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机电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5:34

导语:在机电类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机电类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 机电类专业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ion Design Guidance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AO Jianjun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mmarizes experience of guiding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adopted mode of Integr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embodi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integr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practice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14号文《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①

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性强、就业行业口径最宽专业之一,专业技术性、综合性突出,其毕业设计是专业技术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综合,是各单项技术、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从文献、技术资料、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另外对提高学生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 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负责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对于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2.1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

(1)时间安排一体。高职教育一般三年制,时间短,教学课程多,把毕业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边顶岗,边毕业设计,时间上得到了保证。

(2)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一体。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新员工,又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也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同时,进行学生岗位指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岗位工作一体。一般来说,课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常见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层次较高的技术应用设计类,比如:RS智能绕丝机电气系统的设计、钢铁生产火焰切割机PLC改造、基于TPC7062K触摸屏的微生物发酵PLC控制系统等;装配调试类: 高铁用电器组件的装配、单晶炉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橇装式加油机的安装与调试等;维护管理类:变电所系统管理及维护、英派斯跑步机使用及维护等;操作生产类:包装机操作与维护、电缆生产操作流程、计算机主板SMT的生产工艺流程、二极管生产工艺等;技术文献类:硬盘原理及其修复技术、机电一体化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等。

可见,每一个课题均涉及不同的行业、企业,且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下,毕业论文内容与企业行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②

2.2 校内师生双选、校企共同指导

校内指导教师实行双选,教研室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 而教师选择专业和方向对口的学生。教研室根据学生工作单位、学生岗位、教师指导人数集中协调,确定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教师一般由企业安排的师傅、班组长、部门负责人担当,学生把相关师傅信息上报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在走访学生时,要与企业师傅详细交流,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详细情况。

2.3 规范毕业设计格式标准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虽然在内容深度上降低了要求,但在逻辑性、规范性方面对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表达水平,提升学生文案处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毕业设计格式一直没有自己独到标准,一直以来都向本科设计看齐。我们在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格式标准。实施中,适当降低语句表达要求,但是论文层次、逻辑条理、文字格式、图表格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4 多形式组织答辩

提高教师服务意识,采用多样化的答辩方式。大部分在学校周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参加集中答辩。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学生,可以申请企业现场答辩,教研室业余时间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个别学生因参军、异地工作,采用书面答辩方式,提交答辩报告。

2.5 立体化指导、检查监督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电话、QQ、飞信、Email等方式加强联系指导、督促,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学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阶段成果。规定指导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教研室统一组织中期检查,加强检查监督,每月要求指导教师上报指导学生状态数据,如所指导的学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企业指导师傅及电话、课题名称、进度等信息,督促教师加强指导。

同时,学校组织实施“百名教师下百企业”专项毕业工作检查,组织教师们交叉检查学生设计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学校教务对每届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抽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3 成效及思考

采用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打破由教师出题,学生择题,理论完善,缺乏实践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每人一题,起到了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学相长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现状,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高职特色,对实现专业目标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然而,从最终形成的文章上来看,内容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又不仅是学生简单的劳作总结,而是结合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专业技术的再学习、再提升、再应用。这种总结性、应用性的文章书写过程,帮助学生在平凡、简单的岗位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应用。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文章深度、广度、设计性、原创性存在不足,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设计,笔者个人认为称之为顶岗实结更为合适。

可以这么说,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力,为其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好了基础。希望不久将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设计能够形成自己的标准及规范,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分析在顶岗实习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从选题多维化、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双师”指导制度、制定符合

>> 顶岗实习下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析 依托顶岗实习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探索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 改革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几点思考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流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探索 以顶岗实习为依托构建高职商务英语学生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教学改革 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独立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 谈网络环境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模式的探索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中的信息系统应用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9-02.

[5]高素萍.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41-143.

[6]肖珊美,刁银军.工业分析专业实习过程中进行毕业设计的尝试[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4-67.

作者简介:周翠英(1969-),女,四川眉山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类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第3篇

一、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职业院校理工科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像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加之实践实训比较少,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自身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疲于应付授课;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兴趣不大,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最后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2、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去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3、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往往实验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较高,价格昂贵,因此很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实验所配置的实验设备都是很简单的,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大实验实践课程量,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仍然或多或少的存留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

二、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在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提倡应当根据各个院校各个专业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添加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尽量弱化传统实践模式中的演示性的或验证性实验,加大动手实践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对应起来,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践实验,这样更容易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和技能。

2、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机电专业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是出勤考查、实验报考考查以及最后实验考查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查考核方式不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完全实践能力,只能够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学生考核打分,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合理,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是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加大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对于机电一体化这样的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果,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也取决于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各院校要想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大对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践项目的开设依赖于实习实训基地,而目前多数机电专业课程依赖于金工实习的相关设备,因此对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必须要加强具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建设力度,为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及其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实习实践动手机会,以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类专业

就业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83-03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机械制造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才需求,高职机械类毕业生普遍受到机械制造企业的青睐,就业率名列前茅。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械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本文通过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届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就业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之策。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收入、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性、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五个方面内容。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要求,高质量就业是指收入较高(底薪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用人单位给员工办理“五险一金”;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毕业生有较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较高,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2012年1~6月,笔者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2008届、2009届、2010届的毕业生中选取了315名学生进行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特征为: 2008届101人,占31.96%,2009届115人,占36.40%,2010届100人,占31.64%。专业为:焊接专业19.5%,数控专业18.5%,模具专业20.4%,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20%。

(一)工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问卷调查显示,80.28%的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2008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41.36%,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2.67%。2009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5.44%%,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7.57%。2010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0.65%,月薪在2000~3000元以下的占50.38%。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1647元,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823元,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66.1%。从数据上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月均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收入水平较低以及部分毕业生就业地为广西地区,而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广西2011年月平均工资为2848元,全国倒数第三名。

(二)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78.71%,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57%)。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这得益于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机械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职业稳定性较差。职业稳定性可以通过离职率来反映。离职率是指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有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离职率=曾经发生离别行为的毕业生人数/现在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毕业生人数。离职可分为主动离职和被雇主解职两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离职率为70.23%,接近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离职率为80%)。毕业生离职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岗位技术含量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作压力大、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求学深造、想改变行业或职业等。

(四)职位晋升比例不高。职位晋升方面,由在职的毕业生回答是否获得职位晋升以及获得晋升的次数。职位晋升是指享有比前一个职位更多的职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毕业生主观判断,包括不换雇主的内部提升,也包括通过更换雇主实现的晋升。调查结果显示,有42.23%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升,低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为62%)。职位晋升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够高及制造企业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

(五)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就业满意度方面,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共四项。其中,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82.89%,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对自己就业现状满意度为31%)。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综合反映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指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关系到机电类高职院校的发展,乃至关系到中国制造业发展,所以机电类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且努力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等因素,下面主要从学校层面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途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广西“14+4”千亿产业升级,坚持特色办学,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学院声誉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是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机械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建立具有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是学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骨干院校建设单位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跨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更是学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目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正菱第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机械专业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机械教学团队是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群应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机械专业教师队伍。在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应从机械制造企业聘请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能工巧匠等,专兼教师比例应达1∶1,建立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来传授的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机械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每年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机械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机械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到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实践环节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高职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使实践环节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50%以上。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机械制造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制造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针对机械各专业的特点,在学生低年级可开设各专业基础理论课,让学生有较宽的理论基础,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基础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相对文科类专业而言,工科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是由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教、产、培、鉴、研五合一的功能定位,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建设校企实现双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和提供技术服务为契机,按照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核心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机械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有焊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实训中心、CAD实训中心、设备实训中心、机加工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多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应该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大学生创新。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立足于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采取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撰写学术创新论文等创新活动;创立创新奖学金,设立创新学分等措施,表彰和奖励有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总之,高职生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职业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对自我、企业认知不足,以致适应职场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2]汪晓红.试论高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第5篇

Abstrac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enhanc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developing the race about machinery innovative desig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the race about machinery innovative desig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n, aimed some difficulties in poor area, it proposed the machinery innovation's accurate localization. Finally, through som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 it achieved the goal to trainthe students’ innovative ideology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to enhanc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创新;定位;竞赛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machinery innovation;localization;rac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67-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然而,某些高职院校只注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削弱了文化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只是“为就业而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中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十分必要的。

1研究的意义

1.1 基本宗旨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拟在解决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机械创新人才和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将创新作品转化为企业的产品,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

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将大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反馈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转变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举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时,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让大赛中优秀、成熟的作品转化为企业的产品,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将高职高专院校转变为地方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

1.2 具体目标通过几年持续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①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让学生早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早日与社会接轨。②稳定和锻炼指导教师队伍,使更多教师热衷于指导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形成学生、教师和教学、科研相互辐射的互动效应。③将比赛中反映出的创新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反馈到教学的各环节,从源头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潜能,改革“机械创新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改善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活动的实施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④将比赛优秀、成熟的作品通过当地企业转换为产品,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地方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⑤通过选拔,推荐部分产品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层次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提高学院知名度。

1.3 研究价值本项目研究和实践的价值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应用实效,促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能更好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让学生早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指导以及和创新小组成员的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使更多教师热衷于指导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形成学生、教师和教学、科研相互辐射的互动效应,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2研究中存在的困难

2.1 学院及周边环境的制约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河池市,该地区为革命老区、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尤其是机械工业相对薄弱,机械类产品市场很不完善。

该学院机电类专业近年基础设备投资较大,大部分设施可应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然而可以用于机械创新的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明显不足。客观环境造成在该学院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有一定的实际困难。

2.2 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要在学生中充分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技创新能力。由于地域的原因,近年来虽然该学院机电类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教师,但大部分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而且这些教师出去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其科研能力的开发基本依靠自学;许多教师忙于教学任务,根本无暇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校企交流,而该地区机械类企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通过校企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很难达到目标。

2.3 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由于客观原因,该学院机电类专业所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文化基础非常薄弱,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科技创新素质较低,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①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好高骛远而能力不足;②缺乏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没有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虎头蛇尾,甚至是是半途而废。③没有高超的学习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与冒险的勇气,立项没有创意。④缺乏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和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无功而返。

2.4 科研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经济基础不够雄厚科技创新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目前,该学院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刚刚开始,相关的政策还不十分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3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组织与实施

3.1 活动的宣传与发动首先,组织各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召开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宣传动员会,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通过教研室督促,辅导员宣传,使每个学生了解此次活动的意义及相关日程安排。其次,为了保证机械创新设计的质量,选拔数名专业课教师精心准备相关的科技创新讲座。通过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创新方法和技巧;重点了解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在日常生活和创新设计中的运用,并使学生了解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培养其科研能力。

3.2 机械创新组织机构的组建,激励机制的确立为了保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成功,我们成立了三个专门机构。

①在系部成立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亲自挂帅,以机械教研室为依托,相关专业教师为小组成员。②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报名情况,在各个参赛班级成立机械创新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1-2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称指导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活动。③ 在原有的机械协会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创新协会,具体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机械创新的热情,我们提出了几项鼓励措施:①活动期间,实习实训场所全方位开放,为学生创作提供设备、刀具、量具及部分耗材,并委托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制作加工予以必要的指导。②所有参赛作品耗材由学院统一报销,免除学生的经济顾虑。③ 获奖作品除颁发荣誉证书外,并给予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鼓励。④推荐部分作品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竞赛。⑤此次参赛作品的设计说明书可以作为毕业设计。

3.3 活动的定位此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适逢“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竞赛”,其主题为“珍爱生命,奉献社会”;内容为“在突发灾难中,用于救援、破障、逃生、避难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参赛作品定位在“方便实用、节能环保,有一定的创新性”,避免过大的投入,不追求过高的科技含量。目的是通过这次大赛,提高广大师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养成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团队意识,加强师生交流,强化系部凝聚力,提高学院知名度。

3.4 活动效果与评价经过长期的宣传组织,机电工程系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如期举行,此次比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9件,经过层层选拔,遴选出3件作品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竞赛,经过评比,由韦建军等老师指导、傅俊淇等同学创作的作品“离心式摩擦缓降器”以其“节能环保、方便实用”的特点深受专家好评,并夺得大赛一等奖,另外两件作品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广大同学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赛后,许多同学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大家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学习,解决了以前在课堂学习中未曾解决的难题,充分理解了专业知识的有用性。同学们建议,希望以后经常举行这类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项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其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助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并有利于促进学院科研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忠伟.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2):14-17.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PLC教学;教学方法;研究;实施

TP273-4;G642

PLC是“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的简称,为目前工业控制上广泛使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其是建立在计算机控制基础上,继承并发展继电器控制,原有的硬连线逻辑被软件编程所取代,从而使电气控制系统得以简化。目前的工业领域中,PLC已经普遍应用。一些学校从工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将PLC课程纳入到电子自动化专业或者机电类专业中。PLC课程是具有较强实际应用性的课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的。在PLC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任务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自主设计任务方案,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项目研究中,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一、激发学生对PLC的学习兴趣

PLC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由美国研制成功,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装置取代。自此,PLC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展,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完善性能。目前,PLC已经成为了电气专业的必修课程,特别是高职学校的学生,毕业离校后,就要步入到工作岗位中,掌握PLC的课程内容并在与相关的专业技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非常必要的[1]。

电气专业的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技术知识极为重视,且对技术操作性极为重视,却没有认识到PLC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PLC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PLC对电气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并能够在专业应用领域中发挥PLC的价值。

电气技术专业教师在开展PLC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或者是开展教学情境,或者是开展研究型教学,教学的目的都是让学生领会到PLC知识的有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对PLC项目展开研究,并自主查找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套路解决疑难问题。随着学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难关,就会昌盛获得成就的快乐之感,随之,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后期的PLC学习中,学生就会对PLC学习更有信心,并基于主动性的认知而完成各项任务。

例如,在对STEP7编程软件进行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对PLC基本指令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够进入到STEP7编程教学阶段。当学生对STEP7的技术知识掌握之后,就要进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领悟力。要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PLC教师就要擅于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并对每一个教学资源都设计为教学主题,使课程围绕着教学主题而展开。我们都知道,交通信号灯是自动调节的[2]。PLC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设计交通信号灯的工作中,以将学生创新思维调动起来,使得学生认识到PLC控制是在工业 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从而提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

处于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模式就要发生改变。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以试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适应目前的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是当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悖的时候,就会导致学生没有从实践的角度了解理论知识,而在实验操作阶段,还要对理论知识以重新学习,由此而导致重复教学现象存在而使得PLC教学效率降低。

以企业项目为导向开展PLC教学,要求电气技术专业人才要具备市场调研的能力,以通过调研而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有所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基于电气技术的人才需求而对PLC教学内容以设置。为了确保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到PLC教学中,并根据学校的实践资源条件而对企业项目内容进行调整[3]。为了提高项目教学效果,在具体操作中,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以指导,以深化学生对自己的未碇耙涤兴了解,同时还能够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认真履行。

三、对PLC教学方法进行考核

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观念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原有的只注重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逐渐向过程化考核转向,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学习。

首先,要将对PLC教学考核标准确定下来。PLC教学考核依然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项。当建立PLC考核机制后,要将与考核相关的各项考核元素纳入其中,并量化为评价指标。

其次,在PLC教学的考核方式上,要将项目实践教学分解为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要对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表现予以考核。考核合格后,还要将考核结果与学习成绩相结合,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必要将PLC项目技能测试中心构建起来,学生对PLC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具备的技术操作述评量化为指标,以作为考核分数的依据[4]。考核工作还不仅如此,还要采用扩展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验证,包括学生PLC编程水平的考核、外部接线技术的操作技术能力等等,都要从创新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定,以激发学生的他你所欲望,对PLC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疑难问题列入到项目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PLC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一种自动控制装置,在工业企业中被广泛应用。为了适应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机电类专业中将PLC作为必修课。但是,学校教育中,往往会注重理论教学,虽然实践教学已经逐步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成为了目前PLC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亚南,宗海焕,胡香玲.以学生为中心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22-123、128.

[2]王彰凡.项目教学法在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6):233-234.

第7篇

中国计量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休闲胜地――杭州,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而机电工程学院则是中国计量学院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是一所培养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人才,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型工科学院。

学科建设:走向国际

机电工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以及七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一直以来,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同时突出计量检测的专业特色,目前已建有浙江省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重点建设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已建成国家级的“具有计量、质量、标准化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自动化”、国家精品课程“传感器技术”、国家级“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还有浙江省《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4门浙江省精品课程。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是不断增强的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一百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将近一半,教授(研究员)十余人、副高职称教师四十余人。此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名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提高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机电工程学院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简称IET) 建立了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在全球127个国家拥有15万以上会员,是欧洲最大、全球第二大专业学术学会和全球最大的国际注册工程师资质认证机构。自2011年3月IET在中国推出“教育合作伙伴计划”以来,目前已经有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大学成为IET的教育合作伙伴。在IET2012新春晚宴上,接过IET颁发的“教育合作伙伴”资质认证证书的李青院长表示:学院将以IET国际注册工程师认证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机电类专业的教育符合实际工程需求和国际认同。

通过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机电工程学院开启了国际化战略的新航程。

人才培养:注重实践

机电工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现代制造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以及系统控制、质量监督与管理运行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秉承“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自动化专业为例,以“计-控-管”一体化为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中的计量检测、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与管理有机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追求卓越与特色并重,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对工艺的熟悉和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观念。

除了在课内,学院还十分注重学生课外科技能力的培养,以竞赛为牵引,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兴趣与实践能力。学生每年都在国家、省级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取得优异成绩。

2012年10月,由国家体育总局、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农谷杯”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上,由机电工程学院组成的航模代表队通过与来自全国46所高等院校的1000余名运动员的激烈角逐,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遥控电动模型滑翔机竞技项目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太阳能模型飞机设计飞行项目获得三等奖1项;遥控模型双机分离定点救援项目获得团体第四名;1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项目获得团体第五名;科技创新评比项目获得三等奖1项(太阳能飞机电池板最大功率输出调节装置)。另外,代表队在比赛期间表现出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展现了勇于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2年7月,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两项全国二等奖;2011年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学生带着自主设计的机器人作品“双层巴士”出色地完成“穿越隧道”、“跨越壕沟”、“解救人质”等多个动作,经过实物竞赛、理论答辩等多个环节,以总分全省第一的成绩获得冠军;2011年10月,机电工程学院28名朝气蓬勃的航模队员来到山东省莱芜市,参加“雪野湖”杯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无线电遥控电动模型滑翔机、遥控模型双机分离定点救援、1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三个竞赛项目及航空模型科技创新评比中,共获得奖杯3个,科技创新奖牌1个,银牌18枚,铜牌6枚,奖状35张的优异成绩,并且所参与的竞赛项目团体成绩均进入前三名……

各种各样的课外科技创新比赛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协同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面向前沿

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科研条件建设上,学院拥有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在线检测装备校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特种设备与能源环保计量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科研平台。还拥有4个中央、省财政专项建设的教学实验室,3个与国际著名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其中浙江省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瞄准国际领先技术的新一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研发的应用研究、仪器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旨在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计量测试与仪器技术创新基地。

第8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培养机制 创新型人才

目前,社会对高质量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递增。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个性不强,进入社会后竞争力较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深化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外,强化实践教学也是重要环节,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1]。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只有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在与企业职工结合过程中才能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只有在真实的、复杂的现场环境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培养出来,企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近年来,我校机电类专业在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以下方面加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1 校企共同商讨制订教学计划。

培养具有较宽广的知识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我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我校制定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计划:(1)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相结合;(2)在教学安排上要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3)在课程安排上要体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4)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专业知识面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认真修订教学计划,使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机电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实施。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分管领导下,由教务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和宏观管理,分管领导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合作教育,并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具体贯彻落实各项合作教育的办法及措施。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的指导教师配备上,强调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或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主,一人一班制,全程跟踪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指导学生;改进基层教学组织单位,建立研究室和教研室体制[3]。以学生生产实习这一环节作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主要突破口和试验点,采取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学生实习方式由单一集中转变为分散、集中相结合。我校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学生生产实习环节,实习方式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到分散集中相结合的转变。积极创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联合培养学生。

1.3 积极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发明创造才能,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部分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学生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组成课外科技小组。学校专门拨出经费并配备指导教师,支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并以学生创新培训中心为重点,建立了多个学生创新基地,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大赛成绩。

2.加大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基地,为适应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有相应的工程实践环境和条件,这就是一个建立在具有现代工业制造技术与装备基础之上的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学校的拨款和中央地方共建基金,在硬件建设上先后建起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购置了投影设备,引进了电火花成型机、数控车、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制造技术设备,并已经开设出这些实习项目,建起了局域网络下的数控线切割创新设计与制作实验室,经过多年对机械基础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规划、建设和实施,至今分别建设了以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金工基地(一)(钳工):由原来30个工位发展到现有的100个工位;金工基地(二)(车、铣、钻)、金工基地(三)(电焊):由原来的几台发展到现在的67台。在软件建设上,引入和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重新编写了教学文件包括教材、教案、实习报告,各工种都相应做了多媒体课件,由专家审阅、定稿,把新的意识及内容融入到教学改革中,杜绝了指导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做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给教学工作的发展与管理带来极大方便,促进了工程训练中心各项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与循环。考核的公开、公平的量化、细化对所有人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优胜劣汰已成共识。每一位教学人员都明白只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才能上岗,这一举措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我院还聘请其他学院的教授专家来中心讲课,并聘为中心长期的教学顾问,适时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安排轮训或参观学习,实行教学人员自我完善与定期培训相结合。

3 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效果

3.1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得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进入实际工作或参加科研,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从中弥补了理论知识的不足,开拓了视野,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平时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在已毕业的往届学生中,有多名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在生产与科研实际中与人打交道,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通过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挫折,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得到培养。

3.2 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

学生在生产、科研的实践中能够亲身感悟工人和科技人员的感情和品德,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体会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自身目前的缺陷,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许多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

3.3 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自信心提高

由于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增长了才干,动手能力强,独立工作能力强,适应能力强,转换角色快,所以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些用人单位优先挑选在董事单位实习工作过的学生,学生对就业充满信心。根据有关统计(截止2007年6月),我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13%。

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将封闭的教育环境变成了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的创新能力有显著提高。真正地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线的始终,使整个人才的培养流程变成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相攀升的过程。事实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同。

参考文献:

[1] 戴塔根,万方.“产学研”三结合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中日地质表育. 2006,4.

第9篇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高职数学内容因理论性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造成学生学不懂,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还不能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待数学知识的价值。为体现专业特色,突出高职数学的工具性特点,对数学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是有效途径。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应遵循注重数学基础、衔接专业需求、突出数学应用、体现高职特色等原则,分必选和限选两个模块进行设计。

一、高职数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2007年9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机械类专业的152名学生中,按数学学习成绩好、中、差各抽出50名学生,就高职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与专业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的可能性、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对目前高职数学教学现状的看法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数学是学好专业的基础;36%的学生认为数学有很多实际应用价值;但是有22%的学生认为高职数学缺乏针对性,内容枯燥,不能引发兴趣;有20%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不是快乐的;反映在听课质量上,32%的学生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教师讲课枯燥,无法引起学习兴趣。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与专业有关的实例,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0%的学生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可行。

对于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且可行,2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可行。

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26%的学生认为能努力去解决自己不懂的或老师提出的问题;22%的学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听课很轻松;22%的学生能边听边记重点内容,能选择性地做笔记;24%的学生只听课,很少主动思考问题或听课困难。有34%的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50%的学生有时能完成;36%的学生能自己完成课外作业,46%的学生通过与别人讨论能完成课外作业。有22%的学生能有选择地加强知识的学习;54%的学生有时能有选择地加强知识的学习。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但学习的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问题在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很难发现与专业的联系,数学内容因为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够而显得枯燥,他们对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更好地体现高职数学工具性的特点要求强烈。

因此,必须对高职数学内容作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寻求一种既能满足高职教育需要,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可操作性课程,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职数学教学的尴尬境地。

进一步抽样调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调查显示高职数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现行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课程的深度与专业学习中用到的具体计算方法之间的矛盾;教学中重视推理与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烦琐计算之间的矛盾;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实际应用中部分知识的具体应用之间的矛盾;专业需求的全面性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专业需求的理论完整性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课程内容与授课时数的矛盾。调查发现,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对数学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度上,而不是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而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比较低,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之间存在矛盾。

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整合教材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将专业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的原则

(一)注重数学基础,衔接专业需求

注重基础有三方面含义:一是要注重数学知识和素质在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注重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注重数学基础知识中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三是注重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处理基础和需求的关系问题上,应该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与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及专业需要紧密衔接,而不是在衔接需求的前提下注重基础。

(二)突出数学应用,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在数学教学中突出应用不但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而且也符合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突出数学应用有两个含义:一是突出数学知识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二是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三、高职数学模块化课程设计案例

数学课程模块的确定要具有针对性,这就要求在数学内容选取过程中,充分理解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点的要求。在充分考虑专业需要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实施可行性的基础上,确定机械专业的必学模块和两个限定选学模块。

(一)共用基础模块

本模块是各类专业的必学内容,主要讲授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等内容,是各专业的必修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64课时。其中函数与极限包括函数、极限的概念、极限的运算及函数的连续性;一元函数微分学包括导数的概念、导数的计算、微分及其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学包括不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及其计算、定积分的应用。

(二)限定选学模块一

本模块是机电数控类专业的限定选学内容,主要讲授复数及其应用、微分方程与拉氏变换、级数等内容,是机电类专业的必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48课时。其中复数及其应用包括复数的概念、复平面复数的形式(代数式、向量式、三角式、指数式、极坐标式)、复变函数复变函数的导数;微分方程包括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微分方程及微分方程应用举例;拉普拉斯变换包括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性质、逆变换、简单应用;级数包括级数的概念、常数项级数审敛法、幂级数及傅立叶级数。

(三)限定选学模块二

本模块是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限定选学内容,也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选学内容。主要讲授空间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3课时。其中空间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包含空间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运算、曲面及空间曲线方程、二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偏导数、极值、最值、二重积分的定义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等。

参考文献:

[1]宋立温.突出能力培养,构建高职数学课程新体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1 5-1 7.

[2]周念,王显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121-124.

[3]Bob Moon.The Modular Curri culum[M].Paul Chapman Publi shi ng Lt d,1 998:26.

[4]DES.Nat i onal Cri t eri a f or GCSE[M].HMSO,1 985: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