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政资金论文

时间:2023-03-16 15:39:08

导语:在财政资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政资金论文

第1篇

我国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就财政部门而言,有利于强化其对各个单位预算支出行为所展开的实时性控制,全方位地监控财政资金实际流向以及具体流量情况,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透明程度,将行为遏制在源头萌芽之中。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中所存在的问题

1、理解不到位,意识缺乏。部分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解不是非常到位,其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财政资金管理以及支付模式状态下,导致其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部门预算工作的实际规程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意识与了解,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思路以及方法来实施预算编制与执行,当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单位预算工作业务多、手续杂、程序繁、规范要求高,导致有些观念较为陈旧保守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易催生抵触情绪。

2、财务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依照相关规定,各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应该严格依照相应的财经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会计制度来针对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管理与监督,可是,当前很多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有些对具体财务工作了解不是非常透彻,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差,有的甚至都不了解最基本的会计科目以及财务制度,不能够很好地担起财务经办人的责任,还会为国库集中支付实际工作造成一定的麻烦。

3、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违纪情况。当国库集中支付刚刚开始执行的时候,由于各方面的程序不够规范,致使某些单位不了解纪律的严肃性以及执行的深浅,使得“小金库”现象一度销声匿迹了,可是,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的不断深化,有些单位又开始想方设法地私设“小金库”,目前,有些是以单位形式进行“小金库”设置的,有些则是以个人名义,还有些则是将资金存入到没有执行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机构中等等。

4、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职能未有效发挥。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但需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还应该实现监督职能,力求为预算单位的制度执行以及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配以有最优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库集中支付中还没有对那些违规开支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与控制。国库支付的监管职能尚未发挥到位,主要表现在国库部门缺少对预算拨款凭证的有效审核,不见单审核地区的财政资金管理就存在着违规违纪的现象,使财政资金使用风险增高。例如,许多地区推行公务卡支付后,财政资金违规提现等违纪问题屡禁不止,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效果。总体而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和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健康有序运行。

5、支付信息不对称,集中支付效果差。由于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未健全,信息传递的路径狭窄,导致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同时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国库的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和服务的信息,一方面降低了国库资金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库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风险。

对策分析

1、完善法律保障,夯实制度执行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构建以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为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预算单位以及财政管理部门的任务、预算执行编制、智能实现、账户设置、预算审查、预算批准、银行清算、收付程序等等均发生了很大改变,使之能够更加与实际的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积极推动我国的财政改革。

2、强化会计责任意识,落实财务管理工作。针对那些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形成较为严重经济损失的情况,应该按照法律追究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审计部门需对各个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执行以及资产安全完整性、资金使用效率等等方面的情况定期实施检查、考核与监督、验收,强化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推广宣传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使单位以及员工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国库集中支付。

3、强化财务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提升其素质水平。国库集中支付涉及了预算编制以及项目管理等等多个环节,其对财务人员素质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需强化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效培训,其至少应该具备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完成后仍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则必须调离,重新安排其他工作,同时要将职业道德优良以及业务素质水平较高的财务人员吸引到此岗位上;构建合理的财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通过财务部门具体负责以及国库支付中心和各个单位间的有效配合,定期针对预算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实施客观以及全面的考核评价,对于那些业绩较为突出的财务人员,给予表彰,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其业务水平的优化提升。

4、强化监督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财政支出信息获得了很高的透明度,为了保证制度的实行以及改革成效,必须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监督体系,旨在控制以及防范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应风险。与此同时,人民银行需强化对财政资金运用过程的监督与审核,增强对各商业银行财政支付清算的监管力度,此外,地方人民银行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对整个市场信息有着充分了解,预防各类型现象的出现。

第2篇

(一)专项不专

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涉及行业庞杂且金额巨大,涉及到教育、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专项资金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基数加倍增长"是我国预算机制长期采用的增量预算机制,随着人员的调动、时间的变迁单位积存的专项资金和单位公用支出混合在一起进行使用,完全变更了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职能,使得大金额的专项资金专项性质不强,这也增加了专项资金的管理难度。

(二)使用随意

我国现行的编制预算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模式,依据基数加上增长,有的甚至还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此种模式也就造成了专项经费的编制标准不够科学合理。专项资金预算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也就直接导致了专项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截留、挪用现象普遍,例如,用来补贴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资金,就被不同程度的挪用。类似行为歪曲了专项资金的真实用途,财政资金的不合理利用也使人民群众有一定的损失,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三)使用效率不高

各级各部门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项目的策划,到申请材料的准备和申报,都占用了专职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使得专项资金的申请成本在无形中增大。此外,不同的专项资金被不同的部门掌控,统一项目可以从不同部门以不同的名义来申请专项资金,使资金的用途被分散,最后导致资金难以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使专项资金的作用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由于专项资金的下拨在不同部门之间转手,导致专项资金的拨款周期较长,对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利影响。

2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清理申报项目,缩小范围

长期以来,专项资金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专款专用,为此,对多达几十项的专项资金要进项定期的清理,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管理情况、资金的使用效益等进行具体的了解,并且对各项资金存在的必要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使用效率不高使用效益不明显的资金,进行大力的压缩,并且在一般性预算支出中加入经常性的专项支出,例如对农村生活贫困家庭的资助,以及对警车以及警务设备的定期检查和更换费用,可以列入到经常性的专项支出。

(二)明确各部门责任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各个部门的负责实际上也是各个部门的不负责,这样的管理基本上是无效的,只有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财政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才能好的形成监督体制。财政部门和管理部门可以就相关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制定合理的违责处理办法。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纳入到财政监管的范围之内,将主管部门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

(三)多方面审计监督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大、覆盖面广,国家审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对各地方的财政政策相对不熟悉,因此决定国家审计人员难以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判断。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在同一行政体制之内,所以审计结果和审计意见在独立性的显现方面有很大的限制,这时就需要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结合,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结合,从而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提升政府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政府的理财能力和水平,可以有效的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首先需要逐步淡化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使政府和市场的职能边界得到规范,使基本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运用政府的独立财权有效提高其对资金的调度和运营能力。其二,要加强绩效控制工作,从而对绩效审计和绩效监督进行有效推动。使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收益和成本的比重得到有效提高。其三,要将年度预算管理向财政专项资金中期考核机制进行转变,使政府的会计制度向全责发生制进行转变,从而有效提高政府的理财能力。

3总结

第3篇

1.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专项资金在乡镇财政资金中占比很高,国家为了推进“三农”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设置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目前,国家对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断强化,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得到了重点强化。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乡镇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力相对比较紧张,加之部分乡镇财政经办人员法律意识淡漠,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方法,没有严格按照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的资金内控方式来执行。尽管我国大多数乡镇财政已经实行“乡财县管”的方式,乡镇财政资金大多由县级支付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乡镇财政所在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中仍然具备很大自,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二、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不断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要不断完善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提供规范指导。相关财政部门要对乡镇现行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调查和评价,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现行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专项资金管理、负债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制度,从而逐步形成统一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新的资金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部门的职能,将国家财政政策的落实作为核心,在事权上要强调依法理财。首先,要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层级进行科学划分,要对相关财政部门和人员的权责利进行明确,从而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其次,要严格贯彻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在修改时要经由上级部门审批同意,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

2.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层乡镇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乡镇财政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进行操作,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规范性。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按照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资金管理方法来执行。要将资金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资金跟踪方面,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审批,规范使用流程,杜绝私自挪用资金的情况出现;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把关,各专项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用途进行支出,避免挤占专项资金的情况;要对专项资金进行核算,由专人专账负责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尤其是要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3.引入现代化资金管理模式乡镇财政部门要认清当前财政资金管理的新形势,及时的发掘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对资金管理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完善,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现代化。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引入先进的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专业化、规范化、数据化的资金管理系统,将财政资金的管理纳入到数据平台中来,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透明化。信息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规避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弊端,使得财政资金从申请、拨付到使用全环节透明运行,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强化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监管中央、省、市、县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其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的职责,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上级财政部门要联合税务、审计等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审计,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追究责任。要制定科学的领导干部评价奖惩机制,将乡镇干部的任职考核与财政资金的收入相挂钩。另外,要不断深化“乡财县管”的资金管理模式。

第4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对策

0 引言

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是指具有特定用途和绩效目标的,由上级财政部门和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项目资金。财政部门承担着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必须要强化专项资金整合,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由单位自行管理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两个部分专项资金。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种类繁多

第一,一些政府部门领导缺乏综合和全局考虑,以开设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的必要手段和条件,每组织一项工作,就要开设一个专项资金,甚至是只追求功绩,而不考虑实际需求,只为应付当前,而不顾及长远,导致一些财政专项资金性质和用途基本相似或相同,重复交叉。第二,一些专项资金一旦开设以后,不管实际使用情况,每年不断增加,造成“滚雪球”效应,导致专项资金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重复交叉设置,不仅加大了专项资金的管理难度,而且还造成资金管理失控的现象。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分散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许多专项资金,这些专项资金,有的是上级财政部门安排的,有的是上级职能主管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样,“资出多门”,而且在管理上,也是各自为政,就以涉农资金为例,农林牧副鱼等各个部门,都设置相关涉农资金。在财政部门内部同样如此,经建部门、农业部门、农发部门等,都掌握着数量不等的涉农资金,不利于“一个口子支出”预算管理目标的实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多头开设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各个部门基于工作便利的需要,强调要设立专户,做到转款专项使用,设置一个专项资金就要开设一个专户,重复开户、多头开户现象屡禁不绝,银行账户犹如“天女散花”。也有的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和负责人给予利益关系,迎合银行吸储需求,不积极配合专项资金清理活动,从而使专户清理难度较大,效果不明显,财政专项资金整合难以开展。

2 财政专项资金整合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我国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的原则,强化专项资金整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和摸底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摸底,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摸清项目底。要对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通缉,包括本级政府设立的和上级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全部都要列入到摸底范围内,要对项目资金额度、资金用途、账户设置、核算方法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确保不重复统计、不遗漏统计。第二,要摸清资金底,要对项目资金历年结余情况进行统计,对项目支出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摸底,核对、界定专项资金情况,分门别类,根据资金性质、用途和管理单位等要素,进行编号,提出处理意见。

(二)明确专项资金整合思路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必须要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必须要以建立项目库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抓手,不断创先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和严肃财经纪律,强化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可以在不改变专项资金管理权限和分配权限的前提下,不改变资金用途和性质,把所有的财政专项资金都纳入到项目预算中,通过对项目的整合,把专项资金整合在一起,集中财力办大事。要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项目库管理,把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检查、绩效考核,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实现项目库管理系统向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创新和升级。

(三)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

在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过程中,可以按照“科学设置、重点保障、绩效管理”的要求,采取调整、撤销、合并、保持等方法,切块归并、打包整合,多不同渠道、不同部门、不同用途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整合:第一,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政策整合。各级政府要基于全局角度,突出重点,既要从当前实际出发,也要从推动长远考虑,对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进行重新清理和规划论证,对于那些已经实现原定目标或者已经到期的专项,或者与政策目标产生偏差的,要坚决予以撤销;对于那些符合公共政策目标,但是在扶持目标、对象和性质相似或相同的专项,则给予归并;对于那些涉及不同部门的,但在用途和方向方面基本相同的,予以整合。第二,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围绕项目而开展的,项目整合是关键。要按照专项项目的性质,对于那些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专项,给予整合。第三,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权整合。通过横向合并、纵向串联等方式,整合财政专项。财政部门要在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肖正兰,张云龙.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益的审计思考[J].审计月刊,2010(4).

第5篇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1.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项目,推动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借鉴财政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议从目前省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5亿元资金,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参与,设立10亿元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厅负责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并实施监督管理。投资基金委托省属有资质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投资基金受托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产业项目,实现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

第6篇

在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引入和突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环节,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即通过政府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估量效果与支出的匹配性,其根本目标是评价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推崇。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的实施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善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具有判断、预测、激励、约束等多项功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必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能够通过对财政收支对比关系的深入分析,对财政资金运用结果的绩效评价,促进财政资金供给理念从供给保障向“有效供给”的实质性转变,进而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需求。

1.有利于确立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的财政支出取向。财政支出和管理的全过程应该是: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再到决算,到最后的追踪问效。而我们常说的财政三步曲只是预算、执行、决算,缺少了问效这一环节。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财政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项目轻效益”的问题,存在着财政支出规模与支出效果脱节的缺陷。财政预算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财政的主要任务被误解为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部门的资金需要,各部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争项目、争资金上,而投资责任和支出效果却往往无人负责,造成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导致行政成本加大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将支出控制的重点从投入转到了产出或结果,突出强调财政支出的责任和效益,要求支出机构承担起对于产出或结果的管理决策的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突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的约束。顾名思义,公共财政是公众的财政,公众有权知道财政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同时,公众不仅希望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更希望有一个高效的政府。高效使用纳税人的钱,是纳税人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政府自身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需要。通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判断钱花出去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没有取得较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现并分析资金使用上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将目标主要锁定在提高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挖掘潜力上,有利于控制预算规模,防止预算支出膨胀。寻求以最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最合理、最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财政政策。

3.有利于增加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进而逐渐推动“绩效预算”模式的建立。通过对财政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从资金分配源头上予以规范,进一步管理好财政资金支出的闸门,体现了以结果为中心的理财思想。在政府与财政的关系上,财政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的出纳机构,而真正成为“政府的理财者”。这对那些“只想要钱,不想办事”的机关肯定是有压力的,至少他们先得想想要办成哪些事,然后才去要钱。部门单位向财政申请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报一个文件说要多少钱就行,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把资金的绩效目标以及评价结果与预算结合起来,实现绩效与预算的匹配,彻底改变预算单位申请预算随意要价的做法,硬化预算的约束。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难点分析

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虽然已有初步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仍然处于理论准备和试点摸索阶段,全面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并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合理的鉴证性还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

1.发展和建立一套成熟而且运行成本比较低的绩效测评体系,需要较长过程。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活动效能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计量方法,使项目的绩效目标能够量化、具体化,为评价各项目的绩效提供技术支持。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评价的复杂性。如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衡量,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和主要难点。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编制一套系统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值,熟练掌握和应用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手段等都还需要一个过程。

2.全社会对绩效评价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缺乏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氛围。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工作缺乏硬约束。也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财政部门就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执行主体,工作起来难免出现个别部门、单位不积极主动配合的现象。同时传统的、固有的观念给绩效评价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阻力。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财政资金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绩效评价工作对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打破长期形成的管理方式,其难度可想而知。在目前考核机制下,单位领导最看重的是其在任职期间的发展业绩,最重视的是“争项目、争投资、争规模”等“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以求得发展效应,即期望的是眼前或很快能看得到的成绩。绩效评价在推动发展效应方面更是一种“内含扩大再生产”方式,而且绩效评价是对过去已支出的、现在正在支出的和将来要支出的财政资金或项目的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监督,这些矛盾将或多或少限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开展。此外财政支出涉及到各个层面,牵涉到部门、单位甚至是个人的利益,财政支出本身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增加了绩效评价工作的难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单位和项目追求较好支出的动力。

三、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要着力培育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环境,不断建立和完善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条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角度看待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从而逐步有效地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1.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宣传力度,树立绩效评价理念。只有破除传统观念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公共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一是财政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对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性的宣传。通过重要工作会议加以强调、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公共资金绩效评价理念深入人心。要运用绩效评价试点成果,积极争取各部门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二是制定并完善相关奖励制度,建立领导任用及提拔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挂钩的考核机制,扭转以往注重短期内“短、平、快”政绩的做法。

2.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氛围。对财政支出进行追踪问效,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也是资金使用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共同责任。财政部门应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沟通联系,注意听取意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达到相互理解、配合和支持,形成共识,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3.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通过成立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负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和具体评价工作的组织落实,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选择部分财政支出项目,开展试点工作。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范围主要是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大宗申请款及教育、水利、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财政支出。逐步有序扩展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和完善组织管理程序,收集评价衡量体系中所需的基础信息,建立和完善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第7篇

本文以乡镇财务管理精细化作为主要内容,首先概述了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进而提出了推动财务管理精细化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可以为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

乡镇;财政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

随着我国基层乡镇经济体制以及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府机关对于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遵守国家财政法律政策的规定,同时必须适应国家新农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便于为乡镇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传统的乡镇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乡镇财政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乡镇单位财政改革的基本要求,对于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意义研究

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是指在乡镇财政管理活动中,明确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对其进行量化分解,通过完善的管理流程以及有效的考核体系,以避免财政资源浪费的发生,实现乡镇财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精细化转变了传统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乡镇财政单位必须优化现有的财务管理环境,努力实现现由注重管理型的财政体系向服务效益型的财务管理体系转变,由全方位、动态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替代原有的事后型的财务管理,进而提高乡镇财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明确、分解、量化细化以及资源整合,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有助于通过量化以及细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延伸拓展。

(3)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强化了财务工作的监督效果。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建立全面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工作规范,进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明确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促进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4)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减小财政管理成本,实现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范围以及深度的不断延伸拓展,实施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实现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手段。

2乡镇财务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事关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对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乡镇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政府收支没有全部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仅限于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编制之外,“收支两条线”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使得诸如预算、资产、专项资金收支、工程项目、负债资金收支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大量现金结算和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普遍存在。岗位职责不清,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 (3)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规行为的发生。比如支出不能严格执行预算,随意性大,管理失控,公务接待费用居高不下,公款吃喝现象有增无减等等。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乡镇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客观因素。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还需多管齐下,共同努力,逐步实现乡镇财务细化管理。3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完善途径研究

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既是乡镇财政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对于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为确保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现,应有重点的在以下几方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1)重视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树立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为保证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重视财务精细化管理对于确保乡镇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乡镇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并转变管理理念,在各项政策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符合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并贯彻落实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

(2)完善制度、夯实基础。

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订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规范理财行为;加强资产管理,掌握乡镇部门资产家底,保证预算分配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实物资产基础之上,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3)重视乡镇财务的支出控制。开展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针对乡镇财政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强化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财政资金的支出安排合理,从而实现对财政支出资金的有效控制。强化支出管理,可以建立经费支出审批程序,从而避免乡镇财政资金的超标以及违规开支,从而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的合理优化。

(4)强化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制约与监督管理。首先乡镇财政单位必须强化内部审计,通过各种法律政策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内部的监督管理与控制。其次,必须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外部管理监督,通过借助专业的财务机构的力量,及时发现财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处理,以确保乡镇财政单位职能的正常发挥,确保乡镇财政各项资金、资产的安全。

(5)严格控制乡镇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乡镇财政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存在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投资不科学,财政权利分散,税收流失以及支付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乡镇财政管理风险频发,直接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实现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必须通过强化风险意识,明确财政职能,增加财政收入,控制成本支出,完善支付制度等一系列方式,强化对于财政风险的控制,避免乡镇财务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确保乡镇等基层单位财政的安全稳定。

3 结语

乡镇基层财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国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新农村以及城乡建设的顺利开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乡镇财政管理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其意义,并通过各种措施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不断促进乡镇基层财政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完善,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会丽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中国外资(下半月)2010(08) .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 国库支付 现状 改进

一、农业事业单位国库支付资金应用现状

(一)我国农业事业单位资金国库支付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国库支付制度,是面向农业将国库中的单一账户结合成为一个体系,将此体系作为该制度的基础,其中依靠政府把关的支付过程中的信息以及银行配合实行的实时清算来完成实施,另外再每次由农业事业单位在对商品或是对劳动以及服务付费有所需要时,则应该首先将预算清单整理出来并正式的向有关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由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管理部门详细审查并得到顺利通过批准,此时就可以将拨款信息直接反馈到财务部门也就是单一账户体系来完成对商品和服务劳动费用的全部款项的支付工作。这种形式的支付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浪费和不符合规则的款项的流失,同时对于各种费用的使用数额和所用地有了一定的限制和规范作用,另外还能够避免之前财政资金拨付中容易出现的纰漏问题,比如在财政资金拨付时和容易出现款项的拖延、停滞、甚至出现有人从中挪用的的不合法行为,如果能将这些问题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二)农业科研项目资金支付办法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广和落实,农业事业科研单位的用款计划必须符合预算编制计划,才能够向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申请拨付。每个项目资金的拨款在年初的地域资金预算计划中有科学的制定方案。减少实际收支与预算差,不能仅停留在管理的层面,资金的预算也很重要。详细审核项目预案,扶持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性强的新项目。对于没有经济价值的项目采取自力更生的政策,让项目负责单位自负盈亏。既可以推广有经济效益的新课题,也不至于为了没有资金搁置落后的项目。农业科研产品来源于土地农作物,即便没有国库的支付,种植的农作物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这种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方法是双利双赢的预算编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农业事业单位获得的科研财政资金主要是通过国库财政支付系统划拨的,即财政资金不会再下拨到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直接将审核后的资金总额到达农业事业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中,无其他的中间环节,即便出现问题也很容易进行调查处理。这不仅能够降低了资金下拨中转费用以及减少周转的复杂程序,同时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可以阻止意图对于资金非法占用的人员有可乘之机,来保障资金能够安全的使用在合理之处。

二、农业项目资助经费使用范围

农业专项资金是指财政或其他主管部门拨给农业事业单位,用于完成农业重点专项工作或工程,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特点有三: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助即非单位的事业收入;二是资金应专门用于特定事项或工程的研发和推广所需要的支出;三是需要按项目单独财务核算即它应当与日常事业经费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需要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已完成项目的结余资金,经报主管预算单位或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调整使用,否则应上交财政。

农业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限于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发生的直接支出,不得用于工资性支出。主要包括国内调研差旅费用,农业课题组成员为完成项目研究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开支的差旅费。为了规范资金的应用,非课题组成员的差旅费和课题组成员与课题无关的调研活动经费、课题组成员赴境外费用,都需要自己负担。

资料费、报刊费、网络信息查询应用的费用,科研期间加班的伙食补贴费用、聘请专家的正常消耗。论文、研究成果评定涉及有关专家的劳务费、差旅费、撰稿费。农业科研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提取的国家规定限额的管理费。根据相关规定一般项目不超过1500元,特别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每项不超过2000元。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配管理费的比例可为3:2,不得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

农业事业单位经费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直接与国库拨款审查部门联系的最为紧密,与其他的部门联系不在复杂,只需要将具体的预算清单直接递交给审查机构即可,而主要工作是将清单和预算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并以书面形式递交,而后只待审批机构的审查,最终能否通过将与预算直接挂钩,经过审核后国库会直接从单一账户中拨款,虽然与之接触的部门和管理领导相对减少,但为了能够使资金在有效时间内合理的落实,必然要做好全年的单位预算工作。在款项到达之后的分配工作也要按照之前的预算来进行,否则将出现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所以预算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将数据罗列,而是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有效的制定工作,对于全年的资金使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预算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之前的片面预算应逐步转向全面预算。

三、农业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进

(一)改进农业事业单位支付管理

时代在发展,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作为国家隶属的事业单位更应该不断的与时俱进,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能够辅助国家中央政府在调节经济上的各种政策的实施上得到有效保障,突出表现为宏观调控方面,我国目前阶段是财政管理的新构架在发挥着资金控制的作用,其中由国家支付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使整体构架形成。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国库资金在使用上更为合理化和制度化,避免了因调整使用的不当而影响分配的时效性。其次,在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积极改革的同时,能够降低因分配使用的国家财务的传统模式中的重复和失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落实到现实中的效率。之前的模式中很容易造成资金滞留在某个环节被冻结,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充分的使用到农业事业单位建设中,不仅手续繁复,时间过长,如果一旦发生问题再进行调整更是相当复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在资金使用中出现的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行为的出现,同时也表达出对于这些不合理行为的一种坚决性的抵抗,不给想要通过将公款挪用为己谋利的人一丝的空隙。最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能够帮助农业事业单位做好前期的预算工作,对于资金的把握也更精准。同时,能够省去监督的一定作用,是对资金使用透明化公开化的一个良好的契机,最终体现在对于资金预算合理使用明确的强化。

(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给予了我们财务方面的一定慰藉,但是目前仍旧处于制度实行的初期,在很多方面的处理上我们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磨合。所以在工作中需要加强沟通,来保障各个程序的畅通无阻,特别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我们应力求以实现统一,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自身发展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时均需要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将财政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中,当需要支付时再借助中间行来进行支付。但是在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下,则可以直接通过国库来进行操作,不需要再通过银行支付,即由过去的资金流转变为当前的信息流,改变了预算单位原有的财务支付方式。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建立在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平台上,有必要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信息化程度建设,促进早日实现财政、税务、国库、银行财政资金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财政部门与银行间的实时联网,提高会计电算化核算水平,简化国库支付程序,从而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核算效率。

(四)健全内部控制

健全农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保证财政规章制度改革的必要举措,也是全面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农业科研单位年终决算时,单位结余资金管理也发生改变,根据额度下发的处室,上报财政局各个处室,第二年再将上年未使用的指标下发出来,第二年可以继续使用。同时,国家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的管理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要求所有单位的资金支出以单位预算计划为基础,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约束。内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科研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预算工作,加强对财政工作的事前监督和控制。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内控管理,避免出现违规行为。农业事业单位应逐步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的财务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已在全国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推广开展。农业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财政资金支付的预算单位,应不断完善、加强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定出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财务规章制度体系,促进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成宇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9).

[2]博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N].科技创新导报,2011(3).

[3]黄练.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10(2).

[4]王水娟.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

[5]廖元柱.浅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J].江西农业学报,2010(2).

第9篇

关键词:新能源;财政扶持;风险控制

绪论:目前,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达226万千瓦,继续位居全国第2位,装机比重8.23%;累计发电量15.4亿千瓦时,发电比重占3.54%。所有风电场投产后均正常并网发电。特别是国家能源局直接支持并核准的华能阜新二期30万千瓦风电场,已成为我国一次性批复、一次性建设并顺利投产运营规模最大的风电建设工程。黑山秸秆、沈阳老虎冲垃圾填埋气等两项生物质能发电工程正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共1.3万千瓦,填补了本省该领域的空白。北票等城市开展光伏路灯、景观灯示范工程建设,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兆瓦。全省车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超过95%,推广使用生物燃料乙醇34.8万吨,成为全国目前全封闭应用乙醇汽油的5个省份之一。

以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就不仅得益于辽宁省政府的政策引导,还受益于省、市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我省针对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利用的财政政策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

1.1 缺乏省政府财政支撑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平台。

我省现有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活动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重点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技术,它们主要依靠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二是,新能源产业化过程中的辅助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工艺改进等,主要依靠新能源产品的生产企业。这种技术开发研究与技术产业应用研究相分离的局面,容易导致研发力量分散、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衔接效率较低等问题。

1.2 企业新能源产业应用研发活动的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新能源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当于一般产业研发投入的4倍左右,并且越到产业化后期,所需投入越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看,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这三个阶所需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10∶100。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旦成功,便能够凭借技术、市场的垄断力以及生产工艺的先进性获取超额收益,其投资收益率将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但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经济市场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以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中国石英玻璃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三,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年收入与年利率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该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规模发展受限也影响了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如果该企业能够得到充裕的资金将能进一步打破国际大企业对此类技术的垄断,也能使企业腾出资金壮大规模,将技术与发展协调起来。

1.3 政府财政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强度不足,企业争夺加剧,核心企业有转移倾向。

在国家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后,新能源产业成为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行业,具有很好的招商引资条件,很多地方政府争上新能源产业基地。目前,四川、江苏、浙江等地,已开始争相申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地方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兴建中,出现了争夺人才、争夺企业的现象,在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中也发生了同类事情。在某产业基地,一家龙头企业受到省外多家基地的邀请,并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的许诺,这些许诺具有很大吸引力,是辽宁省产业基地目前还无法给予或很难给予的,该企业虽然最终选择留在辽宁省,但是还会存在一些矛盾。

1.4 政府财政扶持资源相对分散,财政扶持政策的局部作用效果受限。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扶持资金,企业都在争夺政府提供的扶持资源。由于企业良莠不齐,有的只看重短期利益,不进行技术投入;有的企业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因而影响近期经济效益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我省在分配财政扶持资源的过程中要考虑短期经济效益、税收拉动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容易导致部分技术研发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所获扶持不足,另一部分不进行技术投入、只看重短期利益的企业也借机“搭便车”。这种财政扶持资源分散的局面必然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

第一,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中成本-收益分析、金融学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理论和实物期权评价理论。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还有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1)研究辽宁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融资模式及其风险评估与控制。

课题提出了三种可行的新融资模式,以帮助辽宁省财政扩展新能源产业的资助资金筹集渠道,其种类、财政支持方式、主要风险来源总结为表1。

针对每种新融资模式,将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规避或降低融资方式的风险,具体来说:

第一,对新能源研发专项基金,采取基于市场价值风险的实物期权评估方法,在主要研发结点定期予以科学评估,已决定后续资金的拨款时机和拨款规模。

课题选取风能发电技术研发和光伏技术研发活动(前者的风险由于政策波动而具有市场价值跳跃波动;后者的风险属于连续的扩散波动),构建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实物期权评估理论方法(连续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跳跃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以期科学的解决评估难题。前者基于何佳、曾勇(2003)对新技术购买行为中的技术创新速度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模型;后者基于课题指导教师2009年的博士论文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扩展,以便充分考虑风能产业的政策跳跃影响。

第二,对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基金,基地企业破产或违约风险和收益率风险是主要风险,政府应适时监控基地企业的财务状况,严格审计其财务报表、税务报表,针对问题及时予以事前警告或帮助其度过难关。

针对新能源企业的高新技术特点,在企业现金流基础上考虑灵活经营价值和风险价值,拟采用Leland(1994)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公司内生破产的公司债务评估的结构化模型,对新能源企业的破产阈值、破产时机进行评估和监测,并采用比较静态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新能源企业破产的经济因素。

第三,对市政债券融资模式,市场利率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是主要风险。地方政府财政和企业都无法直接控制市场利率风险,只能通过相机决策或金融衍生工具分散风险。

① 根据利率波动趋势合理确定市政债券发行时机和发行规模。可采用定期追踪市场资金利率曲线的久期和凸度指标,当利率风险较高时,优先选择发行短期市政债券;当利率风险较低时,优先选择长期市政债券或长短期的组合。

② 地方政府市政债券主管部如何适当利用利率互换产品,将所筹集的部分资金的利率风险锁定在适当水平上。研究地方政府财政适用利率互换产品的可行性,及具体策略。

(2)探讨基于实物期权项目投资评价的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政策。

政府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机制不同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其政策优化的核心是建立以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方向等评价结果为依据的分配政策,评价的目的是为政府财政决策扶持资源分配规模和时机提供根据。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资源来源于全社会的纳税人,政府有责任保证财政资源使用的最优化。

优化财政扶持资源分配的关键是根据企业或科研单位的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进行资源分配。企业和科研单位将综合考虑项目的收益因素与风险因素,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来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这样的决策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决策;二是基于成本-收益-风险的决策。

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拟设定如下:

第一,新能源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包括新能源技术研发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新能源产业应用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新能源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决策是财政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这些决策的重要要影响变量是风险因素的评估。根据文献Gurkan Kumbaroglu等(2005)的分析方法,课题负责人对两类新能源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总结为表2和表3。

第二,以实物期权评价为基础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

由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项目未来的收益和风险采用折现方法转化为当前收益考虑,忽略了投资决策者的灵活应对风险的决策价值。可采用基于成本-收益-风险分析的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进行评估,从而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体系。

考虑研发成本支出价格的不确定性、研发成果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研发项目负责人倾向于等待市场新信息释放,最佳投资时机将有所推迟。课题组已获得该重点实验室项目在建立之初至今的各项成本数据、科研成果市场价值数据、经费来源数据等资料,将以此为依据建立离散和连续时间的实物期权模型进行评价。

③ 新能源产业应用项目投资规模和时机的实物期权评价过程——以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项目为例。该类项目的不确定性主要有收益现金流不确定性、成本现金流不确定性,应用项目负责人仍有等待新信息释放而推迟投资时机的动机,需应用实物期权技术进行客观评价。课题组将与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研究。

④ 基于实物期权评价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优化研究。

核心内容是“项目可行性评价决定初期启动资金的财政资源分配;项目投资绩效评价决定后续资金支持规模和时间”。该部分内容与两类项目的实物期权评价结果密切相关,重点从资源利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角度研究政府财政资源的有效分配政策。

结论:提出以“拓宽新能源财政扶持政策手段,优化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结构”为核心的对新能源进行财政扶持的理论思想和分析框架。研究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融资模式及其风险评估与控制问题,帮助政府财政在控制融资风险的条件下,合理拓宽财政扶持资金的融资渠道。构建以科学评估结果为指导的财政扶持资源优化分配体系,研究基于成本-收益评估和实物期权评估的政府财政扶持资源分配策略。

参考文献:

[1]何佳、曾勇(2003)对新技术购买行为中的技术创新速度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模型

[2]Gurkan Kumbaroglu等(2005)、Erin Baker、Kwame Adu-Bonnah(2006)的分析方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