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39:06
导语:在农村信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贷员;信息不对称;关系贷款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金融市场贷款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目前,虽然国家为了缓解农村贷款难题出台了许多措施,但收到的效果有限。无论金融制度如何创新,我们都无法忽视信贷员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作用。2008年暑期,我们通过对湖北某传统农业县贷款农户作了调查,调查发现,长期扎根农村的信用社在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信贷员凸显出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从信贷员的角度出发,以关系借贷为突破点,为化解信贷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信息不对称下农村借贷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不同行为人之间发生契约关系时信息占有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对称,就具体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借贷双方来说表现为:
1.农村经济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地域分散且运作不规范,按照标准风险控制程序运行的大银行分支机构很难在贷前通过严格的贷前调查判别贷款人的风险程度,而且贷后很难通过严格的监督保证贷款的收回,加上农民很难提供足额的抵押,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理性反映是减少或拒绝发放贷款。
2.按照商业运行的金融机构的标准来发放贷款要求农户提供一定数额的抵押物品,对于不能提供抵押的“信用低”的农户则收取较高的利息来弥补贷款发放的风险,对真正需要贷款的有能力偿还的农户可能因为利息高而放弃贷款,而那些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农户则可能获得贷款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考虑到这些因素,金融机构只能配额发放稀缺的金融资源。
三、破解农村贷款难的新视角--“关系贷款”
1.根据青木昌彦的定义,关系型融资是指银行为了能够在未来获得租金,而在一系列难以合约化的状态下提供额外融资的一种融资方式。关系型贷款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这类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是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密切的业务合作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专有知识。青木昌彦将这类知识称为意会知识,即基于直觉和经验而难以数据化的知识,这一类知识对借贷双方来说可能很明确,但对外部人来说则难以表达清楚。基础借贷双方的了解对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内生交易费用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关系型贷款有助于缓解农村融资中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效问题。而信贷员正好在农户与信用社之间起到了信息桥梁作用。
2.信贷员在关系贷款中体现的优势
(1)软信息的获取
农户一般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靠亲情、道德、网络、文化和村庄信任来维系(蒋永穆等2006),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生产特点,农村社会的封闭性特征较为明显,各种各样的社群,如家庭、氏族、邻里、村落构成了农民的“社会圈子”。在这些熟悉的社会圈子中,大家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互动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每个人的私人信息都成了具有高度共享性和流通性的共同知识。目前在农村地区的信贷员大都是本地人,扎根农村几十年,只要接触到农户社会圈子里的任何一层都能间接获取农户的信息,如农户在当地的口碑,信用,经营能力,家庭收入情况等,这些软信息的获取正是信用社在农村开展业务的一个比较优势。
(2)贷款发放后的监督制约机制
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后由于地域上的便利性,能及时了解到贷款人的资金用途和经营情况,在贷款人出现违约风险时能够通过农户关系圈子的各层关系对其施加影响。金融机构对违约农户也可采取严厉措施如对其采取禁止性贷款,取消其信用资格评定,基于多次博弈考虑的农户会衡量成本和损益,最终影响到其还款决定。
(3)“面子成本”的约束
在中国传统小农金融需求及其信贷安排的过程中存在着轻不言债的思想(王芳,2005),欠钱不还更会遭到“圈内人”的非议。大多数农户由于现今的户籍管理制度,流动的可能性非常小,对违约后长期面临的信用以及面子成本是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信贷人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公布农户的还款信息,对其形成道德上的制约。
(4)低交易成本优势
信贷人员基于对农户多年的了解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逐渐培养一批信用等级好的优质客户,对贷款的利率可以采取灵活的定价方式,农户凭借贷款证可以随时提取一定额度内的贷款,手续方便快捷。克服了贷款中的“寻租”“人情费用”,农户和信用社的关系也进一步拉近。
四、实证调查说明
本文通过2008暑期对湖北省枣阳市平林镇进行了实地调查,该镇地处鄂西南,有人口8万,以农业为主,我们在当地一位信贷员的陪同下对其所管辖三个村贷过款的农户进行问卷访谈,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1%。100份问卷中,有48%是农业贷款,20%的加工业贷款,17%为商业贷款,还有一小部分从事其他行业贷款,可见抽查的样本来源比较全面.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养殖业,且数额在五万到十万,信贷员出于风险考虑,并不是足额发放。加工业和商业贷款资金需求频繁,资金需求数量在一万到十万不等,通过与商户实地交谈发现商户获得贷款主要是看重自己的信誉和信用社的熟人关系,信贷员对其了解是发放贷款的主要方面。种植业农户认为信贷员把钱带给自己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信用和抵押,对大额度(2万以上)的农户发放贷款需要抵押控制风险,小额度农户反映主要是凭借信贷员对自己信誉的了解来发放。大部分农户反映自己还钱的主要原因是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同时也怕影响自己在本地方的声誉。商业户还钱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信用社的监督(包括对其信用评价来决定是否下次发放贷款),同时他们之中大部分也都认为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在调查的对象中约60%的人家里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除土地和生活住房外),有抵押资产的对象一般都是凭抵押品向银行贷款,而没有抵押品的对象一般都是凭借信贷员对借款用户的诚信声誉,以及以往还贷的情况的考察,决定是否贷款给农户;在对是否愿意将个人情况告之信用社的考察中,95%的调查对象都表示愿意,平均每贷1000元所付出的成本都在100元以下,每笔贷款只需向银行跑2-3次,体现了低交易成本与高效率贷款相结合的贷款行为。
该信贷员扎根在调查地将近30年,对贷款农户的基本信息非常了解,这样就降低了贷款农户的违约风险与交易成本,而且从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农户是愿意与银行进行沟通的,他们也有意愿还款,只是迫于资金周转有一小部分没有按时还款。在大多数农户没有抵押资产的情况下,信贷员通过对贷款户长时间的深入了解进行选择性的贷款业务,还款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可见信贷员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五、对策
1.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本土化的信贷员队伍
农村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懂金融的人才,他们能够掌握金融知识在农村传播,并且收集最新的农业信息,对农户的投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收回,这一点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具有切实的推广意义。
2.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当前信贷员的考核主要是从贷款的安全程度和贷款额度完成的程度,很容易造成信贷员的“磊大户”及把钱贷给信誉好的企业,广大农户被排除在金融需求的门外。所以培养一批本土化的信贷员,对信贷员进行业务和职业操守教育对于其与农户建立深厚的感情有着很好的铺垫作用。
3.适当下放信贷员的信贷审批权
目前信用社实行严格的逐级信贷审批制度,贷款手续繁琐、复杂。信贷手续合法、合规本无可厚非,但一些信用社人为地把贷款手续复杂化,贷户跑三趟五趟也办不完,等贷款审批后,农民早已丧失了投资的最佳时效,从而造成人为的贷款难。信用社应适当下放信贷人员的权限,对由信贷人员评出的优质客户应建立“绿色通道”,同时信贷人员应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和贷款发放的奖励。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发放,又调动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燕玲、佘传奇.基于关系型融资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4).
[2]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2005.(4).
[3]钱水士李国文:社区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在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增加农户收八及缓解贫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推行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介绍了农户小额信贷的概念,并重点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农户小额信货概述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向低收入客户、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借以帮助贫困者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活动,其含义具有金融含义和社会含义双重属性。国际社会一般将其视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种制度创新,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缓解贫困。
农户小额信贷是指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户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是农村信用社依法吸收的存款及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贷款发放及收回的整个过程均由农村信用社办理,并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具体如下:首先由农户向农村信用社提出申请,再由农村信用社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定,在信用评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等级,对农户发放不同信用额度的贷款证,持有贷款证的农民,在需要贷款时,可以凭贷款证及有效的身份证件直接到信用社营业网点办理限额内贷款,无需层层办理手续。
2我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存在问题
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全国及各省市地区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如果将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可持续信贷服务作为农户小额信贷的终极目标,那么中国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项目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1运作机构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社产生于中国农村,并伴随着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其职能、性质都在不断的发生转变,几十年曲折的发展历程都打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烙印,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着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实力和小额信贷的发放。
首先,由于政策性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盲目地将大量的资金贷给乡镇企业,而大多数企业又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资失误等原因形成了不少坏帐。其次,农村信用社产权含混不清。由于产权不够明晰,法人治理中权力义务责任的严重失衡,引发了一系列侵害信用社利益的行为,如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滥用职务、粗放经营、滥用职工、加重农民负担、挪用资金、奢华消费等等。最后,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相对于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的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水平差、且观念保守、知识老化,加之农村信用社不重视对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其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在众多金融机构中不具有竞争优势。
2.2运作流程中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运作流程,从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开始,中间经历了贷款申请、信用评定、发放贷款证、取款、贷后监督,直到收回贷款并做出记录,又再次进行信用评定结束,这八个环从环环相扣,并形成了一个有跟踪反馈并能不断完善、更新的循环系统。
从实践上来看,由于受到内部、外部一些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或是某些环节缺位;或是某些环节虽然名义上存在,但实际上形同虚设,或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够规范,贷出资金的投放资质量及可回收性均难以保证。
为客户建立信用档案环节。很多农村信用社对于建立农户信用档案这一基础性环节十分不重视,有些直接从当地的派出所抄来农户资料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内容也十分简单,对于一些诸如个人品质、经济收入、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内容、经营能力等重要的资信内容基本没有记录,不能全面反映农户真实的情况。虽然有些农村信用社也对农户进行实地调查,但是很多流于形式,调查的质量不能保证。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定环节。由于某些信贷员对农户不甚了解,使得评定小组对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仅凭他们的一面之词便予以授信。加上在农村一些工作极易受人情、关系和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定失真。除了上述主观原因以外,由于基层农村信用社外勤工作人员编制普遍较少,但对于农户进行信用评定工作量很大,很多信贷员虽想尽职尽责,却力不从心,无意中造成了信用评定的不客观、不准确。
关于贷后监督环节。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农村信用社按农户贷款证对他们发放了小额信贷,可是贷后检查、跟踪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上。尤其是一些信贷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款项贷出后,就完成了信贷工作,也不愿意在事后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了解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对于一些农户将自身贷款转借的行为,更是无法察觉。贷后监督环节缺位严重,间接降低了信贷资金的可回收性,增加了农户小额信贷风险。
关于信用等级的再评定环节。这一环节是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轮信用评定的开始,严格的讲,应该准确地记录贷款的还款数额、未还数额及到期日,同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农户信用档案中,以便下一次进行信用评定,确定新的信用等级。但是一些农村信用社没有严格执行这种制度,没有根据持证农户贷款到期偿还情况和信用程度适时进行调整,对授信额度该增加的没有及时增加,该调低的没有及时调低,该取消持证资格的也没有取消,大大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质量。
除此之外,对于农村信用社有限的资源来说,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量非常大,而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都用手工操作完成,即使一些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也只是运用电脑进行简单的记录与操作,工作效率低,信贷质量也不能保证。至今市场上还没有一套包罗整个小额信贷运作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帮助小额信贷机构提高资金监控的深度、广度、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全面的获得信贷资金的运作情况。
2.3保障制度问题分析
(1)法律制度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虽然属于金融机构,但目前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合作金融机构的地位和权益,使得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常常处于困境之中。也正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服务宗旨、服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没有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范,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不能轻松上阵,既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1.金融信用和标准不足。我国不同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农村信用社采用的是还贷和客户履行能力与信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和操作性不足。
2.信息完善度不够。由于信用和标准不足导致信用信息不完善,没有信息平台,不能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查看。
3.客户对信贷业务了解不够。由于农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致使对金融业务的了解程度不深。
(二)农村信用社分支效用差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需要保证标准有效偿还,农村信用社在进行信贷时不是以扶贫的方式进行服务,又由于农村人们对信贷业务中具体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客户不会对支农机构主动提出贷款事项的申请业务,导致支农的作用打打降低,农村信用社支农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业务管理不足
由现实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业务中的一些管理事项没有得到充分的规范化管理,这是农村信用社业务管理不足的根本原因。在管理方面比较形式化,管理相对松散,并且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等一些方面也影响到规范化管理,这不但影响到管理的规范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业务的有效拓展。
(四)业务风险机制不完善
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是以其“无需要提供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这相比于其他业务的风险更高,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更大的发展,但是客户还贷的资金受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导致信贷风险增大。农村信用社风险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就进一步加大了信贷实施后的风险,很大程度上造成损失。
(五)信贷利率机制不科学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办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提高地方的经济效益,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取消管制,不再设上限,部分农村信用社实行了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农村信用社有很大的贷款利率定价自,虽然绝大多数小额信贷品种都执行是低利率政策,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很多地区在进行信贷业务时贷款利率定价偏较,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因此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价格才能便得农民的利益最高。
二、拓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小额信贷思想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必须要符合整个金融发展的趋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中尤为重要,所以,农村信用社要摆托对国家财政的依赖,逐步对小额信贷持续发展进行建立。树立“三农”服务理念。
(二)提高小额信贷利率的合理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市场需求和经营成本,并且根据基准利率结合农村当地的经济状况对小额信贷利率进行确定,因此需要将利率降低到合理的位置来提高农民经济水平,所以,小额信贷利率的确定一定要具备合理性。
(三)小额信贷的政策支持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支持包括财政贴息支持和税收的支持。农村信用社也要建立完善的评级机制和标准,加快农村信用村(镇)建设,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调查评估等工作。比如,宁强县联社2014年末,农户小额信贷余额21319万元,种植贷款余额1520万元,养殖业贷款余额2922万元,特色农业贷款余额1854万元,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余额131万元,农产品加工贷款余额349万元,农产品流通贷款余额413万元,农户经营性周转贷款余额14130万元。农户小额信贷支持了当地茶叶、食用菌、生猪、中药材、干果、烟叶等产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建设。
(四)提高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能力
农村信用社由于和其他银行业务有一定的区别,在发展中应建立风险机制,强化风险意识,以此来降低营业成本。还应完善农村信用社信用系统,对信息进行强化管理,以此来更好的扩大信贷范围。与此同时还应进行个人征信、还款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对金融机构的更多了解,将风险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五)实现信贷产品的多样性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发展的同时还应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满足,提高业务的多样性。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种养殖、特色经济和零售等,所以,农村信用社应当在业务的结构和种类方面进行扩展和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经济。
三、结束语
由于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最贴近农村的金融机构,在农民心中的认知度也很高,导致了其内部成员有种自成的优越感,从而忽视了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意识。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有小额信贷业务,也有一些金融机构早已经看到农村金融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已慢慢的进军该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农民心中的“第一情人”的位置已经开始动摇,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献殷勤行为,一部分不是那么忠实的客户已经开始倒戈,要想留住已有的客户同时又吸收新的客户,只能先培养顾客的忠实程度。要想提高顾客的忠实程度,就得尽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让其感受到不一样的待遇,此时一个好的销售团体需求就产生了。而且由于客户群体大多为农户,农户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办理业务的具体流程、产品的特点及其相关法律都比较模糊。这就要求不仅客户经理,包括所有业务人员在接待客户时,应该有很好的服务态度去耐心帮助客户了解并办理业务。
(二)强化奖惩激励,促进积极作为
当前,随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完善和信贷责任追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部分信用社和客户经理在信贷管理上产生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消极思想和不良倾向,严重钳制了增量贷款的拓展。由于存在“畏贷”思想,对“风险”和“责任”因素考虑的过多,在新增贷款管理上有些消极被动,抉择时优柔寡断,以致失去许多优良客户,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影响了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同时,具有这种思想的人,对存量资产的盘活消极对待,由于怕责任转嫁,对他人经办形成的不良资产,缩手缩脚,甚至束之高阁,致使通过努力本可以清收盘活的资产,长睡高眠,以致于休克、死掉,造成资产损失。解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问题,促进信贷人员积极作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培养信贷管理人员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意识和正确的绩效观,使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明确存量资产的管理和清收责任,包括经办人的直接责任和对他人发放贷款的管理责任,以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盘活存量资产并扩大有效贷款投放。三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对信用社及信贷人员适时下达贷款投放计划,并根据计划完成情况与考核工资挂钩,增强其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全员大营销活动。组织信贷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和大学生员工,每两人组成一个营销组,采取熟带生、外勤带内勤、领导带员工的方式,深入企业、市场、社区、果园、大棚和养殖场,确定联系户,定期进行走访,并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达到拓展贷款市场份额的目的。五是建立有效的行为激励机制。一方面,设立特殊贡献奖,对超额完成贷款发放任务、到期收回率达到99%以上、无资产损失的信用社和客户经理给予重奖,并在干部提拔、评先树优上予以体现;另一方面,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贷款发放计划考核结果连续两个月倒数第一或连续三个月在后三名的,解除该信用社主任职务。通过奖惩激励,促进信用社加大贷款营销组织力度,调动客户经理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有效拓展贷款投放空间。
(三)创新服务品牌,赢得客户青睐
在贷款营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今天,客户对待各类金融产品的目光愈来愈审视和挑剔,由无条件认可变为要求回报,由单纯追求贷款投放变为要求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利率的降低。然而,这还不够,真正赢得客户青睐,还要拿出自己特有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创树品牌是信用社实现自身效益的手段,但更要融入客户的愿望和要求。品牌是一个承诺,是把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利益、个性、价值赋予客户的一个兑现过程。承诺要适度,要兑现甚至超值兑现承诺,切勿夸海口。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好感,并打动其心弦。在一些地方,时常可以看到“手握手的服务,心贴心的承诺”的信合广告牌,这是情感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想与客户产生共鸣,还需打造情感产品,加强与客户的情感沟通,实施亲情维护。在卡类发行上,信用社推出的“农民工特色取款”服务、“惠农一卡通”等品牌,就深受客户的欢迎。在政策支持上,2013年4月9日,云南省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正式启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贷款承办银行,面向全省2万名创业人员提供10亿元创业小额贷款,将带动6至10万人就业,为大学生、农民工等创业人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做出新贡献。“贷免扶补”工作是云南省学习借鉴孟加拉国小额贷款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等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云南实际创新推出的鼓励创业新模式,属全国首创,这样的机会我们就得重点把握,借此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
(四)细分市场客户,区别贷款价格
细分市场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按照细分变量,即影响市场上购买者欲望和需要、购买行为的诸因素,把整个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营销活动。细分市场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企业发现最好的市场机会;有助于企业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有利于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还可以使企业以最小的经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客户群体的需求还是存在差异的,若能够针对性的满足这些客户群体的差别化需求,那么这个营销就是非常理想的。近年来,随着城镇一体化、乡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模式并存。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服务中,要根据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四个面向”市场定位,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状况,做好不同客户的甄别分类,明确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和不良客户,并区别不同客户,针对性地采取贷款营销方略。对优质客户,积极争取,精心呵护,在贷款、结算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对不良客户,采取限制性措施,逐步压缩贷款规模,最终脱离信贷关系。
(五)实施诚信战略,优化营销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3日在央行大楼,会晤了本月刚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尤努斯是孟加拉国农村银行创始人,他所倡导的小额信贷业务在全球帮助数百万人脱贫。
这两位银行家“面对面”商讨了中国如何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
贷款满足率达到60%: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仍存缺憾
“据调查测算,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现在这一满足率达到了60%。”吴晓灵介绍说:“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依然不高,基层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竞争。”
就中国开展小额信贷的情况,吴晓灵介绍了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学生贷款和扶贫贷款,总计有几千亿元贷款额度。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有6100万农户享受到1927亿元贷款,覆盖面占到了全部农户的27.3%;还有一部分农户联保贷款,约有1200万户享受到141亿元的贷款。第三类,目前存在的100多个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提供了约10亿元的贷款。
而从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服务能力有弱化趋势: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存款不断转移到大城市,另一方面农民缺乏融资渠道,普遍患有资金“饥渴症”……
“金融机构覆盖程度很广,但服务效率不高。”吴晓灵毫不讳言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金融机构资金充裕,但无法合理流到农村,满足不了农村需求。”
吴晓灵非常希望能够听到尤努斯的建议。在孟加拉国,尤努斯通过孟加拉国农村银行向社会最底层人群提供小额银行贷款,使这些在通常金融制度下无法得到信贷的人有了发展起步资本。小额信贷为社会最贫困人群提供了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前提,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
目前,尤努斯于1976年创建的孟加拉国农村银行,已经设立了1100个信用社,为社会贫困人口提供了20亿美元贷款,97%获得贷款的人是妇女。
小额信贷组织“四不像”的苦恼
目前在中国农村基层的农村信用社和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存在着众多“苦恼”。
据吴晓灵介绍,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解决资金来源瓶颈,中国农村信用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改革,不过在改革方向上有所争论,虽然经过20多年努力,原有既定目标并没有实现,现在正朝股份制商业化上努力。
“中国农村信用社有3万多家,不亚于孟加拉国的农村银行,希望您能给一些合理建议。”吴晓灵对尤努斯说:“如果能改造农信社,也可提供创新组织的相关建议,提供竞争对手,以激活农信社。”
而现在的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依然没有合法地位,而且也没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来源。“因为过去农村基金会等出现的金融风险,监管部门近年来一直采取严格的审慎态度,不新批金融机构牌照。”吴晓灵说。
2005年,中国还成立了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但这同样存在着“”。按照央行要求,小额信贷试点公司“只贷不存”,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只能运用“来自几个有限股东的自有资金和来自一个机构的批发性融资开展相关业务”,以防范金融风险。
尤努斯此前曾对这一“只贷不存”的政策有所质疑。吴晓灵对此解释说,设立这一机构主要是想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各路资金走进农村,100多家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也可做这方面改造。不过,现在仍存在法律障碍,目前只能允许贷款,不能存款。
破解困境需“齐心协力、多管齐下”
“应该在不同地区,设立几个不同类型的机构。”尤努斯非常赞同吴晓灵引入竞争机制的想法:“我们曾花了很长时间改造原有金融机构,后来决定建立新机构,引入了竞争机制。”
“不过,孟加拉国农村银行并没有‘只贷不存’的情况,而是规定当地农村的钱要用于当地,限制资金流出。”尤努斯说:“孟加拉国农村银行很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贷款人的存款。”
尤努斯强调说,提供存款服务,也是对农民很重要的金融服务。
(一)内部因素
1.人为因素。农村信用社信用制度落后,信用环境不健全,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赖账不还,这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低下的主要原因。同时,信用社内部信贷人员素质水平低下,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文化水平偏低,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发放贷款时存在“走后门”的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2.制度因素。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民主管理组织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管理人员金融知识匮乏,不了解内部风险,也无法参与到经营与决策活动中,在国家行政等因素的制约下,农村信用社需要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
(二)外部因素
1.信息不对称。虽然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对于贷款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很多一线员工并未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实处,信息交流与共享受到了阻碍。
2.法律制度不健全。就现阶段来看,国家还没有针对农村信用社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律保障制度缺失,同时,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农村信用社往往存在自主经营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3.抗风险能力差。农村大多还在实施经营模式,分散广、规模下,容易受到市场因素与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主要集中的养殖业、种植业、小型加工业等行业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就会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正常回收。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起严格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度
为了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度,加强自身信用班子的考核,完善贷款考评制度、责任审计制度与离任审计制度。信贷风险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的,为了明确信贷责任,在信贷人员离任后的一年后,需要进行二次审计,若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必须要根据法律制度的规定将责任落实到人,问责直接负责人,如果存在刑事责任,要在第一时间移交给当地司法机关。
(二)做好担保抵押手续的管理工作
农村新农社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担保贷款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工作,保障贷款手续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与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相关的担保贷款管理方式,健全登记簿,严格核算各个科目。此外,还要规范贷款审批程序,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核算,注重审查担保主体是否合法、抵押物是否具有价值、抵押物是否真实。
(三)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与信贷内控制度的建设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公开对农村信用社开展管理工作,上级监管部门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在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与金融秩序稳定的前提条件下严格的开展监督与管理工作,鼓励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
(四)把握好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宗旨
农村信用社所有员工都要明确要自身的服务主旨,为“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创业者”、“农村个体工商户”服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信用社需要切实帮助以上服务主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正确看待不良贷款的问题,要意识到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有农民信用观念的影响,与信用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低下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农民传统的信贷思想观念,优先为信用好的农民发放贷款,降低利率,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基本情况
对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及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狭义地理解为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基础上执行浮动利率定价,普遍没有机制概念。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认为是人民银行要求他们这样做的,没有意识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及利率市场化的必然。
贷款利率的高低主要依据贷款期限来确定。如某市各联社大多数贷款在6个月到1年之间,以1年期贷款较多,超过1年的贷款较少。贷款利率较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联社一年期最高贷款利率上浮2.3倍,而有的联社最高只浮动了2倍,事实上很多信用社把6个月至1年期的贷款也执行了1年期贷款利率。
对贷款用途及行业因素、风险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中有些联社将工业企业贷款、商业贷款及房地产开发贷款同农户贷款一样对待,贷款审查环节技术手段粗糙、单一,对贷款定价的风险性因素及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缺少研究与计算。
对贷款利率与信贷资金承担的一些固定的支出没有统一起来。如对贷款资金的付息成本率、贷款管理费用率、税负成本率以及最低目标利润率等很少进行精确计算与评估,信用社的盈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几点建议
大力宣传,使相关单位充分认识到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贷款定价机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全新的运作机制与理念。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实现对信用社的精细化作业和管理,对提升信用社的整体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谁先进入,谁先受益”,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贷款定价的前提。一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将信用社所有经营决策环节公开透明、制度化。二是通过建立信用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系统,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基本情况
对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及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狭义地理解为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基础上执行浮动利率定价,普遍没有机制概念。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认为是人民银行要求他们这样做的,没有意识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及利率市场化的必然。
贷款利率的高低主要依据贷款期限来确定。如某市各联社大多数贷款在6个月到1年之间,以1年期贷款较多,超过1年的贷款较少。贷款利率较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联社一年期最高贷款利率上浮2.3倍,而有的联社最高只浮动了2倍,事实上很多信用社把6个月至1年期的贷款也执行了1年期贷款利率。
对贷款用途及行业因素、风险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中有些联社将工业企业贷款、商业贷款及房地产开发贷款同农户贷款一样对待,贷款审查环节技术手段粗糙、单一,对贷款定价的风险性因素及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缺少研究与计算。
对贷款利率与信贷资金承担的一些固定的支出没有统一起来。如对贷款资金的付息成本率、贷款管理费用率、税负成本率以及最低目标利润率等很少进行精确计算与评估,信用社的盈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几点建议
大力宣传,使相关单位充分认识到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贷款定价机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全新的运作机制与理念。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实现对信用社的精细化作业和管理,对提升信用社的整体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谁先进入,谁先受益”,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贷款定价的前提。一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将信用社所有经营决策环节公开透明、制度化。二是通过建立信用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系统,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都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通过这些资料来整理引用到论文当中,引用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参考文献了。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额贷款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提供信息方向。
小额贷款论文参考文献:
[1]安兴霞.浅谈实施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03).
[2]付亚,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高百宁.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矿山机械,2010,(18).
[4]姜长云,孙同全,潘忠.中国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发展与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03(69).
[5]林平.信用担保机构研究[J].金融研究,2005(2).
[6]刘湘玲.试论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3).
[7]李国杰.企业绩效管理失效问题与相应对策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8]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9]钱国强.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02).
[10]倪渊.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研究,商场现代化(上旬刊)[J].2008(05).
小额贷款论文参考文献:
[1]汪玲.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主要模式及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4,(11).
[2]王丽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借鉴一一以日本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9,(7).
[3]王爱芸.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纺织,2011,(06).
[4]王金龙.公司绩效管理研究一一以DL公司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5]夏灿华,王灿,夏启淮.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与业务操作实务[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6]徐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问题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7]叶茜茜,杨福明.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温州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03).
[8]杨胜刚,胡海波.不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6,
[9]赵链.试论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
[10]张桂珍.优化企业的绩效管理[J].上海企业,2009,(06).
小额贷款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卫红;胡亦夏;;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4期
[2]施大洋,杨朝军;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3]沈启浪,马晔华;浅析农村小额信贷[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4]刘迎洲;周广路;罗剑朝;;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5]刘卫红;胡亦夏;;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6]杨伟坤;闫贵娟;张秀倩;;保定市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梁桂云;游丽彦;;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浅析[J];北方经济;2011年08期
[8]王怀勇;陈璞;;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