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科学实验

时间:2023-03-15 14:56:11

导语: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科学实验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30-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科学》代替了《自然》。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使学生既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1.1 明确实验目标。教师在科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有不同的指导,让学生有不同的发现或意见,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让他们感到有不同层次的收获。逐渐提高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 获取知识的基本目标,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想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体验成功,最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1.2 重视实验后的汇报交流方式。这种方式能展示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把隐性的思维活动显性化,引导学生把一些零碎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条理化。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制订计划――观察、 实验、 制作――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整个研究过程, 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

1.3 多鼓励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观念,努力创设实验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完成更多的实验探究活动。 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基础上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但是, 在一些基础知识问题上一定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引,防止 "因小失大"的淡漠。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勇气。在探究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这可以利用协作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分工合作,相互监督,进行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1.4 贴近生活,丰富课外小实验。课外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是体现《科学》新课标的学习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家庭小科学实验是拓展延伸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外实验,如何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贴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设计家庭小实验,并以此激发、丰富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首先,在给小学生设计课外及家庭小实验时,既要大胆地设计出学生喜爱的小实验,即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事物,应是学生所熟知且比较熟悉,又要在设计中细心地为学生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并用"还可以想出多少种实验方法"等提问,使学生对原以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又感到陌生起来,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或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要事先准备一些马铃薯、鸡蛋和盐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鼓励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思考,多想出一些实验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在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上,教师也要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归纳和总结。其次,设计课外小实验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每次实验过程所需时间不宜过长。此外,考虑到小学生缺乏实验经验和观察不够仔细的特点,要严密注意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并注意设计现象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实验。

总之,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步掌握实验的知识、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去动手实验, 去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这些必将有助于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2.1 注意实验安全问题。小学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步骤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但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毕竟小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安全意识还不够高,需要教师的时时叮咛。实验时,教师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需要教师仔细审察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此外,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也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以做好急救工作。

2.2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上实验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就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检验实验效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实验,也要重新试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使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规范而熟练地演示实验,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3.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把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放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位置上,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以真正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小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11).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课对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非常重要,而实验课又是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做好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反映,小学科学实验课不好教,实验材料找不到、准备不全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但是,只要教师对实验材料进行适当的改进,就能很容易准备齐全,就能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让学生爱上科学实验课。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一、借鉴他人经验,充分利用现有材料

由于不少学校科学课的任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临时兼任,任课教师对科学实验课的了解掌握不够充分,实验材料不知如何准备。因此,学校有必要对科学课的兼任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任课教师对科学课教学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科学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职教师都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兄弟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借鉴他人或网络上的经验,搞好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方法;还可以用“请进来”的办法,请有关学校的优秀科学课的教师介绍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例如,在进行“摆的研究”实验时,按照课本上的方式进行实验时效果不理想。教师通过在互联网上观摩了“摆的研究”教学课件后,对实验材料进行改进,加长铁架台的横杆,较好地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难题,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学校的实验室、仪器室一般都会有一些其他学科的实验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教学。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材料如,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弹簧秤、放大镜等,这些实验仪器材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且进行利用。科学实验课的材料工具箱中也配备了不少仪器材料,且与教材实验配套使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实验材料。对于实验中的一些常耗易损材料,教师应在实验前及时进行购置,以备实验使用。

二、注重日常积累,动手自制实验材料

对于科学实验课的不少材料需要教师提前准备,教师要处处留心,平时注意对实验材料的积累,不要等到实验时才想起准备材料。比如,像塑料瓶、硬纸板、坏的乒乓球、花岗岩之类的岩石等,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垃圾,但对科学实验来说都是实验的好材料,只要教师留心这些实验材料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备用。实验课上所用的材料教师不一定能找到或购买到,这时就需要教师亲自动手进行自制一些实验材料或简单仪器。例如,在学习“金属热胀冷缩”时,用铜球进行实验,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时,学生观察它的变化不太明显,教师可以自制一个偏转指针,用来指示铜球热胀冷缩的变化情况,这样能把实验现象放大,使学生更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以增强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进行“光”这章内容的不同颜色物体吸热能力对比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白炽灯进行照射不同颜色试管内的空气,观察其膨胀速度进行对比实验结果,由于空气受热体积变化快,因此,实验效果比较明显,这比利用温度计进行实验效果要好。

三、拓宽筹措方式,多方准备实验材料

在进行科学课的实验时,需要教师准备的材料比较多,如果只靠教师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任务,此时可以发动全班学生共同想办法准备实验材料。对于实验需要准备较多的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工,各自去准备所需要的材料,或者请学生的家长帮忙协助准备实验材料。这样既能有效地准备材料,还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爱上科学实验课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在进行“比较水的多少”这节课的实验时,需要用到大小不同的几十个塑料瓶,像这样的实验材料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准备。再比如,进行“蚯蚓”“蜗牛”实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准备这样的实验材料,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还可以学到和了解小动物的生活特点,增长知识。再比如,进行“我们周围的材料”“磁铁的磁性研究”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准备磁铁、各种介质不同的材料、韧性不同的材料、密度不同的材料、陶瓷砖瓦材料等,通过发动学生共同准备材料,就能筹措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这对科学实验课的结论更带有普遍性、可靠性。

总之,只要教师能适当改进小学科学课实验材料的准备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的主动性,就能准备筹措到科学实验课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实验课,榇有∨嘌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就曾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然而,小学阶段学生,尽管好奇心强,也好玩、好动,但是对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持久性却比较差,因此,我们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对科学实验产生乐学、好学的心理,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和悬念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对实验的探索和学习中,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比如,在学习《怎样移动重物》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现在遇到一个问题,打罐头的时候总是打不开,你们有什么办法吗?“”用手。”“用工具。”……学生纷纷答道,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如果现在让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大石头,你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借助工具了。”有学生小声地发表意见,“没错,这种用来帮助你撬开或提升物体的工具,叫做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一种简单的机械,如”棍”“棒”等,那么,这种“棍”和“棒”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这节课,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去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作用。”这样,我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使他们以最佳状态进入对这一实验的探索和研究中。

二、引进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和应用,它为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生机。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而言,引进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运用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来展现实验现象,揭示实验规律,从而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实验情境,使抽象、复杂的实验知识变得具体、简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热情,能够大大提升科学实验效果。比如,在学习《认识常见岩石》这节内容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姿多彩、形形的岩石与其不同作用运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其中也蕴含着有关岩石的分类问题,如,一样是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种差异,是它们分类的依据吗?这样,学生一边欣赏着画面,也会一边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中去认识岩石、学习岩石,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热情。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第4篇

管理准备室和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员是科学教学的助手,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笔者既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员,又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任课老师。笔者认为,主要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器材的整理和器材的分类。

器材的整理是每个学期开学前必须做的工作。包括将新老器材拆封、清洗。在清洗整理后应该将器材按照实验分类归到不同的实验准备室仪器橱中。根据小学科学“四配套”科学仪器的种类,将准备室里的仪器设备按一般仪器、专用仪器、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和药品依次归类摆放。仪器橱上半部分是玻璃橱门,放入数量少的演示实验仪器设备,仪器橱下半部分是复合板门,存放数量多的分组实验仪器设备。整个仪器设备的摆放,体现出科学、整齐、清洁、美观。科学仪器、设备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如帕斯卡球每次使用完还到实验室,要将仪器内部水分烘干,防止球体生锈和橡皮活塞变形;万用表使用完,必须及时将干电池取出,防止干电池内的化学液体外泻腐蚀设备。还有些仪器、设备要存放得当,如大头针、小磁针和大磁针都不能与永磁体存放在仪器橱的同一层,防止被磁化或小磁针改变原来的磁极。条形磁铁必须把N极和S极交错叠放,蹄形磁铁N、S极间要放一块铁片,这样可以延长磁铁的使用寿命。

总之,仪器橱内保存的每件仪器设备,都应该保持良好的性能,随取随用。一些坏的仪器,能修好的可以继续使用,修不好的仪器应及时报废注销。科学实验室常用教学仪器较多,靠记忆力记住每件仪器设备存放的位置比较困难,为了便于科学老师查找仪器和管理仪器设备,可以给每个仪器橱编号,并在每个仪器橱的玻璃门内放一张卡,上面记录着存放橱内的仪器名称和数量,年终核对一次数量,如仪器数量有变动,则换上新的卡。实验室内现有仪器、设备及器材与旧账册对照,并建立3本新账册,分别是《教学仪器设备登记总账》《教学仪器分类账》和《低值易耗品登记册》,从而做到账物相符。

平时的实验室管理,首先应从实验环境入手,笔者就在实验室靠墙摆放四张桌子,分别标上教材库、资料库、器材库和仪器库等准备库,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就感到学科的学习气氛。每次在开设学生实验时,应该组织各个实验小组组长将相应的实验器材摆放在对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库中。

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组实验,每种器材需12套,每个实验少则用2~3种器材,多则7~8种。堆放在准备库桌子上既凌乱又给发放和收回带来麻烦。每次准备分组实验,实验员在教室的劳动强度比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组织各实验小组组长协助,二是对分组实验的准备做了改进,将分组实验器材装入塑料盒。例如,组装简单电路分组实验,将小灯泡、灯座、干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都放在塑料盒里,既美观整齐,又方便快捷。此外,每周二、五下午按年级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拓展课,科学实验室是活动地点之一,为了配合科学实验活动课的开展,实验前要预测到学生做实验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时不小心水会贱到桌上,因此每组需配一块干净抹布,及时擦干被测物和桌上的水分,防止金属生锈。

由于实验数量和种类增多,实验仪器的使用频率相应增加,为了确保学生实验质量,必须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的性能完好。笔者从管理入手,每班第一堂实验课,先安排好座位,并登记好座位表,选好实验组长。以后每次进实验室学生的座位便不再调换。每堂实验课结束,指导学生整理器材,对每组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如有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按时做好实验课记录,收集、整理好学生交来的实验登记单。对损坏的仪器按赔偿制度处理;出借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器材按出借制度办理;报废、报损的仪器、设备及器材按报废、报损制度办理。

改进科学实验

实验室管理员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新教材的实验结合起来,突破实验中的难点。有些实验按照课本要求做,效果不明显,要分析该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采取相应办法,反复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以便实验顺利进行。例如《热的传递》实验中实验铁丝的传热效果,铁丝不能选得太细,细铁丝传热慢,效果不明显而且浪费时间。选用粗细合适的铁丝实验效果明显。

实验管理员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要主动改进实验仪器装置、使用材料和实验方法。如“声音的特征”音调部分,学习活动卡上面要求学生“用橡皮筋,研究振动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部分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笔者自制了几个共鸣箱,在箱体外面续上橡皮筋,通过改变橡皮筋粗细、橡皮筋松紧,有效地说明了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确保实验成功,上好每堂实验课,可以先采取不同实验方法做几次实验,为科学实验课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和材料。

开放科学实验室

常规实验课的模式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加之学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可适时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相对独立自主地安排时间,选择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操作,整理实验结果。

学校开放科学实验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学生常规实验提供方便,另一种是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服务。

常规实验是在两到三单元学完后,定期将这几单元所开设的学生实验的器材全部陈列在实验桌上,每桌一个实验,并提供该实验的相关思考题,由学生选择实验进行复习。此时,实验教师必须在场,及时更换已坏的仪器,增添消耗器材、药品,一个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方法

所谓科学实验,是指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潜动力,很有必要培养这种科学实验探索精神和能力,以下笔者将对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浅谈几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实验基础材料和设备的不完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若想正常开展,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必不可少,否则实验教学就相当于空谈。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资金不到位或学校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小学实验室内实验设备和材料的短缺,导致很多实验无法按照教材大纲要求顺利完成,严重阻碍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前进步伐。

2.教师自身的科学实验能力不高和教学观念落后。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越来越科学化、具体化,而这些内容的改变就需要一批更加专业的科学教师队伍,但在实践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却没有任何提高,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如今的教学能力已经无法适应新教学材料的要求,这样又如何能教导好学生呢?另外,部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依然守旧,认为科学课程不是必考科目,学与不学没太大关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往往消极对待,不是让学生自习就是简单讲解几句应付了事,如此,何谈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的实验态度偏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有的小学生是抱着“试玩”的态度来参加科学实验的,在实践操作时,往往对教师的实验要求不管不顾只图“玩”,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课堂混乱的局面,如果每个小学生都只顾自己“玩”实验,那么教师将如何继续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工作?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实验课前认真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力基本可以说取决于对这件事的兴趣,兴趣越强,关注度越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验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预测到学生实验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以便镇定应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这部分内容时,有一个小科学实验“制作风向标”,在开展这一节教学内容前,教师就应当在上课前积极备课,自己先亲手制作一个熟悉风向标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制作。另外,在课前教师还应当将开展这节科学实验课的实验材料准备充足,包括:硬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等,万不能连最基本的实验材料都没备好便开展教学工作,果真如此,则实验过程很难开展,因此,实验课前积极备课相当重要。

2.实验的演示要科学、规范,为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形象。观察实验现象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演示实验中,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样板,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

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要想熄灭不能用嘴吹,应当用酒精灯灯罩盖灭,实验用过的废水、废渣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等等。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实验形象。

3.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实验教学。多媒体投影仪是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很好的工具。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如何用动画技术再现科学的过程就完全依靠教师的技术水平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科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有一个“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的科学实验,其中用到的实验材料包括:装有土壤的盒子、饮料瓶、水,其实做这个实验并不难,但是从节省实验材料和提高教学趣味性的角度来看,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更加方便,可以将此实验过程制作为一个小实验动画,并配上丰富的、幽默的声音让整节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进而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概言之,在小学阶段运用恰当策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并且实验教学的重大意义也是各位同仁不容忽视的,其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奠定了有利基础,更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运用这些有效实践策略为实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科学》课是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授课。虽然不是学习的主要科目,但是也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同时这门科目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所以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本文就作者数年来的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科学教学经验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求

(1)明确告知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推测实验结果的运用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如《磁铁》单元,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力,和电一样,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可是它的影响力却处处可见。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然后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磁铁很容易被制造,用途也相当广泛。那么通过学习谁还想到了磁铁的其他用途呢?比如,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的画写板笔头部分最易掉下来,掉下来的两只笔头如果把它们笔尖对笔尖,拿在手里一个朝上,一个朝下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学生知道了是因为笔尖部分的磁铁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确立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看实验演示:我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

还有就是寓安全和玩乐于学习实践中,如教学“电磁铁”时,有的组的学生仿照电铃上电磁铁的构造,用导线把铁钉缠绕起来,接通电源,用钉尖(帽)接近大头针,发现它通电时吸起大头针,断电时大头针掉下来;又进一步观察电铃构造,发现连接在铃槌上的弹簧片能使导线中的电流时通时断,这个装置就时而有磁性,时而无磁性,从而一下一下地吸引连着铃槌的铁片,使它带动铃槌不断敲打铃,由此揭开电铃响的秘密。此时,学生的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另一个组的学生发现用电流表的两极接触电磁铁的两端指针并没有像猜想的那样来回摆动时,又重新猜想,制订计划,进行探究,最终也发现电铃响的秘密,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探究学习是个不断修正错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笔者认为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思维与任意猜测的空间,正确地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知识,让其大胆猜想,想其所想。

在教学“电磁铁”时,初步完成电磁铁的制作后,让学生对电磁铁的性质进行猜想,学生就会提出:“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电磁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而后由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是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探究时学生也会格外认真、积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步由不愿提问题向愿意提问题,由能提一般性的问题向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变。在这种既有独立研究又有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心智得到提升,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项实验的团体赛,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哪怕只是一次赞叹、鼓励,或许就能从此改变一名学生。这样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参与到讨论、表达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培养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困惑;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4-02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师,说起小学科学实验课,我觉得有千言万语想要说。关于这方面的话题、见解及分析,很多专家在各类的报刊、杂志上也有了很多真知灼见。作为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我,打心里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去年九月份,校领导又把我们学校两个班的科学课交给了我。这已经是我所代的科学课的第几个年头了,我也记不清了。既然任务来了,咱就得好好完成。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现状我是最清楚不过了。说以前吧,教育太穷,别说什么实验室了,就连我们最常用的材料、仪器也配备不齐。现在,国家富裕了,教育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实验室建立起来了,各种材料、仪器的配备也都逐步完善了。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显露出来,在各种硬件条件跟上去的同时,我们的软件出现了问题――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及方法没能及时跟进。说白了,我们教师的教学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我们这儿的许多科学实验课都存在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几个层面:教师纯粹地讲,学生纯粹地听,师生不能有效结合;一个班虽为一个集体,不去分工,只是图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或者也去分工了,但只会是流于形式,不去合作;在实验操作中,只动手,不动脑;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仪器、材料等杂乱无序等。表面看去去热热闹闹的科学课,真正通过动手实验获得真知的学生有多少呢?现状肯定是不容乐观的,这些现象导致了小学科学探究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200年度下学期,我曾执教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光》一课,当时听课的是我们县教研室的人员、镇教研室人员、所有科学课教师。这节课有分工、有合作、既有学生动手,又有教师动手,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后评课,自以为很优秀的这节课没曾想到被评为中课。在交流时,评委的肯定与表扬是有的,但最多的还是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这节课目标定位模糊,课堂虽热闹,但比较低效。课下评委问了很多同学,这节课你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大多数同学只是摇头不知道。还真有这么巧的事,在时隔几年后的今天,我看了《山东教育》上的一节课,几乎和我那节课如出一辙,课题虽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目标未落实,效率不高。说到底,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较弱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进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揭示自然规律,就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不要怕麻烦,耐心指导学生做,分小组做,并且达到人人会做的目标。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验应当突出它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2.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拓展实验的空间实际上就是把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它的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比较充分,形式又多样化,又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乐于开展科学小实验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便可以自主发展,并能在宽松自如的气氛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验了,也许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创设比较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1.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好像在家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一样。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将动手操作进行完整,要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形成书面文字,比方说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了,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是怎样的,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写得太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写上自己的真实想法

3.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标性,盲目而杂乱的课堂实验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

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但又严肃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能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或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分工

为了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让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特别的加强训练,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还有一点,我没有把它当做第五点,也没放在第一点,我把它单独列出来,也表明了我对它的重视。科学实验课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导入新课这一步,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人总认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新课尤为重要,而对于常识课,尤其对科学实验课的导入新课并不重视。我认为持这种说法的教师可能没有亲临教学第一线,或者说亲临第一线但没代过这门课程。这样说可能有些过重,但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发现科学实验课导入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语、数、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顺利进行能为科学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8篇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准备工作做好了,教材内容得到了充分的温故知新,上课时候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大脑中一一演习,每一个实验的程序都在脑海里过一遍,这样,就会避免在实验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就会提前得到解决的方法。

二、做试验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的演示当中,教师成为所有学生关注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动作成为学生的依据,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比如说在使用砝码的时候,必须使用镊子;拆卸电路的时候,一定要切断电源在先;点燃酒精灯后的火柴杆要放在废物袋里,绝对不要随手一扔等等,不一而足。做实验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学习做了良好的引导,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对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非常有利。

三、要多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做实验饶有趣味,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爱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动手。多鼓励他们动手之外,还要让他们多多地思考,去总结、去发现,锻炼自己能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做实验的质量,加深学习印象。

四、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工具异常发达,非常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中,需要对一朵桃花进行解剖,通过投影仪,我让学生看到了放大了20倍的胚珠,全班的学生对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对所学内容达到了深刻的理解,教学效率非常高,可谓事半功倍。另外,电脑动画对学生的实践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可以增加他们做实验的正确性,并且Flash等动画能够反复播放,有利于不理解的学生课下自己揣摩研究,省时高效。

第9篇

1.教师准备要充分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中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要求明确,比如对放大镜的使用、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等,教师应先明确使用方法。第二,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教学目标,了解实验的目的,这样才能促使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有四个活动,用两根吸管“倒水”、玻璃杯中塞入纸巾后倒扣入水中、用注射器观察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最后还要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这几个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但过多的活动会使教学显得零乱,且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有效的探究。教师在明确这点后,我们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如:把用两根吸管“倒水”的实验和玻璃杯中塞入纸巾后倒扣入水中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把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用注射器观察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实验上,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三,在课前,教师还应先做一次课堂上要做的实验,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针对自身的经历事先控制产生问题的原因,或控制与课堂无关问题的产生,从而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我听一位老师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他准备了生鸡肉让学生做实验,由于课前教师自己没进行实验,结果由于肉块较大,在课堂上学生很难观察到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最后,作为科学教师,材料准备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为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效,教师应精心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例如:在上《电磁铁的磁力(一)》时,我在实验室拿来了电池,结果在学生实验时,才发现有几节是废电池,因此有好几组学生的实验现象无法呈现。如果在课前我能检查一下电池,或是多准备一些的话,我想课堂上就不会出现那尴尬的场面。2.学生准备要积极课前先跟学生讲清下节课要学的内容,以及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如果教师只是随口一说的话,我想很多学生是不会认真去准备的,想认真准备的也许也无从下手。但如果教师换种说法的话,我想效果会不一样。例如:在上《蜗牛》这课前,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下一节,我们要上《蜗牛》这一课,我们都知道蜗牛是非常可爱的一种小动物。是不是?”学生纷纷响应。我继续问道:“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见到它呢?”“花坛里。”、“菜地里。”学生争着回答。“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带过来呢?”“放在盒子里,里面放点菜叶子。”“放在我们的饲养盒里,盒子上有小孔。”结果,在上课时,每位学生都有蜗牛在手,有的学生还为了蜗牛能有个伴,还拥有好几只。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蜗牛来到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此事要躬“行”——寻秘妙的实验活动

1.加强实验前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新课程的带动下,我们的科学课要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不敢指导了,只能在一旁等着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是否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呢?我们不只是要考虑少部分的优等生们的科学素养,更应面向全体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在许多的时候必须给学生一定的帮助。例如:一位老师上《温度与温度计》这一课,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接着老师就给每个组一支温度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始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玻璃泡”很感兴趣,都用手捏着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在这个案例中,就因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也就失去了方向,如果教师在给学生温度计前先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先想好了需要观察什么再进行观察活动的话,我想学生会收获更多,课堂也更有效率。2.材料的呈现以及对材料正确使用的认识在科学实验课上,材料的呈现也是有讲究的。在一节课中如果有好几个实验且实验的材料有所不同时,教师不能为了贪图自己的方便,而把材料一下子全部呈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抵抗弯曲》一课时,做增加横梁的宽度改变抗弯曲能力和改变横梁的厚度来改变抗弯曲能力这两个实验,涉及到的材料比较多,但垫圈、直尺、书本都是需要的,所不同的就是增加横梁的宽度这个实验需要三张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卡纸。增加横梁的厚度这个实验需要三张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卡纸。在教学中,我把两个实验涉及的不同纸张分别放入两个信封中,这样教学中非常有序。试想,如果将六张纸条一起呈现给学生,那课堂场面肯定会混乱不堪,更混淆了学生的思维。呈现了材料后,学生明确材料的使用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使用量筒时,应提醒学生量筒要摆放在平稳的地方,读数时,眼睛和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保持水平。又如在使用温度计时,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等。了解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3.合理的实验时间促使实验更高效科学课堂上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肯定会参差不齐,如能适当地规定实验的时间,对实验的效率肯定有所提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一课时,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前,老师没提出确定的时间,也没说些激励性的话,结果有些学生坐在那儿慢吞吞地观察,导致整堂课的时间不够。假如,老师说:“给你们2分钟时间观察,看谁发现的信息多。”那学生肯定会来劲的,会节约课堂上不少的时间。4.合理利用作业本,提高效率实验课中,几乎都会用到记录单。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我们也会经常见到教师将打印的记录单分发给各个小组,而这些记录单往往会在作业本中出现,我们何不直接利用作业本呢?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在作业本上,避免学生重复作业。这不仅节约了纸张,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5.材料的整理是良好的收尾我们在许多的课堂上看到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时,由于实验材料未整理,部分学生根本没听别人的汇报,而是继续在玩实验材料。何不花费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材料整理好,再进行汇报。不知这一分钟能使多少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倾听别人的汇报上呢!

三、润“知”细无声——寓“练”内化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