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时间:2022-07-17 08:54:18

导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第1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湖北宜昌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82-03

如何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是各级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及广大农业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和探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宜昌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构筑四道防线,建立追溯体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两线工作法”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初步成效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以“两个确保,两手抓”为目标,宜昌市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强化监测,始终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高压态势,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以来,农业部、省农业厅在宜昌市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8.2%。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全市采样监测总体合格率为100%。水产品接受农业部、省农业厅抽检总体合格率为100%。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省政府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检查考核中,宜昌市综合考核评分在全省17个市(州)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

1.2 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1年以来,宜昌市农业局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覆盖市、县2级所有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农资经营门店、兽药经营门、店、动物诊疗单位、养殖场户、饲料加工企业、屠宰企业、奶站及规模以上餐饮伙食单位等,整治行动覆盖面达100%。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逐步走向合法化和规范化,实现了2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即确保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现了5个百分之百目标,即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了100%,生鲜乳收购站监管面达到了100%,定点屠宰场屠宰动物受检率达到了100%,出场动物检疫合格率达到了100%,重大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了100%。

1.3 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深入开展

2011年10月11日,市政府印发了《宜昌市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实施方案》,2012年3月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动员大会。市农业局组建了蔬菜、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专班,分别制定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实施方案及相关考核评分标准。各行业广泛组织规模种植、养殖业主对照实施方案及相关考核评分标准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宣传与培训,目前已有27家蔬菜生产基地、48家畜禽规模养殖场、18家水产养殖场的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通过考核验收。

1.4 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国家启动新一轮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建设的浪潮中,加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的整合,加快宜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宜昌市政府将农业综合检测中心项目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目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已申报到农业部,农业部已确定将宜昌市纳入2012年第1批项目投资计划。各县市区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食品安全保障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了建设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了1名联络员专门负责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建设进展情况的跟踪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并先后成立了宜昌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宜昌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健全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监督管理、检验检测、执法行政处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实现突破

2012年5月28日,市农业局与市食安办、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联合召开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动员培训会议,正式启动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整合市直农业部门(含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监管和执法力量,组建了一支由46名监管执法人员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队伍;再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处置流程,限定案件签收、调查、检测、处理和反馈5个环节的处置时间,提高举报投诉案件的处置效率;完成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比对,从城区121个社区、1110个网格中搜索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的64个社区和108个网格,摸清了城区111家菜市场和生鲜超市所在社区和网格,按照集中连片、方便管理的原则,将城区111个市场划分成2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实行2名监管执法人员负责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实现监管部门和社区网格员对接,推动了宜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部门管理”向“综合管理”、“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2 存在的问题

宜昌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两线工作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和群众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公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整体上看,宣传覆盖面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市场轻生产、重市民轻农民的现象,特别是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的宣传不够全面深入,边远农村的宣传还留有死角。少数地方和部门的领导认识还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够强。

2.2 标准化生产进程亟待进一步加快

全市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致使生产标准、技术规范难以落实到位,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1]。

第2篇

把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该法,并列入局机关学习的重点内容,及时印发资料2000多份;利用科普集市进行宣传,让广大干群了解该法的具体内容。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全县共开展了200多期培训,大力推广水稻、湘莲、蔬菜、茶叶、水果等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栽培技术。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认真扎实

为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坚持日常抽查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全年对县城范围内步步高、万客源、易俗河农贸市场、裕丰、长江等宾馆及响水、谭家山、京竹等蔬菜基地蔬菜进行重点抽检710批次,其中合格的693批次,合格率97.61%,对不合格产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了群众消费安全,全年未出现中毒事件。同时在全县选定具有代表性的6个乡镇抽取稻谷样40个,送国家稻米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全面了解稻米质量状况,促进粮食生产安全。

四、继续抓好了示范生产基地建设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进一步加强

围绕我县优势土导产业,做到下基地、进企业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以确保已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认真搞好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的认证管理工作。扎实做好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工作;如质如期完成6个企业8个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工作;完成了宏大公司的湘莲绿色食品认证相关材料的组织,并对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已报省绿办审查。对2家申报无公害认证企业,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及其生产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完成了认证相关材料组织工作并已交省农业厅绿办。

六、认真开展以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在重点季节、重要节假日加大对重点市场、超市的检查力度。全年开展两次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加强了对农业投入的监管工作,严格了种子、农药、化肥、生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依法打击制造、销售假劣农资和违禁使用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积极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维护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环境。

七、积极开展市场准入工作

八、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整治工作 为确保“两节”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8月30日召开的全县农产品

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动员会,参会对象是农技站长、生产企业、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的负责人。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潭农发[2012)36号文件)。同时,采用现场检测、宣传法律、指导帮助、限期整改等方法进行了认真督查。重点督查了易俗河、河口、谭家山、中路铺、青山、花石、姜畲、响水、石潭、杨嘉桥10个乡镇。共对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4家超市、1个生产大米加工企业和9个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检查,现场抽检蔬菜样品59个;同时针对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下达了“整改通知书”6份,责令限期整改。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各乡镇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责任,做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宣传到位。农资经营户、生产企业、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等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落实有明显好转。二是市农业局的《关于查禁甲胺磷等农药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张贴到位, 限用农药台帐都发到了经营点(店)。每个乡镇都现场检查了1—3个经营点(店),均未发现禁用农药;限用农药台帐登记较好的有青山、花石、杨家桥。三是谭家山蔬菜基地(李海珍)生产档案较为齐全,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均有记录。四是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包装标识较规范,没有发现冒用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的现象。五是金鹏农贸市场有农残检验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并按检测的要求开展检测工作;步步高超市有配送中心提供的检测单,但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六是有不少乡镇典型。如河口镇针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有新招,由镇政府出钱出力,在农贸市场内设立固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栏,为常年经营蔬菜户统一照相发证并建立档案,实行牌公示。姜畲镇政府组织召开全乡范围内的农资经营点(店)、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生产基地、超市等单位共30多人的会议,会议邀请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工商部门的同志作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青山桥镇政府拨工作经费3000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第3篇

一是全面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按照国务院食安委统一部署,启动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规范,确定首批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作为创建试点单位,带动全国25个省市同步开展全省范围的创建活动。在山东威海召开了创建试点工作现场会,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动各地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是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监测预警。坚持问题导向和重点治理,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水产品禁用药物、农资打假等7个专项治理行动,共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30万家,立案查处问题1.3万个。启动全国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兽用抗菌药科学规范使用水平。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样品4万多个,结合发现的问题督促各地整改和跟进开展监督抽查。针对重金属、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外源添加物等风险隐患,对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粮油、畜禽、奶产品、蜂产品等重点食用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摸查风险隐患,为锁定监管重点、科学指导生产、正确引导消费切实发挥作用。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新制定46种农药490项农药残留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制定农业领域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285项。启动了413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清理工作。研究谋划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完善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加快工作进度,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达到1万项,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同步。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1万个,全国共认证“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0.7万个。

四是不断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将基层监管能力建设纳入行业督查范围,推动全国所有的省、86%的地市、71%的县、97%的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落实专兼职监管人员11.7万人。新投资10.9亿元建设264个农产品质检机构,启动了3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基层监管、质量安全县创建、检测技术等组织开展了14期培训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内容列入188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培训人数1.2万余人。科学谋划和制定“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和执法能力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基层监管机构建设、资源配备、人才队伍、能力提升等课题,努力解决基层监管力量薄弱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

(一)监管机构不断健全,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展开

目前,已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从农田到市场全程质量监控。2016年底,全市96个乡(镇)全部建立监管站,并达到省级标准站的标准。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每年六个县(市)区都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

市检测中心和绥中县检测站均通过“双认证”,可以承担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农药残留检测任务。每年,市县乡三级检测机构采用定性定量与农药残毒快速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蔬菜、水果及食用菌等产品进行风险监测工作,有效地排查了安全隐患,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发展

市政府依2003年-2006年的辽宁省“县域环评”结果对辖区进行科学规划,划出“三品”适宜生产和禁止生产区。到目前为止,全市“三品”认证面积达到355万亩,占全市耕地、果园面积的78%,位居全省前茅。认证产品145个,企业98家;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55万亩,认证产品53个,企业38家。

(四)农药经营市场不断规范

目前,全市经营农药的门店共有558家,经营农药的单位主要是个体经营户,占60%以上,其次是农资供销系统约占40%左右。近年来,市农委对农药市场监管始终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使农药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二、存在问题

(一)标准化生产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虽然农业标准化生产已推行多年,但是由于一些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和摊主,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片面追求产量和早上市、抢市场、抢价格,忽视了农产品优质化。不按制度、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不按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采收农产品,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二)监管力量薄弱,部门交叉,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增加了部门配合、无缝衔接的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到农业、畜牧、工商、质监、药监等多个部门,执法主体多元,职能分工较细,需要部门之间分工把口,加强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否则,易形成漏管现象。

(三)农产品检测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全市针对对农产品的检测还停留在农药残留上,重金属、抗生素等其他有害物质的检测尚属空白。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批发(零售)市场,普遍存在检测设备简陋、手段落后、检测不配套、检测项目单一、时效性差等问题。

(四)农药市场混乱,整治难度大

在农村经营国家禁用农药的“暗流”依然存在,非高毒定点单位经营高毒农药现象比较普遍,未经审查备案的烟剂,个别地区仍有销售,特别是在普通农药中添加隐性违禁成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误用情况时有发生。农药销售记录不完整,进销货台账不完备等现象比较突出,农药市场监管任重道远。

三、解决措施与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其关键是要从生产抓起。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指导和服务。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传授到农民群众手中;其次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化催生规模化,通过规模化促进标准化。

(二)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县级检测机构申请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加大全市检测人员培训力度,保证培训质量,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

一是工商、供销等有关部门要逐步整顿分散的小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投入品大市场,严格农业投入品经营者环评和资格确认;二是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比较突出的实际,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持对制售假劣、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高毒农药购买处方制。三是组建综合监管机构,增加人员和经费,改善装备。

第5篇

2012年初,我县提出了以大力发展精品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旨在通过三年的建设,全面提升我县的现代农业水平。发展精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基础、是保障,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构建“统一领导、监管有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格局,经研究,决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一、联席会议由局长为第一召集人,分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副局长为召集人。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负责人协助召集人工作。

二、联席会议成员由质监科、畜牧局、办公室、法规科、产业科、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经管站、植保站、经作站、林业站、推广(土肥)站的负责人担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质监科,办公室主任由质监科负责人担任。各成员单位各派一名同志为联席会议联络员。

三、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的原则,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目标,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体任务是:

1、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和各成员单位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责情况,及时分析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研究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督促各成员单位建立健全和落实本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组织对各成员单位及其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人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考评。

3、组织各成员单位贯彻落实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上级机关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要求。

4、负责制定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规划并监督实施。

四、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因工作需要或者成员单位请求,经第一召集人同意,可临时决定召开会议。

五、联席会议会务组织工作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需要召开联络员会议,收集各成员单位拟提交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联席会议决定事项。

第6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情况

1、区级:区农业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站的牌子,农业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目前在岗3人。

2、街道级:在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或经济发展办公室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牌子。

3、村级:在全区村居聘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18名。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情况

区政府安排8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和农残速测以及省、市农产品抽检等费用。

三、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农资打假情况

一是在全区X家农资店开展农药经营告知工作, 备案品种    个,其中不合格要求退货的     个。

二是配合省市开展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工作,计抽样43个。开展蔬菜质量速测工作,共抽检214个蔬菜样品,包括大白菜,芹菜,香菜、油菜、芹菜、茼蒿、小白菜、生菜、水萝卜等。经测定,结果显示抽检的1个黄瓜样品不合格,其余样品全部合格。

三是在我区开展杀鼠剂专项治理活动,对我区集贸市场上违法违规出售无证无标签杀鼠剂的游摊、商贩进行查处,重点对农贸市场的经营业户、游摊、商贩进行检查,抽取杀鼠剂样品7个,没收无证无标签杀鼠剂样品3个。同时对我区杀鼠剂经营单位进行调查走访,为制定合理的杀鼠剂销售制度做准备工作,并发放宣传材料。

四是起草《区2015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印发《区2015年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3家单位参加全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会议,参加全市春雷助农行动启动仪式,并印发区春雷助农行动实施方案。召开由各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与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签订《区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与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签订《区2015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督促6个街道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登记表以及级监管员及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登记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网上推演工作。

(二)存在问题

1.监管体系不健全

一是区级监管体系不健全。区农业站目前只有3名工作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惠民政策落实、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项工作,缺少专职人员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二是街道园区缺少专职人员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人员,人手少。

2.检测设备配备不足

在农残监测方面,我区仅设有简易的农产品药残速测实验室,缺少相关一些配套设施,检测结果仅具定性,不能定量监测。在农资产品的质量检验方面,仅能对药品有无登记证号、生产厂家是否属实进行检查,不能真正检测农资产品的质量问题。

3.农业投入品可追溯平台未建立

我区在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主要农资产品未实现可追溯管理,农资监管能力薄弱,造成农户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又增加了监管工作难度。                                                       

4.标准化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缺乏政策指导,通过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较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基础性保障作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等基地发展比较滞后。

二、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

在区级、街道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其中区级5个人,街道园区2个人专职人员,其它街道园区有一名专职人员,在每个村居设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第7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安全责任

成立了由副镇长为组长,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为副组长,镇相关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多名和检测员一名,村级协管员全面配备到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农业生产主体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管理机制,保障监管经费

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制度,对各项制度进行上墙,提升责任意识,进一步落实宣传培训、巡查检查、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应急处置、产地准出等制度。年初,将监管、检测运行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今年,新建设快检室1个,共投入资金1.0万元,农产品检测软硬件建设同步推进,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

三、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今年以来,分管领导多次在镇村干部大会讲解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镇农服中心向农药经销户、村干部及种植企业多次发放“禁用高毒农药及限制使用农药”及“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宣传资料200份次,提高涉农相关重点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度和参与度,为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四、强化日常监管,筑牢安全防线

一是加强巡查指导。镇监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不定期对各农资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主体等进行巡查,在巡查过程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指导农业生产主体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生产记录档案。二是加强监测抽检。今年共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150样本次,送检50样本次,检测结果合格率为100%。

第8篇

1.农业标准化实施能力持续增强 2010年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82项,审定标准20项,申报行业标准11项。“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制(修)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总量达2147项,其中国家标准42项,行业标准33项,地方标准1162项,企业标准910项;2010年新创建省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5个,新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截止2010年底,全省先后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个;全省共创建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1个,其中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个,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7个,省级“三品”生产基地50个。全省标准化示范区(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达到4200万亩,占耕地资源面积的48.8%,带动示范农户95万户。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不断提升 2010年,全省按照《2006~2010年全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开展了对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中心和30个县级质检站的全面投资建设。此31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277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50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270万元。目前,项目中央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截止目前,全省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全省农业系统共有编委批复文件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备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能力。

3.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以高毒农药为监管重点,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2010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1256人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30家次,整顿农药市场2239个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14087个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7起,查获不合格农药14.19吨,涉案金额130.68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722.03万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农药监督管理机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2363人次,执法车辆7747台次,整顿农药市场6025个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41864个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226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205起,已结案1119起,罚没款137.54万元,查获不合格农药159.017吨,涉案金额207.5192万元,取缔各类非法摊(窝)点428个,培训农药经营人员66238人次,下发宣传资料86.22万份。几年来,我省农药专项整治工作收效良好,农资经营秩序不断规范,农资市场得到净化,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销售得到坚决杜绝;二是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开展市场监管工作。2010年,组织全省1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市场内日常准入性监测工作;三是以“三品”为突破口开展整治工作。2010年共出动440多人次,检查207个场所,共发放“三品”整治宣传材料5万份、媒体宣传10次、指导培训15余场次、培训5850人次。抽取“三品”产品数量232个,抽检合格率100%;四是以建立例行监测制度为着力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2010年,对全省60个县(市、区)的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8大类19种蔬菜和6大类8种水果的甲胺磷等30种农药残留、8种食用菌中17种农药2种重金属开展了监测,其中蔬菜例行监测3次、专项抽查5次,水果例行监测2次、专项抽查2次,食用菌专项抽查1次。蔬菜监测合格率为98.9 %,水果监测合格率为99.3%,食用菌监测合格率为98.9%。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初步建立2010年成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各市(州)和县(市、区)分别在“三定”方案基础上,确立了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纷纷成立了机构、明确了职责、设立了岗位、确定了人员,初步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行政机构和技术队伍。截止目前,全省农业系统省市县0 三级共有行政监管人员86人,承担委托或授权监管任务的检测技术机构共有150人。监管队伍的初步建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5.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开展了对《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调研及征求意见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制定了《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办法》、《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监管工作方案、实施办法》等23部部门规章,建立了生产记录档案、例行监测等十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上述地方性法律规章为我省农业从投入品到产出品、从田间到餐桌逐步实现标准化、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农业标准化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认证农产品总量不断攀升,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309个,其中绿色65个,有机37个,无公害207个。截止2010年底,全省“三品”总量达到3455个,环境监测面积4200万亩,产量3510万吨,产值530亿元,带动从事“三品”生产农户289万户,户均增收2110元;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推进。2010年,我省有14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农交会金奖产品,1个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截止2010年底,我省农产品荣获中国名牌1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8个,24个中国农交会金奖产品,共认定开发“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进展迅速。有24种产品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梅河大米等8个农产品被国家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德大、皓月等企业获得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出口地国家的注册审核认证,查干湖、哈尔淖、月亮湖、安图水库、绿江源等品牌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近5年间,我省“三品”和名牌农产品外销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远销日本、东南亚、中东、德国、西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创汇近5亿美元。“三品”和品牌农产品已占出口农产品的95%。

7.世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全面启动 世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是世行在中国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农产品安全类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从生产到监管全链条建设的农产品安全项目。该项目把世界上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注入项目设计中,项目的整体设计,突出了统一规划、超前设计、资源整合、源头控制、示范引导与全程监管的建设原则,构建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全程标准化示范推广、全程质量监管、产品质量检测、质量追溯、宣传培训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等进行了4个子项目的设计,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农业规范推广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监测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用性研究、培训和宣传项目,安全农产品生产链示范模式转贷项目。此项目被财政部列为中国农产品安全的“种子”项目,建成后的成功经验拟在全国推广。该项目实施后,将对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第9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调研指导工作,现将近年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如下:

***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直将农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积极巩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成果,努力解决当前我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在全县各单位、各乡镇苏木办事处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多年来未发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我局根据《食用农产品监管办法》制定了“责任清单”,详细说明主体责任、依据条款、责任条款、违法责任等,督促市场开办者、入场销售者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要求畜禽屠宰企业对其屠宰、销售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建立了畜禽进场检查登记制度,对进场屠宰的畜禽进行索证、临床健康检查和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病害畜禽及其产品实施无害化处理;按照审批的屠宰生产范围屠宰畜禽。采购农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均督促其建立了进货查验制度,严禁购入、加工和销售未按规定进行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农畜产品。

二、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我局定期对农贸市场、集贸市场进行检查,建立了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接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督促市场主办方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畜产品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进行查验,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才准予进入市场销售。否则,立即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以防再次流入市场。

三、强化快速检测能力

加强市场准入及监管环节的检测能力。我局投入大量资金,为乡镇苏木街道办***所全部建立了快检实验室,在2018年,又配备了一辆食品流动快检车,快检箱配备率达到100%,两家标准化农贸市场均建立了快检室。2018年,共完成快检任务600批次。同时,我局委托北京谱尼测试集团有限公司每月至少抽检食用农产品50批次, 2018年共抽检食用农产品650批次,我局检验检测中心自检粮食及粮食加工品365批次。通过快速检测和监督抽检,充分发挥了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作用。

四、严格日常监管执法

我局一直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列入日常监督检查计划,对城区3个批发市场和各地区集贸市场的检查实行规范化和常态化。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重点,加强对粮油、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热销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检验检测。督促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加强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及快速检测工作力度。同时,不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处罚,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五、严厉打击农畜产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我局加强一直将生产加工企业原料进厂查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使用等作为检点,严厉打击采购未经检验检疫农畜产品和生产加工不合格、掺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在经营环节,我局将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情况作为检点,严厉查处采购没有检疫检验证章或者检疫检验证章不全的畜禽产品,严厉打击销售抽检不合格和“三无”预包装农畜产品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依法吊销许可证;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部门,依法追究涉案人员刑事责任。

六、加强品牌形象树立及舆论宣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