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时间:2023-03-15 14:55:46

导语:在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第1篇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我们可以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让学生有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原案例:

片段一:

导入: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大自然的风景画。(出示多媒体课件)大自然美吗?大自然很美,她的文字也很有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云、石)你是从哪几个小节中知道的?(2~6小节)

分析:出示风景画似乎与文章本身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可以换种方式导入,既能与文章有密切的联系,又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片段二:

昨天老师已布置了让大家搜集与课文相关资料的作业,现在请看课文2~6小节,介绍了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各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或最熟悉的一种文字,先在组内介绍,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可以做补充。

(组内交流3~5分钟)汇报。

分析: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这样设计符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但问题不够明确,找出文字,并讨论它们的作用让问题明朗化,学生更容易操作实施。

片段三:挑选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或段,读给大家听。

没有具体化,另外,学生的知识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没有拓展知识。

片段四:没有将描写花岗石那段文字好好分析语言的生动形象,为学生的仿写设置了障碍。

改进后的教案:

片段一:

一、复习导入,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了哪两册,每一册分别介绍了哪些文字?

过渡: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这本书中的文字非常感兴趣。那么大自然的文字究竟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用“――”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分析:导入紧扣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提出两个问题:(1)哪些文字?(2)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线索,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片段二:

在教学星星一段时,这样处理:

1.是啊,茫茫夜空,点点繁星,是指路的明灯,你还知道天书上哪些辨别方向的文字?

2.确实如果我们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也不用担心,课件出示儿歌――《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补充介绍沟渠北边的雪先化)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

指名读,其他学生认真听。

3.小结:大自然的文字无论是天书还是地书都可以辨别方向,多么神奇,记住了吗?

分析: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的拓展资料,让学生知道不仅仅是天上的星星有辨别方向的作用,其实,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事物能辨别方向。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片段三:

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他每次写作都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语言活泼简明,深受全世界读者喜欢。

1.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6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伊林的语言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

2.交流讨论:“居民”、“披着毛皮”、“爬”、连续三个问号……

3.重点交流“爬”。这个“爬”如果老师把它换成“移”好不好,为什么?(“爬”既可以看出冰块移动得很慢又给人生动有趣的感觉,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乌龟在慢吞吞地爬着,多么可爱啊!)

那么现在你知道“爬”为什么加双引号吗?(并不是真正的爬,而是冰块在移动。)

4.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它的生动有趣。

分析:虽然本文是说明文,但一点也不枯燥,源于文字生动形象,特别是第6小节,所以要重点分析,学习方法,为仿写奠定基础。

片段四:

拓展《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颠。这就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经是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分析:出示这首诗两个作用:

1.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和作用,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可以参照这首诗中不同的句式练习仿写。

【教学反思】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那么,如何来落实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上出语文味呢?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应该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根据以上理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弄清文中出现的几种大自然语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揣摩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同时,结合整个单元的安排意图,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

第2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这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作者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旅”“浦”等12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说教法

结合多媒体资源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我把语文课堂和课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新词和课文内容,促进学习。

三、说学法

1.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2.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3.在导学第2段后,让课件资源紧随学生步骤,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自主学习3、4段。

四、说教学过程

统筹以上计划我计划教学过程为以下几个步骤: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范读课文后,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兴奋了起来。这时,我利用课件把本课该掌握的生字和词语展示出来让学生识读并加以讲解。课件的直观和实用性及时满足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趣,既解决了平时生字教学时枯燥学生不愿听的难题,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件教学字词的这一优势我也运用于总结课文生字词这一方面,如课文中的出现的多音字和叠词积累。

幻灯片的使用符合学生活泼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主动积极调动视听感官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激发了学生对生字新词学习的热情,学得轻松,学得主动,逐渐养成乐学生字新词的习惯,这真是让学生受益终身。解决了以往课堂识字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的比划,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讲,或是不懂得要听讲的现象。使得生字教学与词语积累方面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赏读情趣这一环节,我打算导学蒲公英传播种子这一小节,苍耳和豌豆两小节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低段学生还不适宜完全让其自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示范和指导。

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得少,只有少数学生见过文中提到的植物,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说很难与全班同学形成共鸣,于是我用图片的方式把蒲公英、苍耳、豌豆一一展示,把“降落伞”“铠甲”“豆荚”都带进课堂,结合课文诗句,老师分析讲解,同学们的各抒己见,植物生长的特点和大自然的无穷趣味,便从孩子们口中一一说出,从孩子们一张张笑脸上流露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

正是由于实物图片这一纽带,轻易地把少数人的情感体验变成了全班学生共同的情感体验,由少到多,由点到全,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把教学推向了一个。

有了情感体验还不够,学生虽然知道了蒲公英是借助风婆婆去旅行却还不能深刻明白蒲公英如何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学生讨论后我给他们展示了蒲公英传播种子的视频。让孩子们随着视频中的蒲公英娃娃一块去旅行。

并伺机解释“微风轻轻一吹蒲公英娃娃就一个接一个向四面八方飘去,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纷纷’。”视频看完,不但懂了蒲公英传播种子方法,还理解了重点词语,真是一举多得。

当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话匣子便打开了,我顺势引导用填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想象,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说和说自己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再用课件展示有代表性方法传播种子的植物的相关知识。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在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结合课文用反义词的方法总结发现奥秘的方法,那就是“细心”,做一个用心的孩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网络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深得学生喜欢,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能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在巩固练习时要增加训练密度,提高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人机互动,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语文走进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只要做有心人就会获得更多知识与乐趣!感谢班班通走进教室,让我们快乐又轻松结束了一堂课。

以上就是班班通资源应用的一点心得,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使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应用综合识字法认识本课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3、创编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品味语言魅力、积累语言、发挥想象力。自主识字,

2、运用综合识字法进行识字。

教具准备:

①铃铛1个;②课件、磁带、录音机;③磁钉、卡片(补充:呼快新);④课前贴上“柳树、燕子”,板书音节;⑤识字记录卡;⑥学生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师举起铃铛晃动两下)

2、板书:铃铛读读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3、同学们你们见过“雨铃铛”吗?

4、板书:雨(课题变成雨铃铛)这个“雨”和“铃铛”有什么关系呢?

5、我们还是来看看雨中的情景吧!

[点评:以实物“铃铛”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地认识“铃铛”两个字,再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看雨景时,知道“雨铃铛”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雨中漫步

1、课件:雨景、雨声

2、师:谁来说说“雨铃铛”指的是什么?

3、生:(雨水顺着房檐滴落下来的小雨滴像小铃铛。)

4、师:著名作家金波爷爷听着雨声看着雨景浮想联篇写下了一首清新别致的小诗——《雨铃铛》,你们想听听吗?

[点评:课件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美的意境之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知道了雨和铃铛的关系。]

三、初读诗文

1、课件:读文(学生边欣赏雨景边听)

2、师:你喜欢这首小诗吗?快把书打开P58读一读吧!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起来,让大家帮你。

[点评: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起了阅读这首诗歌的愿望。]

四、品读背诵

1、想一想:为什么把春雨比作“雨铃铛”呢?你觉得雨声还像什么?(雨声像琴声、珍珠落地声、炒豆子声……)

2、找出描写“雨声”的词语,再读一读:沙沙响丁零当啷

3、放在文中应怎样读呢?学生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师可以范读指导(生评)。

4、分组:选喜欢的方式读,来感受雨中的世界。

5、小组汇报朗读

6、大家评议(自评、互评、师评)

7、背诵课文课件:为画面配乐

[点评:学生在品读的同时进一步受到诗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美妙无穷。]

五、自主识字

1、师:我觉得你们就像一群小燕子,我们一起来盖房子吧!其实盖房子很简单,你只要记住这些字就能盖房子,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些字吧!

2、出示卡片(边读、边说识记方法、边分类贴在黑板上):①、沙、串(编字谜);②、招、呼、快、盖、响(动作、表演);③、房檐、新(观察法);④、铃铛(结合实物记);⑤、洒、珠(分析结构法)。

[点评:鼓励学生根据字的特点采用多种识字法灵活识记,特别是识记“招、呼”两个字时,让学生向周围的同学、老师打个招呼,知道打招呼要用“手”和“口”,很快记住“招”有提手旁,“呼”有口字旁。]

六、“盖房子”游戏:

请学生把字卡放在相应的音节下面,师板画一座房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组成词再说一句话。

[点评:学生积极性高,从而顺利完成“字——词——句”的训练。]

七、反馈识字:

1、拿出识字记录卡:师讲清要求

*******识字记录卡*******2003.4.11

课题《雨铃铛》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

我的收获:

认识了_______个字不认识_____个字

同桌奖我:

家长的话:

2、同桌用字卡互查,查后填表

[点评:同桌间用小铃铛奖励:全认识了得到6个小铃铛,可涂上对方喜欢的颜色,错1个得到5个,依次类推。同学们对此项活动兴趣极浓,效果很好。]

八、课中休息:

小雨沙沙(边听音乐边唱边表演)

九、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

2、课件演示:(难写的生字)学生仔细观察:①、字在格中位置、结构;②、笔顺;③、笔画;说一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点?

3、生描描、写写(边描边说)

4、反馈、评议(自评、互评、师评)

[点评:按“观察——提醒——描写——评议”四个步骤来指导写字,“评议”包括自评、师评、他评。相信长此下去,学生的写字水平会得到提高。]

十、想象创编

1、再读课文,问:春雨还在“招呼”谁?

2、想一想,说一说春雨还会落在哪里?会引起什么变化?(创编课文)

3、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共同创编的课文

[点评:学生通过分组交流,讨论协商体会创编课文过程中的乐趣,学生们在参与中相互启发,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第4篇

关键词:情感;教学目标;感知;感悟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也就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一节颗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你讲得如何如何生动,如何如何精彩,让学生如何听得泪流满面,整个课堂鸦雀无声,老师一人表演。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阵地,教学要有宏观意识和人才意识。宏观性要在课堂上体现国家对语文教材编排的思想性培养;人才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趣味性是教师才华能力面的展示,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的环节。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一节完整的课。这就要求备好一节课是关键,现在我把小学语文课本《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案例给大家展示如下,以便共同学习。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习文章表情达意的方式,模仿课文说说写写。

1.1 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2 学生分析

儿童是最富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勃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及至梦幻的想像力。而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想像空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美、亲近美。而且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实践的欲望,他们对现实世界已具有一定的的生活经验,乐于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让他们在读中感受美、想像美,再去创造美,步步渐进,使他们身临其境,趣味盎然。

1.3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情激趣、以问激趣、以动激趣、情景激趣等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生动了课堂教学。

1.4 教学过程

(1)导入,揭示课题。

① 小朋友,你们喜欢夏天吗?在夏天的时候,你喜欢做些什么?你们见过大大的荷叶吗?有一个小朋友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真想变成大大和荷叶》(板书课题)

评析: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篇课文的题目富有儿童气息,贴近儿童世界。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亲近、融于大自然的渴望,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②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谁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想变成荷叶?你有没有想过变成别的东西?……)

评析: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这时,学生明确了读的目的,朗读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同时也为课堂上老师的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先读通顺课文,然后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想一想,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2)检查学习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总结:

①“我”为什么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

②“我”为什么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评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十分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能力还比较低,他们的问题比较零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比较、总结,使学生的思考点集中到课文的中心内容上来。可以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在课文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目标,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而且可爱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总结的问题就是自己思考的问题,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他们学习的热情就会激发出来。

3 欣赏想象,读中感悟

(1)“我”想变点儿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自由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雨滴:

师:雨滴像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睡在绿叶上的雨滴。雨滴睡在绿叶上会怎么想?你看到这个情景又会怎么想?

生:雨滴睡在绿叶很舒服。

生:雨滴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睡在一张绿色的床上。

生:雨滴想:我睡在绿叶上,真是舒服极了。一定会有许多人羡慕我的。……

指导学生读出小雨滴睡在绿叶上时的舒适、悠闲。

评析:多媒体课件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雨滴睡在绿叶上的情景。这时,学生仿佛自己就是睡在绿叶上的雨滴,学习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

②小鱼:“清凌凌”的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鱼在水里游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学着小鱼的样子自由自在地在教室里游一游。

师:采访一下“小鱼”:你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来游去时,感到怎样?

生:河水清澈透明,我在水里游的时候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生:河水清凌凌的,我游泳时,可以呼吸到新鲜的氧气,感觉很舒服。

生:我在水里游的时候,感到很自由,很快乐。……

指导学生读出小鱼的自由和快乐。

评析:教学细节看似简单,却蕴涵了智慧和深刻。末尾的省略号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思维,而且积累了语言,生动了教学。加上老师的激励和赞美,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增强了积极性,从而生动了课堂教学。

第5篇

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简单、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要眼、心、口、耳并用,以实现学生与文章之间心灵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相交融。走进坡笔下的《水调歌头・中秋》,学生对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产生了困惑。于是,我向学生提供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都要赏月、吃月饼,这已成为我国的一大习俗。这里“婵娟”就是月亮的意思,整个诗句也就容易理解了,用这种方式进行讲解可以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空间距离和心灵的距离。

教师还可以设计特定的情境让学品味文章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还原、再现语言文字,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品味语言的魅力。文章作者往往是先感悟生活,再用笔抒怀,而读者却恰好相反,他们是先看到文章才能有感而发。在学习《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体验森林之美,感受森林的“品质”。把森林的骄傲和顽强生命力转化成具体意象,通过意象在大脑中再现森林的生机,再现大自然的伟大,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实现情感的迁移。

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厚度,对身边的人和事多一点关心,为幸福开怀大笑,为不幸失声痛哭,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

二、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简单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语文老师要及时抓住一些德育素材,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音像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敬畏自然》时,我先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音像资料,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到敬畏自然的段落和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学生在音像的熏陶下,很快进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中,对大自然之美和宇宙之美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课文深刻地感知后,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进入到“敬畏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为大自然做“讲解员”,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语文教学绝不能因为价值观复杂、不可触摸,而丧失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与语文教学有关联的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营造利于学习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把文本展现给学生,深化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在学习《夸父追日》时,教师可以渲染神话情景:很久以前,有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叫夸父,他与太阳竞赛……。、并伴有跌宕起伏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夸父的倔强与顽强,为挖掘《夸父追日》的内涵奠定基础,并在朗读中感受神话中表现的“夸父精神”,反映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设计悬念问题,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有一种急于了解、急于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授《海燕》时,我播放一段轻松的乐曲,用课件出示海燕的图片并提问:“海燕是什么形象?”学生说到了海燕的美丽。我为同学们展示大量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图片,在学生为之震撼时开始进行课文阅读,学生没想到海燕这么坚强,从而对海燕充满好奇心,“文中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通读课文说一下他们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设置这样的悬念,可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学生亲自去读、去思考,才能真正体会到“海燕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6篇

作者童年都玩过什么?最着迷的是什么?(学生汇报)

二、新授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认真读课文3~6自然段,想一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孩子们快乐的段落多读几遍。

(一)汇报: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乐很幸福)

(二)你从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体会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欢乐?

1.预设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孩子的快乐

(1)体会打扮自己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①教师课件展示这一段落

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③学生猜想孩子们还怎么打扮自己

(2)体会跑大树钻丛林的快乐

师:我们接着说,你认为孩子们做什么的时候也是快乐的?

生:孩子们钻丛林的时候是快乐的,爬大树的时候是快乐的。

①体会孩子们的淘气

②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还可能遇到什么意外情况,学生可以联系第四段

③想象孩子们的兴奋、危险的场面

④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过渡:是呀!孩子们采集绿叶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惊喜出现,孩子们多快乐呀!他们怎么能不对绿叶着迷呢?为了采集这些绿叶,孩子们都去了哪些地方?

(3)体会怎样找树叶

①抓“跑遍”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指导朗读

2.预设从第五段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

师:你还从哪个自然段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快乐?(生汇报第五段)

①课件出示第五段

②引导孩子体会搂落叶带来的快乐,练习语言表达

③体会孩子的勤劳懂事

④体会绿叶打扮教室、做标本带来的快乐

⑤体会分号及省略号的用法

⑥指导朗读

师:孩子们不仅帮助家长干了活,而且在干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无穷的快乐。你愿意把这份快乐通过你的朗读带给同学们吗?

(三)简单学习第六段

师过渡:其实让作者着迷于“绿叶”,不仅是因为采集绿叶时有高兴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和趣闻。

①作者都学到了什么?(学生读)

②教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几种植物的叶子,并请学生说出它的药用价值。

③学生补充其他植物的叶子,并讲解用途。教师补充资料。

总结:孩子们不仅在采集这些绿叶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孩子们怎么能对绿叶不着迷呢!

三、拓展延伸

1.作者的童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呢?

2.播放歌曲《童年》。

3.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快乐,老师想同学们肯定有自己别样的童年,在拥抱大自然的过程中肯定也有让人羡慕的快乐,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学生拿出照片讲述自己的快乐)

四、作业设计

1.和家长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快乐。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正像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音乐也是一种效果很好激发手段,我们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我在讲《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为学生学习创设了学习情景,营造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充实课堂,化抽象为形象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板书和讲解上,导致授课信息量受到限制,课堂上时间利用度不高。若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材,学生程度差异,编好授课内容,根据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进行教学演示,使授课过程条理清晰,用有限的宝贵的课堂时间,充实课堂信息量,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气氛,通过图文能够将难于表达的语言文字用仿真手段形象表达出来,到达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一文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很多有关大自然美景的录像,活泼可爱的金丝猴,在树上荡来荡去;体形庞大的白鲸,在水中嬉戏;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慢慢地咀嚼,学生仿佛置身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不由心旷神怡。然而,一段段触目惊心的真实录象,又让学生惊骇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被毁,动物被大量捕猎,濒于灭绝,沙尘满天,垃圾成山,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学生被深深震惊了。随之而来的飓风、海啸、洪水、沙尘暴、泥石流的场面更是让学生触目惊心,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啊,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来,抽象的难点便很容易突破了:人类妄想征服自然的想法是多么的自不量力啊,我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且因为有了感性认识,学生的讨论进行地很热烈,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耐人回味。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简单化,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教材抽象的内容更直观,更利于学生接受,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轻松突破,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培养创新,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师们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条件,丰富的网络资源,课件生动活泼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的感官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学生的对语言点的理解与强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具体直观、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置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 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教学《春》一文,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几个多媒体演示片段,同时请同学们给每个片段写约百字的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有关同学朗诵解说词,再对照课文内容做出评议。这样,既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所有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虽然多媒体技术能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很多好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推广语文素质教育。

1.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大量的语文进行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对于多媒体,我们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所以,我们应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技术和常规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有些教师在初尝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殊不知,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和功能是无法完全代替的,如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中的功能不可忽视,然而忽视了这些直观教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特点、内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和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

3.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投影屏不能完全代替黑板的作用。

如果屏幕完全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避免把投影屏当成黑板,而忽视黑板的重要作用。

第8篇

一次游戏课上,孩子们正玩得带劲,教室外面忽然下起了雨,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发出了“噼啪噼啪”的响声,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学着雨滴的声音,有的还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模仿雨滴的姿态,这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于是设计了这节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散文诗,学习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

2、学会用象声词创编儿歌《快乐的小雨点》,并通过歌唱、游戏等活动体验创编的快乐,发展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

3、激发热爱大自然、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评:整节活动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来制定教育目标,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活动,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树叶、荷花等图画若干,字卡“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各一套。

3、幼儿人手一份胸饰(树叶、小屋、荷花、窗户等图案。)

(评:在教具的准备上,我精心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创设一种集音乐、动画、图像为一体的动态教学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此外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内容,我还准备了图画及胸饰,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正确理解重点语句。)

活动过程

一、音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聆听下雨,观看画面。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下雨天,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

“有一只小蝴蝶却和小朋友做得不一样,让我们去瞧瞧!”

(评:开场白的设计很贴近幼儿的生活,一下子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课件中美仑美奂的画面,教师简洁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孩子了解的欲望,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下雨天会做哪些事情,在充分聆听后,我将话题一转,将孩子关注的焦点引发到小蝴蝶的身上。)

二、初步欣赏散文诗,了解散文诗的主要情节,学习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

1、欣赏课件片段。

设疑:“小蝴蝶在做什么?它听到小雨点发出了哪些声音?”

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2、完整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及用动作表现。

①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引导幼儿为象声词创编动作。

(评:课件中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柔美的伴奏,使散文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把文学作品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一幅幅动人的、逼真的动画画面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司,使幼儿感受到了散文诗中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所表现的动态的韵味。)

②寻找小雨点落下的地点。

师:“小雨点分别落到哪儿才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呢?”

幼儿思考并总结:树叶上、铁屋上、荷花上、窗玻璃上。

(评:这一环节,我结合图片进一步深入设计问题,根据幼儿的回答逐步出示相应图片,引导幼儿找出雨点落下的地点。)

③探索小雨点落下时的状态。

师:“小雨点落在这些地方好像在做什么呢?”

幼儿讨论、总结:是和树叶在玩耍、落在屋上翻跟头、在和荷花捉迷藏、在和蝴蝶打招呼。

(评:这一环节,教师肢体语言的提示和劝画的直观视觉,加深了幼儿的印象,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小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状态。)

三、学会创编儿歌《快乐的小雨点》,并能和演唱的形式表现儿歌内容

1、教师将幼儿创编的内容串联起来,编成儿歌《快乐的小雨点》。

2、师生共同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儿歌内容。

(评:在孩子们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整理出重点语句后,我引导他们自己来创编儿歌,这样做幼儿特别感兴趣,记忆力、相像力得到了锻炼。儿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儿很乐意用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幼儿熟悉的《两只老虎》这一歌曲旋律,通过歌表演,进一步让幼儿掌握儿歌的内容。)

四、音乐游戏:小雨点的旅行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及玩法。

2、请一名幼儿扮演小雨点,四名幼儿扮演树叶、屋顶、荷花和窗玻璃进行游戏。

2、师生共同游戏。

(评:由于较长时间的静坐欣赏,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开始分散,音乐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再次把活动推向,他们的情绪重新高涨起来,每个人都介入到了愉快的游戏中,自己寻找伙伴做游戏。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小雨点的快乐,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五、结束部分

师:“多可爱的小雨点啊!落下的声音真好听,小朋友们知道吗?大自然里还有许多比小雨点更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听一听。”

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评:在本次活动结束时,我引导幼儿继续去寻找大自然里美妙的声音,扩展了幼儿的思维,进一步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主题得到了升华。)

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各种大自然的声音。

2、通过多种形式(看图书、上网等),了解雨的形成、作用及危害。

附:散文诗

听雨

下雨了,小花蝴蝶不能出去玩。她舞着美丽的翅膀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嘴里嘟哝着:“没办法出去玩,真没意思。”蝴蝶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蝴蝶,然后带她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小雨点怎么会唱歌?”妈妈向她点点头,闭上眼睛仔细听。

小花蝴蝶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啊,听见了,听见了,沙沙沙,那是小雨跟森林里的树叶在玩耍;丁丁丁,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的荷花的花蕊里;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花蝴蝶高兴地说:“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小雨在唱一支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啊!”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在静静地听。

儿歌

快乐的小雨点

小雨点,沙沙沙,是和树叶在玩耍;

小雨点,丁丁丁,落在屋上翻跟头;

第9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提高基本的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或创造听觉效果、或设置视觉形象,让美的情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一、体会语文教学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大自然神奇和美丽的描绘。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的体验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来真正体验到这一点呢?信息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影视风光片再现文本的中的自然景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真正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怎样让学生领略庐山那神奇而秀丽的高峰、幽谷、瀑布、溪流和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庐山的的风光片,将庐山的美景再现在课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真正感受到“云遮雾罩的庐山,真让人流连忘返。”再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小兴安岭的风光片和有关的图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领略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了。春天,树枝长出嫩叶,冰雪融化汇成小溪,小鹿在溪边悠闲的散步;夏天,树木郁郁葱葱,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野花,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白桦树、栎树的叶子变黄了,而枫树的叶子却火一样的红;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枝、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二、感受语文教学的人格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如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渗透着真切的兄弟情,也是对刻苦、机智的“小战士”的由衷敬慕;《杏儿熟了》表达出长辈对小辈的疼爱和伙伴们之间的友爱、敬爱之情;《的故事》则集中体现了以为典型的革命先辈一心为党、忠诚不渝、清贫廉洁的人格节操之美。《刘胡兰》则集中反应了刘胡兰在被捕后不惧怕敌人的利诱、酷刑、恐吓,针锋相对地与敌人展开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刘胡兰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但凡拥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高尚品质的人,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领会课文的思想主题,感悟文中主人公美好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从而塑造自己的美好心灵?电教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表现课文内容的美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在帮助学生分析和领悟文中人物的思想时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视听结合、声画并茂、动静相宜、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适度把握、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创造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因此我在教学时都会在课堂上把握时机的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影视资料,让现代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注意力,让他们如临其境,更深刻地领悟其中人物伟大的人格。

三、感悟语文教学的情感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教材中蕴含的精神内容和情感因素,把作者浓墨重彩渲染地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将其直观展现和表达出来,可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如临其境,亲身感受;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进而实现以情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古诗《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描绘的意境和流露出的情感时,要让学生直接体会和感悟出诗人被贬谪迁时的失意心态和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心境是很困难的。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可首先展现白雪覆盖群山,江上无鸟踪,没人迹,苍茫一片的凄凉和清冷。再逐渐推成近景,让学生体验穿蓑衣、戴斗笠的孤单老翁与江岸流水构成的苍凉、萧条、寂寞的意境,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中的孤傲和清高。同时配上长萧古筝发出的凄婉古曲和作者被贬原因的低沉旁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课堂效果。当然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内化为自己理解的语文素养,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在课外可用己笔抒己情,把情感体验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在《凡卡》中可配合切换图片,播放凄凉、忧伤的乐曲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的心灵在凡卡回忆和梦想的美景与现实悲惨学徒生活的对比中受到震撼,加深感悟。

四、领悟语文教学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