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6:21
导语:在高校纪检工作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会上传达了吴新雄省长在省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精神;听取了区效能办关于前阶段全区机关效能建造的情况报告;区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组长江胜文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研究部署了全区下一阶段的机关效能建造工作。
二、召开了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省、市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吴省长讲话精神的通知以及领导小组会议的内容,同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吴新雄省长在省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回去后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学习讲话内容,贯彻落实好吴新雄省长和江胜文区长的讲话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好报告材料上交区效能办。
三、下一步机关效能建造的工作措施。
1、加强效能督查力度。为贯彻落实好吴省长的讲话精神,全面了解我区效能建造的进展情况,以年初成立的四个督查小组为主要工作人员,对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的效能建造情况进行全面督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查岗与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上级文件要求的落实情况、市纪委“六条禁令”和区委“八个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监督区级单位效能工作。认真执行好省、市效能办的工作要求,保持与省、市效能办工作步伐的一致,同时创新自己的工作特色,尽量做出一两件特色工作。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效能工作的指导督察工作,使效能活动的目标要求传达到位。
2、认真办理效能投诉,切实解决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投诉有门、办理有效、结果透明、督查到位”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投诉中央建造,规范运作,建立重要投诉件跟踪回访和“一诉一整改”制度,不断提高投诉件办理质量。加强投诉网络建造,拓宽投诉渠道。建立效能投诉综合分析制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健全效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效能建造有关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效能低下的人和事,及时给予效能告诫。建立健全主动服务企业和接受企业诉求机制,着力解决各级部门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办事行为的监督制约。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保障措施,努力提高政务公开工作质量。进一步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完善新闻制度,建立行政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制度;加强网站建造,规范政务公开网页的设置,充分发挥政府公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
一、高校基建档案的现状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基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基建档案残缺不全,它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高校基建档案建设与管理中目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够,归档意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学、科研及文书等档案的归档和管理比较重视,而常常忽视基建档案的收集、归档和管理。基建部门隶属高校的辅助部门,主管领导及基建部门领导对基建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这也影响了一些基层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档案”思想,从而忽视对档案资料的随时收集工作,造成资料收集不全,事后整理基建档案难度加大。
2.档案意识淡薄,编制质量不高。
从已归档的材料中发现,基建档案的质量普遍不高,如图纸表面有污染不清洁、或任意涂写;图纸不按规定要求折叠、有部分缺角;有些归档文件不是原件而是复印件;有的重要文件还有缺少领导签批或无公章现象;更有甚者,B项工程的重要文件会在A项工程案卷中体现,却无文字说明。
不规范的档案编制会对高校基建维修及改建、扩修的后续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档案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
一个建设项目一般经过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五个阶段,因此基建档案的形成周期长。由于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手段,许多基建兼职档案人员在保证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前提下,不太重视兼顾建设过程中产生文件的收集,因此在收集基建文件过程中随意性大,导致归档内容不真实。如部分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等依据性文件经常与其他事务性文件混杂在一起;对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中的一些相关材料在收集时由于对工程专业不熟悉,往往造成疏漏或缺失;有些兼职档案员忽略全过程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特别是对建设前期形成的设计立项和后期形成的交工验收、工程监理等方面的文件材料收集的残缺,使基建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存在缺陷。
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也普遍较低,在已归档的基建档案中,大部分学校只能做到“目标级”管理,即只能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上检索到目录,而没有相应的电子文件。
4.归档立卷不清楚,查阅不方便。
基建部门由于基建任务很重,收集材料的人员往往是基建部门的文书人员,基建业务不熟悉,档案管理业务也不熟悉,对整个工程产生的文件相互关系不很了解,容易造成文件的缺失。同时,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一般较少,档案专职人员往往一个人管好几个类别,对基建业务和基建进程也不够熟悉,业务水平不高,且与基建档案员沟通不当,对收、管基建档案业务流程也不甚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基建档案资料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及准确性,因而不能对日后的档案利用、查阅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再加上基建部门的兼职档案管理员变动较为频繁,更加重了这种问题的严重性。
三、完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提高档案科(室)的职能作用,争取领导重视。
一个单位基建档案管理的好坏,主要在于领导对基建档案的重视程度,也是强化档案意识的关键。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所以档案科(室)要主动加强与基建部门的联系,参与到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还要发挥作为一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大力宣传基建档案重要性和基建档案的利用成果。
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同步管理机制。
基建档案资料收集必须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在整个过程中,档案科(室)的工作人员要与学校基建部门的文档管理人员加强沟通。从前期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到中期工程施工阶段再到后期竣工验收阶段,档案科(室)专职档案人员在每一阶段结束后,检查、指导基建部门的兼职档案员收集该阶段的文件资料,包括从项目的建议书、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方案阶段的文件等前期一系列事宜,到工程的整个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所有资料,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基建档案的漏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档案科(室)专职档案员要主动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档案科(室)专职档案员要协助基建处的兼职档案员,核实各阶段资料文件,查遗补漏,对材料编制不够完整或不符合归档要求的,要提出整改意见,保证档案进科(室)质量。
3.提高基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基建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专职和兼职的基建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基本熟悉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包括已建、在建、待建的工程。它既需要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又要有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基建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学校应该组织基建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和档案科(室)专职档案员定期进行基建档案业务培训,了解、掌握工程建设过程各个阶段所产生的文件资料;学校档案部门也要对基建档案人员进行基建档案整理指导,掌握基建档案整理立卷规范操作规程。
完善基建档案人员的沟通能力,在工程决策、立项的同时,基建档案人员要及时与学校档案部门相互沟通,档案部门需全过程跟踪服务,提出各阶段收集资料方案,确保基建文件资料不遗漏按时移交归档。
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也必须努力加强业务学习,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钻研档案理论的同时,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具备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4.加强电子化档案管理的工作力度
采用传统的纸质归档方式已跟不上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是一种物理管理,而电子档案是一种逻辑管理。高校应加强硬件建设,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先进的档案管理条件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基础,它具有操作简便、查询搜索快捷、统计功能强大、存贮安全等优点,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把档案管理从传统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广大利用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作为高校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建档案管理,也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利用数据库技术、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利用外包扫描、数据压缩等技术,逐步实现基建档案网络远程传输、查阅、保管和开发利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不仅节省了档案存贮空间,也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检索速度;减少档案原件因使用频繁而造成的破损等状况,从而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优势,提升档案信息的价值。
关键词:企业 绩效考核 建议
一、煤炭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煤炭企业在绩效管理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手段,员工的收入与其贡献大小不成比例,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我国煤炭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1.理论浅薄,缺乏系统性。多数煤炭国企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仍未彻底根除,不仅没有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考核层面,也还是停留在作为一项普通管理行为的认识上。未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角度,全面学习了解绩效考核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概念,自然也不能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实现有效“链接”。
2.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方法粗糙。多数煤炭企业在考核指标设计上重定性、轻定量,指标、权重体系设计不科学。实施过程简单粗糙,主要以定性考核方法为主,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存在指标分解不到位和权重设计上的“大锅饭”问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差。
3.考核结果运用单一。目前煤炭企业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通常仅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而很少与晋升、人员培训等方面结合起来。因此,造成各级人员只关注考核结果,而轻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绩效考核在整个绩效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考核而考核,反过来抑制了考核工作有效开展的动力。
二、对策和建议
1.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理论基础。加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原理和方法的培训,更好地理解绩效考核的概念、作用,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个人、部门绩效目标间的关系,是目前提高企业绩效考核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整个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之一。在对基本原理掌握的基础上,还应着重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培训:一是了解考核可能存在的误区。即通过培训,告诉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误差都有哪些,目的在于防止这些误差的发生。特别是在考核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心理偏差,如晕轮效应、第一印象误差、近因效应、对比效应、过宽或过严倾向、趋中效应等。在进行培训时必须努力纠正考核者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偏差,才可能将考核顺利实施下去。二是了解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即通过培训,让考核者熟悉在考核过程中将使用的各个绩效指标,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向考核者提供考核时的比较标准或参考的框架。
2.明确绩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公开民主的原则。即考核制度(包括指标、权重、考核方法与程序、考核结果等)必须公开,指标制定要尽可能吸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也要给被考核员工解释和申诉的机会和权利,让考核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二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即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以行为导向为原则,有清晰的方向性,明确地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必须以岗位分析所明确规定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要考虑岗位的类别、级别而有所侧重。三是立体考核的原则。即对员工的绩效做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把上级评定、同级评定、下级评定和员工自我评定都结合起来,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再对员工进行绩效评定,以尽量减少由于不同考核者的个人好恶所产生的偏差,保证考核的客观和公正。四是结果挂钩的原则。即强调考核结果应用的目的性,坚决将考核的结果与薪酬、职务升降和培训挂钩,以达到激励员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五是指标设计可操作性的原则。即考核标准应当可以直接操作和量化,尽量避免一般性的评价,而考核的等级之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针对不同的考核评语,在薪酬、晋升等方面应体现明显差别,以保证考核结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3.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科学、有效开展绩效考核等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清,用人没有标准和规范,因人设岗、人浮于事,要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岗位分析及配套的岗位评价,是一项不可逾越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工作岗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岗位的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评比与估价,形成一套完整的岗位评价说明书。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胡勇军.绩效考核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一种简单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增强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增强自主意识能够帮助老师解决小学班级管理中所出现的“保姆式”教育倾向,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好的踏入初中学校。在我国小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班主任对学生管理非常近的问题,这些高年级班主任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局面,渐渐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中失去了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这一点尤其是在高年级小学生进入中学以后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强化管理之下,学生的成绩和各方面素质比较良好,而一进入高中,这些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学习成绩则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也是我国小学高年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中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在改革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时必须要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并不断能培养学生自学、自制和自理能力,从而为升入中学的小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增强自主意识的必要性
(1)增强自主意识符合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我国自计划生育改革以来,独生子女明显增多,特别是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少年儿童因受到父母宠溺造成自主意识十分薄弱。而且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很多小学生因接纳了众多的社会信息和摄取了高营养的食物而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早熟。这也成为了我国当今少年儿童身上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通过改革小学高年级版主任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国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不断加大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力度。我国的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思想品德和思维能力都要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的教育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发展,这就需要在改革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当中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适应我国社会需要。
二、班主任工作需做到管理与自治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并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做到管理与自治的统一与协调。在改革小学高年级版主任工作时要充分的认识到,培养学生自治精神和班主任管理这两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能力并不充分,而且他们的认知水平并不高,思想不成熟等原因,如果放任学生自治不管,那么狠毒偶的客观因素和外界的影响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小学高年级嘘声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尚未成型,加上自身的能力有限,一旦班主任没有管理好学生,放任自流,从某种程度看来实际上是放弃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职责。对此,我们在推进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改革之时一定要做到管理与自治的科学的统一。
班主任教师要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就生理卫生教育来讲,应该适当的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让学生们知道讲求卫生的重要性。比如提出讲卫生、讲礼仪等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口号,来增强学生讲求卫生和礼貌文明的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精神。
三、丰富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
1.榜样教育
增强自主意识、培养自治精神可以通过开展榜样教育来实现,班主任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当中应充分结合实际条件和情况来对学生们全面系统的介绍中华历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著名学者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想学生们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应该把自主意识和自治精神加以渗透,从而帮助学生们以名人为榜样,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主意识,达到榜样教育的良好效果。
2.系统的自主教育
丰富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精神,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要科学系统的进行,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班级氛围。首先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学生对自主自治方面的认识。其次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最后则可以采用表扬学生做好人好事的现象,肯定学生的成绩,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采取措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培养班级骨干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改革当中,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培养自治精神还可以通过培养班级干部的方式来进行,一定程度上这种方法也能够有效的保证自主自治的实现。但是采取这一措施必须要重视班干部学生的选拔并不断能提高其素质。高素质的学生干部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成绩作为基础,还应该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作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独立的进行工作,并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工作上有主见上,还应该有着主持班级大小事务和活动的能力。从而通过这些学生干部作为身边的榜样来促进其他嘘声自主意识和自治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关键词:电网调度;工作压力大;提高工作效率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243
0 引言
电网调度相当于一个电网的神经中枢,对整个电网运行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电网运行的指挥中心,电网调度员就是电网运行的指挥者。电网调度员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监督电网的运行和操作,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经济运行,是电网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岗位之一。
电网调度员的主要工作:1、负责地区电网调度生产,确保电网工作有序安全的进行;这就意味着,电网的每一次停电、送电都需经调度员的下令才能执行,电网中所有管辖范围内的施工都需经过调度员的许可方可开工。2、负责管辖地区电网运行监控,随时掌握电网的运行情况,所以调度员就是电网的“看门狗”,电网的每一次异常或者事故,调度员都应该立刻发现;3、负责管辖地区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指挥协调工作,让异常及事故尽快得到处理,恢复电网正常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4、在电力生产中起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发现并纠正违章行为,保证人身、设备安全。
电网调度员的工作压力:调度员下的每一个调度令,一句话,一个字,都事关全局安全,要对调度令的正确性负责。看似平静地坐在调度室监控电网运行,思想却高度紧张,时刻关注着电网的各种运行参数,时刻准备着处理电网的各种异常。为履行好职责,要求所有调度员除了要具备熟悉电网结构及电网各主设备的运行特征原理和构造,还要熟练掌握系统的倒闸操作,电网分析及事故处理能力。因此,调度工作不能有半点的马虎、松懈,调度员应该具备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可见调度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有多大。
如果可以提高调度员的工作效率,就可以让调度员更快更好的完成调度工作,减轻调度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调度员的身心健康。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电网调度工作经验,就如何提高调度员工作效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不断学习,熟悉各种规程、规定
正式调度员上岗前都已按要求进行了各种相关的知识培训,并经考试通过。所以,调度员都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岗位知识。但是,调度工作经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工作,也有不同的做法。因此,要做好调度工作,还要求调度员在平常工作中,也应不断的去学习调度规程、安规、两票等规程规定,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去理解它们,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当相关规定经过修订产生变化时,应该及时的去熟悉、掌握,确保能尽快的在工作中灵活应用。
由于每个人对规程规定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理解不同就会产生工作方式的不同。但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执行的标准,部门内部或者各部门之g会进行协商,然后共同决定执行的细则。所以平常也应注意去学习一些协调后的决定,或者上级下发的有关调度工作的会议纪要。才能及时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职责,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减少做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所谓温故知新、熟能生巧,我们在平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复习规程规定,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才能灵活应变的去做好调度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 加强工作沟通
2.1 调度员之间做好沟通
电网调度工作是一个需要各个岗位调度员协同合作的工作,值班人员之间要做好沟通,才能一起把工作做好。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提出,才能及时解决。值长作为一值的负责人,要与各值班人员做好沟通,了解各人员手头上的工作情况,才能合理的安排好本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避免发生工作压力集中在某个人身上,使得整个调度工作进展缓慢。值班员在工作中有困难或者问题,要及时主动的向值长反映,让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当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了,工作效率自热就提高了。
平常工作当中调度员应该经常交流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经验。特别经验较少的年轻调度员应积极的向老调度员取经,不要默默的做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不要照搬照抄别人的工作方法,对工作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每个调度员应该多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它调度员一起讨论、总结;并把好的做法、方法积极的向其它调度员推荐,或者在班组会议中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提高工作能力。经验较丰富的调度员要主动把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跟年轻调度员分享。大家应该重视年轻调度员的一些疑问、看法,年轻调度员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没有被传统思想束缚,往往更能通过自己新的工作思路发现改进工作的方法。因此,做好调度员之间经验交流,有利于好的工作经验的传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工作能力,同样也工作效率的提高。
2.2 做好交接班工作
由于电网调度运行工作是采取24小时值班制,人员上班采取倒班制。要做好交接班工作,让下一值充分了解本值工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工作。一般计划性检修,都有计划申请,调度员可以根据申请单流程了解工作情况。如果是临时性的或者紧急的等突发事件,这时就只能靠值班调度员在运行日志中体现。这时电网的运行情况,包括设备异常及故障情况,处理到哪个阶段,造成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等信息在交接班中就应该注意去交接。否则,下个值班人员接班后就有可能因为不清楚情况而没有注意去跟进这些临时性工作,影响异常及事故的处理进度。当然人员在交接班时要认真,要重视交接班纪律,有的人员只是做做形式,容易疏忽了一些重要信息,等接班后容易多做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或者因为没有及时去完成调度工作而影响了整个电网的供电质量。
交接班过程中,声音要足够响亮,让接班人员能够清楚。要遵守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时不要再进行调度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把本值需要交接的工作正确完整的交给下一值。发生事故时,不要急着去交接班,要将事故处理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交接。如果是在交接班过程中需要处理事故,应暂停交接班,将处理情况落实清楚后再继续交接。交接班时不要有不相干的声音出现,不要大声喧哗影响交接班。值长要组织好交接班,严肃交接班纪律。各调度员也应该自觉积极参与交接班,要提前到岗做好上班准备,交班人员也应准时做好交接事项的准备。
共同做好交接班,确保接班人员可以无缝接班,迅速接过调度工作,让调度工作可以安全顺利进行。这样接班人员才可以有清楚的工作思路,有利于工作的合理安排及顺畅进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3 调度员与联系单位之间
调度工作需要与许多单位联系,经常由于双方沟通不顺而浪费时间。如何避免:首先,调度员应该主动作为,发现问题是要及时主动与联系单位沟通,主动提醒对方或者一起协商尽快的将问题解决。其次,积极向各联系单位宣贯各种调度规程规定,合理利用调度考核机制,促使各单位遵守调度纪律。最后,各单位有不理解的疑问也应及时向调度员提出,调度员应做好解释。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3 强化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是一项根据人员完成工作的量及质量来进行利益分配的行为。通过绩效考核可以让大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出工作上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好绩效考核,可以促进大家工作积极性,但有的管理人员往往碍于同事之间的情面,不好做出一些考核决定,或者考核不公平,或者最后干脆就不做绩效考核。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等于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了,这就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调度工作是一项各值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坏会相互影响的工作,一值工作不好往往影响的下一值或字档墓ぷ鳌7⑸对一人或一值的绩效考核不准确,往往从影响一人或一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展至影响整个调度运行班组的工作。因此,应注意严格公平的绩效考核,做到赏罚分明,不偏袒。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各调度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多听取调度员的意见,协调好各种矛盾。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 做好各种资料的整理、归档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书库;修复;
一、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对古籍的定义主要是指1911年以前,古典装订形式,并对我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定表现的历史书籍。通常来说,我国对古籍的定义又出现了广义以及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说,古籍是古书的一种统称,包括从秦朝到期间的古书,这其中不仅包含人们对这一时期古籍的校勘、影印以及笺注的图书,还包含了民国时期对这一时期图书的多种出版形式。而狭义上来说,古籍是我国古代制作、b帧方式形成的古代图书,其中包括卷装、经折装、以及非常珍贵的旋风装、蝴蝶装等等。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现代纸质文献无法比拟的学术价值以及文献价值。我国现有的古籍中包含了丰富领域,是历史先哲结合当时自然以及社会规律的记录与总结,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诸多内容,是历史发展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古籍的保护工作为人们的考古研究、学术研究提供无法取代的价值,虽然当前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古籍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古籍具有的无可取代性,使得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对于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关注,也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在2006年,李长春同志再次重申,明确要求我们做好古籍的保护以及抢修工作,同时,在2006年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对古籍保护工作也进行了重点提出,需全面、科学有序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并最终形成有效的保护体系。
二、古籍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
对影响古籍保护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主观以及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最主要因素是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古籍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古籍受了很大程度的损坏。因古籍的历史特征,其存藏环境要求非常严格,要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存藏环境,做到防潮、防火、防蛀。除此之外,古籍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坏也是其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一部份高校为了保护好古籍,限制人员的借阅,使得古籍长期无人问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研究价值,而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内古籍在对外借阅过程中,借阅者不能做好合理的保护,乱涂、乱折等人为破坏对古籍完整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客观方面:存藏环境不合理是影响古籍保存的重要在因素,古籍因其纸张特性,在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霉变霉化,而北方的干燥天气,又可能使古籍纸张受到风化使其脆化,受到这些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三、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现状
文物保护法在2002年将古籍正式列为国家保护文化,在此之后,古籍保护工作受到了各大图书馆的重视,并持续得到开展。至2010年,百分之七十以上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无论是在保护力度还是保护经费,工作人员数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大学建成了十七亿字的中国基本古籍库,还制作了一千万页的古籍数字化影像,以保护古籍的流通与安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高校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如首都师范大学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等,相继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这一发展现状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在这良好的发展形势下,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古籍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在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对于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保护的实施力度,有部分高校由于对古籍缺乏宏观管理,相关规章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图书馆内拥有的古籍数量、保存状态等没有明确了解。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古籍与普通书籍混合管理,缺少分类目标以及书名目录,致使严重的古籍丢失、损毁现象出现。以安徽大学为例,在2009年的古籍清理过程中,发现该校有128种古籍,合计1882册去向不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古籍的宏观念管理,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情况下,古籍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古籍数量没有明确的了解,出现丢失、损毁后不能及时发现与弥补,致使古籍保护处于失效状态。
(二)保护设备以及技术有待完善
高校图书馆现有古籍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礼,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与博物馆文物相比,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管理规章制度仍然不够完备。与普通文献资料相比,古籍存在纸张风化问题,极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出现纸张霉化、脆化等现象,影响到古籍的保护状态。当前,在高校图书馆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设备,以及对古籍保存不当,出现了古籍损毁加剧问题。我国古籍管理专家认为,要为古籍保护提供良好的设备与条件,需要严格控制古籍书库的温湿度,最科学的放置条件为16―22℃之间,相对湿度为45%―60%之间,且需要保护温度湿度24小时恒定。当前,除了北京大学图书管等少数图书馆外,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此外,许多高校图书馆现有设备以及资金支持上都无法满足古籍存藏要求,部分高校存在设备落后,防虫、防火、防盗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可能加剧古籍图书的风化与脆化,直接损坏古籍图书。
一、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决策者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同样,优秀的班主任能够将一个班级打造好。一个好的班主任基本等同于一个好的班级。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一切活动的基础和载体,建设好一个班级就如同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生活才有无尽的乐趣。
班主任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班风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就好比一个导向或者风向标。一个国家的政治决定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班风就好比国家的政治一样,班风就是一个大环境,如果环境清明,就国泰民安。良好的班风对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环境下,每位W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并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准则。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严谨认真,一开始就树立一种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奖惩分明,张弛有度,不包庇、不纵容,有错必究,有奖必扬。在良好班风的影响下,学生的行为规范必然得到一定的约束和保障。
笔者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基本遵循三个原则,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班主任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样的学生,班主任都要用爱和包容开展不同的管理工作。当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爱和宽容的时候,学生也会用理解和支持来回报班主任。班主任一定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猛训学生,如果这样,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越来越远。当然,这里也有管理的艺术,不能一味地听之任之、委曲求全。班主任要把道理和原则摆出来,公私分明,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事实和道理讲充分了,学生自然会心服口服,下一次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在这方面笔者的确总结了不少经验,而且屡试不爽,尝到了甜头。
班主任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要留给他们充足的空间继续进步;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适当地表扬和激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确有进步,逐渐找回自信心。其实,在笔者心里,没有绝对的坏学生,只有教师没有教育好的学生。如果教师任学生放任发展,就无法达成教育目标,如果教师对学生加以呵护,投入爱心,就会有回报。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过人之处,班主任要善于从其他角度发掘人才,积极地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可,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这样,学生对班级的从属感和融入感才会大大增强。
二、班干部――帮助班主任分担压力的群体
班干部是班主任经过精挑细选、综合考虑,从班级中选出的素质比较高的一部分学生。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和培养班干部,而与班干部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大部分学生干部在心态和行为等方面与班主任之间存在诸多隔阂,两者之间的沟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班主任要经常与班干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制定班级工作的总目标。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是教师,下面是普通学生。同时,班干部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起到效果,有利于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摩擦。班主任如果发挥好班干部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会非常省时省力。
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把班干部培训好,使班干部经常能受到班主任的教导。班主任要给班干部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使班干部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不能出现不良的思想倾向,这样班干部才能以身作则。光有正确的思想还不够 还需要培训班干部形成各项技能,建立日常行为规范、日常考勤出勤记录检查等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班干部的日常工作。班干部逐渐成熟之后,班主任的后勤保障、服务维护工作也要跟上,毕竟班干部也是学生,也有犯错误、犯迷糊的时候,例如,工作方法不到位、工作方式缺乏多样性等。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加以监督、指导、辅助和跟进,进一步强化班干部的工作学习,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与班干部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让班干部对班主任既保持一颗敬佩之心,同时又能和班主任坦诚相待。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班干部能第一时间与班主任汇报思想动态,也能时刻关注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想法,毕竟学生之间在一起的时间多。如果班里的学生有思想问题或负面心理,班干部都会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汇报,帮助班主任掌握和了解一手资料。总之,让班干部发挥作用会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三、以多元化的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保障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所有成员有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
首先,班主任要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班主任如果有时间,可以和学生一起上体育课,和学生一起打篮球,在运动中缩小彼此的距离。学生们都喜欢玩,如果班主任能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既能玩得高兴,也能增进师生情感,一举双得。班主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还有宿舍“温馨雅室”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们通过努力为班级增光添彩,荣誉感和责任感自然会增强。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气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健康多元化的发展,对学生的性格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于素质教育的提升也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面建设。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是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如黑板报、手抄报等。黑板报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载体,不容忽视,不能低估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要班主任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就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还有教室内的文化布置,温馨而优美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还能增添学生的学习乐趣,对消除疲劳也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作室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9-02
据统计,目前为止全国8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设计系,并建立了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常见的有:服装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工业设计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基本上都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各专业授课及实验所需。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市场对设计人才提出的职业要求是“实践能力”、“实战经验”,和“项目的参与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看,作为高校设计艺术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应该超过“授课展示及实验”。“工作室”教学应该是实现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工作室应该不仅仅具备硬件设施,还要具备有效的运行制度和模式。怎样才能实现工作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工作室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市场运作。笔者通过走访考察不同艺术设计工作室,提出关于高校服装设计工作室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工作室带队导师须具有设计项目实战经验
通过对许多高校内优秀设计工作室的考察,笔者发现,充满活力的工作室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与市场结合密切,工作室经常参与一些设计项目。服装设计专业由于自身的实践学科特征,对于实际案例参与能力十分强调。因此,工作室带队教师须具有丰富的实际项目设计经验,熟悉各类服装设计开发的流程,并能够积极参与到设计项目中。工作室带队老师应该能够进行从效果图绘制到面料、辅料选择、色彩搭配、服装板型、工艺制作、时装摄影、时装广告、包装设计、服装展示等各个流程。当然,要求同一个人做到每一个设计环节都精到是有难度的,可以采用一个工作室由2-3人组成指导老师工作小组,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设计工作团队,下面再与学生团队衔接。由此形成以教师团队为主,学生团队为辅的工作室组织关系。工作室教师团队只有具备了全面过硬的实战素质才能根据设计项目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仔细评估并分配给学生不同设计任务,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以教师工作为向导,顺利参与到设计项目中,在实际项目中将所学的零散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而训练设计思维,提升设计实践能力。而另一方面,工作室教师团队也会在不同的设计项目中获得鲜活的设计经验,提升自己在业界中的影响力和活跃度。这些实战经验又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例证,引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动力。同时,通过不断地参与设计项目也会加大教师与市场紧密结合,便于高校教师把握最新的专业发展动向。教师参与设计项目有利于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以实际案例补充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的教、学、研互动。
二、学生与工作室导师双向选择实现归属关系
学生通过2-3年的专业课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点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专业素质、人员构成需要筛选学生,组建设计团队。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开设多个工作室:男装设计工作室、女装设计工作室、职业装设计工作室、婚纱工作室、高级定制工作室、箱包工作室、首饰工作室、时尚摄影工作室、形象造型工作室等等,这些工作室各自有自己的业务侧重点及不同的设计团队。学生在进入大学四年级的学习后,可以向某个工作室提出加入申请(附带自己的设计作),老师则根据同学们的申请及设计作 情况,筛选每年工作室的新鲜血液。通过双向选择,给教师和学生均等的机会寻找最舒适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对老师及工作室认同程度,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也可以根据工作室及设计团队人员构成选择学生,方便对工作室人员构成和业务范围做出适当调整,形成工作室良性发展。
另外,学生与工作室导师的双向选择还会对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凝聚力。学生会为以后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室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学习更有主动性。工作室则会因为其所参与的设计项目及工作表现,在学生群体、设计行业形成影响力,也会因为学生的选择形成不同工作室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有利于工作室不断完善业务能力,并向前发展。所以,学生与工作室双向选择对于学生和工作室成长都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保持发挥工作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 养以满足社会对于设计人才专业素质需求的桥梁作用。
三、工作室应主动进入设计市场,实现课堂教学的经济价值
“工作室”教学是实现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实现工作室的作用,就必须使工作室真正投身到市场运作过程中。毕竟“纸上谈兵终觉浅”,只有在实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锻炼。工作室应该走出辅助课堂理论教学的现状,真正进入设计市场的实战环境,将课堂教学产生的设计方案带入实际设计项目之中,帮助学生实现设计的经济价值,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从高校教育培养目的来看,学生“实践能力”是设计艺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工作室则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模块。培养实践能力,自然离不开真正的“实践”,对于设计艺术来说,“实践”是指作为设计师应该具有的实际案例参与和处理能力,而不仅仅是会制作一件作品。以服装设计专业来说,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件服装是远远达不到“实践能力”这一要求的。对于一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实践能力”是指能够胜任“服装设计师”这一行业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具备:预测流行趋势的能力、服装号型制订的能力、服装造型与面料辅料配置的能力、成本预算及控制的能力、服装陈列展览策划的能力、举办订货会的能力、与公司同事协同工作的能力、与销售商沟通的能力、制订服装品牌企划的能力等等,各种能够令一个品牌生存及发展的能力。
由此看“工作室”在高校设计教育中承担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实验室”,它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市场生存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相融合贯通的桥梁的作用。如何能够实现这种桥梁作用?就是工作室有能力将学生的设计带入实际设计案例,即为学生提供真正参与到市场运作中来的机会。让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市场销售中,并能迅速得到市场的反馈。教师则在这个工程中进行具体状况的指导和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工作室能够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就应该建立将在校学生和设计市场需求之间的链接关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跟随工作室导师进行设计实战,积累真正具有价值的设计经验。
工作室积极进入设计市场的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建立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设计作 推向消费市场的传播渠道。例如:学生设计的服装经过选拔后,进入工作室正轨的服装制作流程,成衣会与订货会或者网络销售的渠道推向目标消费市场。但是目前为止,在这个方面各高校的“工作室”缺乏作为。其实学生在校期间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是这些设计作品由于没有渠道与消费者见面,最终只能是停留在了课堂上。在这方面,四川美术学院的做法非常值得参考:学校学生工作处每年会定期举行几场“文化艺术节”,这些艺术节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场地,让学生们将课堂上制作的小工艺进行自由买卖和交流。虽然规模有限,但是每次艺术节都会吸引很高的人气,买主不仅有学生群体,还有很多是慕名而来的大众消费者。能够实现作 的经济价值,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可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带入消费市场,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主要提高"实践能力"的高校工作室应该自觉担当起这个责任。一种方式,可采用定期举办小型订货会的形式,借助教师在服装行业的影响力,将学生在校或者在工作室学习期间的优秀设计作品呈现在买家面前,为学生提供进入市场的渠道。另一种方式,则可采用电商平台,例如在淘宝上开工作室形象店、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微信营销等等。一旦这些销售渠道建立并运作起来,学生的设计能够快速进入消费市场,并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市场反馈信息做出正确处理,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必定会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但不幸的是,目前国内高校设计工作室在积极投入设计市场和建立销售推广渠道方面都远远不够。由于缺少这两个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所谓的“工作室”并没有真正发挥对于培养学生作为设计师“实践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方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设计公司人才缺口大,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这样的形式,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也就是说要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担当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应该是各个专业的“工作室”。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就必须让工作室进入设计市场,工作室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工作室真正承担起学生作 走出象牙塔进入消费市场的引领者和筑路者。工作室肩负着链接课堂和市场的作用,只有这个充分发挥了这个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比较全面而迅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黄永利.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模式类别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07).
[3]于迎红.实践型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设计艺术[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04).
(1.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2.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实现与工作岗位接轨。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72-04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课程建设密不可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以现实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是一种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尤其适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笔者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定位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污染监测、污染治理和企业环境管理的能力,面向企业、工程公司、环保部门及环评机构等相关岗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通过行业需求调研,对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明确职业岗位职责,再对岗位职责进行分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成学习任务,最终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定位
由表1可知,“环境监测技术”属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的方法及程序,了解环境监测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及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也为从事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等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技能储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应用化学”、“仪器分析”、“分析质量控制”、“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同时可为水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废气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但在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仍需提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也有待加强。因此,“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除需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外,还需加强学生合作意识、责任感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的培养。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背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建设全过程,从确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到形成教学内容,再到实施教学方案,整个过程都有企业参与,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课程开发基于真实的环境监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
以相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问卷调查、深入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即环境监测岗位、污染治理岗位、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及其他分析检验类岗位,这些岗位中与“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相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水及废水监测、环境空气及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等;然后,由专业教师及行业技术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方面分析完成这些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二)参照岗位工作实际,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参照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借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从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学习任务,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其中,设置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4个学习项目、8个子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学习任务,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每一个学习项目又分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两个子项目,其中第一层次项目属于基础性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项目过程;第二层次项目属于主导性项目,学生在完成第一层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完成整个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相较于第一层次子项目,第二层次项目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每一个子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递进式的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逐步形成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在项目设计上,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尽量选择周边环境作为我们的监测对象。如环境水体监测我们选取南通市的护城河——濠河水体作为监测对象,大气环境监测及生活垃圾监测选择学校附近的居民区,城市交通噪声的测定选取学校门口的青年路主干道,废水、废气及噪声监测选择校企合作企业。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到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将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将来的工作环境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环境监测方法、手段发展迅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增加环境监测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以工作情境为基础组织教学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取仿真化的情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环境监测实际工作流程。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导入、分析探究、方案实施、综合评价等阶段。现以水和废水监测第二层次项目××企业生产废水监测为例。
任务导入 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每组4~5人,教师作为项目委托方,将对某校企合作企业生产废水监测的任务交给每个工作小组,并签订项目任务书,按照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完成项目工作,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及建议,最终形成监测报告。
分析探究 各工作小组接到任务后,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用水情况,废水的类型、排放量,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污去向,废水处理情况,排污口的位置及数量等,然后组内成员共同讨论,确定监测项目、点位,采样时间及采样频率,采样及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然后各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PPT汇报,师生共同讨论,形成最终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项目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穿插讲解。
方案实施 各工作小组按照最终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监测分析工作。教师作为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对所用到的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结束后,各工作小组展示最终的项目成果,小组成员与教师一起从方案设计合理性、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取知识及技能,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任务导入阶段,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在分析探究阶段,多采用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用到各类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可采用演示讲解法、现场教学法,在综合评价阶段,运用自我评价法、学生互评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对于采样点的布设、分析仪器的结构及操作过程、监测机理等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的表现力和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课件、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在线答疑等,构筑一个网上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课程学习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程的自学,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及时解决课程学习中的疑点。
(三)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顺利实施,应推行实验室开放机制。如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整个过程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其中样品制备及预处理所耗费的时间很长,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提前预约时间完成部分工作任务。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教学。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企业环保部门等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邀请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了解最新的环境监测手段、技术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以学生完成每个学习项目的过程评价为主,期末考核为辅,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综合表现,从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学习态度、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结果分析、项目报告等方面加以评价,如表4所示;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占70%,期末考核占30%。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1-8.
[3]杨春和,蒋云霞,闫生荣,等.高职环境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41-43.
[4]马武生,于智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70-1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