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13:24:32
导语:在师范英语实习生自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树道德之新风,立诚信之根基,是当代大学生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营造良好学风、校风,加强实习生纪律教育,南宫分队团总支号召各位应考实习生,在即将到来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自觉做到遵守学校和学院规定的考场纪律,以诚信考试为荣,以考试舞弊为耻,净化考场环境,展现自我的真实水平,展现南宫分队队员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特此向南宫分队全体实习生发出如下倡议:
1、积极备考、充分准备。
2、认真审题、沉着应试。
3、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4、端正考试态度,做一名诚信考生。
5、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勇于和不良行为作斗争。
关键词:教育实习 “英语教学法” 改革
一、引言
“英语教学法”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重要课程,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提供了必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国内外教学流派及理论,加深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理解,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但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仅仅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够完成,课堂上提供的试讲机会毕竟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教育实习是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进行了近10年的教育实习,从中反映出的问题表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目前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方式无益于学生实际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二、教育实习中反映出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同2所省级重点高中、2所省级重点初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9月安排实习生到上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8周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作为实习带队老师,通过同实习基地老师的交流,旁听实习生讲课等形式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虽然已经过了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但很多实习生的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具体体现为语音语调不准确,语法基础薄弱,讲不清楚语法概念,课堂用语不规范、较单一、口误多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时间活动来学习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有系统且扎实的专业技能。初高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实习生由于专业基本功不扎实而出现的问题很可能会误导学生,甚至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在教学法课上已经学过了教授语言知识的理论和技能,可在实践中实习生又采用了他们熟悉的老套路,即“讲解-呈现-练习”,教学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没有体现 “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忽略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比如,在一堂高一的英语课上,实习生作为讲授者成为课堂的中心,她既没有介绍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也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只是枯燥地讲解单词的用法,然后翻译难懂的句子,又回到了过去的语法翻译法的讲授模式中,结果是几乎2/3的学生在睡觉。如此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根本不可能达到新课标中的“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语用能力”的目标。
3、教学研究能力欠缺
当代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过:“培养学生就是教他自己去找路,而不是教师领着走路,更不是抱着走路”。教师只有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很多实习生抱怨给她们的班级太差,学生掌握的词汇太少,初中的知识太简单,几句就讲完了,很少有实习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孰不知教学研究是教学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积极反思自我,分析评估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科研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中学生都有好奇、爱动、好表现的特点,而新来的实习老师常常成为其课堂谈论的对象,而实习生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对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或束手无策、听之任之,或是严厉地高声呵斥,甚至有变相体罚的情况出现。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实习生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英语教学法”课程现状
1、课时少、讲解粗
“教学法”课程只开设半学期,共计34学时(2学时/周),但要讲授的内容涉及18章之多,因此教师多粗略讲授理论,忽视了隐藏在教学行动背后的思维技能,学生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很少积极地思考讨论,这也导致结课后对该课程印象淡漠,在实习中根本不能把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联系起来,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和实践相脱节。
关键词:教育实习 “英语教学法” 改革
一、引言
“英语教学法”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重要课程,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提供了必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国内外教学流派及理论,加深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理解,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但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仅仅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够完成,课堂上提供的试讲机会毕竟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教育实习是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进行了近10年的教育实习,从中反映出的问题表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目前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方式无益于学生实际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二、教育实习中反映出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同2所省级重点高中、2所省级重点初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9月安排实习生到上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8周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作为实习带队老师,通过同实习基地老师的交流,旁听实习生讲课等形式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虽然已经过了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但很多实习生的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具体体现为语音语调不准确,语法基础薄弱,讲不清楚语法概念,课堂用语不规范、较单一、口误多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时间活动来学习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有系统且扎实的专业技能。初高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实习生由于专业基本功不扎实而出现的问题很可能会误导学生,甚至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在教学法课上已经学过了教授语言知识的理论和技能,可在实践中实习生又采用了他们熟悉的老套路,即“讲解-呈现-练习”,教学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没有体现 “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忽略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比如,在一堂高一的英语课上,实习生作为讲授者成为课堂的中心,她既没有介绍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也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只是枯燥地讲解单词的用法,然后翻译难懂的句子,又回到了过去的语法翻译法的讲授模式中,结果是几乎2/3的学生在睡觉。如此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根本不可能达到新课标中的“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语用能力”的目标。
3、教学研究能力欠缺
当代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过:“培养学生就是教他自己去找路,而不是教师领着走路,更不是抱着走路”。教师只有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很多实习生抱怨给她们的班级太差,学生掌握的词汇太少,初中的知识太简单,几句就讲完了,很少有实习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孰不知教学研究是教学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积极反思自我,分析评估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科研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中学生都有好奇、爱动、好表现的特点,而新来的实习老师常常成为其课堂谈论的对象,而实习生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对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或束手无策、听之任之,或是严厉地高声呵斥,甚至有变相体罚的情况出现。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实习生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英语教学法”课程现状
1、课时少、讲解粗
“教学法”课程只开设半学期,共计34学时(2学时/周),但要讲授的内容涉及18章之多,因此教师多粗略讲授理论,忽视了隐藏在教学行动背后的思维技能,学生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很少积极地思考讨论,这也导致结课后对该课程印象淡漠,在实习中根本不能把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联系起来,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和实践相脱节。
2、教材旧、兴趣低
笔者学校目前使用的是王蔷主编的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该书基本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过反思、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该书既无教师用书也无相应配套教材,缺少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对国内外前沿教育教学理论涉及不多,每一章节结束也没有练习、思考题供学生使用,教材中的实例已和现代实际脱节,因此学生在阅读该书时普遍兴趣不高,觉得枯燥乏味。
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教学法”课程是2个班甚至4个班合堂上,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的人性化教学,也难以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活动和试讲活动,该课程内在的教学实践性质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老师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质疑批判的精神;其次部分教学法任课教师自己都缺乏对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了解,既没有在中小学教学的经历也也没有深入中小学进行过调查研究,因此讲起课来很吃力,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方式难免陈旧单一,难以保证教学法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四、“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几点举措
1、强化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其作用不容忽视,“教学法”任课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现实的教学形势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前沿的英语教学动态,有一定的中小学教学经验或定期去中小学听课,走访优秀教师,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要从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帮学生建构知识,从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寻求新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法”课程的前瞻性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法”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从向学生“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1)改变灌输知识的陈旧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对国内外教学流派的学习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书籍,让他们在课后自行阅读并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然后在课上进行汇报,其余小组可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最后教师查漏补缺并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还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注重知识的接受和储备,忽略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教师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知、参与合作,以此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以听说读写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例,教师让学生从网络下载不同版本的初高中英语教材,自行挑选一课进行试讲、说课或专题讨论,然后全班进行点评,总结出授课原则和方法,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观摩全国各地名师讲课录像,然后谈感想,谈体会。以上的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了解了实际教学,还通过自身体验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法课程所无法企及的。
(3)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开展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开阔教育视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教学理论知识配以图文声音或动画效果使之变得直观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拓宽了“教学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件评比,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她们以后的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实际教学形势的变化日新月异,而编写教材的速度远远落后,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教教材、学教材”的窄化教学理念,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国外有研究表明,一套教材的利用率最多60%,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大众传媒等更为广泛的非书面印刷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多阅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基础英语教育》、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小学版)等期刊杂志,及时了解中小学教学动态并向学生介绍相关信息,开拓他们的视野。
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即每个学生至少去中小学听课1次,每学期定期请中小学教学名师到学校做专题报告会,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学生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状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能获取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有利于他们在实习中较快地进入角色,积极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
法,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
4、加强学生师德教育,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能当一个合格的老师,其实不然。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既要完成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首先,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加强自身修养,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体现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的示范过程。其次,敦促学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并向他们介绍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加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五、结语
教育实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机会,同时也是对他们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挑战,而实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往往如实反映了我们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偏差。时代在变化,中小学教育现状在变化,旨在为中小学培养英语教师的“教学法”课程更应该进行改革。本文分别从师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德育4个方面为该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以此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地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怀着期盼和喜悦的心情,我与学院另外八位实习同学来到云路中学,开始了为期六周的教育实习生活。
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尝到了身为一名教师的甜酸苦辣,更让我体会到一名教师肩负的责任。在这30多天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一直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意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工作;同时,作为实习生的一员,我一直紧记实习守则,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和队友们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的任务,很好地塑造了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专业的良好形象,给实习学校留下了好的印象,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实习期间,我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见习工作、英语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工作。下面就班主任工作情况进行详细总结:
一、班主任工作见习:主动接近、耐心辅导;准备充足、悉心辅导
首先,我能较快地了解整个班的情况、特点。第一天与学生们接触后,我认真地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姓名,初步收集班委、团委名单,与班长作简单的交流。接着,我们就急着找原班主任作进一步了解,但老师并没有很直接地告诉我们,而是建议我们自己动手调查,通过细心观察去发现、寻找想要知道的答案。当时我并不是很能理解他的用意,但后来经过商量后,终于明白杨老师的用心良苦。因为实习期间就应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班,用心融入这个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能力。
我们知道,如何去面对学生,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在这个考验中,杨老师及时给予我们很多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受益不少,如:充分发动班委、团委协助工作开展,课间多下班与学生谈心,多设法帮助后进生等等。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第二天下午便召集班委、团委的相关成员召开了一个座谈会。
座谈会初始阶段基本都是我们在谈,经过杨老师的引导后,他们开始畅所欲言,并踊跃到讲台上作自我介绍,让我们的调查了解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尽管在对于班级目前存在的纪律作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等问题上,他们没能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议措施,但纷纷向我们递交了决心书,表示日后将全力协助我们进行工作。看着那一份份语言朴实的决心书,我们都感到欣慰,也对未来的5周充满了信心。可以说,我们的准备工作是比较顺利的。
其次,我能较快地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我和其他实习的同学都抓住一切机会和他们交流接触。除了上课时间,我基本都坚持跟班,虽然我们是安排值周制的。刚开始时,学生都不太愿意和我说话,我显得很被动,总是寥寥几句便感到尴尬,也许是这个班70%都是男生,女生又比较腼腆的缘故吧。一时间,我有点失落,觉得自己好象很难融入这个班级,或许是学生觉得我的样子有些严肃,不是很主动与我接近吧。在这困难的时刻,十分感动的是,一起来实习的同学和杨老师都热心地给予我帮助和指导,教我如何采取主动,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入手,逐步进入他们的视野和心灵,慢慢地与他们熟悉起来。在他们的指引下,我开始积极采取主动措施与学生接近、交流:其一是认真地抄写班级座位表,每天记住一小组学生的名字和样貌,再通过课间谈心初步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特别是对那些上课比较好动的学生,要多给予指导和鼓励,既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怀,也让自己每天都心中有数。一周下来,我基本能记住所有学生了,也开始找到与学生交谈的话题。
其二是及时找班长记录每个同学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了解相关的家庭背景、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等情况,对存在不足的地方,及时提出解决建议,或是直接在空闲时间到学生家里做家访,力求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学生及家长对于我的到访十分兴奋,也很热情,更诚心接受了我提出的建议。经过几次访谈,他们精神面貌都有所改进,这让我体会到,沟通是增进理解和感情的重要渠道,彼此了解信任了,学生也逐渐放开了,都愿意主动找我交流,使得我的工作也就容易多了,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
问卷调查对象为皖江学院大三两个批次实习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2013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分三个阶段,即分实习前、实习期间和实习后对实习生酒店实习进行历时性调查,总有效样本数量为248个。具体为:实习前,对已确定实习单位的实习生发放实习前问卷95份,有效回收87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实习期间,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94份,有效回收率94%;实习后,发放问卷70份,有效回收67份,有效回收率为95.7%。统计样本的人口学特征为:女性占75.5%,男性占24.5%。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实习意向、实习认知、实习满意度以及择业倾向等几个方面。皖江学院成立于2003年,旅游管理专业于2009年设置,实习生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三亚、杭州、宁波、舟山、佛山等城市的五星级酒店,酒店品牌包含喜来登、万豪、洲际等国际品牌,国内则有开元品牌酒店以及地方接待型五星级酒店,实习期为6个月,实习部门多样,主要为餐饮和前厅部门,并涉及如财务、销售等二线部门。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习生酒店实习意向分析
1、城市选择从实习前和实习结束后比较来看,学生都比较钟爱离学校较远的大城市或特色城市,如实习生主要倾向于地选择深圳(31%)、北京(23.8%)和三亚(14.3%)的酒店,对上海(6%)、宁波(8.3%)等地的酒店选择较少。多数学生为拓宽视野选择远离学校所在地的大都市或者接近大都市(深圳离港澳较近),抑或选择国际著名旅游地的酒店进行实习,少数选择甬沪等地酒店的学生主要考虑不愿离家太远和为就近就业做准备。2、酒店选择从实习酒店知名度来看,超过半数(54.8%)的学生有意向去国际连锁品牌的酒店实习,这可能与“品牌效应”有关,学生认为知名品牌的酒店在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甚至实习待遇等各方面优于国内品牌的酒店,在这样的酒店实习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习后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满意度不一定要高于国内品牌的酒店(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校方在寻求实习合作酒店时,需要考虑学生现实需要,而不能盲目追求酒店品牌。3、实习部门选择从实习部门来看,实习生在实习前更愿意去的实习部门是餐饮部(89.1%)和前厅部(72.6%),而很少愿意去客房部(2.4%)。这可能与不同部门的工作环境、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不同有关。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期望的具体实习岗位分别是西餐(48.2%)、酒吧(38.8%)和商务中心(37.6%),对餐饮部的宴会期望较低,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对西餐和酒吧具有浓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宴会中的高强度工作量是他们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二)实习生酒店实习的认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对酒店实习的认知,无论实习前后,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表2)。说明学生希望并确实能从实习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实习期间,学生“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这一看法上升至第二位,这既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有关,也可能存在学校和酒店对实习生重视不足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要正视现实和挫折;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调解学生与酒店之间的矛盾;对于酒店来说,要视实习生为正式员工,多为实习生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增强学生对酒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习前,学生还比较关注“酒店知名度”、“酒店管理情况”和“实习工资”(表2)。实习期间和实习后,学生对这三者的重视程度略有下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在知名品牌酒店的实习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完善以及实习生的实习工资基本能满足其日常开支甚至能有结余等因素影响了学生对酒店实习的认知。学生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看重程度在实习前后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2)。原因在于实习前学生对酒店实习充满期待,更多关注实习的其他内容,对工作内容和环境关注不是太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对酒店实习有了较深的了解,对实习内容和环境产生厌倦心理,期望获得更好地实习岗位和环境,实习后,学生关注自己有没有从实习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所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关注度下降。实习前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工作量”看的不是很重,说明这些“90后”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始终是实习生关注的重要因素。
(三)酒店实习满意度及其对择业倾向的影响根据李克特量表设计,满意度平均值大于3则偏向满意,平均值小于3则偏向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前学生对学校关于酒店实习的安排的满意度约为3.58,表明学生对学校的安排基本满意。实习期间,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安排(3.31)、工作环境(3.36)以及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3.56)等基本满意,说明酒店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一定的条件,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实习岗位上的工作,努力展现自己。但学生对酒店的实习指导和住宿条件的满意度小于3,偏向不满意,说明酒店对实习生的指导还有待加强,要提高培养实习生在相应实习岗位从业技能的意识。酒店为学生提供的集体宿舍离上班地点较远,增加学生的交通成本;不同部门不同班次实习生混住在酒店提供的集体宿舍,相互干扰造成基本的休息得不到保证,这些因素加大了学生对住宿条件的不满。实习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整体满意度为3.15,综合考虑学校和酒店对实习的安排以及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大多数学生对酒店实习基本满意,认为能从实习中学到相应的技能,对专业学习比较有用。就性别而言,实习前和实习后,男生和女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基本持平,而在实习期间,男生对酒店实习整体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女生,原因在于酒店实习岗位多为餐饮部门(79.6%),刚走上实习岗位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面对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增加了对酒店实习的不满意感。同为五星级酒店,实习后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满意度(3.07)要低于国内品牌酒店(3.22),了解发现国际连锁品牌酒店提供的实习工资不高,给予实习生的指导不够,另外,该类型酒店接待外宾较多,对实习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等。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满意感与毕业后的择业倾向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经过实习后,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不乐观(2.67)。关于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是60%和48.5%,说明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有政府保障的工作,这可能跟调查样本多为女性有关。选择酒店业就业的人数占40.9%,说明酒店行业对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并不强,原因在于:一方面,酒店实习降低学生对酒店的喜爱程度,影响到毕业后在酒店就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学生认为从事酒店工作不被社会认可。选择创业的比例占30.3%,说明“90后”的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符合“90后”青年的心理特征。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通过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意向、实习认知情况、实习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初步获得以下结论:
1、实习前,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酒店和酒店安排的实习岗位基本满意,多数同学都能进入自己期望的酒店和岗位进行实习。
2、实习前后,学生对酒店实习主要看重“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实习后学生对“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的看重程度仅次于“提供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另外,实习后,学生对“酒店知名度”、“管理情况”、“实习工资”和“工作量”等的看重程度低于实习前。
3、虽然学生对酒店实习的一些方面如实习指导、提供的住宿条件偏向不满意,但对酒店实习的总体情况基本满意。另外,实习前和实习后,学生对酒店实习满意度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实习期间,女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明显低于男生。不同类型酒店之间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实习满意度略低于国内品牌酒店。
4、实习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看好,择业领域选择酒店业的并不高,他们的首选就业领域是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部门。
(二)对策基于以上分析,为有效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提升实习效果,增加实习生在业内择业的可能性,减少专业人才的隐性流失。为此,针对学生、学校和酒店,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实习生要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员工),对自己的行为要严格要求。要认识到酒店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反复的实践中锤炼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其本质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客观看待行业问题和社会现实。
2、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完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相匹配,如加大外语课的比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有助于实习生与外宾的有效交流;教学方法多样化,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上,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引进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实习前进行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岗位。其次,应加强实习管理。实习期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每个酒店指定专业老师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理选择实习酒店,选择建立实习基地时应重点考虑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不是酒店星级。
[摘 要] 选取美国纽约州某大学附属幼儿园为个案, 了解导师制在美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应用状况及影响。通过对两名导师及其分别指导的两名实习生的观察与访谈,本研究发现在应用过程上,导师制体现为导师“指导教育实习——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指导问题解决——鼓励再实践”的循环过程,旨在促进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其中问题解决是核心部分,但这一机制存在职前教师探究不足的问题;从其影响来看,导师制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两位导师之间的合作还有待提高。在我国实行幼儿园导师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注意强化教师探究与教师合作,并加强相关研究。
[
关键词 ] 导师制;教师教育;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导师制(Mentoring或Coaching)在教师培养中的应用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以解决工业革命时期对教师的大量需求,与手工业中的师徒制相似,其应用体现在一些没有接受过师范课程的实习生来作正式教师(即导师)的“学徒”,观察、模仿他们的教育方法,并接受导师的指导。现代意义上的导师制,是指职前教师培养机构与中小学进行合作,职前教师作为实习生参与到教学中,并与学校中的正式教师形成合作关系来共同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策略,共享教学经验,进行行动研究以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习生不再只是对导师的教学进行模仿,而是直接参与教学、主动探究,并进行反思批判,导师是实习生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可以发现,导师制从产生至今越来越强调职前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反思,对导师的要求从直接帮助解决问题向引导反思性教学转变。近些年来,导师制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被许多国家采用,如美国、英国等。正如布朗( Brown)等人所强调的,导师制促进了新教师将所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了反思型教师的产生。首先,新教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新教师在不断学习“改进教学策略、获得教学资源、进行课堂管理以及家长合作”等策略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其次,导师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减少了教师之间的工作隔离感,提高了教师信心,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情感支持;再次,导师制鼓励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安全与支持性的环境。
对于我国幼儿园来说,导师制(师徒制)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幼儿园促进新人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普遍模式,主要是指新教师与资深教师搭对,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的观察、模仿和“师傅”的具体指导,逐渐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模式对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帮助新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但我国现有研究集中在导师制对新人职教师的作用上,对其在职前教师培养中的运用研究还很少见。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重“学术性”、轻“师范性”,导致了“师范生实习时间短且流于形式”“结合实践对师范生开展的教师教育培训与指导很少”“职前教育课程学习与实践相脱节,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基于导师制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新教师教学方面的优势,它为解决这些教师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为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美国纽约州一所为职前教师实习提供导师制的幼儿园进行研究,考察其导师制的应用过程,以揭示其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在我国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实行导师制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美国纽约州某大学附属幼儿园展开,该幼儿园共有两个班级,班级中幼儿的年龄分布在3-5岁,每个班有一名主班教师和两名配班教师。该幼儿园与教育学院一门教育实习课程紧密联系,这门课程规定每名学生一个学期不低于56小时的教育实习。根据课程要求这些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班级进行实习,实习生所在班级的主班教师作为其导师。因为学生人数较多,每名导师每天需要指导一组实习生(2-3名),在当天实习结束后实习生会与导师进行15—30分钟的导师会(coachingmeetilg),主要是对实习中发现的关键事件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讨论。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先选择了两个班的主班教师,即导师A和B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其知情同意后,分别对其组织的导师会进行观察。在两周观察后,选择实习生A’和B’作为另外两名研究对象,其中实习生A’是导师A指导的学生,B’是导师B指导的学生。选择这两名实习生的原因是:在导师会上,她们能主动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困惑,发表对教学的观点,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更多信息,同时她们同意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在选定A和B两对师生后,研究者对他们每周的导师会进行观察并录音,共9次,在学期末分别对这4名研究对象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导师制的认识。在对录音和访谈进行转录后,采用开放性编码的方式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导师制在职前教师培养中的应用过程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导师制在职前教师培养中的应用具体体现为“指导教育实习——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指导问题解决——鼓励实习生再实践”的循环过程。
1.指导教育实习。
实习生每周选择半天(上午8:00—12:00)在某个班级进行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参与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包含幼儿人园前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过渡环节、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午点与盥洗照料、教室整理等内容。在这些活动中,除了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实习生与幼儿直接互动外,其他活动由导师主导,实习生配合导师完成;二是独立设计、实施两个活动计划,一个为区角活动,一个为集体活动。实习生需要自己负责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参与进来,并帮助幼儿获得有价值的体验,此时导师会协助实习生修改教学计划,并在其实施过程中予以协助。
2.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
在当日实践结束后,基于在幼儿园日常实践中的观察与感知,实习生与导师会立即展开讨论会,导师引导他们反思当天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果显示,实习生提出了复杂多样的问题,可以分为关于教学的问题、关于幼儿发展的问题以及关于自身的问题等三种主要类型,其中关于教学的问题是实习生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包括教育理念、班级管理、学习动机、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关于幼儿的问题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或非典型行为的关注,包括幼儿在情绪与社会性、认知、语言等不同领域发展中的行为表现。关于自身的问题主要是指实习生对自身教学表现和专业成长的关注,包括教学情感、专业发展以及对个人特质的认知等方面,具体结果见表1。
3.指导问题解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名导师都会根据实习生的多样化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如直接指导、分享情境案例、分享个人经历以及提供教学材料等帮助实习生解答专业上的困惑。
直接指导。这是导师使用最多的回应方式,当实习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时,导师会给他们直接明了的建议,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做。例如,访谈中实习生B’提到了导师对她的直接指导:“在我教学之前,我把教学计划发给她(导师),她很直接地告诉我‘我觉得班里的孩子不能理解你想让他们做什么,所以你可以这样改……’”导师B在访谈中也提到:“在一次户外散步时,一个实习生抓着孩子的胳膊把他提到了半空,你知道他只有2岁,这样做很可能会弄伤他,我告诉他不能这么做,要温柔地对待孩子。”
分享情境案例。导师根据实习生提出的问题,与他们分享在班级中曾经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情境案例,从而启发实习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解决办法。例如,一位导师在访谈中说:“当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们喜欢给他们举一些课堂中的例子,这样他们就能自己更好地与当前的情境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导师A访谈)。另外一名导师也指出:“我会给他们分享具体的例子,尤其是一些孩子发生过的事情或者以往实习生曾经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法总是很有效。”(导师B访谈)
分享个人经历。导师与实习生分享自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尤其是分析自己在刚入职时经历的困惑。通过这种“感同身受”,帮助实习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效能感。例如,导师B在访谈中表示:“我在导师会上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他们分享经历,我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去理解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当年同样经历过这些问题,这样他们就不会对自己感觉失望。”
提供教学材料支持。导师提供相应的图书、玩具、纸笔等教学材料或电子网站资源,为实习生教学提供物质支持。例如,导师B在访谈中表示:“有时候我会给她们推荐一些网站或书籍,让他们去发现一些教学材料。”实习生A,也说:“我在准备教学计划时,导师给了我很多必需的材料,像画纸、彩笔、蜡笔等。”
4.鼓励再实践。
基于在导师会上产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实习生确定下一次教学的目标,导师鼓励其在下一周的实习中实施。例如,一名实习生提到了如何改进与一个韩国幼儿的互动:“他一点英语也不会说,我听不懂他需要什么,他很难过,我也是,所以我问导师怎么办,她提醒我语言交流是了解孩子的一种方式,但也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了解他的非语言表达,所以我开始学简单的韩语,学着观察他的面部表情。现在他用手指着一个玩具说‘这个!这个!(韩语),时,我能听懂了,我知道他是想玩这个玩具。”(实习生B’访谈)
(二)导师制对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访谈结果显示,导师制对实习生的专业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导师制下,实习生在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反思能力以及沟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1.增强了实习生的教学效能感。
实习生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一方面是处于富勒所说的“生存关注”阶段的新手教师,在教室中逐渐找到存在感,适应了与幼儿相处的环境。如一名导师所说:“通过导师会,这些实习生变得越来越好,他们在教室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切都不再是陌生的。”(导师A访谈)。另一方面是指实习生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教学产生了掌控感,增强了对教学的信心。如导师B所说:“他(实习生)是一个很需要积极感受的人,所以每次实习结束后我会告诉他,你做得很好,哪里做得好。刚开始有些实习生被孩子们吓坏了,孩子们天天哭(新生入园焦虑期),他们不知道最终会怎样。但我知道孩子们会适应,一切会变好,我会告诉他们,给他们希望。”(导师B访谈)
2.提高了实习生的教学能力。
导师制在帮助实习生形成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在专业态度上,耐心、责任感、积极等词汇被提及多次。例如,导师B在访谈中所说:“我高兴的是,他们学会对孩子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了解幼儿需要、个性化教育以及与幼儿互动等,是实习生专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例如,实习生B,在访谈中提到:“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她让我知道怎样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怎样处理不同孩子的问题。”另一名实习生也说:“从这里我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实习生A’访谈)
3.增强了实习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每次实习结束后,实习生与导师随即进行导师会,对教室里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反思。这种讨论会为教师“行动后的反思”提供了一种有效场域,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逐渐形成了教学反思能力。例如,实习生A’在访谈中表示:“如果没有导师会,我可能就是完成实习然后回家,不会对今天的教学想太多,但是有了导师会,就要求我必须去发现并思考一些问题,并且还要考虑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名导师也在学期结束时提到了实习生反思能力的增强:“我看到了他们成长为非常棒的老师,在导师会上,他们开始主动分享起班级中的经历,或者问一些非常有探究性的问题,我很高兴,这是因为他们像一个真正的教师一样在思考。”(导师A访谈)
4.加强了实习生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幼儿园导师制的实施与职前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将原本孤立的两个重要部分统一在实习生学习中,帮助实习生有效地链接起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如一位导师所说:“在这门(职前教育)课程中他们会学到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又是另一个方面,对我来说,我帮助他们学习到的是在课程中学不到的东西。”(导师A访谈)两名实习生也表示:“在课上我学到的是课本上的知识,实习让我把这些知识和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以后我想做一名老师,在这里我开始了我教学的第一步。”
四、讨论
(一)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导师制的应用体现了促进实习生进行反思性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导师指导教育实习——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指导问题解决——鼓励实习生再实践”的循环。这与罗杰斯(Rodgers)等人提出的“观察与描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事件的意义、形成新教学策略、实施新策略以及分析结果”的反思性循环(refletiv cycle)基本一致。同时可以发现,问题解决是导师制的核心部分,实习生提出了关于教学、幼儿发展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并在不同策略的指导下解决了这些问题。可见,在导师制下,教育实习成为实习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经验式学习”,经验为其反思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导师引领其发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和问题,这是实习生进行深度反思的起点。然后,导师和实习生共同对事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实习生逐渐发现教学情境的意义,关注不同情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与情境紧密关联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学开始从感性经验向理性认识提升,之后进一步实践新策略,并逐渐形成教学的专业知能基础。总之,这种反思性实践促进了实习生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其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有潜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从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是线性的经验累积过程,而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试误、反思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性实践能够促使教师关注自身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关注对自身教学的批判性思考,从而逐渐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本研究中,导师制的应用还存在职前教师主动探究不足的问题。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探究性思维”,成为主动学习者,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实习生提出的问题,导师虽然也通过分享情境案例、分享个人经历或提供材料等方式引导他们主动解决问题,但主要还是直接给出答案,虽然这种方法能很快解决问题,但对促进实习生主动探究不利。
(二)导师制的主要价值
本研究证实了大量相关研究结论,即导师制对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体现在教师专业素养的不同方面,如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反思能力等的提升。导师制以社会互动理论为依据,导师为实习教师的学习不断提供支架( scaffolding),解决阻碍其专业发展的问题,支持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进一步提升。已有研究表明,导师制促进了教师专业对话的产生,增强了教师的效能感,是增强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另外,导师制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本研究中的实习生和导师之间会经常合作,除了在班里配合彼此工作,在导师会上也会一起讨论,共同反思。但两位导师之间却很少有合作发生,不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导师会,两位导师都是各自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合作程度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导师制的类型有关。根据教师之间工作关系的不同,奥克兰多( Ackland)提出两种导师制类型:专家型(expert coaching)和互惠型(recioprcal coaching)。专家型指有更强专业能力的教师为其他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互惠型是具有相似知识、经验背景的教师互相反馈、互相帮助。本研究中的导师制属于前一种,强调导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提供反馈、共同改进教学,但导师之间的合作可能没有得到重视。
(三)关于在我国幼儿园职前教师培养中实行导师制的思考
第一,幼儿园职前教师在实习阶段需要有效的专业发展支持。本研究显示,实习生提出了有关教学、幼儿以及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证明了职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困惑。我国一项调查同样显示,80%的实习教师面临定位不清、角色模糊的问题;75%对实习和任教前途高度不确定。另有许多研究指出,实习阶段是职前教师生涯角色转换的关键时刻,实习教师面临着“很高的个人期望,缺乏向其他教师求助的勇气以及领导层的支持缺失”等多方面的压力,“实习教师教学的第一年是最焦虑、最恐慌、最难熬的一年”,这表明实习对职前教师来说充满挑战。但另一方面,实习教师通常都对教学充满热情,乐于学习,所以也最有可能获得迅速的专业成长。因此,了解实习教师的发展需要,为实习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困境变得尤其必要,这对于增进实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升未来教师素质都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在我国实行幼儿园导师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来说,职前教育与幼儿园实践相脱节,教育实习形式单一以及师范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亟待解决。从本研究结果看,导师制将职前教育课程与幼儿园实践紧密联系,大学课程教师与幼儿园实践导师进行合作,对于促进实习生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同时,幼儿园导师制在我国具有生长的现实土壤,首先,我国幼儿园普遍实行师徒制,这些新教师和资深教师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师徒关系,并开展专业活动。导师制可以依托原有的师徒制,进行调整拓展,将高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结对,让在职教师成为师范生的“实践导师”。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导师可以通过固定时间的会议、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指导师范生学习反思性实践,并纳入到幼儿园日常工作计划中。其次,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本土化实践。这一模式的兴起促使教育者思考通过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在教师教育上的合作,共同解决职前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这为导师制的实行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础。因此,可以考虑将导师制作为支持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的方式进行尝试。
实习学校: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学
实习时间:2006.10.9—2006.12.01
指导教师:
指导班主任:
实习生:周建平
实习班级:初一(8)班
实习内容: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我们03级师范班本科生将在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顶岗支教的工作。遗憾的是我这次没能有这样的机会。我和其他12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海口市第七中学从事实习工作。此次实习工作期间,在肖桂湘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实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总结
1充分准备,科学规划。
大三的时候,我们就在韩刚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英语教学的各种理论方法和策略。下学期时,我们已经在海口的各个中学进行见习。使我们对海口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而在实习工作前,系里安排了不少专家及在教育第一线的优秀教师的专题讲座,及动员大会。这些都为我们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前往实习学校前,利用国庆的时间,在实习带队老师指导下,大家一起研究教材,编写教案并试讲。而实习工作的前两周,大家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利用这两周的时间,我们不断向指导老师请教,并进行自我反思,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所以,在以后实习教学的备课中,我们能结合班级实际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而指导老师也总能为我们备课中的不足,适时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些都成为我们备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整个实习工作中的重点。一到七中,我们就被分配到初一各班并由任教老师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他们为我们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一方面,指导我们的实习工作。另一方面,不断给我们机会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家一起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独立设计教案,并在试讲中不断提高。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好地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法,关注学生动态。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努力做到,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板书规范。最终,我们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得到了学校的好评。
我所在实习的初一(8)班是一个普通班,班上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英语学习氛围不高。但在课堂教学中,我广泛利用图片和游戏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自己板书不严谨,教学用语不够清晰,教学指令有时不明确的毛病。不过,通过这次实习,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3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是我们实习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通过批改作业,更好的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为上课备课和讲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4课外辅导
周二和周四带读英语早自习,并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练习。并对,他们练习,乃至课上出现的难点,重点进行剖析。在(8)班,我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为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补习,为他们以后英语的学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5相互把握,共同进步
书香校园,修心养性
外部环境的打造 走进昌吉市第八小学,随时都能感受到书香气息,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从问津路一路走来,历代教育先行者的塑像首先映入眼帘,在你还回味他们的生平简介时,尚德楼、明德楼又走到你面前。进入楼内,内容丰富的楼道文化又让人眼前一亮,从正门厅到楼梯台阶,从楼道墙面到挂的每一盏灯,让你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就在每一个角落里,每一个细节处。走进每一间办公室,每一间教室,都是如此,在传承经典基础上,努力打造人性文化的校园环境。
内隐环境的影响 每天早晨的经典诵读,每天午间的书法练习,每周两到三节课的学生社团活动,每次组织开展的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等,时刻让人感受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合作奉献的八小精神。我们所取得的荣誉有“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州级文明单位”“州级党建示范点”“国家及家庭教育实验学校” “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等,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生本课堂下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州级课题“以校为本 研评一体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研究,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书法社、绘画组等十多个学生社团活跃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制度管理,规范行为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学校本着“尽自所能,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原则,专门制定了《实习支教学生守则》《昌吉市第八小学实习支教学生培养方案》《昌吉市第八小学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计划》等,专门设计了供实习支教学生使用的《实习生手册》,内容包括寄语、相关制度、作息时间、实习支教学生及指导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听课记录、上课教案记载、班队活动记录和自我鉴定表。另外,专门组织实习支教学生学习学校的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等,促使实习支教学生尽快地转化角色,为他日成功地走上三尺讲台奠定了基础。
细节入手,学有所获
校领导高度重视 为了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指导作用,学校专门成立了实习生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实习生指导办公室,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在每一次开学初的工作会议上,就实习支教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校委会都要做专门的研究部署,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及指导计划。当实习支教学生到位之后,我们都会及时召开由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师训专干、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参加的实习支教工作专项会议。
精心挑选指导教师 为了使每位实习支教学生尽快成长,学校挑选了业务精、能力强,品行端正的州、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老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及其他实践活动中给予实习支教学生具体的指导。在指导教师的确定上,我们在充分了解实习支教学生的意愿后,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指导过程中如有变化,及时调整,尽量做到让实习支教学生满意。
要求明确,责任到人 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切实履行师傅职责,全面关心徒弟的教育教学状态,要根据徒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宜的指导计划。每月向徒弟做展示1课次(学期内不得少于2次),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作详细解说。每2周听徒弟一节课,对教师常规的执行、学生常规的习惯培养、教材的把握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作全面的交流与评价,并进行简要的文字记载。每位实习支教学生要根据自己所担任的学科,认真制定出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主动向师傅汇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每2周邀请师傅听一次课,每2周至少听一节师傅的课,做好详细记录和听课感悟等。
检查落实到位 为了落实这项工作,由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相关人员,采取推门听课、不定期交流座谈、检查听课记录、教案记载及实习手册的填写等形式,及时检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实习支教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时整改,跟踪到位。
搭建平台,参与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文化体育艺术节、欢庆教师节、新年新诗会、迎元旦文艺汇演等,这些活动我们都会提前邀请并鼓励实习支教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展示,与在校师生并肩作战中,共同分享成功与快乐。通过借助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这个平台,每位实习支教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关键词]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本研究专指教育类课程。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旨在使外语系学生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备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教书育人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针对2010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院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也可为其它民族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1.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2.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完成教育实习后返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由来自不同民族的185名学生组成。
(三)研究工具。调查问卷是笔者在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英语专业学生访谈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为保证问卷质量,对3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后,修订而成。调查问卷包括五个维度:“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为避免学生答题时具有倾向性,项目编排时穿插了5道反向题。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正式测试时,发放问卷185份,回收有效试卷168份,回收有效率为91%。借助SPSS(19.0)重新编码问卷中的反向题后,分析了测量结果。
二、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
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教育发展课程模块、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务、教育心理学构成,每门课2学分、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教育发展课程模块仅包含“英语教学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教育见习和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平台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共分,占总学分的4.14%。甘肃民院运行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度包含秋、春、夏学期,后者仅有7周教学时间。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教育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其它课程均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
教育实习有检验高师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师范生的评价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整。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的价值,笔者设置为5级:很小、小、一般、大、很大,依次赋值从1至5。从表1可知,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英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实务、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英语课程标准标解读、语言学习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各模块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依次为:教育发展课程(均值为3.97),教育选修课程(均值为3.37),教育基础课程(均值为3.19)。78.8%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论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标准差(.984)也表明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最低(2.82),
这可能和有些实习基地缺乏多媒体设备有关。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教学策略”和“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而“语言学习策略”和“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教育实习的帮助较小。
(二)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评价
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笔者设置为5级:完全不适合、基本不适合、一般、基本适合、完全适合,依次赋值从1至5。
1.课程设置
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学分所占比例过小。教师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75.8%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学分过少,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修课程。教育选修课程虽说有12学分,但因为外语系所开设的4门课程是限选课,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其二、教育选修课程开设时间过于集中。66.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安排时间过于集中。并且,每门课程30个课时,在一周内完成,教师和学生上课强度大,降低了上课的质量,不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其三、重理论轻技能。73.2%的学生认为我院开设的教育选修课程过于侧重理论讲授,轻视技能训练。60.6%的学生认为“教学实务”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这正反映了学生期望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学技能的心声。
2.课程资源
其一、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高达90.9%的学生认为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教育选修课程。63. 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种类较少、仅有18.2%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新颖。在课程内容上对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没能及时加以反映,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地方民族教育、民族心理等内容从未体现。缺少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领域的课程。其二、班级人数过多。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大多数是大班上课,75.8%的学生认为班级人数过多。这导致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其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系老师除了担任本系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全校的教育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尽管学院在夏学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但仅有15.2%的学生认为收获大。27.3%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3.教学方法
90.9%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66.7%的学生认为不能联系中小学实际进行教学,72.5%的学生认为不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75.5%的学生期待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参与探究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技能。
4.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类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而教育技能的掌握来源于形式多样的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分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60.6%的同学认为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基地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有的实习基地地处偏远,班级及学生人数非常少,实习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有的学校不需要英语实习教师,英语系的学生只能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97%的学生认为试讲指导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和甘肃民院外语系重视试讲指导工作,安排得当、组织得力、教师敬业紧密相关。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