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

时间:2023-03-15 14:55:36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自我定位 对策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一步步转向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制度也逐渐从统包统分转向大学生自主择业,并最终实现了当前的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也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国家的这一改革举措使得每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诸多原因的相互交织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数据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每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都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且这种增长幅度是剧烈的。可是每年依旧存在着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还未找到适合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现状变得相当的严峻。虽然这些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深刻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改变当前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大学生就业在自我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其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是让更多的人拥有上大学的机会,以此来提升国民的素质。但是,近年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告诉我们,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存在的。从大学生自我定位方面来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不足

1.不知道自己是谁。对现实中的人而言,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大学生也不例外。正因为很多大学生没有清楚地、深刻地去面对和认知自身的优缺点,对自身能力的感知也处在一种模糊状态,再加上没有更好地寻找到扬长补短的方法,所以才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当然也不能很好地克服和弥补自身存在的缺点。

2.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大学生人而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是因为自己想要的太多造成的。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相对不太稳定,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另外,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给大学生展示了多种成长模式,而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选择,因而往往会因目标的不确定而导致行为多变,最终落得一事无成。

3.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面临很多的选择。诸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进企事业单位或者是自己创业,等等。可是面对这么多选择的机会,许多大学生却变得迷茫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由此使许多大学生总是与机会擦肩而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没有给自己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因而不能清楚地、客观地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是外界给大学生所施加的压力,以致于他们在机会面前总是摇摆不定。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

1.职业定位不合理。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工作经验相当欠缺、工作能力也不强、各方面都还亟待完善。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却很不合理。其一,是过分强调专业是否对口,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比较注重与自己专业相对口的工作,完全忽略了社会需求。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大大地减少了就业的机会;其二,是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对单位的工作条件、职位的高低以及薪资待遇等现实利益看得过重,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能力、职业兴趣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等。

2.缺乏职业目标。有人曾说“方向比努力重要”。然而,现实中的大学生很多是没有给自己制定职业目标的。有的虽然制定了目标但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完全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定,由此使自己的职业目标不符合实际。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其他人去应聘什么岗位也会也跟着去,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缺乏正确的判断。

(三)大学生职业心态欠佳

1.求职的心理准备不足。大学生求职过程是一个伴随心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求职心理从产生到发展往往受到了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主观上来说毕业生的年龄大约在23岁左右,可以说是生理成熟但心理不成熟,因此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比如说,盲目跟风、自暴自弃等。从客观上来说,在当前就业岗位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找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其他求职者的相互竞争、相互博弈的过程。在挑战和压力面前,许多大学生是没有做好应对职场竞争准备的。

2.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很少有人的求职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充满艰辛,布满荆棘的。在求职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频频拒绝,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求职失利,许多大学生会在一次次的打击中不断地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也会跟着一落千丈,以致于没有勇气再与其他人竞争。

3.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曾经有人很形象地把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归结于高调、低调和跑调。由于刚刚踏上找工作的旅程,许多大学生大都是斗志昂扬、充满自信的。然而,随着求职中不断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随着求职的一次次失利,许多大学生会进一步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后来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签约,而自己几经周折后还没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心里会变得非常的焦急,以致于会出现只要是份工作都愿意从事的这种跑调现象。其实,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只要善于总结、只要敢迎难而上,一定会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四)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还是有给自己做规划的,但是这部分人毕竟是少之又少。有的虽然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最终因为没有可行性或者是缺乏行动力而夭折。有的虽然给自己制定了规划,但毕竟只是短期的,没有很好的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更多的是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给自己做规划的习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许多大学生的一个真实写照。没有规划的行动是盲目是,当然也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是很有必要给自己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不重视第一份工作

对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有的人说要先就业后择业,而有的又说先择业后就业,可谓众说纷纭。对于选择何种类型的工作,有的人喜欢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而有的人偏偏喜欢挑战非专业性地工作。但是不论是选择何种类型的工作,他给自己带来的往往是一种职业习惯的养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今后工作的一个大体方向,所以需谨慎而不能吹毛求疵。可是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由于是刚刚走人社会,许多大学生都不重视第一份工作。他们初期的选择很多都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随遇而安。他们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毕竟不是一份工作定终身,它既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自己的职业,仅仅是作为一个跳板而已。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准确做好自我定位的方法

做好自我定位,对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一个具体情况,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抵御外界带来的诱惑。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的才能更好地被用人单位所赏识。

(一)做好自我认知

1.正确认识我是谁。首先,应该对自己做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多进行自我鉴定、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其次,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多与老师、同学、以及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看看在他们的眼中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这些努力来认识自己,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

2.明确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当代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力的较量。因此,如何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发扬光大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分析来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能力以及擅长之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做过的兼职以及实习经验来找寻身上的闪光点。总之,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努力来扬长避短,不断地完善自我。

3.明确自己的追求。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因此不论是还在校园里求知的学子还是即将要走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都应该要有自己的追求。

4.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即使是伟人也不例外。卡耐基曾说过“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认真地对待,并努力克服和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或者不足,坦然地正视它,不惧怕也不回避。

(二)做好职业定位

1.职业定位要合理。为了让自己的职业定位变得更加合理,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我们所要选择的职业。特别是要了解这份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它对我们的技能、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大学生的眼光不应该过于狭隘,不要仅仅局限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内找工作。只要是适合自身发展的,只要是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不管是否跟与自己的专业对口,都应该勇于尝试,毕竟多一次尝试就会多一分希望。再次,作为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不应该对自己的求职期望太高,当然也不应该对用人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2.设定职业目标。目标就是航向,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应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因为有了目标行动才不会变得那么迷茫。当然在给自己制定职业目标之前,我们应该认真地去了解自己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毕竟每个人都可能有多种职业目标,可是每一种目标给自己带来的利弊是完全不同的,这时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权衡,以便制定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1.把握锻炼机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抓住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说,多加入学校的社团、多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上课的时候多上台发言以及多参加社会性活动等。多做实践,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锻炼和提升自己。

2.了解身边环境。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市场,根据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3.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求职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求职中难免会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导致自己的求职之旅屡屡受挫。在求职失利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来对待,客观性地分析自己为什么求职失败,并进行正确的归因。如果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欠缺导致,我们则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降低自己的求职期望来解决。如果是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的失败,我们一笑了之,继续前行即可。

4.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一旦自身心理平衡难以维持,即将产生或者是已经产生心理障碍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诸如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理性情绪法、以及自我静思法等方法来调整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1.培养做计划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做计划的习惯。我们应该学着给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付出踏实行动。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在欣喜之余,我们要冷静下来认认真真的分析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做的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争取在下一个计划的执行当中尽量地避免上一次行动中所存在的不足。

2.审视自我。多审视自己,多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多了解当前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当前的就业形势,等等。争取让自己做的计划更加符合实际、符合自我。

(五)重视第一份工作

1.心理上的要求。从心理上来讲,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应保持冷静和谨慎。对于初期的工作不应该要求过高,而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努力地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

2.行动上的要求。从行动上来说,大学生在校园里就应该多查阅书籍以及上网搜集信息,多做行业和市场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尽可能地寻找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行业。在走出校园后,应理性地选择就业,不盲从和跟风。一旦找到了工作,则更应该踏踏实实的工作。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做一行爱一行,这是我们对待工作最起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巴文娟.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定位[J].职业技术,2007,(03).

[2]王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02).

[3]肖琪.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05).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理念职业体系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76-02

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指导是指以职业指导为个人发展意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过程,即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帮助服务的全过程。它作为架在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以其自身的功能,进行着信息传递、咨询服务,沟通学校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促进教育改革、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起着重要作用。

1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指导意识不强,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把学生的就业工作的标准圈定在就业率的高低,目标就是能把学生送出校门,让学生尽早拿到一份就业协议,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工作定位是否科学,能否推进学生自己的职业发展,对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等基础性的工作缺乏深层次和长远的考虑,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市场秩序的维护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1.2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化服务设计

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大多数高校都把该项工作误认为是毕业班学生的事宜,本应该从大一就抓起的工作却放到大四时才“星星点灯”地开展,做一些阶段性的指导工作,而不是全方位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1.3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有限、形式单一

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即要告诉学生“我是谁,我现在何处,我将去何方”的科学引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反馈就业形势、提供信息、解答政策和引导技巧,关键要考虑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带有根本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

1.4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滞后,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按教育部要求,职业指导专职队伍与在校大学生人数比应为1:500。但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指导队伍远远无法达到,往往是把所有辅导员都作为指导教师,但辅导员承担着很多繁杂琐碎学生事务,如党团、资助、思政、纪律、心理等工作,真正能投入到职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辅导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职业指导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谈得上职业化指导。

2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职业生涯是大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个性品质、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所作的综合分析和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也就是关于“我是谁,我现在何处,我将去何方”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包括个体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个体的自由和自觉,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独立担当”,个体心理健康等“效用”型社会角色与自己所信奉的“情感”价值取向融合与自我实现的过程。通俗地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每个人一生中各个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还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筹划未来,确定一生的发展方向。应用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从自我认知出发,准确定位自己,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面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2.2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是做好职业指导的依托和保障。

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外,还必须依托自上而下科学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1)建立主要领导主抓职业指导工作的责任制度。通过主要领导主抓制度的落实,使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必须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的进行教育引导;必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并转变为每一个人、每一堵墙的自觉行为。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动职业指导部门把“管理、指导、服务”三大功能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和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根本上职业指导解决执行力问题。

(2)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全程化服务学生的体系。职业指导理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不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对择业、对人生发展的理解,应该从进入大学校园时开始积累。学校必须根据不同学生,划分不同内容的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在每个学年都设定相应的主题内容,形成任务的连续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接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指导教育过程。如第一学年应着重职业启蒙与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人生修炼指导,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引导每个大学生将自己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环境,与社会互动。第二学年应着重职业意识与就业准备培养,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第三学年应着重就业观念与心理调适,通过案例揭示大学生就业观、就业心理与社会选择的冲突,对择业起到了警示和引导作用。第四学年应着重求职择业技巧与创业方法教育,从求职的全方位如写简历、面试、礼仪等进行专题训练,为就业做好准备。只有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才能使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

(3)大力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对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置职业指导课程一是要注重课程的实效性,能使学生掌握职业基本知识和职业选择的基本技能。而且职业指导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吸纳国内外职业指导研究的新成果,增大信息量,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职业实务上的指导,使学生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二是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指导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求生动、实用、新颖,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服从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的目标。

(4)建立健全职业指导考评机制。职业指导工作涉及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的全部,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要充分调动和协调各方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来推动工作,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使主要领导主抓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考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从较高的高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对思想观念、组织机制、人员职责、方法途径、实施效果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评估,还要通过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开展定期交流,通报情况,研究问题,不定期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督办。

2.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强调:“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谓专业化,是指指导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知识,又要是就业服务领域中的行家。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搭建培养平台,提高职业指导队伍水平。对于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学校应从人、财、物等政策方面为职业指导人员的深造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专业培训、经验交流、理论探讨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2)结合工作实际,自我总结、自我提高。职业指导工作者应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利用自身讲授就业指导课、指导教育活动的有利条件,开阔知识视野,丰富头脑,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3)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要认真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者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这是调动积极性重要措施和政策。学校应根据校情制定完善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在晋升职务、评定职称、深造等方面应与其它教师同等对待,不断推进稳定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

2.4重视学生在职业指导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作为职业指导的主体,具有内在的推动作用,如果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被弱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抑制,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学校的职业指导必须围绕学生需求进行,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不能采用适用所有人的统一模式,它必须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心理和职业特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基础上,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的规划和设计,针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择业意愿有的放矢,选择职业指导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达成职业指导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程社明.你的职业―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

[2]刘虹.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4(3).

[3]周蕖.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出现的角色不适现象,深入研究了这些不适应现状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调适体系。

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为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尽快完成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懂得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要求。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调适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主要问题

1.1社会角色转变前对自身角色认识和定位的偏差

一些大学生习惯了十几年来校园生活的简单和宁静,没有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局限于学校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对自己角色的定位缺乏理性的认识,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对未来工作环境规划不合理,没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有偏差。

1.2社会角色转变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失意苦闷

一些大学生在构想自己未来的职业时大都具有丰富的理想色彩,而一旦觉得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失落感便油然而生,甚至悲观失望。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及各种职业需求的足够了解,在择业取向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往往脱离现实。

1.3职业适应不良造成的挫折感和失衡感

毕业生在校时所处的是相对清静、单纯的校园,在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正确地分析,往往带着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社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些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上或不够用,总是进入不了工作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习惯用学生时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从而更加无法适应目前的角色和职业。

2.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原因分析

2.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复杂心理

2.1.1焦虑心理。

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心理压力较过去明显增大,担心工作是否最佳,担心求职是否被拒,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烦躁。

2.1.2抑郁、畏难心理。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而出现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以及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1.3自卑抱怨心理。

极少部分大学生一旦受到择业挫折,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2.2大学毕业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2.2.1知识转化率低。

目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普遍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后显得很被动。有关部门对相关企业作了一个信息反馈,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即使是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也不足40%;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

2.2.2就业理念滞后。

毕业生就业理念因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2.2.2.1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大压力。

2.2.2.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首选有招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则兴趣不大。但是最后,民营的、中小企业却成了毕业生最大的雇主。

2.2.2.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2.3就业的客观因素

2.3.1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而2011年将达到66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3.2对薪酬有所期望。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2009届毕业生的月薪底线有大幅度上升,比2008届上升了约500元。由于性别不同,在薪酬期望方面,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于女生。

2.3.3就业的趋向发生改变。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即使就业也无法适应。

3.大学毕业生社会角色转变的调适体系研究

3.1心理适应模式

研究者认为,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及基本目标,是个体生存与发展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张大均等将心理适应看做是个体在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和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它与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一起同为心理素质

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下面就谈谈心理适应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3.1.1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个人特质(气质、性格)、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又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

3.1.2有助于客观认识当前社会。

大学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客观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状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等。对这些社会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在社会无法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时,必须接受客观现实。

3.1.3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

毕业生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尽最大的努力。要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理想职业,学会调整心态和目标。

3.2就业新模式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我也对已经毕业的2008届毕业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1.您认为对所学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

A.基础理论 B.专业知识

C.实践环节 D.自我总结经验

2.您认为在学校最需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

A.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B.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C.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D.提高综合素质

3.您认为学校在课程设计哪些方面应该特别加强?( )可多选

A.专业课程 B.专业基础课程

C.外语课程 D.计算机课程

E.人文艺术课程 F.人生指导课程

G.社会实践活动 H.体育课程

4.对已经走上社会的您来说,大学的过渡阶段对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

A.很大,不可缺少 B.一般,稍有作用

C.不需要,浪费时间

5.在过渡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是补充什么?( )限选三项

A.交际能力 B.组织能力

C.口才 D.协调能力

E.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F.创业意识和能力 G.都不需要

根据问卷调查,凡是有关实践的选项比例都很高,95%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很重要。虽然学校有社会实践课,学校在就业之前有实习,但是很多学生都觉得这个实习显然是不够的,时间上也过于紧张。跟真正工作相比,显得作用甚微。社会实践应在同学们专业明确的情况下开设。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

3.2.1建立产学合作运行的长效就业机制。

所谓产学合作,即产业与学习相结合,学院对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学院成立产学合作与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全院产学合作和专业建设的决策与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产学合作方案”。各系按专业(群)聘请行业知名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各专业产学合作、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业机制。然后,拓建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学生可在实训基地学习技能,增加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拓展学院的社会影响,加强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以职业为导向,准确定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转贴于

3.2.2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院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每学期企业都定期派技术和管理人员为我校学生授课,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热情,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性教学资源问题,也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3开设应届毕业生公务员适应培训课程。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公务员”一类的职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公务员”考试培训已开展得相当成熟,但入门以后的适应性培训还是所见不多。所以,学校应当开设“公务员”类的机关事业单位适应性的培训,一方面使毕业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思考“公务员”等一类职业是否适合他们,避免盲目追风。第一,就需要加强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熟悉公务员等类的工作的特殊性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第二,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职业认知。高校针对应届毕业生存在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向不清的情况,在他们上岗前每人分发一份关于他们自身工作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清楚界定和详细规定他们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拥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等,使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对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3.2.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开辟学校“创业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即是让你明白毕业后你适合去做哪些事情。在此基础下,学校可以考虑开辟一些场地作为学生的“创业园”。让毕业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所长,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创业”。如温州城市学院创业园就是在学院提供场所等优惠政策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音乐、服装、手工等工作室,除了面向学院内部外,还面向社会,从而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后的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中的心理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147-149.

[2]姚庆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首都医药,2008:13-14.

[3]邓碧会,邓维.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67.

[4]周春开.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J].教育与职业,2003,(5):47.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奖学金 评选工作 学生管理

奖学金是激励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奖学金的评定是高校每年工作的重要环节[1]。奖学金的评定是大学生和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面对奖学金的心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

一、高校奖学金评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奖学金信息的。

奖学金信息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之一,它的获取对学生意义重大。奖学金信息的人员有时只把对应的信息给他们主观认定的、符合标准的学生,使得奖学金信息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中间生和后进生)认为自己与奖学金根本扯不上关系,因此,主动关注奖学金评定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事前对各种奖学金评选标准不了解,让学生进行民主表决的态度不认真,影响同学们对奖学金评定结果的理解度和认可度,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某些学生认为奖学金评选中存在“暗箱操作”。这样就丧失了奖学金评定的意义,没有较好地发挥出奖学金制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奖学金信息的选择发送和学生对奖学金信息关注程度不够,影响奖学金公平、公开性的发挥。

(二)班级评审小组成员的推选。

奖学金评审一般要经过学生申请、班级初审、院(系)部门审核、学生处复核等多个环节。但实际上,真正承担起主要审核工作的往往是各班的评审小组。有些评审小组成员因为怕引发同学间的矛盾,损害与同学间的友谊,在评审过程中不敢如实评价同学,对有些同学自评、乱加分现象敢怒不敢言,或者平时关系较好的会出现包庇同学的现象。这些都影响奖学金公平性的发挥[2]。

(三)综合测评中附加分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以综合测评成绩作为评选各类奖学金的基本依据。综合测评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行表现、学业技能表现和综合拓展表现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由基本分、附加分和扣分三部分累计构成。附加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定过程中,它占据的分量不容忽视。有些高校附加分制度不够完善,项目设置不合理,类别太多、太杂,缺乏统一规范;再者,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越来越多,学生为了加分而参加各种活动,助长了功利心理,有些同学加了分后从原来学习成绩排名十几变成综合测评成绩名列班级前列,成绩优秀的学生反而落后,很可能与奖学金失之交臂,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不少学生抱怨对认真学习的学生很不公平。

另外,每学年的综合测评是在下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的前两周内统计,每位同学在一张综合测评记录表上登记自己上一学年的任职情况、获奖情况、参加活动情况等,然后交到班里,由班主任和班级综合测评小组成员统一评定。此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诚信,当测评结果出来后,学生反映存在的问题较多,对于学生填写的参加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志愿者活动等情况是否属实,无从核实,因此被一些学生钻了空子。

二、完善高校奖学金评选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奖学金宣传机制,提高广大同学对奖学金的关注度。

奖学金评选信息需通过各种途径出去,为广大学生知晓,并让每位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奖学金的所有信息,使学生自觉主动地用奖学金评定标准要求自己,促进自身发展,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奖学金信息的,包括奖学金评定的意义、参选对象、资格条件、评选项目、评选标准、评选程序、申诉程序等,还包括奖学金获奖学生信息的[3]。

(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奖学金评审过程中,使该项工作更公平、公正。

为确保奖学金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并成立专门小组,尤其是在班级评审小组中,除了要有班主任、学生干部外,还要有非学生干部同学。小组成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有成员对奖学金评定标准要熟悉,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同学间具备较高的威信和认同度,在评审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奖学金项目的评定需在班集体大会上进行评议表决。评议表决时,参会人数不少于本班人数的五分之四,且必须得到四分之三以上参会人的通过。评审小组成员要集思广益,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奖学金制度更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能够得到同学们的接受和认可,更好地发挥奖学金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学生心态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奖学金。

奖学金对获奖者而言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精神上的激励,是国家、社会对自身的认可,学校要让学生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奖励,对国家、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更多同学,在同学中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同时,教育获奖者正确使用奖学金。对于其他未获奖的同学来说,奖学金评定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回顾、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是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态度、生活秩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要他们明白只要肯努力,人人都可以获得奖学金[4]。

(四)做好细致、严格的综合测评数据统计工作。

目前,有些高校一学年的综合测评数据统计工作放到下学年再统计,不仅统计工作量大,而且有些数据核实起来有难度。若将综合测评的数据统计工作改为每月一次,一学期四次,则得出来的数据比较及时、准确。系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将院系活动的参与情况及时汇总到指定部门,该部门负责保存相关活动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各班,班级综合测评小组成员每周将学生参加院系活动的情况做好详细记载,收集登记好同学们的加减分项目,在班级综合测评考核记录本上做好记录,然后每月统计一次月总分,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及月总分先在班级公示,复查无误后本人签字,然后将签字后的统计表在系公示栏做一次全系公示。这样就将综合测评统计工作做到细致、严格,得出来的数据比较准确,并具有可复查性。

(五)合理设置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幅度,完善附加分机制。

设置附加分是新世纪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必然举措,设置的内容要能够起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作用。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育人工作和社会需求导向不能脱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附加分项目应以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标准为依据设置,如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水平、沟通与表达能力、学术能力及实践能力都尤为重要,应将其合理地列入测评内容,以评奖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其次,附加分过多会削弱学习成绩的主导地位,对于不同加分项目,学校要根据学生完成的难易程度明确合理加分范围,以便评奖时操作。学校要控制好加分力度,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不影响专业学习的主导地位。

三、结语

高校设立奖学金能够激发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同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竞争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随着目前高校奖学金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高校应清晰地认识到奖学金制度对其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现有的奖学金体制,使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奖学金激励大学生就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准备,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德赢.中外奖学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88-90.

[2]马佳全.从细节入手规范奖学金评选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4-36.

第5篇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8年将职业生涯的概念引入基础教育领域以来,台湾学者对生涯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很好地指导了教育实践。台湾高校的生涯教育受到来自美国、日本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影响,又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进行了本土化的有益探索。在台湾地区,职业生涯教育被称之为“生涯发展教育”,赋予以其 “终身发展”的内涵,使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围绕满足生存需要而开展的“生计教育”,而是注重关注人的终身发展教育。当前,台湾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学生,内容是将教育与工作世界(即一个人实际其生涯理想的外部平台)相结合,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均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早期,父母是孩子职业生涯的启蒙者,他们要引导孩子自我觉察,探索职业群。当孩子进入到学校,职业生涯指导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要在教授学生获是有意义的工作及符合需要的工作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工作世界;在毕业后,还要具备提升技能与知识,获得想要的新工作。由此,台湾已经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核心目标,并将生涯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总体而言,台湾职业生涯教育受到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影响,注重个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我选择,强调以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模式来教育培养和评价学生。从本质上讲,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涯教育的目标可以说是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

2 台湾地区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实践

台湾的技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得以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构成的体系,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之相应的,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形成了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较为成熟的体系。台湾各技职院校都设立有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全面指导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发展。笔者根据对台湾技职院校的考察,对台湾技职院校生涯教育的特点做如下归纳:

2.1 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

生涯发展中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在职业教育阶段以“适性就业”为核心价值,努力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加竞争力、加强适应力。生涯发展中心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生涯顾问咨询制度;引导并协助学生收集就业相关信息,提高求职巧,做好就业或者创业的准备;倡导学生多元学习、终身学习;凝聚学生情感,使之感受学校关怀与照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设定了完善的、具有连续性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某校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为例):

大一年级:以职业生涯关注辅导为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和“认识工作”,前者主要是职业生涯性向测验、职业生涯性向咨询等测评,后者主要是生涯规划与热门行业分析讲座。

大二年级:主要开展自我管理能力辅导:通过职场礼仪与态度、校友职业生涯分析、职业生涯分析、校友生涯座谈、生活礼仪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对职场有初步的了解,称为“职场初探”;通过思考逻辑训练、个人EQ管理讲座等,增强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称为“增强能力”。

大三年级: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包括咨询会、职场体验学习营、产业市况分析、企业导师请益、英文履历学习等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场;通过工读实习进行“职场体验”。

大四年级:由于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根据他们毕业后的去向,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也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面向就业的准备辅导,二是面向升学、留学的辅导。

此外,还有帮助大学生求职或留学的内容,如校园征才、企业说明会、校园面试、留学咨询顾问、1对1履历指导、生活礼仪教室等详尽内容。

由上可见,技职院校生涯教育伴随着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其内容从生涯教育的认知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职业生涯学习到就业或者留学深造,循序渐进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内容,整体设计极为细致地照顾到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2.2 生涯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实际效用

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展开的。其课程设计针对三个方面,根据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但都是以实际效用为出发点的。

在自我觉察方面,采取了通过学生对自我总结的个人性格、兴趣、特长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同时,借助生涯测评量表、价值观拍卖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的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价值观的机会,以此评估个人职业生涯适合的方向。

在生涯觉察方面,以实践为主,安排学生参观访问就业单位或机关,了解职业和职业的分类;安排学生访问自己的亲友,了解他们所担任的工作角色;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作角色的特性,并体验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状态。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生涯觉察的同时,对工作世界有更深的认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着重针对学生个人生涯的性向及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设计生涯相关技巧演练和讨论,养成学生在工作态度、遵守纪律、判断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良好能力,以及养成他们妥善运用与规划时间的能力等。

另外,运用相关活动,如举办生涯博览会、结合户外教学等学校重大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做工作的介绍、参观工厂、举办生涯辅导讲座、校友返校经验传承,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也是台湾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3 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不同于就业指导,生涯教育是要从关注学生如何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扩展到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最终要解决的是将学校进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化进行融合统一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生存质量问题。台湾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他们以职业教育为基础,通过系统的 有序的职业生育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并逐步完成社会化,为学生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

生涯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在选择符合个人能力、兴趣和意愿的职业,同时形成可持续的,不断提升的生涯发展过程。生涯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效益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它同时具有社会性,能够对解决社会稳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4 结语

生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帮助学生确立未来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定位、进行职业分析和开展职业训练实践,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职业理想,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精神与能力,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成人及成人世界;蛮横地改造;厌学症;原因;策略

“地球上缘何没有星星?”在回答这个有点荒诞的问题时,我打算先从印度的一部大片谈起。故事讲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处处充满了厌学、叛逆、迷惘、痛苦、自闭的性格和行为问题:他上课屡屡顶撞老师,考试接连零分,被好几所学校劝学回家,父母只能以拳头咒骂来解决问题,他逃学、搞失踪,无可奈何只能被关进一所寄宿制学校,在这期间他没有朋友,自卑自闭,有一度他曾想到从高墙上跳下去也是一种美丽……然而结局他却很幸运,有一位朋友式的老师走进了他的心里。其实,影片中这个不幸又很万幸的男孩的故事在不停地撞击着我们成人及成人世界的“软肋”-----还有多少个不幸的孩子正在承受着这个男孩的悲苦遭遇?地球上还能容得下那些闪烁明洁的星星吗?

这部影片为我们成人提出了一个由我们及我们的社会自编自导反过头来又怨天尤人的社会顽疾问题:中小学生厌学症

厌学症即在教育中出现的学生“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的现象。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厌学症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甚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它表现在课堂学习上为不能专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严重时出现逃学、出走等现象。它是学生的厌学行为和厌学心理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根据这几年从教的经历,我将结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从社会、教育制度体系、学校、家庭、学生及学科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厌学原因及应对的策略。

我们学校位于德州市教育比较滞后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且落后、,师资力量很薄弱,再加上我们学校是一所容初、高、职于一体的综合型学校,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 “留守儿童”,这就注定了我们学校的教学责任和压力大,教学情况复杂,尤其是高中生被公认为一批“批量化的问题学生”,他们大部分往往是以中考200多分的成绩入学,还有相当一部分无分数及所谓的“社会浪子”生,自然厌学成了学校最棘手的问题。

经过对我校学生多方调查和问卷,我总结了学生的厌学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原因:

社会既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大染缸,它既磨练出精华,又能无形中塑出一些“残品”,对于一些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还不成熟,还未稳定的学生而言,社会对他们的厌学问题是要负很大责任的。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的原因包括:

1.1 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偏颇,窄狭。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往往决定了人们的言行和追求。因此肤浅、偏颇,窄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只能导致偏颇的行为,中学生厌学就是其中之一。

社会上偏颇,窄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包括:

1.1.1 学习功利性而导致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人们尤其是成人世界里的七成以上的人,依照传统,依旧把读书的价值肤浅、矮化到到底能为家庭和自身带来多大物质好处,是读书以后带来的效益大还是别的,一旦这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之心被挫败后,一种读书无用的观念认识盛行,并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对思想观念已近成人的且利益之心较浓的中学生影响最大,从而引发厌学情绪。

1.1.2 唯钱独尊的价值观念及享乐主义的盛行。经济发展为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许多人“一切向钱看”,“唯钱独尊”的错误价值观念,在他们的思想里 “金钱”就是上帝,同时他们以占有钱、挥霍钱为自己地位、身份、面子的标志。这种拜金和享乐主义的盛行时刻侵害、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和意志,使学生将学习看作一种苦差,并收周围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的影响,加深了对金钱的崇拜,自然不能专心“卖命”地学习。

1.2 社会问题的突出。

1.2.1 社会的就业环境的严峻,淡化、打击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无度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极度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家庭和学生热切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的范围之窄,和理想差距之大,大学就业市场之不景气,严重打击了人们对大学的渴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一种迷茫和困惑,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价值轻视化、不理解,厌学情绪随之产生。

1.2.2 贫富差距的突出妨碍、迷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世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另外一种经济怪圈就是社会的日趋下流: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大。一些富二、三代,官二、三代总喜欢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及在社会就业等各个方面的优越感,这在无形中危害了大多数贫困、普通生的权利,无形中伤害了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求学改变命运的理想,从而导致在学习上自暴自弃的错误观念。

1.3 网络传媒及舆论的滥化对毒害着学生的精神。网络虽然为人们带来便捷、现代化的生活气息,但网络上的聊天,暴力游戏,等滥化也极大地诱惑、毒害了一些学生的人格和进取心的发展。此外此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生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受其蛊惑,逐渐厌学。

2.教育体制、理念问题

合理、科学、进步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应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长远发展而服务。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2.1 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轻人格的依旧极大地挫败的学生的积极性。尽管素质教育召唤人们对孩子的德育培养及人格尊敬,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教师、家长甚至一部分孩子,还是将智育、分数放在首位,并看为学习的唯一,并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它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架空了素质教育,使得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的人格备受打击、侮辱。他们自身也受尽分数之苦,忘分却步。

2.2 教育内容和生活实践的脱节淡化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如今我国教育体制设置的大部分学科仍停留在上层建筑的认识层列,这导致了所学内容的深奥、抽象,加剧了学习难度,加之许多学生不理解此学科的意义,很难在生活中找到运用的价值。这种重理论,轻实践和动手力的教育使得学生对学习不能重视起来。

2.3 “一刀切”的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的冲突让学生不知所从。以分数为基准,“一刀切”的高考制度,逼迫、催促着学生们努力学习、考高分,而近年的素质教育表面却有点和高考制度唱反调,这让自制力、思想认识还不成熟的学生们很是迷茫,不知所从,惰性很大的学生甚至认为这是对高考制度的否定,从而放松学习,长此以往,引发厌学。

2.4 高等教育商业化的盛行催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近年来,高等教育倾向于商业化发展,高昂的学费,对于许多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都是一笔极大的负担,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因此而顾虑,踌躇,长此心神不宁,无心于学习,造成跟不上课程的后果,从而催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5 教育手段目的化的倒置。教育,既重“教”,更重在“育”。而传统的“教成绩,出分数”,在新课改、新理念的提倡实施中并未发生多大的改观,加之高考制度的依旧,使得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仍将分数、成绩这个教学手段目的化。这种手段目的化的倒置扼杀了很多有天赋、潜力很大的学生,使得他们向厌学的方向发展。

3.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和教师是一部分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这和不合理的、过度的学校教学制度,教师的实际情况相关的。

3.1 不科学,片面的教学评价,激起学生厌烦。学校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分数,为此而不断地设置一些评价机制和手段,每月一考,每学期四考。考完就是成绩表的展示,接下来是教师的点评,进步稍加鼓励,否则就是暴风骤雨。学生很是疲惫,积极性和成就感、新鲜味,全被消磨殆尽,从而激起学生厌烦情绪。

3.2 课程设置单一,过重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厌倦。大多学校设置的课程除了文化课,仅有的就是几节体育课,学生每天要上十二、三节文化课,加之课上课下繁重的作业,加剧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加之家长、老师的威逼,极易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厌倦

3.3 深难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厌弃。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难度突然加大,并出现教育断层,这让很多学生难以适从。加上教育内容的深、涩、抽象、不易理解,很多学生一起步就败下阵来,最终从心理上排斥本学科,导致学科厌弃。

3.4 教师方面。教师方面的原因很多,在此加以概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4.1 教师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技术手段水平的落后。

3.4.2 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素质低。

3.4.3 在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厌教情绪。

3.4.4 教师不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4.5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赏识教育。

4.家庭、学生方面的原因

家长的言行、一举一动,总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然而,不当家庭教育却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反面的效应。家长的不当教育有:

4.1 家长的不当期望值。很多家长,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常常以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出一些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易挫败学生热情。还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目标设计过低,导致孩子基础、自制、自主力差,从而导致厌学。

4.2 家庭关系氛围的不和谐。家庭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生活场所家庭中的关系、氛围不仅关系到一个人早期思想意识、智力和身体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他以后的成长,关系到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以及走向社会所受教育的全过程。缺乏交流、理解的家庭关系,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对学习要求越严格,他就越发厌学。破碎的家庭中,易使学形成自卑心理。孤僻,敏感,一旦碰到学习受挫,情绪就非常低落,以至于害怕学习。

4.3 教育方法手段的失当。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导致学生厌学。过分宠爱的家庭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且承受挫折能力很差,一旦在学习上挫败,就会一蹶不振,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变态的逆反心理。他们常以“小暴君”的身份和手段来对待他人,在学习上,更易厌学。此外,疏忽型的教育方式,因缺乏必要的辅导、关心、耐心也能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4.4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家庭经济好的家庭,学生易形成一种优越感,他们不用承受以后的生活压力,爱摆酷,贪恋物质享受,对于学习有种因心情而定的感觉,因此,这批学生最易厌学。经济状况很差的家庭,孩子容易自卑、自闭,不喜交往,心事多疑,学习的心里干扰因素很多,也不利于学习。

4.5 学生自身的原因。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基础知识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失去信心学习动机和价值取向的错位意志薄弱,自理自立自控力不强,耐挫力差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普遍。

5.各学科的共同特点

初高中学科,尤其是高中,各学科无一不难度加大,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有几个表现,①各学科的抽象程度突变②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③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加上学生、老师对“教”与“学”的认识片面,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厌学。

根据以上厌学原因的分析,我们可试着探索并实践以下策略:

1.社会方面

首先, 社会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从精神上得以充实,提高。注重品德教育,学会爱惜自己,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此外社会应加大打击力度,净化滥化、低俗的网络和大众传媒

其次, 进行教育与就业体制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构建安全校园。

2.教育体制上

应改革考试制度,加大教育投入,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轻松、快乐得学习调整教育课程,让教育紧贴经济、紧贴生活。

3.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的改革,可以带动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它为教师的改革打下基础学校应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厌学生的教育转化。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探讨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紧抓双基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信心。

而教师为配合学校应从做到:

1、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全面了解和恰当评价学生,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关爱、悦纳老师。

3、因材施教,分层教育, 注重培养厌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法、进行情感教育和引导, 4、激发学习动机 ,构建和谐、高凝聚力的班级体,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

3.1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给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3.2 通过心理健康咨询站,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摆脱网络危害。

3.3 调适负担,为学生减压

4.家庭、学生方面

家长应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真确对待孩子,为孩子创建一个比较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4.1 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

4.2 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孩子健康个性。

4.3 尊敬孩子,维护孩子自信心。

4.4 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提出合理要求,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动机,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

4.5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增进家校联系。

4.6 多方寻求社会教育支持学生自己也要在认识到家长、教师的良苦用心的基础上学会尊敬家长、老师,积极配合他们的教育,真正做到:

4.6.1 增强责任感,克服自身惰性。

4.6.2 通过自我认识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4.6.3 积极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

4.6.4 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坚定学习的意志。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面向武汉大学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电磁污染与对策”和“现代环境污染与都市病”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探讨了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各项创新措施。研究表明,在通识课的教学实践中,若能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加强师生间的理解、配合与互动,并灵活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则可以显著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通汉课概述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目前,在大学里加强通识课程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校纷纷推出多学科、多门类的通识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通识课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领域的各门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分析方法,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其价值所在,它主要强调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然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积极探索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通识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通识课的最大特点是它面向的对象复杂化。来自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择-I’1并不熟悉且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背景的通识课,这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要想做到教师讲得下去、学生听得进去,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强调二者的“和谐”。其次,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保证教学效果。下面结合笔者亲身教学实践,做一简要介绍。

1.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已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变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显然,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如何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是值得每位大学生关注的课题。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作为通识课老师,不但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引导学生努力地学习,提醒他们注意提高综合素质,设法把自己锻炼成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因此,笔者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首先是入学教育第一课,极力倡导大学最应注重的三件事:情商、智商、身体。建议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把身体锻炼好,还要学会“能言善辩”,重视提升自己的情商。紧接着展示一位清洁工老爷爷在工作岗位上累死的惊人事例,庞大的工作量指引学生反思父母工作的辛苦,算一笔笔甚至是学生每节课包含的消费账。无论哪一年级学生都对此举反馈良好,有开始反思的,有如醍醐灌顶的,总之心服口服。学生开始思索大学生活、学习的各方面,而思考本身开启卜笔意外收获:大学生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出:大学生应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来激励、提升自我。

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课程学习体会,从中可以看出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1)王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的话让我觉得这个老师是在真正地教书育人,最开始老师讲了许多与课程无关的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课程中也不时有所涉及,我觉得老师讲的话都很实在、很真实,也很受用,您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告诫我们这些事情,会使我们终生受益的。

(2)我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老师在第一堂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公式:无所谓+无所为+无所畏=自残。我很有感触。既然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啊!

(3)老师讲课的认真态度也令我印象深刻。老师第一节课就讲述了真正的大学生应该怎样生活与学习,我当时真的很有感触,对这门选修课的态度也认真起来。

(4)老师第一节课讲的内容我影响深刻。那就是我们应当怎样度过我们的大学四年呢?父母赚钱来供我们读书不容易,我们最美好的光阴也不可以浑浑噩噩地度过。在大学里面我们要学会做人、做事。学一技之长、做可爱之人!

(5)老师的选修课很严格,很注重互动性,让人不敢怠慢,第一次觉得选修课不是儿戏,也不是混学分。第一堂课老师批评得很深刻,也很正确。大学已混过两年被老师那么一说的确很羞愧啊!所以这个课我真的开始认真听了感谢老师给我们上的这门课,谢谢老师让我重新严肃认真地对待我的大学生活!

(6)老师作为一名通识选修课的教师,十分负责,爱生之心、盼生成才之心拳拳可见,是一名有爱心的老师。希望老师以后继续保持这样的风格,做学生的领路人。

2.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识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开阔的眼界,感受不同学科的魅力,如果它同时能够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或引导,那么它必然是一举双得。因此,笔者开设的“电磁污染与对策”和“现代环境污染与都市病”这两门通识课,其主要内容都是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际,是非常实用的课程,所以它们深受学生欢迎,每次上课教室都爆满。

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课程评价。

(1)这门课程是我目前为止觉得最有用的一门课程。因为,我一直觉得,学校开设一门课程,是应该让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方便同学们的生活,而这门课程恰恰满足了我一点需求,它让我学会了更多的生存技巧,让我明白了如何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为我的生活又提供了一层保障。首先,这门课的开设很有时代意义,贴近生活。其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再次,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不仅对环境污染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学会了很多防治都市病的方法。

(2)这门课算得上是一门精品的课程,课程教学结合了我们关注的热点和兴趣点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课程最大的闪光点,使课程更加有趣和富有吸引力。

(3)这门课对我平时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时没注意的东西也开始注意_j’o老师讲的东西真的很有用,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学计算机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天天对着个电脑,体育锻炼也很少,自从学这门课后,我又开始锻炼了。

(4)该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能再运用于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和明白。

(5)自从上过这门课后,我对电磁污染的认识使我改掉了原先一些很不好的习惯,现在使用手机和电脑也会更加卫生合理。而且我将所了解到的知识向同学和家人传播,使他们也开始对身边的电磁污染更加注意。看到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帮到身边的人,使我万分高兴。

3.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背景具有明显差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只顾自己讲课,’不关心下面的反应,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笔者比较注重互动。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根据课堂情况及时安排课堂提问的环节,并以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或让学生在纸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下课后交上来,记入平时成绩。这些举措显然都能使学生们时时关注课上的内容,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评价。

(1)启发式的教学,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让坐在下面的同学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鼓起勇气站上讲台,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缺乏千里马,缺的是伯乐。你不大胆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别人又怎么能知道你呢?

(2)王老师的授课风格很有特点,特能引人注意。他在上课的时候不时蹦出的经典言论,或幽默诙谐,或精炼富有哲理;王老师知识渊博,讲课时常常旁征博引。

(3)我觉得本选修课的课堂气氛很不错,由于本选修课的主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老师又举出一些鲜活的事例,使得上课的同学往往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4)老师讲课非常好,幽默风趣,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上被充分调动起来,这门课,开课的周一周三我一次也没缺过,合不得不去上!

(5)老师比较注重互动。这是其他选修课老师做得不够的一点。其他老师总是将理论知识放在幻灯片上,不管下面的同学是在写作业或是做些别的事情,自己一味地进行讲解。但该课程的老师会安排课堂提问的环节,也会让我们在纸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使我们时时关注课上的内容。

4.采用课堂辩论赛,既增强了学习效果,又磨练了学生的口才和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大学生的胆量、口才和交际能力均有待加强。因此,笔者开设的两门通识课程均安排了课堂辩论赛这一互动性强、学习效果好的教学模式。它一般是被安排在最后一堂课上,但要事先组织好20余人的辩论赛组委会,并要求辩手们事先要认真准备。另外,还强调大家积极参与,对于组委会成员都有一定的平时成绩加分,即使当观众,也给予适当加分。尤其是当辩论赛结束,评委评定辩手名次的空档时间内,积极提倡观众与辩手对话,并给提问者适当加分,此举也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评价。

(1)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举行的精彩辩论赛,既锻炼了大家口才又让大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在锻炼了我们能力的同时又让我们结交了许多朋友。

(2)我觉得老师“在最后两堂课举行辩论赛”的教育方式很独到,在无形之中既锻炼辩论者的胆量和口才,又让观众学到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这里,我希望老师继续把这种授课方式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3)通过辩论赛形式展现同学风采的同时,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老师的上课方式我挺喜欢,尤其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的环节,虽然我没有参战,只当一个观众,可是我看到了参加同学的表现,他们或许在辩论方面没有很出色的才能,但是他们上去了’表现了自己,去证明自己,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挑战,迈出去的一步就是成功。所以我们在大学要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老师您正是给了我们这个平台,给了我们增长才能和展示才能的机会。

(5)老师采用了辩论赛这一互动性强、吸引人的形式,同时采用给以较高平时成绩的鼓励奖励方式,使得几乎全部的同学能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可见这一形式十分成功,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坚持这一形式。

(6)最后的辩论赛,作为一个上场的选手,我更能够切身感受辩论的乐趣,在思想的交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很喜欢每一个环节,因为我们都能从中受益匪浅。最后再次祝您的课程越办越好1

5.利用视频教学,触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习效果。后天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在影片中,你能看到纽约市被淹的镜头:慌乱的人群飞起的汽车破碎的玻璃,后面是楼一样高的巨浪……你能看到发生在夏威夷度假海边胜地受到飓风侵袭的场面。这就是破坏大自然的后果,这就是对人类的惩罚。

鉴于此,在“现代环境污染与都市病”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上,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后天,并要求学生提交观后感。此举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调动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6.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通识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成分的差异,以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讲解来降低学习专业理论的门槛,并提供给文科学生选择提交课程论文来结课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兴趣,并顺利学到满足自身需要的知识。这也提高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宽容度。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