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时间:2023-03-15 14:56:24

导语:在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主要思路

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1.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地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就不了解,再没有铺垫,必然学起来就费劲,而且也没有很高的兴致。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地开展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初中语文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初中“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3.以人为本的教案设计,高效地进行备课

设计教案,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一次有效的教案设计,对于把握整堂课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事情,教案中没办法预想,导致课堂的进度受到影响,而且课堂效率也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的问题搁置,很可能把学生们燃起的思索和探究的火花就此被扑灭,再也不会重演。很多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某些容易因为同学感兴趣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绝对不能为了赶进度,不允许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很可能这一次的积极讨论,对于整章节的学习,甚至这一类知识的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学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形成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学科中还饱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的理念,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还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必修科目,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高效课堂形成的方法,并不断地提炼与总结,虽然没有人能说明某种方法一定是最有效的,但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就必将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课堂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主要思路

一、引言

语文在初中阶段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教学方法、创新缓慢的教学理念,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唯成绩提高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占据主导的缘故,再加上部分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1.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地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就不了解,再没有铺垫,必然学起来就费劲,而且也没有很高的兴致。

2.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高效地差异教学

传统中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拿着标准的教案,采用标准的管理,进行着标准的考试,目的是想让学生都达到一个标准。但仔细想想,这些来自于不同的小学、不同的家庭,具有的是不同的知识结构,拥有者不同的智商与兴趣。就好比,公园里的植物,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属,拥有着各异的生育习性,需要的是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开花时期不同,外形特征各异,我们有什么理由必须对它们采用同一种管理模式,让这些植物都一起开花,一起结果。这个现实吗?同样,我们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同一堂语文课上,有的学生感觉教师讲的太简单,听着没意义,而有的同学感觉听着太费劲,根本就是听“天书”,这种课堂有可能是高效的吗?肯定不会!所以,我们需要正视学生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在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用符合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考核,这种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而且,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才可能会让这种学习的动力持续的进行下去,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

3.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地开展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初中语文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初中“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4.以人为本的教案设计,高效地进行备课

设计教案,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一次有效的教案设计,对于把握整堂课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事情,教案中没办法预想,导致课堂的进度受到影响,而且课堂效率也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的问题搁置,很可能把学生们燃起的思索和探究的火花就此被扑灭,再也不会重演。很多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某些容易因为同学感兴趣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绝对不能为了赶进度,不允许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很可能这一次的积极讨论,对于整章节的学习,甚至这一类知识的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学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形成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学科中还饱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的理念,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还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必修科目,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高效课堂形成的方法,并不断地提炼与总结,虽然没有人能说明某种方法一定是最有效的,但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就必将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课堂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邓生会.如何进行差异化语文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09,(7).

第3篇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

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

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关键词】新课标有机组合新课堂

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

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

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新课程实施近一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

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

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

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

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 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

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

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

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

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

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

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

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

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

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

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

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

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

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

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 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

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

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

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

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

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

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

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

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

念的彻底转变。

二、 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 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

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

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

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

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

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

,反而得到加强。

2、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

、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

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

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

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

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嘎然而止,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编出发展题:于

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 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

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

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

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

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

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

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

论后,展开辩论。在授《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

身之祸;第二种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

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

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能

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

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

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

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

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

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5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34

新时期,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现代化教学设施已基本配备完善,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

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语文的实用价值也得以进一步凸显。农村语文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为了生存而思考,认清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案,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教材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教师必须大胆地进行创新,找准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把金钱至上的生活和亲情至上生活的异同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调查或找一些类似的事例作比较阅读,并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能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学会感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设计,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体会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才会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进而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二、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语文课程本身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虽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成,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找准切入点,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拓宽学习渠道,增加语文综合实践的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的循环反复过程。探究源于实践,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实践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师授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讨论、游戏、表演、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社会处处有语文,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突出语文的实践性,必须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现行语文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使学生进入情境,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动笔写的过程中产生体验,加深感受,积累知识,形成能力。比如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等资源,让学生通过查找有关信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这不但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给学生学习课文带来了帮助。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改变教学策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开拓途径,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应该转变自身角色,不应仅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的作用,更应该与学生和谐平等相处,把学生当朋友看。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把学生当朋友看,学生反过来也会把你当朋友看。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五、深入分析学情,掌握农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第5篇

其一,教师的“主导”缺失。部分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课堂互动的处理,无意识中走了极端,不小心丢失了自我。这样的课过分“凸显”了学习主体,而忽略了教师应以情感态度、人格魅力去熏染学生;忽略了自己应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感悟和研究来处理好对学生的诱导、启发;忽略了作为主导的调控职能,教师让自己成了学生“多元解读的随风草”,学生“思想的尾巴”。放得过“火”的课堂,从表面上看积极开放,实质上是老师角色意识淡化,这是“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极端,这样将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无主题。

其二,教师的评价浅显。尤其是赏识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赞赏溢美之词满堂飞,使学生缺少冷静深入思考的契机和动力,误以为“我是最好的”“我还不错”。课堂上“你喜欢……因为……”的提问很流行,学生总停留在肤浅表面,对较难的句子避而不谈,导致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深入或跨越,致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总是在低效、慢、费、差的路上彷徨,最终课堂教学质量成了伪高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要做好的,就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拨乱反正好角色的作用――“灵活行使引领”。

那么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究竟应该怎样“灵活行使”引领呢?

一、多元互动,碰撞心灵,领会文本的真正价值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是充满了创造性的过程。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时下的课堂阅读教学也确实呈现出气氛热闹活跃、对话多元深入、思维积极深刻的新景观,然而,学生作为文本接受主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进入阅读活动时,也许是因为学生更热衷于求异思维,或者是他们的心智活动各不相同,所以生成的独特感受也是无法预设很难预知。再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偏低,对文本作出的多元反应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教师应适时对学生的多元体验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记得当时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就“发现”父亲的违反交通规则;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有人把范进解读为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分析母亲的形象就是小气、偏爱女儿;在教学读《愚公移山》时,有学生就说愚公是愚蠢。移山不如搬家来得经济又快捷……显然,这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本意相距甚远。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创造也不能离谱太远!这种‘发现’恐怕比老师提供‘标准答案’更糟蹋了名作。”所以教师自然不应一味地去迁就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进入角色,逐渐与文本的世界融合,与文本的情感发生共鸣,真正获得文本价值中的知识与内涵,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提升。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是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课堂上的开放话题活动过程,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渗透。所以课堂上的开放话题活动过程,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不能走极端,不能只为了满足学生求异的愉悦而放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大是大非辨识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的巧妙引领,将会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将错就错,峰回路转,引领学生的深度思维

“人是用思想站立的”,是在说思想的价值与魅力。倘若没有思想,人便如行尸走肉一般,毫无生命价值。语文课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看到他单独阅读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对语文课来说,一堂不能把学生的认识带到一个更深境界的语文课,一堂不能胜过学生自读甚至不如学生自读的语文课,我们还需要它干什么?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是我们课堂所必须达到的。如教学《故乡》:

教师:“请分析闰土的最主要变化。”

学生1:“闰土最主要的变化是外貌。”

教师了然地引导问:“文中的‘我’离开故乡多少年了?”

学生齐声答“二十余年。”

教师接着说:“相隔二十余年,‘我’也从少年进入了中年,外貌能没有很大变化?一般人也会变的。所以,这种变化是最主要的吗?”

这个案例中,学生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把“最明显”的当成“最主要”的变化,犯了浅尝辄止、没有深度思考的毛病。教师引导学生从相隔的时间入手,层层逼问,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强烈冲动,从而逐步逼近认知对象的本质核心,提高了感悟文本的拓展力和穿透力。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学生的阅读总是“浅尝辄止”,再加上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正处于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少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读懂和领悟,在交流反馈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回答不全、理解不深甚至回答与自己的本意背道而驰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对问题巧妙设计,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信息不断发生冲撞,建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建构的一次次成功,学生思维火花的一次次被点燃,语文就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精神元素;教师的灵活点拨引导,使学生的生命能迅速成长成熟。

三、节外生枝,点石成金,助推课堂的活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