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5:54
导语:在绘画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教学过程应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的,体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通俗道理和简洁语言,寓理想道德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于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让学生在不断地积累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高一、高二阶段的教学应突出化学的社会性
化学教育的社会化,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化学教育专业化作好精神准备。还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开展化学社会性教育,可产生积极的诱导因素,使学生喜欢化学,这是学好化学的先导,也是化学专业思想稳定的必经之路。3.结合笔者所在校大多学生来自农村这一具体实际,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1)结合教材讲授化学史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介绍我国造纸、制火药、瓷器的烧制;石油、煤的最早使用;侯氏制碱法的贡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介绍拉瓦锡对“燃素”的否定、道尔顿原子科学的假说、凯库勒苯环结构的梦得、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提出,以及居里夫妇钋、镭元素的先后发现……。介绍化学及其应用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顽强刻苦和奋发向上。
(2)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遵循化学教育社会化,应使未来公民掌握有应用价值的知识这一宗旨,加强化学教学同工农业生产相联系,应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方向。例如:
①贵州红壤、黄壤多,土壤呈微酸性(pH多在5~6之间),且土壤粘性重、缺腐殖质、团粒结构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土壤改良时,应施以石灰和增加有机肥的使用等。
②肥料的合理使用。贵州农村大都有粪尿拌灰或把潮解的硝铵埋在草木灰里的习惯,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结合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铵态氮肥(如NH4NO3、NH4HCO3)及酰胺类肥料[如CO(NH2)2]等遇碱(草木灰中含有碱性盐类K2CO3等)都会反应放出氨气,从而使氮肥肥效降低。总之,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材适当对学生进行环境化学、农业化学、医药卫生化学、生活用品中的化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精神。使学生明确化学科学对升学、科研生产、生活、工作的所有领域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3.高三阶段的教学应面对现实
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3卷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族气质和性格,并进一步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生态文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指出:“一定的生态环境,导致一定的文化形态,而一定的生态和文化形态共同塑造人,使其产生一定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进而使人更好地适应那种生态和文化,甚至影响和改变它们。”人类的认知过程也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民族认知结构及特性有极大影响,对居住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是民族生存的基础,由于生存的需要,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因素,避开不利的因素。同时,祖辈居住的地理环境也赋予各个民族以相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长期的对自然的适应影响与约束着当地民众以符合生存地环境需要的方式进行认知与取舍,并形成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度不下18℃,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3月到5月气温最高,可达40-42℃。白天的高温不利于长时间户外工作,潮湿炎热总是让人昏昏欲睡、四肢乏力。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泰国人形成了缓慢拖沓的性格。这种性格有利有弊,反映在学习上当然就是学习效率不高,进步缓慢。汉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情况,千万不能着急,不能用自己在中国的经验来对待泰国学生,毕竟泰国学生缺乏汉语语言环境,操之过急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还会使学生反感。对泰国学生一定要有耐心,知识教授也应勤反复,放慢授课节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二、文化环境的影响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孩童自幼儿园开始已背诵佛经,学习佛教历史,举国上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泰国人尊崇泰国国王,从内心认同以皇室存在为前提的等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族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取向。苏联学者H•米特罗欣说:“在民族文化中,宗教不单纯是外壳,不是通过启蒙和教育很容易去掉的表层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科学,宗教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贯穿于人们的处事态度中。”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泰国人秉承一些做人原则和道德标准,比如避免冲突,没有正确的竞争意识,不敢向权威挑战。泰国人生活没有压力,一生快乐无忧,加之物产丰富,使他们成为乐天知命的民族。因此,泰国孩子大多乖巧听话,服从性强。但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王晶在其论文《泰北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与分析———以清莱府两所高校为例》中指出,泰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属于偏低水平,大大低于中国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教师一定要制订严密的教学计划,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能力,如果期望学生靠自觉去自学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习,一点也不能懈怠,哪怕你授课的对象是大学生。泰国人认同等级观念,教师在泰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学生心中,教师的等级是在他们之上的。
三、社会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平面性语言新媒介材料审美情感表现
装饰绘画常常被看成是设计艺术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而传统绘画中则多采用真实感觉和实际感受获得形式的表达。实际上,在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对形式的感知是与其他艺术创造过程具有内在的相同性和关联性,采用装饰意味进行绘画的语言表现亦是现代绘画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近代的西方,装饰绘画给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曾带来了一次表现形式的大幅度提升,平面性的绘画对传统语言的扩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给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平面形式语言的基本训练来进行装饰绘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纵观西方绘画历史的发展,从塞尚开始,将物体的存在状态及空间因素给予了平面化的认识;凡·高具有个人符号的笔触不但是激情的表现,也是将事物改变空间关系的认知结果;高更以非常主观化、象征性的平面油画风格,成为西方学习东方的艺术典范。此外,在蒙特里安、莫里迪阿尼、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绘画的平面语言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米罗、克利等艺术家以极端化的平面手法:色块、线、点的构成组合为纯粹的装饰性语言,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这些不但表明了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的着意探索,也是他们对作品内涵意义的扩展——试图在绘画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主观能动的创造意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也提倡“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说明了形式传达意味的关系。美学家王弼也曾说过“得意而忘象”,所谓“记忆象者,乃得意者也”。“象”可以是具体的、切近显露的,而“意”则是更深远的、隐幽的。艺术形式是否具有广泛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艺术形式的本身,而要看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否有感知的内涵。绘画中点、线、面、色彩等的排列与组合,如果能与人的深层心理美感结构相通融,与人的美感经验相吻合,就可以产生形式上的意味,使人获得新的美的感觉。东方是平面性形式语言的发源地,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语言朴素、单纯,从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意味:它们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真实,又通过笔画形式把自然的具体事物高度概括,形成了一种线的艺术表现。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出现了几何纹、曲线纹、水波纹、网纹、葫芦纹、涡纹、花瓣纹和蛙纹,这些纹样是一种将形象适应于感官的再创造,符合实践感受而又对它们进行了形式意味的概括,再如太极图形以一根相反互动的“S”线,将整圆分为阴、阳互缺又互补的两个相对的空间,一虚一实,相生相合,由此发展出来的许多以互相对应对照的装饰艺术形式,如双鸟、双鱼、双蝶、双龙等,都反映了装饰纹样自然又自由的生动意义。
上述中西方的绘画语言本身所具备的语言构成到造型表现都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不同风格,装饰绘画因此而显示了形式的基础意味,也为今天的装饰绘画艺术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通道。当然,在装饰绘画的创造实践中,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强调:不能简单地把一个艺术图案直接搬入画面,这样只是在简单地模仿,而不是创造。装饰绘画创作应该把形式语言看成一种可用的资源,将装饰感受灵活地运用到画面的形式中去,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语言方式,使平面语言能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形成新的思维方法,并在新的媒介材料和语言样式中获取更多的鲜活动力。同时,在平面绘画教学过程中,也要顾及到现代生活内容对艺术形式所提供的新空间,运用新的艺术技能的发展,形成新的形式。例如,传统水墨画中对于构图是比较程式化的,山水中远、中、近三者的关系必须明确,形成上下的重叠关系,山水与人物在画种上的区分,也造成了人物与山水形象在画面中的特定的比例。而现代水墨创作中,则可以用重复、对应连贯等自由、多样的构图,人物与背景的比例也可以随意变换,从而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美感和装饰性的平面化语言意味。
在老旧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老师总是将理论和实验课分开来上,把理论课安排在实验课之前。在教室对学生传授了理论知识,讲解示范了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模拟训练,亲身实际地操作。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导致学生忘记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无法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现象的出现。而且,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一些同学遇到的难题可能是同一个,但老师还是要将一个问题的答案重复很多次,这样既浪费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不理想。如今很多学校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有的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验室内安装了投影仪,以供教师在实验室为学生重新演示会计软件操作运行过程,对学生问的较为集中的问题所有同学进行统一讲解。这个方法使学生在实验课上温故了理论知识,疑惑得以解开,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的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主要作用于自律性强、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那些自律能力差的人可能会被电脑吸引注意力从而忽视了老师所讲的内容,降低了听课效率。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会计电算化实验课中引进多媒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2.多媒体网络系统的优点介绍
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在现有的电脑设备上安装一套软件,使老师电脑和学生电脑相联系,让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对学生所用电脑进行监督、控制。以此来监督辅助学生完成操作实验练习。这个软件相对于硬件来说投资小、且安装过程简单、不受线路传输的距离限制、图像传输也很清晰;相较于其他同类软件来说,这个软件广播效率高、语音传递速度快、操作简单、兼容性强,有很大优势。除此之外,这个网络教学系统还将网络化和数字化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打破了教室对教学空间的限制,既保留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点,又新加了电脑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创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的特点,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飞跃式发展。
3.网络教学系统在实验课上的具体运用
3.1共享课件资源
在会计实验课中,对操作步骤的理解记忆特别重要,学生若是能及时准确记住相关操作步骤当然是最好,但是有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吸收记忆所学知识,这就造成他们在实验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此时有课件作为参考,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实验效果,也便于学生再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课件只是在理论课时通过投影仪播放,让学生实时观看,或者让学生自备U盘拷贝下来。如果老师只是实时放映课件,学生若不能在老师授课时快速记录内容,在实验课时就无法参考,如果老师让学生自行下载,要是学生不了解下载方式或者没有下载意愿,放在服务器上的课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因而如何发挥课件的作用就成了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运用的这个新的网络教学软件新增了“文件发放”功能,老师可以把自己电脑上任意的指定文件发给所有学生的电脑的某一目录下。这样就能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学生如果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或一时忘记操作步骤等问题,可以及时查看课件,自主地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回顾、理解、记忆。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的效率,而且为老师省下了很多解惑时间,让老师可以自由及时地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其他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
3.2充分利用广播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往往是教师运用投影仪对知识进行讲解,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学生可能会有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现象的出现,这就降低了课堂效率。然而新型的网络教学系统所有的“广播教学”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功能可以使老师对学生电脑进行控制,把所讲内容实时传送到所有同学或单个同学的电脑上,而且老师还可以控制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单纯知识讲授时,让学生用全屏接受,使其专心看知识,不能进行其他操作。若是讲操作步骤时,也让学生电脑以窗口形式接受教学信息,以便学生实时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可以在老师广播时随时举手对不懂的问题提问。老师还可以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定学生进行示范教学,把讲课的学生的电脑设置为教师机对其他电脑进行控制。让学生充当授课主体,增加其学习兴趣。
3.3监控、规范课堂纪律
由于新的网络教学系统具有“监控转播”功能,老师就能够通过教师机观察到所有学生机的动向,达到不用离开座位就掌控全局的目的。老师可以实时对学生电脑进行监控,对于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指导,对于在电脑上操作与会计电算化无关的同学给予警告,以此来控制课堂纪律,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练习,提高操作技能。
3.4集中讲解有针对性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实验课重视的是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而且,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大同小异,遇到的问题也相差无几,如果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必须要就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整体的课堂效率也会被拉低。新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运用增加了“学生演示”功能,老师可以把有针对性的问题集中在一起,然后用教师机对所有同学电脑进行控制,通过在教师机上实际操作,演示给学生看,使其直观的看到讲解、操作过程,这个功能不仅能节省老师的时间精力,而且学生也较容易理解记忆实验操作的细节,提高实验的效果。
3.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网络学习系统的“远程教学”功能可以使实验教学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极大便利了学生实验学习。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学习时间过长时,老师可以转换一下教学方式,适当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放松的氛围中学习。
3.6建设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
经济和社会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会计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也不能年年照搬,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该紧追经济社会的发展,跟随相关法律的变化进行调整,掌握会计最新的发展动态,系统地建立教学内容的体系,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学习到与现实接轨的知识和技能。
4.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对会计电算化实验课发展的作用
4.1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和最先进的技能
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的任何操作技能的发展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有了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对于学生提升操作能力,老师丰富自己的知识库都有很大益处。
4.2对于教师控制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有不可替代作用
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老师可以密切关注所有学生实验课上的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劝导,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4.3推进会计电算化实验发展进程
网络教学系统的建立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为实验教学飞跃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了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
5.总结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写作教学;角色转变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促使人们站在更具创新理念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加充满了现代化与人性化的教学色彩,其推崇的多角色转变理念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逐渐推广开来。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该理念也逐渐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的方面,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下面笔者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多角色转变进行展开讨论,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的效用和发生的角色转变。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由苏联心理学者维果茨基提出的,其认为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会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二语习得行为的创新化发展。应用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在更为多元化的角色角度上完成全方位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社会文化理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可以被看作为在多元化语言环境下完成教学行为,同时在文化理念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互换,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1]。在社会文化理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第一,教学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二,教学内容。围绕英语知识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展开教育,立足于全面化和综合化的写作视角进行高效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第三,教学环境。社会文化理论构建出来的整体环境极具开放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氛围,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极大地体现了该种教学模式的真实概念,正是由于极具开放化与自由化概念的整体教学环境,使得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实践性。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特点
第一,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而教学内容也是由教学者层层“下发”给学生。从教学的互动性来看,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单方向的互动。然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其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与教师的互动性和沟通程度。而教师被定位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活动的纪律、节奏、覆盖面积等,更多的是教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氛围。第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更具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主要展现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学生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学习理念,并以该理论下营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基础,在信息量更大、与外界接触更多并且与教师、与同学互动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完成对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学习。因此,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非常丰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学习特点来选择极为个性化的英语写作学习内容,使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更加充满了主动性意味。所以说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个性化需求[2]。第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利用文化交流理念和开放性学习平台理念为基础,而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行为。在语言、文化交流形式为基础的开放性平台的背景下,其提供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多种类型的英语课后辅导活动以及课余时间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随时随地的状态下完成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多角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也更是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第四,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突出了听、说环节。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带动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多方面培养。其立足于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功能,并更加突出了英语听、说环节,以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利用更为先进和即时性的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水平。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环节和“英语角”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英语环境中,以此来利用开放性的心理沟通与互动平台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和英语写作学习心得的交流。第五,教学管理被收集到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中。所谓教学管理,是针对教学活动的一项全面管理活动,其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集合了教务部门、教师和在线管理系统等环节而组成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教学管理纳入其中,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融合了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使整体教学工作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写作教学平台,为良好的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管理。
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多角色分析
1.信息收集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尽管建立在开放性极强的社会交流平台基础上,也需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信息。所以说,教师在该理念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扮演了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在教师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信息过于繁杂,信息良莠不齐,那么针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抉择便非常重要。教师便发挥了对信息的有效筛选的角色职能,挑选出对学生有益、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相关学习信息,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分配与信息整合,形成更加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信息资料,以此来为后续的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安排者
课堂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要想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与规划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提前制定和安排,形成非常具体和极具层次感的教学计划。这样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节奏,与开放性环境实现科学融合,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系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明确教学行为的直接目标,以此在更具条理性、导向性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信息输出和教学工作[3]。
3.课堂引导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集合了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二者的优秀之处,并加以高效融合,形成了极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系统。那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的创新教学氛围中,会由于信息过于繁多,不仅具备积极的、有益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料,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的相关信息。然而学生无法在自主抉择的状态下完成独立的英语写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便需要发挥写作课堂的引导性作用,作为英语写作课堂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本身作为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性职能,立足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推动学生更为准确和科学地学习英语写作并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学管理者
建立在开放性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其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头脑空间”自由和学习自主选择性。教师作为更加直观的教学行为管理者,学生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喜好和英语兴趣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英语写作材料。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良好把握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思想,正确发挥对英语习作课堂的管理职能,作为课堂的教学管理者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并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课堂模式和学习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在自律的前提下完成学习行为,同时也带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
5.学生培育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程度,主张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完成正面的信息获取,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行为。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培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应该发挥学习培育者的效用,实现自身教学角色的完整发挥,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和学习理念的培育者,提高英语写作课堂知识输出与输入的效率。
四、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多角色转变
1.由知识灌输者转换为学习引导者
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定位与扮演的角色同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针对教师角色在传授英语知识的目的来说,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定位更为倾向于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行为中的英语知识灌输者。为了充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的高效性和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领路人”,需要积极锻炼学生独立选择英语写作学习导航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板块[5]。2.由教材执行者转换为教育研究者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更为高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从而由英语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英语教育的研究者,发挥教师的真正存在价值。立足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学生在积极丰富自身学习行为的同时,教师更要实现自我角色和定位的转变。社会文化理念构建出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其赋予了教师更加广阔的教学心得交流窗口,教师可以把握英语写作教学信息的多样性,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积极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对英语写作学习方式的见解互动。以此来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材硬性执行者。
3.由教学管理者转换为学习促进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管理环节的积极效用,然而很多情况下会过于重视教学管理的死板规定和强制性。这样就会导致英语写作的教学课堂失去了本真的乐趣和轻松,不利于营造更为欢快和自由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因此,当下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前进性”原则,向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角色发展。所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要求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中利用高效和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交流与互动的教学行为,将各个学习目标制定得更加人性化和轻松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写作的乐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体现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的促进职能[6]。
4.由品德培育者转换为情感支持者
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英语知识的教学者,也承担了学生思想品德、个人行为的管理者。为了使教师角色的定位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现高度融合,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即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德培育者向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实现心灵沟通的情感支持者角色转变。以此来更好地保持师生关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师生相处氛围,为构建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35-01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能孤立在文化背景之外而进行单纯的词汇、语法等的讲解。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词汇量、培养语法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文化意识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仍然不够理想。本文探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精选信息,培养文化意识
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时候,对于文化信息要加以甄别。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思想水平对文化信息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首先,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信息的源头,在进行文化意识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教材。其次,教师要留意一些时事和生活中的文化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社会性。经过精心选择,结合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更感兴趣,学习也会更积极主动。例如,教学“Earthquake、Erupt、Tsunami、Typhoon”等与自然事件相关的词语时,教师可以选择地震、火山、海啸、台风等照片展示给学生。然后解释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让学生在记忆单词的同时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和背景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探讨用法,感受文化语境
对于英语词汇学习,除了需要记忆它的写法,还需要探讨英语词汇的用法,因为不同的词所表达的含义也是有所差别的。像介词“on、at、in”一样,有些英语单词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可以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对词汇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分析它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学会词汇用法的同时,感受其文化语境。例如,牛津版教材模块7中介绍了单词“command”的具体用法和文化背景。这个单词的含义是“要求、请求”,在英语中可以用于祈使句。教学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引申讲解,与学生一起探讨英语文化中的“祈使语气”,建立“以点带面”的英语知识网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一些词语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时,教师要注意语境的区分。课本内的单词一般都应用于比较大众化的语境,其针对性不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对词汇的含义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三、追根溯源,体验文化背景
对于英语俚语、熟语和习语的教学,不能只为学生单纯地讲解单词的结构和意义,还要为学生深入讲解文化背景。这些词,与西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地理位置等相关。教师要从词汇的来源入手,为学生讲解词汇的深刻含义,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英语单项选择第35题:―Jack still can’t help being anxious about his job interview.―Lack of self-confidence is his( ),I am afraid:A. Achilles’heel,B. child’s play,C. green fingers,D. last straw。这是典型的对于习语的考查,答案A如果按照字面翻译是“阿基里斯的脚踵”,很显然这样的翻译与题目所给的意思不相符。事实上,这个俚语源于一个希腊神话里的典故。Achilles 是希腊联军的战将,传说他的母亲是海神的女儿,母亲生下他后,想让他健壮永生,就把他放在火里锻炼,又捏着他的脚踵在冥河圣水中浸泡。因此,Achilles身体的其他部分刀枪不入,只有母亲捏住的脚踵因为没沾到冥河圣水而变成他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战争中,Achilles 英勇无敌,而后来太阳神阿波罗把Achilles的弱点告诉特洛伊王子,Achilles就这样被杀死。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这道题的答案就很明显。
四、比较差异,促进文化交流
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英语在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等很多方面与汉语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开展英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英语交流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单词与汉语的读写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从母语的角度去理解英文,进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多创造交流途径,加强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学习。通过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比较,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学习。比如“perfect”表示“极好的”,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的语境,将这个词应用到其中,再让学生比较“Excellent、Wonderful、Great”等,实现英语词汇的比较与理解。
五、结束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词汇,教师要深入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源头去学习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的语言背景、语言文化和地域文化有充分了解。只有这样,学习英语才可以成竹在胸,英语教学效率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董辉.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14(02).
论文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就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地进行词汇教学时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呼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念的改变
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数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又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群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中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
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或者简单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
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有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较快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示例中给出的用法。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替换,这个词就又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涵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是迫切的要求。从语言与词汇、文化与词汇的关系来看,过去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不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把语言和文化、词汇和文化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词汇发展和使用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动态的词汇使文化更好、更迅速地深入人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改变词汇与文化割裂的局面,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利用文化导入提高词汇学习效果,使词汇与文化相融合,彼此促进、彼此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
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既然把词汇融合如其他课程和单独开设文化课对词汇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作用不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课融合,即把那些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征、容易被学习者误解误用的文化词汇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所谓汉语文化词汇,就是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能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反应汉民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特征的词汇。它包括如四合院、旗袍、重阳节等汉语知识文化类词汇和如汉语称呼、寒暄语等汉语交际文化词汇,以及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汇象征意义等汉语心理文化词汇。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即内容适度、教材适度、知识量适度和文化含量适度。汉语词汇意义丰富、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但不是所有涉及文化的词汇都要讲,必须有所选择,要对其他课程的内容理解有帮助和对语言使用有益处的;所选取的词汇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词语不应该在讲授的范围之内;所教授的词汇及其文化含义并不是越多越好,文化的传授应该是输入积极地正面信息,与时代精神和事物发展大趋势相违背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摒弃。
三、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