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5:32
导语:在初一语文学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周密计划,搞好教学与复习
计划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初一语文组充分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性,在开学之初,经过备课组的集体探讨,制定了符合本科,本备课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计划,具体到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时,单元达标检测及讲评,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根据计划实施,当然由于一些个别非教学因素的影响,也会及时根据教学做适当的调整;在期中和期末也会精密设计具体而细致的复习计划,从单元复习到主题复习到方法指导.
在计划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和复习过程都进行的扎实有效.计划性也让我们的教学和复习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作为人教版教材单元知识性比较强,所以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及时进行的单元评价及检测以后最后进行的单元复习及专题复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分工明确,提高教学和复习效率
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备课组,我们充分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让每位老师都参与学案,课件,复习学案的编写,当然每位老师不是独立的,我们也充分利用大备课组的优势,对所编写的学案进行审核,通过集体备课的时间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案,力争让学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扎实有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特别注重预习学案的编写,对学生来说,对语文学科来说,预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语文这一学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精炼课堂中所出现的重难点和疑点,切实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同时我们还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和学生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来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组分工和合作的结合,使我们的备课效率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课堂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创新,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潍坊“三四五”高效课堂模式的引领下,结合我校开展的“学展点练”四步高效课堂模式,我们初一语文组积极改革创新,探究符合初一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学,就是自主学习,目标自学.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在课前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分析学生,设计符合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和导学案.并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分层教学.
展,就是展示交流,分享共赢.在课堂交流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说话,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通过这种展示的形式,实现学生教学生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点,就是精讲点拨,点评升华.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之上,我们注重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在一些课堂重难点,疑点问题上,落实好“三讲三不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练,就是有效训练,知识落实.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重难点,设计一些训练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再矫正提高,落实“堂堂清”.
据此,我们初一语文组在老师们集体努力下,将我们初一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如下:课前预习检测,主要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文学常识的掌握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让学习更有针对性;课堂学习环节主要分为:学生结合学案设计的问题和流程自主学习,互助合作探究课堂学习重难点,交流展示自学效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归纳,课堂训练,拓展延伸.
关注细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作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我们注重抓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表现在找学生谈心,我们初一语文组教师都比较善于从心理上开导学生,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对一些完不成作业的学生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予以指引,从思想上进行开导.
注重书写的引导.每天我们都会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
古诗文诵读,每天早晨都会有20分钟的古诗文诵读时间,我们让学生首先识记课本内的重点古诗词然后再拓展一些,并结合学校开展的孝悌教育让学生养成古诗文诵读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有错必改的习惯养成.初一语文组的老师都比较用心,无论是学案还是默写,出现了问题都会给与及时的评价并让学生做出及时的整改,以便及时将错误改正,这也给学生养成了有错必改的好习惯.
学以致用,积极参加听评课
我们初一语文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听评课,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学以致用,提升自身教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共参加校级及市级听课20多节,学习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同时本组内也在学校内举行公开课每人一次,广大同行对我们的课堂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很有借鉴意义的指导,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备课组的成长大有裨益.
一、成立语文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加强自我督促,自我管理
一个教师本身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时时都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拿小棍子抽。于是我迅速在班中成立了十多个“语文学习互助小组”,每个小组4至7个人不等,根据学生平时的语文成绩和表现选出了相应的小组长去督促管理他们的语文学习,比如背书、默写、作文、周记、作业等。如果小组成员不喜欢他的小组长,可以允许他自我调节到其它小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个别学生偷懒的借口。我还专门印制了《语文学习互助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学生限时完成相应的任务――每项任务都不重,但要按时完成。我让小组长将任务完成的情况实时公布在表格上,时限到了未完成的,我利用课外时间亲自监督他们完成。学习小组成立后,很快运作起来,并在班中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学习,震耳欲聋的朗朗读书声代替了嬉笑声和打闹声,连校长巡查班级时都不禁在黑板上大书一个“好”字。由于我抓得很紧,以及小组长们的积极配合,在期末考试前,绝大部分同学都顺利完成了背书、默写、作文、周记等任务。
二、严厉而有度的课堂纪律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首先,课堂纪律必须严厉。纪律涣散的军队是注定要被别人消灭的。要是两强对阵,那就看谁的纪律性更“铁”。二战期间,面对战无不胜的强大德军的强悍进犯,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提出“铁的纪律”、“不后退一步”的战斗口号,直到守卫斯大林格勒的牺牲了最后一名战士,也果真没有后退一步,为日后取得斯大林格勒战略大反攻的转折性胜利赢得时间,也为全面打败侵略者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纪律涣散的课堂上,即使孔子亲自来上课,有能有多大效果呢?曾经有老师打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方,教一个无心向学的学生时,派三个教授,一个按头,一个按手,一个讲课,结果课还是上不成,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按”住他的心的话。因此纪律是保障课堂效果的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课堂纪律严而有度。严厉过了头,谁都受不了的话,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样就会极大地消耗掉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降低教与学的效果。说过,脱离实际是办不成事的。
最后,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才能生威。学生最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的就是教师对待学生不公平。对班干部或者成绩好的学生降低纪律要求,结果往往会让当事学生成绩退步,而其他学生则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削弱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当我严厉地批评一个后进生的时候,我问他:“你接受我对你的处罚决定吗?你看,上次班长和学习委员上课讲话,他们照样要朗读了十五分钟课文才能去打饭。每一个同学在纪律面前都没有特权。”学生点头称是,并且欣然接受了我对他的适度处罚,完全没有出现他发生在其它课堂上的“造反”行为,他的课堂纪律也有了立竿见影的好转,而且在班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大大地减少了。
三、用名言警句反复激励学生自强奋发,力争上游
我常对学生说:“‘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学生,虽然所在班级成绩相对较弱,但当你们被别人看扁时,你们能自认孬种吗?”这些话直接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暗下决心,表示一定要战胜上次考试全级第一的一(10)班。我还经常用童第周的“一定要争气”,浦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名言来激励学生,甚至将我的电脑音响搬来教室,将林子祥的名歌《男儿当自强》播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唱熟,进一步掀起了新一轮学习热潮,收效很好。
四、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一个也不能少”
“弱班”简直是“后进生俱乐部”。很显然,放弃了后进生,也就放弃了一大批潜在力量。如果让他们进步了,即使只考了30、40多分,与其他班的最低分只有7、8分的后进生比起来,孰强孰弱,一看就见分晓。所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对他们,除了严厉,更多的是和风细雨的关怀和真实事件的激励。让他明显地感觉到,虽然很多老师都不理他们了,但语文老师依然很关心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这样做的效果同样是显著的。一(5)班最低分的后进生是林清(化名)同学,他上学期期末只考了9分,我除了关心他的身体、原谅他的迟到(故意当着他的面严厉批评迟到的语文科代表,以证明我不偏袒班干部)……外,还对他说了考试作文的写作特点和得分特点,鼓励他大胆写作文,教他如何将作文题目与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联系起来构思……结果,到了第二学期的中段试,他的语文科成绩从过去的9分一跃为42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在班中分析了他进步的原因。其他后进生看到了进步的希望,纷纷效仿,起劲地写起作文来,虽然错别字很多,语句也不通顺,但总强过不写――这就是进步。
五、将前任语文教师的抽查,改为由学习小组组长的全面检查,让懒汉们无所遁形
抽查是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常用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弊端是让懒汉们有可乘之机。如果这样,那么上面第4点的“一个也不能少”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懒汉们毕竟是不够自觉的。因此,我积极利用学习互助小组的小组长随时进行学习任务的全面检查,查出来的懒汉,找时间让他们留下来,即使减少份量,降低要求,也要让他们完成任务,或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们无所遁形,无懒可偷。我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即使学少一点,也要学,总比不学强。想偷懒?没门。
六、积极与班主任沟通,作好配合
班主任一方面,班主任是最了解本班学生情况的。班主任将一些特殊学生的特殊情况反映给科任教师,非常有利于科任教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与班主任最熟络,其他科任上课有什么毛病、不足之类,学生往往首先去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如果能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这对科任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非常有利。另外,科任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好,对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非常有利。如果不与班主任勾通好,配合好,就好像军队打仗没有了后勤保障,将相不和,军令不通,免不了又要吃败仗。一(5)班的班主任朱欲飞老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他能够经常主动与科任教师勾通,在管理违纪学生时与科任教师配合得很好。我能够在一(5)班树立良好的威信,除了以上几点的努力外,这一点也相当重要。
七、课课余时间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一、教研组活动的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中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学科教研组体制,即由相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担负起落实教学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职责。195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教研组长负责领导本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介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之间的一级行政干部[1]。整体上,这种教研组的活动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研活动组织,教研组主要由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老师组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活动内容以备课为主,一是活动形式主要是大一统的形式。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为主,形成统一的进度和统一的评价要求,尤其是研究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常常称之为“备课”。
教研组的主要特征包括两点:集体参与和共同提高。首先,要求全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统一行动;再者,就是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研组这些特征有助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以老带新,不让一个人掉队,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共同提高。
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有:学习、研究国家课标;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依托某一版本的教材,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进修要求,研究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包括各单元难易、进度的把握和内容的整合、拓展;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实施方式的探索;制定本学科的评价方案和学习要求,组织阶段测查命题与试卷分析;基于本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年级老师的经验,搜集、整理课程资源,编排相关的课程资源包,包括阅读材料、自学提纲、拓展练习与参考答案等等,形成成员共享的教研组课程资源库;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基本功大赛”活动等等[2]。
由于教研活动功能的特殊性,教研组活动要求教研组成员遵从的特定形式是:集体进行。全体教研组成员,每个星期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围绕这个星期教学任务的设计展开活动。全体教研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各抒己见,展开研讨,或者由某一位老师担任主讲,其它老师提供修改建议,最后,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和统一的行动方案或教学设计方案。强调教研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
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定时、定点、定任务,落实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学进度和评价要求;增强组内凝聚力等等。形成了教研活动的相关制度,包括选择教研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时间与地点、确定互动交流的方式、拓展延伸的措施等具体内容。
二、走班选课对教研组活动的挑战
走班选课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也对教研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制度更强调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调个性化的指导、研究,更强调多样化的教研形式,更需要基于时间、基于水平、基于需求的多元实施策略的探索。
1.对教师专业学术能力的要求和挑战
原来学校基本上是执行国家课程的规定和要求,在国家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和教师队伍的条件,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探索怎么样实施更加有效。当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就需要老师站在学科和课堂之外看课程,从更高的视角,宏观上把握这个课程的目标、定位。从实践一线的实施者,到兼顾实施与研发的双重职责,对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必然使校本教研承载更多的职责,而这样的任务主要由教研组承担。
2.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任务更重,包括的范围更广
为保证课程的统一性,学校强调同一课程内的教研活动,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一个课程的研发与培训任务。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着同一年级同一课程的教研、同一年级不同课程之间的协调、学生在课程之间改选的协调与衔接、一位学生在不同层级课程之间所处位置的比较等等,这自然成为教研组无法回避的问题。
3.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课程更加多样
学校倡导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等都不相同,课程研发与实施都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同一个学科,原来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只用一个课程,现在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需要设计多种课程,供学生选择。例如,数学分出数学Ⅰ、数学Ⅱ和数学Ⅲ三个层级的课程。三个课程的定位和面向的学生是不同的,尽管一位老师可能只参与一个课程的研发、负责一个课程的实施,但是要能够在实施中很好地驾驭和把控,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心中还是要装着所有的课程。
4.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方式更加多样
面对新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老师们都已经认识到,要让学生学会才是最终的目的,那种“只有老师讲了,学生才能够学会”的观点,事实证明是靠不住的。老师少讲不是不讲,讲什么?怎么把课堂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后怎么组织才能更加有效?怎样让课堂的光辉关照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即便是分出三个课程,也不可能做到一个课程中的所有学生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是无止境的,课堂实施势必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都需要探索多样化的策略和实施方式。
5.教师的思考与理解也是多样的
教师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处在改革的初期摸索中,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教师的思考和需求便显得更加个性和多元。例如,有的老师习惯于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的老师注重课堂典型题的讲解;有的老师注重通过练习题落实基础;而有的老师眼光总是盯着测试不及格的那几个学生,并为此忧心忡忡;有的老师需要的只是某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处理得更好。即便是面对同样的复习课,老师们的看法和观点也是各异。有的提出来复习课应该好好给学生把前面的知识梳理一下;有的老师赞同给学生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支配;有的老师认为复习就是让学生做题;有老师提出来:做一张片子还是做两张片子?学生做后还讲不讲了?这些想法和需求都给传统的教研组带来很大的挑战。
6.对教研组活动形式的挑战
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安排,排课使得同一学科任课教师的上课时间十分分散;小班化教学,每位老师授课班级增多,课时增多;大家没有集中的时间相互听课,集中研讨。集中统一活动的教研组活动方式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研组长的听课与指导,也无法照常实施。那种在教研组长带领下的大一统的教研组活动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面对走班选课的教研组活动应对
这种挑战都要求教研组活动作出相应的应对。
1.打破单一的教研组,形成教研组的组织架构
走班选课使得仅仅以单一的课程实施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研组无法应对,必须以活动任务为单位成立不同职责的教研组,形成学校教研组的组织架构。例如,围绕确立课程的目标、编排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方案、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编写以及该课程的培训等研发任务,成立“课程教研组”,以某一课程为主线,组织纵向上跨年级的教师教研活动;围绕落实这一课程的定位和目标,从学生获得的层面上,研究课程在课堂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为主要任务,成立“年级教研组”,以某一课程的实施为主线,组织同一年级同一课程任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处在学校纵向和横向教研组的组织架构中,老师的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都能够获得成长。
2.教研活动由统一的集体活动转变为集中与分散结合进行
走班选课的实施,使得同一学科各位老师的课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像传统上集中进行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保证。而且通过课程实施,对课程研发的反馈修改等问题都进入到教研组研究的范围之内,从教学上升到课程层面上,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怎么教,还包括教什么的问题。这些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探讨仅仅靠一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很难保证,只能由原来全体成员的集体活动分散为不同人员的相对集中,随时随地就某一个小问题进行碰撞、分享,然后再在集体活动中碰撞、分享。或者有些问题和意见需要在年级教研组中搜集,再汇集到课程教研组中进行修订、完善。
3.教研组的常态研究与专题研究交互进行,相互补充
传统的教研组主要是大家坐在一起,面对同样的任务去探讨,主要是执行和落实的职责。走班选课使得每位老师都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教研组的常态研究显然是不足以支撑的。于是,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思考的老师会选择一个很小的切入点,领衔一个研究项目,带领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教研组同事,组成一个小的研究共同体。例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起点的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文言文学习课堂流程的研究、语文学习手册的编写与实施、初一语文阅读课学生自学自研落实效果的研究、初中数学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匹配的研究、图书馆阅读课流程的研究等等。课堂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复杂系统,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直奔教学需要,带动其它各个要素,去思考课堂、研究课堂,自然比较容易取得效果。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研究能力与个人专业能力成长的双丰收。这些项目研究,在教研组内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师教学研究场,促进老师们在合作研究中走向研究型的专业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研组的研究内涵,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的平台。
4.从整体跟进到注重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主要进行的是同一个学科所有教师的统一性行动,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同质性问题,有利于同一学科教师的整体进步,但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进行共同活动的同时,有些教师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时候的教研组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成长的氛围和土壤。例如,通过组织某位教师的教学论坛或研讨课的形式,组织大家听课、研讨,相互听课、分享智慧,帮助梳理其教学经验,既有利于这位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发挥了这位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5.教研组长从一个学术领导转变为研究行动的组织者,教研文化的策划者、创建者
传统的教研组长常常是教研组的学术领导,虽然不是行政领导,但他在这个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常常有一些思考和做法,决定着教研组教学研究的方向和深度。走班选课背景下的课程研发与实施,需要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位老师面对的学生和问题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更突显教师个人的教学需求,注重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的主动尝试和反思。当一位老师有这种需求时,教研组长的职责就是搭建平台,组织一部分感兴趣的老师围绕他的研究课题,展开听课和研讨活动。随着教研组每一位教师个人思考点的增多和研究视角的变化,教研组长的专业学术和引领能力也受到挑战,教研组长要从一个学术领导转变为不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或者成为教研组研究共同体中的一员,从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的活动,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6.教研组与学校其它校本培训活动相互补充,最大程度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同一位老师在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而传统的教研组仅仅解决了这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有很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成长阶段老师的需要,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资源力量,学校还设立了教师互助中心,每周由一位优秀教师主持,围绕一个教学教育中的问题,展开研讨、座谈或咨询服务;成立卓越教师工作室,为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一步成长搭建平台;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成熟教师读书会;利用外教资源,开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开设中外教师论坛;为新入职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融入学校,举办新教师培训;分享经验,碰撞智慧,围绕导师制或分布式领导的具体实施,召开不同主题的分享会等等。这些活动每周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触摸教育教学实践,为老师们的个性化需要服务。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作为我国特有的校本教研组织,教研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面对各种挑战,也在每一次的应对中,找寻自己最原始的命意。从学科教研组到备课组,从单纯的“备课”到增加“研究”的含量,从集体行动到满足个别需求,从执行、实施到研发、构建,处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每一次洪流之中,作为与学生和教师最贴近的教学实践研究基层组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最常态的成长平台,一直都倍受关注,也在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在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走班选课的背景下,教研组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承载的使命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