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能源审计论文

时间:2023-03-16 15:39:08

导语:在能源审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能源审计论文

第1篇

1.1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资格认定不清

本文对目前仍在从事能源审计工作机构的审计人员的职称及职务情况、学历结构和从业年限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作了相关统计。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第1批节能量审核机构共26家。从业人员的职称职务、学历结构、业务年限参差不齐。从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的性质可以看出,参与能源审计的人员混杂,既有专业机构人员,也有本行业专家,还有小部分人员来自高校及科研所。然而,对这些人的从业资格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既没有权威机构认证,也没有专业化的培训或考试对人员进行筛选。此次调查发现,仅35.71%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人员拥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而另外64.29%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人员均没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这些资格证书有能源审计资格证、会计证、统计资格证、高级能源管理师资格证、能源审计师、内部审计证书等形式。

1.2人员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能源审计队伍其中大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还有少数人员是研究生学历,另外还有与审计、会计专业等相关的专业人员,工作年限通常在10a以上。然而,学历与工作内容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仅有1/3的能源审计人员拥有资格证书,至于各类证书是否可以判断一名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能源审计专业素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审计人员从入行开始,就难以衡量其业务素质水平。而用能单位内部的能源审计人员中,仅1/3单位的能源审计人员接受过能源审计培训。82.86%的被调查单位的能源管理人员由单位自己根据人员经历要求,8.57%是能源管理师,2.86%根据政府发文认定,0.95%没有要求,可以说当前的资格认证方式是比较混乱的,需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我国目前对审计人员的深入培训较为缺乏。虽然在认定了能源审计机构后,国家在每次实施节能量审核前均对审核人员进行了培训,但这些短期培训仅能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或基本原则进行规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升问题。我国虽然于2009年颁布了GB/T13234—200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但该标准实用性很差,对技术改造的节能量仅要求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法进行计算,在许多场合该方法是不适用的,与节能量的定义相悖,与国际而节能效果测量和验证规程(IPMVP)中提出的4类通用节能量的计算方法也相冲突,而在节能量审核初始阶段,也未完成案例积累。因此,节能量的数量确定往往依赖于审核人员的基本素质、经历和经验,不同的背景造成计算方法的迥异,结果的巨大差异。

1.3审计活动监管机制仍须改进

我国至今仍未形成对能源审计机构与审计师有效监管的机制。在对被访节能管理部门、用能单位、能源审计机构的统计中可以看出,75.6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能源审计师的监督与管理应由省级机构执行,24.32%认为应由国家统一监管。另外,54.29%的被调查者选择对能源审计机构和独立能源审计师的质量控制方式为监督机构召集专家组审查,选择审计机构互审、监督机构审查和专家审查的比例都各为22.86%。

2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申报审核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尽管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组织推荐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的通知》(财办建[2011]89号),并认定了第1批26家国家认可进行节能量认定的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虽然在机构申报过程中对审核机构的人员要求和和申报条件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严格规范的审核程序,审核过程不够科学。特别是对该机构的审计人员是否能够长期在该单位从事该项业务没有严格规定,也没有实施机构和人员的年度审核制度,这种状况,致使申报时人员与实际在岗人员有巨大差距,甚至有些审计机构在从事能源审计时临时从社会招聘审计人员,这些人员专业水平差,责任心和道德约束力不够,不能保证能源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些被授予资格第三方审核机构并不是专业从事节能工作的单位,从而导致用能单位及公众对国家能源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产生质疑。

2.2运行过程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目前,我国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专项能源审计项目均为申请享受国家或地方政府节能奖励资金项目,其中包括政府相关政策推动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在实施节能奖励资金政策初期,其初审一般由实施项目的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者由企业在申报时计算节能量,之后初审一般由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实施,复审由国家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实施,有时还会由财政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再审。由于节能量审核既涉及项目的真实性,也涉及复杂的认定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初期阶段,出现了大量节能量计算不准确现象,用能单位上报或初审与国家委托机构计算出的节能数据有较大的差别,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屡被查处。为此,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又一次印发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367号),文件再次明确了技术改造项目节能效果必须由国家认定的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审核确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认定的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没有一个节能量审核管理程序和规定,或者有这些规定,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国家指定的审核程序也不是特别规范和详细。特别是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审核中,复审中仍然发现了一些虚假项目和夸大节能量数据的行为,有些第三方机构遭到了取消资格的处分。甚至在国家审计署的抽查审计中仍能发现虚假现象。

2.3审计费用不合理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目前我国能源审计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在不同种类的能源审计工作之间还存在着主体交叉、责任交叉的现象。例如,在节能量补贴审核中,初审由地方政府出资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复审由国家出资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由于我国从事此类工作尚处于初期,或者说也有可能是出于一种短期政策行为,更重视对节能量的补贴,往往忽视了审计费用的支出,费用支出也往往未纳入预算或没有科学的计划费用,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在审计费用支出时往往将该类费用界定为聘请专家实施审计,未考虑审计机构作为一个企业应得的业务报酬,因此,节能量补贴专项审计已出现了第三方审计机构作将其视为鸡肋,对该项审计工作积极性下降,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应进一步考虑如何合理划分审计工作责任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审计费用的低廉,往往使得审计机构聘请高素质审计人员的动力不足,要求审计人员尽量压缩审计时间。调查显示,审计机构在现场审计的时间往往只有1d甚至0.5d,审计时间的不足,使得审计人员不能够深刻了解项目,忽略申报项目存在的瑕疵甚至是严重问题。与国家审计署抽查审计该类项目平均每个用能单位动则3~5d形成了巨大差距。

3改进能源审计现状的措施

3.1建立系统的能源审计人员管理机制

国家应规范能源设计师的准入要求,对能源审计师从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学历背景等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对能源审计师的工作职责、责任义务、业务范畴做出统一界定。逐步将能源审计师发展成为一种执业资格,指定权威机构完成能源审计师教材编制、组织考试、资格认证、继续教育和退出等系列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出具合格能源审计报告的专业人才。

3.2健全第三方能源审计制度

建立独立第三方能源审计师制度能够解决我国目前能源审计队伍所存在问题。应建立一种类似会计审计师的制度,只有能源审计师出具的报告才能获得权威部门的认可,并对审计报告付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聘请规定数目的专家,第三方审计机构才可获取业务资质。通过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够加强从业队伍法律约束,规范能源审计市场,提高能源审计报告的质量,使得能源审计对用能单位而言,不仅是政府强制行为,更能切实发挥其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

4结语

第2篇

《石油和化工节能》征稿启事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油田注水系统节能经济运行的研究与实践

氯碱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回顾及“十二五”展望

节能型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莫尔液节能环保技术

采用燃气发电技术充分利用电石炉炉气

实施综合改造实现节能目标

冷却系统空冷器的节能改造

热泵技术在辽河油田欢三联合站原油加热中的应用

氯气液化装置的安全生产与节能

酮苯脱蜡脱油联合装置的节能改造

永胜能源化工以技术支撑节能减排

推行成本精细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推行系统优化和管理实现炼油厂节能降耗

国外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油气田温室气体排放测试与评估方法

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技术交流大会即将召开

沧州大化节能减排工作受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

《石油和化工节能》征稿启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炼厂节能技术和系统全局综合优化方法

油气田生产企业的能耗对标分析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用能现状分析及对策

节能环保的仪表电伴热系统

增效节能型流量计的原理及应用

乙二醇蒸气喷射泵节能新技术

油田35kV变电所何时可投单台主变

聚乙烯醇车间醋酸系统能量优化

1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节能分析

中原石化裂解炉的综合节能

合成氨脱碳系统的节能改造

中国海油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双星集团闯出节能减排新路子

日本百年节能史及其对中国节能的启示

专利信息

独山子石化实现甲醇利用回收废气生产

晋煤集团煤化工再获重大突破

第九次石油和化工节能论文征集与评选启事

国资委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报表》的通知

中国-印尼第三次能源论坛举行

国家发改委关于降低成品油价格的通知

环保部确定今年节能减排重点

山东将实行节能产品强制采购

固定床煤气化工艺的节能技术措施

濮城油田油气集输系统优化改造项目的节能评价

游梁式抽油机电动机配套选择模板研究

水动风机冷却塔节电技术

溴化锂机组低温余热制冷技术

芳烃加热炉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谐波污染与无功补偿装置改进治理效果分析

燃气加热炉在铝粉装置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甲醇系统三塔精馏的优化运行

平衡18万吨合成氨综合节能项目节能测算

依靠管理和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能源计量为企业挖金掘银

第3篇

[关键词] 工业能耗 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国节能服务导刊》2006年8月刊报道,2001年到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1%,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2.8%。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由2000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66.58%上升到2004年占68.41%。其中冶金、化工、建材、石化等4个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长量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增长量的52.2%。这样的能源消费很难维持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一、镇江市工业能耗现状

多年来,镇江市主要致力于发展重化工产业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基础产业以及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以工业增加值来衡量,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在2000年时为42.7:57.3,2005年上升为30.1:69.9。其中,重工业中,化工行业所占比重已上升到24.0%,成为镇江目前贡献最大的行业。轻工业中,又以造纸及纸制品业作为支柱,占有三成以上份额。“十五”时期,镇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这意味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能源消耗总量要增长0.87%。2000年,镇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730.8万吨标准煤,2005年上升到1446.3万吨标准煤,全年上升了604.1万吨标准煤,平均年递增17.2%。

二、镇江市工业能耗利用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费弹性仍较高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市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仍呈较强的刚性。2002年~2006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平均弹性系数为0.79,其中2006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4,即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需增加0.7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

2.地区间能源利用水平差异悬殊,居全省位次靠后

2006年,丹阳、扬中、句容和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分别为0.792、0.461、0.849、0.652吨标准煤;而京口、润州和丹徒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分别达到了1.295、1.286、1.192吨标准煤。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丹徒、新区和京口的能源消费已超过了百万吨标准煤大关,分别达到240.4、122.9和102.4万吨标准煤,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50%,而其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37.5%。

200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为0.988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居全省第7位,比2005年下降3.47%,略低于全省平均降幅。 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看,200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为2.10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8%;综合能源消费量933.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比重为6.2%,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比重1.3%。

3.高能耗行业能耗增长较快,企业能源成本增加

化工、建材、造纸、电力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又是高能耗行业。2006年,全市这四大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达1168.3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9%;综合能源消费量456.0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12.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超过3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其他行业平均水平4.5倍。这是导致我市工业能源消费大幅增长、能源利用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平均购进价格为890元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5.4%,多增加支出6亿多元。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约为9%,每降低1%将增加效益15亿元。我市煤炭、成品油等主要能源品种价格持续上扬,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

三、 关于镇江市工业能耗的几点建议

1.抓住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节能降耗

着力围绕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五大行业,开展节能降耗。如:化工行业要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高档涂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和专用化学品,提高精细化工率。同时,要大力开展化工整治,确保完成阶段性任务;建材行业要加快发展新型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整体提高建材产品附加值;电力行业要以大型、高效、环保的发电机组淘汰煤耗高、技术水平低的小机组,以高效输变电设备改造落后低效的设施。

继续大力推进金东纸业、谏壁电厂、京阳水泥、索普集团“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计量和能源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大节能技改投入,抓紧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大亚、镇江发电公司、天工等17家省重点耗能企业,各辖市(区)要加强分类指导,逐一编制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2.改善企业运营水平

我们要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跟踪储备一批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要以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为重点,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继续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公共技术的研究、运用和推广,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9):49~94

第4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EMC模式;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4-0113-03

节能环保主要包括两大领域:节约能源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前者主要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推进高能效技术和装备来替代低能效技术和装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后者主要是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供给体系,包括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利用,以及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序开发等。本文仅针对第一大领域进行分析。

一、EMC模式运行机制及运行状况

EMC(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即合同能源管理,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目标下向用能单位提供服务,用能单位以实现的节能效益偿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并支付合理利的机制(效益分享如图1所示)。

2016年1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以重塑能源 服务创新为主题的“2015年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显示: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总数达5 426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近6倍,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有25家,超过5亿元的有142家,超过1亿元的有286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0.7万人,比“十一五”期末的17.5万人增长了近2.5倍;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836.29亿元增长到3 127.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19%;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0年的287.51亿元增长到1 039.5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31%;“十二五”累计合同能源管理投资3 710.72亿元,其中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超过5亿元的有112家,超过1亿元的有385家,形成年节能能力1.2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亿吨,由此可见,合同能源管理已经成为节能服务产业的主导模式。

二、供给侧改革政策对EMC模式的影响

采用EMC经营模式的节能服务公司,其主要服务客户为能源消耗量较大或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工矿企业。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要求企业改变之前扩大需求、刺激消费的经营模式,助推精细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转变为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一味刺激需求带来的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由于那些能耗大、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了节能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规模。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煤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大量限产及关停,使得处在下游从事EMC节能服务的企业其低效无效资产问题不断显现。

三、供给侧改革下的EMC模式困境

本文所剖析的案例――JN公司,主要客户大都处于产能过剩行业,其商业模式是合同能源管理(EMC),主营业务包括电机拖动节能项目、余热发电项目。公司依托自有技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关键资源要素,通过有效的业务流程,形成了完整的运行系统,主要为钢铁、水泥、玻璃、化工等高耗能生产企业制定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节能方案,主要为客户提供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确认和验证,并对节电量或节电率进行统计的一整套节能服务,在合同约定运营期内分享节能收益,运营期满后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相关资产移交给合作方。项目运营期内,根据合同不同,JN公司与用能单位按8:2、7:3、6:4不等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逐步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收益。

EMC项目中所有技术改造和节能成套设备费用均由乙方免费提供,甲方负责提供场地条件、基础设施配套和技改过程的协调、配合工作;该成套设备投入使用并产生节电收益后再按约定比例分享5年(一般期限为5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节电收益,5年后该节能技改设备以及产生的收益全部归甲方所有。

随着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JN公司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3年10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提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产能”为2016年经济结构化改革五大任务之一。虽然JN公司本身为节能环保行业,国家大力鼓励其发展,但由于客户集中于供给过剩企业,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政策的影响,这些企业开工不足、经营亏损、现金流紧张,形成账款拖欠,甚至有些项目竣工后还未点火运行就被勒令关停。由于JN节能公司投资的电机拖动、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属于主体项目的附属部分,投资较大,一旦主体项目不能开工生产,就会殃及JN节能公司。如JN公司诉四川某特性水泥有限公司一案,余热发电系统总投资2 574万元,2015年1月工程已完工,但由于各种原因至2015年12月底水泥生产设备尚未点火,使得JN节能公司投入的大量资金当年未能取得任何收益。上游企业的不景气、开工不足、回款不及时等,都会影响到JN节能公司的收益和现金流,增加节能公司持续经营的筹资成本,对盈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

表1列示了JN公司近五年毛利率及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JN公司的毛利率走势:2011年至2012年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主营业务收入急速上升,而主营业务成本变化幅度却不是很明显,说明该时期盈利能力比较强;从2013年起,毛利率指标急速下滑,纵观其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的走势可以发现,2013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上升幅度不是很明显,而主营业务成本却大幅飙升,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可知,2013年10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提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受该政策影响,JN公司该年投入的很多项目未能及时开工,所投入的成本不能及时取得相应的收入,导致当年的毛利率急速下滑;2013年至2015年虽然毛利率变化幅度不是很明显,但仍一直呈下滑趋势,说明受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影响,所投资项目的主体设备或设施开工不足,在加大投入成本的同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收入,尤其是2015年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收入与成本竟呈反方向变动,在主营业务成本增大的同时,主营业务收入反而下降了,由此导致毛利率的下滑。如果JN公司不采取有力措施,这种走低的态势还将继续。

通过对JN公司的分析发现,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出台,使得采用EMC模式的节能公司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低效无效资产,其增量资产的扩大也将受到所服务行业的限制,因此,能环保类企业对低效无效资产不仅要考虑如何进行静态处置,更应把重点放在动态盘活上。

四、供给侧改革下EMC模式的困境应对

对于在供给侧改革下企业EMC模式出现的困境,特别是出现的低效或无效资产问题,可以从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分别应对:

(一)从存量上看,对于供给侧改革下EMC模式形成的低效无效资产,看其所服务的对象是否具有可转换性

(1)若该EMC产品能够转换服务对象,说明该资产的服务对象并不是唯一的。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转换其服务客户,将原投入的EMC设备无条件收回,并将其转投到其他行业或其他公司,这是节能公司最简单、最直接的措施。

(2)若其所提供的EMC设备对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可转换,则可采取以下措施:由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出台并非一次性关停所有的产能过剩企业,也并非所有的产能过剩行业都会限制生产,比如一直热议的钢铁行业,由于建材用钢的盲目生产,造成供需方面严重不配比,而优质钢却一直处于匮乏状态,在钢铁总产量严重超标的情况下,压粗扩精、提高适销对路品种等产品结构调整措施,使得钢铁企业的生产设备不会都出现闲置或关停。此外对于已有的严重过剩行业,国家也不会一次性的全部关停,而是将这些行业的若干公司进行兼并重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因此,基于上述情况,JN公司应密切关注或积极促成附带本公司EMC设备的主体资产由行业内运行状况较好的企业收购或兼并,再与新的业主公司继续按照EMC运营模式分享收益;同时,还可以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的形式将节能环保设备转租给同行业内运行状况较好或兼并重组后的公司,节能公司的收益模式也由EMC收益分享转变为收取设备租金。

(二)在增量资产方面,节能公司必须改变现有经营模式

(1)行业的转换。节能公司可以变换其所服务的行业,既然供给侧改革政策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有所抑制,那么可以转换其他行业来投产EMC,同样的产品,不一样的投资对象,可以将其所服务领域从原来的产能过剩行业转变为节能环保行业、服务业或高科技产业,通过经营转型的方式来予以解决。

(2)业务模式的多样化。在传统EMC产品的基础上,增加并重点关注附属的后续技术服务业务。在努力做好现有节能项目运营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对传统产业节能项目的投资,重点发展后续的技术服务,可以将其所生产设备与“互联网+”行业紧密结合,全部上传至互联网,通过构建客户端这个管理平台来实时关注所服务客户设备的能耗、消耗、工艺等方面的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构建以服务为核心的战略体系,实现由当前重资产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向轻资产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跨越。

(3)EMC产品或附带EMC产品的资产出售或租赁。首先,对于EMC产品的出售或租赁,节能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EMC产品,并将该产品销售或租赁给所服务客户,由此收取产品收入或租赁收入,并对其后续所提供的项目维护服务按期或按次收取费用;其次,对于附带EMC产品的资产出售或租赁,节能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或市场调研发现的需求来购买所服务下游客户所需要的资产,并对该资产进行改造升级,安装节能公司所产的EMC产品后再转卖或租赁给下游客户,由此赚取收益。

总之,合同能源管理是我国重点关注并大力发展的一项创新经营模式,这些节能环保企业的成长将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及节能环保企业,都应当积极应对目前由于产业政策调整而带来的困难,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EMC节能公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元志.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与运行机制[J].改革与战略,2012,28(3):51-53.

[2] 朱汝泓.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以GL公司为例[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能源效率;出口中学习;技术溢出;贸易结构

一、 引言和文献综述

在研究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现有文献中,研究者通常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等角度进行理论阐述(De-nison,1967;Maddison,1987;Anderson,1995;Birol & Ke-ppler,2000)。实证研究方面,Klein和Robison(1992)发现技术进步提高了美国的能源效率,而后者对NOx、SO2排放量存在直接和间接影响。Schleich(2004)对德国的实证研究表明能源审计制度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能源成本不确定性等阻碍,进而提高能源效率。Lin和Polenske(1995)研究了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重要因素。Garbaccio等(1999)通过测算,发现部门结构调整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有正向影响。Fisher-Vanden等(2006)对大中型工业企业1997年~1999年的微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这一现象可以用生产率提高或工业结构调整予以解释。李廉水、周勇(2006)的实证研究则表明,科技进步能显著促进工业能源效率,且其促进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增强。此外,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影响力、FDI、能源相对价格、产业集聚、对外开放等因素也会影响能源效率(Hirst,1991;Boyd & Pang,2000;史丹,2006;孔群喜等,2011;李思慧,2011)。

还有研究者将国际贸易视作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魏楚、沈满洪(2007)检验了省级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一方面通过知识扩散促进了能源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又使能源消耗转移。熊妍婷、黄宁(2010)测度了1999年~2008年中国的34个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发现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资参与度提高对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技术效率有促进作用。滕玉华(2010)实证检验了国内R&D投入、国际R&D溢出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国际贸易为渠道的国际R&D溢出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本文在上述对国际贸易和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国际贸易影响能源效率的理论机制,并实证比较出口和进口对能源效率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对国际贸易影响能源效率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1. 出口与能源效率。通过梳理现有理论,本文认为可从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两个视角,对出口影响企业能源效率的机制进行考察。

一是出口对出口企业自身能源效率的影响。“出口中学习”(Learning by Exporting)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制造、研发、市场营销与管理模式,从而提升自身的生产率(Findlay,1978)。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会得益于客户的技术性知识:发达国家的买家希望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所以会向出口企业及时反馈终端顾客的意见,并提出改进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质量等方面的建议,以及标签、包装、运输等各项要求,这些技术性知识有助于出口企业进行持续的产品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企业来说,发达国家的发包商会对外包企业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甚至允许其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产品质量改进过程;而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消费市场,发包商还会通过转让生产设备、设计、技术专利等途径,强制性要求外包企业迅速提升自身生产工艺与产品设计能力(Gereffi et al.,2005)。而在某些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甚至能够获得发达国家买家的隐性知识(World Bank,1993)。因此,出口企业通过向高端商业伙伴学习这一机制,可以提升其生产率,包括能源效率。

二是出口对非出口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企业一般比非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一优势使其出口成为一种“自我选择”(Handoussa et al.,1986)。更进一步,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具有正外部性,有助于非出口企业提高能源效率:非出口企业不仅通过模仿出口部门的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和能源节约技术,还可能吸收出口企业参与贸易所获取的关于能源效率提升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即产生了溢出效应(Aitken et al.,1997;包群等,2003)。

假说1:因为存在“出口中学习”效应和出口企业生产率优势所产生的正外部性,所以出口可以提高能源效率。

2. 进口与能源效率。本文从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视角,来考察进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全球绝大部分R&D支出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而技术进步并不局限于这几个国家,说明技术溢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国际经济交流,一国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向其他国家扩散。Keller(2002)指出技术溢出的渠道包括国际贸易、FDI、劳务输出、人口迁徙和信息交流等,并把通过国际贸易、FDI渠道进行的技术溢出称作物化型技术溢出。而在国际贸易这一技术溢出渠道中,进口是比出口更加有效的技术溢出途径,因为发展中国家能通过进口直接获取贸易伙伴国家进行R&D投入的成果(赖明勇等,2005),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进而提高本国的生产率水平。据此,Grossman 和Helpman(1991)甚至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途径利用了发达国家的知识存量,因此其贸易利益要大于发达国家。进口对于能源效率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能够消费高能源效率的外国最终产品,更存在于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中(Coe & Helpman,1995)。能源效率较高的资本品(如机器等)内含有技术知识,其进口对进口国的能源效率提升有直接影响。而中间产品进口的技术溢出体现在:一方面,中间产品种类的增加可以提升生产最终产品的能源效率,而进口国不需要为新的中间产品花费额外成本;另一方面,进口国会对其所进口的高能源效率的中间产品进行模仿和学习,甚至创造出有竞争力的类似产品,这就实现了技术进步(Grossman & Helpman,1991)。

假说2:进口能通过最终产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等渠道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提高能源效率。

三、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1. 计量模型设定。根据研究需要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设定以下计量经济模型:

EEit=?茁0+?茁t+?茁1EXit+?茁2IMit+?茁3INDit+?茁4INSTit+?茁5lnTECHit+?茁6GOVit+ξit(1)

其中EEit为能源效率,EXit、IMit分别为出口和进口,INDit、INSTit、TECHit、GOVit分别为产业结构、制度、技术进步、政府影响力等控制变量,ξit为随机干扰项。控制变量引入基于以下考虑:(1)产业结构。“结构红利假说”认为,经济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差别,当能源投入从低生产率(或生产率增长较低)的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或生产率增长较高)的部门时,会使经济总的能源效率提高(Denison,1967)。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例如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降低了整个经济的能源消耗强度(Richard & Adam,1999)。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这一现象的实证分析,证实了高能耗重工业转向低能耗轻工业、经济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等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Vaclav,1990;World Bank,1997)。(2)制度变革。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研究发现,能源效率还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和制度创新改进了企业内部的能源效率,同时更加灵敏的价格信号改善了能源的配置效率,不断开放的市场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直接途径一般归结为发明与创新、学习、人力资本投资等三种。其中,追逐垄断利润的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Schumpeter,1934)会产生发明与创新:R&D活动会催生新的发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会提高各种要素的生产率。“干中学”或者一般的“学习”,使得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和工人逐渐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而改善生产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在职和学校培训(再培训)、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对保健设施的支出等多种形式,它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消除了影响其他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障碍。研究证实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改善有积极作用(李廉水、周勇,2006;Fisher-Vanden et al.,2006)。(4)政府影响力。政府既能通过行政干预促进能源节约,也会因占有公共资源而造成能源浪费,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也可能是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之一。

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在能源效率指标选取中,本文采用魏楚和沈满洪(2007)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定义的“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其表达式为:

EEi,t=TEIi,t/AEIi,t(2)

其中,EE为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TEI为目标能源投入,即生产技术水平不变时实现一定的产出所需要的最少(最优)能源投入数量,AEI为观察到的实际能源投入,i为决策单元(DMU),t为时间。本文以各省的劳动力、资本存量、能源消费量作为投入要素,GDP作为产出要素。劳动力为上年年末就业人数与本年年末就业人数的平均数。资本存量采取常用的“永续盘存法”来估算,资本存量参考张军等(2004)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将序列扩展至2009年,固定资产折旧率取9.6%,资本存量、投资均按200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能源消费量用标准煤表示。GDP均转换为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用DEAP2.1软件计算得出目标能源投入TEI,再除以真实能源投入AEI,求得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值,选用的方法为CRS假设下基于投入的multi-stage DEA。

此外,采用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产业结构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制度变量用国有单位年末在岗职工数占年末在岗职工总数的比重表示,技术进步用R&D支出表示,政府影响力变量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表示。

本文实证分析利用除外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2000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四、 计量结果分析

1. 国际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30个省2000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Ⅰ和模型Ⅲ中,出口变量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出口对能源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假说1得到证实。这一结果与“出口中学习”理论吻合,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制造、研发、市场营销与管理模式,从而提升自身的生产率,包括能源效率(Van Biesebroeck,2003)。另外,非出口企业通过模仿出口部门的生产工艺以及吸收出口企业参与贸易所获取的关于能源效率提升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实现了能源效率的提升。模型Ⅲ中出口依存度每提高1个单位,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提高0.11个单位,说明出口所产生的“出口中学习”效应和正的外部性提高了企业的能源效率。

在模型Ⅱ和模型Ⅲ中,进口变量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进口对能源效率存在正向影响,证实了假说2。对于这一估计结果,可以用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理论解释。技术溢出的渠道包括国际贸易、FDI、劳务输出、人口迁徙和信息交流等,而国际贸易这一渠道中,进口是比出口更加有效的技术溢出途径。发展中国家能通过进口直接获取贸易伙伴国家R&D投入的成果,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进而提高本国的能源效率水平。进口对能源效率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能够消费高能源效率的外国最终产品,更存在于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会促进进口企业的能源效率提升。模型Ⅲ中进口依存度每提高1个单位,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提高0.32个单位,说明最终产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来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

此外,回归结果也反映了控制变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产业结构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提升有着积极影响。制度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显示以市场化为目标的制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革影响能源效率的实证结论,与魏楚和沈满洪(2007)的研究结论吻合。技术进步变量的估计系数也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这与李廉水和周勇(2006)的论断近似。政府影响力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能并不是影响中国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

2. 对国际贸易与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探讨。检验了出口、进口对能源效率的总体影响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贸易结构如何影响能源效率?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两个角度探讨。参照赵晓丽、洪东悦(2009)的做法,按要素密集程度对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IC)进行划分:工业制成品中的STI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TIC7(机械及运输设备)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的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划为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按贸易方式结构则划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此,剔除不显著的政府影响力变量,再对分组后的数据重新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贸易的商品结构与能源效率:模型Ⅳ中的出(进)口变量的系数都明显大于模型Ⅴ中出(进)口变量的系数,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要大于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与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相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深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其人力资本投入也更加高效,这在一定程(下转第86页)度上有利于“出口中学习”效应和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发挥作用。

贸易方式结构与能源效率:模型Ⅵ中出(进)口变量的系数都明显大于模型Ⅶ中出(进)口变量的系数,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一般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要大于加工贸易。产生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模式使企业与国内产业关联度很低,且与国内终端市场基本隔绝,这就使出口的正外部性以及基于最终产品的进口技术溢出难以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下的“俘获型”网络中,在攀升价值链的过程中会遭到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的阻挠,被迫长期维持低端锁定状态(刘志彪,2007),这种不平等状态决定了加工贸易企业要实现能源效率提升,比一般贸易企业更为困难。

五、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出口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以及出口企业的“出口中学习”行为,可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进口能以最终产品、资本品及中间产品为载体,实现技术溢出,进而提高能源效率。考虑贸易结构后的分组估计结果表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一般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要大于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和加工贸易,这种差异是由不同贸易模式的技术、市场和价值链特征所决定的。

论文结论蕴含着重要的政策含义。中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贸易规模的扩大,还要注重贸易结构的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资源依赖型向效率增进型转变,其中企业的节能降耗是关键。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生产过程能更高效地节约能源,因此比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贸易发展中应当更加重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努力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意味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思路从利用静态的比较优势向建立动态的竞争优势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有模式和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现状,决定了加工贸易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小于一般贸易。而要有效利用国际贸易对能源效率的正向影响,必须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宣烨等,2011)。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总量中占据很大份额,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加工贸易仍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对加工贸易加以限制并不合适,因此政府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来创造有利环境,进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攀升价值链并实现能力提升,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 Birol, B. and H. Keppler. Pric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rebound effect. Energy Policy,2000,(28):457-469.

2. Hu, J.L. and S.C. Wang.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 Energy Policy,2006,(34):3206-3217.

3.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3,(3):3-10.

4. 孔群喜,彭骥鸣,孙苏阳.FDI与东道国企业的能源效率――以江苏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11,(5):79-85.

5.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06,(10):82-89.

6. 李思慧.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与企业能源效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财贸经济,2011,(9):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