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饲养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16 15:39:08

导语:在饲养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饲养管理论文

第1篇

育成鸡指7~20周龄的大、中雏鸡。鸡群育成期是完成骨骼、体重、输卵管及卵巢发育的阶段,需要较高的能量,以保证体重的增长,从而保证今后高的成活率和产蛋率。因而,鸡群育成期对于整个养殖过程至关重要。

1育成鸡的饲养

1.1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生长迅速,机体各系统器官发育旺盛,功能逐步健全;长骨骼,长肌肉最多,但体重增长速度较雏鸡慢;羽毛几经脱换长出成羽,脂肪积累加快,容易引起过肥现象,影响产蛋,育成后期鸡的性器官发育迅速,容易早熟。

1.2育成鸡的营养特点

为使育成鸡适时开产,不引起过肥和早熟,降低其脂肪的沉积,而且为后期控制体重。因此,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宜过高,含钙不宜过多。一般要求7~14周龄日粮中粗蛋白16%;14~20周龄粗蛋白12%~14%;营养水平下降,主要增加青、粗饲料,但维生素、矿物质要满足需要,特别是保证骨骼发育,钙磷比例要求合理,一般为(2.0~2.5)∶1。

1.3育成鸡的饲喂方法

1.3.1定时饲喂。每天在固定时间喂饲3~4次,每次间隔4h。这种喂法适宜用湿料或掺有青绿饲料。但每天下午2时前饲料必须吃净,防止酸败,每天要刷洗饲槽。

1.3.2自由采食。将干粉料投在料桶或饲槽中,任鸡自由采食。这种喂法采食均匀,鸡群整齐度好。

1.3.3限制饲喂。育成鸡有食欲旺盛、食量大的特点,若敞开饱食饲喂,常导致鸡超重和过肥,尤以褐壳蛋鸡更明显。根据标准体重限制饲喂,防止鸡过肥,使其整齐度好,体重适宜,在适合的日龄开产;同时还能节省饲料。限制饲喂要对鸡群体重进行监测,定期称重。若鸡群平均没有超重现象,满周龄体重符合品种标准,就不一定需要限制饲喂,常用的限制饲喂的方法有限时、限量、限质等多种方法,蛋用型鸡多从9周龄开始限饲。另外,限制饲养应注意:①定期称测体重,掌握好饲料的给量。限饲开始时,要随机抽样30~50只称重并编号,1~2周称重1次,与标准对照差异不超过±10%为正常。如果平均体重偏高,应再减少饲量,偏低则应增加喂饲量。②设置足够饲槽。限饲时必须备足饲槽,而且摆布合理,以保证每只鸡都有采食位置,防止饥饱不均,发育不齐。③限饲前实行断喙,以防啄伤。④限饲过程中,如果鸡群发病,接种疫苗或转群等,可暂时停止限饲,待消除影响后再进行限饲。⑤应与控制光照相配合,效果更好。

2育成鸡的管理

2.1初期管理

2.1.1脱温(离温)。雏鸡达到4~6周龄以后,新羽基本长出,对环境适应能力有了增强,要逐步停止给温。一般早春育雏可在6周龄左右离温,晚春、初夏育雏3~4周龄即可离温。具体离温时间,各地应根据育雏季节、雏群体质状况及外界气温等灵活掌握。离温要有个过渡时期,不能突然停止给温。要逐渐减少每天给温次数,最后达到完全脱温,一般过渡期为1周左右。离温期间饲养人员夜间要注意观察鸡群,防止挤堆压死,保证离温安全。

2.1.2上栖架。随着离温要训练鸡上栖架。上栖架不但有利于鸡体健康,而且可以防止在地面挤堆造成伤亡。栖架可用木棍或木条制作,一般蛋用型育成鸡每只应有10~15cm的位置。鸡有蹬高栖息的习性,所以训练上栖架并不困难,只要最初几天晚上,将少量在地面栖息的鸡人工抓到栖架上即可。

2.1.3转笼或下笼。笼育的雏鸡进入育成期后,可转入中雏笼或者改为地面平养。刚下笼的鸡不太习惯,容易挤堆造成伤亡。因此,要注意看护,特别在夜间,更要注意温度变化,防止挤堆造成损失。2.2日常管理

2.2.1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育成鸡阶段由于喂给低能低蛋白饲料或实行限制饲养,造成了饲养逆境,鸡体抵抗力下降。加之外界环境高温高湿,病原微生物极易侵袭鸡体引起发病。在此阶段要注意鸡新城疫和禽霍乱的发生,常发生的疾病还有球虫病、枝原体病以及一些体内外寄生虫病等。为了防止疾病发生,除按期接种疫苗外,还要加强日常卫生管理,按时清扫雏舍、更换垫料、通风换气、疏散密度、严守消毒制度等。

2.2.2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应激。在此阶段,特别是开产前,由于生殖器官的发育加快,鸡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很敏感。为了防止应激反应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在日常管理上应尽量减少干扰,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噪音。不要经常变动饲料配方和作息时间表,捉鸡不可粗暴,断喙、接种疫苗、驱虫等要谨慎安排,最好不转群,在同一舍内育成。

2.2.3淘汰病弱鸡。为了使鸡群整齐一致,保证鸡群安全,必须注意及时淘汰病弱鸡。除平时淘汰外,在育成期要集中进行2次挑选和淘汰。第1次在8周龄前后,选留发育快的,淘汰发育不全、过于弱小或有残疾的鸡。第2次在20周龄前后,挑选外貌结构良好的,淘汰不符合品种特征、断喙过短及过于消瘦的个体。

2.3开产前的管理

第2篇

一、厘清央行文化的理论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研究和建设央行文化首先要对央行文化的理论含义有一个比较合理和基本统一的理解,这是研究和建设央行文化必要前提。

要弄清什么是央行文化,首先要弄清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不同层面研究,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类层面,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文化概念。凡是经过人类意识烛照,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便是文化。二是社会层面,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概念。根据的社会结构理论,整个社会是塔形结构,经济是基础,政治在中间,文化在上层。它们相互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转。三是精神层面,是与“哲学”、“宗教”、“教育”、“科学”等各种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文化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是理念、精神,核心是价值观。但价值观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外化出来,人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及其产品,都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态。

“央行文化”概念中的“文化”含义当属第三层面,即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精神及其外化的显性形态,亦即央行文化特殊属性中所包含着的文化的一般属性。

弄清央行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一般属性后,还需要进一步弄清其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属性,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整把握央行文化的本质。央行文化的特殊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央行文化是中央银行从业人员特有的文化,而非大众共有的文化;其二、央行文化是支撑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的职业文化,而非其他文化。

与此同时,在央行文化建设实践中通常借用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理论,因此,央行文化与企业文化一样都可以归属于管理机制。但因行业属性的不同,央行文化建设,除了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之外,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央行文化精神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社会责任为重的价值观,反映的是央行科学决策、诚信服务、和谐发展、稳定大局的职责要求。这与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性质是不同的。

所以,央行文化建设实践中,既不能不分层次,把含义非常宽泛的“文化”一词随意滥用,或不管什么东西,随意贴上一个“文化”标签,就当作是文化建设,要注意克服央行文化研究和建设中简单化、功利化、浮泛化等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也不能脱离企业文化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原则,另搞一套。也不必要完全拘泥于企业文化的理论,生搬硬套,不敢突破与创新。在央行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既要将优秀企业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加以借鉴和吸收,又要与人民银行的行业特点相结合,最终形成具有人民银行特点的央行文化。

二、把握央行文化的层次关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文化有主次之分,即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共有的文化,是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部分社会成员特有的文化,是不占主导地位或在某一局部产生和起作用的文化。就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文化,相对于这一流主文化,央行文化是亚文化。

在央行文化与其分支行文化这对矛盾关系中,央行文化是主文化,基层央行文化是亚文化。央行文化,是人民银行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被全体或绝大部分央行员工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而基层央行文化是央行各分支行分别所辖员工的文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他们相互影响,又相互转换。各基层分支行形成的亚文化,一方面需要体现央行主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另一方面,各具特色的基层央行文化中一些潜在的、超前的新文化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主文化接受,转换成为央行主文化。

各基层分支行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注意协调好与央行主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一致性与灵活性、主旋律与变奏曲之间的关系。人民银行作为一个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系统,应该建立自己共同的文化,树立共同的形象。各分支行要根据整个央行系统的主文化,对各自的亚文化进行建设和调整,使之与主文化相适应。但是,在形成统一主体价值理念,塑造统一对外形象的前提下,各分支行也应该保留自己独特的观念、习惯和规范,在核心文化一致性的基础上,发展自身丰富多彩与独具特色的基层央行亚文化。因为基层央行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正源于其独创性与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