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12:14:24
导语:在幼教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转变家长观念,只有教育观念现代化了,才能谈得上教育行为的现代化;只有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家长家庭美德建设观念的转变、提升:
1、举办美德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园作有关家庭美德建设方面的讲座。使其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讲座后再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帮助其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家长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以期转变有的家长言行粗鲁,不重视文明举止行为,让家长自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2、充分利用家教宣传栏进行家教知识的宣传。结合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典型事例,适时推出每期的家教宣传栏,使宣传栏成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3、加强集中学习,使家长能够较为系统地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把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家长学校的必修课程,结合省编家长学校教材,定期开展活动,使更多的家庭能够了解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家庭美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自身言行,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不定期的推出重点讨论话题。针对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误区,及时推出讨论话题,让家长带着自己的美德建设心得和困惑参加,在讨论中明确事理,在经验交流中,学人之长,纠正错误做法。
理解源自于沟通,沟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幼儿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1、在原有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间隙、上门家访、电话家访、家园联系册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完善网络沟通渠道,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工作群、各班建立了qq群,建立了幼儿园网站,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渠道,家园共同探讨培养孩子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和方法,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况,清楚家教方式和家长的教养态度;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在园表现,双方对幼儿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消除误解,达成教育一致。
2、办好家园通讯,为家长及时提供信息,输送养料。与移动公司合办的家校通使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加快捷,通过家园通讯向家长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先进的家教理念以及幼儿园新风尚等,以此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寻求家长教育观念和幼儿园教育观念的协同发展,有效避免教育观念的分歧,更好地形成家园合力。
(一)家庭互助,榜样示范
1、发挥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榜样作用。开展家长工作时往往都是老师讲,家长被动的接受,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老师既不是家庭教育的权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家庭的特性。所以,开展家长工作时,应该避免老师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而且说服教育的效果,远不如现身说法更深入人心。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在家长中树立典型,成立优秀家长讲师团,让家长来引领家长、帮助家长,鼓励家长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出来,发挥家长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作用,也帮助家长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训。
2、 发挥家长对幼儿的榜样作用。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品质正是在家长的娇纵下形成的,可以说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行为不文明,对家中的老人不够尊重,不孝敬,,在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还能指望日后孩子能孝敬你?!要想孩子做的好,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二)利用文学作品,学做道德典范
1、充分挖掘利用传统美德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美德故事、传说、儿歌等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孔融三岁让梨、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等等,都是老幼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挖掘利用,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例如:开展尊老敬老美德教育,要求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故事,一来可以让幼儿在搜集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敬老美德,二来也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破现有资源的局限性,让更多幼儿分享古代尊老敬老故事的精华。通过搜集故事,一些典型的教育小故事也让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历史上许许多多展现美德、令人感动的小故事,件件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从伟人、名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他们以及许许多多平凡人的闪耀着美德之光的平凡小事,汇集成了传承中华美德的巨大洪流。
2、鼓励幼儿创编美德故事、儿歌。要求幼儿和家长一起尝试创编有关文
明美德的故事、儿歌,小朋友和家长也都乐此不疲,相继创作出了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儿歌。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创编的《回家歌》:妈妈下班回到家,
进家门,问声好,
拿拖鞋,歇歇脚,
搬椅子,快坐下,
端水杯,把水倒,
妈妈妈妈辛苦了!
通过创编,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让幼儿在传诵的同时深受教育,也激发了大家的文学创造力,增强了家庭成员的文学修养。
1、开展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重视书香型家庭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园开展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推荐好的篇目进行分享阅读,促进教师和家长共同提高。“倡议每个家庭读一本美德故事书,讲一个美德故事,每天做一件文明美德事”的三个一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家的家庭美德建设意识明显增强,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2、开展优秀家庭美德建设论文评选活动。向广大家集家庭美德建设论文,组织有家长代表、教师、专家组成的评比小组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家教论文,予以表彰。作为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激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美德建设工作。
论文摘要: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一、引言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而近现代的比较优势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
(一)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巴西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咖啡和香蕉,美国则能以较低成本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则在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上具有绝对优势。于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个说明不仅绝对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也能成为贸易源泉的人,是19世纪早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在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条件下,用几个数字为例简要阐述了这一原理。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在考虑多种要素作用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稟赋。要素是对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如自然资源、知识资本、物质资本、土地、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等,要素稟赋则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某种产品或行业的生产活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的成本比例能否与该国结构相一致。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则越是缺乏比较优势。
总之,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先进或要素稟赋丰裕而在某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主要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与别国取长补短,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水平。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则可以促进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全世界的福利水平。
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实践上的缺陷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有完美的逻辑体系,但理论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构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提出了挑战。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有限。二战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不是遵循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起来的。3.比较优势法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无论是李嘉图提出的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禀赋理论,二者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均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从而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特征。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的生产技术可能会进步,或者要素禀赋的积累会改变,那么原有的优势和劣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显然忽视了这些可能的变化。
在实践上,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在指导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时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在按照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低,其比较优势产品一般是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选择这样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则很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即将本国经济锁定在低技术的专业化生产模式中,结果只能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不仅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盘剥,并且被置于世界经济二等公民的地位,同时还面临产业竞争力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目前,被广泛的接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基于未来发展战略的动态比较优势是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去培育的,或者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加速这一进程。典型的解释东亚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雁行模式”理论-日本为领头雁,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雁行模式形成东亚区域内产业循环和连锁变化的机制,使东亚各国或地区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转换,带动经济的依次起飞和持续发展。以及后来的外贸优势转移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均说明了一国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转变,会随着一国要素禀赋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变化。就政策而言,动态比较优势观点表明:一国有可能通过适当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来改变其天然具有的比较优势,即比较优势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内生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它可以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内生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如在一个原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比较优势的国家来说,其比较优势并非只能固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通过扶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可以实现本国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从而改变本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因此,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一国应该着眼于未来有选择地去扶植和培育战略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以保证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四、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现代贸易格局下的发展和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被动适应”的主张,强调一国应利用要素稟赋结构等天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种“积极改变”的主张,强调一国从适应比较优势向创造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升级、学习积累等经济活动来培育本国新的比较优势,在更高级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实践中我们也要看到,虽然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较为理想的产业政策选择,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脱离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去进行。尤其是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飞速发展、世界生产资源有效整合的背景下,这为不同要素稟赋的国家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供了契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现阶段发挥静态比较优势,才能积累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然后通过将资金和技术用于培育未来战略产业,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成功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参考文献:
[1]胡昭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M],2006,(3).
[2]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前言,2005(11).
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幼儿中普遍存在着品行、情绪、人际关系、性格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溺爱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恐惧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独生子女从小没有玩伴导致孤僻性格以及缺乏合作意识等等。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向幼儿讲授知识,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进行品德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会对幼儿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幼儿教师更要重视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
2如何通过情感沟通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1以情育人,促进心灵沟通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幼儿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幼儿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幼儿教师的某些情绪变化例如欢乐或者忧伤、宽容或者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正确的运用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要懂得把握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作为幼儿教师在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学会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由于语言习惯问题喜欢用喜爱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然而因为各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不同,有时候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错解,认为老师在责怪他们,不喜欢他们,使得幼儿心灵受到打击。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交流时,尽量不要说反语,也不要夹杂地方语言,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同时,表达积极情感时可以采用眼神的交流、抚摸、点头、微笑等等,正面积极地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幼儿的心理环境包括幼儿学习、生活、活动的全部空间。幼儿安全、友善、积极的情绪状态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平等的进行交流。幼儿在这种平等、愉快、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会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宽容、自信的健康心理。另外,在集体环境中,幼儿不仅要有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还要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很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面对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教师应该及时调解。在硬件方面应该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添加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教室布置应明亮宽敞,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进幼儿个性特征发展。
2.3正确评价,激发幼儿自信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式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因此,幼儿教师正确的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做出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了解自身优点以及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行为,树立自信心。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自我意识便会显著增强,上进心会得到激发,并且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谩骂或者体罚,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也会受到重创。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对于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比如说班级评红花时候,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应该给与积极地鼓励。另外,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阶段的认识是以客观为主,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幼儿老师都乐意将小红花作为奖励,而且小朋友也乐意接受。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在大中小班长时间延续用这种奖励方式,幼儿便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
3结束语
1.课堂语言环境的构建有效施教
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是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将国家大事与自身联系起来,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应加强,了解学生学习政治的难点,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由于政治考试是中考所必需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年的考试题,为学生考试做有针对性的准备,在理论讲解时,应增加有关政治考试的经验,应注意到答题要点以及答题的规范性,从而提升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设施下,教师只能通过板书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掌握重要的理论要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主动的,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于政治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而这些内容不仅没有包含在教材中,而且还是考试重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网络上的内容以视频方式讲解,例如,有关“中国梦”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将有关“中国梦”的相关内容打印出来,让学生提前了解“中国梦”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的同时,还能通过视频加深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
3.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有效施教
教学评价机制即分析政治教学的效果,我国很多中学在这方面管理都不够完善,缺乏对政治教学的评价机制,部分中学采取的是预估机制,但是与行政管理相联系,缺少对学生角色的关注。因此学校应该完善对任课教师政治教学的评价机制,例如,对教师的出勤状况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主要通过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操作,构建出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为政治教学进行评分。另外,学校的评价机制也可以从课堂的气氛,师生之间的感情等指标进行相关评价,从而完善政治教学的评价机制。
二、结语
在幼师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舞蹈功底、舞蹈学习情况等因素,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在不影响正常舞蹈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舞蹈创编活动的时间和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使学生能够在舞蹈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将这些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灵活的融入到舞蹈创编的过程当中,形成独具学生个性和色彩的舞蹈结构。例如在指导学生在指导学生对舞蹈动作中“单腿前桥”、“单腿后桥”、“错步级跳”、“错步射燕”等动作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舞步来进行舞蹈的创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舞蹈动作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程度,自行选择音乐背景和舞蹈动作进行结合。比如学生可以根据“单腿前桥”、“单腿后桥”、“错步级跳”、“错步射燕”等舞蹈动作,结合《四小天鹅》、《蓝色多瑙河》等著名歌曲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在“错步级跳”、“单腿后桥”中,展现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和舞蹈天赋,创建轻松、愉快的舞蹈教学课堂氛围。这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检验随堂课程中,学生对教师所讲解舞蹈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掌握水平,同时也能够创编活动,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舞蹈创编能力。
2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全面发展
在幼师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编”结合,在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知识产生一定领悟的前提下,创编出更多富含生命力量和感动力量的舞蹈节目。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壮族舞蹈”进行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壮族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着装特点等内容,在学生对壮族地区地域文化特色产生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壮族特色的舞蹈,比如《歌飘山水》、《竹竿谣》等等,增加学生对壮族地区舞蹈动作和舞蹈形式的直观理解。随后,教师可以引入正题,通过“壮族是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民族,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入壮族地区,通过舞蹈,感受壮族人们的热情和活跃”等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壮族舞蹈中,扁担舞、捞虾舞、翡翠鸟舞等民族特色舞蹈进行简单的学习。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部分时间,运用所学的壮族特色舞蹈动作进行串联,形成一个较为简短而完整的舞蹈节目。
3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舞蹈创编质量
舞蹈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色的艺术,按照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舞蹈主要可以划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等等,按照舞蹈的特征来划分,舞蹈主要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爵士舞、现代舞、民族舞等等。在幼师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舞蹈教学活动开展进度,优化和创新舞蹈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渗透于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丰富幼师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舞蹈水平和舞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舞蹈学习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的创编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整体人数,自由选择舞蹈背景音乐、创编舞蹈节目和舞蹈形式。比如当学生数量为三人时,学生可以创编以正三角为主要队形的舞蹈节目,三角给人以棱角分明、力量集中的感觉,比较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学生比较喜欢跳现代舞蹈,就可以选择《cinderella》、《onlygirl》等歌曲作为音乐,学生比较喜欢民族音乐,则可以选择《高山流水》、《故乡的原风景》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进行舞蹈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走入到学生中间,细致的倾听每一个小组内,学生的想法和创意,了解当前学生的节奏感和应变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首先根据音乐,选择恰当的舞蹈动作,使之能够配合音乐进行生动的舞蹈,其次跟随着舞蹈的节拍进行一步步的舞蹈创编活动,检验舞蹈动作之间的连接程度和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在学生创编和练习完成之后,可以组织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表演,检验学生的默契配合程度和舞蹈动作学习能力,有全体学生选择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舞蹈编排奖”等奖项,以此表扬和鼓励表现较为优异的小组,并给予增加学分、增加课堂表现分数等奖励,也可以惩罚输的小组进行卫生打扫、表演节目等等,增加舞蹈创编活动的竞技性和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充分检验学生舞蹈动作学习质量的同时,使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配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得到思想素质和舞蹈水平同步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展现“教书育人”的教学作用。
4结束语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国家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样一个变革促进了多媒体技术进入了教育领域。在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加课堂教学密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
一、使学生视听结合,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人的一生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但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主要靠听觉器官接受知识,但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留存72%,3天后降为20%左右;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85%,3天后留存65%。此时能以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方式呈现信息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展现出了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和其它感觉器官,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和生动,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具体的教育素材,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由“苦学”变为“乐学”。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便会自然提升,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求知欲,课堂上气氛也活跃起来。
二、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中最缺少的就是真实的英语环境。虽然英语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练习英语的语境,但局限于母语的影响,真实的语言环境是难以创造的,因此一个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正是英语学习中所期望获得的。多媒体教育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创设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模拟语境。刺激学生感觉器官,闻其声,观其形,身临其境,沉浸在英语氛围中,更多的进行语言实践。这种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做到的。
此外,随着英语学习的继续,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熟悉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语言。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工具,把从网络上搜索到的适合学生的背景知识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从而学到更为地道的英语。
三、增大课堂信息量的输入,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备好课,把知识点写在教案中,上课时再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学生看了之后,再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黑板不够用就要把前面所写的东西擦掉继续使用,这中间就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系统,把知识投影在大屏幕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约了板书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练习的展示来加大训练力度,由此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使课堂密度增加,解决了中学英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还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学过的知识可以随时翻看,不像黑板似的擦掉就没有了,这样可以防止学新忘旧,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降低遗忘率。
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避免了传统的弊端
在正规的多媒体教师中,教师在操作课件,学生在各自电脑前认真听讲,避免了后排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传统方式下,学生在本子上做完作业,教师花时间去批改,等到讲评时,已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生很有可能把作业中的错误当作正确知识记忆,知识漏洞得不到及时弥补。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布置练习,学生用计算机输入答案,计算机可以立即做出评价。这种及时得到学习反馈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迅速查缺补漏,与传统的教师批改作业相比,优势相当明显。另外,针对个别程度较好,练习完成较快的同学可以再发送一批练习让他做,个别程度差的同学,适当发些基础知识练习。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体现了个别化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五、促进素质教育开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接触,中间缺少教学手段。教师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教学方式,以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进行一言堂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展个性,挖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内在潜能,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正好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发展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使教师以新的教学方式面对学习者,师生观念不断更新,并带来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正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以上优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因此现代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倍受青睐。我们要不断研究改进,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1.繁重的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她们不但承担着教育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养”的任务。幼儿正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她们还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安全问题也始终是压在教师心头的一块巨石。幼儿们活泼好动,教师们必须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看护好他们,以防他们磕着碰着,否则,不但会引发家长的不满,也会受到园方的批评和惩罚。幼儿园的班额过大,也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不要说教给他们知识,仅仅是掌控住他们,就是一个难题。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她们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她们极易产生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
2.生活的压力。收入问题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收入与其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强度并不成正比。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很多幼儿园也是私立性质,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没有太多强制性的规范和财政保障,她们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工资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3.家长的高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日趋重视。家长普遍认识到幼儿时期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把幼儿园仅仅当作一个照看孩子的地方,而是更希望在幼儿园中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特别看重,相应地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4.人际关系的困扰。人际困扰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心理弱点,比如:情绪容易波动,情感比较敏感脆弱,从众心理比较强,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过于计较一些意义不大的小事等。因此,女性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相对复杂,关系也较难相处,这也增加了她们的烦恼。5.心理维护知识的匮乏。幼儿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接受了过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或者过多的理论教育,而受到的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这致使她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面对诸多现实压力和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手段,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心理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可以始终保持积极、轻松的心境投入工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师们的进取心才有可能被激发,她们才会通过努力工作去赢得认可和尊重,并实现自身价值。和谐民主的氛围也能满足她们的归属需要,她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单位,更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幼儿园也应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帮她们改善生活条件,解除她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经常借助报刊、专题讲座或座谈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要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重视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准确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培养专职的教育人员,注重开展日常性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矫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2.幼儿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很多幼儿教师仅仅将幼教工作当做一份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对工作的期待也仅仅停留在待遇、工资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一旦自己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幼儿教师应该把幼教工作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并且真正热爱这项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体验教育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3.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同事的交往是幼儿教师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如果这类交往过程不顺畅,则容易产生孤独、怀疑和敌视,甚至抑郁和失落感。幼儿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不被区区小事所困扰,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不良同事关系造成的烦恼。幼儿教师也要重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溺爱的倾向。家长也常常希望在幼儿园中老师也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不满,给她们施加压力。另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冲突,他们往往不理解甚至反对教师的做法,这也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与家长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他们理智地去爱孩子,科学地教育孩子。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家长也能进一步理解园方和教师的做法,提高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这样,来自家长的压力就会转变为教师工作的合力,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
教材是“EGP+ESP”教学模式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要加强ESP教材建设,选用或开发以目标情境需求分析为基础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材。首先,教师在教材选用上要做好ESP知识和EGP知识的衔接。其次,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选取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全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删减掉那些难度大、不实用的内容,增加一些未来职业需要的、实用的内容,拓展教材的课外资源,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使之更好地为“EGP+ESP”教学模式服务。最后,幼师院校可以从幼教岗位的职业需求出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正确的语言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组织能力强、素质高的英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同时邀请幼儿园资深幼教专家参与教材建设,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和职业性。
二、师资队伍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要会教英语,还要懂得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幼师院校ESP课程基本上是由EGP教师担任,由于EGP教师普遍缺少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教师队伍的现状很难满足实际ESP教学的需求。因此,从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入手,更新其知识体系,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其教学能力是开展“EGP+ESP”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条件。首先,英语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教专业课程自我学习提高,系统地将学到的幼教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到幼儿园挂职锻炼或在幼儿园兼课的方式拓展自己幼教专业知识面,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以增强。同时,学校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机会,选派一些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有一定培养价值的EGP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出国进修幼教专业课程,或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最后,高等学校可以与知名幼儿园签订合同,聘请其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或者开展短期培训,并通过这些教师了解幼教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教学方法
结合幼专院校的特点,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且差别较大的现状,根据学生入学水平和语言教育特点,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交际法、视听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为辅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EGP知识的学习和ESP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来,增强“EGP+ESP”教学模式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
针对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改变原来传统的评价模式,运用先进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元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主观和客观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绩效性评价”方式,尽量减少笔试环节的比例,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口试、课堂练讲、模拟教学等多种考核方式,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从态度、动机、任务完成情况、解决问题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核定期末成绩。具体操作如下:每学期平时成绩占30%,期末为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作品(含儿童英语教具制作、儿童剧表演、语音测试、演讲比赛等内容)完成情况,课堂任务组织、完成及汇报情况,口语表达流利与纯正熟练情况。期末考核分年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一年级侧重语音、听力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B级);二年级为口试、笔试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A级);三年级以学生各项教学技能验收(包括讲故事、幼儿活动设计、模拟教学等)为主,考察学生教学基本功。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