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6:11

导语:在视觉传达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

第1篇

在信息成为了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后,设计的目的也在朝着更有效传递信息的方向转变。这个转变进程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扮演着转变的重要角色。非视觉感知语言的运用就为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成为视觉传达转变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计手段。

1.社会价值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非视觉感知语言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

2.艺术价值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信息传递艺术,也是一种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形态。视觉传达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传播的方式。而非视觉感知语言的介入视觉传达设计则是利用身体的各种感官去传达信息,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

二、非视觉感知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1.被动与主动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更有利于信息的循环。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主要对话形式,其实质是一种信息的对话,是信息的传播与接受的循环过程。设计与纯艺术活动不同,设计不是设计者一厢情愿式的游戏,而是一个信息形成、信息流动、信息接受直至信息反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往返流动是必要的。通过刺激信息接受者的感官,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情感共鸣来传达信息,则是基于人类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的体验同构和发出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共鸣,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升华,是对现实事物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绪。置身于这种情绪下,受众会主动对设计作品深刻理解,并产生的深深的感动或思考,使其透过艺术形象与设计师保持情绪和感受的契合一致,物我同一。

2.感官与信息的同构设计作品是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载体,信息、知识和情感都是其具体形式。人们对设计作品的体验要求的提升,要求被传达的体验越拉越贴近受众的亲身经历,以获得最佳的传达效果。而原先的表达方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就会要求出现新的表达方式。这时非视觉感知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就填补了这个空缺。这种表达方法满足了信息受众的多感官需求,让其游走在感觉和信息之间,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并与之互动。在信息传达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受到各种感官刺激,并将其转化为感觉,这些感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组合形成感官与信息的同构关系。美国的《HAIR’SHOW》的广告设计(图1)是由格瑞设计公司设计的,他们在创意中尝试对纸进行立体化,选择了朋克、火焰、尖发、卷发、束发五种发型,然后用裁切的杂志内页逐个造型。纸发和杂志封面完美的结合起来,带给读者新鲜的感官体验。图1格瑞设计公司,《HAIR’SHOW》的广告设计,2008.

3.通感传译达芬奇曾经说过:“玫瑰如果不取!玫瑰"这个名字的话,或许闻起来就不那么香。”想来的确如此,如果将玫瑰命名为石头,也许我们就联想不到美丽华贵的鲜花和艳丽浪漫的感情了。玫瑰这个名字听起来就给人一种芳香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通感。在文学上有一种修辞叫“通感”,通俗的解释就是将难以言传的情状以另一种可比的形式陈述清楚。这种“通感”现象同样存在于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与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息息相关。通感是一种把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的感觉共鸣现象。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诸如不同的色彩在人的心里会产生冷暖、远近、轻重、大小感。简单来说,通感其实是,将自己的内心难以表述的感受转化成别人易于理解的感觉形式的转换描述,即将人的一种感觉通过交感与人的另一种感觉联系起来,互相转移感染,得到共鸣,形成沟通和理解。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带给人们的多种感官的综合需要和满足,就需要将各种设计元素间的相互转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刺激,这也就是“通感传译”。“通感传译”正是这样一种将不同感觉的结果在内心中转换、沟通的桥梁。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奥马尔•瓦尔皮纳里(OmarVulpinari)设计的烟草包装,(图2)用真实的嘴巴和牙齿图片,警示吸烟的危害。成功的利用视觉引发痛觉,使信息与受众产生积极的互动与交流。

4.跨界线的传播信息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与全球化的进程相伴而生并随着传播手段(主要是大众传播手段)的成熟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既是全球化或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将这一过程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动因。非视觉感知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使视觉传达设计在所传达信息跨国界、跨文化方面有新的突破。

三、结论与展望

第2篇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

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态。早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图案就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装饰意味,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装饰艺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传统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门通过独特的视觉传播方式达到传达信息,并且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目的的艺术学科,不仅要吸取和弘扬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民族文化,更要挖掘传统装饰艺术中对现代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

追溯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渊源,它首先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到后来为了审美需求而进行装饰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往往成为见证该时期文化、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代表。并且,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不论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激发的全部感情,都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1]它不是纯艺术现象,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传统装饰艺术在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对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简约化特征而面临着设计风格一体化的尴尬趋势,这就对现代设计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其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也大不相同,所以,设计家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的东西是一种很好地区别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设计语言。于是,一股回归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思想席卷了整个设计界。不同国度和区域的设计家都在寻找最能反映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设计符号。作为有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并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装饰艺术,它重新引起设计界的关注,并成为设计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在对形的处理上,传统装饰艺术遵循“删繁就简”、“以简代繁”的原则,也就是用简洁的线条和规整的外形来表现各种自然形象。如兴起于我国民间的皮影戏和剪纸,其造型多采用简洁单纯的线面,着重表现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它把一些立体的东西作概括化和平面化处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意味。出土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采用了几何图形的构成手法,将人面概括成圆形,头上的发髻和人面两侧耳部的小鱼都用三角形表示,眼睛眯成一条线,这种抽象化和几何化就是“删繁就简”的具体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倡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实也就是强调对图形的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而西方更是注重几何和抽象的图形表达。这些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并且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另外,传统装饰艺术由于有漆画、陶瓷、蜡染、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比较丰富,处理“形”的手法也就各具特色。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手法,很多都是值得我们视觉传达设计学习和借鉴的。其次,传统装饰艺术很注重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包括造型的独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画面空间的设计感和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的组合关系。传统装饰艺术中,很多造型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已经很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带给人的审美情感。如陶器的造型就很讲究对称和均衡,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仅很注重线条和块面的对比,色彩的搭配也很和谐。并且,还有很多由于机械有节奏的运动和通过重复的构成手法而创造的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美。[2]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用于装饰的各种卷草纹样和适合图案,尤其是藻井的装饰,纹样之丰富,装饰之繁琐可谓叹为观止,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合理安排,整个画面显得井井有条。二方连续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秩序感,适合纹样处处彰显艺术家对画面空间的把控,各种视觉元素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并且画面中点、线、面关系处理到位,整体视觉效果统一。可见,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就如同我们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所考虑的画面构图和版式编排,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美感,从而唤起人们审美心理的愉悦。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为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版式编排提供了参考的样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盘子上的暗八仙,象征延年益寿;瓷器上的莲花寓意高洁;民间工艺美术里的葡萄、石榴以及百子图等象征家族繁荣,子孙众多;还有用龙凤表示吉祥如意,用蝙蝠直接表现“福在眼前”等等。[3]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这种象征性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识设计就常采用象征图形来传达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或者管理理念等,海报设计中也常用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图形传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众多素材,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语言;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点,对设计创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它使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时,能准确找到传达设计意图的最佳图形符号。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象征性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另外,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采用的夸张和变形,在构图上采用的重复、发射、渐变以及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处理手法,与今天现代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意义十分重大。

正是因为传统装饰艺术有如此多的地方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保持一致性,才在现代社会显示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传统装饰艺术宣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不断挖掘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才能够在设计中既表现出民族的传统精粹,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参考资料:

[1]伍毅志.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OL].中国装饰艺术网./Theoretical/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2

第3篇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艺术从媒介载体到艺术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视觉表现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媒体从单一转向多元,空间从二维转向三维进而转向虚拟,互联网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舞台。学科的本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越了其原有的设计范畴,而这必然引发专业课程内容的增减和重组。大部分设计院校都增设了计算机技术课程,将电脑软件设计作为新的表现工具和技巧,并增设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将视觉传达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叠加的产物,以此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科转型。固有的课程结构模式局限于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事实,或运用简单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然而,后现代课程观告诉我们,“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现象的网络”。③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数字化时代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新的知识要素,并采取整体的、网络的视野搭建新旧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新旧知识融合中学科结构的重新建构。如,日本武藏野大学视觉传达学科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全面介入的新空间为依据,将视觉传达课程分为“以平面为中心的‘书写空间设计’;与时间、运动、界面相关的‘信息设计’;以三维空间、环境为中心的‘环境设计’”,重新建构了视觉传达设计应对数字化时代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人与信息传播之间的新的变化关系。

二、课程之间纵横关联的整合

后现代课程观告诉我们,知识的消化、吸收必须根植于脉络化的情境,建立课程内容与学习主体的关联、知识与问题的关联、问题与当下社会情境的关联。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科技、艺术、人文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如果课程体系没有一个丰富的整合、关联结构,则很难应对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必须整合知识,建立课程间更紧密的联系。这里的紧密联系和整合是相对于固有课程结构而言的,固有的课程之间只有从基础到专业的渐进式联系,而每门课程是散点状的,彼此割裂、各自为营,以致学生上基础课认为只是纯粹技法、思维的练习,并不知其对日后专业学习的意义;专业课间的壁垒,使学生很难将碎片式的知识连贯起来应对复杂综合的问题。在课程整合上,国内一些专业美院做了先行探索。如,中央美院将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如“材料课+摄影课+招贴课”,把材料课实验创作的作品作为摄影课拍摄的主题,进而在招贴课中分析这些元素,运用创意法则完成招贴设计;还将一些课程设置为动态的课题设计,以问题为引导,串联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之间有重合也有侧重。再如,广州美院编写的《品牌标识设计》《印刷媒介与书籍设计》等教材,都进行了课程纵横关联的探索,为教育者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

三、项目式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变革对设计教育的影响还体现为各学科的合并及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如,日本的千叶大学将工艺意匠学科、建筑学科、画像工学科合并为设计工学科,以增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也经常面对来自技术、艺术、人文、哲学等不同领域的问题,单靠个人力量几乎不可能解决。只有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才可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整合项目式课程是促成协作的最佳途径。项目式课程是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需要将具有内在关联的学科知识点整合进课程,使问题置于复杂而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分析、探讨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项目课程能够使以往学习中割裂的知识产生有机联系,并让传统课程的固定模式和结果变得动态化、开放化。每位学生在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解决某个方向的问题,最终在合作探索中形成对问题深层次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结果的不确定性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愿望。作为课程内容的整合,项目的选择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项目的侧重点,保证项目的规划能涵盖专业必要的知识点,并确保真实项目和课程项目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4篇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这些新型材料的出现使得以往无法实现的设计创意得以实现。设计的发展受限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在以往可能是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在今天就可以实现。早在20世纪,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还通过BP机,通信技术的大幅度提高,把BP机替换成手机,可以接听电话、收发信息,仅仅十来年的时间,今天的智能手机几乎每人都可以拥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听音乐、拍照、看视频、拍视频等等功能,有的新型手机的厚度仅仅只有几毫米。这些都是新技术新材料变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有很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例如曲面造型中的丝网印刷就是一个优秀的典范,它突破了以往传统手工工艺的表现方式,更倾向与创新思维结合,是艺术与技术的再创造。另外,丝网印刷也彰显了现代设计师的个性化追求与审美。丝网印刷具备独特的优点,曲面造型能够充分地把工艺中的特效通过现代设计形式体现出来,它的承载物不限于任何材质、任何形状;丝网印刷表现是我们触觉和视觉的完美结合;并且丝网印刷制作的过程中油墨色彩的丰富变化以及在印刷中出现效果的不可复制性,创造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并且曲面丝网印刷工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追求新颖、多样的个性化审美需求,是设计师丰富创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体现了曲面丝网印刷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丝网印刷,还有很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以印刷使用的油墨为例,现代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油墨,这种油墨可以通过我们摩擦时候产生的摩擦力和温度从而产生香味,并且这种香味很持久,可以储存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还有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色的颜料,这种油墨原本是无色的,但是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从而改变颜色,利用这种感温变色的特点,可以使用它做一些有趣的设计,例如在一副张嘴呼吸人物脸部的海报使用这种油墨印刷,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油墨会慢慢从无色变为淡蓝色,温度越高颜色越重,蓝色渐渐的从海报底部漫过人物的脸部,给人一种被海水覆盖呼吸困难的感觉,用这样的方式传递出设计师呼吁全球变暖、爱护环境的意愿,通过这种让受众直观感知的过程加深信息的传递。突破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束缚,让设计与现代科技结合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着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往前发展。

二、新媒体和新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和新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使艺术想象变为现实,给新时代的设计师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艺术设计作品呈现出缤纷的艺术效果和视觉魅力。数字印刷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LED电子屏幕以及数字摄影摄像、丝网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视觉传达传递信息的科技水准。运用电脑操作的彩色喷绘技术、曲面造型丝网印刷等技术使设计作品的形式多样化、人性化,形象更加逼真感人。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媒体向大众单向流动,其诉求策略和表现形式也受到限制。随着新媒体新技术新的视觉样式的呈现,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也更具渗透力,数字媒体将各种信息媒体汇总到一起,对图像、声音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全方位为受众提供双向信息系统。交互性和互动性也是新媒体和新技术传播信息较为显著的特点;数字化多媒体使原本相互独立的媒体趋向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整合平台。视觉传达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新旧媒体和技术整合替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结语

第5篇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 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Style)与Tony Silver导演的《风格大战》(StyleWars)。片中呈现了对各涂鸦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创作片段,真实还原了艺术家们涂鸦的构思过程与生活状态,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鸦艺术的宝典与创作的基础范本。同时,也逐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涂鸦艺术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笔者在欧洲走访期间,在街头任一书店均能翻阅到大量与涂鸦艺术相关的英文专着,因此不论从历史还是大众渗入度而言,都可见国外对于涂鸦艺术的研究及其所涉猎的领域探索相对更为宽泛,在视觉艺术、图式领域等也都有着诸多论述及相关着作。

就国内而言,涂鸦艺术这股艺术的春风在 20 世纪末开始吹入国土,尽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已然成为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长期艺术运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它的踪影。国内涂鸦艺术家不断涌现,涂鸦艺术的创作语言和内容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纳入其中,成为新的表达形式。如老一辈涂鸦艺术家叶永青,曾灶财,张大力,黑荔枝,李球球;当代青年涂鸦艺术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鸡先生Mr.OGAY等。同时,涂鸦团队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不论是民间的自办活动,还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比赛或展览,都可见此艺术形式正以其张力迅速走入年轻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鲜活、创新的视觉传达语言,萦绕于大众生活周围,重塑着人们的都市文化,它的发展空间无疑不是广袤且具有潜力的。近年来我国对涂鸦艺术的研究虽与日俱增,但多以“网络涂鸦”盛行。在目前我国所涉猎的各中学术论文中,研究涂鸦艺术与视觉语言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科学讨论两者的交融与差异尽管俯拾皆是,但对此课题部分仍是泛泛而谈、观点老旧,且举例的论证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笔者在图书馆翻阅中文专着时,国内有对涂鸦艺术作理论研究的专着相对较少,多以图片展示为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多维度去探讨涂鸦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两者的关系,而不仅局限于对它们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陈旧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试图从涂鸦艺术的历史溯源、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入手,从“外”的具象表达去感知涂鸦艺术,同时以对涂鸦艺术图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内”的艺术符号、图像叙事与审美精神,以求对涂鸦艺术有更进一步和深层次的认知。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都市视觉文化符号,出现在大众生活周围,并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如今以涂鸦为表现风格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已是恒河沙数。但鉴于涂鸦艺术进入中国时间尚短且无完整的中文理论支持,人们对涂鸦艺术表现语言的应用上大多流于表面与外在的形式。本文将对现有的国内外涂鸦着作及相关文献进行旁征博引,并对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的涂鸦或相关结合的视觉设计作品进行分类与解析,观察其在审美与创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点,对比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在创作与思维甚至精神内涵上的异同,尝试探索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创新方向,为现有的理论做出完善与补充。

同时,在观察对比中融入时间维度--结合当代语境(如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试图找寻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又一崭新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开启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门,打开一种和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简要介绍了涂鸦的历史发展与创作风格,再通过对涂鸦艺术艺术符号概念以及涂鸦大师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鸦艺术的内在审美与符号。然后将此与视觉艺术设计结合,在当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两者的表达应用与拓展的可能并进行总结与展望。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讨论了选题的来源、背景与目的、意义,及论文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阐述了涂鸦的源起、发展与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对涂鸦的历程有一个简要的梳理以及对涂鸦的工具和形式等进行了详解。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研究解析。在本章从“符号学”与“图像学”相关角度,深入分析涂鸦的艺术符号与图式的内在审美。同时结合典型的涂鸦艺术大师的作品作为例证解析其艺术符号的运用。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将对涂鸦艺术的研究与视觉传达设计联结,通过对当代作品的解析,分析两者的互动与表达。

第五章 设计实践。本章是笔者在对本文进行总结后结合自身兴趣点所作的涂鸦插画设计。

四、提纲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背景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源起与发展

一、涂鸦溯源

二、涂鸦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创作形式演进与表现内容

一、涂鸦艺术的创作手法演进

二、涂鸦艺术的基本表现内容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解析

第一节 涂鸦艺术图形符号简析

一、涂鸦艺术的符号概念

二、涂鸦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符号解析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图像表达

一、文本与图像的互动转换

二、图像表达的即时性思维

第三节 涂鸦艺术的图式审美

一、表达心灵的幻象之美

二、荒诞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视觉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

一、色彩的情感表现

二、线条的运动性与笔触肌理

三、图形空间的形式与构成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中对涂鸦艺术表达语汇的应用

一、字体设计--风格化与情感化的应用

二、海报设计--个性与趣味的相映

三、广告设计--时尚与公众娱乐性的结合

三、插画设计--手绘的自由表达

四、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的点缀

第五章 设计实践-毕业设计

第一节 创作背景

一、灵感来源

二、借鉴资料

第二节 《山海经》手绘涂鸦画作创作

一、草图绘制

二、画作表现

第三节 设计延展应用

总结与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五、创新点

把涂鸦艺术与的图式与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融合图像学、符号学、心理学、视知觉的方式来探究其多元价值,让对涂鸦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进行深度的内外剖析,解析其内在的图式审美。

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跨学科研究和人物走访的研究方法,将涂鸦艺术的纵向时间发展和多元化价值的横向拓展相交叉结合,对涂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让其风格形式更好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在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它具有更大众、时尚、潮流和个性的特质。

结合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仅给涂鸦艺术带来一种新的扩展可能性,也让涂鸦艺术这种独特的语汇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形式。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一)中文原著[1]陈琦。城市节奏系列: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87.

[2]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鸦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乔爽。视觉图式[M].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译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绘的奇思妙想: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着。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尔特·本雅明着。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着。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着。陆香,丁硕瑞译。创意城市:百年纽约的时尚、艺术与音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苏珊·朗格着。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着。吴玛悧译。艺术与艺术家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维克。赵成清译。全球视野艺术丛书:涂鸦与街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玛·嘉丝奇,琼瑟·阿什辛着。黄超成等译。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色彩[M].第1版。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12:10

[11]刘隽编。鄢格译。涂鸦变迁Graffiti Now[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2](英)E.H.贡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着。钱丽娟译。艺术、知觉与现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论文

[1]林家阳。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J].中国广告,2006-03: 23.

[2]杨时旸,张大力。我无法脱离底层[J].中国新闻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鸦文化:一种空间社会学的解读[J].美与时代·城市,2017.7:109-110.

[4]晓东。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2010.3:150-152.

(四)学位论文

[1]樊清熹。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

[3]王冰冰。涂鸦艺术符号的视觉审美取向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6:38-39.

第6篇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基本理念

最近这些年,各类媒体经常传播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有关的内容,对于一名艺术类设计师要理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在自己的实际工程过程中有所应用,并且能在应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同时,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能大量宣传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设计的欣赏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因此,艺术设计师的理念要不断更新,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于一名好的设计师一定要以创新设计为前提,设计元素的确定,使用视觉传达设计理念,让艺术设计作品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

艺术设计具有一定艺术色彩,能给人们一种美的感觉。视觉传达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这几年被各大媒体宣传,也是为艺术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视觉”主要指的是用眼睛看,而“传达”主要指信息传递的过程,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内部、个体与大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等,是具有一定的哲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但主要应用领域主要是进行商业服务,在商业服务上主要借助与视觉形象表现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向人们推销商品,达到商家的目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视觉传达艺术应用图形,文字,不同颜色的搭配,给顾客一种美的感觉,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沟通表现,是人类精神文明表现的一种方式,对商品的宣传起到一定作用。

视觉传达技术从最早的商业美术发展到今天的平面设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给人们最直观的一种艺术设计,表现一定的现实意义。到了二十一世纪,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在不断创新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应用,并且取得一定成绩。各个媒体不断宣传,对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本身而言,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变化发展,把视觉传达艺术定义为信息的传达,这是很不准确的,社会的情感观念不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创新设计为根本,提高艺术设计的水平,让广大艺术爱好者满意,艺术设计理念不断在更新。

从不同角度对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所进行的探讨

1.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要创新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需求品位不断提高,因此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理念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与社会不脱节,与实际在宣传过程中的应用比较吻合,这样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才能长期发展下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主要创新从光、影、文字、图形以及色彩运用等和时展相符并且能够提高广大群众美学认识、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的一种主潮流。

2.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视觉语言要创新

语言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就是一种 “语言化图形”与“图形语言化”的过程。艺术设计师主要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实际应用改革,保证自己设计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要。视觉语言创新的重点内容是色彩、文字和图形这三个方面的视觉元素的创新和三者的美学创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利用创新设计语言吸引顾客的注意,达到一定宣传效果。

3.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的表现方式要创新

表现方式的不同,起到的效果不同。这是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根据产品不同,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保持新意,这是设计理念的关键,在科技技术发展的今天,要根据自我的观察力,不断创新,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4.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要具有现代与绿色的设计理念

倡导节能环保是绿色设计的设计思想,但是山于当今影响环境的因素非常多,当今的生活范围十分的广泛,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所以,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充分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是当代设计师的使命和责任。

5.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要个性化与多元化

艺术工作者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个性化与多元化是结合在一起的,本身并不矛盾。艺术作品在整体风格上要采用多元化因素的应用,在每个作品的本身要突显自身的个性化,这也是自我作品与其它作品的不同处,这就是个性化的体现。传统单一的设计方式逐渐向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应该重点突出创新,把握设计理念的变化,展现出符合现代特色设计理念,并将个性化且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全面的呈现在现代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品当中。

6.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要有个性化的设计特色

个性化设计是一个作品区别其它作品的关键所在,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过程中,每个作品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这也是创新设计的需求,个性化设计是一个作品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种灵魂,保证作品设计的特色。

7.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要有民族特色

作品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在一些民族特色强的作品中,要把民族的特色设计在作品中,融合民族特色,在作品中体现一种民族特色。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 人文价值 传统节庆文化符号 创新 实践

我国的传统节庆类型众多,但真正有影响的是七大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且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1 我国典型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类型及其人文精神

每个节庆都有其相对应的典型视觉符号形象,这些典型视觉形象体现着我们的民族风情,体现出特定节日的文化精髓。

(1)春节。典型视觉符号:年画、窗花、灶神、门神、财神、龙、凤、麒麟、狮子、鱼、十二生肖、福、禄、寿、喜、对联、灯笼、爆竹、红包、庙会、乡戏等。人文精神:放鞭炮辞旧迎新、祭祖祭天感恩颂德,吃年糕、吃鱼以象征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红灯高照让人们心头光明普照,舞龙舞狮体现生生不息精神。

(2)元宵节。典型视觉符号:元宵、龙、凤、麒麟、狮子、鱼、仙鹤、牡丹、蝙蝠、福、禄、寿、喜、庙会、灯谜、社火、乡戏等。人文精神:元宵节的第一层意思是祈生意蕴,就是对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盼望人丁兴旺),也包括祈年(盼望庄稼丰收)。

(3)清明节。典型视觉符号:杨柳、龙、凤、蝴蝶、福、禄、寿、喜、祭墓、风筝、踏青游玩等。人文精神:借祭、扫墓来追忆先人,勿忘生者。体现感恩、追思、反省、博爱、希望、活力、自然和政治清明内涵。

(4)端午节。典型视觉符号:屈原、龙、凤、鱼、莲花、艾稿、粽子、龙舟、五彩丝等。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二是体现一种团结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三是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的意蕴。

(5)七夕节。典型视觉符号:牛郎织女、龙、凤、鸳鸯、喜鹊、莲花、牡丹、五子等。人文精神:七夕节体现的是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

(6)中秋节。典型视觉符号:玉兔、嫦娥、月亮、月饼、龙、凤、桂花、月季等。人文精神:中秋节蕴涵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7)重阳节。典型视觉符号:龙、凤、茱萸、牡丹、、松树、福、禄、寿、九等。人文精神:登高健身、庆祝秋粮丰收;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敬老爱老(图1、图2)。

2 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传统节庆文化中的典型的视觉符号是古代劳动人们在充分理解文化底蕴和文化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民俗事象,概括性地创造出符合图形的审美特质,且蕴含深厚文化内涵视觉图形。

(1)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审美特征。传统节庆文化符号作为民俗生活中的视觉艺术形式,它和民众生活融为一体,这些视觉符号产生于民间生活,应用于民间生活;传统节庆文化中的民俗观念和民俗心理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内涵,而视觉符号就是一种显性的、外在的活动和图式。这种视觉符号所体现的观念和形象的统一是一种稳定性的表征,它们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和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淀、凝聚起来的,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2)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审美价值。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形成过程是民众长期的实践体验过程,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又体现出集体意志和心态,只有这种凝聚了群体意识的符号才能引起共同的情感共鸣和族群认同,能够增强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典型视觉符号作为传统审美文化的成果,通过世世代代的创造、传承、传播,把典型视觉符号中的精华积淀下来,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使之唤发出勃勃生机。

3 传统节庆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现今人们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和更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地总是拘泥于将传统的视觉元素简单地照搬和删减,而是要运用现代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重新设计,将传统审美观念与现代设计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既保留传统节庆文化内涵,又符合新时代审美特征。

(1)概括提炼、删繁就简、体现时尚。现代人的生活就是追求快节奏,因此设计也应配合当今简约而又时尚的时代面貌,倾向个性化。简洁而又时尚的视觉设计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主流。图1是七大传统节庆的典型视觉形象。春节以龙、凤为设计元素,头为龙,尾为凤,二者相互盘绕,组成一个灯笼,寓意家人团聚并祝福,符合春节特征和内涵;元宵节以“元宵” 二 字以艺术手法表达,配以祥云,“宵”字下半部幻化成一个碗装着“汤圆”,简洁生动;清明以绿色为主,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很好地诠释了清明节踏青祭祀祖先的意义;端午节离不开龙舟,图形以龙头带着几个手拿划浆的人,迎着波涛,奋勇向前;七夕节将印章、书法与牛郎织女相结合,巧妙幻化成天水连汉水、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瞬间形象;中秋嫦奔月,其长裙幻化成书法笔触,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九月初九重阳节,以双九与为元素有机结合。

(2)多元化、多视角、多种手法的呈现。正因为中国传统节庆视觉符号众多,我们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表达方式,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同的题材可以以不同材料、不同的视觉效果表达。如北京市2006年的中秋节就曾经推出一款“团圆兔”卡通形象,其设计灵感则来源于中秋传说――月宫里的玉兔。其形象憨态可掬,传递全球华人和谐、幸福、团圆、合作的美好愿景。

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借助现代科技和现代材料进行多样化的表现和创造,以达到多样化的效果。如电脑、摄影、雕刻、丝网、版画等技术可以获得形式迥异的视觉效果。图2以春节“福”到为主题的一款抽取式面纸包装设计,整体结构是以龙为基本元素进行的,简洁、可爱。配以吉祥图形和吉祥色彩,辅助以中国结,喜庆气息扑面而来。

当然,以视觉传达的表达手法和表现的形式还有如书籍、海报、产品、文化饰品等形式,也还有重组和置换、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等,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结语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代表人文价值的传统节庆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论,首先能够拓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内容和范围,使课程特色更加突出。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了解更深;在教学中把传统节庆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典型视觉符号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使学生的设计题材拓宽,使设计水平得以升华,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增加文化底蕴,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及其视觉图形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8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第9篇

关键词:符号;视觉传达;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56-01

一、符号

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即一种物质性的中介物和其心理再现,能指和所指结合成一体的过程为意指,其产物便是符号。因此,符号具有如下特性:

(一)认知性

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

(二)普遍性

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符号的普遍性这一特性,在许多公共场所的标牌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三)约束性

任何语言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

(四)独特性

符号一般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关键。同样是针对一个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二、视觉符号

视觉符号是指通过视觉被感知的符号。视觉符号是除语言符号外最为主要的信息传达方式,而且视觉符号依靠图形所具有的象征性在表达人类精神情感领域又是语言无法达到的。视觉符号的确立是建立在人对世界的精神认知上,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并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生成的。因此,视觉符号传达更快速,意义更宽广,涵义更丰富。寻找新符号的过程就是将观念转化为视觉符号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

三、现代视觉符号设计

(一)图像符号

依据符号学家皮尔斯的说法,图像符号是通过对于对象的写实或模仿来表征其对象的,它必须与对象的某些特征相同。就是说,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来表示对象,真正的图像符号就是被表征对象本身的一种特性。

(二)指示符号

一个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指示符号与其对象是直接相关联的。因此引向一定地点的道路是真正的指示符号,而路标却只是指示符号的一种指示符号,所以是一种逆向产生的指示符号。一个逆向产生的指示符号故而也是一种象征符号,它只是作为指示符号使用。一般说来所有的言语的指示符号始终是逆向产生的指示符号。为方便起见,不论真正的还是逆向产生的指示符号都称为“指示符号”。

(三)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与某一对象并无直接联系,所表征的也并非单一、个别的与一定时空相依存的对象或事件,而是一个对象类别或一个“普遍性对象”。例如狮子作为强大的象征,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却是完全自由的选择,它作为象征符号与和平既无直接的联系—这已经不可能,因为它不涉及一个具体的和平—又没有任何相像之处,因为抽象概念不具有感性的能赖以模仿的知觉特征。

四、对符号的直接运用

作品本身就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标识类设计,由于这类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达意为生命,强调小而精,因此被浓缩得几乎等于符号本身。

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的共同主题。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意念和方法。而其他诸多方面,如流行风格、民族特征、传统特色等文化因素也成为未来设计的一大潮流。

视觉传达设计符号作为利用视觉元素达到沟通、传达、引导的设计,其目的在于与人的沟通、观念的传达,这种沟通、传达只有建立在精神的认同上才能更加快捷、有效。视觉符号作为人类共同认知情感的可视载体,架起了一座精神沟通的桥梁。一名视觉传达设计师应具备运用由人类文明所积累的一切所演绎视觉符号的能力,创造并借助新的时代视觉符号来传达文化内涵,表现设计观念,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吴风著.艺术符号美学.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保罗·科布利,莉莎·詹茨著.视读符号学.出版社:合肥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