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

时间:2023-03-15 14:56:16

导语:在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

第1篇

项目管理,实质上就是把相关的专业工具、技术、知识以及方法等合理运用于项目活动中,确保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项目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项目管理,主要包括9个方面,即:集成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以及范围管理。从根本上来看,项目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整合工作,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合理的项目管理方式,提升信息系统中正在运行的项目的成功率。根据生命周期法,可以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即:项目准备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方案制定阶段、系统实现阶段、系统上线阶段以及上线评估、项目验收阶段。不同阶段有其相应的工作任务与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项目准备阶段

(1)工作任务。管理人员应当对项目进行宣传,明确项目章程与项目组织,对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制定一个合理的项目总体计划,所有事项都是信息系统在实施之前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信息系统实施的基本保障。(2)工作目标。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总体章程,制定一个有效的项目总体计划,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资料进行实时的记录与收集。

1.2需求分析阶段

(1)工作任务。对项目实施的现状与各级用户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与分析,然后将调查与分析的内容进行统一的整理,将其制作为报告。(2)工作目标。对项目业务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编制。

1.3方案制定阶段

(1)工作任务。项目工作人员应当根据选定的系统,在需求分析阶段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细节进行深层次的细化设计,主要包括:架构运用、数据架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最后对系统设计说明书进行编制。(2)工作目标。对方案设计说明书进行编制。

1.4系统实现阶段

(1)工作任务。项目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以上几个阶段中的方案设计说明书内容与需求分析i报告内容,对已经选定完毕的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研发、配置以及测验,在此基础上判断信息系统具备的功能能否充分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需求,确保信息系统的运行处于正常状态。(2)工作目标。对开发功能说明书进行编制,建立系统配置文档、测试文档以及权限设计,对系统测验案例进行详细记录,编制集成检验报告与系统单元报告,制定用户培训手册。

1.5系统上线阶段

(1)工作任务。项目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管理流程与组织结构,要求企业开展最终用户培训活动,同时明确每一个用户授权与岗位职责是否处于一致状态;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只有在明确所有的数据之后,才能够对数据进行转换。(2)工作目标。对用户系统帐号与操作权限作出明确,制定系统运行切换计划与运行支持策略。

1.6上线评估、项目验收阶段

(1)工作任务。此阶段为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项目工作人员应当对各种成果进行综合记录,如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所有文档等。(2)工作目标。制定一个完善的系统评估报告,对系统验收报告进行填写。

2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合理进行项目管理的措施

2.1充分重视项目范围管理

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范围,实质上就是对实施过程中应当包含什么与不应当包含什么作出一个合理的控制,也就是对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作出确定,对项目的其他管理工作作出一个合理的指导。对于项目范围进行管理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对信息系统功能模版进行选取;②工作人员应当对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范围作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实现这两个方面,首先要确保项目初期既定范围的准确性,其次要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既定范围的稳定性。

2.2制定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相关制度。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从项目性质、企业文化内涵、企业特点以及项目管理原则等多个方面对项目管理制度进行制定,通过修改、试行以及培训等多种方式落实项目管理制度。

2.3实行团队管理

①集成管理:充分重视全局性、综合性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确保项目中各项工作之间的配合与协调;②采购管理: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一个合理的采购计划方案,对资源供应商进行相应的挑选,确保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能够充分满足项目的需求;③风险管理: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以及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④沟通管理:将不定期与定期有机结合起来,对主管人员、工作人员以及用户等一系列与项目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⑤人力资源管理:确保与项目相关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将自身具备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制定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做好协调、交流工作;⑥质量管理:保证项目可以满足客户在质量方面提出的要求,制定一个合理的质量规划方案与质量保证方案,对质量控制点作出明确,每一项活动进行质量检测;⑦费用管理:确保预算范围内能够将项目任务顺利完成;⑧时间管理:根据项目的氛围,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确定活动的内容,对活动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对进度计划进行编制;⑨范围管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项目的主要目标对项目范围管理作出准确的定义,并且对项目工作范围进行核对,必要时可对项目范围作出相应的变更与调整。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外包安全 外包安全管理模式外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普及,信息系统运维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信息系统运维涉及数据库、中间件、硬件、存储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企业内部信息化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技术能力欠缺,为保证信息系统良好、顺畅运转,需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运维服务,即信息系统运维外包服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各个环节进行运维,随着信息系统运维外包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系统运维外包造成的信息安全隐患及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增加,做好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工作便成了信息化运维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常见的运维外包安全管理的模式,随着信息系统运维外包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主要由简单管理模式、制度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三种。

1.1 简单管理模式

主要依靠“人盯人”和运维工程师的自律实现,即指定专门人员陪同并监督运维工程师的具体操作,要求运维工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达到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的要求。

简单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成本小,管理过程简单,不需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可操作性不强和管理效果不佳两方面:

(1)由于陪同人员的业务素养不足、技术深度不够、运维过程监管不足等原因,使得“人盯人”方法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可操作性下降,存在造成系统运维外包安全事件的隐患。

(2)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工作开展过程中,基本依靠运维工程师的自律和职业操守来实现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难以达到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要求,影响运维安全管理效果。

1.2 制度管理模式

通过运维安全制度规范运维商和运维工程师的行为,降低运维风险,实现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在运维合同签订过程中明确运维安全管理制度,并其签订运维保密协议,共同建立违反制度的处罚机制,明确约定处罚内容,在运维工程师入场工作之前先宣布管理制度和惩罚机制,用以约束其运维操作。

制度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成本小,管理过程较为简单,管理体系相对成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可操作性不强和属于事后管理两个方面:

(1)运维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不易监控,可能造成管理制度、保密要求和惩罚机制形同虚设,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降低运维系统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

(2)制度管理模式属于事后管理范畴,即只能在事故发生后按照管理制度、保密协议和处罚机制进行追责,且追责过程中提取相关证据较为困难,追讨损失过程较为复杂。

1.3 混合管理模式

通过制度和运维安全管理设备(如堡垒机)相结合进行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即在制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运维管理设备,该设备具有操作命令记录、操作过程录屏、操作权限管理、访问范围管理和访问时效管理等几个基本的功能,实现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的有效管理,

混合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管理的可操作性强,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属于对信息系统运维过程既有事前、事中管理,又有事后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成本较大和管理过程复杂两个方面:

(1)运维安全管理设备需要单独购买且需要专人进行维护,这加大了企业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的成本。

(2)运维安全管理设备需要依据实际运维情况进行配置变更,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网络架构、业务系统构成等内容,结合运维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权限、访问范围、访问时限等内容的管理,使得信息外包安全管理过程变得较为复杂。

2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隐患分析

依据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存在以下几点隐患:

2.1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造成泄密

随着企业日常工作对信息化的依赖不断加大,企业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重要信息均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如果对信息系统运维外包过程管理不严,极有可能造成重要数据泄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日常工作开展造成影响。

2.2 外包工程师操作失误造成信息系统瘫痪

运维工程师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如不对外包工程师的运维操作进行严格规范,有可能由于操作不谨慎或误操作造成重要信息数据丢失、损坏,导致信息系统异常,甚至造成信息系统瘫痪,影响正常业务开展。

2.3 外包工程师在信息系统中植入病毒或预留后门

部分外包工程师由于利益驱动在信息系统中植入病毒或预留后门,方便其日后获取信息系统的各类资源和数据,造成信息系统运行隐患,甚至导致企业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给企业造成名誉或经济损失。

2.4 运维外包造成过度依赖

大量信息系统运维外包,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化机构学习意愿下降,专业技术素养增长缓慢,发生突发事件且运维商无法及时到场,可能造成信息系统长时间停止服务,甚至长时间瘫痪,影响企业正常业务,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 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方法

针对信息系统运维安全隐患分析中提到的问题,我们从强化运维过程管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降低系统运行隐患、增强事件处理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掘出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方法,用以提高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水平。

3.1 完善制度管理,增加硬件保障,强化运维过程管理

(1)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是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拥有科学、完整、自成体系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好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工作,而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即针对新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要及时修订制度,将其纳入管理范畴,确保制度能够完全覆盖信息系统运维过程,同时认真落实制度,使其充分发挥规范运维商和运维工程师的作用,否则完善的制度仅仅是“一纸空文”。

(2)建立并认真执行安全事件惩罚机制,签订信息安全保密协议,加大对运维商运维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处罚力度,提高运维商在出现事故后的处理成本,能够促使运维商主动加强对其人员的管理,减少信息系统运维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3)引入运维安全管理类设备(如堡垒机),加强对运维人员运维过程的管理,该类设备能够全面记录运维操作、统一分配运维权限、细化管理访问范围和精确控制运维时效等方面的功能,属于信息系统运维事中管理和事后审计设备,充分利用该类设备的各项功能,对运维工程师运维操作情况进行有效规范、记录,确保对运维工程师的操作“有迹可寻”。

3.2 规范运维操作,拟定应急措施,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1)运维工程师在进行重要操作(如数据库参数配置等)时必须出具书面告知书,经双方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操作,告知书中至少应包括操作内容、涉及信息系统、预计完成时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等级预估。

(2)针对预估等级较高的风险应充分预估发生机率、影响范围等内容,拟定应急措施,确保及时解决。

(3)制定回退方案并预留充足的回退时间,针对运维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预期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确保能够及时回退,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3.3 测评系统安全,定期扫描漏洞,降低系统运行隐患

(1)运维工程师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后,及时聘请拥有安全评估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应用系统安全评估,评估后出具有效的评估报告,依据评估结果要求运维商进行整改,直至所有问题被解决。

(2)定期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进行漏洞扫描,有效防止系统被植入病毒或预留后门,针对新发现的漏洞及时联系运维商进行处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3.4 提升业务素养,组织应急演练,增强事件处理能力

(1)通过专项业务培训、自主学习等方法,不断加强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素养,学习内容不仅包括数据库、信息化设备硬件维护等专业知识,还应包括管理学、统筹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到“管的高效、管的明白、管的合理”,才能促进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安全管理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定期组织信息化应急预案演练。演练前认真筹备,拟写演练方案,联系运维上进行应急演练技术支持;演练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演练,切实提高演练效果;演练后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总结,逐步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 结束语

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工作是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此项工作,即能使得信息系统得到更专业、更良好的运维服务,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数据安全,系统稳定运行。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特征;意义;构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40-01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计信息系统已由原来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为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无法提供的适时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基础和管理基础都生了质的飞跃,从“核算”转移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也就必须在适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最终发展成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融合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以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三门学科为基础,以管理为目的,体现会计目标体系要求,针对于会计实务记录,处理,分析和实时控制,获取与决策和管理相关信息的系统。

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一)适时性

1.会计源信息输入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适时性。不仅仅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会计凭证适时输入,更包括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适时地通过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适时提炼出会计信息和实时监控会计信息。

2.会计源信息输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适时性。会计不仅仅是核算,还包括处理数据,提炼相关会计信息适时供管理者和决策者使用,所以就要求会计信息输出管理信息系统的适时性。

(二)复核分析性

1.复核性。由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计算机为工具,只要经济业务被审核通过,其复核功能对处理流程的数据跟踪就自动完成,这样对会计信息的复核比手工操作更有效率,更真实,更准确。

2.分析性。和其他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更强的分析管理能力。它内置的各种分析财务数据模型,使数据分析更加完善;通过数据接口,将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巧妙的结合和对比,适时进行动态分析。

(三)在线反馈性

1.内部的在线反馈。当会计数据被输入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后,适时地进行复核分析后产生会计信息,这就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在线反馈。

2.外部的在线反馈。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满足各相关使用者进行决策要求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各不同阶层的决策者,并反馈给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体现了它内在的管理要求。

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使用,拓展了货币计量单位,单一货币计量手段得以改变,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曾经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记账处理,不能够完整地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情况。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大大延伸了会计确认的范围,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以前确认会计信息相关范围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处理信息的判断能力,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把与信息使用者密切相关的信息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大大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应用,缩短了报送报表的时间,提高了报表的效率,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电子联机实时报告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省去了以前必须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的麻烦。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低价化。采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减少成本,包括人工成本,体现了经济原则,成本低,效率高。

三、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及需注意的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依照整体设计,提议建设,分步实施,产业原则。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整体设计;组织会计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系统开发,针对管理要求提出建议;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分期开发,分步实施;构建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力求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1.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考虑同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配合。财务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是紧密相连的,就必须考虑他们之间的数据接口保持一致性。

2.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能适时提供准确的、标准化形式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对外会计信息。因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所以必须遵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提供准确完整的标准化信息。

3.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还必须考虑系统所处的环境, 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它需考虑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用的配比关系,不仅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同时也满足经济原则。

4.适当扩充和完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满足管理的需要。建立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后,不仅是充分利用它,还应该根据实际内部情况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扩充该系统的内容,完善该系统的设置,以满足管理需要。

5.建立网络化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下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当前很多企业均是采用这个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业务进行记录、核算和分析,但是大部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停留在“核算层”,少部分在“管理层”和“决策层”。但是我们仍坚信,以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向“管理层”和“决策层”发展,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网络化的普及也会使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虽然需要较长时间,虽然存在弊端与不足,只要一步步完善和努力,终会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促进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文.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J].会计之友,1996(06).

[2]杨琪.建立电算化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的问题[J].交通财会,1997(10).

[3]王澍.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初探[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4).

第4篇

【关键词】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实物指标调查

0.前言

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的应用系统,近年来逐步在水电工程移民实物指标调查中应用,但总体应用还不普遍。在2011年1月1日四川、云南两省《封库令》后,项目业主会同地方政府共同组织全面开展了建设征地区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在调查工作中全面应用了移民管理信息系统。

1.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物指标调查中应用的必要性

1.1 21是在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工作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在以往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和移民安置管理过程中,计算机应用率普遍不高,移民档案大多使用纸质介质进行存储,对移民数据的查询、分析、计算、汇总多采用手工操作,各类报表也往往是人工填写,既繁琐,又影响报表时间,还极易出错,不易于修改。有必要在移民调查工作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

1.2是移民工作流程、成果形式标准化的需要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大多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情况有所不同,影响涉及的实物指标对象不尽相同。通过应用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移民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规范调查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成果形式,使不同的操作者实现标准化的移民工作,有利于提高移民工作的管理水平。

2.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物指标调查中应用的工作流程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房屋、附属建筑物、房屋装修、土地、零星树木、农村小型专项设施、农副业设施、乡村行政事业单位、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专项设施等。在调查时,根据调查项目和工作特点、性质的不同,实物指标调查工作组一般分为人房组、土地组、内业组和专项组。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组中的应用流程是不同的。

2.1人房组应用流程

人房组的调查范围包括人口登记、房屋丈量、附属建筑物统计、房前屋后零星树木清点、房屋装修调查及乡村行政事业单位、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调查中还将涉及照片、有关证明文件及材料等。由于实物指标调查种类繁多、数据信息量巨大,一般情况下移民对外业调查后再离开工作现场进行内业处理的工作方式和内业成果较为担心,不利于调查工作顺利推进和调查成果确认,因此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人房组中应用的目标是实现调查工作现场数据录入、现场打印、现场各方签字确认,以避免内业录入和计算可能会产生的数据错误,消除移民群众的疑虑。

2.2土地组应用流程

土地组调查范围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类确定、田间地头零星树木清点和房屋丈量、农村小型专项设施、农副业设施等。由于土地组的调查一般在野外进行,而且部分地块的边界与作为土地调查基础资料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相比有变化,在土地调查时需要补充测绘,补充测绘的图班需要进行内业处理,因而难以在土地调查现场直接采用移民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在补测图班内业处理完成、地块权属和地类最终确定后,再行将相关信息录入移民管理信息系统。

2.3内业组应用流程

内业组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是根据人房组和土地组的调查成果,整理相关资料,将移民调查数据信息录入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并做好档案管理和数据的内业处理工作。由于人房组的调查成果在调查现场录入、输出,已经实现了数据信息处理,因此内业组关于人房调查成果的处理只需要扫描、归档、录入有关照片文件、证明文件及材料的扫描件等,对人房组已录入成果进行检验。

2.4专项组应用流程

专项组的调查范围包括企业、交通工程、电力工程、水利工程、通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及其它专项等。专项设施的调查方法为由专业项目的主管部门提出受建设征地影响的专项设施种类、数量和质量成果,经调查组现场核实后调查登记。因此,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专项组中的应用流程为:在受建设征地影响的专项设施确定后,将相关成果录入移民管理信息系统。

3.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物指标调查应用中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措施

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应用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实物指标调查过程和成果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技术研究、流程优化及系统升级,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3.1系统文件更新不及时,造成数据成果出错

在应用中经常会出现由于管理不到位,部分调查小组没有及时更新系统文件,造成各小组单机版的信息系统结构错位和差异,在数据汇总、查询时出现错误。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措施为:加强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更新的管理,落实责任人员,对每一期需要更新的系统文件安排专人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按时间、按流程及时更新,并将更新成果登记、备案,保证各作业点、各调查小组的移民管理信息系统结构一致。

3.2土地组信息导入信息系统时,数据信息叠加造成汇总成果出错

移民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图形文件一般为shp格式文件,由实测的cad格式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转换而成。在土地调查完成后,经确定的相关土地数据信息将制作成excel表格,批量导入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土地数据导入信息系统时,由于数据结构和相关成果不对应,可能会引起新导入数据与原有系统自带数据的叠加,造成数据成果和汇总成果出错。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措施为:升级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系统在数据冲突时的报警功能;在土地数据信息入库前,增加数据检验和核对的工作程序,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块,核对系统自带信息和调查信息,修正差异后再行批量导入数据成果。

第5篇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 发展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自1995年5月,卫生部正式启动“金卫工程”以来,自主开发了涉及全院规模的医院信息系统,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医院信息系统将机关、科室、门诊、病区和行政管理于一体,医、教、研、人、财、物等各个环节的运作尽收系统控制中。医院领导、机关管理人员可实时动态地掌握各类信息,为管理调控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将从根本上消除中间环节效率低、手段不敏感、反馈时间长等制约医院发展的关键――管理低效率的问题。然而这核心主要是围绕经济管理在发展。

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和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也是现代医院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对医院管理的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大部分医院建立了相关业务部门的简单小局域网,如财务管理、病案管理、门诊收费、药品管理、设备器材管理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不能适应医院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目前,有些医院虽已建成较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如在HIS的基础上增加建设了RIS、PACS、LIS、电子病历系统等,但其融合性并不十分理想。问题也很多。如:①系统的成功率低,相当多的医院,资金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除了网络建起来,管理系统转不起来,或者仅有小部分的功能得以实现,看不到全院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与事前的期望值相差太远;②系统安全性差,系统一旦全面投入运行,整个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常常会因为系统的死机与瘫痪而陷入混乱。系统在业务高峰期或者累积的海量数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过慢的响应速度也使操作员和院内管理者怨声载道;③系统标准化水平低,软件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差,从信息的分类代码,到信息处理的流程、接口、习惯、算法直到报告的内容、格式均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

第6篇

【 关键词 】 云计算; ERP;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库存管理订购点的不足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经过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成为了今天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ERP)。从目前来看,由于ERP系统建立成本高,并且需要各种资源条件的配合,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还比较低,建立并能成功使用的百分比只有30%。云计算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所谓云计算即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l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ERP系统再也不用为资源系统发愁,不但提高了ERP的应用范围,还提高了ERP系统的使用率。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ERP系统的应用范围不仅包括了大型企业,也在中小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由此使ERP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2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考虑到ERP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先进的技术特点,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得到应用是必然选择。从目前来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企业信息的使用率

对于企业来讲,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利用原有的ERP管理系统,只能实现一般数据的处理,并且处理速度处理效果都不理想。也没有实现对企业信息数据的充分利用。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企业原有的ERP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但增加了ERP管理系统的功能,还提高了企业信息的使用率。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了ERP系统的发展和运用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得到应用后,直接提高了ERP管理系统的使用频率,实现了对企业信息数据的综合利用和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使企业的信息管理档次得到提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十分适合处理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信息数据,系统的应用促进了ERP系统的发展和运用。

(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了ERP系统的使用效果

考虑到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在企业中应用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必然。由于此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管理数据的综合运用和处理,因此直接促进了ERP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从目前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实际来看,直接提升了ERP系统的使用效果。

3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将原有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云计算技术进行了有益的结合,综合了二者的优点,在云计算的模式下提高了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充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经过对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解后发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挥了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应用了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主要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目前,对于云计算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云计算没仍没有普遍一致的定义。通俗的理解是,云计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器、CPU等)和软件资源(如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这样,本地计算机几乎不需要做什么,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ERP系统的充分利用

从目前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看,其本质是一个管理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管理思想被系统化和形象化,可以为员工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ERP系统除了是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之外,其本身作为一个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资源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ERP系统的现实应用来看,ERP系统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企业资源信息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高。由此可见,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ERP系统的充分利用。

(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了云计算技术和ERP系统的优点

对于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了云计算技术和ERP技术上。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了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最主要的发展成果,对信息系统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但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处理效率,还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功能,使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用性更强。而ERP技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功能上难以实现突破,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基于这种考虑,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了云计算技术的优点和ERP企业管理信息的优点,将二者融为一体,创造出了适合企业的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4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企业中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信息处理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企业信息数据管理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目前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在企业得到了重要应用。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财务系统得到重要应用

在企业的财务系统中,涉及到的基础数据非常多,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记账手段很难达到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了达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信息准确率目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了必然。从目前企业中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该系统对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优化财务信息处理流程,增加财务信息处理手段有很大的帮助。该系统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销售系统得到了重要应用

在企业的销售系统中,各项销售数据和指标对企业营销政策的制定和营销行为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这些数据和指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销售状况,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销售系统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应用情况来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销售业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管理效率,使企业的销售数据处理速度更快,直接提高了企业销售数据的有效性,为企业销售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得到重要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库存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的库存管理不但关系到能否实现产品的有效管理,还关系到能否为销售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的参数和依据。基于这种现实需要,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库存管理中取得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保证了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并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使企业的库存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5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从目前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来看,ERP系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受到其自身限制,ERP系统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应用了云计算技术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企业的管理行为,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效益,相信未来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樨,汤伟,王孟效.ERP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9年03期.

[2] 王利红,陈金鹰,杨俊.云计算模式ERP企业管理系统[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2年01期.

[3] 刘异,呙维,江万寿,龚健雅.一种基于云计算模型的遥感处理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年09期.

[4] 徐玲.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宁夏机械,2009年04期.

[5] 步春媛,徐大华.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18期.

[6] 王德文,宋亚奇,朱永利.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22期.

[7] 宁家骏.云计算时代加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的若干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2012.2.

[8] 季一木,康家邦,潘俏羽等.一种云计算安全模型与架构设计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6.

[9] 胡春辉.云计算安全风险与保护技术框架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7.

第7篇

关键词: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理论基础 设计分析

本文研究的背景:我国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导致企业员工工作量大、工作的时间也比较长、财力与物力耗费比较厉害,所以非常需要一个信息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在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含量较低、依靠大批量生产降低运作成本才能够盈利的行业中,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一般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在供应链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为:

(1)供应链对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和要求研究

(2)基于供应链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与系统模块方案设计

(3)从供应链协作角度,分析设计的供应链模式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解决方法。

本文研究的意义:是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各个产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相当大,这其中包括:贸易壁垒的降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流通的进步、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等。企业为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优化调整所在的区域经济结构,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应用供应链模式下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在供应链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我们需要用到很多概念,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概念,虚拟企业的概念等。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些系统和概念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解。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整合企业的内部信息的管理系统。此系统是一个面向财务和会计的信息系统,其主要职能是资源的整合和规划,包括采购,生产,配送,管理和降低业务成本,后来又增加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集中管理企业的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和客户需求有效整合在一起,并且利用供应链资源,帮助企业管理层解决产品成本问题,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合理分配企业资金,这使它成为一种可以按用户需求进行生产管理的新的管理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供应链可以被定义成一种连续地、存在顺次相互依存关系的交易系统链,它可以被看作由商业合作伙伴构成的网络,它生产组装中 间物料为最终产品,并且把最终产品出售给消费者。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合作系统,一般它涉及到多个节点企业,包括物流活动以及从物料阶段到交付产品阶段的整个过程。有资料显示,通过供应链企业间更多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缩短生产的提前期,降低企业库存,精确化生产计划,加快产品设计开发周期,缩短履行订单的周期。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物联网 智能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

会计信息系统(A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AIS)是基于计算机的、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为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提供辅助信息的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应用。在应用初期,还没有大规模出现通用化的财务软件,企业如果想实施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依靠企业自己开发或者委托相关公司进行开发,开发的周期较长,成本也较高。后来出现了专门进行财务软件开发的公司,市面上出现了较多的通用型财务软件,呈现出高度集成化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内部的经营管理,完善经营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任何企业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它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内部控制包含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内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例如,企业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传统内部控制完全不同。传统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人”,而人的行为和思想是千变万化的,有时无法控制,再完善的内部控制都存在较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将以往的控制重点转化,不仅仅是局限在人这个因素上,而是偏重于人和信息系统所需设备,很多控制的重点已经程序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限分明。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各个岗位的权限分配比较明确,基本很少存在权限混淆的情况,这对于完善内部控制来说非常有利,职责的明确意味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新的面貌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数据记录方式的改变。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企业的大量数据不需要以纸质的方式保存,而是采用磁盘的方式进行保存,传统的保存方式既占空间也不长久,而磁盘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并且极其方便,在保存和读取上速度很快,查询起来也很方便,为企业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唯一不足的是一旦发生损坏,数据丢失造成的影响也会很大。

3.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对于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比以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控制环境的改变迫使企业接受、引进新的技术力量,并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升级改造。因此,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员工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基本的岗位技能,还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更多的管理知识,这就促使员工继续学习继续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防止被淘汰。

二、物联网的概念和特点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多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目前物联网应用中有三项关键技术:一是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二是RFID标签,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三是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西部的贵州、甘肃、四川、重庆等省市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热点区域和“智慧城市”不断涌现。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未来几年内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

(二)物联网的特点

当今社会物联网技术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结合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方面,更是鲜有研究。为了更好地探讨此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特点,尤其是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息息相关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1.实时传递。物联网技术的信息采集方式是可以实时进行的,中间没有人为控制的停顿,因此采集的信息真实程度和有效程度非常高,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非常有利,保证采集的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决策层,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2.程序控制。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动化控制的程度很高,高度的程序化控制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差错,基本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提高了各项工作的运作速度。

3.包罗万象。物联网的应用有可能需要通过多个基础网络连接,这些所谓的基础网络连接是多种多样的,有线无线都可以,物联网的业务应用网络就是在这些网络组建成新的网络组合,多个网络、终端、传感器组成了业务应用。物联网应用可将众多行业及领域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强大功能的技术架构,因此,物联网也为众多行业及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无限机遇。当然,加强物联网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非常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技术,物联网的特点远远不止以上所述,但是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以上几个重要特点,才使得在物联网的视角下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成为可能。

三、物联网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物联网的相关特点,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而设计和发展的,但是了解物联网到底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有什么样的直接关系,是研究本文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促使企业费用明朗化

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企业的成本费用等消耗在系统内部均有反映,但是其实时性难以保证,并且也没有办法做到全程跟踪。而物联网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目的。一是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可以做到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费用支出,二是可以进行实时监控,使得企业的各项费用明朗化、具体化,这对于控制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提升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度

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资料的获取绝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工,工作强度和难度都较大,也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度,尤其是会计数据更是如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大量数据获取虽然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及时获得,但部分环节还是要依靠人的操作才能实现,只要有人为因素的存在,就可能增大出错的几率。而物联网的技术则可以充分克服以上缺陷,在企业整个经营环节都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数据的提取问题,从生产资料的采购、验收、入库、配送、加工、销售、成本计算等等均可以设置传感器,让传感器与物资的身份信息进行自动交流,实时提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商品物资的流转均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实时跟踪,将商品流转的信息有效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展现在信息使用者的面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的因素,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和完整。

(三)扩大控制范围,提高管理效能

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范围广的特点,将其应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上同样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在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例如信息系统核心软件的选择,无法进行实物控制,操作难度较高等。而物联网技术初期设计难度较高,后期的使用难度不是很大,例如我们熟知的条形码、公交IC卡等。在此技术下,企业可以跟踪决策的整个流程,做到实时监督,使得决策的执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障。物联网技术将企业控制的范围延伸到了物与物的上面,使得范围超出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高度的结合。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凸显信息的可控性

会计信息系统下拥有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随着时间、地点以及实物的流转在不断的改变和更新,这就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和实物联系的难度,在管理过程中往往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和实实不符,不只是难以控制会计信息,也难以控制实物信息。物联网技术,特别是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则完美的解决了以上难点和缺陷,使财务信息与实物在流转与“交流”过程中均可以被企业的管理层监控,而且是实时的监控,而且获取的信息不仅仅是局限在会计信息这个范围内,对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取得。可见,物联网增强了信息的可控性,对于强化内部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物联网环境下如何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一)知识和技术是关键

作为一项新技术,物联网的知识并未被多数人所认知,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更是如此。为了使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非常必要,包括信息技术知识、物联网知识以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等,特别是要强化全体人员应用物联网的意识非常重要。

(二)安全实施是根本

促进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上的大范围应用,使人们广泛接受,这必然对于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完善管理制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但一个新的项目实施必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物联网同样如此。由于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项创新性应用,它与虚拟网络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一是网络的安全性,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都会对物联网的安全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为提高安全实施的程度,必须加强网络和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具体建议是:一是进一步应用网络安全的新技术,加大与外网联系的安全度。二是加大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强度和制度建设,充分保护企业的财务秘密、员工个人信息等。例如,为保护信息系统安全,在对企业员工权限分配控制上应该做到非常细化,防止授权的随意性。对于物联网的硬件软件的技术保障以及服务应到位,尽量做到关键岗位、关键技术由专人负责等。

(三)逐步推进,夯实根基

物联网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制度层面上还是在应用层面上可以借鉴的模板不是很多,需要慢慢摸索,逐步推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内控制度更完善、信息化系统更安全。要强化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网络应用效果,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周全,例如在成本费用环节,物联网技术要怎样做到全程跟踪和反馈,确保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在工程项目的建造上,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控制工程在建造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安全,建造进度以及物资使用情况,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如何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购进、使用、折旧、报废等环节都合规合法。这些细节的思考可以帮助夯实项目的基础,使得内部控制的建立逐步实施,保障物联网的顺利实施。

(四)突破“传统”内控规则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前人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对于制度如何建立、如何更加规范,已经列出了“海量”的建议,但很多建议和规则在物联网环境下并不适用。例如,企业员工的知识储备已经明显不适用。物联网中传感器、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但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使用这些关键技术基本是属于探索阶段,因此大胆的创新、细心的规划是必要的,这需要相关人员的思维不能局限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上,要突破一些既定的规则,才能使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建立更具有特色、更有效果、更加安全。

(五)重视“空间”基础的建立

从全球范围来看,物联网的应用已经在快速的“扩散”,呈现全面覆盖、不断创新的趋势,实际上这也是大势所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物联网的大范围应用,物联网的发展必然对企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上的应用也是顺其自然而已。物联网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内控”的物理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要达到智能化,物理基础是关键,基础设施的建立是根本,物联网要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中发挥作用,要求网络系统要整体布局和规划。信息的取得要依靠传感器,传感器的布置需要真实的空间定位,所有的信息都是动态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地理位置,这些形成一个庞大的神经系统,使信息的取得实时、真实并且具有针对性,使得信息系统的内控非常灵活。

五、总结

内部控制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而得以提高和精细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因为物联网的产生而智能化,物联网的出现,企业内控以及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发展将出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扩大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范围。但是在物联网视角下建立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很多新的技术将不断涌现。我们应该重视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础建设,做到安全、高效、扎实的发展,同时要有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魏长宽.物联网: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张庆考.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3.王立彦,张继东.企业的内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

一、目前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

(一)信息系统的组成

目前在教务管理中普遍使用的信息系统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开发的应用系统,利用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和传输。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例,该系统包括系统维护、招生管理、计划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七个子系统。其中,系统维护子系统主要用于管理权限设置、系统维护等工作,招生管理和教材管理两个子系统没有得到普及应用,故,本文仅对计划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子系统进行讨论。

(二)信息系统的数据流向(见图1)

计划管理子系统的教学计划、课程数据是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基础数据。学籍管理子系统依据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数据建立学籍档案,对学生学籍状态和选课注册进行管理。考务管理子系统依据课程数据定义开考课程,依据学生注册课程形成考试报名数据并进行考场编排和成绩录入。成绩管理子系统依据考试报名数据建立学生成绩数据档案。最终,学籍管理子系统依据计划管理子系统设定的课程学分、毕业等相关条件和成绩管理子系统的成绩数据对学生进行毕业和学位审核,完成全部教务管理工作。

(三)信息系统的现状

1.该系统根据使用单位在远程教育办学网络中所处的层级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运行局限在小型局域网和单机上,依靠两个版本的传输接口实现数据交换,不具备在大型网路(如互联网)上运行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技术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未能很好地体现远程教育开放性的特点。

2.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培养方案需做出相应调整,这对信息系统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现行信息系统的设计方式使其功能的扩充受到局限,难以紧随远程教育教务管理工作新要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因此造成该系统不可能被长期稳定地用于教务管理工作中。

3.该系统实现了各子系统间的信息传递,但与外部系统之间却无法共享数据,成为信息孤岛。

二、信息系统的重新设计

(一)重新设计的原则

1.远程教育的大规模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多方利用的便利。

2.在教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为实现其工作总目标起导向作用的基础流程,信息系统的重新设计应保持数据流向与基础流程走向的一致性。通过改变数据获取渠道、信息形式和信息使用权限等数据流向的起止点,保证数据源头的唯一性,减少数据采集的中间环节,最大限度避免错误的产生,扩大信息的使用范围,提高教务管理质量。

3.依托信息技术对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搭建一个数据流速更快、错误更少、适用范围更广、管理操作更便捷、决策依据更充分的信息系统。

(二)重新设计的探索

1.以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的目标对象为切入点,各类信息的需求及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关系如图2所示。

2.系统重新设计采用的信息技术要能够支持分布式管理的需要,除要具备符合教务管理的数据库结构外,还要满足远程教育发展和与其他系统信息共享的需要。因此,引入最新的设计理念和信息技术,是解决相应问题的关键。

(1)构建基于互联网的Web界面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教务信息的共享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使各类用户都能及时获得和使用信息。

(2)增强信息系统数据导入导出功能,以便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换,追求数据共享最大化,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加强对数据潜在价值的挖掘,为用户提供宽泛的统计数据以满足不同需要。

3.远程教育教务管理思路和要求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依据远程教育办学模式、管理特点,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开放性和教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特征。

(1)将以教学计划为“龙头”和基础的教务管理模式调整为以课程为核心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突破设置固定专业的方式,实行完全意义上的专业规则和课程超市管理办法。即规定较大范围为完成学业可供选择的基础课和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具有一定选择范围的必修专业课程、各类课程学分及毕业总学分。学生入学时初步确定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专业规则随学习兴趣和人才市场的变化通过调整选择的课程达到调整专业的目的。学生信息简化为基本信息和专业倾向,以确定学生当前专业,便于教师对新生进行选课指导。毕业时,依据课程成绩和专业规则进行审核,可满足学生在一个学程内取得多个专业毕业证书的需求。

(2)取消学籍异动管理。远程教育学籍异动主要涉及转学、转专业、退学管理。当学生信息全部实现统一管理和在系统内共享时,学生选课交费的同时可选择学习地点,实现学生在系统内的流动,因而可取消转学操作。而上一条的实施,已无转专业问题。超过学籍有效期未毕业的学生自动转入超期学生数据库而无需办理退学手续,为未完成学业者保留一段时间的学习档案。

(3)改变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学校要求到指定考点参加考试的考试组织管理方式,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考试地点。

根据上述思路,信息系统数据流向可调整为图3。

4.信息系统的调整

(1)取消计划管理子系统,改为专业规则子系统;

(2)取消学籍管理子系统,改为学生管理子系统;

(3)调整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子系统功能;

(4)增设选课管理、考试预约、收费管理、毕业管理和师资管理五个子系统。

(三)新系统实现的功能

1.重新设计的信息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可实现如下功能:

(1)专业规则子系统:规定专业必修、选修课程最低毕业学分、最低毕业总学分和毕业条件及其他教学教务管理规则。

(2)选课管理子系统:提供课程信息和前修后续关系,依据专业规则和学生成绩对学生选课进行条件限定,阻止违背教学规律的选课行为。

(3)收费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将分别依据选课管理和考试预约子系统的数据及相应的收费标准,通过设在结算中心的客户端,为学生办理网上缴费业务。此系统与财务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关系,对缴费情况进行自动统计。

(4)考务管理子系统:根据选课和交费情况形成开考课程数据、设定考试地点和时间安排,根据考试预约及交费和考点数据编排考场,进行试卷征订等管理。

(5)考试预约子系统:该系统接受学生预约考试课程数据,确定考试地点,形成当次报考数据。

(6)成绩管理子系统:实现成绩的录入、合成、及更正,与选课管理子系统相关联,根据专业规则将成绩数据作为选课和毕业的限定条件,为使用者提供各类成绩统计数据。

(7)毕业管理子系统:根据专业规则设定的毕业、学位审核条件和学生成绩、奖惩记录等数据,完成毕业、学位审核。

(8)学生管理子系统: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情况、奖惩情况进行管理。通过与学生界面的连接,实现对基本信息的核对。

(9)师资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对教师基本信息及业务档案进行管理。通过与选课管理子系统的关联,为学生选择教师、确定学习地点提供参考。

2.根据新系统的设计原则将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界面,主要功能如下:

学生界面――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信息系统,输入学号和密码即可查询本人基本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交费信息、考试信息、成绩信息及相关的通知等信息及管理规定,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选课注册、考试预约和交费,随时进行评教操作。

教师界面――教师可以使用各自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查询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成绩录入,查阅成绩及统计分析结果和学生评教情况,了解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即时消息,与教务管理人员讨论有关管理问题。

管理人员界面――根据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完成各种操作,利用公告栏管理信息,利用与学生、教师相关联的交流区进行有关管理问题的讨论,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

(四)新系统效果分析

1.优势

(1)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用户需求开发的信息系统,将实现教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的实时查询,赋予师生教务信息的知情权和管理意见的参与权,增加教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依据基础流程流向进行系统开发,改变了按职能分工进行模块设计的思路,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适应了远程教育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特点,促进了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3)数据源头的单一性和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及数据间限定条件的建立,提高了数据的可信度,达到规范管理、降低错误发生率的目标,使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

2.难点

(1)系统的开发是集集体力量于一身的大型工程,需得到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系统设计专家和程序编制人员与用户的大力合作。

(2)该系统的使用将打破原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思路及方法,因此需要进行大范围和透彻的从管理思想到工作方法的全员培训。

(3)系统的运行要有大型服务器的硬件支持和宽带网络环境的保障。

(4)开放的网络系统,需要极高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结语

教务管理是涉及诸多因素的工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过去分散式的教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远程教育教务管理发展的需要。引进流程再造的思想,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大力推进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思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