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21:04:06
导语:在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 中考总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65-001
大家熟知文综为开卷考试,可是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刻认识开卷考试的考查要求,仅仅理解为是所谓的“开卷有益”——平时不用功,考场翻课本!事实证明,考试时课本是翻不完,甚至无从下手;后来文综考试又被发展成更新一轮的题海战术,特别是押题猜宝现象日益严重,甚至转化为中考文综考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的误区,考生只要在课本上抄好老师所讲的“重要”问题和答案,进入考场翻书找寻、然后照抄即可。这其实和开卷考试的精神实质是背道而驰了。
那么怎样做好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的总复习准备呢?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根据中考新课标考试说明发现,所讲教材的知识内容更需要详略得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担任历届毕业班组织中考总复习的经验,在方法上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什么?
这里,我简要提一下“知识框架结构法”。
首先,按照“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知识点问题”的步骤整理所学知识;然后,再按照“问题知识点目题框题课题单元”的步骤反过来练习提高能力。
也就是怎样把书由厚读到薄,由薄学到厚。关键的地方在“问题”上。一般老师都会强调知识点的,可是让学生把知识点变成问题这个环节上工夫下得还不够,而大部分初中生这部分能力恰恰是很欠缺的,如果老师再不及时强调并加以引导,那就很难升华成能力,因而学生所学的那只是死知识,根本就不符合开卷考试中有关能力方面的考查要求。所以问题的关键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上。
试卷上的都是问题,答案都是知识点,如果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那就是考试的分数!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及时地变成问题,再把相关答案储存在大脑里;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把同一知识点转变成不同问法和形式的问题等等,这就自然完成了能力的转化。学习再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把考试大纲中大部分考试重点(知识点)找出来,再变成问题,做一个统计,那就更简单了。
第二,考什么?
主要谈一下“表格结构比对法”。
也就是多找几套考试大纲相同的试卷进行比对,既要有空间(地域)上不同试卷,又要有时间(历年)上不同的试卷,以一定的形式(比如表格)进行总结,得出出题规律。
中考每年都如期举行,可是考试大纲却没有太大的变动,因而考试重点就越来越明显了。
中考出题组每年都要拿着考试大纲绞尽脑汁地创新出不同考题来,如果不考虑时政问题,其本上都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多找几套本地的中考题试卷,最好是连续三年以上的,别的地区的,只要考试大纲相同,都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坐下来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仔细地对比分析一下,那几道主观题往往就跃然纸上了。如果再考虑时政内容,那就结合当年时政的重点、热点内容,找一找与考试重点部分的交集,试题就更加突出了,这样就有的放矢了。
第三,怎么答?
练了半年兵,真要进了考场,怎样组织答案?怎样回答问题?这个环节也很重要。至于答题格式和有关书写要求在这里我就不细说了,重点说一说怎样组织答案,也就是答题思路,我觉得不妨可以采用“多维网状结构法”,具体如下:
一方面,要从横向着眼:既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体育等方面去综合思考;也要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去观察;还要考虑到国内环境与国际气候等等。其中,人教版的教材知识内容更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教科版的教材多以板块(或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更倾向于考试答题能力的培养。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要求思考问题时,要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整理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来,不至于丢掉大的得分点。
另一方面,是从纵向入手:从一个具体的、重要的知识点来分析,要考虑到问题(事物)的定义、原因、作用和意义以及方法,看一看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哪个部分或哪几个部分,这样答题时往往就做到了详略得当。另外,还要结合问题所在的具体环境,可以从历史和当代(特别是1978年这个关键点)等角度去思考。
最后,组织答案的核心千万不要忽略的,也就是民生问题。一套中考试卷,如果不能充分地体现时政的民生问题是失败的。如果是关于民生的考题,那就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属于民生中的哪一内容,答案的范围就一步一步的缩小了。
一、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的变化
以2009到2012年的中考文综为例:从考试形式看,2009年和2010年文综试卷采用闭卷考试,分政治和历史两部分,各占75分,要求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共为3个小时。试题内容分为第一部分为客观选择题,第二部分为主观题,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中考历史试卷的主要题型分为: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四种题型,各大题的小题数和分值相对稳定,难易比例合理,试卷的结构和内容能较好的体现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要求和考查学生们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情况。
而2011年和2012年,考试方式采用了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的范围、内容、题型、在文综卷中所占分数和比例未变,主要变化是体现在出题的趋势和评价的标准。试卷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减少了,与时事有关的题目增多了,开放性试题所占比重增大,更注重考查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迁移运用的能力,和综合现象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则由闭卷考试,考分计入中考总分到开卷考试,考分同样计入中考总分。
二、在开卷考查形式下的几种看法:
利:从教学的内容看,教师们在三年时间内教授六本教材,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考试的范围则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本书。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普遍会觉得历史知识面太广,知识点太多,背诵内容多,负担重,记不住,更易搞混,所以往往平常重视语数外主科学科的积累性学习,而对历史学科则不大提得起自觉学习的兴趣,不考不学,考试前,追着老师问考试的要点,抄考试的复习提纲。而教师,则在考前加大作业量,搞得学生各科复习资料一大把,负担沉重。
而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后,虽然教学时间紧,教学内容广,知识点多,但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避轻就重,在平常教学时,有针对性、目标性的选择教学的内容,并把中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形成主干知识体系。而教科书中非课标,考纲要求的内容只做浏览,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若教学时间或复习时间太紧,教材涉及内容与考点无关,则可考虑直接放弃,抓大放小,提高教学或学科复习的效率。利用空余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在教材之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带学生去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祭奠;观看有意义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就某个感兴趣的历史论点进行自主学习,展示探究性研究成果;复制再现历史文物小制作等活动,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教育形式,使学生爱上历史课,在学习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精神,提升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弊:随着考试压力的减轻,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对中学历史学科的重视。有的主科老师或班主任甚至会出现要课、抢课的现象,说历史学科不是主科,可以上快点,赶进度,多余的时间就可以拿给其他学科做练习订正试卷,而有些历史教师,也因为考试压力的减轻,放松了对自己教学的严格要求,放松了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即便改革了中考历史学科的考试方法,仍然会出现学生平时不会,到考前阶段,才四处找复习资料,在考场上左翻右翻资料,导致做题缺乏自信,每一道题目都在书上或复习资料上找答案,依赖资料,不能自主做题,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对考试成绩要求不高,敷衍过关的现象。而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沿袭性来看,则出现了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高中教师所问的过渡性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则无法答出,忘记或缺乏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教师则必须再花时间重新梳理一遍基础知识,才能开始进行下一步教学,而学生的学习任务也随之增加,事倍功半。
关键词:中考;力学计算;功;机械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3-0052-2
中考作为义务阶段向非义务教育阶段过渡的桥梁,其试题既是初中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又是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向,做好中考试题的分析对今后的学有裨益。下面就2016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题的37题进行分析。
题目 某建筑工地用电动机、定滑轮和斜面组成的装置。将重为1 600 N的建材由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已知斜面倾角为30°,斜面高为4.5 m,建材移动的速度为0.4 m/s,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400 W,斜面的效率与整个装置的效率之比η1:η2=10:9。(忽略定滑轮处的摩擦及绳重)
求:
(1)对建材做的有用功;
(2)斜面的效率;
(3)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力学综合计算题,以斜面为载体,融合了功、功率、速度、效率等多个知识点,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对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从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只有少数学生解答完整,得到满分;有一半的学生不得分或得一分。得分率和平均分都不高。
本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解 (1)W =Gh=1 600 N×4.5 m=7 200 J
(2)因为:P= W=Fs s=vt
所以拉力F= = =1 000 N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1= = = =80%
(3)η2= η1= ×80%=72%
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W= = =104 J
另一种解法:
(1)同上。
(2)因为斜面的倾角是30°,所以s=9 m
所用时间t= = =22.5 s
总功W =Pt=400 W×22.5 s=9 000 J
η1= = =80%
(3)因 = = =
所以,电动机消费的电能:
W= W = ×9 000 J=10 000 J
典型错误解法及错因分析:
第(1)问错解:s= =2.25 m
W =Fs=1 600 N×2.25 m=3 600 J
错因分析:错误原因一是没有正确理解功的概念,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有用功是克服重力做的功,所以重力方向上的距离就是斜面的高4.5 m。错误原因二是没审清题,把4.5 m当成斜面的长,这样的错误会导致后两问也出错,失分惨重。
第(2)问错解一:
因为斜面的倾角是30°,所以s=9 m
所用时间t= = =22.5 s
总功W =Pt=400 W×22.5 s=9 000 J
η2= = =80%
因为 =
η1= η2= ×80%=88.9%
错因分析: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分清斜面的效率η1和装置的机械效率η2。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斜面的机械效率应是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有用功与通过斜面所做总功(即电动机对物体所做的机械功)的比值,装置的机械效率是克服重力所做的有用功与整个装置所做总功(即电动机消耗的电能)的比值。
错解二:因为斜面的倾角是30°,所以s=9 m
总功W =Fs=1 600 N×9 m=14 400 J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1= = =50%
错因分析:把通过斜面所做总功的力当成重力1 600 N,还是对功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不能正确地找到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知道对于斜面这种机械来说,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
第(3)问错解:因为 =
所以η2= η1= ×80%=72%
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W= = =12 500 J。
错因分析:没有准确地找到装置的机械效率中的有用功,应该还是对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试题对今后学习的指导作用
考试是一种检测、反馈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反映出我们在这一段学习中的“得”与“失”,这道题给我们的提示是:
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对概念的理解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领会其实质,抓住本质。如对功的两要素的理解,机械效率中有用功、总功的理解。
2.重视解题能力、解题技巧的提高。要学会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斜面高、忽略定滑轮处的摩擦及绳重、斜面的机械效率、装置的机械效率等。
3.重视解题总结。在平时做题时不要一头扎到题海里,一定要游一会,抬头看看路,不要偏离方向。也就是说,要养成边做题,边总结的习惯,多去研究相似问题的切入点,找出这些题的共性所在。平时多强调解题总结,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2016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试卷.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只是,跳进题海,绝不等于盲目做题,要学会用脑。对于我而言,题海无涯,不能忘的是“上岸”。我这里所说的“岸”,便是我们手里所捧着的“课本”。
高中理综的各学科课本均有着深刻的内涵。仔细看看数学书中的各种证明(圆锥、球体积的求法),物理、化学中的实验描绘(弹性碰撞、银镜反应),语文课本中几乎涵盖古代现代各家的多种语言风格,英语课本中的语法与词汇用法,你不光要熟练掌握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体味到每门学科独有的气息。因此,别认为课本没什么难度,事实上,很多题目的难点就在课本的某一处。这就是为什么我做题时要把高中三年的课本都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随时翻。
“做题,翻课本”,这种方法使我在题海大战中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题海中,课本恰如一个罗盘,每到一处以课本定坐标,以后再来,可以大省周折。能把每一学科的各本书读到融会贯通,多半也已进入了解题的大境界。
做题得回归课本,道理想必同学们听得多了,但是你知道真正回归的是什么吗?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300分。Ⅰ卷(选择题)的满分为126分,选择题一包含了18道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其中物理部分有5题(14-18题),共30分;选择题二有3道物理多项选择题(19-21题),每题6分,共18分。因此,物理部分赋分占Ⅰ卷总分的38%。Ⅱ卷(非选择题)的满分为174分,共10大题。其中物理部分有4题(22-25题),总赋分72分,占Ⅱ卷总分的41%。两卷合计,物理部分共120分,占总分的40%。
2试卷的整体结构特点――稳中有变
Ⅰ卷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选择题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4选1,第二部分为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型3道,全部是物理题),这有利于调控整张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而Ⅱ卷仍然是4道大题,排在化学、生物前,仍采用尽可能同一学科相对集中的安排。因为2005年理综卷中首次由单项选择变为不定项选择,直接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失分现象普遍较为严重。因此,今年将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明确分开,对调控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有益。对于2006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的题型分数比为:选择题42%,非选择题58%。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即物理:化学:生物=120:108:72),试卷的赋分值也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并且自04年以来一直保持这样的稳定势态。这些都体现出理综试卷的稳定性。
试题考查的均为单一学科的知识,未出现学科间综合题。这种“拼盘”组卷模式,充分考虑了理科中这三个学科的特点,考虑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有利于比较深入地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中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从中学基础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要出发,这种“拼盘式”的结构在近几年应该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3物理试题分析
今年的理综试卷物理部分试题大部分以常规题、传统题出现。试题强调基础,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突出学科内综合,考查能力。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考查知识点及赋分情况
3.2物理试题的特点
3.2.1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知识点布局合理
一张试卷想对中学所有章节及知识点进行考查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者,对于一份包含有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综合试卷,物理科题量必然受限。因此,考查的内容只能是学科里的主干核心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布局应与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和考生的后续学习的需要紧密联系。各部分内容分布的比例在符合上述原则和考试大纲有关规定(力学38%、电磁学38%、热学8%、光学8%、原子物理学8%)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调整。
由上表可以看出,作为物理学科的核心主干内容的力、电学部分总赋分102分,占总分的85%,而热、光、原子物理各部分只有1道选择题。还可以看出,试题中包含的知识单元有:质点的运动、力、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振动和波、热和功、气体、恒定电流、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子和原子核。可以说覆盖了《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5个知识单元(除实验、单位制)的87%,从考点的统计来看,主要考查的有:力学中的“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学中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
选择题强调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其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五部分内容。单项选择的难度都不大,如17题题目要求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古树死亡时间,这道题考查了半衰期的公式,只要理解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就可以得出答案。
而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就明显多于单项选择,这就需要考生透析相关的概念、规律和公式,对物理过程简单地进行综合分析推理。
3.2.2试题体现以能力立意的特点,突出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试卷考查的能力层次范围广,包含了《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的考查,并且试卷以考查较高层次能力(如推理、分析综合能力等)的试题为主,进一步加深了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
另外,试题对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强。众所周知,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一个学习物理的人来说,其数学水平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越是高层次,这种能力越重要。今年的重庆理综卷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为明显的试题就是最后两道解答题(24、25题),其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方程组联解、比值法、讨论法以及数学推理法等,强调了数学能力的重要性。24题题干中提到“粒子的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考生就应该想
后得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球始终应在B球的左侧,所以第二组答案不合题意,应舍去。这种经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如何,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这几年高考评价报告中,通过对考生的答卷进行分析统计,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并且他们不会在有些试题里,在某些步骤中适当的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2.3试题注重对考生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今年重庆理综卷的实验题,在题型设置上,仍然沿用了2004年以来的考查方式,一个实验大题包含了2个小题,这两小题分别选自2个板块的内容,主要是力学和电学部分,其中第一小题相对较易,第二小题较难,是实验题的核心,这种方式扩大了对实验知识的考查范围,降低了单个实验题的分值,提高了试题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重庆卷的两道实验题主要还是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但推陈出新,对考生实验能力的基本素质做了测试。
22题的第一小题:(1)用已调零且选择旋钮指向欧姆挡“×10”位置的多用电表测某电阻阻值,根据下图所示的表盘,被测电阻阻值为____Ω。若将该表选择旋钮置于1mA挡测电流,表盘仍如图所示,则被测电流为_______mA。
它打破了多年来对力学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的考查,改为考查万用电表的读数。虽然万用电表的读数比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都较容易,但是据笔者统计到的1978年到2005年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中,还从未考查过万用电表的读数,唯有2005年北京自主命制的理综卷中考查到了该知识点,由此相信此题的通过率不容乐观。
此小题看似降低了难度,但的的确确是考查出了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基本仪器的读数,更是折射出学生是否真正的使用过该仪器做过实验,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实验而得分。这正符合新课程中对考试评价改革的精神,并非要用很难、陷阱很多的考题去拉开考生的差距,这也为高考命题者“不知如何在笔试下命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过实验”指明了方向。
实验部分第二小题是用学生熟悉的“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这就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将这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
从题目的设问来看,其实该题是考查了打点计时器中纸带的处理问题,即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误差的分析。实验题的一个重点而且较难的问题就是误差分析,考纲对误差的要求是“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结果,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择器材、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减小误差;实际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时注意减小误差。这也是侧重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达到了“只有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得分”的实验命题思想,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总结
综观2006年重庆理综试卷可以看出,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多种能力的考查,坚持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角度及方式都比较科学、可信、灵活、新颖;试题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考查内容有较为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也能反映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一、课前分析
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每个学生都有衡量自身成败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尚不成熟,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整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考后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成绩差的学生情绪低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讲评习题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他们分析成功之处、失败之因,学会正确的自我肯定和否定,从而使学生重获自信,恢复进取心。我从不一味地批评学生,这种做法消除了学生不稳定情绪,从而活跃了课堂。
二、课中参与
在上课讲评时可以采取老师集中讲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讲评课中学生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开展学习,纵使有一些参与了活动,学生也放不开,为了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首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因为一个人在融洽的气氛中思维是最活跃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为了使习题课真正成为学生能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真正获得成就感的课堂,我们必须改变自我为中心的习题讲评课,先让学生自由畅谈他们本次练习的感受,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让学生在积极高涨的情绪下进行自评、互评,在这个环节上可以采用五个尽量:即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六个并用:即手、脑、耳、眼、口、笔并用。
1.讲错例和错因。讲评课不能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而是应有选择、有所侧重、舍得放弃。否则,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可以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认真检查自己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得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这样,习题讲评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集中了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切中要害地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同时,这也大大缩短了练习讲评的周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另外,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由于细心、冷静、时间安排、解题速度、书写和规范性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应要求学生减小、控制并作了必要的指导;对由于学习基础差、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欠佳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提出要求和目标。
2.讲思路和规律。进入总复习教学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训练上来。试题的综合程度、难度普遍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对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故我们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与板书也应力求简洁扼要。例如在二测试卷中考察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位因素,可以总结出在什么情况下答区位优势;什么情况下答区位限制性因素;什么情况下答区位选择;什么情况下答区位因素的变化等答题规律。
3.讲技巧和题型。地理复习资料层出不穷,可谓题海无涯。教师对习题的精选是练习的前提,而且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或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为了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可以专门为学生归纳总结出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印发给学生,总之,要强调在纠正过程中应重在解法的领会,而不应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
4.讲规范答题。近年来高考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评改标准及手段的规范化(网上阅卷),要求讲评课必须强化培养学生规范化、标准化应考的意识,明确各类题型的操作要领,做到“胸有成竹”。例如:讲评课中强化准确审题的规范意识,首先明确命题意图,继而分析命题角度,再理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如文综周周练6中一个题“简述第一次转移前和第二次转移后电子产业布局的变化”一部分学生是按第一次转移前后与第二次转移前后的角度去回答的。还要特别强调基本功方面的规范要求,如卷面、书写、字数等等,如在每次文综练习中都存在打补丁、私拉乱扯、改题号、两种颜色的字等现象。并从应试的功利角度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标准答题卡)。
三、课后反思及补救措施
1.课后教师的反思及措施:讲评习题时,我们不回避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讲评习题时除促进学生外,我们还反思自己在教学中那些还需改进的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后期备考策略
后期备考,考生要多做一些高考真题,特别是新课程全国理综生物卷,从中把握高考的走向,明确高考“如何考”,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前提。要抓纲扣本,明确高考“考什么”,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基础。在后期备考中,解题能力提高和综合得分能力提升是备考的目标。考生要由全面复习开始转入到重点复习,要将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章节知识进行合理的综合、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该阶段的复习重点是夯实基础,突破高考瓶颈和难点。
(一)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后期备考阶段,大部分考生完全不知道的知识可能比较少,往往出现忽视教材知识、纯粹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倾向。容易出现考试时,专业术语书写错误,答题脱离教材,语言贫乏,或者是结论性的语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确,丢失自己本应该得的分数。因此,后期备考考生仍然要以教材为主,进一步夯实基础,教材是我们做题的源泉。要学会看书,勤于翻书。此阶段看书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错题找到自己的薄弱考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看书,并对自己的错漏在书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弥补自己的薄弱考点;二是对看书的知识做相关内容的链接式翻书,有助于对知识体系更深入地理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再一个问题就是要强化主干、重点内容的备考,多关注高频考点。什么是高频考点呢?从近几年新课程全国理综生物高考试题来看,细胞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基本规律、生态以及实验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分值很高,几乎年年都考。因此,这些主干知识理应成为我们备考的重点。
(二)提高能力、归纳技巧
要想提高自己的生物成绩,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是关键。后期备考要多在审题能力上下工夫。提高审题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题干(有些题干是新背景)信息转化为自己所熟悉的考点知识,然后用自己熟悉的考点知识去解决问题。审题时,我们要进行“二看二想”。“二看”就是:一看题干情景,二看题支要解决的问题,要特别注意各分支中的关键信息。“二想”就是:一要想命题意图,读题时,要读出命题者究竟想考查你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二要想知识或原理,想与题目所初步匹配课本中的原理和概念。只有这样,考生才可能进行真正的有效答题。在考试中,考生要珍惜第一判断,要认真审题,注意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已知解决未知,避免思维定势,千万不要马虎大意。做题时,我们要防止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不好习惯。做题后,要善于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中,可做些解题技巧的归纳,如曲线坐标题、图形图表题的解题技巧、遗传系谱图鉴别技巧、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技巧、材料信息题解题技巧、实验题解题技巧等。
(三)勤于反思、查漏补缺
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我们的解题能力才可能螺旋化上升。后期备考,每周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回顾前一阶段自己做过的题、考过的试卷。反思自己在备考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一定要进行有效地查漏补缺。查漏补缺的关键在于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具体落实。最好的形式是考生要准备一个错题归纳本。选入错题本的题目一般有三种:自己一错再错的题;老师重点讲解过的题;自己做错过的新题型。在高考前最后几天中,你手中最有价值的资料就是你整理过的错题本。通过查缺补漏,可能会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升华,避免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取得主动权,让失误减小到最低程度。高考时,降低考试中的失误率往往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四)强化阅读、联系生活
知识即生活,学科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注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知识的阅读与在情景中的应用。目前高考题的考查往往通过相关新情境来呈现,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及时将课本知识与题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对接。现在高考题往往都是高起点,低落点。做题时,我们不要被题目中材料信息的外表所迷惑,这些新情境只不过是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其知识落点仍在教材中,往往试题材料越新,涉及的知识点反而越简单。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关联,学习时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低碳生活;全球暖化;新型能源、环保农业。可以联系的还有血糖与糖尿病;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农业生产、果蔬和粮食种子的储存等。
二、解题策略
(一)选择题解题策略
新课程高考理综生物试卷。选择题6道,每题6分,共36分,位于卷首,答题时间一般要控制在12分钟左右。从近五年新课程理综生物卷来看,选择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成绩中等偏上的考生一定要争取将6个选择题全部做正确,这是奠定高考胜利的基础。平时训练,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做题的节奏,特别注重对每个选项进行思维,切忌猜答案。做题时,一定要强化思维过程的训练。
1.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目前高考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些题干的设置比较隐晦,往往难以把握。该类试题一旦审题失误,必错无疑。因此,认真审阅题干、清除干扰、挖掘隐含、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审题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⑴审限定条件
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与否定之分,如“是”或“不是”,“正确”或“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例1】用含有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分离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可在这类细胞器内完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解析】从题干描述来看,用含有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细胞,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只能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再加上根尖分生区细胞,就只能是线粒体。在线粒体内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后两个阶段,答案为B。
⑵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但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例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图像的识别。据图可知甲与乙是捕食的关系。根据题意,丙专以浮游动物为食,且一次性向水池中投入大量的丙,这样丙一方面大量捕食乙,另一方面又与乙争夺有限的水池空间,最后乙逐渐灭绝,丙因为没有食物也死亡,所以最后剩下来的只有甲,答案为C。
⑶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目无关的信息,用来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例3】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通过审题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自身对照的运用。由于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能确定实验变量为:“胰岛素”。实验组应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审题时注意,观测指标设置为“小鼠症状的变化”,如何进一步确定相关症状与葡萄糖有关,故应“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给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会使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而出现休克等症状,而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血糖来恢复。注射胰岛素出现症状只能说明胰岛素与症状的相关性;用注射葡萄糖溶液使症状消失说明了此症状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本题中的生理盐水属于干扰因素,答案为A。
2.根据题型特点,采用不同方法
⑴淘汰排除法
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将供选答案中不合理的答案逐个淘汰排除,达到去伪存真,以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多种形式的选择题。
【例4】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解析】本题借助裸鼠特点考查胸腺作用及免疫类型及过程。胸腺为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场所,无胸腺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因此无胸腺裸鼠不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A项错误。因其免疫力低下,故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B项正确。对异体组织的排斥反应以及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过程都属于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对异体组织及癌细胞等进行识别并排斥,裸鼠无T细胞,故无排斥反应且不能清除癌细胞,C项、D项正确,答案为A。
⑵比较筛选法
将题目所提供的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将与题目要求不符者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于所提供的备选答案具有二重以上的前提条件,或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例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S中的Na+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答案为D。
⑶直选法
对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原理、过程、规律的记忆型选择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例6】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选项是
A.分裂间期DNA复制与相关蛋白质合成
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C.可能基因突变
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解析】此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两者的异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在分裂间期都要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其染色体的行为和有丝分裂基本一致,都有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排列整齐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的现象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二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及染色体的交叉互换,答案为D。
(4)推理法
解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运用有关的生物概念和原理进行步步逼近的逻辑推理,进而求得正确答案。对于比较集中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题目宜用此法。
【例7】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与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与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解析】因为给药后,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考虑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与突出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因检测到递质的量与给与药物之前相同,所以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均正常,答案为B。
⑸综合分析法
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方法称为综合分析法。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及多选题多用此法。
【例8】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是一道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阅读理解的题目,主要考查植物生长素,植物性状表现与基因、激素的关系,基因突变与化学物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解题时注意把握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用排除法做题。信息之一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由此可知A、B答案是正确的,信息之二是“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由此可推测P基因起作用的机制,如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抑制物的合成等有关,故选项C正确。题干文字中没有有关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与P基因突变的关系的叙述,答案为D。
总之,选择题的解法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同一题目可以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进行解答。因此,我们解答选择题时,可以采取“不择手段”来进行利用,即根据题型的要求,灵活、多样、熟练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达到快速、准确求解的目的。理综考试,往往争取时间,就赢得了胜利。
(二)非选择题答题策略
从新课程全国理综生物非选择题部分看,体现了超量命题、限量答题。近三年新课程理综生物卷共设置了四道必考题和2道选考题。对于选考题,设置的难度一般不大,是考生容易得分的题,由于排在理综试卷的最后,所以考生坚持到最后就获得了成功。选考题考生只需从中二选一来做答。考生一定要注意涂上你所答题的题号,否则电脑扫描将默认为你做的是第一道选考题。从近几年理综生物非选择题来看,命题注重强化对考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的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考生之所以无法拿到满分,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考生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不会根据题意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不会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规范的文字表达。
1.认真审题、挖掘一切有用的信息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题失误往往是造成考试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高考中最令人痛惜的。要正确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考生首先必须要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作答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生物高考试题往往以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图表、实验等形式呈现,考生应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包括试题中隐藏的信息,排除无关信息,并根据题目不同角度的设问,用不同的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从考试情况看,考生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而导致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审题不清、抓不住要点、凭思维定势解题、答案多会偏离要求,这些也是导致一些考生自我感觉与实际考分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考试中,审题时要尽量做到稳、准、慢,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这样可以避免解题的随意性、盲目性。
2.建立试题与课本的有机联系、做出合理的判断推理
新课程理综生物命题仍然是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尽管命题的素材很多来自课外,但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解题时必须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找出解答试题的知识点并组织答案。所以,准确审题很重要,在明确试题问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给的条件有哪些后,就要把试题的设问和从材料中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进行准确“链接”,并适当地重组和整合,要注意避陷阱、破定势,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生物知识结构,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寻找知识交叉点,结合有关理论知识做出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
3.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对于问答型的简答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很难说审完题目就能凭“直觉”做出结论,写出答案。所以,在审清题意、明确课本与试题之间的联系后,就要根据题目的类型和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如:⑴顺推法:即从寻找试题所含的已知条件入手,联系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逐步推出题目所要求的答案;⑵逆推法:即从答案要求入手考虑结论,再从结论向试题已知条件靠拢,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⑶图表法:这类是以绘出正确的图或表作为答题要求的。如细胞分裂图、遗传图解等;⑷计算法:当试题给出有关数据时,有时必须要通过“计算法”获得结果,再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这在遗传学、生态学、物质含量推算等方面的试题中较为常见;⑸比较法;⑹反证法。
解题方法有很多,在后期备考中,考生要多做归纳总结。做题时,要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灵活采用最合理、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进行答题。
4.规范答题、强化得分点
2009年,我省高考模式保持稳定,继续实行3+X,即语数外+文/理综合。其中,语数外三科由我省自主命题,文/理科综合使用教育部命制的全国卷。
专家预测,2009年高考,各科试卷难度总体不会有太大变化,局部学科略有调整。其中,数学卷将调控文科难度,英语卷阅读速度可能会有所提高。命题依旧体现“重基础、考能力”的命题思想,坚持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推荐:湖北省2009年高职统考只分三个科类
展望命题趋势纵谈备考策略
编者按: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公布2008年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该市语、数、外等9科教研员及部分高中骨干教师,评析了今年高考试题,展望了2009年我省高考命题趋势,并提出高考备考建议。
语文:试卷趋于成熟着重考察能力
试卷回顾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北卷),进一步彰显了高考语文湖北卷“重视基础,突出能力,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相融合”的命题风格,试卷趋于成熟。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选材限于常用的范围,较好地引导教学注重基础,题目难度不大,导向性好;第二大题紧扣时代关注环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时代与社会;第五大题阅读主观题的设置,表述到位,限制性好,极大地提高了命题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答题和教师阅卷。第六大题在原有题目特点上适度创新,拓展了应用题的形式和范围,使试卷呈现出不少新意,而该题也是将来高考最容易出新之处。
今年高考语文的理科平均分为98.84分(满分为150分),难度系数为0.66;文科平均分为94.26分,难度系数为0.63。作文的平均分为43.01分。
备考建议
搞好语文高考备考,首先要明确几个观点。
1.搞好语文基础备考
语文备考任务只分布在几个板块上:对常用字的音与形的精确识记,对常用词、成语、熟语的准确辨析,对常规标点符号和病句类型的准确辨析,读懂浅易文言文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常规的科学文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古典诗歌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文学作品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题目的要求并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这些构成了高考语文的主体内容。没有庞杂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复杂的变化形式。只有几个核心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这些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又依赖教学和备考的几个关键环节。
2.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经过多年的改革,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完全而彻底地转移到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上。
高考语文体系中也有知识和方法,但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备考效率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有些甚至还起副作用。单纯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用知识)、修辞知识、阅读鉴赏知识、写作知识都不可能成为高考语文的直接考查对象,同时,孤立地学习这些知识是无法形成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
在高三语文极为有限的备考时间里,大量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的讲解充斥课堂,挤占了宝贵的备考时间,而真正需要时间形成的能力与素养无法落实。高考语文考查的直接目标是能力和素养,非知识、方法。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和活动是直接针对能力的训练,这如同体育项目,长期的训练是第一位的,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讲解要以训练为前提。
数学:关注新增内容训练规范答题
2008年高考数学理科卷难度与2006年、2007年相当,重考查“数学推理”和“理性思维”;文科卷难度有所下降,减轻了文科生的心理负荷。
专家预测,明年高考,除全面、综合测试基础知识外,将重点考查新增内容。其中,重点考查主干内容,如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与平面、圆锥、曲线。考查新增的内容:平面向量、概率与统计、极限与导数。此外,命题将调控文科难度,平衡文、理科试卷的难度差异。
失分分析
阅卷中发现,考生常见失分点即“拉分点”,恰恰是由于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运用不当造成的,也有考生的心理控制能力与答题习惯等原因。主要有:
1.“三基”掌握不到位。常用公式记得不准确;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熟练。
2.运算能力低,缺少必要过程。
3.综合能力不强,运用能力较差。
4.时间分配不科学,前松后紧。
5.答题不规范,答题位置出错。
6.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
备考建议
1.抓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网络化和横向联系。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技能。
2.平时多思考。
善于纵向探究思考,如知识点的延伸,题目结论的扩充等;逆向思考,如一题多变;多维思考,如一题多解等。在思考问题时,可以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3.注重答题规范与细节。
①数学符号及语言表示、计算过程、逻辑推理要严谨,防止结果不化简,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现象;②数学推理及计算过程要完整,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概率题要有公式及必要文字叙述等;③减少不必要的笔误,合理安排卷面结构。要记住:好的习惯有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
4.备典型例题和错题本。
5.重视非智力因素。
要注重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注意答题策略:a.“六先六后”: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先小后大、先点后面、先高后低。b.审题要慢,解答要快。c.难题可缺步解答,也可以跳步解答。(武汉市教科院孔峰洪山高中张爱军)
英语:熟悉各种语境提高阅读速度
命题趋势
2008年高考英语试卷,武汉市理科生人均分为88.38分,比2007年上升6.98分,高于全省人均分2.80分;文科生人均分为77.13分,比2007年上升3.33分,高于全省人均分0.28分。武汉市文理科均分都有较大提高。全市最高得分文理科均为145分。分别出自武昌区和青山区。
2009年湖北省高考英语命题仍会遵循“稳定中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命题原则、题型结构不变,总体难度基本保持一致。其定性仍为“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并将继续加大对此能力的考查力度。何谓“交际”?Communication(交际):Knowledge(知识)+Situation(情景),也就是说要在特定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能力,整套英语试卷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大小语境,此中考查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备考建议
1.练听力要会选择录音材料
要提高英语听力,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选择录音材料。既要听一些与考试要求接近的录音材料,注意语速不宜太慢。同时注意扩大范围,更好地利用资源,例如合适的英文歌曲乃至原版动画片或其他电影光碟等,都可以作为听力训练的材料。
2.平时阅读要注意速度
在平时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坚持阅读速度要求。一般应保持在60wpm(每分钟词数)左右,按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时甚至应该达到70-80wpm(以参考给时35分钟计,2009年“阅读理解”大题的读速要求达到69.3wpm)。
高考试卷的阅读材料中,出现生词完全正常,平时培养处理词汇的能力,考试中才能应对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正是真实语言运用中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3.多听多读提高写作能力“完成句子”和“书面表达”从不同层面涉及写作水平的考查。学习中应该注意:语言的输入决定语言输出,想要写出更为地道的英文,必须通过听读这类接受性的(receptive)语言活动来提高自己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即语言意识。只有通过与真实语言的充分接触,才能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鉴赏眼力,对于英语语篇材料中的篇章结构以及词汇语句表达中的多样性、连贯性、准确性和得体性,学会观察品味而后模仿,进而获得运用英语自如进行表达的能力。(武汉市教科院沈启智肖启)
物理:考纲不会大变培养多种能力
试卷回顾
2008年理综物理试卷难度系数为0.437,难度略大,湖北省考生人均分为52.49分,武汉市人均分为53.29分。考生对很多试题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命题者对每道试题的编制都深思熟虑,以能力立意,推陈出新,在考生原来比较熟悉的模型中,进行知识点的的重组和变形,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一些学得比较死的学生,就很容易失分。
备考建议
1.研习考试大纲,把握备考方向。
与2007年的考试大纲相比,物理学科2008年高考大纲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修订,预计2009年考试大纲物理部分不会有大的变化,目前可以根据2008年考试大纲进行复习。
2.全面夯实基础,突出主干内容。
在物理复习中,夯实基础至关重要。考试大纲规定了物理试卷中易、中、难试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3:5:2左右,一般年份高考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占到80%,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本学科,全面复习,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双基”的理解与灵活应用,不要一味地去解难题、偏题、怪题。
3.知识方法并重,逐步提升能力。
中学物理的知识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研究方法、物理模型、规律的表达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比分析,区别不同点,掌握共同点,以期提高学生能力。
中学物理思维方法有隔离法与整体法、联想与类比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图像法、合成与分解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微元法、极限法、对称法、外推法、数学(函数、几何、归纳、数列、极值)方法等。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能力和素质,除了考查五种学科能力以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看图识表能力、建模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突出主干知识,寻找提高能力的支撑点;强化思维训练,寻找触类旁通的链接点;精选能力型试题,寻找提高能力的切入点。
重视实验复习,寻找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和科技,寻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着眼点。(武汉市教科院陈继明市49中陈锋)
生物:卷面书写减少联系社会热点
试卷回顾
今年全国理综卷Ⅰ生物部分和2007年相比,难度有所下降。而卷Ⅱ生物部分和2007年全国卷相比,难度有所上升。
与去年相比,填空式问题增多。如全国卷I2007年有20个空,今年增加到25个空;今年全国卷Ⅱ也设计了16空。这减少了答案字数,又增加了考生思考的时间,同时,也并未降低对学科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查。
此外,卷I、卷Ⅱ均设置了一些陈述理由或原因的简答题,对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摒弃以往答案冗长,考生难以把握的论述题模式。而将非选择题的很多设问改为考生熟悉的填空题模式,采分点增多,每空的分值变小,降低考生错答的风险,考生文字书写量大大减少。
失分分析
1.教材外知识储备不足
如高考卷30题第Ⅱ问,难度适中,是关于生态的热点问题,与十七大精神以及绿色奥运理念相吻合。本题关于食物链的考查,对考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此外,本题还要求考生具备“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富集作用”等这些教材之外的知识储备。
2.审题产生歧义
如高考第31题考查生物育种,这一内容历来是生物高考的重头戏,多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部分考生对题目的要求产生歧义,从而出现错误的回答,这是本题对考生来讲较难的原因。(华师一附中魏威黎昌林武汉市教科院付燕)
地理:关注区域地理强化活学活用
今年高考,地理单科全省最高分为92分,武汉为90分;全省均分为39.14分,武汉均分为37.57分。试题整体难度明显高于去年。
与去年相比,试卷的题型、分值不变,但题量减少,地理学科内综合题由2题减少到1题,综合题“踩”分点分值变大,选择题部分“串题”突出。单题分值提高,对区域知识、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原理的运用考查有所上升。
失分分析
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失分原因是答题中非智力因素影响过大,导致考试丢掉了很多不应该丢的分。
1.审题不严,答题不规范。
2.迁移能力差,逆向思维能力不足。
如第36题(3),若考三角洲形成的条件,考生能熟练地回答。但考没有形成的原因,许多考生就不知从何说起,得分不高。
3.空间定位能力差。
4.答案要点残缺。
备考建议
1.注重基础整合主干知识
高考不回避已考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如时间的计算、气候类型判断一直都在考。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过的内容。
2.重区域地理强化读图能力
近年来,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复习呢?专家建议:首先,进行区域定位训练。其次,进行区域地图的训练。第三,进行区域对比训练。
3.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由于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关注地理热点活用基础知识
热点问题发生地的相关地理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问题等。但对地理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角点都在课本。
在跨学科综合上,高三复习不必做过多文章,而应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因为文综试题仍以“拼盘”为主,力戒过多、过早地灌输所谓的综合知识。
(武汉市教科院余克四)
历史:关注社会热点提高综合能力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全省最高分为77分,平均分为41.82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学科内综合题一道32分,学科间综合题一道20分。
试题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今年,历史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地图、图片等形式。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不依据教科书的重点,采取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脱离教材考”是在向新课程过渡期间,高考的一个重要策略。以材料呈现、创新考试情景、注重能力考查、重视考试本身的思想教育作用,是近年高考题的共同特点,这种命题形式日趋成熟,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反复出现。
失分分析
依考生的阅卷得分情况,反映备考中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学科基本能力培养有欠缺。一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高考试题设问的角度,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解答问题,依托的知识却是教材中的。三是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四是审题不能有效地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
备考建议
1.近年来,“脱离教材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考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好像读了教科书、背了教科书对提高成绩没有多大帮助。这是片面的看法和想法。须知能力脱离知识是不存在的。只有准确记忆了重大史实、重要制度、历史阶段特征,才能正确回答这种倾向下的历史试题。
2.重视阅读提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训练,切忌漫无目的地搜寻材料进行所谓“适应性”训练。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指望“碰彩性”抓到与高考一样的材料和命题立意是不可能的,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3.规范答题。平时练习时,要严格按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
(新洲区教研室刘汝明武汉市教科院曹松林)
化学:培养发散思维减少无谓失分
稳定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特点。包括试题难度、内容要求、试题结构等估计都会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不会有大的变化。尤其在今年理综化学难度稍大的情况下,估计2009年的化学试题难度不大可能超过2008年。
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要注意研究在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方向和模式。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响很好,虽然今年体现不充分,但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学科内综合是近几年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目前形势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方面的教学力度。
化学计算是化学命题的组成部分,但新课程中要求有所降低,因此高考主要以基本计算为主,要重视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不能盲目地要求过高。
失分分析
全卷均分为59.4分。难度系数约为0.55,比去年稍难。考生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典型错误主要有:(1)基础知识有缺陷。如选择题失分较高,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仍较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等等。(2)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不少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较弱,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有欠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经常出现。(3)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较严重。(4)在规范答题方面失分较多。(5)不重视教材。
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抓主干,注重基础性。
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知识,对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落实,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
2.剖析真题找规律,注重规律性。
高考年年考,试题年年新,但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宗旨是相同的。注意研究近几年的高考新课程理综试题化学部分的命题趋势,尤其是要研究2004—2008年高考非课改理综十套试题中的化学试题,归纳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于把握命题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3.精选考题强化练,注重代表性。
适当进行专项训练和配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科能力。训练中应注意二点:一是精心选题,高度重视高考题的研究。二是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分析过程,归纳方法,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力求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武汉市教科院蔡玺祥省实验中学韩高义武汉六中刘炜)
政治:整合基础知识锻炼审题解题
今年高考,全省政治最高分为84分,武汉最高分为82分。全省均分为52.26分,武汉为51.12分。试题关注社会,注重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知识的整合、拓展与应用。非选择题首次出现“举例说明”类的开放性设问,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审题能力。
失分分析
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失分点有:
1.基础知识欠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在大多数试题中都有体现。
2.审题能力欠缺。如第26题。
3.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差。如第25、31题。
4.审题意识不强,答题方向错误,知识范围把握不准,堆砌知识点,填充卷面,材料分析不够或不知所云。
5.表述不规范,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错别字多、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备考建议
1.第一轮复习时,要以基础理论为主线,整合知识专题。基础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基础主干知识所占比重很小,却构成了学科的骨骼,这部分知识必然成为高考重点。
2.第二轮复习时,以时政热点为主线展开,整合课本知识与时政知识为目标。首先,对时政热点的复习,要突出重点,反对漫天撒网,平均用力。其次,坚持“实际联系理论”,重点培养知识运用能力。
3.提高审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审题时,首先要略览全题,明确主题,把握命题思想。其次,审读设问,明确范围,把握答题方向。
提高解题能力,即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一、选择题
单选题和多选题首次被明确区分,从技术层面降低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多选题的难度并未高于单选题,且单、多选题均各自呈现由易到难的特点。
(一)考点分析
力学五大支柱: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前三个是必考内容,后两个是选考内容。牛顿定律是重中之重,2013年辽宁理综卷上到处都有它的身影;高考大纲五种能力要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
上述对比分析可看出14、15题直接考查摩擦力考点,21题在圆周运动离心问题中隐含考查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判断,摩擦力考点在选择题中占到了37.5%的比重,体现出重点知识在高考中并不回避重复考查的态势。
五个基本规律中牛顿定律考查较多,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均没有考查。基本模型、基本能力占据主体,如选择题中――水平面上水平拉物体的模型、粗糙斜面上沿斜面施力的平衡模型、矩形线框在光滑水平面上穿过条形磁场的模型、带电粒子正对圆心射入圆形磁场的模型、库仑力与匀强电场力作用下的平衡、卫星在稀薄阻力作用下的变轨模型、汽车在外高内低的轨道上转弯模型等,均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应知应会的典型且不复杂的模型;
2013辽宁高考物理客观题部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很全面,贴合高考大纲;没有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率,也没有明显的权重分配。
(二)备考建议
选择题考查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不追求全面考查,没有均衡的考点分布,那么投机不可能,“押题”没必要,也不可能押中。在备考过程中要做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物理素养。
①注重教材,回归课本。“回归”不是简单的重温课本,一定要站在系统复习的高度从新审视课本,最终目标是从课本出发走向高考复习的制高点。
②精选试题,提高效度。
③每周进行一两次选择题训练,掌握解题技巧,提升答题速度。
④2014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关于交变电流一章 (内容)理想变压器由1级考点变为2级考点
二、实验题
改变一大一小的结构,平均分配分值,降低电学实验题的难度。试题更加突出新课改的探究理念。
(一)考点分析
力学实验考查压缩弹簧弹射物体后又平抛的模型;电学实验考查电压表与电流表改装模型。形式上仍是一道力学,一道电学。
■
实验题多次重复出现的考点有:1.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2.安培表、伏特表、多用电表的读数;3.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欧姆表的原理;4.电路分析及设计(分压限流、内接外接电路);5.图像与函数表达式结合,分析图像的截距、斜率、交点的物理意义等。
(二)备考建议
考纲中虽明确实验考查必考范围只涉及11个实验,但考题千变万化,非常灵活。在备考过程中力求做到:
(1)重视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注意事项都要拉网式系统复习;重视演示实验,重视教材“思考和讨论”“做一做、科学漫步、说一说”,重视课后习题涉及的各种器材。
(2)回归实验室,训练实验习题要跟器材相结合,在动手的同时动脑,深入理解,灵活分析。
(3)自主复习,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总结分析实验,在小组合作中落实新理念。
(4)突破图像问题,可以专题训练各种数形结合的分析,学生对图像的把握一般很困难,尤其是图像与函数的整合,根据图像分析物理量,根据物理量做出图像都是学生的弱点,要重点训练。
三、计算题
压轴题打破定式,用经典板块模型替代了带电粒子在组合电磁场中运动的常驻位置。
(一)考点分析
自从2010年新课标卷出现以来,24题和25题都是压轴题,总分32分。前三年的特点鲜明,24题力学,25题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即便是涉及到电场,也是与磁场分区存在。2013年25题突然不考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力、磁大换位,让人大感意外的同时也不得不说是一神来之笔。
■
综上不难看出: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的平衡、牛顿定律分析连接体问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都曾作为压轴题考查过。在未来的高考试题中可以预测,会出现运用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类平抛运动的考题。
(二)备考建议
1.复习要全面、系统、深入
高考作为重要的选拔考试,稳定是大趋势,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复习中不能局限于一种题型,一个模式,更不能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突出学科思想内涵。对于三大规律――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四种典型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匀速圆周一定要系统深入复习。
2.注重基础
2013年第25题是应用牛顿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是最基础的规律之一,考查基础知识不是空谈。复习过程中重视基本规律要落于实处,关键基础章节的复习要透彻,举一反三,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知识点传授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3.注重能力培养
虽然2013第25题仅仅考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与函数图像相结合的问题,但是学生普遍反映难度不小,随处可见的连接体摩擦力问题也能难倒大批学子,究其原因,“能力”是关键。复习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解题数目,而要重视解题方法,注重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训练以及一题多问和多题一问的模型化训练。
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高三复习不是简单机械的灌输,而是收官阶段的精益求精,复习过程中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典型模型――对象模型、过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思考,逐步形成能力。
四、选考试题
高考物理选修试题基本上侧重考查相关知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且在重点知识上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审题建模能力,分析物理过程能力,画示意图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标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查能力是一致的。
(一)考点分析
辽宁省近四年高考理综合物理选修试题分类对比:
■
选修3-3第一题集中考查理想气体,晶体非晶体,热力学定律等基本概念和规律,重点突出;第二题考查气态方程的定量计算,这类题的特点是注重研究对象的选择(建模能力),物理过程的分析,应用气态方程列式求解,试题情景设置新并且很好的联系了实际,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选修3-4第一题集中考查机械振动和波,光的折射率等基本概念;第二题集中考查波动和几何光学的相关计算,侧重对波的图像、光学现象的光路图及折射定律和全反射现象的考查。突出了物理过程,体现高考考查能力的要求。
选修3-5第一题集中考查原子的核式结构,玻尔理论,光电效应,核反应方程及质能方程的计算等几处重点知识,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题集中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突出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物理过程的分析,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题目和教学要求吻合,达到了教学内容和高考要求的和谐统一。
(二)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