。对此,方国光说,要想让学生快乐学习,首先,教师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数学教师吴玉兰说:导师的引领,集体的智慧就似一盏明灯,是促成教师成长的保证。记得2009年大年初一,接到一名师工作室导师邀请,要我思考如何研究一节课。对于我来说,从此就拉开了对于课程研究的序幕。没有想到的是,完成这一份“作业”我竟用了5年时间。经过反复调查,对一手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角的认识教材实物图的比较研究》终于在国家刊物发表,并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参考,同时还荣获杭州市中小学科论文一等奖。

青年教师陈甜说:一次在给六年级学生上拱桥知识时,讲到了廊桥,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廊桥是什么还真说不明白。有学生问道:陈老师,你能带我们去看什么是廊桥?对于这一问,我竟当了真,便和学生一起做方案,怎么购买车票,怎么预定旅馆,我和学生一起弄了份“攻略”,自助去了浙江省的泰顺了解廊桥。2014年4月,我还带领学生以“天长小学第一批印州课堂项目师生团”的身份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美国印州课堂项目之行。

天长教育:一种神奇的力量

天长小学秉承“面对差异学生,实行差异教育,最大限度的促成共同发展”的理念,为孩子营造成长空间。3年前,有一名孩子转到天长小学,家长说,这个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啥也没学,光是闯祸,父母都快崩溃了。在天长小学,相关教师为这名学生制定了“成长套餐”。如今,这名同学从每天必须跟踪“监督学习”,转变成班上的“学习小王子”。前不久,在全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得到了年级唯一的一个满分;在语文学习上,该同学的阅读量已经非常惊人,他将阅读作为个人的兴趣点,并写下大量日志。他父亲逢人便说,儿子现在俨然已成为天长小学的小明星了。

学校通过组建家庭教育互助形式,为孩子营造“第三种生活空间”。“第三种生活空间”指的是既有别于学校规范制度的学习空间,又有别于家庭较为单一的生活空间,倡导学校、家庭、社区携手共同建立为孩子释放心灵的平台。在“第三种空间”里,大部分孩子做到了远离电脑、电视,找到了自己的“心灵伙伴”。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相应的学科学习。西方“万圣节”期间,学校英语、语文、综合实践三个学科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和外国友人交流,使得天长的孩子从小就具备了开阔的胸怀和国际视野。学校先后与海外8个国家相关学校建立了交流机制,每年都会开展国际交流活动。2013年暑假,天长小学的孩子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演唱天长小学自已创作的歌曲。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了分享与合作,拥有了一片乐土。天长小学每年有10余名“特殊儿童”入校。学校认为,无论是谁,只要进入天长小学,学校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青年教师厉俊麟说,如果学生是花朵,责任就是阳光,尊重就是雨露。教师学会给予孩子一片爱的空间,孩子们的个性和潜能才会被唤醒。

近年来,学校建立“家长资源库”,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为孩子们上课,给“灵性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一、二年级邀请妇幼保健院医生讲“我从哪里来” ;三、四年级邀请社会名人讲 “杭州特产丝绸与养蚕”; 五、六年级邀请干部讲“见闻”等。在天长小学,每当放学时,校园便回荡校歌《天长是我们的家》。一群群充满阳光的孩子,为这所历史名校增添了活力。

第4篇

关键词:胡山林;文学与人生;生命关怀精神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和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河南省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山林先生,在其近四十年以来的教学、学术研究、写作与日常生活中,一以贯之地以学生、读者、文艺作品及其人物、艺术家等生命体的生命为本位,以其独到的生命智慧孜孜不倦地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写作甚至与人日常生活的交往等活动,不断地赢得了无以数计的学生(或学员)、读者、同仁等世人对其处世的态度、方法、行为风范与生命精神等方面的肯定和钦佩。这么多年以来,胡山林先生总是以自己满腔的生命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君子气度来从事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写作与日常生活的几乎所有活动,于是,在其从事的上述各种活动中,无时无处不体现出他对一切生命体所给予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具体到胡山林先生所著的诸多著作之一的《文学与人生》这本书中,仍然非常鲜明的体现出其对一切生命体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本文拟从学生和读者、文学作品及其人物、文学家这三方面来分析此书所具有的生命关怀精神。

一、对学生和读者的生命关怀精神

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这本书里所讨论的问题,是与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心心相通而与每个生命体的生命轨迹紧密联系的人生困境、人生难题。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它缠绕在每个生命体的身边,盘踞在每个生命体的内心深处。借助于每个生命体的人生,使文学艺术能够从大学的课堂走向大众,走进每个生命体的人生,透视生命体的生命本真,从而使文学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具有普世的生命精神。当然,这也使得这本著作自问世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与读者们产生了心灵的生命共鸣、生命本真深处的契合。同时,胡山林先生以每个生命体为本体,关怀每个生命体都有一个人生,每个生命体都需要思考人生诸多问题,但每个生命体未必能把诸多的人生问题思考透彻,因此,他在此书中围绕着诸多人生问题竭尽全力、尽最大可能地为读者讲了很多宝贵的看法,从而为每位读者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这些特质,均使本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胡山林先生有着高度的社会整体生命责任感。他以极大的生命热情关注大家在当下的共同感觉,即人们的物质丰富了、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富裕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不怎么样,心灵有了些许迷惘,于是迫切地想借助于某些方式寻求一些心灵的慰藉。于是,他以大众的这种共同感觉或共同迷惘作为自己几十年在教学、学g科研甚至是最后写作这本著作的使命,以大家读了这本书后能从书中获得的哪怕是一些对人们思考人生诸多困惑问题时所需的有益的方法或启示作为写此书的宗旨。不难看出,胡山林先生对全社会的整体生命给予了非常热忱的生命关怀,他关心每个生命体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其心灵是否过得愉快,是否过得幸福。并以此作为自己在教学、学术科研和著此书上应当具有的生命责任。同时,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胡山林先生继续保持以对社会整体生命负责任的人性化态度,重点考虑的不是该书的学术性,而是大众的生命本真性、大众的可读性,考虑在书中怎样才能完成与读者的真诚的生命交流,怎样才能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容易,怎样才能让读者对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更易于接受。于是,他精益求精地不断思考,最后成功地剔除了该著作第一版中那些抽象的和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沉闷的内容,调整了书的结构,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很显然,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胡山林先生以生命为本体所作的人生思考录,或者说是他生命精神的漫游录。这本书既不追求教材体系的完整、严密与系统,也不追求教材知识的全面、准确与客观,更不喜欢对古今中外进行旁征博引,而是追求与读者进行现实心灵的真诚交流,走进每个生命体的现实生活,走进每个生命体的实际人生,走进每个生命体的内在心灵。并重点以每个生命体在读了本书后能使自身的思维得以启迪、生命智慧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作为写作本书的终极目标。

胡山林先生以学生和读者对这本书所产生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学生和读者跟他产生的强烈生命共鸣作为写作这本书的强大动力,并以能够与学生和读者在心灵上、精神上相通作为自己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由于每个生命体生命的差异性等诸多原因,导致不是每个生命体都能容易或较为准确的读出作品及其人物的人生意蕴。基于此,他想通过写作这本书为学生和读者解决这一难题。上述种种情况不难佐证,胡山林先生对学生和读者所具有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

二、对文学作品及其人物的生命关怀精神

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这本书里以作品所描绘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生经验、人生况味、人生趣味、人生哲理、人生智慧等人生意蕴为立足点,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蕴及作品人物的生命本真。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意蕴与古今中外所有人相通。人生意蕴的精神能量非常强大,它能够持久的唤起读者。可以说,人生意蕴是文学作品具有魅力的源泉,是和读者们进行心灵沟通的有效桥梁。文学作品是文学家按照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造出的一种虚幻的经验和历史,因而它是以每个生命体的命运的模式来与人生经验、人生过程相对应。因此,文学作品是为了表达生命体验而发展了的可塑形式。可以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接受,实质上就是借助文学作品对人生的透视,对人生的体验。为此,胡山林先生在《文学与人生》这本书里不仅对一部部文学作品的生命真谛进行了合理的、具体的、生动的、深刻的与丰富的探析,而且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人生意蕴也作了比较到位的研究与分析。譬如,他以极高的生命关怀热情来挖掘与探析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美国小说《廊桥遗梦》与皮皮的小说《渴望激情》这三部作品的人生意蕴。他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这本书中作出这样的分析:无论中外,无论城乡,无论性别与职业,无论文化层次的高与低,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一旦走进恋爱与婚姻的圈子里,在情感方面都会有一个普遍的共同要求,即是渴望激情。激情能让每个生命体过得热烈奔放、神魂颠倒、充满生机与活力,激情能使每个生命体的生命得到尽情的扩张与释放。在每个生命体的生命旅程中,每个生命体可以偶尔出现激情状态,但不能常常都出现激情状态。激情既是对人生常情的补充,也是对人生常情的一种冲击与颠覆。面对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激情,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必须用很强的理智力才能对其进行控制与约束,只有这样,每个生命体才不易越轨,才不易酿成人生大错。又如,为了让读者对“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身”的理念有直观的理解与认识,胡山林先生在本书中举了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著名艺术形象猪八戒,并从人生视角分析了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这不同于以往的从社会政治视角评介猪八戒而将其定位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典型。具体来说,从人生视角来评价猪八戒,胡先生认为,猪八戒是人性弱点的典型,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好色;一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一是贪财;一是“革命”意志不坚决,等等。胡山林先生通过从人生视角来分析猪八戒,是想让读者们对人、对人性与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把握,让读者们有一个更理性、更成熟的处世态度。上述情况,使得胡山林先生对文学作品及其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突显出来。

三、对文学家的生命关怀精神

由于文学家是人群中最敏感、最聪明的群体,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命领悟熔铸到文学作品中,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对话,从而直通到读者生命的心灵深处,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生命共鸣。胡山林先生在本书中也同样对文学家的生命给予了非常热情的关怀。譬如,他以《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为例,分析了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前后经过的心路历程。路遥在写完小说《人生》后面临着“我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他经过思考与论证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并以自己的实际生命行动证明了自己“能干什么”,最终干出了连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创作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不凡业绩。胡山林先生在《文学与人生》这本书中对路遥的成功作出如此分析:路遥的成功向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表明,“我能干什么”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要用现实的、具体的生命实践来回答。路遥把“我能干什么”变成现实,并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其“潜能”,不仅是因为路遥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努力,更是由于路遥具备了一些必要的生命精神品格,这些生命精神品格主要是,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水平。路遥就是由于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大作品,才有今日的成就。一是他能够做到不断地自我怀疑又不断地超越自我怀疑。路遥在处于困境时曾经多次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打退堂鼓的念头都有,但他还是一次次地超越了自我怀疑,从而走向新的人生高峰。一是路遥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宗教般的虔敬态度,有近乎疯狂的生命热情、钢铁般的生命意志和吃苦牺牲的生命精神。总的来说,在客观条件一定的基础上,路遥主观努力的程度达到了极限,以致于他能真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并知道自己的“能”有多大、多深、多高与多远。路遥在初步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实力的情况下,他面对看不见前途的远征毅然勇敢地向前挺进,最后登上了人生的顶峰。又如,胡山林先生以著名作家史铁生为例,分析了史铁生在“灾难”中从人生苦难走向人生信仰的心路历程。胡先生的具体分析是,史铁生在21岁时遭遇了瘫痪的灾难后,其曾一度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几乎丧失生存的勇气。在经过其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后,他终于走出了深渊,越过一道又一道的思想障碍,直到登上生命精神的高地,谱写出热烈而辉煌的生命航程。胡先生认为,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透彻悟解和悟解后所建立起来的生命精神信仰,是他走出深渊而走向生命精神高地的根本原因。史铁生的生命精神信仰既使他接受了自己遭受的人生苦难,也使他理解了人生苦难,更使他超越了人生苦难,从而引领他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生命精神攀登之路。首先,处于“人生苦难”中的史铁生很快从心灵的深渊(或叫精神绝境)中进入一个新的人生境界,即能以镇静的态度接受“人生苦难”,并敬重“人生苦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豁达与释然。其次,史铁生进一步从哲学意义上、从终极视角理解了人生苦难,因而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化解了人生苦难。再次,史铁生用具有博大爱愿的生命理想精神来超越人生苦难。换句话说,他是用生命信仰,用对“神”的生命信仰超越人生苦难。他所信仰的“神”,就是无限之在与绝对价值,就是终极存在、终极价值与终极意义。这样的“神”一旦投射在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的心里,实际就是每个生命体的生命精神,它是一种在人生苦难中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或叫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生命精神。这样,他就把生命信仰的对象从有神论的神转向了无神论的神,从人格神转向了每个生命体的存在本真。这里的超越人生苦难、追求生命信仰,是一条无尽的生命之路。它是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的人生的意义、灵魂的归宿与精神的家园。胡山林先生以为,史铁生从人生苦难走向人生信仰的心路历程,对社会所有生命体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生命启发意义。为此,我们可以说,胡山林先生对文学家也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生命关怀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综而述之,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中对学生和读者、文学作品及其人物、文学家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生命关怀。这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既能让学生和读者的生命本真地活起来,也能使文W作品及其人物的人生意蕴尽最大可能的彰显出来,还能使文学家的生命意蕴合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也为世上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或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或评论文学作品,甚至是工作、交际、婚姻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提供了深刻的指引作用和建设性作用。毋庸置疑,胡山林先生著作《文学与人生》中的生命关怀精神,在当下及未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航程中必将具有人性化的、合理的、生命本真的及现实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学与人生(第2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山林.文学欣赏(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胡山林.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人生视角解读名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胡山林.让艺术走向大众,走进人生[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1):62-6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