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15 14:55:32

导语:在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第1篇

医护人员诊疗艾滋病的行为及需求调查

2005-2009年江西省抚州市暗人群HIV及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趋势

2000-2008年贵港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分析

HIV-1感染中的白介素-2免疫治疗作用

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新药:杀微生物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MSM人群HIV/STD新发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中国艾滋病性病》稿约

100例HIV/AIDS患者接受AZT+3TC+EFV治疗不良事件的分析

HIV-1感染者CD_4~+T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细胞增殖和消亡情况的观察

HIV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发育状况研究

河南省HIV-1新近感染者耐药基因研究

云南省昆明地区高危人群HIV-1二重感染的研究

湖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与关怀的一站式转介服务模式

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临床特点研究

福建省两市戒毒所和妇教所开展艾滋病检测与咨询的定性研究

不同地区吸毒者HIV感染与危险行为调查

艾滋病致孤儿童在“阳光家园”安置模式下的心理状况调查

我国10省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有关社会保障权益的现况调查

179例HIV/AIDS病人肝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高危人群安全套需求状况调查

多部门协作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项目部分项目县(区)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学监测结果分析

卫生九项目部分省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监测调查结果分析

12212人次艾滋病咨询热线电话资料分析

河南三地AIDS病人幸福感的探索性研究

云南某县艾滋病及其他脆弱家庭中儿童身心健康现况调查

山西省运城地区PLWHAS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天津市男孩的HIV和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深圳地区MSM性伴数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大陆7城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黑龙江省四市MSM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北京市丰台区2002-2008年性传播疾病流行趋势分析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探讨

医科大学生参与社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讨

POL干预方法在MSM人群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2008年广西南宁市部分男男者健康体检情况分析

湖北省推广实施100%安全套使用与女性商业者艾滋病相关知识 态度 行为调查分析

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配偶不同标本滴虫检出率及致病情况分析

运城市18名艾滋病防治人员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例儿童因废弃注射器造成HIV非职

艾滋病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85例临床分析

以耳鼻喉科疾病住院的10例HIV感染者临床分析

哈尔滨市南岗区2004-2007年艾滋病与各种报告性病疫情分析

12例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方城县3例艾滋病母婴传播病例的调查报告

271名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 态度 行为分析

老年人感染HIV的风险不容忽视

牙周炎症可能会激活潜伏的HIV

美科学家发现抗HIV的天然抗体

HIV-1感染对麻疹疫苗接种效果有影响

抗HIV药物可以抵御新的感染

到2050年人类有望根除艾滋病

三唑类抗真菌药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艾滋病疾病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HIV/AIDS相关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研究进展

第二届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学研讨会暨培训班征文通知

2009年《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征订启

第2篇

税收最高国丹麦为何是“幸福考试”的状元?

2012年4月2日,联合国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共同《世界幸福报告》。作为联合国首次以幸福为主题的世界性排行榜,这份长达170页的报告以10分为满分比较了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成绩”,丹麦以接近8分的得分位居榜首。

国力不是最强,国民也不是最富,丹麦何以赢得“幸福考试”的状元?

此次的幸福大调查显示: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不存在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幸福的国家确实都比较富裕”。丹麦人均GDP为56000美元左右,排行世界前五;平均工资仅次于瑞士。但是工作时间却是全球最短的国家:根据丹麦《贝林时报》刊登的瑞士银行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丹麦处在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工人,年工作时间为1658小时,比西欧国家少100小时,比东欧国家少167小时。

大街小巷闲庭信步的丹麦人很容易使人认定这是个慢节奏的国家,其实不然。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商业领域,丹麦都是个高速高效运转的机体。而信任感在这种运转中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比如:哥本哈根地铁基本不设检票口,更甚少遇到检票员。不要觉得公共交通免费也是丹麦高福利的一项,价格最低也要三欧元的地铁票,购买全凭自觉,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丹麦人会逃票。超市里自助结账台比人工结账台多,顾客选好东西后自行扫条码并刷卡付账,而大多数中小型超市大门口连防盗器都没有。

丹麦社会在这种人与人之间高度信任的环境下,节约了设备和人力成本,也使生活更加便捷。

丹麦无疑是世界上收税最高的国家之一。占据国家税收一半的个人收入税(所得税)最高税率达到68%,商品的消费税为25%。税收虽然高得惊人,但丰厚的税收被政府用来维持丰厚的福利体系,也让丹麦人交得相对心甘情愿:丹麦人享受终身医疗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生可以领到政府的补助;如果失业(三年内工作总时间不到52周)则可按照前三年平均收入的90%领取失业保险,并可参加政府开办的多种“下岗再就业”培训。即使在2009年欧洲金融危机后,丹麦也一直保持很低的失业率。

丹麦以“杀富济贫”的方式,解决贫富悬殊,也降低了可能引发的社会不安定。

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家彼得·古内拉克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幸福感高的丹麦人的共同感受是:身处环境中接触到的人社会地位、价值观和财富与自己类似,同时在生活中感受到“安全”。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派记者丹·比特纳在他的新书《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中展示了一位叫简的42岁丹麦垃圾清运工的生活状态:每周工作21小时,年薪8万美元,业余时间健身、访友、辅导孩子功课,开着奔驰,偶尔干点副业,每年带家人去希腊度假……这就是简口中“鸡蛋黄般幸福”的生活,也是最普通丹麦人的写照:富足、安逸。

丹麦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予妇女投票权的国家,也率先允许同性恋结婚。

美国:有信仰、工作着的人幸福感最强

大多数人在对美国人真实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容易下“美国人=无拘无束+成功富有”的定义。但著名经济学家、美国企业研究所主席阿瑟·C·布鲁克斯总结说:信仰、工作、婚姻、慈善、自由才是组成美国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在美国社会生活和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社会调查显示:有者中43%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无者中只有23%。美国是个多宗教国家,80%以上国民信奉基督教,另有天主教、犹太教、佛教和摩门教等。教会除了供信徒们学习教义、参加仪式外,触角延伸至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基督教青年会YMCA几乎在每个城市设有其管理的健身房,为国民提供覆盖最广、设备齐全、价格低廉的运动场所。

与此同时,宗教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接触慈善、做善事的机会和方式。美国长期规律性做义工的人更是超过50%。美国人从“给予”的行为中获得极大满足。数据显示,“感觉幸福的美国人”中,捐赠者比不捐赠者多43%,志愿者比非志愿者多42%。

大多数美国人重视家庭和婚姻,诸多美剧中塑造的“今天A明天B”的自由轻率的爱情观与真实生活其实差距颇大。子女是否健康成长也是美国父母们幸福感高低的重要因素,这点与中国是极为相近的。美国的父母们会为了确保子女的身体健康购买昂贵的有机食品而自己只吃普通的;也会为了孩子能上个好一些的学校不惜倾囊而出争抢好学区的房子。但大多数美国人却没把老年幸福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只是指望子女能够自食其力,别在成年后还回来伸手找他们要钱。

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tudents life values, life values of analyz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 of lif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must be related courses infiltration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classroom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ocial practice, the reality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online education, family, community and school education combined.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Ke y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作者简介:穆惠涛(1971-),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命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处理生命价值问题的基本立场、态度和观点的体系。具体地说,它包括诸如人的生命是什么,人的生命有着什么样的使命,人的生命为何存在等问题的认知和定位。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明白生命如何存在、生命为何存在,所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善待人生;病态的、消极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茫然、偏执,所以生命意识淡薄、不爱惜生命、不尊重生命,生存意识模糊,缺乏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特征

1.积极生命价值观与消极生命价值观并存

多数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够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怀、尊重他人的生命,追求生命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他们积极思考生命价值问题,主动培养自己的积极生命价值观,主动探求生命价值和意义,有明确的人生信仰和目标。但是由于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一些大学生形成了消极的生命价值观,片面强调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没有明确的人生信仰和目标,迷失了生活的目标,不尊重别人、不能善待别人。

2. 奉献型生命价值观与索取型生命价值观并存

传统观点认为,个人生命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权力价值观、金钱价值观等以升官发财为目标的价值观以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为标准,是不科学的,不健康的。 当代大学生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当“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实现奉献与索取的整合。

3. 个人本位生命价值观与集体本位生命价值观并存

个人本位生命价值观,把是否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成功的首要标志。他们重视自我生命,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但对他人和自然界的生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集体本位生命价值观认为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以他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为标准。当代大多数学生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体现为个人生命存在本身,更体现为人的生命存在过程中创造的社会价值,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求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不能片面强调个人本位或集体本位,个人价值和社会集体价值是平等的。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专业课程教育与相关课程渗透教育相结合

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开设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课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理解生命怎样存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

2.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育使学生在理论上获得了生命价值的认知,但是生命价值存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才是生命价值生成和实现的根本路径,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需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大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在校园,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迅猛普及,网络无疑为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网络的关联度不断加大,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以及各色生命价值观,容易使大学生迷茫、无所适从。因此,网络应成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另一个阵地:如开设生命价值教育专题网站,探讨生命价值的论坛,请生命教育的专家针对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意识。

4.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学生从家庭和社会走向学校,又必然要从学校回到家庭和社会。因此生命价值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发挥合力作用,建设一个全方位、良性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教育空间,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学生最初获得的生命价值体验、价值评价、价值取向来自他的家庭。父母应据有健康的生命观、善待自己和家人、对自己和家人承担责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责任感。社会作为宏观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学校和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力量,如政府设立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和监督各相关部门开展守护生命知识的普及活动和生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机及其原因探析

在影响大多数90大学生的四大心理危机之中,人际交往障碍居于四大障碍之首。一项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77. 4%的学生感到自己缺少知心朋友,常因心事缺乏倾诉对象而觉得自己“无助”和“莫名空虚”。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丰富的“宅生活”和贫乏的“现实交往”

在这次调查中,了解到很多90后大学生丰富的“宅生活”和其现实交往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我国的80后是电视一代,那么90后就是网络一代,是伴随着电脑以及手机长大的“网生代”。他们往往网上很活跃,现实生活中却很少与人沟通。媒介环境的改变丰富了他们的“宅生活”,却弱化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令人忧虑的是,近日出台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宅男宅女的年龄段正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其中尤其以高中阶段最为突出。

“宅生活”中的大学生们,倾向于网络和手机沟通,却不习惯使用书信和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据调查,“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其中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人人、飞信和QQ等。除此之外,目前最火爆的微博、最具人气的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

在如此高频率的网络使用中,沟通语言网络化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90后大学生选择沟通语言时,无论是“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或是传统文字,他们都不排斥,尤其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往往会比较快。在此次调查中,有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此外,“宅生活”也使得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特定化和沟通技巧也呈现单一化。据调查,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多为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只有40.8%的“90后”大学生选择与家长等长辈沟通,而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90后大学生更是只有21.2%。其中,在沟通对象性别方面,从调查数据比较来看,与异流倒是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另外,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大多数会敷衍。与同学交流时,有时会因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或观点不同而造成话不投机,局面尴尬致使不能畅所欲言。这些状况的存在都明显体现出90后大学生沟通技巧单一,虽然内心有想法,但由于抓不住话题的切人点以及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而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

“宅生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年轻人失去社交能力。这份报告就显示,高达75%的受访学生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5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和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而竟然有8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二)父母的过度保护及生活环境的改变

以前很多家庭都住平房,平常日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包括孩子的交流机会很多。而现在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住进高楼大厦以后,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机会也被高楼大厦阻隔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90后们从小成长在高楼大厦中,生活节奏很快,压力较大的父母往往也顾不上他们,就这样很多孩子其实成了不得不的“假留守”,这些原因都使得他们从小就很缺少跟同龄的小伙伴交流的机会。

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对孩子采取过分保护的抚养模式也是90后社交弱化的重要因素。在孩子没上学之前,家长往往最关心孩子的安全。上学之后,家长又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尤其在当今“421”家庭模式下,父母包括祖辈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孩子解决困难。在这样的重重保护之下,形成了孩子的“蛋壳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致使90后大学生几乎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而且因为从小在各种关爱中长大,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和同龄孩子直接接触的经验以及磨合的经历,加上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所以在交往中常表现为不考虑他人感受,而以个人为中心。当这样一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一所学校,便会出现各种摩擦,而这些摩擦则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有的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比如害怕与人接触甚至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试析

针对上述原因,不妨采取如下对策:

(一)从网下引导转变为网上疏导

作为和在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监控和引导,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网络载体打造和他们交流的平台。

首先,要积极了解90后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比较喜欢采用的网络沟通方式,并能在工作中以及和他们的交流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其次,教师也要积极关注网络上的流行语言、焦点新闻以便在和学生的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比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所热衷于的飞信、微博、微信以及QQ和人人网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以便增进了解,也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再次,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载体对90后大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类集体活动,以引导沉溺网络的学生更良好地走进现实生活,也可增强和他们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

最后,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教育引导工作,更要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以帮助大学生积累交往技巧,健康成长。

(二)从生活基础着手,培养自我沟通的能力

人际交往其实是门学问,是门在学校、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学问。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分数和成绩,一直等到学生要踏入社会发现这门学问很有用时才慌忙进行“恶补”,但这时候往往会为时已晚。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基础,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尤其在孩子的学前期,切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关注和保护,而应该尽可能延迟、缩短孩子和电视和网络接触的时间,促使孩子多多回归到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

当然,这是对尚未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来说的,而对于已经出现社交弱化的90后,家长最好从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着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重视其非智力素质的提升,从而逐步地树立他们生存、生活的自信,能更好地处理他们自己的个人事务,也为他们进一步的人际交往打下重要基础,因为这是他们的自我沟通,而一切人际交往的起点恰恰在于自我的沟通。

(三)开展心理援助,多加指导

比如首先教会90后大学生要学会心理互换与相容。告诉他们生活中要很好的理解别人。比如你要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看问题,主动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以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另一方面,即便理解不了别人的想法,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的意见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权利,我们都不可能改变别人,而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尽量去影响别人。所以在生活中,要尽量做到时时处处尊重、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要过高要求别人,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第5篇

(一)大学生年消费额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1]: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意味着大学生人均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2元)。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对应的却是一个基本上纯消费的群体。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大学生中消费全部来源于父母的占44.25%,不同程度得到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的占21.14%,消费全部靠自己勤工助学的仅占0.44%。此外,大学生的消费视野也日益多元化,选择商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除了必要的学习消费以外,也有其他消费项目。

(二)大学生的消费期望高

一项通过对某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2]表明,在接受调查的900多名学生中,有41.9%的男生和43.9%的女生,认为每月生活费不够花销,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对现在的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的,有49.8%的农村学生,47.2%的城市学生。无论城乡,他们所期望的生活费在500~600元,甚至部分大学生期望可获得600元以上的生活费以应付日常开支。

(三)大学生的以“考证”“考研”为代表的学习消费花费不菲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考证热”。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平均有4~5个证书,最常见的有,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汽车驾驶执照,还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上岗证书,名目繁多。另外,考研也是解决就业的缓兵之计,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自然不少。如果是反复考几次的汇总费用就更多了。

(四)大学生进行非学习消费时喜好追逐流行,其中也存在着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不成熟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属于青年消费群体。在学习之余,从穿衣打扮到娱乐休闲和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时时紧跟潮流的步伐。例如,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周末选择唱歌、跳舞,节日选择出门旅游,还有“人情消费”。但是,在追逐流行中,如果存在着一味地追求个性的展现,过分张扬地追求标新立异的消费行为,那就是白白浪费金钱的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导致的恶果就是不顾实际经济能力的“高消费”。

二、分析大学生“高消费”的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缺乏理财知识

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中显示:京津冀地区大学生除了平均513元的月基本消费(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相关费用以外,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其中,大学生交友应酬、手机费用、恋爱费用这三项的花费超过200元,在恋爱费用一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占到了1.5%。这些仅仅是平均数字,一部分学生的娱乐消费没有包括在内。与大学生此类纯消费的群体不相对应的是其对理财知识非常陌生。在这份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承认,一学期结束时,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即使略有剩余,也是想着如何花完剩余的钱,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二)大学生受到“雅皮士”生活方式的影响,提前在校园里过上“伪白领”生活

雅皮士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社会中的一种新的青年文化现象。雅皮士(Yuppics),是英文“YoungUrbanProfessionals”的缩写。意思是“年轻的住在城市的专业人员”,也有人将其定义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青年人”,是当时美国青年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我国学者温洋总结雅皮士生活方式的特点有:第一,追求物质享受;第二,投入地工作。进入本世纪后,我国的GDP保持在8%~10%的增长率,人民安居乐业,一部分人、一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那批受过高等教育,以IT业中佼佼者为代表的“知识新贵”凭着“知识致富”而晋身中产或富豪阶层,似乎也享受着昔日美国“雅皮士”的优越生活。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强烈的“榜样效应”给青年学生以极大的鼓舞。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凡事有利必有弊。“雅皮士”拼命地工作铸就了自身的成功,其推崇的以“享受生活”为中心,以“追求前卫和新潮”为特征的“高消费”在大学生中迅速地找到了有力的响应者。

(三)在校大学生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预期消费”也是“高消费”的组成部分

高校的连年扩招,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择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在校大学生“考证”或是“考研”的消费,是面对现实的表现,是自己解决出路的手段,也是为将来获得立足之地的投资。这有利于扩充知识量,提高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值得鼓励。反之,也出现部分不理智的学生不分析个人特点就盲目投入,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时间金钱分配不合理,最终得不偿失,甚至是一无所获。

(四)企业广告中“奢华”主题的宣传助长大学生追求享受的“高消费”现象

丹尼尔·米勒认为:“广告对于社会期待,对于总的生活方式的概念的形成具有积累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是大众传媒。由企业精心设计的商业广告中,为了有效地彰显商品的价值和品质,营销人员极尽全力地渲染使用该商品后的幸福感。这种宣传日积月累,会让人们的消费意识、物质欲望都产生质的变化。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广告中不良主题的侵入免疫力差,容易为“高消费”找到貌似合理的借口。

三、企业引导学生抵制“高消费”的营销对策

(一)企业应在校园内外引领积极向上的消费潮流

1900年,先哲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加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企业在开发大学生市场时,除了讲求经济利益,一定要负责任地兼顾社会效益。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很明显,承担祖国明日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在校园阶段就出现“高消费”是非常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的。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企业在此时就应该明确响应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进而在营销中教育学生明辨是非,识别“高消费”的弊端,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主动引领健康向上的“以节约为美”的消费潮流。

(二)产品开发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采用“戒奢崇俭”的文化营销

中国素有倡导节俭的传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体过》中也说:“俭节则昌,佚则亡。”时至今日,国家又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不管是古训,还是今日的政策,都教导人们在节俭与奢侈问题上要明辨美丑、善恶与是非,张扬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是必要的。大学生“高消费”是不合时宜的。面对大学生这个细分市场,企业宜采用差异营销策略,注意要融入“戒奢崇俭”的文化元素,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重视商品的文化意义。因此,企业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善于将商业行为与文化结缘,这样的产品易获得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符合其“文化人”的身份。

(三)制定商品价格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助长“高消费”

大学生基本上是全职学生,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家庭。经济来源的依赖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追求“高消费”时受到限制。因此,制定符合大学生经济承受力的价格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定价中低、薄利多销是企业价格策略的核心。

(四)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发展直销等新兴的销售方式

目前我国的网络用户高达1亿人,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大学生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企业在利用传统渠道的同时,应该关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加大在门户网站和各种虚拟社区中的宣传力度,有的放矢地开展网上购物,一方面利于企业节约渠道成本,使商品售价降低;另一方面也迎合大学生追求新潮事物的消费心理。

(五)促销策略中多使用公益性质的宣传方式,在大学生中树立美好形象

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对商业味太浓的促销活动普遍有抵触心理。企业应尽量减少或弃用单纯促销产品的陈旧模式,加大公益性质的促销方式的使用频率。例如,名人公益广告就是社会效果不错的促销方式。名人公益广告是利用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对社会公众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来传播公益理念。传播学奠基人之一霍夫兰的“态度改变模式”观点认为,传达者是否被人喜爱,对接受者是否改变态度起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利用名人传播抵制“高消费”,倡导理性消费的公益理念,一定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再辅以其他促销方式,增加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明白理性消费的必要性和做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6篇

地震日益频发,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人类与各种“不确定性”作斗争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人们在见证了灾难的同时,无不触动人们的思绪,促发我们的思考。高校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创新教育形式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力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唯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在恐怖的地震面前,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离我们远去,而个体的生命拯救,每个人与死神的抗争,昭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从5·12汶川大地震,到罕见的9级日本大地震,无数的生命奇迹在上演,无数的感人画面触动人们的心弦,从生命的陨息到生命奇迹的创造,无不彰显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责任与价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情感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当个人情感受挫、学习成绩下降、就业压力大时,个别大学生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2011年5月份的一份《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更有网友总结了《2011年至今大学生跳楼事件集锦》在知名网络论坛上,据其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案例已达39项。

任何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双重的,重大自然灾害在摧毁个体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大地震使数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几百万人的家园顷刻被毁,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让人们面对着“人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这些构成个体人生最根本的、起始性的存在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大地震使许多沉浸在网络游戏、言情小说和肥皂剧中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挫折与死亡;增强学生幸福感,提升生命敬畏感和珍惜意识,激发学生成才的潜能,从中学会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

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

灾难过后总是促进人们的思考,从汶川地震到日本9级大地震,人们总是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难多发的日本国家,对应对突发事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日本,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张《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除了平时的教育和预案之外,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抢救生命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将近一分钟通过nhk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地震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临时避难。

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的工作原则,确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的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发挥党团组织及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以及动员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志愿者和号召学生积极捐助支援灾区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三、高校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来全球范围频繁发生的一系列的地震事件表明:目前世界正处于地震发生的活跃期,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震相关知识。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地震和灾难预警、应急机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实推进。其实,自从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教育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少高校开展了逃生训练、逃生课程,加强了灾难教育、逃生教育,提高学生忧患意识。但高校部分学生抗灾观念仍然淡漠,抗灾知识依然缺乏,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还过于粗枝大叶,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说教”的阶段。有专家认为,随便翻开一本“公民素质教育”的读本,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的公民应对灾难意识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

转贴于

必须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地震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地震的素质教育,日本的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学校有防灾教育,公司有防灾预案,社会有救灾培训,日本地方政府有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的防灾教育中心。从学校到各类公司,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经通过教育养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减灾习惯,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习惯,日本人在应对这次大地震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冷静和秩序井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汶川、盈江、日本地震的情况,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学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议等方面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通过实战演习、主题班会、黑板专栏、知识竞赛、观看录像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的能力。

四、高校应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总是伴有感人的英雄事迹。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模范如9岁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废墟下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爬出了废墟后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救援。他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又如地动山摇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身躯守护着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幸存的学生,这是尽一份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是尽一个普通公民的义务。在大地震的特殊情境下,职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融为一体,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等。还有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震区的中国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和志愿者们等。地震无国界,抗震救灾精神同样感人至深,日本9级大地震后出现许多感人事迹,如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后,只剩下“50死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近600名“勤杂工”在福岛辐射区默默坚守岗位,从事着搬运管道、修补震坏的围墙和电线杆等体力工作。危难中养老院学校工作人员为了亲情选择留下“陪老人到最后”等。

抗震救灾的每一个画面,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一部激励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高校应以抗震救灾为主题, 学习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如开展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撰写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 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振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第7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交际能力 角色扮演 重要性

一、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

据中科院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英语专业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升入高校、走上社会,因交际能力差而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导致心理严重扭曲,往往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多年来,学生的英语学习只是简单的字面阅读和理解,忽视了交际能力等其他素养的培养,导致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智商高、情商低,往往脱离现实,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非常值得讨论。

二、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

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指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 for use of language),指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参数组成:(1)语法性;(2)适合性;(3)得体性;(4)现实性。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三、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

自交际能力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交际能力的内涵等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尽管观点不尽一致,但对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就几个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分别作简要介绍。

1.适应理论

Gleason(1982)认为交际能力不只是懂得造句的规则,也并非是情景需要时将这些规则凑合起来的表达式。交际能力是指懂得一套事先部分装备好的样式(pattern)、惯用语框架(formulaic framework)和一盒安装工具。它可以根据情景的需要,将语言使用规则做必要的调整。根据Gleason的观点,交际能力实质上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能力。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规则并非是生成的,只是起一种调节(regulative)和辅助(subservient)的作用。适应性理论强调使用规则适应情景的需要,而不是相反。

2.认知/学术语言水平和人际交流技巧

Cummins(1979)提出了区分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CALP)和基本人际交往技巧(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BICS)的观点。前者指的是不考虑直接人际交流情景下语言学习者对语言表层特征的操作和反应的熟练程度,后者指的是几乎所有儿童都能习得的为能进行日常人际交往的交际能力(capacity)。1981年,他对此又做了部分修正,把交际分为简化语境依赖(context-reduced)交际和语境嵌入(context-embedded)交际。与修正前的理论相比,修正后的理论突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大部分外语课堂教学属简化语境依赖交际,而人们面对面的交际则属语境嵌入交际。

3.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构建模式

Canale(1980,1981)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的构建模式。根据该模式,交际能力由四个子能力组成:(1)语法能力,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知识;(2)语篇能力,即组句成篇的能力;(3)社会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情景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4)策略能力,也叫补偿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Brown1994)。Canale的交际能力构建模式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前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不断引向深入。同时,近年来一批新兴边缘学科的兴起,也给交际能力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引人注目的语用研究从它早期的“具体语境学”发展到语言符号意义以外的语言含义的研究,并进一步与认知学科结合起来,研究语用的认知心理。

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发挥才能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好坏,而人际交往的好坏有直接作用于人际关系的好坏。事实表明,在一个班级或群体中,假设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密切的,那么他的心情就会舒畅,工作就会积极,才能容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知识和完善自我

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对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通过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认知,从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3.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化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个人都无法离开其他个体单独掌握自身生活必备的技能。交往使人了解社会需求,交流使人产生新构想,吸收新手段,开辟新领域,增长新才能。

4.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大学生自我幸福感觉的程度”的专题研究中发现,自我感觉越幸福的学生,人际关系越健康;同样的,自我感觉越不幸福的学生,人际关系往往都不如意。这种不如意给其生活、学习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使其产生心理问题。

五、角色扮演法的概念与效果

基于交际能力的内容及特征,以及前人对它的研究,笔者提出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现实与书本相连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制造或模拟一定现实生活片段,由学习者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语言、行为、表情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以学习新的行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地说,即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对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得扮演效果最佳。

六、角色扮演法的过程与模式

行动过程:

(1)准备

通常情况下,准备意味着开始阶段(常被称为热身阶段),由哑剧扮演或目标清晰的角色扮演顺序组成,参与者放松并识别角色扮演的基本思想。即为扮演人员做一切工作之前了解剧情,理清思路,将文字变为真实角色之前,理清开场人物顺序事情的变化,发展和结果。

(2)指导

角色扮演中的参与者被委任角色(需考虑扮演人员的性格和日常表现),直接的角色扮演者,即他的角色已被清楚地描述出来,为了他能更好地扮演该角色,则需要指导和激发他的动机。

(3)领会

在准备和指导之后,则进入扮演之前的领会阶段,需要参与者通过自己已掌握的信息,花时间克服困难,理清扮演者之间的联系。在领会阶段的最后,所有参与者进入各自角色中。

(4)扮演

模拟对话,要求设身处地,让扮演者与所扮演的人物无论在时间、空间上无限接近。最好是由同学们脱稿表演,由景致情,这样有利于扮演者自由地感受所扮演的人物的语言和特征,最大限度地演绎角色。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同学们可以交换角色,可以多角色感受文中的各个角色,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5)结束

此阶段参与者从自己的所扮演的角色中正式脱离出来,学生导演应该致谢参与者的工作并且告别这些角色。在接下来的阶段中,所有参与者分析并且解决扮演过程中的困难。

(6)讨论

带有目标性来反馈、讨论对参与者的观察,准确地观察扮演的情境和角色,这样能够达到学习目的。

(7)成果控制

导演给其他学生分发已准备好的表格,或者建议扮演者本人与其他同学对已扮演的角色作一个更全面评价性的结论。

七、结语

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发现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力增强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了,他们亲身参与并感受到了英语口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不仅如此,由于角色扮演常常以四或五人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训练时间有限的难题,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本课题组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参与面问题。评价一个角色表演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便是它的“参与面”的大小。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面对许多观众的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勇气,因此大方、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容易做到,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相对显得困难。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于每一次的学生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培养学生评价及自我评价意识。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对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自我评价在促进个体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大多数同学对评价及自我评价还是很陌生,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教师深入思考。总之,学生一定要苦练内功,不断摸索和实践,同时要转变观念,相信自己,放手做,给自己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或发挥创造精神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用角色扮演法取得好的效果,提高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李露萍,李国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09).

第8篇

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均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和心理反应,而压力则是由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共同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波动。有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压力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内心紧张和压抑状态”。行为局限理论则认为压力和个体控制环境的效能有很大关系,当个体控制环境的能力和行为失败时,很容易引起负性的情绪体验,当个体在进行控制环境进行多次努力,均不能重新获得所期望的控制力时,个体便会认为自己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控制环境的努力,产生习得的无助感,负性心理体验不断重复并被加重,很容易导致个体产生压抑、焦虑等心理疾病。大学新生初入校园,陌生的生活环境能够降低大学新生对环境的控制力,如果生活中的各种刺激逾越了大一新生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很容易让这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心理负担。

2012级大一新生,大部分都是平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乡,从自己生活了近二十年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步入陌生的城市和生活氛围中。从父母的百般呵护中,到独立承担自己的饮食起居,从父母包办的吃喝住用行,到独立承担内务卫生等,面对陌生环境中的种种应激源,不少学生大都会变得手忙脚乱、心如乱麻,不知何去何从。接踵而来的焦虑、烦躁、郁闷、情绪化等一系列负性心理症状,直接影响着大学新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高等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应当重视学生因陌生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心理压力,在采取新生入学教育的举措时,应选择各项具体举措着力提升生活环境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削弱陌生环境给大一新生带来的各种应激源,帮助大一新生构建温暖的心理环境,为大一新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的人际关系

人不仅具备生物属性,同时具备社会属性,任何生命个体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所说,“人伴随分娩所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安抚下,他方得到了拯救”。生命个体从一诞生,便成长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这些人际关系,有的能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给予生命动力,有的则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让生命个体产生压力。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就在其著名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中阐述了“归属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马斯洛指出,人人都具有归属的需要,人人都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并且在这些团体中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归属的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如果这种归属的“缺失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生命个体将丧失主体的安全感,安全性的确是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沙赫特的著名的亲和动机实验,将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并将被试对象分为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高焦虑组被告知将接受比较厉害的电击,尽管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低焦虑组被告知将接受很轻的电击,只会产生发痒或震颤的不舒服感。焦虑唤起后,休息10分钟,休息方式可选择独处或与他人集中一起等待。实验结果为:高焦虑组选择和他人一起等待的占62.5%,而低焦虑组和他人一起等待的仅占了33.5%。实验结果说明,亲和的倾向随焦虑的增加而增加。这一实验结果同时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大一新生刚刚入学,环境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更加强烈,亲和倾向更加明显。然而对于多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新生来讲,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世背景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气质类型,陌生的环境和多元的人际关系,加之环境控制力较弱,往往导致入学新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力不从心,“归属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孤独、恐惧、过分怀旧和自卑等负性情绪状况很容易潜入大学新生的内心。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应通过班主任组织的班会等形式加强大一新生人际交往的外驱力,以有效削弱大一新生的归属焦虑。

三崭新的学习体系

由于中国现行教育机制的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很难接受任何形式的专业教育,高等学校大一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要在诸多方面跨越“断层”,适应学习内容、课程安排、授课方法、考核目标、学习主动性等变化。学习内容上,大学的课程内容,不再是从小学到高中步步衔接的史、地、外、政、数、物、生、化,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往往与高中阶段所学知识存在一定跨度,需要学生自己适应和弥补。课程安排方式上,大多数课程不再是高中阶段每天两节课程的温故知新的分散式学习,而是每周一次的集中式学习,如果大学新生课下对所学内容缺少复习和巩固的环节,一定会出现“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的尴尬局面。大学课程的授课方法与高中阶段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很多大学课程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教学方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大不如高中。课程考核目标也与中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学生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主要以应试为主,大多情况下一道题目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并对试题给予标准的解答,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高等教育的课程考核则与高中阶段大相径庭,大学阶段的课程考核目标更多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大一新生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大一新生在初入大学的第一学期期末阶段,往往会对这种差异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另外,大一新生在学习方法上还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高中阶段老师的监管引导,到大学阶段的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如果以上变化不能得到迅速地适应,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是由父母包办,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知之甚少,容易在入学初产生迷茫情绪。另外有一部分同学,虽然是自己选择的专业,但在填报志愿时,对学校和专业的理解会与学校的实际培养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失望情绪。以上海大学对新生入学的心理测查结果为例,虽然94.7%的新生曾思考过自己的生涯规划,但这些学生中的35.6%,却因为对专业缺乏了解等原因,感觉“找不到努力方向,很迷茫”。这些迷茫的情绪如果不加以合理调适和引导,势必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鉴于此,高等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应当通过专业介绍会等各种方式,加强大一新生对学习体系的认知度,努力削弱和摒除他们对学业目标的迷茫。

四错位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认识、理解和评价,它包括对自己的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也包括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自我判定和评估。自我认知的结果往往会影响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也影响着主体对环境的认识,同时也会影响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行为和互动方式,自我认知的合理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容忍度。大一新生初入学校,对自我与新环境的预期和认知往往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学生自我规划的合理性,也影响着学生与同学、师生等关系构建的和谐状况。

另外,个体性格、认知经验和认知惯性等元素,均能影响自我认知。入学前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文化习惯、生活经历等方面,在入学后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急促”的变化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认知调适,调整自我认识,确定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虽然不少大学新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都会经历频繁的认知调适过程,但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名校的大学生,高中阶段无一例外都是同学当中的佼佼者,而步入大学后,曾经“鹤立鸡群”的感觉大都会突然消失,相伴而来的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新环境,很容易让这些大学生对曾经优越的自我悦纳意识体系受到损伤,自尊心容易受到挫伤,自信心下降,同时可能产生相应的自卑感,更有甚者可能会厌烦学业、意志消沉、逃避现实,对身心健康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也有一部分学生自信心过强,认为自己有能力很好地驾驭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由于过分自负,往往会影响这些学生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形成了自我认知失调,进而影响他与同学的关系、他与老师的关系等人际关系的构建,对其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针对错误的自我认知给新生带来的心理压力,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防微杜渐,及时地采用合适的手段,对大一新生的自我认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科学性,避免他们行为模式的歪曲。

五复杂的过往经历等其他原因

众所周知,过往经历对个体未来的人格发展和气质形成均会形成较大的影响。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是否具有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人少儿时期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爱,更有研究者研究发现,一个大学生是否选择在学校自杀,往往决定于他七岁之前的成长经历。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出现的诸多不适,除了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体系的突然变化和自我认知错位外,复杂的过往经历也是部分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的原因。“幸福都是相同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过往经历对个体心理造成的显性或隐性的负性影响,虽然在新生入学阶段不能彻底根除,但是不良的负性过往经历在新生入学期间造成的间接压力却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鉴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后应敏感地捕捉学生个体的负性心理信号,并通过宿舍同学、“QQ”、“人人”等多种途径,构建丰富的心理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深度访谈、家访等科学的手段,对负性过往经历的信息进行了解,根据全面客观的信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

心理压力与健康》志消沉、逃避现实,对身心健康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综上,高等学校新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亟待高等教育工作者科学面对并正确解决的严峻现实问题。正如相关研究结果所说,心理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高等学校学生因为心理或精神疾病而退学的,占高等学校退学学生总人数的54.4%。2012年9月,又一批大一新生即将步入高等学校的大门,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认真了解并分析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各种来源,并根据这些压力的来源对症下药,策划并组织各项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弱化或消除这些压力来源,为大一新生未来四年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婷婷,林川,李玲,丁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第6卷第4期.

[2]樊未晨,庄郑悦,孙云晓.名牌大学新生为何有35个人想自杀?[J].中国青年报,??2011-4-6.

[3]耿兴永.心理压力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ARM-Linux;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

Teaching experiment research of embedded system development platform based on ARM-Linux

You Haido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experiment research of embedded system development platform based on ARM-Linux has been done. Two experiment schemes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comparatively. A remot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is presented based the experiment.

Key words: ARM-Linux; embedded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的提出,相关产业正在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头迅猛发展,嵌入式技术正是其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之一。2011年的《中国嵌入式开发人员调查报告》[1],对国内的嵌入式行业从嵌入式工程个人情况、嵌入式行业公司的基本情况、嵌入式工程师对职业生涯的看法、嵌入式工程师对参加培训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嵌入式公司行业分布广泛,嵌入式工程师具有很高的自我满意度,而且有相当多的嵌入式工程师是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嵌入式行业不仅可以吸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从事嵌入式行业的开发人员也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幸福感。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各大高校,也紧跟IT技术发展潮流,面向市场需求,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多年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教学效果来看,该课程入门难、上手慢、实践性强,需要综合知识面广。要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因此,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 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组成

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有多种类型[2],我校使用的平台可以选用S3C44B0或S3C2410处理器。由于S3C44B0不支持MMU功能,因此如果选用S3C44B0作为处理器,相应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则应选择uClinux;如果选择S3C2410处理器,则应选用Linux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来搭配使用。由于S3C44B0+uClinux平台功能相对简单,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实验全部基于S3C2410+Linux平台。

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使用CPU扩展接口,可以更换使用S3C44B0或S3C2410处理器。该平台提供的硬件资源丰富,包括64 M SDRAM,4 M Nor Flash,32 M Nand Flash,标配320×240 CSTN 5.7英寸LCD,多个LED指示灯,8个8段数码管,8路10BIT的ADC,提供触摸屏接口电路,5×4键盘,直流电机,步进电机模块,具有采用扩展子板形式的GPRS模块电路和GPS模块电路等,同时,该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接口,包括10 M以太网接口,USB接口电路,2个RS232串行口,IIS音频信号接口,2个CAN接口,1个IDE硬盘接口,1个PCI扩展插槽和1个PS2接口,CF存储卡接口,SD卡接口等。同时,开发平台还提供JTAG接口,支持JTAG仿真技术,支持ADS,STD和IDE等集成开发环境。基于丰富的硬件资源和接口,可以开设各种类型的嵌入式实验。

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

要想在嵌入式开发平台上运行Linux操作系统,首先要把Linux裁剪、压缩,去掉一些使用不到的功能,以便符合硬件平台的要求。然后移植BootLoader,BootLoader是一段负责引导Linux操作系统启动的程序,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ootLoader一般分为两段,第一段一般采用ARM汇编程序编写,主要负责硬件初始化、设置堆栈等工作,然后跳转到第二段程序入口点;第二段程序一般采用C语言编写,主要负责检测系统内存映射,将压缩的Linux Kernel映像文件从Flash拷贝到RAM并解压,为Linux Kernel内核设置启动参数,最后调用内核,完成Linux启动。BootLoader有很多种,如VIVI,UBOOT,ARMBOOT,BLOB等,我们采用VIVI作为开发平台的BootLoader。

嵌入式系统开发采用交叉编译模式,所谓交叉编译模式是指在主机上进行程序的编写、编译、调制,而在开发平台上运行的模式。交叉编译模式如图2所示。主机上安装编译工具对源程序进行交叉编译,生成的可执行程序,通过主机和目标板之间的JTAG接口、串口、Ethernet接口或者USB接口下载到目标板,然后启动执行。

交叉编译模式

2 开展嵌入式系统开发教学实验的两种方案

嵌入式开发平台具有丰富的硬件资源和接口电路,因此可开设的实验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3,4],在文献[3][4]中列举出的实验共计48个,面对数量如此多的实验,在教学课时、教学设备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一一开设,因此如何选择实验,以便让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同时兼顾初学者的接受能力,我们提出两种嵌入式实验的开设顺序,实践表明,这两种方案都具有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1 第一种方案

第一方案所开设的实验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ARM相关的基础实验(6个);第二部分为与Linux相关的实验(7个);第三部分为综合应用实验(1个)。共计14个实验(见表1)。

表1 第一种方案开设的实验

14 远程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温度传感器使用通用I/O采集温度数据,如果高于设定值,则一方面通过CGI程序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本地,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板上的GPRS模块,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送到指定手机

我们把开设的实验分成了基础、综合和应用三个级别。在第一种方案中,基础实验为8个,综合实验为5个,应用实验为1个,符合宽基础的教学要求。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嵌入式开发的基本技术之后,再通过综合型和应用型的训练,提高使用嵌入式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第二种方案

第二种方案所开设的实验也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ARM基础实验(4个);第二部分为Linux相关实验(7个);第三部分为综合应用型实验(1个),共计12个实验,第二种方案所开设的12个实验见表2。

第二种方案开设的实验

比较方案一和方案二开设的实验,可以看出,两种方案有所侧重。其中方案一比较注重基础,方案一提供的基础实验共8个,同时偏重对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整体了解,方案一中的实验8,10,11都是了解整个嵌入式系统架构所必须开设的。而方案二更加注重应用,从实验5到实验11,都是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开发实验。通过实行不同的方案,既可以对整个嵌入式系统开发架构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够从事实用的嵌入式应用开发,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采用这样的实验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远程温度控制系统

以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应用型实验“远程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为基础,我们设计了一种远程温度控制系统,参加了2010年“博创杯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获得了山东省二等奖。该温控系统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

远程温度控制系统

该远程温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嵌入式开发平台和主机。温度传感器使用通用I/O端口与开发平台连接,GRPS模块使用串口与开发平台连接,主机使用串口与开发平台连接,用来调试、下载程序。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值通过通用I/O端口发送给开发平台上的接收程序,程序接收温度数值后判断是否大于或者小于某个设定值,如果大于或者小于设定值,则通过GPRS模块发送到远程手机,同时,对于传感器每次发送过来的温度数值,都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本地,嵌入式开发平台上部署了嵌入式Web服务器和CGI程序,这样在主机就可以通过Ethernet接口来访问以文件形式保存在开发板上的温度值。在该方案中,我们基于方案一中的实验11,开发了通用I/O端口驱动程序;基于方案一的实验11和方案二的实验11,开发了嵌入式Web服务器及CGI程序;基于方案二的实验8,开发了GRPS模块和开发平台的串口通信程序;基于方案二的实验6和7开发了相关的应用程序。通过该系统的实施过程和最后的得奖情况来看,我们所提出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教学实验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是合理可行的,对于提高学生嵌入式系统开发技

术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4 结束语

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及其教学实验方案,是针对目前高校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际而

提出的。方案一侧重宏观整体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架构,方案二则注重嵌入式应用,并且基于方案一和方案二所开设的实验,设计了一种远程温度控制系统,并获得了“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赛”山东赛区二等奖。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案科学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高校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嵌入式开发从业人员调查报[EB/OL].省略/subject/report2010-2011.htm.[2011-05-03]

[2] 朱丽霞.基于ARM-Linux的嵌入式实验教学平台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42-4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