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6:27
导语:在教师考考核师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考试;改革;英语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有创新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对我们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多数院校忽视了对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特别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大多数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反映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特征,探索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一、我国现阶段高职英语教育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业状况的有效手段。但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考试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考试的作用。
1.考试内容僵化。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但仅以分数评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唯成绩论”是考试的消极表现。目前,在考试更侧重于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的前提下,集中复习、死记硬背便成为通过考试的一条捷径,考试作弊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形式主要有:偷看、夹带、传递、暗示、代考、换卷。随着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考试的作弊手段也趋向多样化、现代化。
2.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考试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笔试为主,其他考试方式较少或根本上没有。单一化的考试方式使考试的偶然性和风险性加大,不能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试题题型也固化,一般客观题较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考查一些职业对学生的特殊要求。而英语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型课程,更希望学生能掌握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育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
1. 考试制度的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本。
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评量、选拔人才,督导教学双方的教育目标,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创新,并促使他们发展获取知识的能力。
2. 实施小班化教学为考试方式改革创造条件。
由于师资紧张,同时由于高校在管理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量轻质的倾向,教学班规模过大的现象是存在的。教学班规模过大,导致单个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增大,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比较少。这使得师生之间比较隔膜,教师对多数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不甚了解。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以及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并不清楚。这种情形下,教师很难选择其他考试方式。因此,闭卷笔试方式对教师来说比较方便。由此可见缩小教学班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是进行考试方式改革的条件之一。没有基本的条件,进行考试方式改革是十分困难的。实施小班化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于教学工作;需要调动教师积极性,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从而为考试方式改革创造条件。
3. 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
考试命题质量直接决定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试效果。考试命题要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最后确定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价。
4. 创建形式多样的课程考试体系,重视过程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应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口试、实践、实地考查、辩论、调研报告、作品制作、任务表演、情景测试等多种形式,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更好地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能更好地体现出一名学生在思维、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发展。还可设立一些考试外模式,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改进讲授方法,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广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营造一个多元的、富有选择性与创造性的氛围。
5. 考试制度的设立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从学校育才的角度看,考试对成才的影响属外部因素,它能借助考试的内容、教师的言行、应试环境及考试结果,激发和诱导学生思想、动机和意志的产生与发展,促使学生向培养目标进取。强调考试方式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现行的考试方式,而是希望能使考试方式多样化。事实上,各种考试方式各有利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考试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根据具体的课程性质,学生的情况,合理地选择考试方式。而目的则是能够发扬学生的个性,体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包立平,周丽娟. 关于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考[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3):59-62.
[2] 何小荣.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08,(8):1470-147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科学化管理愈发显示其重要作用。在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中,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是核心。
大量实践表明:只有要求,没有评价体系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低层次的、不完全的管理,要把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必须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使制约形式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建立高效率的、充满活力的,能够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因此,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又是管理者核心工作中的焦点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对教师考核要严防“有色眼镜”
当前,有些管理者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臆断性。他们或唯我独尊、独断专行;或抱着第一印象不放;或把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加入自己对教师考核的印象中;更有甚者心存私念,公报私仇,造成考核结果的片面性,有时将严重影响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十个指头有长短,人的能力有大小”。在对教师考核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有“山的胸怀,海的气度”,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在考核评价系列的制定与实施上要体现出“法”性。要通盘考虑,要放弃个人恩怨,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处理问题。
二、对教师考核要严防“一把标尺”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教师的业务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也不断发展变化。表现在教育教学中,更是复杂多变的。如有的教师水平一般,但工作努力,尽心尽职;有的教师水平颇高,但“心不静”,工作浮躁。这就要求管理者合理运用考核机制加以制约,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具体实施中,管理者要始终树立“管理是手段,提高是目的”的管理意识,时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的变化过程,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坚持考核标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分阶段性地征求群众意见,统筹兼顾,合理调控,认真做好标准的修改添补工作,力求使标准始终起到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针对每一个个体,管理者也应从纵横两方面加以评价,既不能“一把标尺”量千人,也不能“一把标尺”量到底。尤其是对个体特殊或原先在某方面存在不足的教师更要深入分析、综合考察,采取“放开”的原则,多鼓励、多帮助,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化人的管理策略。平时,积极地从教师的实际生活、工作需要人手,逐步使这些教师由“他律”走上“自律”,由“外化”向“内化”转化。在公正、准确、客观,充满人情味的考核结果面前,这些教师的积极性一定能得到发挥。
三、对教师考核要严防“一曝十寒”
教师素质的提高,除靠强大的外力作用外,更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因此,对教师的考核要注意艺术性、科学化、开放式。管理者,要始终身体力行,凸显榜样、示范作用。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管理者要对教师考核内容、目标、策略、意义等科学把握。因此,一旦标准制定并实施,在学校中,它是以“法”的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将对全校的教职工起着督促、制约作用。如果仅靠管理者一时“心血来潮”,执行断断续续,它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这样,不仅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威信受到损害,教师们也会认为自己的人格上受到一种不平等的待遇。如此,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对教师考核要严防“好高骛远”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习得,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之功。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尤其是在对教师考核中,管理者要合理调控,分阶段进行,切忌“好高骛远”,“一步到位”。心理学上说,一个希望,如果过高地超出人的知识、能力时,哪怕是再好的希望,也只是形如泡沫。因此,考核的标准和要求,要始终在教师“跷跷脚,能摘到桃子”的位置,并循序渐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管理实践也证明: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总是要经过多年酝酿、多年试行、多次修改才能形成。所以,在考核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起初阶段,要立足于“低起点,严要求”,考核指标层次清晰,粗细适宜,内容具体;在考核管理上,要逐步走上“全员为主,各负其责;养成为主,政治领先;教学为主,全面渗透;校长为主,协调一致”的全新格局。
五、对教师考核要严防“暗箱操作”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在学校管理中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风气,这一点已成为不争之实。加之,对教师考核的结果,又多直接与教师聘任、晋升职务、调整工资等利益(荣誉)挂钩。一些学校虽也有民主评议、教师自评、学生亮分等形式,但其决定权仍在一些管理者手中,为个人利益做起“偷梁换柱”之事。
另有一些管理者视民主考核结果于不顾,“呼唤利益(荣誉)平摊”,叫已有荣誉的先进者“让”出。这样做只能是“得不偿失”,表面上看是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则大大地刺伤了先进者的自尊心,大大地助长了那些“不劳而获”者消极等待的心理。
关键词: 360度考核法 独立学院 绩效考核
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定义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此范畴。”独立学院既不同于民办高校,又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模式。从独立学院的发展趋势可知,独立学院是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其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定位的特殊化决定了其教师及教师工作的性质是与众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考核独立学院教师绩效时,考核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的设置、考核标准的确定都必须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要求,体现独立学院及其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一、360度考核法概述
360度考核法又称全视角或全方位考核法,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该方法是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通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可见,360度考核法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考评信息,从多个视角对员工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并提供反馈的绩效评价方法。
一些资料表明,360度绩效考核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4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最受欢迎的32家企业”中有22家采用了360度绩效考核法,而在两年后,《财富》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有70%以上采用了该方法。近年来,入选《财富》的全球1000家企业中超过88%的企业将其运用于绩效管理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中,如IBM、摩托罗拉等。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采用该评价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360度绩效考核法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评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二、360度考核法在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360度考核法应用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就是由多元评价主体对高校教师进行全方位、立体的综合评价。多元评价主体包括上级领导、同事、学生、教师本人,等等。各高校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普遍发现采用单一的评价主体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往往存在评价信息较片面、评价结果较主观、评价对象缺乏知情权和参与权等缺陷,由此引入了多元的评价主体来改变这一状况。独立学院为了实现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将教师岗位职责进行分解,设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审核和意见反馈,希望得出一个科学、公正、可靠的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与各种奖励相挂钩,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60度考核法在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具体实施如下。
(一)制定考核计划。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顺利进行,人力资源部门应当事先制定考核工作计划。考核计划包括明确考核的目的和对象、选择考核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考核目的、对象和内容,以及确定考核时间和考核周期,等等。
(二)进行技术准备。
绩效考核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技术准备主要包括确定考核标准、选择或设计考核方法、培训考核人员,等等。
(三)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作出分折评价。
考核人员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参照考核标准,对各被考核者的绩效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以考核教师教学业绩为例,采用360度考核法,即实行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者包括被考核教师自己、学生、同事、上级领导,各自所占的权重分别为:10%、30%、20%、40%。具体如360度考核法示意图所示:
1.自评
每学期末,学院可要求教师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述职,并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就自我工作表现进行评分。
2.学生评价
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学生是教师直接接触的服务对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课堂管理情况等最有发言权。而且学生参与教师绩效的评定,不仅学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防学生恶意打分,从而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同事评价
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非常清楚。因此,在评价教师绩效时,有必要要求同部门的教师参与考核工作。而且如果同事参与评价,教师就会注重与同事的合作,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业绩。
4.上级领导评价
上级领导主要是指学院领导、系部、教研室的负责人、各级教学督导等,他们非常清楚各教师的工作情况,比如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就等,因此上级领导可以根据被考核人员平时的工作表现及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60度考核法示意图
(四)考核结果反馈。
考核结果的反馈,对于搞好考核工作及整个绩效管理非常重要。一般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向每一个被考核的教师进行反馈,但在考核面谈过程中,要处理好“面谈关系的建立”和“提供与接受反馈”的关系。
(五)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结果可以为学院教师管理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主要的应用范围包括:向教师反馈考核结果,帮助教师改进绩效;为任用、晋级、提薪、奖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检查组织管理各项政策,如检查组织在人员配置、员工培训等方面是否有成效,等等。
三、360度考核法对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意义
360度考核法实际上是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自主性和对工作的控制,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对组织会更忠诚,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360度考核法应用于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更全面、更客观地考核教师的绩效。
采用360度全视角考核法对教师绩效进行考核,打破了传统的由上级单线考核下属的考核制度,避免了在考核中考核者极容易发生的“光环效应”、“居中趋势”、“偏紧或偏松”、“个人偏见”和“考核盲点”等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业绩。
(二)有利于教师全面认识和改善自身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水平。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全面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必须从不同层面、不同主体获取较多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相对全面地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作出相应的改善与调整,这样有利于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纵向、横向沟通。
一线教师,其主要工作是上课,尤其是大学教师,通常上完课就完事了,很少与学生交流,若采用360度考核法,则教师不仅要完成上课任务,而且要充分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从而使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学生的教师主动关心学生的感受,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样,同事之间的沟通也非常重要,同学科教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甚至在沟通的过程中迸出思维的新火花,这将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需要的能力。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独立学院来说,需要一套能够促进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绩效考核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学院的发展,而360度绩效考核方法正好可以弥补当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些欠缺和不足,同时还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廖荣碧.360度考核法对高职教师绩效评价效用研究[J].职教管理,2009,9.
[2]曹江培.360度考核法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0),2.
[3]赵友萍.360度考核在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中的运用[J].管理视野,2009,3.
摘 要:传统的中职学校教学中,理论课教师讲授工艺课,实习指导教师讲授实习课,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独立和相互脱节的问题,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特长,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理论和实习教学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从教学计划、教材采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场所、教学评价体系、班级管理、组织机构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浅见。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双师型”教师
一、中职学校教学现状
传统的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大多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门工艺课和专门实习课分类,师资方面也以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这几类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独立和相互脱节的问题。
特别是专门工艺课和实习课、专门工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分离,尤为严重。体现在教学上,专门工艺课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死记硬背;在实习车间进行专门实习课教学时,实习指导教师要把有关理论知识再重讲一遍才进行实习指导操作演示,造成课时的浪费和课程间的互动与连接不能相互呼应;体现在教师上,专门工艺课教师讲授理论课,实习指导教师讲授实习课,不能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特长,教师教学积极性不能得以充分调动;体现在教材上,专门工艺课与专门实习课分在两本教科书中,在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上机械地割裂开来。
这样的独立和脱节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各级职教管理机构都在大力提倡一体化教学,鼓励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理论和实习教学一体化的进程。
二、中职学校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它包含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和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两个方面。它不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结合,而是按照课程的规律和需要,从技能技巧的形成规律出发,以中职教育特色为中心,采用诸如《车工工艺学与技能训练》等一体化教材,把学生安排在实习车间或实习场所的一体化教学专用教室,由一名“双师型”教师担任该课程的全程教学,既讲授专门工艺理论知识,又结合专门工艺理论知识进行实习指导操作的综合演示,最后让学生既掌握专门工艺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习训练。
这样就能避免了理论课与实习课分离造成的重复教学,相对增加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在同等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对理论理解更加深透,对操作就能做到精湛熟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习课与理论课能更好的结合。
当今一体化教学的浪潮渐高,在这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推动下,有必要尽快推广理论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中职学校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
1.修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在笔者学校推行理论和实习教学一体化的初始阶段应按照教育部或人社部制定的《××类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专门工艺学教学计划并入实习教学计划当中。
2.注重模块教学法
在教学中,将工艺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3.选用一体化教学教材
一体化教学强调讲、练结合及专门工艺学与专门实习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例如,可依据人社部出版社的教材目录,选用适合学校各专业的诸如《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一体化教材。弃用以前的如《车工工艺学》《车工生产实习》等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的旧教材。因为旧教材存在内容上重复,教学进度上不够协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缺陷。
4.选拔培养任用“双师型”教师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教学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选拔任用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是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国家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例如,对于笔者学校来说,一体化教师就应具有该专业的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或技工教师系列的讲师、高级讲师、一级、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同时又具有该专业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
因此,学校应下大力气进行“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培养。在选拔培养上主要应以一线的实习指导教师为主。通过鼓励实习指导教师参加专业对口的学历教育,教学教法的短期培训以提高其理论业务水平;组织理论教师到相关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接受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让实习指导教师传、帮、带以弥补理论教师操作技能的不足;在现有的工艺课和实习课教师中进行轮岗锻炼;在职称评定上,提倡教师申报技工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系列职称资格;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选拔培养引进基本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不同编制的教师加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当中。
5.建立更多的一体化实习教学车间(教室)
实习车间是中职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场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课堂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和训练的一体化场所,所以一体化教学实习车间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学校应对实训基地教学设施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更新老旧设备,完善实习教学等各项设施,使实习车间能兼具教室的基本功能。如有可能还应建立多个一体化教学专用教室,配备与教学计划相适应的工卡量具、教学模型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6.建立有效的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职学校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学校实习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价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促进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和完善。
7.由实习指导教师转化而来的三位一体教师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
要求这样的教师既会理论教学又会实习教学,而且还是一个称职的班级管理者——班主任。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和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从学生与任课教师接触的时间来看,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与之接触时间最长。实习指导教师也最有条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点,更易指导学生在学习方法技巧方面的改进。
(2)从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亲和度来看,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教学中对学生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能,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学生了解实习指导教师,信任实习指导教师,感激实习指导教师,有利于班级管理。
(3)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看,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教学中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地体现着教师的共同特点和人格魅力,容易带动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
当然,这样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高、工作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学校在安排教师工作量方面应予以适当考虑。
8.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便于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在原来相对独立的教学部与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将车间、实训室等的管理划归教学部具体负责,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建设、设备维修更新添置、原材物料采购等职能。这样可以使教学部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同时也在设备使用维护等方面做到有机地统一。
四、中职学校施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效果
笔者预见,通过推广理论与实习教学一体化的方法,能够收到如下良好效果。
1.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体化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求知愿望,边学边练,效果更好。
2.使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习技能操作的指导者,不但理论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操作技能也要过硬,三位一体的教师更会以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使教学管理和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
理清了在设备维护管理上的职责,减少了部门间沟通的中间环节,提高教学部在实习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减小了学生管理难度,使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小结
关键词 能源经济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且陈旧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讲授能源经济学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等,学生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灵活多样,经常按照学生需要而定”来授课。82%的大学生表示“在学习时是被动接受教师讲给的知识而不是主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被问及“你喜欢现在老师讲的方式吗”,仅有 4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 40%和20%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一般”和“不喜欢”。
1.2 教学考核方式呆板且被动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学习能源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查,是用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总评成绩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和考勤两个方面,占总评成绩的30%左右;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左右,大多采取试卷考核的方式(一般采用闭卷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甚至不上课,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只要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教学效果不理想。
调查显示,问卷设计了“你学习能源经济学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调查结果是:60%左右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应付考试”,15%的大学生选择了提高自己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5%的大学生选择了“接受,获得,并积累知识”。这表明,能源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较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问及“你觉得能源经济学平时的作业量多吗”,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主要只采用书面形式,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特别是对作业考核方法还存在着内容或形式上的缺陷。
2 创新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对策思考
2.1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应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实行多媒体教学,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把理论演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导入、课堂穿插与讨论、章节总结、组织专题讲座与报告等方式实施案例教学,多选择与国内外能源经济问题及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案例。通过开展能源经济调研、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课后网上答疑、将课件传送到校园教学网站等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计量知识在能源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能源经济学属概论性质,概念较多,系统性论述较多。而同学反映上课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对所感兴趣的内容则感觉“吃不饱”。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调研同学们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别感兴趣的内容。其次,调研同学们接触较多、理解较为深刻的内容。最后,根据调研的结果,确定几个专题,让同学们准备“课堂演讲”。“课堂演讲”方法:根据确定的专题,同学准备相关内容,老师课前看同学们的小论文,PPT,并提出修改意见;课上,教师教授完相关内容后,让同学到讲台上演讲,演讲时间为 5~10分钟,其他同学提问5分钟。同学的论文须反映其对所确定内容强烈的兴趣,或者是贴近自己的生活,并让同学去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论文,同学的积极性较高;鼓励同学们结合当今世界能源经济发展新趋势,准备自己的小论文和演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传授知识,也引导同学积极探索能源经济的现实问题与前沿问题。采用新的“课堂演讲”的教学方法之后,同学们既可以接受老师教授的有关能源经济的内容,同时又能积极主动地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制作PPT,在课堂短暂的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而在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时,同学们能够认真倾听,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出勤率会相应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2.2 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考核中应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建立以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物的综合考评体系,可以采取笔试、口试、讨论、作业、考勤等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50%左右,主要以闭卷形式进行,其余的 50%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自主性教学内容自由命题,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笔试和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保证考核的科学性,系及教研室应该加强能源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建设,根据学生综合水平与日常课题表现,确定不同的主客观题比重,对口试、讨论、作业和考勤的评分标准要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课后小论文,在期末总评中给予适当的附加分。
3 结语
能源经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该课程信息量大,属于概论性质;二、与能源产业实践联系紧密。在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其二,学生课后积极、主动查阅能源经济相关文献。通过改进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水平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面拓宽了,兴趣也提高了。能源经济学的教学在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之后,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坚持不断教育创新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关键词: 教学型高校 考核评价机制 考试制度
当前,我国教学型高校多为普通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型高校规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以其数量的绝对优势而成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主要力量[2],担负着我国社会大部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关系到教学型高校的兴衰成败。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3]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是用来验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程度、质量高低的。它与每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分不开,就教学型高校来说,当前我国教学型高校的显著特征是以本科教育和一定的研究生教育为工作重心[4],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培养以通识为基础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根据教学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考核范围的全面性。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效果等为基础,做到考核内容包含教学的各个方面。
2.注重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合理设置考核内容,以专业能力测试为重点,合理设置考试题型,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3.注重考核过程的阶段性。将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核合理统一起来。
4.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充分运用课堂训练、实验、专业技能比赛、实践操作考试、理论知识考试等手段。
5.注重考核结果的实效性。正确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激励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考核评价学生,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深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教学型高校考试制度与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的矛盾
目前,教学型高校大多都对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考试管理正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由于受传统考试观念的影响很深,在高校考试管理中仍存在许多与考核评价机制要求相矛盾的问题,亟待改进。
1.对考试目的的认识仍有所欠缺,把考试作为教学目的。
考试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常规性工作之一,它只是一种用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管理者往往把与评优、奖学金、入党、毕业、学位等相关事项均与考试得分直接挂钩,把考试成绩作为决定学生升级、获奖、毕业、获得学位的依据看待;在教师方面,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是应当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以试卷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最后结论;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拿到学分,最终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由于以上种种对考试目的错误认识,就必然会出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功利性强,这种现象从小的方面说不利于学生对各门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从大的方面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对人才考核范围仍缺乏全面性,仅限于应试考核。
自上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我国人才考核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对人才考核仍停留在应试考核上。这样的考核没有很好地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的评价纳入进来,只是单纯地考核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如果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考核范围,不仅可以监督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对考试的内容设置仍不科学,呈现理论化、知识化特点。
传统教育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教师在课堂里系统地传授知识,教、学、考都以知识的再现为主,考试内容呈理论化、知识化特点也就顺理成章。受此影响,当前高校考试也仍以理论化、知识化的考试形式为主,很少把实践操作性内容作为考核要求,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对考核内容实践性的要求。考试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过于重视教材和书本知识,知识再现率较高,这样将导致两大弊端产生:一是容易造成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时产生“学习不求甚解,只需机械记忆”的错误观点,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更严重的是让部分学生认为“平时学习可有可无,关键在考前突击强化记忆”,大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容易造成试卷题型中记忆性内容的试题偏多,而理解应用、主观评价性内容的试题太少,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而且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4.对考核过程缺乏阶段性,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考核方式多样化。
当前,考试形式单一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表现形式也很多,严重影响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不仅不能达到考核过程阶段性的要求,不能反映考核评价机制对考核方式多样性,反而严重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5.考核缺乏完善合理的考试反馈机制,没有充分注重考核的实效性。
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看,考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是要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校为考核制度配套一个完善合理的考试反馈机制,尤其对教学型高校而言更为重要。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实际是,对于每次考试,教师和学生都只重分数,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对试卷和考试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就不可能做到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也很难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根据考试结果对照教学大纲要求,也不根据考试成绩分布、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结果只能是,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都将原地踏步,更不用谈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显然,只要缺乏完善的考试反馈机制,就不可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完善考试制度,健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
考试是考核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完善对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必须进一步改革当前教学型高校的考试制度,使其不断完善以真正达到现代考试制度的要求。
1.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应正确认识考试目的。
正确认识考试目的,不只是针对学生提要求,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应如此。考试只是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其基本任务是测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目的在于掌握高校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5]。因此,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都要把考试的目的定位于检查教学效果和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善于使用考试手段来监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规范和引导教学行为,鞭策学生积极努力学习;要重视“考试后管理”,建立完善的试后反馈机制,对考试结果要认真组织评鉴,并及时作出反馈。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考核,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作贡献。
2.健全成绩结构,促进考核内容全面,注重考核过程的阶段性。
高校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都纳入考核和成绩构成范围,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设法了解和描述他们取得成就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及授课进度,组合运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学习心得交流及阶段测验等方式,分阶段灵活地采取不同方式考核学生;或者对教材中某些内容采取学生先自习再提问来进行考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或者针对某一章节课程让学生自定重点、疑难点,或模仿教师编写有创意的考题,从中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深浅程度。通过多种形式的阶段式考核,教师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教材的重点、疑难点来启发学生,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思路可以反过来激发教师教学、科研,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设置试卷试题,提高试卷质量,注重考核内容的科学性。
考试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由于命题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考试效度,故命题时要充分认识各种类型试题的特点,了解各种试题的优缺点,并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充分发挥各类题型最佳测试点。在选择题型时,要尽量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少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比重,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一题多解题,给学生多提供探索的机会,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在对考试内容取材时,要做到依靠教材,但不限于教材,适当合理地增加课外的新知识。总之,要尽可能地使得考试试题设计题型合理、内容科学,并通过考试结果的比较、鉴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奋发学习。
4.丰富考试形式,促进考核方式多样化。
随着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高校必须丰富考试形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动态的考试制度。要根据教师所教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目标来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采用灵活的考试形式,形成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半开卷考试;既有笔试,又有口试、答辩方式、论文、案例讨论;既有理论考试,又有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的局面,尽可能地施行因材施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完成不同性质的考试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全方位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5.加强反馈机制,注重考核实效性,促进考试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现代考试理论中,考试应该具有教学反馈和鼓励导向的功能。一方面,教师要在考试后填写考试分析报告,通过对考试提供的材料、数据、结果等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两方面的反馈调控功能,找出教学中的成功部分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要把试卷评估作为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科学、客观,注重可操作性。在评估结束后,要及时把评估意见反馈给教学单位和教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考试作用的充分发挥。
总之,在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观念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由培养精英人才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转变的过程中,要坚决树立现代考试观,不断完善现代考试制度,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才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公平、公正、有效地对教学型高校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真正做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古天龙,魏银霞,磨玉峰.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9-71.
[2]刘在洲.教学型高校: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5-8.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zhuanti/2010zqyj/,2010.3.5
首先是钢琴教学也是任何学科教学的共同规律,也是基本原则——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起点不一样,琴感悟性以及接受和反应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每个学生的突破口,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其获得最大的提高。既然因材施教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具体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我认为这里有两个中心字眼,一个是“材”,一个是“教”。“材”就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因材”就是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包括其优势劣势),综合素质如何等,都要了然在心,这样关于“因材施教”这一基本原则我们就做到一半了;那么另一半的中心字眼是“教”,即“教学方法”,我们除了要做到辨材识材外,还要对教学方法本身有很好的了解,最简单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适合什么样的学生”,了解了这一问题,也就掌握了“施教”,这样就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面对众多的钢琴学生,我把他们大致分成基本类型:(1)技术水平较低,但音乐感觉较好,悟性反应力较高。(2)技术较高,但乐感琴感不好。(3)技术和乐感都不是很好。(4)技术和乐感、琴感都很不错,对作品能有较好地把握。这第四类在实际当中是并不多见的,多数学生都可以归为前三种类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材,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长处,又不能忽视对缺点短处的改进和弥补。对于技术较差,但乐感较好的学生,一方面应根据其情况主要抓住练习曲、复调、奏鸣曲几条主线。并穿插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指练习,同时还要适当多接触一些浪漫时期小品,以发挥其乐感好的长处,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技术较高,但乐感不好的学生,除了基本功练习外,更应该让其多接触一些视听资料(主要是音像制品及各类演奏会),以此达到感性上的认识。至于第三种情况的学生则需要技术、琴感、理性和感性各方面予以共同促进。
其次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量力而行”。这里需要首先明确一点——演奏的目的是什么。演奏的目的不是为了上课,不是为了上台表演一下就结束,更不是为了得到外行的几句赞许,演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音乐表现!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音乐表现服务的。实际当中,有很多钢琴学生偏爱大曲子,而这些所谓大曲子或是他们实际技术水平所根本不能驾驭的,这时侯缺少了必要的手段,再谈演奏的目的——音乐表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或是技术勉强可以完成,而音乐内容却又是他们根本捕捉不到的。这些都使得他们“二度创作”后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技巧模糊不清,内容匮乏,而违背了音乐的最终目的!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要切忌如此,应当选一些既有一定难度,能够使学生某一或某几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又不能是“他们百般努力而不可及的”,关于这点,我常常这样比喻:这就好比摘苹果,如果去摘一个连脚尖都不用踮伸手就够得苹果,这样太简单了,即“随手可得”,实际等于没有得到锻炼,如果选一个登上很高的梯子都还够不到的苹果,那也只能望梅止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选择一个踮踮脚,或者登上一个凳子就能够到的苹果,才是最切合实际,最有意义的!
第三注重学生音色概念的培养。钢琴演奏中除了必要的技术与技术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音色的认识。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我面对的高师学生无论是较好或较差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普遍对于“音色”这一概念没有认识,甚至缺乏“音色”的意识,而音色又恰恰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音色概念也就成了摆在高师钢琴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必须先从理性和感性双方面引导学生对音色的概念有所认识,同时加强音乐理论,尤其是音乐史的学习,以便从理性的高度熟知并掌握各种音乐风格,例如: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同一时代同一国家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以及同一作品家不同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掌握了这些,再从感性方面帮助其体味其对应音色的不同,大量聆听各种音像制品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对音色有了概念性的认识,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把想要的音色通过手做出来,这通常对于演奏技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时候教师须在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实践上示范要到位,此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其在实践中对比体会不同技巧(奏法)奏出的音乐的不同,最终形成“什么样的音色要用什么样的奏法”这样的记忆模式,这样再遇到具体音色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茫然而无从下手了。
Abstract: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ailway technology i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Higher railwa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ho have reasonable knowledge structure, have certain skill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higher railwa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nalienable part. The level of laboratory and work quality are important symbols of the school teaching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level.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status, improv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 高等铁路职业教育;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Key words: higher railway vocational educatio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305-02
0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方向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践性教育,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必然需要实验教学发挥重要的实践培养作用。文本结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针对高等铁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总结了实验教学中几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1实验室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在清晰的治学理念指导下,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为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教学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以提高学生应职应岗能力为主体的技能实训的教学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忙于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验室的投资很少,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现代化建设必须的多媒体等设施很少添置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多年不更新,有些仪器甚至用了几十年,已经十分陈旧。这些作为实验教学物质基础的落后与匮乏,严重限制了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实验教学的发展,实验教学手段已经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现代化教学的步伐。
对于高等铁路职业教育,由于现在铁路及相关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学校必须把握最新技术动向,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就接触到前沿技术。为此,高等铁路职业院校应建立一批具有专业特色,与先进技术同步或具有领先技术的专业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设不但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实验室应注重与社会合作,有组织地深入基层、工厂、企业了解生产情况,从中发现问题,以获得实验项目资助。
如果能够将实验室的建设与学校科研项目相结合,充分利用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科研经费与实验室建设费用互为补充,必然能够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科研项目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2实验室师资力量配备
为了使实验室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能,教师队伍的选拔与配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任课老师与专职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师资力量的组成部分,从教学效果看,任课老师在学生的管理和课程比把握上具有一定优势,而专职实验教师在专业技术与对实验室业务的熟练和了解程度上具备优势。
为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专职实验教师的选拔和配备应制定实验教师引进计划,特别注意引进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在技术应用一线、拥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以上职称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及在实际生产一线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专门技术人员。同时,招聘社会上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院担任兼职教师,高等铁路职业院校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现有实验教学人员,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历,达到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素质的目标。
在高等铁路职业院校实验教学中,如果任课老师与专职实验教师能够通力配合,必然会对实验教学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
3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使其能够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关键在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首先应该从认识上解决对试验教学的重视问题,当前很多院校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授课轻实验的倾向,试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应充分注意到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是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将实验室的管理放在更高层次进行考虑,对人、财、物各方面通盘考虑,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实验室的管理一般都存在分散和集中两种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型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分散管理一般是指将实验室的管理纳入到各院系进行管理,优点在于与教学联系紧密,任课教师和各系学生更容易参与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但存在日常管理较松懈,实验室资源共享性差,重复建设等缺点。集中管理是当今很多院校在集团化、产业化教育潮流中采用的一种模式,它对实验室硬件档次的提升、实验室规模的扩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与教学脱节、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不同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的建设来弥补各种管理模式的漏洞和不足,完善院校的实验室管理。
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是关系到试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应增加试验成绩在教学成绩中的比重,改变知识考核为全面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特别侧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对其实际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实验成绩的评定不应该只以平时实验报告的成绩来总评,更不应该以死记硬背的答卷方式来进行。在考量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效果时学生的实验成绩应采用多形式、结构型的考核方式,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可以论文的形式反映实验或生活中的自主创新活动,得到的具体经验,取得的成果;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创新型实验,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然后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出成绩。同时,通过这种新型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热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正确的估量和评价。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要求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即所谓的“多证书”制度。而这些专业资格的取得非常需要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
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需要良好的实验设备支撑,学校应有专项资金,用于购置易损件、易耗品,以便使硬件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实验室也可以自主改造实验设备,并允许学生参与实验设备的改造、维修,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巩固和深化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物质条件,以制度建设为主,强化人、财、物等的管理,合理运用、统筹兼顾,使实验设备发挥最大效能。
4结论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步健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挖掘实验室自身的潜力;与外界加强联系;吸引外部资金;合作开发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秋.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
[2]倪筱琴.高等职业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开发.职教论坛,2002,(22).
关键词:考试形式 名词解释 选择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考试形式的选择
考试是测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如何正确地选择考试题型,是正确测量学生学习成果、实现考核目标的关键。目前,教学考核中常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是非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等。各种题型在实现各种考核目标方面有不同的功效和局限性,对此应认真分析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考卷。
1.1名词解释。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尽管目前众多学者反对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但笔者认为,基本概念是必须背熟的,学习了《国家预算》,不知道“预算”、“决算”是什么,是说不过去的。当然名词解释不能多,3~5个为宜,应选择学术界公认的、无争议的概念作为出题对象。
1.2填空题。填空题属于向考生提供答案的开放性试题,它既考核了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记忆程度,同时因为有前后文的暗示,也考核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设计填空题时应注意:(1)尽量避免从教科书或笔记中照抄原文,留下空格让学生填写,这会助长学生死记硬背教材、笔记的不良风气。(2)填空题的空格不宜过多,不应留下空格而丧失题意的完整性。否则,会因题意不完整而无法填写,即使勉强填上,也难于判断对与错,无法评分。填空题在考卷中的设计数量不宜大,5小题10~15个空格为宜,如果难度不大,每空格0.5分比较合适。
1.3是非题。是非题是提供一个陈述句,供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其优点是取样广泛,在有限的考核时间内,能就大量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客观;易于编制。但是非题的缺点是:①仅能考核一些最基本的事实;②由于是非题的回答必须是对或错,因而考核的深度有限,不能提供对学生成绩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③是非题评分受随机猜测影响程度大,是非题仅有对、错两种选择,随机猜测的得分概率为50%。虽然在运用是非题时可事先宣布不得出现一致性选择,但仍有个别学生仅对一题作反向选择,其余所有选择全部相同,对此,评分时就很难处理。由于是非题有上述特点,所以在设计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是非题的叙述必须含义单一,不能模棱两可。②是非题的答案必须明确,无争议。是非无定论的概念和内容不能采用是非题进行考核。③尽量避免直录教材原文。是非题在考核总分中应占10%左右的比重。
1.4选择题。选择题又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觉学生特别怕考多项选择,卷面中多项选择的失分率也是最高的,这说明多项选择的难度最大。从理论上讲,多项选择题有下列优点:①可考核多层次的认知目标,除了测量对概念的记忆,还可测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阅读理解、应用、分析能力;②多项选择可降低随机猜测对考核成绩的影响,提高考核成绩的可信度。在是非题中,随机猜测答对试题的概率是50%,在四重选择中则为25%;③多项选择题具有诊断学习困难的功能,有利于改进教学效果;④多项选择题富有结构性,可避免题意不清的缺点。但是,多项选择题不适合考核学生组织材料及表达观点的能力,并且难于编制确有诱答作用的干预项。
1.5简答题。简答题属客观性试题,它需要学生提供答案。其优点是:①可以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则、定理、方法、程序的记忆、理解和解释;②由于简答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作简要的回答,能在有限的考核时间内就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核,既考核了学生对学习内容了解、记忆的范围广度,又考核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如果把简答与判断题结合起来,设计成判断说明题,其考核效果更好。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简答题仅限于简单扼要的回答问题,无法展开分析、论证,所以不能考核学生利用材料表达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简答题所占分数的比重为20~25%左右为宜。
1.6计算题。计算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测算、计算等操作性业务内容的掌握程度。从理论上讲,该类考核目标应由平时作业来完成,但由于教师不可能直接观察到每个学生课外完成作业的过程,无法认定是否有抄袭现象。因此,课外作业仅是完成该考核目标的辅助手段,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上述教学目的只能在期末考试中得到检验。该类题目一般以2题为宜,分数权重在20~3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