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童教育心理学

时间:2022-08-03 13:59:36

导语:在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86

1 尊重和关爱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

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普遍性格内向,甚至孤僻自闭。表现在课堂上,则是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胆小怯弱,害怕出错。作为英语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任由这种情况发生。应耐心地鼓励、激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张口说英语,展示自己,不怕出错。比如,我班有一个性格特别内向的留守女生,朗读英语时,声音较小,当笔者发现后,告诉她,英语是一种音乐感很强的语言,大声地朗读,可以获得学习的乐趣。还多次在课堂上给她展示机会,并对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的读书的声音越来越洪亮,对朗读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儿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将更多的机会留给自信不够、很少主动展示自己的儿童。这样营造了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为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优化了心理环境。

2 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快乐和温馨,对他们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在课堂教学中,需采用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实物、图片、背投电视机、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了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借用实物和图片(儿童制作)展示,游戏等方式,创造合作展示机会,让留守儿童在用英语做事情中尝试、体验、合作、交流,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比如,让儿童自制闹钟,拨弄指针,互相询问时间、了解对方作息规律。留守儿童在愉悦中掌握了英语时间表达法。为了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让留守儿童提前预习词汇和句型,笔者还教会留守儿童音标操。每天上课之前可以先齐做操,再上课。让留守儿童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3 重视英语学习过程,探索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指导和监管,易造成厌学、焦虑等障碍心理,逐渐成为学困生。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更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负担。为了缓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强调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儿留守童的考试分数,应重视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细微进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发展。通过以上因素,给不同层次的留守儿童分别布置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克服留守儿童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树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4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榜样

教师的言行、仪表会对留守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很难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遇到老师,有困难,也不愿诉说。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酿成自卑、抑郁、悲观等心理疾病。作为英语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关怀的眼神、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影响和感染每一位留守儿童。另外,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情感,鼓励留守儿童,让他们更有信心。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愿意向老师请教,主动学习。

英语教师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流畅。教师良好的口语,开朗的性格,可以调动留守儿童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的板书也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影响。教师的板书认真、工整,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留守儿童的模仿意识较强,也会主动追求漂亮的书写。尤其是对书写不认真的留守儿童,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不仅如此,教师在批改留守儿童作业时,也应认真、工整,运用恰当的点拨性的语言,给留守儿童肯定和激励,使留守儿童感到老师的关爱。

5 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儿童英语交际意识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学还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学习英语,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英语学习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接轨速度加快,促进了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开放化程度。掌握英语,是儿童一生的财富。但是,电视新闻、网络上,有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英语“过热”现象颇有微词,认为英语教学开始过早、耗时过多、权重过大,不仅加重了儿童的负担,而且过早地导致了两极分化。这些是没有理论依据的。英语学习对儿童思维发展,交际能力,性格完善,素质提高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化关怀和文化熏陶。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之中,我们不仅发挥英语的知识教育功能,而且要运用英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留守儿童构建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发挥英语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优化,展现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艺术。只要我们英语教师不断钻研创新,有效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留守儿童英语教学中,就会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继秀,王昌华.教育理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

论文摘 要:儿童音乐教育的普及要从培养儿童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始。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 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洌为第二位,作为艺术教育的代 表。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更明确无误的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特殊功能。但是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音乐是可学可不学的一门课程,而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化学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则是必修课。在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 的教育理念面临挑战,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作为教育者在关心下一代是 否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关心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优秀的人格。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是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成为了儿童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涉及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许多的问题也出现了。有很多的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兴趣方面强差人意,可以说是在勉强,敷衍。除了部分天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以外。老师为孩子们的音乐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孩子们总是不领情,对他们来说学习音乐是件枯燥的差事,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有的孩子天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但是花了时间练习却进展甚微,也大大的打击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从心理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失为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

一、首先培养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格伦多曼在《教你的孩子学数学》中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想念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天才。”学习音乐是一项技术要求含量较高的学习过程,不论是器乐学习还是声乐学习,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这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自己能力的无法肯定,使他们感觉到无法抗拒的压力。同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儿童在音乐行为方面的表现与期待不能太机械、太刻板,而应当理解得更为宽泛、灵活一些,不要把充满活力的孩子用音乐来限制死。有的时候,孩子会胡乱的演奏或者演唱一些不太规范的乐曲或者歌曲,这时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平时还要多注意对音乐感觉的 积累。比如听听音乐会,看看好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家中播放内容高雅的音乐。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自发的体验音乐,以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当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时,必然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或者大人的耐心和鼓励。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影响尤其重要。粗暴的,强制性的学习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只会让孩子对音乐学习更加厌恶和排斥,同时还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音乐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自觉付出的努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刚刚接触音乐学习的时候,就用各种办法向他们灌输“学习音乐是非常有趣的,就象是在做游戏一样”。这种观点一旦被孩子所接受了,他们就会没有任何压力感,主动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接受音乐学习。在这种快乐的氛围当中,孩子们保持着轻松自然的情绪,就可以很快的投入到无限的音乐世界中去。 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孩子的动力源泉。兴趣的来源不仅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还要靠老师本身的魅力。作为老师,首先需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把音乐的魅力表达出来,感染孩子,打动孩子,从而使他们为之深深的迷恋,进而为之去认真学习。面对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耐心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保证孩子们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因为我们看来简单,就轻描淡写或敷衍了事。如果孩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大人想法不一致或者问题十分荒唐,大人也绝对不能随便加以斥责,以免挫伤孩子动脑筋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失败的心理,挫伤孩子的积极 性。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习惯和勇气。心理学家哈维特在研究中指出儿童时期学习失败的人,其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赖越严重。多多的鼓励孩子,孩子就会变的爱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习的欲望也就会随之增加。在孩子感觉学习难度大有阻力而失去信心的时候,要鼓励他们:“你很聪明,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你会做好的。”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的消极态度变为积极态度。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 绩都需要我们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是非常重要的。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能否完整的演奏一首乐曲或者完整的演唱一首作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要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培养好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会对孩子起到我们不可思意的作用。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这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进步,都需要我们及时的给予肯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好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他们的开朗健康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在鼓励中教会孩子接受和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就会充满自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儿童学习音乐既有对音乐的兴趣,也有要驾御音乐的欲望,更有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欲望。同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有满足自尊心的欲望,有好胜心理。如果老师能恰当的把握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型的音乐会或者比赛,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竞争的平台,激发孩子们的好胜情绪和进取心。所未有的成就感,能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成功欲望。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自觉性。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我们所期待的儿童的音乐行为和活动应该不止于充满了快乐 与享受的音乐教育过程。我们的教育除了爱,更得有一些正确的原则和技巧,诱发引导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持续热情,使儿童能以一种自我肯定的创造性的态度去对待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并有能力以音响、节奏为手段去表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和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音乐。孩子的未来往往掌握在大人手中,适时地引导和启发,将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善于用好的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就能培养出聪明出色、心理健康的孩子

第3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志刚,张琼辉.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第4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小学数学;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心理学探讨教育的问题已成为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教育的理想在于培养健全的人,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则要积极地、系统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融入教学中,以此推动教育发展。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如何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发展。以下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重视儿童心理特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人类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而教育对于此时期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特点,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表现,积极发挥教育对儿童心智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儿童朝正面的人生道路发展。关于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问题,教育学家朱贤智认为教育到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提出了内在机制的流程,即通过反复实施教育,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并不断内化达到心理发展的目的。可见,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及升华的过程,同时教育要结合心理发展的内部要素,才能达到“以人为本”,最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面对的都是儿童,而儿童有着独特的年龄特征,因此对其的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儿童具体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极易学习和领会知识的敏感时期,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性。另外,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即七岁左右的儿童而言,其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感到颓丧;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为12岁左右的儿童情绪冲动,常常会否定自我,并出现抗拒他人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这两个危险阶段,教师应做好心理辅导,仔细观察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采取良好、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避免对学生造成的负面的制约作用。总之,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系统掌握教育对象――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转变、创新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

1.直观教学的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强烈的直观感受,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这里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或采取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以形象的物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运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例如教授学习数数以及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卡片、木棒等教小学生数数和十以内的算术。

2.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低年级阶段对数学的初步认识后,面临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并不断掌握数列、面积、体积等概念。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学习的过渡期,而如何做好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系统化认识成为教师的关键任务。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概括、分析和总结能力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中担任着关键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系统地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注意的基本要点。其次,要有爱心和耐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第二个家,他们对教师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希望从教师身上也感受到母亲或父亲给予自己的爱,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最后,小学数学是一个注重理性的科目,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师应细心观察授课对象的心理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更要注重如何进行教授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系统地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心理特征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领域中引入心理学已是不鲜的话题,但真正做到有效的运用并非是件易事,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何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教育,1998(10).

[3]王仲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1(5).

第5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他们的成人感慢慢增强,渴望着挣脱父母的怀抱而走向独立,开始反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明显的心理变化,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分析学生心理的特点,巧妙运用心理学技术开展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最终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1、运用角色认同的方法开展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采用角色认同的方法,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进行心理沟通。所谓“角色认同”就是交往同学之间彼此都认为地位同等,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力,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而使他们相互吸引,关系融洽。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设法创造角色认同的条件,对提供同学们之间进行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中找到归属感,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目标下,共同面对外界环境的好与坏,促进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心理沟通,相互帮助[1]。比如在讲解《花木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朗诵课文,并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中的角色等进行安排,教师只需要在各个小组间巡视,对学生们加以鼓励和肯定。待学生们表演完毕,教师可以对结果进行展示并组织评教。这样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我设计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同时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也能够促进同学之间团结和谐的关系,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在比较宽松、愉悦,感受到集体暖暖的爱的时候,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重新改变自己、定位自己,走向美好。

2、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座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内在性格进行合理安排座位。如下表1所示,经过调查[2]我们发现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在上课时,胆子很大,敢于发言,脑子也很灵活,但是学习的持久力不行,很容易半途而废;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稳定性很强,在学习上能够坚持不懈,但是思维比较呆板,胆子很小。这样老师可以把多血质的学生和黏液质的安排在一起,把胆汁质的学生和抑郁质的安排这一起,或者其他种互补类型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表1 小学生气质类型

3、运用心理学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运用自主调节法,就是让学生这个主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动中去,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自己当做课堂活动的主体,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律性,有利于保持活跃、团结的班级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纪律风气。在开展语文活动的时候,要努力寻找能让全班同学产生共鸣的活动,对不同学生各自的气质、兴趣和爱好等各方面产生一种无声无息的渗透影响,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深层次的陶冶和洗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精短故事会、笑话演讲赛、课文片段的表演以及小记者活动的交流会等,这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活跃,更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而且也会让学生在自由的评讲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自己的能力。

4、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是一个引导者,他们带领着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建议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改变以往的严肃的教学气氛,学习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教师要多深入学生中,多和学生交流,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有时候,学生对因为对一科教师的喜爱便对这门学科也钟爱起来。其次要把课文的情感转换到学生身上去,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学中得情感到达共鸣。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全部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感情,把文中的感情转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让学生上心灵中得到满足,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4]。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方法来展开学生的思维模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课文中得场景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给展现出来,让同学到达身临其境的效果,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天赋给挖掘出来。

5、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洞察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症下药,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育有法,更需得法。运用教学心理学上面的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技术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更轻松、也更有成效。事实证明,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多心理学技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瑛.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C].曲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2

[2]邹晓玲.潜心研究儿童心理有效开展语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2(15):124-125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40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马场村为例说明)

根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留守儿童的现象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留守儿童的数目没有减少,在某些地方反而有所增加。

以马场村为例,马场村是原州区的贫困村,同时也是笔者教书的地方。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300人,占全村人数的57.8%。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中,超过95%的人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家里,留守儿童成为教学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难题。在上课之余,笔者对马场村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31%;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7.8%;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6.2%;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5%。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打工,这样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5岁至70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读书识字,文盲半文盲的超过60%,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种因素以及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造成了“隔代教育”、 “单亲教育” 、“寄养教育”等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执教期间,笔者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在平常上课时对他们的观察和课后对学生单独的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都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问题。总的来说,这些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因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也会因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感到无奈和自卑。长此下去,使得这些孩子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长期的接触中,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漠,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不利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这些不利的心理问题使得有的学生难以管教、有的喜欢打架,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在校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这些辍学之后的孩子,有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如何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更是摆在广大农村基层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更是对全体农村教师的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心理,传统的知识和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来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村的小学也无法开办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作为一名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教育技巧,还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我们可以不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所以,笔者在平常教学之余自学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教师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意识地用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以及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技巧:1. 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扫视并且和特定的学生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2. 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学生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倾听,让学生了解你的关注。教师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学生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同学知道。3. 鼓励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一些学生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教师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他们的鼓励和关爱。

其次,笔者认为疏通留守儿童心理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以下两点:(1)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也得不到周围人群的关爱,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第7篇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第8篇

【关键词】儿童;手风琴演奏;学习动机

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差异性明显。有的学生在儿童时期比较调皮好动,教师适当的严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也有些学生自控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教师的严厉不仅不会让他集中精力,反而使其感到挫败和焦虑。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严与宽的分寸,严而不失亲切,宽而不失严肃。通常情况下,儿童初次见老师时,都会主观上把老师设想成非常严厉、令人害怕的样子。这样的授课情景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琴动机是很不利的。事实上,调皮学生到了教师面前会产生一种“群体失助感”,都不会表现出像平时一样的活跃,而是会“老实”很多。虽然威严的老师的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循规蹈矩,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使学生愉快的与自己相处,发自内心听老师的话,并努力完成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琴动机,而不是因为惧怕老师才带着怨气学习,这样日积月累,即便是喜欢手风琴的学生,也会因为这种紧张的教学情境而对手风琴心生厌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不要急于给学生布置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同时,老师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语调,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弹奏手风琴时难免会出错,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有些错误反复讲过多次仍然存在,如果老师只是采用大声责备或者严厉训斥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一首乐曲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对这门乐器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中遇到任何教学问题都应保持相对冷静,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有多方面的互动。因此,一名优秀手风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能够清晰的讲解,标准的示范,还要能运用恰当的语调和情感,再配合丰富的体态,让学生萌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从而让琴童产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尽量使课程安排丰富多彩

手风琴演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可在学习过程中,繁琐又长期的基本功训练最容易使儿童时期的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安排课程丰富多彩,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内容的充实和精彩。如果对于初学手风琴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手风琴的理解和兴趣只是停留在学琴前对某位演奏者的崇拜上,那么真正让他们记住教师的要求、理解课程的内容就不得不运用非传统的反复记忆模式。比如,学生在弹奏音阶的时候长短不够均匀,初学的学生对声音长短均匀无法理解,教师就应对其引导:弹奏音阶就像走一条平坦的路,这条路上没有高高低低的草木牵绊,也没有坑坑洼洼的泥巴崴脚。弹奏的时候要把手指当做两条腿在走路,然后通过平稳走路的示范和规范准确的演奏示范让学生懂得弹奏音阶时要注意的动作要领。有的学生不明白什么叫做音色的干净,如何下键才能做到音色干净。教师可以把手指下键比作护士打针,如果护士不讲究方法随意将针头病人身体,进针部位就会很痛,严重时还会伤害到神经;如果护士提前确定进针部位并且果断的刺入身体,病人就只会微弱的痛一下,甚至不会感觉到痛。教师应让学生体会,触键是要有所准备然后果断下键,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干净好听。

三、明确目标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手风琴教学中,教师必须设定教学目标并明确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教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应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水平去选择作业的难度,却往往忽略了儿童时期的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对于不同的难度体验和难度接受程度都有所差别。同样水平程度下,高成就动机的学生把学习稍难的作品当作挑战,而低成就动机的学生长期学习较难的曲目会感觉压力很大。虽然两者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他们的内在动机不同,维持学习动机的方式就截然不同。因此老师在为儿童设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加强外部动机帮助儿童持续学习。学习动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儿童阶段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当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拥有丰富知识的欲求。教师还应关注儿童与手风琴学习成效密切相关的学习动机状态,注意掌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诱因,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教育环境。

【注释参考】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儿童;创造;情感;情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9-02

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产生具有新颖性(即独特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工作成果的能力。”[1]情感虽然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体验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但情感与智力领域长期尖锐对立,使得情感与创造之间的关联始终被抑制或被忽略。事实上,情感性评价依赖于精细区分复杂的和压力环境的能力,信息加工同样运行在环境评价与情感反应之间。Averill提出“情感创造力”(emotional creativity)的概念,指出了情感领域的创造问题,试图解释情感在个体发展和文化演变中的适应性及开创性的改变。尽管联合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是认知与情感行为差异并不表现在其所依据的心理加工机制上(如:知觉、记忆、联想等),且心理机制对认知和情感行为都具有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认知领域重要表现的创造,也同样可以适用于描述情感领域的某些变化[2]。

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情感创造力

情感创造力是体验和表达真实而有效的混合情感的一种能力。如果情感提供价值,称为情感创造力。如果情感导致伤害,则称为情感失调(emotional disorder)[3]Averill & Thomas-Knowls描述了高情感创造者的个性所具备的7个方面:(1)能够更好地整合多种有冲突的情感体验(比如,孤独、高兴、愤怒),并能使用符号形式(包括语言符号)进行恰当的表达;(2)能够进行复杂的情感性评价,把较多的刺激纳入解释,并且得出较多成熟的结论;(3)探究积极情感体验的意义,真实感受和理解自己的情感;(4)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进行深刻地思考,并适应别人的需要和目标;(5)能够更好地容忍自我或他人的情感冲突,不被规则所束缚;(6)体验到较少的社会标准化情感的感受(即社会某种情境下对应的具有某种情感);(7)能从别人感受到威胁的地方,发现转变的契机[2]。例如,Frankl描述了纳粹集中营罪犯的恐怖生活,如果一个饥饿的囚犯偷了一小磅土豆,被发现了就要判处死刑,还要对全体囚犯进行熄灯一个晚上的处罚。夜幕降临时灯突然灭了,一些囚犯的脾气变得异常糟糕。这时所有的人在黑暗小屋里都是又冷又饿,每个人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假设一个人产生了想要自杀的念头,可能不久他就会真的死去了。在这个黑暗小屋里经历的痛苦情境,特别是在不能否认情况的严重性时,大多数人无法想象而处于绝望的状态,但一个具有很高的情感创造力的人,他会创造想象积极情感,倾向于激感转移,试图让对这段痛苦的经历重新建构,这样体验的情感就会不同。例如,他会对狱友们说:记得以前战争成功和幸福吗?没有人能从我们自己的记忆中带走快乐。我们的朋友、亲人或上帝始终在看着我们,他们不能接受我们对自己已经放弃了希望,应该让他们发现我们克服困难的经历而自豪,而不是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悲惨地死去[4]。情感创造个体在情感能力上存在差异,类似于智力并不能保证创造一样,驾驭情感的能力也不能必然保证情感创造。那么,情感创造力的意义就在于:①强调生活的意义;②情感创造力的源泉是想象一个真心、爱心的情景,想象自己会有美好的未来以帮助自我生存。③增强积极情感的体验,能够提升持久性和人们对未来的情感积累。

二、情感创造力的特征

Averill指出情感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以“新奇的(novel)、有效的(effective)、真诚的(authentic)情感症状的发展”为主要标准[4]。

1.新奇的:即体验不寻常的情感。不管是个人拥有的过去行为,还是涉及更宽泛的社会接受,在某一方面都涉及到的是新颖和独特的情感理解。既可以与个体以往的行为相比较,也可以与广泛的社会期待相比较,这种情感变化的新颖程度代表情感的独特性。

2.有效的:即从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中学习。情感对于个人和群体都要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情感是认同的重要基础,情感改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对解决产生情感的问题起着作用。如在危险的环境中,产生恐惧的情绪,使个体迅速地从险境中逃跑。从短期来看,有效性依赖于情感所达成的目的。

3.真诚的:即敏感而真实地表达情感。真诚包含着对现实丰富深刻的领悟。情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有创意的情感反应以某种方式折射出个体关于世界的价值和信念,是自我具有活力的一种真实表达。

三、儿童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Kaufman分析指出“不同的心境(mood)与创造思维的不同成分相联系[5]。”复杂情感的体验和灵活处理,表明儿童积极情感效能的随机应用。通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急中生智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达到良好效果,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前提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和选择情感策略的能力。情感的创造性体验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也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判断和解决等过程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层次和种类上,创造情感反应发生着变化[6]。情感创造力能够使情感的反应符合实际状态的内外情境。Zenasni等人对述情障碍和情感觉察能力的研究表明,识别表情与产生异于他人的体验情感存在负面性的相关[7]。因此,情感创造不仅需要知识技能和理解,而且需要培养儿童忍受变化无常的环境、应对风险能力和鼓励艺术性情感创造等能力[8]。

儿童通过问题解决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利用情感信息和创造教育机智的能力[9]。情感创造可以根据儿童自己的能力体验和创造性表达情感,单独的情绪体验比问题解决更需要充分反馈,从而产生适合于当时情境的、适当的、原始的情绪反应。例如,描述一个儿童看到受伤的小猫时,她说:“当我和朋友听到隔壁有呜咽声音,我们奔跑过去,打开门发现一个小宠物,她受伤了,旁边流了一大滩血,它稀少的皮毛已经打结,它喵喵哀号着,但它仍然活着……”这个描述中已经产生了少量的、新异的、适合于情境的情感体验,是情感创造力的一个具体的表现,体现了同情、怜悯、欣喜等情感体验的变化,从而救助这个小宠物,体验成功的情感。情感创造力还要求发散思维,包括操作和转换体验,从而使问题在情感维度上有效地解决。例如,以色列的儿童经常处于战争中,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能力,特别是情感创造力。通常幼儿教师会采用各种方法让儿童学会应对可怕事情,以在情感方面减轻儿童忧虑和不安。假如在经历了一次公共汽车爆炸的恐怖事件后,教师会有意避免谈论具体的伤害事件,防止因为痛苦的情感产生而造成心理障碍,而是采取情感转移的方式,通过“点篝火”的游戏,以减少儿童对火的畏惧,消除爆炸后儿童的消极情感,始终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带给孩子光明和希望[10]。

四、儿童情感创造力的积极教育启示

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儿童与外界社会环境的互动,正如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儿童生活的环境,对儿童情感学习和创造发展具有典型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情感创造力,既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情感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儿童的同伴接纳、家长教育方式、教师的引导以及在社会活动中的个体、群体等影响。儿童情感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丰富人际情感的多重体验,帮助儿童适应环境,并创造积极的自我和陶冶儿童的高尚品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儿童发展的启示:积极体验中的情感创造。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表明:①积极情感具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能够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积极情感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拓展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范围,促使儿童能更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从而采取创造性思维选择更恰当的行动。②具有建构和增强个人资源的功能。积极情感能增强人的心理适应性,具有长效性和弥散性,可以不断提升情感幸福感。重视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探索并实施积极情感培养的策略,从另一方面,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例如,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仅从认知上让儿童把从众、刻板的被动思维变为综合、有序的主动建构,也有利于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从而保持快乐感,更好地改善和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2.对教师培养的启示:情境教学中的情感创造。教师在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观念、能力素质、方法及创造的教学情境,决定着儿童情感创造品质的培养。情境教学的开拓,充分重视了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一个具有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创造空间,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让儿童想象力自由、健康的发展,儿童教育才真正实现了知、情、意的统一。赫尔巴特认为,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拙劣的教育者的界限就在于教师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机智生成于教学情境中,是“作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自然地展现一种行动方式,它“首先依赖于人的情感或敏感性,仅仅从遥远的意义上依赖于由理论和信念形成的判断”[11]。教师情感的真诚表达,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赋予,能够改变雷同的、枯燥的表现方式,特色化情感表达不仅形成了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果教师只是用统一的教案,共性化的课堂模式,教学参考书的简单复制,必然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只有教师注重对教材的情感注入,才能使特定时空中的“情感”真正成为“自己的情感”,成为以教师的情感风格为灵魂的“激情课堂”。例如,于漪老师的寓情于教,声情并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都创造性处理了教材的情感等,创造地提供给儿童多方面的美感、爱情主义情感等多种情感体验。

3.对家庭教育的启示:转移升华中的情感创造。情感创造是个体获得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力。一种情感的存在可以产生或升华成为另外一种情感。经过情感的丰富和陶冶,不仅能折射出儿童个人的情感信念,也如同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道德洗礼,使情感升华达到更高的境界。例如,向儿童提问:“突然发生火灾,你应该怎么办?”把儿童害怕、恐惧、忧伤等消极情感转化为冷静、积极应对及坚强的意志等品质。对于一些不可避免的灾难信息,人们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诉求,而是要用审美的力量升华悲情,更重要是把悲伤、怜悯等情感转化为对灾难理性反思,充满勇气去追求自我完善[12]。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创造想法都给予及时地鼓励,这也是情感创造在解决问题中的必备条件与思维过程。

总之,过去的情感与创造的研究在于探讨不同类型的情感对创造力的影响。而Averill提出情感本身是创造化的产物,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创造力的内涵,并对开始关注消极情感适应问题和积极情感创造取向,在儿童创造力发展和培养方面,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Averill J R.Thomas-Knowls C. Emotional creativity.In K T Strongman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tudies on Emotion[M].London:Wiley,1991,(1):269-299.

[3]Averill J R.. Emotions as Mediators and as Products of Creative Activity. In J. Kaufman & J. Baer(Eds.)Creativity across domains:Faces of the muse[M].Mahwah,NJ:Erlbaum,2005:225-243.

[4]Averill,R.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creativity:structure and correlat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9,67(2):331-371.

[5]Kaufman G. Expanding the mood-creativity equation[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3,15(2):131-135.

[6]GeorgeL.Fuchs. Emotional Creativity,Alexithymia,and Styles of Creativ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7,1(19):2-3,233-245.

[7]Zenasni,F. & Lubart,T.I. Perception of emotion,alexithymia and creative potential[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2(46):353-358

[8]Teresa Cremin. Creativity,uncertainty and discomfort:teachers as writers[J]. Cambridge Journal of ducation,2006,(36):415-433.

[9]David W.Chan.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ponents of burnout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6,(22):1042-1054.

[10]David Brody&Naomi L. Baum. Israeli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pe With Terror and War:Two Implicit Models of Resilience[J]. 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ing,UK,2007:9-31.

[11][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