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5:29
导语:在基层审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一关,通过审前调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如经济性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范围、内部控制和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再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掌握其在财务管理上的失控点,比如:是否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财产物资管理是否有章可循等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以便确定审计实施方案的范围、重点内容、审计方法和实施步骤,做到有的放矢。
二、严把收费审计关,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具有执收执罚职能。审计时要关注以下环节:㈠审查收费项目审批权限是否合法,对于由国务院和省级审批的基金和收费是否认真执行,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收取已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问题。㈡审查收费入库管理及缴库级次是否正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由财政部逐年下文,分别划归预算内和预算外归口管理,看有无混淆预算内外列入渠道问题;一般来说,收费和罚没收入入库级次与执收执罚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直接相关。如省级管理部门的收费缴入省级财政专户,审计时应检查执收执罚单位有无为了单位利益将收费或罚没收入缴入地方国库,造成截留上级收入的问题。㈢审查收费和基金是否及时足额缴库,有无隐瞒、截留、转移和坐收坐支预算资金等问题。㈣检查其票据领用及缴销和库存情况,对于自制和购买的收费票据应采取详查法,进行延伸审计。
三、注重审查支出的合法性、效益性。
行政单位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国家对行政机关的人员、房屋、车辆等编制及各项支出标准均有明确规定。审计时应注重审查其预算批复及预算执行情况,首先,检查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有无挤占挪用、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挥霍浪费等问题。其次,要审查经费开支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支出,将资金转移下属单位进行支出的问题。最后还要审查其经费的使用效益情况,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㈠经费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即行政单位是否履行了其法定职责,向社会提供了有效服务;㈡经费的使用是否节约合理,有无明显不当和损失浪费情况;㈢检查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四、审查资产的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暂付款等流动资产和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㈠对于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性资产流动性较强,易发生错弊,应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包括:会计、出纳等有关岗位是否建立了不相容的职责分工;银行存款、现金的领用报销手续是否完善;银行开户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多头开户的问题;是否存在库存现金超限额,坐支现金,超出结算起点支付现金等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问题;审计人员还应核对银行存款余额,并对库存现金进行监督盘点。㈡对其他实物性资产,应检查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责任是否明确,三者之间的职责分工能否保证所有资产变动的情况均能在有关资料上得到正确的反映;增加的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入帐,是否存在购建资产作为支出核销,形成帐外资产的情况;资产的领用、核销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保证帐帐相符,帐实相符;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资产的减少是否履行报批手续,转让计价有无合法依据,是否存在低价处理国有资产的问题;固定资产的配备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无擅自提高标准的问题;审计人员可根据需要对全部或部分实物性资产进行监督盘点。
五、加强往来款审计,检查其内容是否真实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目少、金额小,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年底应进行清理,一般无余额,检查时常常不作重点。正因为如此,有的单位就作起了文章。将上级单位拨入的专项资金、下级部门上缴的管理费、房租收入等收入记入“暂存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造成截留挪用专项资金、隐瞒了管理费收入、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又偷逃了国家税金。在“暂付款”和“其他应收款”中,有的单位将无法报销的费用列入,对收回无望的款项及个人借款长期挂帐不处理,造成单位当年支出不实。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
“流动性过剩”的概念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首先提出的。“……流动性相对过剩和经营结构调整,利率风险和流动性过剩已日渐显现……”。此概念提出后,一直被不断地引用。首先在银行界达成了共识,成为对银行巨额储蓄压力的一种替代说法。2006年以来,这一概念的外延被进一步扩大,成为整个经济界的口头禅。
一、“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1.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体现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国民经济的基本运行体现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我国目前,生产环节的深层次矛盾为粗放型经营的现状与集约性经营目标的矛盾,粗放型经营的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重复建设。分配环节的深层次矛盾是投资与消费的矛盾,投资率高而消费率低。交换环节的深层次矛盾体现为供需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供大于求的商品达到了70%到80%。至于消费环节的深层次矛盾为国内购买力不足。不仅如此,供应商的产品供给结构和居民商品需求结合也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一方面低附加值产品充斥市场,而居民对这类商品处于充分消费状态;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不足。国民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导致社会资金过剩,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过剩的资金最终体现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
2.居民储蓄率过高
(1)收入差距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已高达40%以上,甚至超过印度。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因而富人的存款倾向会更高。
(2)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国目前的特点是,不仅富人储蓄率高,普通居民的储蓄率也很高。这是中国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的特定结果,一方面旧有的福利体制被打破,住房的商品化、教育的产业化以及公费医疗成为过去式,都使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作为养老金、医疗费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
3.巨额顺差与货币超发也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当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贡献尤多)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成因。2007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试图遏制顺差过度增长,但外汇储备激增不减。这就意味着,由于中国央行需要发行基础货币结汇,中国的货币供给量将在今年随外汇储备的增加而继续增长。这些增加的货币供给自然也首先会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巨额顺差导致了经常账户的巨大盈余,进而导致了过剩的储蓄,以及由过剩流动性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化。
二、“流动性过剩”的危害
过度的流动性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它既可能表现为高通货膨胀率,也可能表现为资产价格泡沫。
1.“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
“流动性过剩”首先带来的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但是,我们也要明确,资产价格膨胀也会导致通货膨胀。仅看到物价指数的稳定而不注意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上涨,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过松,以致不能及时制止泡沫经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因而没有提高利息率,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目前中国存在大量超发、但暂时沉积为居民储蓄存款的货币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也可以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很可能激活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将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复活。这一过程在我国已经显现,去年资产价格猛涨,而CPI稳定,进入2007年后,尤其是进入下半年,基本副食品价格开始上涨,通货膨胀已见雏形。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2.“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经营中“流动性”原则是为了抵御“挤兑”风险。而我国以往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症结之一就是资金不足,因此以往理解的“流动性风险”是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但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不是流动性不足的流动性风险,而是流动性过剩的流动性风险。过多的资金无处投放,货币市场上甚至利差倒挂,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这是2004年以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曾想过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存差,反映为“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现状,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而利率风险是因流动性风险而派生出的风险。
3.“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货币政策被动性
在金融市场充分发展以前,过多的流动性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引发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问题。为此,在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在我国金融市场弹性还不够充分情况下,需要回收流动性以防止其可能产生的危害。而且,央行通过大量的对冲操作,为外部失衡条件下的经济创造一个相对较为平稳的国内货币环境,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赢得时间,这是可取的策略。但是,又必须看到,通过央行发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对冲因巨额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又是不可长期持续下去的,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途径探讨
首先,应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金融生态秩序,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消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
第二,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要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种组合的利率、汇率产品和债券品种系列等新产品,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方式。
第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除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金融体系的改革,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更应有长远的眼光。中国的高储蓄率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长期的根本原因,而要改变目前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不仅要靠扩大居民的内需,更要增加居民可选择的投资途径。中国居民应该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和进口;但是减少储蓄就要求中国的改革更多地指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以及养老金体系。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储蓄率的下降绝非一蹴而就。
而且,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在更深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只有从制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结构性不均衡。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杨等.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J].中国金融,2007,(3).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论;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01-02
一、引言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历史上是规模最大的,波及范围也最广,而其动用金融救助方案,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仅有的。全球救助正在竭力防止美国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但是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仍在继续,并在国际间不断传导。从伦敦、巴黎到法兰克福,欧洲主要股票指数连续暴跌,亚洲、香港恒生指数,日本日经指数跌幅超常……。
这场危机使西方人重新想到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也导致了《资本论》突然在欧洲一些国家热销。《资本论》是学说的基石,给人类指出的是规律性的东西,难怪现今的欧洲人“困而知学”,又重新回到马克思语境中来。本文依据学说,以《资本论》为基石来分析此次金融危机逐渐在全球引发的深层原因。
二、全球金融危机深层原因分析
(一)资本主义制度产物
当代资本主义是国际垄断的资本主义,资本在马克思以后的百年间,在国际化运动中实现不断增殖,垄断已成为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特征在当代依然没有变,反而表现得更为突出。它的剥削和统治形式也更加完备,垄断组织也不是马克思年代的“国际托拉斯”,而是庞大的跨国公司,以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的子公司。
与这种庞大的跨国公司相适应的是国际金融资本。国际金融资本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冷却下,资本和财富迅速集中,在世界上形成空前巨大的财团,寡头和超级富豪。它的表现形式是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世界金融体系。
《资本论》中指出:“关于进口和出口,应该指出,一切国家都会先后卷入危机,那时就会发现,一切国家,除少数例外,出口和进口过多,以致支付差额对一切国家来说都是逆差。”(卷三 ,556页)
(二)全球化误导
在《资本论》中,“一切国家”、“世界市场”等概念,随着对资本扩张的叙述,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马克思所指范围,大体近似于当今的“全球化”概念。可今天“全球化”却有它特定的内容,特定的背景,它已经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经济模式,这次危机与这一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上面提到的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全球化”过程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推向全球的过程。
全球化的三大支柱是:新自由主义,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理论和机构虽然在全球化到来之前就都已存在,但只有到了“全球化”时代,它们的作用才得到充分发挥。
1.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来源于古典主义,它看上去仅仅是古典自由主义在当前的复活,但是它流行的背景更值得注意,它最初是作为拯救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剂药方,而为当权者所重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曾经指导过战后西方经济高速增长的凯恩斯主义面对危机无能为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纷纷采纳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才得以渡过危机,并不同程度地带来了经济繁荣。直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这似乎是从反面印证了新自由主义的成功。于是新自由主义又开始从学术和理论逐渐走向政治化,并发展为西方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理论和意识形态,它在国际实践中表现为“华盛顿共识”――即要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放任政策。
2.世界银行、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三大组织分别管理着全球经济中货币、贸易和投资领域,对世界经济具有无比的影响力。虽然它们头顶着“国际”或“世界”的帽子,但它们都掌控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手中。比如,在世界银行内部,美国一家控制着16%以上的投票权,对世界银行任何一项重大决议都拥有否决权。并且按照惯例,世界银行行长的职务均由美国总统提名,并始终由美国人担任。由此看来,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工具,因而它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性。
3.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离我们很近,麦当劳、索尼、微软、西门子等等就是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那么跨国公司究竟是怎样的机构呢?我国学者认为,跨国公司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其实,跨国公司就主体而言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目前为止最有技术水平、最具经济规模、对社会经济生活最有影响力,也最具破坏力的代表性企业。
新自由主义、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三位一体,它们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是全球化的象征和标志。其中,新自由主义是主导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国际经济组织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资本正是借助它们的力量在全球疯狂扩张。在今天,资本矛盾表现为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正是资本矛盾的日愈尖锐使全球经济停滞和衰退,最终将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三)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国际金融体系
1.虚拟资本极度泡沫。按《资本论》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二重性,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使整体的国民经济划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部分,这两类经济本应大体一致。
虚拟资本的积累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与实体资本积累相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虚拟资本的量与实体资本的量不一致,并且使用经济越发达,虚拟资本的量就可以更多地超过实体资本的量,一旦超量过大,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就会受到冲击,虚拟资本量相应会急剧缩小,这就可能直接引发金融危机。
2.美元霸权的形成。冷战结束后,金融全球化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都是以美元纸币融资的,而美元不仅继续充当国际贸易的主要储备货币,且更重要的是继续充当国际金融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元霸权的形成使美国能够以资本账户盈余消除国际收支失衡。
在美元霸权的作用下,今天的新型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是史无前例的,也是触目惊心的。在这两个关系着各国国计民生的领域,美元霸权是结构性的。美国生产不被任何实物支撑,只由美国军事力量支持的美元纸币,而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美元纸币可以购买的产品。全世界的中央银行被迫用手中结余的美元为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融资,因为这些美元只被允许作一种用途,那就是购买美国财政部的债券。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央行也为美国政府国内预算赤字融资。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越大,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中央银行手中结余的美元越多。这些不得不再循环到美国,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的钱,也就越来越多。
3.国际金融体系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美元霸权导致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处于一种恐怖的平衡状态,任何实质性的变革都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彻底崩溃。正是害怕彻底崩溃,全球金融体系的上层国家,例如,欧洲和日本,虽然已经感受到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平衡持续发展的危害,但是却不敢提出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替代方案来动摇美元霸权,世界金融体系陷入日益混乱而脆弱的状态,危机四伏。
在全球化的国际金融环境中,美国通过美元杠杆等于把国内危险转向国际市场。现行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公共牧场”,当美国这样如此庞大的经济体把风险往里面转移时,各国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均受影响和动荡。
英国《观察家报》称:“心术不正的华尔街正威胁着世界经济,越来越严重的金融危机是一场历史性的大灾难,将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影响,这不仅是美国的危机,也是全球的危急时刻。”
三、结论
综上所述,按马克思学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概括说有三点:
1.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商品生产的供给过剩与劳动者群众有支付手段需求不足的矛盾对抗性暴发,即资本主义性质使然。
2.它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即全球化运动。
3.作为国际资本主义核心力的美国,它所具有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性、欺诈性及其管理失控与崩盘所致,即美元霸权及其国际金融体系。
这三点简单说,一是资本主义性质,二是全球化运动,三是美元霸权及国际金融体系是这次暴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成因剖析和十点警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
[3]徐凡.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7,(9).
Restudy of Das Capital to Interpret the Deep Reas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ANG Liang
(Sports and Military Depart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Qiqihar 150001,China)
【关键词】绩效考核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56-01
一、基层审计机关绩效考核的现状
现在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对科级及以下干部的年度考核权趋向于下放,把决定权交给科室主要负责人。按照公务员考核标准,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考核内容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标准局里没有具体量化。考核主要是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日常考核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由局考核办和各科室分别组织实施。年终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科室全体人员,作为对科室内人员评定考核等次的参考。年终考核一是名额分配。根据优秀等次比例,计算出优秀等次人员名额,再集体研究确定分配名额。二是述职评议与推荐。对个人当年德、能、勤、绩、廉和个人岗位责任履行情况在科室内述职,然后进行民主评议和推荐。三是等次确认。对各科室推荐出的优秀等次人员,经局考核办研究后确定。
二、基层审计机关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绩效考核正处在改革的初期阶段,在理论认识以及实践操作上都还不是特别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总结起来,绩效考核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主体不够合理
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对各科室的绩效考核开放性不足,过于内部化,绩效考核体制过于单一,多以内部自我评估为主,尤其缺乏党委政府、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对象的参与,没有有效利用和吸收社会有关方面的评议意见,显得不够全面,说服力不强。另一方面,在审计机关内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本人、同级和被审计单位对其考核的非常少,考核主体比较单一,容易导致以偏概全,考核不全面,结果不合理等问题。实际上,对于个人品德、劳动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廉洁自律的评价,同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作为考核主体更为合适。另外上级的考核对整个考核结果的影响很大,很容易出现与上级关系好的审计人员得分偏高的现象,考核结果欠缺公平。
(二)考核周期不甚合理
一般基层审计机关对于下属科室大都采用一样的考核周期。而现实中对于局办公室、审理科、法规科这样的部门,可以按照现有的月度考核方式,但是其他很多审计业务科室平时都忙于审计业务,有的大审计项目可能二三个月才能完成,按月考核不是很科学,也不是很准确,而且业务科室天天都只为了考核而工作的话,势必影响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三)绩效考核程序不够完善
一是干部述职与民主评议落实不到位。在每年的干部职工年度考核中,由于人员众多,大家对一年中所做的工作进行的总结陈述只能简明扼要。另外,在全局会议上针对个人的民主评议采用填写“年度考核民主评议打分票”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同级之间容易因不正当竞争出现错误判断,直接下属和相关部门人员的评价往往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做出失真判断。
二是强调年终考核,平时考核流于形式。由于日常考核缺乏具体的考核细则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基本没有执行。
(四)绩效考核结果落实不到位
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在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方面还不是很充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年末奖金的核算以及工资的调整与绩效考核结果联系在一起,但考核结果与薪酬之间缺乏明确的关系,即审计人员的考核等级与薪酬之间如何挂钩,考核等级与考核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基层审计机关并没有规范的制度规定。另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干部职工绩效考核结果应用范围较为狭窄,仅仅与审计人员奖金分配挂钩,并没有将其与审计人员的培训开发、调配晋升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结合起来。
三、改进基层审计机关绩效考核的方法
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考核为例,在考核主体、考核周期、考核程序及考核结果计算和运用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明确。
(一)明确考核主体
不同考核主体是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评价被考核者的。如果只有单一考核主体,则会造成对被考核者的考核视角不全面,从而造成考核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为了使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更为全面合理,可采用360度的考核方式,即基于审计人员的直接上级、同级人员、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等方面的评价信息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在考核主体的分配上,依据“谁最了解信息谁评价”的原则,将不同的考核主体分配到不同的考核指标上去,比如被审计对象满意度就应该被审计对象来打分,而其学习能力、工作创新力应该用分管领导和同级的同事共同打分。
(二)调整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的设置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根据考核指标的性质来定。考核周期太长,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容易造成考核信息不全面影响考核效果。而考核周期太短,一方面考核成本较高,审计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某些长期性的工作不适合短期考核。因此,根据绩效指标所对应的行为或结果的性质,分别设置不同考核周期,以便能更好地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价。不同的考核指标应设置不同的考核周期,以实现长期考核与短期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有机结合。
(三)设计考核程序
针对审计人员考核程序上存在的年终述职与民主评议不到位、重视年终考核忽视平时考核等问题,建议首先设立绩效考核领导机构并明确考核职责,从而加强考核程序的执行力度。考核领导机构包括领导小组与考核实施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整个考核工作的筹划、组织、协调等工作,对考核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处理。领导小组下设考核实施办公室,负责整个考核工作的推进和组织协调工作。
在此基础上设计考核程序如下: 第一,在年初确定所有人员的考核目标与内容。第二,严格执行日常考核。主要适用于对日常性事务工作的考核。第三,精心组织半年与年终考核。首先由各科室审计人员对当年工作目标与考核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然后由考核办公室统一安排考核测评,经考核领导小组研究确认后,公布得分。第四,述职与民主评议。年终,每个科室召开年终述职与民主评议会议,考核办公室负责推进与监督实施。上述各个分值加权平均后即为该审计人员当年民主评议得分。
(四)确定与运用考核结果
(1)确定考核结果
在对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半年或年度考核时,参照考核标准由各考核主体进行打分。考核办公室将审计人员的年度考核得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根据机关当年实际情况确定A级、B级、C级与D级的比例。
(2)运用考核结果
首先,在经济奖励上,审计人员按照年度绩效等级进行排名,在年末奖金上予以区分。其次,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上,考核积分排名靠前的,优先选送参加党校、省厅专业培训等学习培训,优先列入提拔重用对象。同时以文件、简报、电子显示屏、宣传橱窗、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通报表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 基层医院 内部控制
随着基层医院的市场化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医院集团化管理。本医院是由国家三级乙等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合作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合作医院。随着医院集团化管理逐渐规模化,截止2013年12月止,已经有职工981人,卫技人员856人,其中高级职称93 人,中级210人。医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有临床科室28个,医技科室11个,开放床位1030张。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受到城区地域发展的限制,分别在两个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并向三个乡镇技术支持。医院采用了“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更需要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在确保空间信息真实可靠性的情况下,提高医院资产的安全度,促进医院资产的完整性。
一、现阶段医院内部控制的意义
医院的内部控制,是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律法规等等,对医院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以形成完整的医院管理系统,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基层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可以运用成本会计等方法,比较实际消耗成本与成本限额之间的差距,以通过医院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医疗活动的成绩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内部控制是在基层医院内部所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贯彻国家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医院内部控制中所遭遇的难题,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不仅要在低成本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还要不断地改进医疗技术水平,从提高医疗质量的角度出发,促进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使行业竞争的风险降低。
二、基层医院内部控制中所遭遇的难题
随着基层医院的集团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本医院的门急诊人次已经达到了62万人次,出院人数4.2万人次,资产的负债率已经上升到43%,流动比率为2.69%,速动比率为1.09%。这就意味着医院的内部控制遇到了难题。
(一)基层医院整合之后所面临的机制设置不合理的难题
本医院是由三座医院整合的医院,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就要根据医院现阶段的实际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但是按照传统的竞争机制,往往更为重视医疗专业技术,而没有诉诸于管理层次,导致内部可控制执行力度不足而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内容。为了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就要首先对医院的会计部门以及岗位设置进行调整,摒除会计职责没有明确定位的现象,取缔一人多职等小型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形态,以通过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医院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以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二)基层医院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够
经过多个医院整合之后的基层医院,由于责任划分不清,导致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加之没有根据医院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还没有上升到集团化管理层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现。要做好会计控制工作,就要对于各部门的责任加以明确,通过健全监督机制,以提高会计控制工作的自觉性。但是,目前医院的监督机构和审计工作都流于形式,而导致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三、调整基层医院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根据基层医院实际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断完善
财务是医院运营情况的真实反映。要做好医院内部控制,就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其中涵盖财务收入和财务支出,都要从预算中得以体现。对于整合为集团化管理的基层医院而言,由于需要从医院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经济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强化岗位责任制。实施内控管理,要建立账务分离的管理制度,各个部门之间都要权责分明,以增强内部控制力度,实现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以规范相关的经济业务行为。
(二)基层医院要建立符合医院实际的内部审计机构
医院的审计机构是医院的独立性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医院要做好内部控制,就要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以确保其将监督职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此外,为了确保审计工作有效运行,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指导工作人员熟悉审计运行流程,以将审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进入了行业竞争的轨道。特别是已经实施集团化管理的医院,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以及时发现医院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效控制,以促进医院的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苏荣益.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经济师,2011,12(03):23-24
[2]严芸.浅议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会计师,2010.6 (04):11-12
[3]高文东.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若干问题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33,(09):19-20
[4]张丽琴.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20期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审计理念 审计内容 审计方法
一、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理念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项目,是农村居民养老的重要保障,发挥着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并体现了政府承担基本社会保障的责任。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的情况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而当前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是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有效监督,促进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就要正视审计现状,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过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只注重资金的审计。随着当前形势的变化,必须拓展审计目标,丰富审计内容,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工作必须从重点关注资金安全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审计转变。只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并不能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检查监督和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对促进完善制度、规范业务管理。更有意义。因而,从宏观上把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把监督检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评价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效果当作重要工作内容,从政策上、制度上、管理上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价、促进作用,是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应有的理念。
二、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主要内容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情况。主要审计地方政府是否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否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申请审批程序、资金筹集渠道等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相关制度比较健全,而资金筹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处在创建阶段,出现的问题较多,因而应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情况。主要审计各项政策法规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无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效果的情况。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人员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正确把握,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否存在由于片面理解有关文件而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执行失误等情况。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效果。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各级财政补贴的落实情况。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以及县(区)财政都有一定数量的投入,在审计中就要检查财政资金的落实情况。(2)参保对象应保尽保情况。主要审计是否将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部并及时地纳入保障范围。这项指标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3)保障对象对新农保工作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座谈的方式。对地方政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估。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的发放。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问题:(1)资金按时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每年参保对象缴纳的资金是否划入个人账户。(2)资金足额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发放给老年人的养老金是否足额,有没有欠账现象。(3)养老金银行发放情况。这项检查,主要了解养老金发放的社会化程度。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越高,资金的发放就越及时准确。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金准确核算情况。主要检查管理机构在审批、管理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定期对经办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核监督。(2)基层管理机构情况。主要检查各地是否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机构建设,按照规定设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是否具备,业务培训是否进行。(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情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面广量大、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单靠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管理,难以统一和规范。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新农保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检查中主要关注地方政府是否进行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否对基层低保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网络化培训。
三、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手段与方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具体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此外还包括审计调查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可分为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查资料的顺序可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的范围,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中,应注重审计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1强化结合性审计。发挥整体协作效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到民政、劳动保障、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要与这些部门相应的审计工作有所结合。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与各部门的审计结合还存在脱节。单靠社保审计一个部门,无法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做全面。只有通过与各相关部门的审计工作有效结合,社保审计工作才能达到一定的审计覆盖面和资金量,取得应有的效果。
论文摘要: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加强经营管理控制中的重要性。这就让我们必须了解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模式。企业组织结构是影响企业集团构建内部审计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集团采取的组织结构模式不同,其构建的内部审计模式也应该不同。
1 内部审计的职能
1.1 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企业中存在的委托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必须全面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侧重于会计监督的含义,内部审计最能发挥对会计的监督作用。
1.2 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机构是集团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独立于其它各部门和其它控制系统,是对其它控制的一种再控制,与其它控制形式相比,更具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它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监督与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提供完整的依据。因此,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
1.3 评价职能 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熟悉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且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子公司,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子公司的管理情况和运行业绩。评价职能表现为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指定的目标和决策进行而进行评价。
1.4 服务职能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为管理当局的决策、计划、控制提供依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日趋合理化,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内部审计模式
除以上职能外,不同组织结构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企业集团应该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模式来合理选择适合的内部审计模式。
企业集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企业组织,其内部审计模式受到组织结构模式的影响。按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来划分,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主要有U型结构(集权模式)、H型结构(分权模式)、M型结构(分层管理模式)三种模式。
U型结构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
U型结构也称“一元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权,多运用于规模较小、产品较集中的企业集团。该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不设中间管理层,母公司直接控制其下属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子公司的自主权较小。
U型结构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总部集权模式
在U型结构下,由于母公司对其下属子公司日常经营活动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因此,可以把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权限集中在母公司,建议设立总经理领导为主的集权式内部审计模式。在母公司设立较大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对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审计监督,对总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则交由董事会委托的社会审计完成。母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总部领导层报告工作。对于非核心企业,由于此类子公司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是由彼此之间达成的契约或协议来决定的,因而联系比较松散,审计的范围比较窄,内容也比较单一。根据经济性原则,可不设实质性的内审机构,当需要内部审计介入时,可以由集团内审部直接进行审计;对于核心及集团的骨干企业,由于此类子公司是企业集团的主体部分,在集团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点,其内审业务需求也较多,因此可以采取由总公司在子公司内部直接派驻内部审计常驻机构来开展日常内部审计业务。
该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审计信息传递应是:内部审计派出机构将各子公司的审计信息传递给母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再将这些信息汇总整理后向总经理汇报,由母公司总经理对下属子公司经理的绩效进行评价;而关于集团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的信息则向董事会报告,董事会对母公司经理层的绩效审计信息通过委托的外部审计获得,最后由董事会将集团的审计信息传递给股东等利益相关者。 转贴于
3 H型结构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
H型组织结构也称为“控股结构”,是随着多元化经营的控股公司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分权型的组织结构。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联系是松散的,母公司除了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审批权继续保留外,其余权力如日常财务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均下放给子公司,母公司更侧重对子公司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该模式比较适用于子公司较多或者业务组合不相关且多元化的集团公司。
H型结构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分权模式
在设置H型组织结构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时,考虑到H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是整个集团多元化,不同的子公司分布于不同的行业,公司业务组合通常是不相关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监督都比较间接,故建议在母公司设立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为集团董事会做出的有关决策服务,制定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基层法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设立与运作,协调集团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子公司设立由基层企业总经理领导的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在行政上接受子公司经理领导,在工作上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实行分级管理型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委员会对下属各子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协调,子公司审计部门独立行使审计职权。
该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审计信息传递应是:各子公司的内审部门将子公司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信息向总经理汇报,总经理根据审计信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整,而与集团有关联的信息则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审计委员会将有关集团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信息以及子公司经理层的绩效审计信息向董事会传递,最后由董事会将集团的审计信息传递给股东等利益相关者。
4 M型结构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
M型结构介于高度集权的U型与高度分权的H型之间,是适度集权与适度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这种结构的都是规模巨大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设事业部或者子公司,它们有在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框架下运行的利润中心,但这些利润中心不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常下设职能部门来协调和管理分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整个企业集团就形成三个层次,集团公司(总部)是整个集团的最高决策层,是集团的投资中心;事业部是集团的中间管理层,是一级利润中心;各事业部下属企业则是集团的次级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实行常规管理。
M型结构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分层管理模式
农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新时期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摘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1]。
2.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2]。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2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3]。
4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是国家对于实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真正实现国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农民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期待值较高,但由于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制约经济进步的现象。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整合和优化农村农业资源。其次,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民主管理的自律机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对于一些普通事务,可以由集体讨论决定,而较重要的事务,由重要决策部门如监事会来决定,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项资源[4]。
4.2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但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首先,这符合我国对于保证土地归属问题的政策规定,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再次,这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从而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4.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引进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据每个人的自身能力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其成为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过程中,重视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加强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等进行指导。不但可以有效实行对于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收益[5]。
4.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首先,要寻找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顺民意,尊重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视人才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并且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新时期整体经济引导下,重点关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2.
[2]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卢金玲.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4(17).
1.背景与研究
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和业务变化的可观评价方式,能够展现企业的财务现状和运营环境,从而增强对于企业情况的了解和控制。而内部审计质量则是考量审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一定欠缺,致使发生了很多会计舞弊事件,比如长虹公司危机等。这些事件已经说明了目前在我国仅仅使用外部约束是很难保障企业财务安全的,还应该重视内部审计质量。
2.研究的方法
论文在写作之前先使用了文献综述法,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心等网站,搜集了与论文写作方向相近的国内外文献,其中有中文文献18 篇,外文文献2 篇。这些文献都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结合近几年来发生的审计案例,说明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并不高。因此有必要继续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进行深入分析。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还使用了分析法,即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3.相关概念
根据我国在2013 件的相关文件,企业的内部审计定义为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的较为客观性的评价工作,能够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综合的评估,从而采取最恰当的内部控制策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施。内部审计质量则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评价,是对其作用和效果的一种总结。目前就我国企业的具体环境来看,内部审计质量是由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而审计质量又对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分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的。
二、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委托、受托、利益相关、审计环境。其中委托代替和受托是相关联的,主要是指企业所有者将自身企业委托给管理者进行管理,并且有权对企业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而管理者应该及时报告企业情况,并科学的经营企业。利益相关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面对不同企业主体采取差异性的管理策略,权衡每一个主体的利益。而审计环境则主要是指对审计工作产生影响的所有活动,而本文所研究的审计环境主要是指审计行业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构架、人员素质、审计方法、法律环境和行业环境。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1.企业组织机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想要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那么在设置审计部门的时候就应该确保部门和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样以后,审计部门才能够突破企业的约束,贯彻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等态度,凸显审计工作的职能。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还应该体现在部门负责人身上。如果部门负责人的地位比较高,那么其工作所受到的制约也会大大减少。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基本上都没有专门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组织。虽然有一些企业有自己的审计部门,但这些部门并没有真正在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职能。不仅如此,大部分负责内部审计组织和机构的人员都没有太高的实权,使得审计机构成为了高层管理者手中的工具,根本不能给审计人员展开公正客观的审计工作创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2.审计方法和程序影响
首先,在审计方法方面。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是保障审计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技术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来说都不会孤立在某一段工作环节中,而是在整个审计活动中都广泛存在。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方法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在当今大部分企业中都不适用,并且很难查出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审计方法还非常落后,直观的体现就是多以事后审计为主,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对于现代化技术的使用也不深入。这些原因都使得目前我国各个企业的审计方法与实际应用不匹配,最终使得审计质量大大降低。其次,在审计程序方面。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顺畅进行,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免内部审计存在的重复作业。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审计程序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一,审计程序的系统性不强。企业的审计人员为了快速完成审计工作,在审计方案规划方面缺乏反复的审核和确定,使得整个审计方案没有必要的系统性,在实际施行的时候往往会让审计方案流于形式。第二,审计程序缺乏必要的沟通。在审计程序推进的时候,整个审计部门的各个小组之间的联动性不够,使得审计工作在开展的时候没有重点,并且审计的标准也不一样,从而大大降低了审计质量。第三,审计制度存在漏洞。这里主要是指审计复核制度。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体系往往没有严格的内部审计复核监督制度,也就无法及时的找到内部审计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校正,从而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
3.审计人员素质影响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审计人员招聘方面,主要是从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内部选拔,比如财务部门等。虽然内部选拔的人才掌握了较为全面的会计知识,并且对企业经营业务也有较为完善的认知。但是这些人才缺乏必要的审计技能,在初始的时候并不能胜任各类审计工作。事实上,如果企业后续能够针对这些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还能够培养出适合本企业的审计队伍。但是很多企业目前都不重视对于审计人员的培训,不会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成本,最终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而审计工作对于人员素质的依赖性非常高,特别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现状很难满足目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需求,从而使得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都不容乐观。
4.审计相关法律环境影响
法律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强制性,对于各个企业组织的活动具有非常强的刚性约束。而法律环境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政府利用相关法律准则来干预企业的内部审计,保证企业的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责,鼓励企业使用内部审计来发现问题,最终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但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还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利责任划分、审计人员地位、审计独立性等关键部分都有较大的欠缺。
5.审计行业环境影响
本处所说的行业环境主要是指同行业的所有企业共同形成的行业环境。对于所有行业来说,行业内部成员的生存现状跟行业总体水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而对于内部审计行业,内部审计协会就是整个行业的统筹管理主体,是各个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的,并且能够极大的加强内部审计的自律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协会还直接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行业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在这方面还有较大欠缺,根本起不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控制,使得我国各个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普遍不高。
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策略
1.优化企业组织构架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那么对其组织构架进行必要的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各个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审计独立性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从而在企业构架中重新定位和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构架。这也需要各个企业应该在内部专门设立一个内部审计部门。其次,为了进一步保障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该注重部门主管的设置,尽可能的让审计部门由企业领导或者董事会直接领导,在提高其独立性的同时,也大大保障了部门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良好沟通。最后,审计部门在设置的时候还应该配备数量足够的审计人员。目前很多企业因为市场人才缺失、企业运营成本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不断的压缩内部审计队伍的编制,使得审计工作很难全面的展开。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企业必须要先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从而满足审计部门各项工作的需求。
2.创新审计方法和程序
首先,在审计方法方面。前文的分析中主要提及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还过于传统,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审计理念的应用不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方法的改善主要就是结合现代化技术来创新审计方法。事实上,先进的审计方法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审计效率提升的关键。在审计方法创新方面,企业一方面还要重视传统审计手段的使用,比如问询、函证、观察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多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现代化审计技术,比如风险评估、分析测试、抽样分析等,从而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审计程序方面,应该针对上述提及的三个问题作出相对应的改进。第一,加强审计程序的系统性。由于审计工作跟企业的经营业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每个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有所区别,审计程序的设计和编写应该在结合企业经营业务的基础上,不要太过于追求速度,而应该重视审计程序的质量。第二,提高审计程序的联动性。虽然审计工作中各个小组的任务不同,但也应该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动。这方面,审计部门的管理者应该注重审计工作中的协调性,保障审计工作能够在各个小组中顺利展开。第三,完善内部审计复核制度。复核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对审计工作的验收和检查。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复核制度,并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严格贯彻这种制度。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类审计工作最终还是需要审计人员来进行,无论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高素质人才还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个企业如果想要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企业应该加大社会招聘的力度,吸收市场中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扩招举措,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人才数量越来越多。但在审计领域中,市场人才的数量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在下一步应该增大社会招聘的力度,以良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来吸引社会人才。其次,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整个培训机制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针对外部人才的内部业务培训以及针对内部员工的审计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培训工作的进行也应该使用多种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在必要的时候,企业也可以外聘一些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来给企业内部审计队伍讲解相应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审计队伍的素质。在这之中,培训工作必须要跟奖惩机制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激发审计人才的培训动力。对于基层的审计员工,奖惩机制应该以物质奖惩为主,利用奖金和福利等调动员工学习动力;对于中高层的审计管理人员,奖惩机制应该以精神奖惩为主,利用人文关怀、荣誉、晋升资格等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
4.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要想充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那么就应该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行业政策和自律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讲,就是我国应该结合现存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法律文件,以及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在法律文件中增加内部审计的内容、方法等约束,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的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的差异性,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变得不同,特别是内容和标准上的差异。因此,我国各地区政府部门还应该针对当地现状,制定更加细化的审计规则,从而切实的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5.优化审计行业环境
审计行业是各个企业内部审计所直接接触的上层结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参与行业环境的维护和建设方面。首先,各个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主动了解行业协会,并加入到行业协会中了解行业动态。其次,行业协会在综合调查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准入体系,同时注重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规范,避免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缺失影响了整个审计行业环境。最后,行业协会的运行必须要建立在政府统筹引导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也不应该过多的干涉,从而保证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