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39:06
导语:在语文教育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专业首先要对该专业进行最为准确的命名,通过查阅目前的国家学科目录发现,目前大学语文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其与大学化学、数学、体育和物理学科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这种命名以及归属的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学科归属逻辑,而且即便是在高校的内部对于这种归属和命名方式的了解也不多。由于大学语文本身并不包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理的探讨。从实际来看,即便是中文学科的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引发质疑了。由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而且又是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因此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进行证伪的学术前提,对于其进行重新的探讨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无独有偶,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都已经有此迹象,这使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困境当中,而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更是因为高校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梳理不够清楚甚至不去梳理而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成为尝试的学术内容缺乏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以往的思路进行一些转变,对那些我们原本认为习以为常的学术前提进行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这当中有许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本身值得去验证的学术前提进行了忽略,而且我们在这些学术前提的真伪确定之前进行了相关的并不知道对错的学术研究,这使得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想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突破我们首先应该从反思开始,不管是反思常识还是反思前提。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很多的学术前提在本质是思想上的前提。而这种前提的本身是先验而且预设的,对其进行证伪无任何的意义。大学语文学科的归属以及专业的命名,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是常识和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从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的逻辑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大学语文的命名与其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相符,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更多的被归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下属的一门中文的学科。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
我们拿大学语文与其他的专业性的语文教育来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语文目前仍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的状态之下。目前大学语文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学科所具有的一些一般的条件,但是如果大学语文想要发展成为一个自主而且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建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与其相比的确存在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普及性上的差别。
(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当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对于学科的价值评价以及研究的过程不是从教育最为本质的学生和教学来进行出发,而是以教师以及科研作为主要的研究出发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及提高无疑是非常的不利的。目前在我国的人文教学当中,我们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要更加地注意对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然后要充分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的不同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面对的就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常识性的教育。作为一门一般的人文学科,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核心知识的个性化、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元化。
(二)做好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与综合性
二十世纪末期,曾经掀起了一阵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热潮,各个相关高校纷纷地开始进行机构以及课程的设置,一时间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劣根性,我们很难避免对于功利性和其制度痼疾的追逐,因此这段“热潮”也很快地就散去。在此“热潮”退去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对于这阵所谓的“热潮”来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来进行关注:首先是,教育采用运动的方式绝对不能实现其功能性;然后,素质教育并不能进行“拼盘化”。由于这场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热潮,本身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受到这些功利性的驱使,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因此,在其推动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功利性的设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之间常识性的补课。其中还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众多的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课程,从而把本身是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方式,转变成了进行“调料”和“拼盘”的配置过程。在这次的“热潮”之中,大学语文被选做了首选的工具。但是,由于其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了碎片化,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具有功利性的知识分解,势必会给大学语文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大学语文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来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专业的中文教育普遍的存在被过分的理论化、学院化以及学术化的趋向,我们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思想和知识拓展性的提高。目前很多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都会采用一些让人不易懂的学术性语言,以此来向人们展示其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这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这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时间性的要求而且要明显地加强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由以上可知,我们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扩大上面,更应该积极地扩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说要想做好一个大学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功能性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不能重蹈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覆辙,应该对其功能和地位进行适当定位,弥补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且,有时候把一件事理解得纯粹一些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不用之用”才是其本色,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分外的工作。如果将其视为同其他思想理论课,反而淡化了其特殊性。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从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评价和作家的政治立场评价,转向审美评价和文学史价值评价上来。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大学生 真善美教育
引言
探索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途径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升华,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我们需要积极地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发掘语文教育背后的人文魅力,从语文教育的知识层面、理论层面、道德层面启发大学生对于人性中真善美的思考,促进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我们将从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出发,结合语文教育的理论知识,探索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结合途径。
一、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具备美感的全面人才、发掘语文教育中的真善美的本质,分别表现在:首先是为了捍卫语文学科的尊严,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忽视了大学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发掘语文教育在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力, 是捍卫语文学科尊严的途径之一。但是当前缺乏对于语文教育的这一研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支撑,语文教育对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还不够,为此我们必须探索相关的融合途径改善这一问题;其次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需求,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克服对语文教育的狭隘认识,无论是语言、文章、文学等语文方面的研究综合到“语文教育真善美探讨”的根本上来,这是一个关乎修养和心灵的改善过程,从语文教育的基础教育过程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修养,无论是从加强“德”的修养,还是知识面“智”的加强,或者对技能的提高“才”的改善,都是语文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修养的提高。
二、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具体思路
(一)知识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融合
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方式首先是通过知识层面展开的,毕竟知识是语文教育中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知识、文学知识等的探索和发现来寻求和真善美教育的结合。所谓“真”,我们可以理解为真诚或者对真理的追求,就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身而言也是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相关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文字理解能力,另一反面能够帮助被教育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表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中“真”的结合,求真是语文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格养成和创造型人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帮助。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分别是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智力。文知识包含了很多,主要的内容是以语文为主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总括,系统地来说有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语文教育要想通过知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发展,就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应该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的阶段中,语文能力是一种利用语言来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沟通等方面。文教育想要健全人格和塑造创造型的人才就必须注重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语文智力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通过知识的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二)理论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
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探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即只要通过语文德育的角度来思考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使得被教育者能够从语文教育中获取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种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从教育学的理论层面证明了语文德育教育对被教育者思想层面的影响。文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对被教育者的人文修养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
语文教育中很多课文和文学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多的课文和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爱国主义、革命理想、道德理想等元素。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积极的引人向善的特点,承担着对于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使命,是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结合的完美做证。具体的融合过程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语文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节操、品德三个方面的考量。通过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三者的培养过程改善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效果。其中人的思想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所谓大学生真善美的培育最为主要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即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富有责任感等积极可贵的思想品质,语文教育要想通过教育学理论的观点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同时思想境界的提升也能反过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语文德育教育的理念能够透过教育学的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培养大学生情操的逐步养成,透过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大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所谓德行,指的是人在日常处事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一种坚韧的性格特点。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追溯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探索、谦逊谨慎等珍贵德行的养成。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研读理论,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教育学理论的相关特征和语文教育的德育效果,培养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掘人性中真善美的能力。
(三)美育学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语文教育从美育学的角度而言指的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审美意识的提高,语文教育能够通过美育学的思想改善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心灵的构建,即通过美育的过程促进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即使得大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崇尚美。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这就需要从大学生本身的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审美能力出发。其中审美意识是指人类思想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审美观点、审美倾向、审美标准等;对于语文教育的过程而言,这种审美标准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理解和感知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创新型的人才有着审美能力的支撑,具体到实际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将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纳入教学的重点考虑,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意识的效果。
(四)语文教学体系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构建一个以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至为重要,通过这个以美学宏观角度完善语文教学的系统构建,全面地促进语文教育中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培育过程。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够对以“美”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有深入的理解,构建这种语文教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智力教育,更不能笼统地认为是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而要将语文作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充分地渗透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文章、文学三个教育重点,充分地挖掘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通过语言、文章、文学三者的相互促进和补充,完成适应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但是这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极其复杂和宏大的,它既要考虑到东西方美学的特征,又要考虑到马克思美学的逻辑和总结作用,通过美学的观点充分地发掘语文教育中语言、文章、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从智育、德育、美育的提高完成大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塑造。进而实现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那么这种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过程怎样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真善美教育呢?首先是“求真”,求真是从认知的角度开发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智力、创新技能等能力的养成,这是一个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其次是“向善”,即通过美学的语文教育,积极地通过文章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向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是美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崇美”,即从美学的角度思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对语文中文章、作品、语句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们健全自己的心灵构建。
结语
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全新思想和途径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也是较为理想的语文教育理念。为此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理论、语文教育中美育学特征、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四个方面的具体特征,通过对这些角度的思考,发掘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潘纪平,柯华桥.语文审美教育原理略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杨道麟.高师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务必探讨语文教育真善美[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德育 实施
【分类号】G633.3
一、 职业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近几年的媒体不断报道大学生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太低。另外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教育。试想国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培养出的人才,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还没有为社会做贡献就被社会所抛弃,这是莫大的悲哀。由此可见,我的教育在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优雅的气质、宽大的气度、卓越的胆识和博大的心胸,即重视人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他们不仅要学会技术,还要学会做人,学会与人沟通。这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语文正是担负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多学校都实行操行评定管理细则的办法。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依据条条框框对学生的言行加以制约,或加分或减分,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他们很可能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一旦产生这样的后果,对学生的教育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正是因为本种量化管理模式过于冰冷,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许多学生选择职校并不是为了学习技术,而是由于没考入高中,流入社会年龄又太小的缘故。他们在初中时不仅成绩低而且存在着种种问题,往往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厌倦了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原来的学校吃够了“白眼”,职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可到了职校,他们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早已习以为常,适应环境后,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学习成绩差,对前途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不去考虑。过一天混一天。这种浑浑噩噩、缺乏上进心的学生,早已不在乎分数,处分更是无关痛痒,基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违反纪律的同学层出不穷。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在德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在旧有的量化管理模式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在进行量化管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变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人文教育不能等学生犯了错误才实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而语文教学正是实施人文教育的理想平台。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思想源泉。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如果做到将基础知识与人文教育适当结合并采取各种形式表式出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就接受着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三、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职教语文教材是固定的,教学内容也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然而职校生良莠不齐,基础知识薄弱,选择职校是为学习一技之长,对数语文等基础课不感兴趣,以为上职校只学技术就行了。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他们对大众流传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比如我教《诗经》时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学生早就知道这两句,一起饶有兴致的跟读,然而他们仅仅觉得这两句有趣,却将窈窕(y?o ti?o)读成yáo tiáo。将好逑(h?o qiú)读成hào qiú。一边读还一边摇头晃脑,多次纠正,仍不断有人读错。
面对这种情况,绝对不能急于求成。美好的情操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养成的。语文教学应该时刻向学生渗透人文知识。我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利用刚上课的十分钟时同做两件事。一是在黑板上写下“一句箴言”,教育学生要积极进取,有一点成绩不好骄傲;二是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并口头表达出来。二者都围绕学习、交友、诚信等内容,这样一方面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具备美德,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逐步明确正确的荣辱观与学习目的。同时也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为进行语文教学做准备。这样学生们浮躁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开始审视自己以前的行为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改正,慢慢养成美好的情操,再对他们进行语文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一、依据学科特殊性,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二、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能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首先,时代背景是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
其次,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再次,从课文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把握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恰如其分地对学生施教,给学生以直接、感性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英雄先烈,让中华民族曾经光辉也曾经没落的历史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激荡,让他们在缅怀历史的厚重、中国人的坚强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今天,矢志不渝地开创祖国的未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树立坚实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这是让学生成长为有志、有为青年的首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提炼语文教材中那些闪耀的爱国主义思想,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受到语言文化知识的洗礼,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影响改变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管理;促进作用;教育学
如何培养学生情感和兴趣?应当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着手,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不仅营造一种让人放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了学生乐在其中,乐于学习的品质品格。
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探究大学
语文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大学语文教育管理完全符合这一基本目的,教育学家的基本学说各有异同,但是在教学管理方面教育学家们观点一致。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受到了合理并且适当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成长是最主要的内容,这种成长并非一般的成长而是能够展现出生命的存在的特殊成长,而教育便是以此作为内在要求,促进人的成长,推动人的事业。”但是对待事物要以辩证的方式去看待,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时常会出现与夸美纽斯理论相反的教育,而我们所提倡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各个教育学者均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管理是一种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和谐、精神内容和身体条件和谐,当下与未来和谐,自我认识和他人认识和谐的一种前卫的教学观念,而和谐正是倡导身心健康的根本,只有达到和谐状态,人才能健康发展,实现人身价值。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方向不明确
自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都不清晰,以致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这门课程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而且许多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并不重视,开设的时间随意,课时安排少,大多以选修的模式出现,并非必修内容。这些现象的存在,让语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别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了。所以在转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偏见之余,亦需要转变学校领导对大学语文的思想观念,保证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之中有一席之地,这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第一大难题。
(二)大学语文教材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鱼龙混杂,内容,特点各不一样,且编写无法推陈出新,思想过于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老师对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让真正的语文深入人心。所以,要提倡语文教材编写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专业制宜,因层次制宜,才能体现其管理的时代性。
(三)大学语文考试模式的要求存在弊端
在应试教育的社会,高等院校评估学生学习的方式依旧局限在考试这一范畴。而试题以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居次,学生往往怀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考试时有机会作弊以获取正确答案,从而得到一个及格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一种即使不去上课也能及格的假象,无法从课堂上获取应有的语文水平,同时降低了学生分析解决矛盾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发展探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发展探讨,归根结底为其管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气人文性和基础性,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时代先驱,为我国发展画下一个宏伟的蓝图。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无限繁荣的信息社会,语文教育需要秉持一贯理念,优化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枯燥乏味的同时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二)合理有效安排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与一般本科全日制大学一致,突出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无独有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不可过分强调人文这一性质。所以,在编写高职院校语文教材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督促适合于高职院校语文的教材编写,不可一味模仿一般大学的语文教材,只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比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感受演讲词磅礴的气势,领会文章妙用修辞的表达技巧。学习马丁•路德•金高尚的人生追求、无畏的斗争勇气,激发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气。加强学生阅读、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所以教材更应该突出这些方面的内容,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待人处事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潮流,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结语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学语文教学管理必须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氛围下根据兴趣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把学习变成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大学语文教育管理要引领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特定的教学活动设定下,使学生感受到心灵被洗涤,乐意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7-01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的培养。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始终贯穿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做到动之以情,学生达到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是爱的教育。青少年在成长阶段进行情感培育,让学生学会珍视爱,懂得怎样去爱,体会到亲情中最本质的真挚无私的爱。把亲情教育与做人的品行自然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亲情,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高尚的品质,学会尊老爱幼,善待他人。
(二)友情教育
真挚友情是温暖心灵的阳光,是促人向上的正能量。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中,适当渗透对友情的解释,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看重和珍视的友谊,使学生彼此间学会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师生情教育
教育本身高度情感化的过程,使得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情感教育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和老师一起踏入情感的世界。增进彼此的悦感,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是教师人生之途的伴侣,是教师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使教师的职场生活更能显现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同样,教师善待学生,也是善待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的人生。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一)注重自身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老师通过情绪体现和情感表达,做到饱含激情、充满感情,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首先,老师要培养自身的情感文学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无形中散发文学的底蕴,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课文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再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在此基础上开始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测和体验作者写作时内心情绪和情感,通过发言、讨论、表演等途径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文章理解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把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表达出来,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情感教育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与学生互动。生活是万花筒,折射出各种情感,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将语文课文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绪情感,激发出学生潜藏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对知识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社会经验尚浅,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主要在于直观反映,他们的情感多受老师情感的影响,受课文中人物情感的感染,受文章中的形象所感染,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钉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模仿来进行情感体验,而再现情境的最佳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老师可以丰富和补充课本中的插图,再现课文中的描写的实景,选用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还可以通过视频短片、声音、画面等方式,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使学生融入声画的情境中,进而进入文字描写的情感当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文章的情感之美。
(三)注重写作引导,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升华。丰富的情感积累有助于写作教学,而不断的写作也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将这些想法通过写作的的方式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升华情感,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鲁迅认为,要写出好文章,除了要有精熟的技巧,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育,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平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所感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不断积累,久而久之,积累到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写作实现情感的激发和思想的升华。
三、结语
知识教育让人更加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找准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的激发和思想的升华。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享受学习学习语文的快乐,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语文教育;现当代文学;必要性;策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当代文学兴起,影响了一代人的行为和观念,并成为文学思想变革的一大“领导者”。但是现当代文学流传到今天,却受到了社会各类因素的干扰,而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学校扩招、课业压力、课程改革等的影响,都造成了他们不再自觉的去进行阅读文学作品,更感受不到现当代文学著作中所包含的种种现实意蕴。对于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文学篇章,也只是将其看做是一项考试范围,只求能够答对与其相关的题目,并不进行深入思考。
一、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相比其他文学形态,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优势。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在保持本身属性特点的基础上,又受社会的制约,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而现当代文学作品摆脱了旧的文言文语言表述方法,在文学作品中更加突出了生活中的通俗语言,摆脱了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语言障碍,从而使学生更为容易理解作品,进入作者的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同时,在语文教育工作中,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对学生优秀人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达到借助文学进行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现当代文学的有效策略
(一)重点解析现当代文学的语言特色,了解作者创造心境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展现文本语言中的典型特色,进行了一定创造突破,对文本语言进行了更为真实、更为个性鲜明的塑造,它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匠心,文本中鲜明的语言特色,更展现了更为错综复杂的文本世界。因此,深度剖析独具特色的文本语言特色,也是更为精准的了解作品意义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朱自清所作的风景散文--《荷塘月色》,这一是他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同时更被收录在了语文教育教材中,这篇语言美丽并精致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如诗如画的绝美意境。用以诗化的文本语言,造就了“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文学至高意境。可以说,现当代散文语言,在朱自清的写作中已趋于完善,并成为经典,其主要体现在:文本语言符号构成了作品的双重视觉,形成了一种虚无缥缈式的文字语言。朦胧月色和碧叶亭亭的荷花的完美画面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作者心中,这更是一处天堂、一处精神避难所。这篇文章用以文字语言,尽情的描写池塘、描写月光,描写每一处景物的景色,最终使得作者笔下的月光与荷花池美到了极致,文中夸大了作者对此情此景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欣赏景色的同时,更能读到一种语言的魅力感。这是由于作者正处于一定的特殊时期,荷塘月色更是寄托他对未来无限期待的地方,而现在只有在这里的“荷塘月色”来能安慰自己的灵魂,这孤独的幻想满足他满足他摆脱现实的欲望,从而创造出了这独特的月光,这如天上人间的浪漫天堂般的场景,传达出作者追求自由和宁静的期盼。
(二)深入挖掘现当代文学著作的内蕴
理解文学,我们必须面对文本语言。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被认为是需要首要关注的问题。从语言意义上来说,汉字分为三个部分:表音、表形和表义。然而,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文本内容来说,其所要表述的内容远比单个汉字所要复杂得多。在文学中,某一个词和一个字所要表达的将远远超过它在字典中的意义。的《雷雨》,以文学与舞台的高度统一,而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剧本的代表作。自《雷雨》出现以来,不仅多次被搬上话剧舞台,更加入到了语文教育教材中,成为学生必读课文之一。作者用以高超的人物语言,成功地塑造出了八个经典人物,而这八个人物的成功塑造的先决条件就是作者再本文对话中随突出设计的--潜台词。从而造就了这篇著作能够达到全貌乃后定。所以学习《雷雨》,最为关键的就是文中的人物语言,但是只理解人物语言中的表层意义,也不能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只有深入挖掘人物语言中的深层意义,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这一文学著作的本质意义。
三、结束语
在语文教育中, 现当代文学作品必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想充分发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语言和内涵,促进其自我感知文学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印[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7.
[2]钱理群.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J].中学语文,2007(24):3.
关键词: 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选文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06-01
1.问题提出
一套好的小学语文课本,关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关系着民族语言的发展。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是否合理,如何在小学阶段教好语文,并以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否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1.1 语文基本信念。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识字、写字教学和记叙文教学,而是全方位为提高人一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打基础,教师应具有全面而宽广的语文学科视角,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差别化学习指导。作为教师,教材只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的工具,可以通过编写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材,然后通过老师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新教材的编写要求学生应该能从教材中体验到人间真善美,从中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乐观、进取,追求个人价值。
2.教材教育目的的不足之处
2.1 教材的价值取向偏离。语文教材属于人文学科,不仅要使同学们把握相关的文学与语言知识,更要求他们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通过教科书的途径讲述、等英雄的故事,但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优越,只使用教材讲诉,不能起到根本上教育心灵的效果。拿《西门豹》、《武松打虎》的故事来看,宣扬正义的时候,破坏大自然、草菅人命也充分的表现在课文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目的却占据主导地位,教材的道德教育目的不但没被很好的激发,反而越来越淡化。《小彼得的账单》教会了我们学会理财,针对国外教育而言是正确的,但中国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环境,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有加,很多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养成了"小霸王"的习惯,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家境优越的学生也许会嗤之以鼻,因为这是站在不同的教育立场上,学生不一定真正能够体会,达不到真正从思想上教育目的。
2.2 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不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这表明语文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足够重视,教材是语文知识及思想、文化的载体。教材教育力度跟不上学生身心发展步伐,是青少年违法乱纪,素质教育力度滞后的重要原因,一位高素质的老师能将一本好的教材通过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深意,而教育就应该如此。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指出,教师教育好学生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势一定要想办法遏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把下一代教育好。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课本的教育应该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身心健康和素质的教育。
3.建议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建设还有哪些差距?当前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还存在哪些不足?都是我们编写新教材时,应首先思考的问题。
3.1 选文要具教育意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对教材和方法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他指出,教材是方法化的教材,"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自制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他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儿童经验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在教师三维指导下运用特定教材所内在要求的方法学习教材,以使经验不断生长。可见,教科书的编制,尤其是内容的选择都直接关系到教科书应有的教育目的。
语文教材中教育资源很丰富,但总体感觉零散,并且很多内容所蕴含的教育要素是隐性的,这需要老师自身必须深刻理解,才能传达给学生,很有必要系统地把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加以归纳,有计划的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教育学生,思想内容方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绿色教育"。要解决选文的问题,则须以整合的思路编排课文,如,编者可以采用相同主题安排课文单元,让学生在接受某方面上有较大收获,如"遵纪守法"为主题,将相关主题的不同题材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接受遵纪守法的教育,将课文编成结构化的教科书指导小学生,使思想教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而在到达教育学生效果上更有力度和实效。
3.2 实现《课标》三维目标融合。语文课本的选文应该紧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来编写,应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3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当今的语文教材内容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能搞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实用主义,应该站在时代更高的层面上,从社会需求中概括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据此确定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作为编写语文教材的方向是顺理成章的。" 语文是母语学习,资源丰富,教材的选文应加强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