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6:44
导语:在新经济组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由于组织环境的日益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组织对于处理信息和实时决策的需求大大增加。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响应信息并满足沟通需要的能力以及它所带来的组织弹性使信息技术实际上已经成为组织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到处渗透并影响着组织内各层次的人员。德鲁克把组织定义为“一种以信息为轴心的结构,信息在中心位置并对整体结构加以支撑”。布洛宁则认为,“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商业资源,它已经是一种商业环境”。
不同管理技术之间的整合以及在管理职能的不同阶段上信息技术的运用、整合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对组织进行重新评价和设计,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作为影响组织创新的一个独立的变量来加以研究,而不仅仅是把它看成一种工具和手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Leavitt和Whistler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提出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这一问题。几十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和管理者对二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Elise.W和David.A.N在对西方社会一些现代化企业组织研究后得出:“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的话,也许信息技术的革新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的最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组织创新的多种影响因素中,信息技术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从20世纪五十年代的EDP(电子数据处理),六十年代的MRP(物资需求计划),七十年代的MIS(管理信息系统),八十年代的MRPⅡ(制造资源计划)、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到九十年代的ERP(企业资源计划)、IRP(职能资源计划)、BPR(业务流程重组)、VCM(价值链管理)等,无一不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功能,沟通企业组织各组成部分的信息,企业组织的每一步调整,都离不开信息技术。Williamson也认为信息技术对信息流动、组织结构和管理者驾驭组织创新的能力等有广泛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中,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双重影响多年来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Attewell和Rull专注于信息技术对组织规模和控制权的影响,他们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组织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权的分配和组织规模的影响都具有两面性,即:信息技术既可以促进组织集权化也可以促进分权化,即可增加组织规模也可缩减组织规模;同时他们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是权变的,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作用以及是否控制组织的信息资源。Davies、Mitchell、Orlikowski等人也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存在双重影响,而Ola Henfridsson更是通过对瑞典服务行业的大量案例研究,分析了组织在采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恶性循环,Argyris称之为“组织抵触”。
关于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程度和效果问题,国外学者运用一些模型和理论方法也进行了尝试。近几年,国外许多学者分析、测度了信息技术对组织内部及与外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组织创新的衡量维度,国外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研究。Todd Dewett和Gareth R.Jones从组织结构、规模、组织学习、文化和组织间关系等维度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影响,并提出了评价测度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框架模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学者运用开放系统理论和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等开发用以分析有效组织的框架,如分析信息技术驱动的组织创新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从变革的动因与环境、组织创新的分析维度、创新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衡量标准和维度,提出了衡量组织变革的四个维度:技术系统、人、结构、管理系统。该框架对定量测量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不足之处是静态的,且无法准确把握组织各维度变革的先后顺序等。后来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代动态的研究框架,反映出动因、决策、变革顺序、变革机制等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欠深入。2O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的文章出现,而且集中在对国外现有理论的介绍和分析上。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就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贾德奎指出了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组织形式从有形到无形、易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于同其他企业进行有效协作、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效应、能使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发展、利于实现客户效益最大化以及组织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可持续性等,并介绍了几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组织形式:原子式组织、项目小组、整合型组织、虚拟组织、跨网络组织等。彭赓等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组织决策结构和信息让渡成本的影响。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对组织创新影响的研究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显而易见,研究涉及面很广,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组织设计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不同角度对信息技术包括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经济对组织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静态与动态研究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四点:①缺少在组织创新中信息技术绩效的分析,这方面的实证模型也非常少;②缺少对信息技术影响组织网络化和流程再造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包括动因、作用条件、作用的阶段性和过程、信息技术与组织影响因素等;③缺少信息技术对组织网络化和流程再造影响效果的定量评价;④缺少统计意义上的有说服力的定量和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大都为定性的理论研究,缺少在适当理论指导下的定量、半定量的研究,包括模型与方法论等,具有局限性。
四、以后研究的方向
1978年以来农村启动了两项重要的改革,一是实施,二是推进农副产品市场化的改革。前者重新奠定了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元的地位,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后者在经历了一个农副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过程后,到90年代初,使90%以上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市场交换。然而,两项改革的深化凸显出了一些新的矛盾。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单元并不能撑起日益放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发展,传统的流通组织和服务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技站等)也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由封闭到开放的需要。所谓“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尖锐起来。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农村经济发展呼唤市场组织形态的创新。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制度性创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业行业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入,分立后的各个环节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连接和协调。从这一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进程就是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即在于引进适当的中介组织和连结机制,以消除“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组织变革方面,山东省莱阳市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就是在对莱阳市进行实际调查基础上所作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产业化初期的主要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
莱阳市的农业产业化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初,此时莱阳市的农副产品市场化和联产承包制基础已经基本奠定,制约其发展和升级的主要屏障是“两难一低”,即农副产品销售难、农用物资采购难、农业经济效益低。分散的农户不仅必须直接面对市场,而且日益感受到市场通道不畅的压力。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涉农服务组织(如供销社、农资公司、畜牧兽医站、农技站等)已不能适应服务于农户的需要,有的则陷入了瘫痪。刚刚启动的农业产业化呼唤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变革。此时莱阳市农村组织的两种主要形式是“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在短短的几年中,全市孕育兴起了近200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契约直接与分散农户建立联系,进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
1•“龙头企业+农户”:组织的运作及其缺陷
“龙头企业+农户”这种组织形式常被称之为“分包制”或“定单农业”。①这种组织安排的特点是:农户家庭分工生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专事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除此以外,龙头企业还有可能向农户提供一些产前和产中的服务,如农用物资采购、农业技术服务等。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由契约界定。农户按照契约规定生产某种品种、产量的农副产品,企业按照契约规定收购、加工、销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初始观察表明,“龙头企业+农户”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矛盾。它在维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元的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进行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并联接农户进入市场。既保证单元利益和生产特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适应市场网络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规模性,给双方都带来了利益。然而,从莱阳市的实践看,这种组织形式的生存时间并不长久,契约约束的脆弱性和协调上的困难是这种组织的内在缺陷,而农副产品市场的多变性则是组织演进和变革的外在压力。契约约束和协调的有效性需要依靠仲裁机构(如法院)作为利益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协调,而这种协调同样是存在交易成本的。对刚刚确立了自主地位并步入市场的农户来说,自利性和外部交易关系的多变性会引发甚至加剧机会主义行为,经济人假定在转型经济的农村已不再是理论上的假设或虚构。具体而言,当市场价格高于双方在契约中事先规定的价格时,农户存在着把农副产品转售给市场的强烈动机;反之,在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价格时,龙头企业则更倾向于违约弃约而从市场上进行收购。同时,由于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为明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能人为控制的自然变数(如天气)和经济变数,所以,要在缔订契约之初就准确地预见未来农副产品价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在履行契约时,总会有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潜在的。
真正的困难在于,在这一组织框架下没有办法制约这类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农户违约,龙头企业在决定是否对簿公堂、请求第三方规制对方行为时,它面临着一个成本—收益的权衡。龙头企业的收益是单个农户的赔偿,成本是诉之法院的费用。对于单个农户来说,与龙头企业的交易量比较小,故而胜诉的收益相对较小;但是,每次诉讼都有一些固定开支,成本反而比较大。所以,在农户违约后,龙头企业的理性选择往往是“沉默”。如果龙头企业违约,此时农户同样面临成本—收益的比较与决策。单个农户交易量小,诉之法院的收益也小,诉之法院的成本却同样高昂,往往是单个农户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的。所以,农户往往是以小对大、忍气吞声。契约对双方的约束力弱使得“龙头企业+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极其不稳定。上述分析在莱阳市得到了印证。1992年初农户就农副产品加工收购与企业签约,按契约规定,农户种植牛蒡,企业以0.40元/公斤合同价格收购。到了秋季,由于市场价格上涨到1.20元/公斤,农户纷纷违约,把产品转售给市场。企业“以一对多”,把单个农户诉之法庭的成本很高,只能听任农户违约。同时,由于企业已经投资兴建了牛蒡加工生产线,为了收回投资,它们不得不从市场上收购原料。于是,在各个龙头企业间发生了“牛蒡大战”,致使当年牛蒡价格最高达到2.00元/公斤。契约完全丧失了约束力,无契约规范也就不成其组织,组织为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利益也就不再存在。到了第二年,企业不愿再与农户签订合同,“龙头企业+农户”这种组织形式陷于解体。结果,牛蒡价格下跌到0.10元/公斤,伤企又伤农。即使在今天,莱阳市仍然还可以观察到“龙头企业+农户”这种组织形式的不足和缺陷。该市的河洛镇,农户饲养奶牛,三乐公司充当龙头企业。双方同样都面临着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抉择和违约的威胁。三乐公司没有办法获得质量可靠、数量稳定的原料;农户不能获得一个稳定的收入。交易成本大,组织形式不稳定。
2•合作社的初步发展及其局限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组织创新,莱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合作社组织的措施。至1997年,全市兴办了上百个合作社,联系和覆盖了全市70%以上的农户。兴办合作社组织的初衷无疑是要在小农户、大市场之间培养中介,使分散的农户借助合作社的联系和媒介去与瞬息万变且日益放大的市场对接。但是,合作社的发展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第一也是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实力不足,不能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从而也难以单独拓展市场。宇敏合作社在开拓东北市场销路时,全部差旅费开支合计不过几十元,这既说明了办事人员的节约,也反映了合作社资金实力的限制,要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十分困难。第二个困难是,合作社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明晰。莱阳市规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册时一律为法人组织。然而,合作社资产和自有资金很少,社员队伍不稳定且人员可以自由退社,这造成了合作社不仅没有实力而且缺乏商业资信。没有资产作为抵押,交易中承诺的可信程度很低,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可约束性自然也是脆弱的。因此,合作社普遍很难与其他经济主体确定经济合同,也很难从事大规模的销售活动。第三个困难是,有限的资金制约了合作社对农副产品进行必要加工。结果使得农副产品增值幅度较小,农民收入难以快速提高。这些总“长不大”的合作社,也很难向农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从而农户对合作社的依赖度以及合作社与农户的联系度也就不强。
三、组织的演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与“龙头企业+大户+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和单纯合作社组织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导致了它们被两种新型的组织形态所取代。“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与“龙头企业+大户+农户”①这两种经济组织在今天的莱阳占据了主导地位。无论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还是“龙头企业+大户+农户”,其共同制度安排是:农户家庭分工生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分工加工和销售农副产品,合作社或大户充当中介,为农户提前和产中的某些服务(农用物资采购、技术服务等),也为龙头企业提供服务(收购和粗加工)。两种组织形式的运作略有区别。“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是,首先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契约与合作社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合作社再把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合作社还为农户提供购买生产资料的服务。生产过程所需的技术服务,一般由合作社提供,但也有由龙头企业提供或者由龙头企业为合作社培训技术人员。农副产品成熟后,由合作社(或与龙头企业一起)验级、收购,有的还作粗加工,而后由龙头企业集中并做最终加工和销售。企业把收购款拨付给合作社,由合作社分发给各农户。如作为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生产基地的赤山镇,其葡萄品种的改良,就是由张裕公司先为合作社培训技术人才,然后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
农副产品生产出来后,由合作社进行检验收购并组织运输,把农副产品集中交售给龙头企业。有的合作社在收购的同时还进行一定形式的粗加工,如芋头的脱皮、牛奶的初步保鲜、剔除蔬菜的烂叶等。一般情况下,都是由龙头企业进行验级,如前面提到的张裕公司和赤山镇农户的合作、三乐公司和河洛镇农户的合作;也有少数由公司和合作社共同验级,如照旺庄镇的宏达公司与宇敏蔬菜合作社的合作。①在“龙头企业+大户+农户”这种组织形式之中,大户的作用和合作社基本相似。但是,龙头企业并不通过大户规定农户的生产计划,大户只是起集中收购的作用,只有少数大户进行初加工。大户和农户间是一种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收购时双方直接用现金结算。大户在收购时进行品质验级,在将集中收购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时,龙头企业将作再次验级。大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同样是市场交易关系。“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大户+农户”,这两种组织的优势导源於其制度安排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社组织的不足,同时还融合了两者的优点,放大了组织的优势。首先,在这里,合作社和大户作为“中介”进入有着重要意义。一些最近的研究证实,合作社的成功得益于在合作社范围之内成员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Bonus,1999)。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农民之间不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着相互间的监督。道德约束有着极强的制约力。因此,合作社或者大户能够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弥补了前面提到的“龙头企业+农户”的组织缺陷。对赤山镇的调查表明,当葡萄的市场价格高于和张裕公司合同规定的价格时,农户为谋取短期利益,违约把产品转售给市场。但是,由于单个农户的行为处于合作社成员的观察之下,合作社从长远利益考虑,会主动地对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予以及时制止。
大户的监督作用同样明显,一方面因为他置身于本土本地,对农户的生产信息了解;另一方面因为他和农户构成了市场交易关系,大户的质级验定可以直接制约单个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两种组织通过合作社或大户集中收购和简单粗加工以后,降低了交易成本,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更加稳定,农民收入稳定了。例如,河洛镇三乐公司以前是直接与分散的农户建立联系,奶农在挤奶之后把牛奶送给公司。由于鲜奶的保质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各农户送奶的距离和时间又不同,使得牛奶的品质难以统一。大户介入前,牛奶的平均价格为1.20元/公斤。大户介入后,大户先收购分散农户的鲜奶,并购置单个农户不能购置的一些简单保鲜设备。在收购达到一定量后,大户再集中把产品送到三乐公司。这一流程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鲜奶的平均价格上涨到1.80元/公斤,同时也还节约了运输成本。再次,节约了签约、执行和监督契约的成本。在“龙头企业+农户”的组织形式中,公司需要一对一的与每一农户签定合同,而且必须逐一监督每一份合同的履行,监督面宽且分散,履行和监督成本很高。大户或合作社介入后,龙头企业只需和大户或合作社签定合同,由一方对多方(散户)到一方对几方(大户和合作社),简化了合同履行的对象和线路,降低了风险值,监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大户或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可以利用相互之间的信息了解予以更直接更有效的监督。合同数量的减少还节约了验级的次数以及由此耗费的时间和资源,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龙头企业来说,由于合作社和大户的介入,企业与农户间的购销关系会趋于稳定,较好地履行和承担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企业可以凭借资产抵押承担风险,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扩大和深化农副产品的加工,也可以组建大规模的销售网络以开拓市场。同时,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利于专用原料品种的开发,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四、组织缺陷与组织改善
与“龙头企业+农户”相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大户+农户”在稳定契约方面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然而,它们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和履约方面的制度缺陷。对这些缺陷的弥补和改善是组织演变和新一轮创新的动因。在笔者看来,正在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而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创新则是这一变革的先导和支撑。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意义即在于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稳定地联接在一起并使之一体化,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解决“小农户、大市场”之矛盾。而这两种组织的局限也正在于它们还不能有效地为这种结合和一体化提供稳定且有效的交易机制。从龙头企业一方看,由于其直接对接市场,所以对农副产品质量最终的检验定级一般是由龙头企业集中确定的。由于企业与合作社或大户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不可能规定所有的内容,所以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龙头企业存在着强烈的压级压价动机,它可以在契约事先留下的“公共空间”(publicdomain)①中事后来压低产品的级别。并且,在契约不完备时,作为契约的另一方的合作社和大户没有办法制止对方的这种行为。按照博弈分析,如果合作社或大户预见到事后的行为时,它们会在事前或者下一期选择不合作,而当组织链不能通过契约规制各方的行为时,组织将会解体。这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限定了组织的适用范围,即只有在农副产品市场看好、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这种组织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龙旺庄镇东方果蔬合作社与烟台北海公司在1999年签定了荷兰豆保护价3.30元/公斤的生产合同。
2000年6月荷兰豆成熟后,市场价格下跌到2.40元/公斤,北海公司当然愿意从市场收购。因此,他们对东方果蔬合作社的产品故意压级收购。在压级以后,东方果蔬合作社的荷兰豆实际所得收入和市场价基本上接近。只要契约不完备,只要交易方存在机会主义动机,这种压价总是可以找到“依据”的。由于是北海公司验级,它总可以通过合同中未被列出的某些项目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如何实施合同,如通过压级来压价常常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东方果蔬合作社却无法制约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从合作社一方看,问题也同样存在。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链中,政府把合作社定义为法人,但合作社本身拥有的资产数量却极其有限,加之合作社成员进退社自由,这使得合作社资产数量很不稳定。没有自有资金和资产抵押就不能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当合作社一方违约和毁约时,龙头企业即使向法院,合作社因没有资产而无法承担法律义务。对于“龙头企业+大户+农户”而言,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大户拥有的资产也有可能不足以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同样以北海公司和东方果蔬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为例。1999年东方果蔬合作社按照北海公司的要求种植无公害蔬菜。北海公司后来发现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施用了农药,这是合同所不允许的,是东方果蔬合作社单方面为了提高产量所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当时蔬菜的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北海公司并不能通过验级压价来制约对方,即使诉之法庭,东方果蔬合作社也会因没有多少自己的资产而无法承担违约责任。对此,北海公司也无计可施。在“龙头企业+大户+农户”的组织形式中还有另一种制度缺陷,即大户与合作社不同,它有着更强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大户与农户间是一种直接的市场交换关系。在收购农户产品时,大户有着压级和压价行为的冲动和可能,这也会使双方的合同关系变得较为不稳定。上述两种组织形式的制度缺陷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契约不完全,合作社和大户不能制约龙头企业的压级收购行为;二是由于合作社和大户的资产数量有限,龙头企业不能在事后制约它们的机会主义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莱阳市开始探索一些新组织改善措施和发展思路,试图通过产权链来稳定和规范组织交易行为和利益关系。在现有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的基础上,准备分步骤地把企业资产折股出售给与其有交易关系的合作社社员(如照旺庄镇的宏达公司已经把800万元资产出售给社员),社员在加入合作社时同时必须购买龙头企业的股份。如果把龙头企业的全部资产都出售给合作社社员,社员们不仅能够通过社员大会控制合作社的决策,而且能通过股东大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确定现在变成了组织内部的决策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冲突,弥补了“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大户)+农户”的制度缺陷。问题在于,根据资本合作原则,大股东拥有更大的权利(当然这里的大股东也是合作社的社员),而合作社奉行的是劳动合作原则,社员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如果大股东所支配的企业坚持对合作社农副产品进行压级收购等行为,合作社能否制约它?反之,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合作社不遵守合同规定,大股东控制的企业又如何制约它呢?从目前看,还没有更有效的互补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为了克服龙头企业收购农副产品时的压级行为,应该由政府或者利益独立的中介组织进行验级,或者由计算机进行验级。一旦龙头企业没有按照验级的规定向合作社或大户进行支付,他们可以向法庭。在莱阳市赤山镇,农户生产葡萄的验级是由张裕公司所在地的烟台市技术监督局进行,有效地降低了验级环节的交易成本。而在该市的河洛镇,农户和雀巢公司合作饲养奶牛,鲜奶的验级则通过计算机专用设备来进行,同样能够解决问题。
五、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探索
目前正在推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正在形成中的产业化经营组织联接着愈来愈多的农户,这不仅仅是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而且是产业组织形式的演变。产业化经营组织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深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为一体,形成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的组织机制,这是解决规模经济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加快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的组织支撑和制度保障。组织作为约束人们相互行为的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受共同意志约束的个体的集合。同时,组织又是个体或个体集合之间的一种稳定交易模式,它的功能在于不确定条件下有效协调两个部份之间的交易。组织的存在正是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提供更低的交易费用(Ouchi,1996,p455)。农村经济组织的改善和创新即在于提高生产率、增加商品产出,保证交易的秩序和双方(或多方)利益的协调,其改善和创新的路径也正在于不断修补组织缺陷、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改善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新组织系统并使之制度化,以提高交易框架的有效性,即交易规则的稳定性和实现交易的完整性。就农村经济组织来说,一方是分散的、专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者,一方是相对集中的、拥有深加工能力和完善销售渠道的企业;农副产品市场需求是广泛的,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需要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中介组织;农业经营是一个产业链,链条中的稳定交易实际上是寻求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笔者认为,农村经济组织改善和创新探索应重视以下三个要素:信誉与合作、专用性投资与组织调整、政府的互补性制度安排。
1•信誉与合作
探索并逐步构建一个适用于中国农村经济的信誉与合作机制有助于交易的稳定和组织的完善,尽管信誉的确立需要“重复博弈”。①一些研究转型经济的外国学者在论及中国体制转型时说,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制度变迁保持和建立在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基础上,中国转型的成功也主要在于其社会资本的制度变迁。所谓社会资本或组织资本是指行为基本准则的接受程度、合作行为和信任,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和组织资本能够对有形的物质资本的形成起重要的影响(Stiglitz,1999)。在一个有高度信誉和易于合作的组织安排中,经济主体运作的成本较低,而且容易造就大的联合行动;反之,交易关系维系的链条会很脆弱,维持和运作成本会很高,合作和联合行动也难以做大。从这一意义上讲,契约双方通过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信誉是一份具有很高价值的资产。信誉的存在意味着不确定性降低,经济主体相信自己在进行专用性投入以后对方不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攫取租金,并相信契约能够得到良好的履行即对方的承诺是可靠的。建立信誉是一个重复博弈过程,一些初始的制度安排显得十分必要,如通过专业分工、专用性投资、农户入股、利益制衡等机制的改善,进一步稳定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相互间的交易关系。在这一交易链中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可以带来某些短期利益,但它同时会带来更大的长期利益损失。另一个可行的措施是鼓励企业创立品牌,并完善相应的信息显示机制,让农民在签约之前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了解企业的情况,并逐步形成一个稳定可靠且有约束力的预期。
2•专用性投资与组织调整
稳定交易、降低风险的另一途径是企业和农户都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专用性投资是信誉的物质支撑又是长久合作关系的依托。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户都具备进行这种投资的条件和可能。企业进行专用性投资的种类较多,如公司在农户生产出产品之前便投入良种、化肥、种畜、农机、技术或者不可收回的资金等。或者由龙头企业或公司投资建立工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这种投资,既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为双方创造一个更大的剩余,同时又可以作为龙头企业的承诺。就专用性投资来说,从一开始就是以双方或多方的合作为依托的。一旦企业既进行销售,又投资办厂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契约的稳定性便会大大增强。组织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合作社的资本积累过程和培育大户,且保持资产价值相对稳定,让它们拥有与大规模交易相称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存在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龙头企业可以诉诸法院以形成有约束力的制止或赔偿。此外,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或由企业发起与农户共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新组建的股份合作企业按公司治理结构引入部分入股农户代表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使之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实施监督,从而维护农户的利益。
关键词:企业组织;分工;协作;网络化
一、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组织理论
由于基于“经济人”、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等假设条件的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作一个没有内在结构的黑箱,一个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具有完全的同质性,因此,其很少关注企业组织,对企业组织的关注明显不足。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假设研究了企业组织理论,形成了交易费用理论、理论、团队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演化理论等学派。
交易费用理论的代表是科斯与威廉姆森。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科斯最早认识到企业组织在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他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市场和企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企业组织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但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也是有费用的,企业组织的边界取决于交易费用与组织协调费用的比较。威廉姆森对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拓展,认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通过不同的治理结构来实现的,即组织存在的目的在于当市场失灵时降低交易成本。他在1975年和1985年分别出版的《市场与科层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阐释了运用交易成本分析企业组织的方法,强调企业组织是一种规制结构,而不是一种生产函数。总的来看,交易费用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企业组织的出现是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结果,企业组织的规模和边界是由企业组织的边际交易费用决定的。
理论认为,企业组织在实质上是一系列委托—关系的总和。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等情况,在不完备契约的条件下人可能会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委托人必须强化对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增加人采取不道德行为的机会成本。以避免在企业组织中出现损害整体效率的问题。
团队理论把企业看做是一个信息系统,主要研究了在既定制度安排条件下,企业组织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机制是有效率的(Marschak & Radner,1972)。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企业知识论等具体的流派。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不同的企业组织,即使是在同一行业,也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发展能力;企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与企业组织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文化等有关,由于其形成过程具有路径依赖、复杂性等特点,因此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学习。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看做是生产性知识的一个集合组织。他们倾向于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考察企业组织的成长和演变,把企业组织的发展看做是知识积累的过程(Nelson & Winter,1982;Winter,1988;Baney,1986/1991;Teece,1990;Parahalad & Hamel,1990)。企业能力理论还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生产的组织形式对企业竞争力的显著影响,这些组织形式对于企业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有很大的裨益。
演化理论学派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组织形式随时间的推移而经历的发展历程。理查德·R·尼尔森和温特(Nelson & Winter)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们提出了“惯例”(Routines)的概念。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技能的集合”,“它可以是指整个组织中重复的活动方式”,即企业在运行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规则、程序、习惯、战略和技术。企业组织中存在的大量惯例在组织演变中起着类似生物基因的作用,一旦形成,可以遗传。
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每一次生产效率的突飞猛进无不伴随着企业组织的创新。企业组织的演进总是与外在的社会环境和内在的企业运作效率及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朝多元化、柔性化、分立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企业组织边界模式也呈现出从市场和企业的“两分法”,向市场、企业和网络组织“三分法”转变的演化趋势。理查德.兰逊(Richard Larsson,1993)通过研究组织间的关系,建议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组织的三级制度替代传统的市场与科层两级制度分析框架。他认为,在较低的召集成本和较高的内在化成本或行为者之间信任程度高的情况下,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定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资源依赖的协调越可能由作为企业间契约的网络来协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生活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若干重大变化。首先是客户和市场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快速、多变的特点。顾客对企业所提品和服务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的快速多变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其次,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品和要素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企业获取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组织内部或本国范围。第三,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该变了企业传统的协作方式,企业组织通过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和分包制等网络化组织形式从外部获取世界范围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稀缺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外部整合能力,并实现速度经济和敏捷制造。
朱 妮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陕西咸阳 712046
【文章摘要】
在网络发展的新时代,用户需要从信息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选择必须是有序的、系统的、明确的。我们就需要对由于现在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所以需要对信息进行序化整理,从而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方面用户获取。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对信息组织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及以往的信息组织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的发展优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组织;网络环境;Web2.0 技术; 分众分类
1 信息组织简要概述
1.1 信息组织的原理
信息组织在社会中十分常见,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活动,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可以确保事物的有条不紊运行,是基于事物属性的一种序化方法。信息组织是将零散的、杂乱的信息根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使其成为有价值的过程,最终将无序信息成为有序信息,方便人们利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传递。
1.2 信息组织的目的
社会上的信息组织服务部门较多,比如网络信息中心、文献数据库、编辑出版机构、报纸等大众传媒,这些部门的主要作用就是加速信息传播,提高信息的社会利用率。这些信息服务部门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服务的信息类型也不同,但是这些部门组织信息的目的一样,其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
(1)降低需求信息的杂乱程度
大量杂乱的、复杂的、无序的需求信息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干扰人们正常选择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信息的有效组织能够使大量的无序信息相对来说,变得更加有价值、有序,尤其是在筛选及推荐信息时,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针对性的传递,实现信息的高效传播,还能有效控制信息的传播数量和传播质量,通过对信息的分类、标志建立信息的检索系统,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大量的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信息。
(2)提高使用信息的价值和质量
信息序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对需要的信息进行开发、加工和整理的过程。信息的序化活动,就是将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分类,采取交叉从属划分方式,专业组织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信息的质量和需求信息的层次性及逻辑性,使信息具有实用价值,使得用户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3)建立需求信息与用户的联系
信息组织要时刻与人们的需求相统一,所以,序化过程就需要按照用户需求, 整理信息来源,去除多余信息,建立用户需求和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形成的信息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实现信息的针对性管理。
(4)降低获取需求信息的使用成本
建设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进行信息的有序化整理,这样用户在使用信息时, 可以根据类别进行查找,缩短他们查找信息的时间,降低了获取需求信息使用的总成本。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传统的信息组织的区别
2.1 传统的信息组织
传统的信息组织以纸质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过息系统理论,编码理论,知识组织理论等值得大家去研究,传统的信息组织专家分类体系在信息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配合基于此类理论的软件和搜索引擎,才能提高网络馆藏文献及大型数据库的检索效率。我们所关注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并不是说要取代传统纸质媒体信息组织,在现实生活中,纸质媒体的信息大多数也需要借助于网络来获取,比如:当当网所购买的纸质图书,在数字图书馆网站查询新出版的期刊等,由于普通用户不具备完备的信息组织知识,在进行信息组织时,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很难发挥其实效,随着网络新时代的发展,基于Web2.0 技术的分众分类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
Web2.0 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模式,由原来自上而下的被少数用户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被大多说用户集体使用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它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以用户为主导作用,Web 2.0 技术的实质就是提供了用户参与、互动、分享的机制,创造了平等的、可读写的网络操作平台。
互联网络资源庞大的数量、大量的分布,虽然到处可见,但也无法避免地在信息资源和用户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障碍,所以,我们需要有效地运用有质量的信息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查找实时,有用的信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随着各种先进网络技术和工具的出现,我们现在拥有或支配的各类信息,电子邮件、文档、音频视频图像,都可以存储在网盘、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虚拟存储设备中,于是,如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对大量的信息更好地进行组织,进行有序化的整合,值得大家去研究。
分众分类是一种网络信息的分类方法,它产生的基础为网络环境,它主要是用户自发对某类信息进行描述,并且为其定义一组标签,该类信息的命名根据标签的使用频次高低决定,使用频次最高的标签成为该类信息的分类命名。分众分类也叫大众分类,自由分类等,分众分类的组成包括用户、标签及资源三部分。
通过分众分类形成的信息连接和查询网络共有三个,分别为人与人(用户网络)、人和信息(标签网络)、信息与信息(资源网络),三个网络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作用。分类的原理是向用户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进行协同构建,并且共享各种网络资源标签,用户可以自己制定分类标准和向系统提交资源标签,这就实现了信息分类。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标签都是完全公平开放的,用户可以自行查看并任意修改自己提交的标签。用户可以采用分众分类法对信息进行自由、实时分类,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并且不需要遵循严格的分类标准,直接提交,自发形成分类过程。
3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的发展优势
在面向信息化的过程中,面对大量杂乱的信息人们需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组织和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可以对社会信息资源有效控制和利用,在网络环境下发现、获取及利用知识,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社会需求,比如:软件工程、数据仓库、OA 办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超媒体应用、认知心理学等方面。
在网络环境下,大多数人们将自己科研成果,如:研究论文和科研项目等共享在网站上,形成了杂乱的多学科,分散的网络文献。随着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速度的快速发展,网络文献也迅速增长,并且呈爆炸趋势——“网络文献爆炸”时代的盛行在所难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模式,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唯一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莹. 面向社会信息化《信息组织》课程发展[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
[2] 董慧. 基于数字环境的信息组织[J]. 图书馆论坛2007,(6)
[3] 翟青竹. 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组织[J] 情报探索2012,(10)
[4] 施莉.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J]2001,(9)
中国的的哥们生活可谓相当艰难。一般来说,他们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车缴纳固定的份儿钱,为了不亏本,他们必须每天都四处寻找乘客。
当然,还有比较省事的办法:他们可以到机场排队等着拉路远的活儿。然而,仅仅是在机场排队本身可能就需要三个小时甚至更久。
或者他们可以停车后到机场的到达大厅说服游客跟着自己去停车场。这样做的通常是一些爱走旁门左道的私营司机,比起正常的打的价格,他们的收费可以贵上好几倍。
一个诚信的人怎样才能在这样一个竞争残酷的行业中存活呢?价值创新可以帮忙。这个概念来自我的老朋友和合著者金伟灿(Chan Kim)教授以及他的同事勒尼・莫博涅(Renee Mauborgne),在国际畅销书《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中,他们用这个概念告诉我们:要通览产品或服务的方方面面继而创新――不是通过升级为豪车和华美的制服,也不是通过降级为廉价车和脏兮兮的T恤,而是要找到那些能同时升级和降级的方法来致力于消费者所寻求的整体解决方案。
我在西安遇到的这个出租司机就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价值创新。1996年,我和两位教授一起去西安――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和印度(我来自荷兰)。刚一到,就有七八个司机围上来,喊着“打车?打车吗?从哪儿来?”我试着不理他们,但我的印度朋友却跟他们说了话。“印度?我以前接待过印度的客人。看看我这本子,有他们对我的评价!”一个人大喊着将一个笔记本递到她的面前。我告诉这人走开,他却置若罔闻。他的目标不是将我的满意度最大化,而是将他的销售最大化。“你们住哪儿?从哪儿来?我免费送你们过去!”
免费?作为一名营销学教授,尤其我还是一个来自荷兰的营销学教授,我必须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儿。“我从荷兰来。”我说。
“荷兰?看这儿!”他翻了翻笔记本,递给我看其中写着荷兰语的一页。一对荷兰的夫妻写着他们每天都用这位司机,他带着他们看了所有的景点,替他们讨价还价,安排农家院,还帮他们照看东西。他们对他非常满意。是他让他们的旅行变得非常有趣而省心。他每天的收费是500元。这个本子里满是用荷兰语、英语、瑞典语、日语等各种语言写的推荐。
“你们打算玩儿几天?我来照看你们,每天只要500块,”他说。他现在已经放松下来了,因为他的竞争者们已经走开了。一旦外国游客读了他的这个本子,这一单就敲定了。“你说会免费送我们去宾馆?”我问他。“免费,或者你也可以按照计价器付费给我,”他答道。现在选择权交到了我们手上,我开始跟我的朋友们商量。“听起来不错,”我的美国朋友说。“咱们走吧,大不了按计价器付费就是了!”这种豪放可真是美国人的招牌特点。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出色的司机,我们接下来的三天过得非常精彩。他帮我们砍价,带我们去农家院喝茶。我们再也没去看过我们的旅行指南,买东西的时候也完全不需要担心价格或者自己提东西。他确实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司机本人这三天也过得不错。不需要寻找和等待乘客。他收入了200欧元――我们给了他小费――他也肯定从一些商店和餐厅拿到了佣金。我们把他推荐给了同事们。当我们遇到他的时候,他自己有一辆车,同时在给他的妻子买车,他还拥有一个饭店。那是1996年的事,这位司机现在没准儿已经拥有一整座楼了。
这位司机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价值创新范例。他和到达大厅的黑车司机一起寻找顾客,所以说他是将自己的“传递策略”降级了。但他却又将价格策略升级:免费!
他的要诀在于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搭车去宾馆:我们还需要乘车回机场,以及这期间在各种地方之间的交通。他提供的也不仅仅是接送:他还提供建议和当地的知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的。
河南省高度重视“特岗计划”实施工作,要求把“特岗计划”做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工程,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的导向工程,造就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人才工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河南省在实施好中央“特岗计划”的同时,结合本省实际,大力推进地方计划,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1:1的比例配套实施,2009年招聘一万名,2010年又招聘一万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
河南省采取一系列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汇报进行研究,决定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按照1:1比例配套实施,地方计划与中央计划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所需经费全部由省财政拨付。二是深入调研,周密论证,制定政策。教育、财政、编制、人事部门相互配合,省、市、县三级共同负责,深入调研摸情况,多方论证定政策,精心制定实施意见、招聘办法和招聘简章。三是搞好动员,加强宣传。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每年印发招聘简章一万份,张贴各地学校,通过网络、报纸、电台、广播等途径加强宣传。四是按照“三公四严”要求,扎实做好招聘工作。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无论是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还是体检、岗前培训等各个环节,都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严格执行政策,严格招聘计划,严格招聘程序,严格招聘纪律”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整个招聘工作平稳有序。五是严格聘后管理。特岗教师上岗后,专门发出通知,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六是积极落实工资待遇。各级财政、教育部门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等中央有关部门关于特岗教师工资方面的政策,积极筹措调度资金,加快资金拨付,按规定标准将特岗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明确提出落实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四不准”的要求,即“不准截留、挪用中央和省工资性补助资金,不准拖欠特岗教师工资,不准迟发特岗教师工资,不准降低特岗教师工资标准”。
与此同时,全面加强特岗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组织师德主题教育等活动,激励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二是加强教学指导和培训。将特岗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进行管理,提高他们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三是帮助特岗教师完善就业相关手续,免费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加强户口和档案管理;同时,注重特岗教师的安全教育,加强交通、人身和饮食安全意识的培养,保证其身心健康,全力投入教育工作。四是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为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保证其正常工作。
“特岗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缓解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地各校对特岗教师的工作都很满意。一位农村初中校长说,特岗教师“三高一低”(学历高、素质高、工作热情高、年龄低),他们的到来,给农村学校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学校又恢复了“三画”,即粉笔画、铅笔画、蜡笔画,听到了“三声”,即歌声、笛声和孩子们的笑声。特岗教师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选编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2010年第16期)
一、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范式――产权、交易费用、制度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二)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是面向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因而可在政府价格管制中引入其相关理论,以达到最佳管制效果。包括:鉴于出租车的有限供给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产权的清晰界定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激励人们的经济行为;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动不断用新的符合实事的制度来代替旧有的制度,以收益高的制度来替换收益低的制度等等。可将政府管制的成效及弊端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式相结合,分析真实世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从而阐述了政府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出租车价格管制困境的理论消解
(一)呼和浩特市出租车行业的现状及价格形成机制现状
呼和浩特市现有30家出租车公司,共有出租车6228辆,其中市区公司22家、出租汽车5568辆。呼和浩特市政府相关部门对呼和浩特市出租车运行做出了相关规定,其中就包含了价格管制。在呼和浩特市出租车行业中,既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均衡价格的主导,也没有政府管制价格的全面覆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拼座和协议价格相互交织作用而形成的价格。此次听证会规定,拼座现象被允许,且有了具体的计费标准,这种地下行为转而变得合情合理了,协议价格被确定为路费的一个百分比(下文会进一步阐述)。若想通过政府管制来消除现实存在的现象,确实有很多难处。
(二)现实中呼和浩特市出租车价格管制的困境及其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作为面向真实世界的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范式产权、交易费用和制度变迁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助于更清晰的分析政府管制困境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寻求更加符合现实的出路。
在呼和浩特市出租车运行模式下,经营权归公司、产权归属个人的出租车有583辆、占10.47%。出租车所有权在公司,经营权在车主,会造成事实上的产权分割。当出租车公司和车主之间的交易进行时,实质上就发生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交换。在交易中产权同时作为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它提供人们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产权分割后,交易双方的行为趋向于利用自己拥有的残缺的产权来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利益驱使和产权的残缺发生冲突时,人们会自然选择正常交易之外的第三种方式来获取收益,于此,拼座就成了产权分割的必然产物。而呼和浩特市这种模式的比例为10.47%,比重不大,是比较合理的。呼和浩特市市区人口220万人,出租汽车数量5568辆,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25.3辆,出租车数量明显较少。另外呼和浩特市人口有限,道路正南正北,主要街道相互联通,已形成“八横四纵一快”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因而人们在出行时能够选择同一条路线的机会就大。
出租车供给不足和特殊的出租车运行线路,使出租车市场上供求双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供给稀缺而需求稳定,因而客观上造成了交易费用的增大。同时,政府价格管制带来的管理体制的低效率,使人们在通过该体制进行层层维权的过程中,不仅存在金钱花费的问题,同时还有时间成本的消耗,心里满意程度的降低,其他衍生的利益损失等很多问题,这在现实中增大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成本,诱发了人们在维护既得利益的追求下“委曲求利”,从而拼座成为一种不被拒绝的搭载方式。
呼和浩特市出租车行业由于政府准入的限制以及特殊人为因素的制约,使进入该行业需要跨越一定的门槛,这不仅包括资金和技术,还包括关系、背景、地位等。因此,既有的出租车司机相互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抵制供给状况的改善,反对新增出租车辆,人为的制造供给不足。
(三)呼和浩特市出租车价格管制困境消除的现实尝试――提高供给与协议价格
根据市场动向来调整供给本身就是为相对节约交易费用而进行的制度变迁,可以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收益。呼和浩特市新增出租车听证会的方案可以提高出租车的供给,可以有效地解决供给不足的困境。既然已经存在拼座现象,那么按照正常的里程和时间来计算出行价格的方式将变得不被人们所接受。因而在乘客与司机的接触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协议价格。司机搭载减少的利润化为乘客分担而节省下的费用,在这样一种貌似互利共赢的情况存在之下,拼座和协议价格现象不由得成为人们的一种默许。
关键词:虚拟企业;组织;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在新的世界市场环境中,每个企业或公司都应当把对外寻求必要的能力,并对其兼收并蓄当作一项战略方针。在新经济类型中,企业表现在制造、贮存和运输实物资产上的能力日趋弱化。创造共享和运用知识、技术的能力日渐增强,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走向高级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任何公司指望在内部保持所有必要的专门知识、技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是不可能的。而虚拟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正以高弹性运作和敏捷性、虚拟化经营来适应市场的多变,使企业间的各种优势集成.催生出1+1>2的综合效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虚拟企业以其对市场的极大应变能力正在被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组织策略而得到广泛应用。
一、虚拟企业产生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步伐大大加速,资本、智力、技术在全球流动与扩散,使企业逐渐处于“无界”经济的环境之中;二是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传统而封闭的大而全的企业显得笨拙僵滞,缺乏竞争活力,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企业惟有以高弹性运作来适应市场,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生产出最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有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三是企业通过互联网以及电信等获取信息技术的提升,多数企业均利用Intemet和局域网获取信息优势,使得企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业务往来主要通过信息网络完成成为可能;四是市场异变性增强,顾客购物欲望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受到了遏制,企业产品不得不依靠项目创意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五是工人雇用的弹性化,员工一般是弹性雇用,采用兼职等形式,使人们在工作时间的选择上更富于多样性。同时由于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的发展。使许多人可以在不同时点、场所,甚至在旅途中办公。使“远程工作”成为可能。而且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目标导向型的。甚至单个雇员都可以是一个模块,一个独立单元,一个公司,以便充分发挥雇员的能动性。另外,企业还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再教育等,促使人力资本增值。
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便产生了一种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技术联系、灵活管理和统一指挥结合的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它以核心优势为龙头,通过借用外力形成动态的优势互补联盟,强强联合对资源整合产生聚变,催生出敏捷反应的强大综合竞争优势。
二、虚拟企业的内涵及其组织特点
1.虚拟企业的内涵
1991年美国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1)敏捷制造强调企业要具有敏捷性——对不可预测变化的适应性即被动响应能力和创新性即主动开拓能力。(2)敏捷制造强调企业组织、生产设施及生产过程等要具有可重构,可重用,规模可变能力。(3)敏捷制造强调通过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联合即全球化联合,发挥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实现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4)敏捷制造系统把“工厂集成”概念发展成为“虚拟工厂”,即是一种由若干企业构成的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它围绕新产品或新经营机遇的产品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借助于信息和网络技术来动态建立,从而进行机遇产品的经营、开发和生产。随着机遇的消失,敏捷虚拟企业也将解体。由此可见,虚拟企业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而是各成员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源动态组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它追求的目标是突破企业有形的界限,弱化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达到全方位借用外力的效果。
2.虚拟企业组织的特点
(1)组织具有高度的柔性、敏捷性。它要求企业不可以再停留在一个静态的位置上来进行生产及其它业务运作,企业必须不断地在竞争环境下定位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机构、管理方式、产品与服务、人员、技术以及市场策略等,以适应动态的市场变化。
(2)组织结构是可以重构的扁平状的动态网络化组织形式。虚拟企业虽具有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功能,但在企业内部却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机构。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结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分化、组合、重整。当企业策略目标改变、产品方向更换时.随即解散现有的虚拟组织。
(3)组织的范围具有可缩扩性,组织具有动态的规模可调的能力。这主要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利用国际互联网、局域网等电子手段建立协作网络;集成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资源,使各自独立的企业单元迅速高效的进行资源重组,组织结构优化,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的竞争力。
(4)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组织面临严重的环境变化。原有的经验知识极大贬值,当经营衰落时,往往会实施各项企业再造或改革措施。在此过程中,通过组织对原有的认识、做法等进行深度思考,再判断,然后加以改变,使其适合现有的环境。同时这也呼唤组织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为在21世纪。主要生产要素是“知识”.知识的特点在于它自身的迅速变化,原有的知识不停地老化,新的知识不断涌现,为适应这一经济时代,惟有不断地学习。
三、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
虚拟企业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1.以机遇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从组织体系的整体角度来讲,虚拟企业是通过信息交互的方式将具体的成员企业联系起来.进而构成虚拟经营的统一实体。当市场出现新的机遇时。具有开发某种新产品所需要的不同知识和技术的某些成员组织或企业组成一个临时的企业,共同应付市场的挑战。联合参与国际竞争。这一联盟是参与者围绕特定产品建立起来的拥有共同利益的组织。按照产品研究、开发、制造、市场投放的任务分工.按照优中选优的外部资源利用原则.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由分布在不同的区域的企业协同完成,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行并行管理,通过信息网络共享信息资源,在高科技全球制造企业中。这种虚拟组织形式更显其优势。这种组织是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变化进行调整。当项目完成以后.该组织联盟便解散。
2.以盟主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2-28
一、技工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分析
1.技工院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现阶段我国相关技工院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十分重视,由于技工院校在培养人才方向上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促使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氛围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技工院校相关领导务必要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1]
2.技工院校成立学生管理工作机构
技工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成立相关的学生管理机构十分重要,学校通过成立管理工作机构,将管理工作分配到个人,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执行管理任务,让学生在有序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学习。
3.技工院校建立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
在建立学生管理机构的同时,相关领导针对学生情况建立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让管理人员有章可循。学生在学校中由于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也可以对自己进行管理,从而方便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4.技工院校狠抓学生管理工作
技工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遵循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大力落实学生管理工作,促使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技工院校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狠抓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二、技工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1.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加快,因此技工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结合。[2]信息化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立体性和广泛性,技工院校的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建立一定的信息化制度或者相关管理方式,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管理人员要有平等的管理观念
在技工院校中,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有正确的管理观念,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形成平等的管理观念。在技工院校中学生难免有一定的特殊性质,教师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这样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有平等的观念,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生同样的尊重和关爱,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3.教师要提高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技工院校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将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干部管理的方式将学生中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进行统一,帮助教师进行学生管理,以此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班级中的班委会、学校中的学生会等团体都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机构,技工院校中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学生干部主要是由学生选举,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说服力,由学生干部实行学生的管理工作是提高技工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学生干部进行学生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促使学生对管理规章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及掌握相关的管理方法;除此之外,促使学生树立一定的集体意识也十分重要,以方便在管理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干部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不仅要重视管理组织,在管理途径上也要进行创新。笔者立足于技工院校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对学生管理组织以及学生管理途径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提高技工院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