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6:00
导语:在小学教师师德考核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但在小学概念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以下三大误区:一是只重视计算教学,而不重视概念教学;二是把新概念和盘托出,忽视概念的形成;三是不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使许多有联系的数学概念分散而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
1.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石
要认识事物,必须首先弄清它的本质属性。如“加法”概念,指的是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的运算方法。如果学生不正确理解,他遇到应用题或实际生活的问题,就可能犯糊涂,思维混乱,或者死套所谓的经验:见到“一共”、“谁比谁多”就加, “谁比谁少”就减。所以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石。
2.正确掌握概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前提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概念是起点,概念错误,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例如“下列各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3.1415926……;9.875;80.6565……;100.007;4.5……。”这道题,要求学生必须对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的概念十分清楚后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所以正确掌握概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前提。
3.概念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立和迁移
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相关知识越容易,迁移的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学生真正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有助于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建立和理解,同时通过知识的迁移,对通分、约分、化简比、求比值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及其策略
1.根据概念的不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1)直观引入。如“5”的认识,就是让学生数主题图中有5匹马、5个解放军等,突出这些东西的数量都是5,用数“5”表示。通过数各种数量为5的实物,逐步把数5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2)操作引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 “圆周率”概念,可让学生做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或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固定的数称它为“圆周率”。
(3)计算引入。有些概念可通过计算引入,如教学“互为倒数”时,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后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复习引入。有些新概念,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便很自然引出新的概念。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可在复习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一桶油重100千克,半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1/2;3/4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4,就是求100千克的3/4是多少。由此得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实例引人。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讨论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事例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
2.以最基本概念为核心建构知识的网络
最基本的概念是指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带有关键性、普遍性并且适用性强的概念,如加法、差、倍等概念,抓住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例如,“分数意义”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相当关键,它是学生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延伸,更是五年级学习分数计算、六年级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以“分数意义”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分数计算、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网络,可让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省力、省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是一个六面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两个属性就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体区分开来了。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一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对象的总和。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必须明确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例如“角”的内涵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它的外延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4.以问题解决加深概念的理解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众数”后设计问题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的月工资是8000元,2个部门主管的月工资是5000元,10个工人的月工资是1500元,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学生用学过的三种统计量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能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40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对学生的“灌”、“压”、“管”,而必须是通过诱异、启发、辅导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转化成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矛盾正确有效的转化。一句话,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自主学得好。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趣的主人,然后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老师忽略或没有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心向,学生没有产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倾向,老师就采取“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自主学,我压你学”的机械简单的“灌”、“压”、“管”形式,只考虑到知识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不愿重视甚至完成忽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引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向学生讲清楚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教法上在“启”、“引”、“导”上狠下功夫。
二、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
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要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不允许学生发问和思考,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远远不如在哲位通晓“授之以鱼”,不知“授之以渔”之理。但现代教育与心理认为:生活中的“鱼”和“渔”是可以传授的,而学习上的“鱼”和“渔”作为知识方法和技能,是传授不了的。学生学习上的“鱼”和“渔”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的上,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自我意识。有人曾这样,说过:“知识不能是由自以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或‘灌输到’自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知识是通过人与宇宙的关系,通过充满变化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中批判地解决问题,又继续促进知识的发展。”学生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改变死记硬背、挖掘其自主潜力,建立自我感,不仅每天都要接受新知识、创造新知识,而且还要创造原有的自我知识体系。这样反复接受,反复创造,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最终会在不断变化中丰富,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要精讲多练而不是一言堂
新教材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来设计的。教师“一言堂”局面应迅速改变,倡导“精讲多练”,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和自主性、自觉性和创新意识。提倡“精讲多练”,不是不讲析,而是有选择的精讲,不重复,不罗嗦,画龙点精,有的放矢,只选课文中关键之处,有几个重点难点的课文要反复慎重选择,挑选最关键的一个要点,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语言运用、板书设计、知识演绎成能力的训练都要紧紧围绕这一要点进行,正是所谓的“精讲多练”。
四、要采取多种交流方式来促进语文学习
要努力改变单向灌输知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现代的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网络辐射要比单向交流有着更显著的效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以高效、低耗、速成、愉快而著称的“暗示教学法”,它大量运用了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从而使教学并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要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启发式、点拨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等。
五、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很多老师提倡题海战术,这种战术常常被视为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年年如此,循环往复,师生筋疲力尽,然而收效甚微。《大纲》要求“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课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就强调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旨。“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善于在课本实例中找出知识训练的支点,由课内衔接课外。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成能力。运用能力进行再创造,才是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目的。
六、多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化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欢快地演、随意地写、尽情扮演好“主人”这一角色。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点拨、引导,努力做到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书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让学生多想象,丰富的想象是作文的基础。“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常常为人们相互勉励之语。“只要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当代企业家们的豪言壮语,从中表明想象和创作是多么难得和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甚至猜想。
关键词:高等数学;常模参照计分;正态分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16-02
一、高等数学的基础地位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是相对的,初等数学研究的是常值变量和匀速变化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初等数学之外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高等数学研究的范围。高等数学主要是研究变量的非均匀变化,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较为繁杂,作为《高等数学》的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也是研究生考试中高等数学科目的重要考试内容。高等数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极限理论、微积分(一元函数微积分和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理论。在几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经管类专业在大学一年级都会开设《高等数学》(部分专业难度要求较低,所开课程为《微积分》),曾经有调查表明,高等数学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后期其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是高校数学教师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极限理论是整个高等数学的基础,所有的微分学概念都是所研究变量变化率的极限,而包括定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积分论都可认为是黎曼和式的极限,在基数的研究中,也是采用把无穷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有限项求和的极限问题。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学概念的抽象,比如极限,为了表现考察变量的变化趋势,在高等数学中引入了极限的“ε-δ”定义,该定义是大一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第一个拦路虎,如果理解不到位会对以后的高等数学学习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类似的概念还有不少。
目前,不管是研究生入学选拔性考试还是学期末的合格性考试,都非常注重“三基”的考查,“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一定不能死记硬背,要进行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同时在学习中要注重总结,多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考虑到高等数学内容的特殊性,结合笔者近几年《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有如下建议。
1.对学生初等数学知识的补充。由于近几年中小学教学改革成效比较突出,而相应的高等数学内容基本没什么变化。在教授《高等数学》课程时发现,很多原本在初等数学中的内容被移出初等数学教材,而相应的没有在高等数学中加以补充。这样很多知识点就成了无人教的真空状态。这就需要《高等数学》老师对这些知识点加以补充,不然一定会影响后期学习。
2.对基本概念的处理。数学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理解,而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应用,因此在处理这些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时,我们可以避重就轻,把定义概念的直观含义告诉学生。比如在讲述“一元函数连续”的概念时,精确定义是从极限的角度,用函数在某一点极限值与函数值相等来定以的,对于应用要求较高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用比较直观的语言来解释。教材里很多内容写的很详细,作为学生来说一定要抓住主要的内容,有重点的去学习。
3.对基本定理的处理。基本定理是高等数学的骨骼,整个高等数学是由几个基本定理支撑起来的。这些基本定理在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中称为实数完备性定理,是整个高等数学课程的精髓,虽然重要,可是太抽象,没有必要给学生讲太多。另一方面,《高等数学》中提到的极限存在定理、微积分中值定理,这一类定理也很抽象,但是都很重要,我们必须要给学生讲清。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定理的结论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几何意义。抓住这些主要的内容,就可以回避抽象的推导,又不影响定理的使用。在讲解定理的应用时一定要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他们见到问题后如何找到切入点,如何把已知条件和要证明的结论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告诉他们结论是什么。
4.对基本方法的处理。《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方法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比如在导数的计算中,涉及的方法主要有,基本定义法,四则运算法,复合函数求导数,反函数求导数等基本方法,对于这些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解决各种不同的求导问题,这些求导的方法在后期二元函数的偏导计算中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再比如在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公式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u,v是做题的关键,只有选择正确了函数,才能事半功倍,最终我们总结出“指三幂对反,谁在后面谁为u”的总结。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目前学生普遍眼高手低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动手练习。
三、公共数学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成绩登记方式主要是用百分制,即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加权后就是课程的成绩,这种计分方法会导致试题容易时分数普遍偏高、题目偏难时分数普遍偏低的状况,学生很难客观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为此我们提出用常模参照计分的方法来登记《高等数学》公共课的分数,不涉及格线,各个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需求自己定及格线。
常模参照计分的方法原理主要是借用目前四、六级的成绩方式。首先在所有开课学生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常模群体,用Mean表示常模群体的平均分,用SD表示常模标准差,考生的原始成绩X经过常模转换后分数即常模转换分TotSco计算公式为:
TotSco=■×7+80
上述公式的原理是概率论中,大量的学生的同一门课程考核成绩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模群体,用所选的常模群体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作为某次考试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例:比如考生《高等数学》的报道总分是75分,从表1可以查出该考生在常模学生中的相应百分位是25%,表示这名考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优于常模群体中25%的人,但劣于75%的人。
常模参考在《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中可以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服从正态分布的;(2)《高等数学》的受教面比较广,基本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开设这门课,因此,就有选择参照常模群体的客观条件;(3)学生的成绩几乎分布在[60,100]之间,便于各个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数作为及格线。
当然该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不适合学生群体较小的课程,比如专业课,往往有几十名学生,就无法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超模群体,从而无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正态化。
四、总结
本文提到的《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建议也适用于其他的公共数学课,比如线性代数等。本文提到的常模积分方式主要是受到目前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积分模式的启发,运用概率论中正态分布的特点将学生的原始分数转化为常模分数,一方面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分数,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方便各个专业对数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七版,2014.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版,2008.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生活性;操作性;探究性;估测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13-02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围绕“图形与几何”这一专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思考,对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有了一定的认识,现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体会。
一、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已知“再加工”,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发现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提出了问题:“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型?为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新知,回答:“同学们应站成半圆形,因为这样公平,每个人离篮筐的距离相等。”接着老师又问:“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的结论。老师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操作性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拉一拉、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动手操作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探索问题的平台,带来了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认识线段》一课时,由于线段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再加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因此教学时要把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线段的直观形象: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学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观察一根放在桌上的弯曲的毛线,想一想怎样把这根毛线变直?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从一根弯曲的毛线,通过拉的动作,变直了,由此进行曲直对比,体会“直”是线段的一个基本特征,接着让学生摸一摸两手间的线段,找一找、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学生通过操作,牢固的建立了概念,只要是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就是一条线段。而且就在拉、拿的过程中学生同时发现,不管老师怎么拿,只要拉直了就是一条线段;最后又让学生折一折长方形纸,认识到折痕也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折法,折出了长短不一的线段,由此体会线段有长有短的这一特征。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这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积过程。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探究性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感悟过程丰富多彩。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要善于利用探索的具体过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识线段》画线段这一环节,老师没有先给学生示范画线段,而是让学生尝试在白纸上独立画线段,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不同的画线段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创造。学生根据对线段的认识,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有的先画一个端点,再从这一点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画一个端点。当然也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有的只画了一条直直的线,没有画端点,有的在画的过程中尺子出现了移动,导致画的线不直。这时让这些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一些原来画错的同学明白了错误的原因,掌握了正确的画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了正确画线段的方法,同时通过对错画线段的辨析,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学生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学生这种探索的热情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注重估测性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
1.提高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必须先要有“五有”,即有教材、有备课本、有省编《教学要求》或《考试说明》、有教辅参考资料,还要心中有学生。在实施备课时,必须要解决“五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泡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2.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个人备课不深入,集体备课走形式。我们坚持集体备课必须按照以下流程,即人人备课一主备课发言――交流研讨――形成学案――教师在研讨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二次备课。为防止集体备课走形式,一方面实行行政人员“蹲点制”,行政人员全程参与,并负责考勤和指导工作;二是实行备课组长“考核制”,备课组长是否组织备课活动以及能否高效组织备课活动,将作为期末对备课组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提高学案编制的有效性。设计和应用学案,首先要明确学案的性质和功能。学案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并且具有便于学生整理、保存和反思等优点。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必须在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上努力突出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基于上述认识,学案的设计可考虑如下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课前学习。有意义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部分可以包含“列出学习的知识要点”和“预习后的问题思考”两方面内容。第二部分:课堂学习。这是学案的主体部分,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这部分也可以包含“问题探究”和“总结反思”两部分内容。第三部分:课后学习。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并提出具体要求。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战场。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起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1.教学观念要变。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2,教学目标要明。首先,依据《江苏省高中学科教学要求》,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教学要求。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基于此,每学年学校总体规划,确定年级总体教学目标;学科年级互动,明确学科发展目标;备课组长短结合,制定学期教学目标;教师个体细化课时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要精。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新教材教学内容多,时间又紧,不知该如何办?有这样想法的教师往往是被教材内容所束缚,不敢也不愿调整教学内容,认为这一内容很重要,那一题也很典型,按部就班。其实,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丽。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不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
4.教学环节要紧凑。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时间概念,上到哪里是哪里。若没有完成原本应一堂课完成的内容,就延长一节课时间或教学时数,把完整内容分割开完成,这不符合最优化原则,也加重了学生负担,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艺术性。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
5.教学起点要低。教学的对象是变化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变化的,如果我们教师仍然缺乏正视现实的研究意识,不转变教学观念,用曾经的成功模式强加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降低教学起点不等同于降低教学要求,我们倡导的教学起点是:每节课,绝大部分学生要听得懂;每次作业,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做;每次考试,绝大部分学生有信心。只有先教会孩子走路,才能跑起来,只有降低教学起点,更多的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6.教学方法要活。课堂教学低效常常是由于教师的不适当设计或不适当引导而造成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7.师生关系要亲。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记住全班学生姓名,并能对号入座,因为学生被老师认识和记住,内心始终会充满感激并转化为学习动力。其次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8.教学管理要严。互动的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的教学环境都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所需要的,但不等同于不要严格管理。例如有的学生听课习惯不好、作业做得不规范、记笔记不认真,我们都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矫正,只有严格,才能规范,才能真正有效。
三、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我们对作业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布置作业前,必须亲自做,以便选出指向教学重点和学生思维缺陷的有价值的题目;2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分层作业更具有意义;3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并做好统计工作,有学生典型错误摘录,做好重点讲评的记号;4学生做作业规范要从严把握,讲评作业时,教师要有高水平的示范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到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在2011年达到了1280所,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是支撑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渠道,是使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然而,校企合作需要构建优良的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在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培训模式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够完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均缺乏。因此,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以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到有效地开展,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实习基地模式
这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三年学制中一般前两年或两年半学生在学校学习或实训,最后一年或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该模式中,由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培养,学校根据对企业和市场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企业一般不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提供实习岗位。这种模式多数的合作是短期性的,大多是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极不稳定,学生没有归属感。而且,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对学生缺乏跟踪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流于形式,容易发生学校和企业交流不够的现象,使校企合作不能持续发展。在此模式下,学校较为被动,企业仅仅把它作为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而不是作为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来对待,因此达不到双赢目的,很难有较大的实效。
2.订单式培养模式
它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岗位需求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这种合作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稳定度,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和企业生产的灵活性,使企业对用工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这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和长周期产生矛盾,于是阻碍了学校与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
3.政府主导模式
它是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发挥政府组织、资源调节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统筹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即“政府出资金,企业出场地,学校出师资”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调动了学校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推进了校企深度合作,但政策执行的好坏是决定这种模式成败的关键。
4.项目驱动式模式
它是以项目作为双方合作基础的,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确定。这种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把企业和学校紧密相联,使校企达到共赢,风险较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在这种模式下寻找适合校企合作的项目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学校找不到可以与企业合作的项目。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由于起步较晚,逐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发展,阻碍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进行。
1.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健全
校企合作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虽然国务院早在2005年就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措施,但是,相关鼓励措施的宣传并不是很到位,国家对企业支撑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落实也不到位,如国家政策规定可以给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以税收方面的优惠,但实际上,各地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未落实。而且,缺乏具体化的引导和约束,如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考核、监督和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普遍缺乏各级政府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2.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大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与企业无关,他们认为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最大受益者,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对学校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非常有利,而对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有些企业没有把加强校企合作当作培养技能人才后备军、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大事加以重视,因而在校企合作中缺乏积极性,导致“校热企冷”。还有些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讲仅仅是尽责任和义务,没有什么权利和利润,于是采取消极态度。
3.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不足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之所以难以开展深度合作,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的自身实力不强,还没有完全具备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一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企业的需求仍有脱节。一些学校所设置得专业脱离企业和行业实际,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特色不明显。二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也较薄弱,很难胜任为企业培训员工的任务,也难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并不大。三是目前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多数还处于较肤浅的状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只局限在校企合作具体运作方式的改革创新方面,而对管理制度层面的改革动作较小,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缺乏长效管理机制,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度推进。
三、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对策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尤其是技能水平,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 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校企合作的成功需要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对企业进行约束和驱动。政府应高度重视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要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比如对于那些为学校提供了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了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制定等的企业要适当地减免税收,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而对于那些不能有效履行义务的校企合作责任主体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政府的支持是改善外部环境的最有利因素。政府除了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外,还应在微观上给予经费支持,还要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构,充分发挥统筹、指导和协调作用,进而为校企合作办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职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职业课程开发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首先,高职院校应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建议各地人事劳动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并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使高职院校能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自身条件适应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职业课程,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该考虑校企在合作中的角色和地位,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来,注意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利益兼顾,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的效果。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遵循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为主的思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体现完整工作过程,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岗位能手在过程中仅仅是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对学生实施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让学生学到技术和锻炼能力。
3. 高职院校要强化与中介机构的合作,拓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流模式是高职院校与工商企业直接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践。这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合作模式选择,但是对于文科专业来说,这一模式未必合适,因为工商企业很难有足够多的文职岗位提供给学生顶岗实训。因而,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各类中介机构的合作,拓展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对于那些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应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记账公司等会计中介机构作为主要校企合作单位。这类中介机构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专门从事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业务种类多样,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是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较好的平台。
4. 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校企合作动力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首先,要建立一支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制定鼓励政策,确保教师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的现代化生产和管理过程,增强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企业要主动接受高职院校教师到本单位参加生产实践,并鼓励有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其次,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吸引企业合作的重要条件。只有教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并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有一定帮助,才能使企业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所以,高职院校要开展教师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科研部门要定期组织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引导教师申报各项科研课题,特别是校企合作的横向科研课题,培养教师科研兴趣。同时要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并针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利用科研成果为企业服务。
总之,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统筹各方力量,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 程 敏.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3] 张茂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
作者简介:
程敏,(1968―),女,山东人,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代化考试 错位 磨合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语文高考、中考等关键性考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不仅在考试形式、题型上有了创新,在命题思想、检测指向等方面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评价上闪耀出“新课标”蕴涵的人文火花,考试内容逐步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走进学生情感世界,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这些新变化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同。然而,恰恰对这个教育上最敏感的问题——考试,仍有一些语文教师却表现出麻木不仁、醉迷不醒,他们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抱定应试教育的看家本领,简单地采用“题海战术”,运用“灌输”、“填鸭”等方法霸占学生的思维空间。为考试而熬得面黄肌瘦的学生极度不适应当今考试的新变化:书本上现成的东西好像没考多少,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却频频出现,让学生在那些本来与自己生活实际更接近的问题面前却表现出一片恐慌、无所适从。原因是老师并没有教会他们灵活地运用“万能钥匙”。于是学生们惊叫:“课堂上学语文没有多大的用处!”一些语文教师便指责出卷人“脱离实际”、“脱离书本”,是“坐在地面揽月亮”。有人感叹:以前搞“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有本可依”,容易操作,容易取得“成果”;而现在搞素质教育,搞课程改革,在光彩四射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辉映下,大家反而难以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前的“应试能手”现在变得手足无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将考试没考好的原因直接归咎于素质教育。
这种状况凸显出如今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考试指向发生“错位”。出现“错位”的原因是:(1)语文考试的改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考试应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在价值追求上保持目标一致。现代化考试内容的选定应当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注重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考查学生个性化语文素质状况。这种理想的考试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行为上不断调适的过程。考试改革的发展过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必须步调一致。而“步调一致”又是“考教分离”考试机制顺利运行的一个大难题。“错位”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代化考试任重道远。(2)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持续性过程,新课程改革疏通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主渠道,给广大师生搭建了编织教育理想之梦的彩色舞台。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难以形成明显的分水岭,我们不可能将素质教育“催化速成”。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但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讲,按照“新课标”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理想,仍然要付出探索、创新和冒险的艰辛。“错位”现象也昭示出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更新的许多观念和行为。(3)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更需要有一个对接、适应的过程。“应试教育”主张教学为考试服务,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一心为了考试。考试考出好成绩,学生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上等人”;考试打了败仗,学生就被冷落,被视为“废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则是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关系问题: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相反考试则要为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考试则要为教学实现这个目的排除干扰,推动教学顺利运行。语文教学和考试要携手实现共同的目标,两方面都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宗旨,“教”“考”对接,共同绘就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蓝图。双方“磨合”好了,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合一”,那么两者的“错位”现象就自然消失。而这仍然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漫长过程。
为了有效消除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错位”,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促进两者之间的“磨合”:
【关键词】360度考核 独立学院 绩效考核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提供的数据,截止2013年6月,我国独立学院共有317所,在校生200多万人,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师资队伍质量,而教师的绩效考核是增强教师流动性,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360度考核的基础上,提出在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中应用360度考核法。
1.360度考核原理概述
360度考核法[1],国外称之为360度反馈评价(360-degree feedback),它不同于自上而下、由上级主管评价下属员工的传统绩效评价模式。360度反馈评价中,评价者不仅仅是被评价者的直接主管,还有与被评价者关系密切的人,包括同事、下属、客户等,从不同层面的群体中收集评价信息,反馈给被评价者本人。
2.360度考核在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2], S、W是内部因素,O、T为外部因素,它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3]。
2.1优势(Strength)
一方面被评价教师能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信息,使被评价教师能比较全面的认识自己,利于被评价教师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从整个学院来说,能够增强绩效评估的效果,激励教师参与学院教改,提高了教师满意度。第三,有利于师生间、教师间的沟通。
2.2劣势(Weakness )
总体上讲,360度考核在独立学院绩效考核中的运用还不成熟,处于探索之中,一是领导认识不到位。二是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三是人员培训不到位。四是技术手段不到位。五是各评价主体之间认识角度不一,权重不同,使得被评价教师之间难以相互比较。
2.3机会(Opportunity)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随着国家生源的下降,独立学院面临合并、重组、转型的局面,教师的绩效考核可以有效的提高师资质量。近年来,入选《财富》的全球1000家企业中超过88%的企业将360度考核法运用于绩效管理和员工职业发展中,如IBM、摩托罗拉等[4]。
2.4威胁(Threat)
360度考核法由教师本人、上级领导、同事(督导专家)、学生这些评价主体对教师进行评价,由于这些评价主体之间对教师情况的信息了解不对等,加上评价主体的主观随意性,必然会对同一个教师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3.360度考核法在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具体实施
3.1设计问卷设计,确度评价指标
(1)自我评价的评价指标
由于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因此不宜作为权重进入评价体系,而作为360度考核反馈的参照。
(2)同事(督导专家)的评价指标(权重25%)
为保证同事评价的客观性,应设立专门的3~4人的教学督导组,由富有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或副教授组成,评价指标分为教学准备(10分)、讲课水平(35分)、教学方法(30分)、课堂管理和效果(25分)。
(3)学生的评价指标(权重25%)
由于学生本人水平的差异性,必须提供足够多的学生样本,同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以避免过度或恶意评价,保证学生整体测评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指标分为教学内容熟练程度(15分)、教学方法(20分)、严格考核和管理(15分)、课堂氛围(20分)、课后作业适度及批改(15分)、答疑及辅导(15分)
(4)上级领导的评价指标(权重50%)
上级领导主要指教师所在分院领导、系部、教研室负责人,他们非常清楚教师的工作情况,因此由教研室负责人直接打分,赋予院系领导对教研室负责人的打分进行微调的权力,对教师的工作评价指标分为教学态度(60分)、教学质量(40分),同时要求各院系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对上述两大指标进行细化,拿出切实可行的指标细化方案。
3.2开发绩效考核计算机软件
绩效考核计算机软件是360度考核法在独立学院绩效考核中的有力保证,可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开发,软件公司中标后,明确独立学院的软件系统责任人,同时要求软件公司提供工作进度表,由责任人严格按进度来进行软件跟踪,保证软件公司按时完成绩效软件系统的开发。
3.3培训
要对所有的评价主体进行培训,以力戒评价的随意性。同时专门对相应评价人员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的培训,以保证考核进度的顺利。
3.4考核实施
人力资源部门作为绩效考核的实施部门,要加强协调,要关注考核的各个环节,对教师自评、督导组评价、学生测评、上级领导评价的每一步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人力资源部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审核。
3.5反馈
反馈最好由人力资源部或被评价教师本人的院系领导和被评价教师本人一对一、面对面的对照教师的自我评价进行,这样一方面保护了教师的隐私,另一方面也切实提高了反馈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克服不足,发扬成绩,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结语
独立学院的绩效考核是推动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转型中的独立学院来说,需要一套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360度考核法正好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通过SWOT分析,360度考核法弥补了上级领导直线考核教师的不足,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友萍. 360度考核在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 2009, (3)
[2]陈初昇.中国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分析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3]冯东海.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管理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概念而概念,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是熟视无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
2.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3.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有的组全部都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人员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组上大包大揽,让其他人没有事干),人数不合理(有的两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4.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要知道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独立学习是占主要的,因为生活中需要独立学习的时候太多太多。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4.1 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4.2 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3 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确定什么样的合作任务至关重要,恰当的合作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任务中;牵强的合作任务更多地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