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39:21
导语:在社会现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养老待遇与待遇调整机制的衔接;跨地区转移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趋于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城乡融合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没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的结合更是难以进行。由于分开的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得一些自由劳动力的流动受阻,从而制约了社会的经济发展,这就显示出构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构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加强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避免人员自由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缺失问题,才是增加城乡劳动力的关键。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通过了解调查发现,一部分城乡居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有限,一些人自身满足参保条件却不知去什么地方办理,甚至有一些居民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却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享受何种保险待遇。这就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当地基层组织没有做好此项政策的宣传力度,仅仅把政策当成是一种行政任务强制执行,没有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还不成熟,仍处在不断完善和调整的阶段,需要各地基层组织根据当地制度基础做好宣传和反馈工作,以便尽快完善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困难问题首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时间不同,这就造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不能做到完全吻合。其次,社会制度的建立不完善,部分地区由于城乡制度等诸多因素使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未曾建立,这就造成跨地区保险转移不能顺利实施,因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也不能顺利进行。再次,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水平偏低,养老保险金的缴额及调动机制有待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转化比较困难。
(三)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综合各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来看,城乡养老保障的水平普遍偏低,甚至不能满足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这就需要国家适当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提升城乡的养老保障水平。还有一点,城乡中普遍存在年轻人不积极参保问题,他们觉得自己年轻,没有必要过早为以后养老保障做打算,就算一部分年轻人参保也只是选择一些层次较低或缴费较少的保障来进行参保,甚至有一部分年轻人只想观望,想等到自己四十岁以后在参加此类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各地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在国家大的政策制度下,针对一部分城乡居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有限问题,当地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运用媒体、网络、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让城乡居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当地政府不能盲目的强制执行,而是真正让城乡居民了解政策制度并了解此项政策法规对自己产生的受益程度,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转变以往的保障意识,实现逐渐向新时代的城乡居民保障制度的意识转变。
(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现今,随着国家对城镇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已是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这就需要国家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完善制度的实施,各地政府应积极迎合国家制度的出台并积极配合国家制度的实施,及时最好反馈协调工作,使国家政策真正用于人民、宜于人民。
(三)完善国家政策,提高保障水平国家应积极调整相应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全面构建覆盖城镇乡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各地政府做好宣传,提高居民对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以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造福人民。
四、结语
[关键词]和谐教育 时代主题 失衡 基本路向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4-0127-05
在我国,教育是一项公共产品。按和谐社会理想构建教育,要从教育事业的公益性特质出发,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首先,从认识引发根源上看,要对教育产业化的观点进行历史性反思。近年来,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激烈争论已蔓延到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对教育决策、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引发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国情出发,对教育产业化的理念进行深刻批判,对其逻辑前提进行理论考查,对教育产业化的事实进行深入的检讨,坚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道路。其次,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上看,教育要依据其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从国家、民族发展的持续稳定的大局着眼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看到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历史过程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重大客观事实出发,从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科学、理性、冷静地处理。再次,从问题解决的基本手段上看,要明确教育的公益性决定政府在举办教育过程中要承担的主导责任: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要承担全部责任;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最后,从问题解决的目标上看,要学生、家长、社会都从教育中受益;都能享受公平的、合符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发展规律的、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优质教育服务。
以下我们从现实问题出发,研讨相应的教育发展路向。
一、必须研判的四大失衡现象
当前,教育的不和谐普遍存在,我们认为,着眼于大处,由宏观、中观以至微观,都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有四大失衡。
(一)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学者对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表明,“普九” 覆盖率与第三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率紧密相关,高等教育发展总量及质量与第二产业总值及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紧密相关。[1] 近2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达到2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现代化劳动者,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义务教育还没有高质量地完全普及,不少儿童不能享受基本的、免费的教育;中等教育的规模和培养的人才规格、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等教育还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多脱节和滞后的地方。教育部的一个专项调查显示:立体比较东部三个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和西部五个地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教育支出差距大于居民整体消费支出差距,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差距大于人均财政支出差距,因而表明:在我国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2]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的诸多不协调现象,使得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存在很大距离,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与人才需求存在很大距离,教育发展与生产力提出的科技创新要求存在很大距离,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中的人文关怀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合理分担的失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来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作用,当三者呈现一致性和互补性时,学生才能获得健康成长。当前,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过分夸大和张扬学校教育的功能,把原本应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承担的功能转稼到学校教育上,这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万能论”的表现。
1. 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与缺位。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出生、成长,并且依托于一个家庭来发展。父母的启蒙教育、家庭生活的人格示范、人伦氛围的性格熏陶、亲子教育的学业扶助,对家庭每个成员,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的这四个功能还没有被家长充分认识,而且自觉实践的太少。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家庭的规模缩小,家庭的人文关怀多变,家庭的交流弱化,家庭存在方式变化多样,使得由家庭问题引发的教育问题在今天日益突现。家长在确认自己的教育责任和学校的教育责任时,往往对学校的教育责任和自己承担的教育责任分不清,从而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导致家庭教育上的无知、缺失、随意、失责、推诿、偏倚或扭曲。
2. 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与缺位。社会要着力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着力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的设计,关注教育绩效的责任评估。这三个方面是社会自身教育功能具体发挥的表现,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社会教育功能还是不到位的。(1) 教育发展的舆论宽松环境提供不足。近年来,对教育的负面报道存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教育的形象,伤害了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教育事业的尊严。(2) 从法规政策上看,教育发展对公平要求的阶段性把握不到位。教育发展应该在保障公平方面,在不同教育层次、类别进行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但当前这个问题解决得不理想。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强调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要对高等教育公平性做合理的调整。例如,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必须注意三个点。第一,大学贫困生问题要放在整个高等教育公平性层面来解决,放在制度设计层面来解决。如果将公平性强调过头,把其它问题的重要性降低,公平性就肯定会存在偏差。第二,必须注意到学生的贫困是历史造成的,学校要关注和扶持,但是学生的贫困不能因此成为一种特权,否则又会产生新的不公平。大学贫困生就读困难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在学校制度设置内通过学生自身的奋斗来解决,通过全面启动奖、贷、助、减、免的综合机制来解决。否则,不利于学校公平的真正建立,不利于学生成长。第三,贫困生问题的解决要与全面的国家奖学制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争当品学兼优的学生,让全体贫困生感到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感受到富裕而优秀学生的感召和公平竞争。(3) 教育评价的科学的政绩观还远未确立。当前对教育的评价往往更多地注重学校的硬件设施和高考上线率。实际上,硬件设施只是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手段,高考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学科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考察,不是人的全面素质的考察,更不是教育的全面考察。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没有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弥补教育制度的缺失,教育评价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观。
3. 学校教育功能的认识与超载。学校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文化性、开放性、传承性、创新性等六个特性,这六个特性决定了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教师育人的阵地、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的基地,是知识传承、技能传授、品行养成、精神锻造的场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良知上,是服务社会的中坚。目前,由于家庭和社会教育功能的缺位,学校的教育功能严重超载。学校成了孩子成长的保姆,成了家庭责任的逃避所,成了社会教育偏见的承担者。很多对教育的偏见都强加到学校方面去,使得学校许多教育功能难以启动和发挥。为此,端正学校功能的认识,减轻社会压力和偏见的重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当前学校的一个必然选择。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强有力需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的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当前,职业教育存在中职是普多职少且职弱,高职是职、普相当而职弱的格局,因此,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政府应将职业教育放在更重要的工作位置上去领导他的发展。特别是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办学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要有更大的工作力度。(2) 职业教育应着力塑造自己的特色。职业教育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别。普通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探索型、创新型和设计型人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技能性、实用性,二者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较大区别。因此,职业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着力于竞争教育、证书教育、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办出特色,走出与普通教育同构的陷阱。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为核心”。要使中职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教育有基础”。要使高职学生“练就高级技能,提高文化素养,获得觅岗能力,奠定创业基础”。(3)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应有正确认识,大力支持。要端正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认识,消除对职业教育的蔑视,确立和宣传职业教育是主流教育、国民教育的观念,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同时,社会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力量及机构,要在制度建设、标准构建、合作模式、支持体系等方面加强职业教育的支持、引领和配合,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以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深化对德育的认识
首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德育、智育以及体育、美育等,是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各个要素在教育中的延伸和要求,把它割裂开来,只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个整体,不存在把各个要素剥离开来的人。教育是一种价值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求两者的平衡。为此,基于我国的教育现实状况,学校必须牢牢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教师必须认真履行“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责任;学生必须践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成长、成才、成人的目标取向。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与智育工作配合起来,两者共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全面,富有创造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从新的时代高度深化对德育的认识。(1) 对德育内容必须作出新的历史性选择。今天,我们在重视政治和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强调道德和心理教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点转折,没有这个转折,就不能适应我们社会转型理论上的更新;不能适应现在新一代青年学生的行为特征,就不能真正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社会分层教育的理念。(2) 德育工作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敏锐性、意志力、社会适应性、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德育就悬在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提出的要求的外层空间,学生也得不到全面发展,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3) 德育应该是形而上者立意,形而下者落实。当前,更多的要吸取前苏联的教训,从固本强基的根本战略取向上,落实物质上、制度上的保障。
以上我们按社会和谐理想构建我国的教育,我们称这种教育为和谐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勇. 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及实证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3,(6).
*《思想战线》2001年第三期
社会工作研究中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①
——以金碧社区的研究为例
张和清 (2000年8月15日 北京)
摘要:由于方法论的支撑,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可能偏重解释与理解,对范式的选择自然更多地使用另类范式。在研究方法上也较多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但我们绝不能排斥量化研究,各种范式和方法应该是互补的。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我们落后于自然科学,应该给予客观的说明。从技术控制的角度我们还很落后,应该注重社会事实范式。对于社会工作领域欲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下岗、吸毒等)实证研究很难处理,可以用社会定义范式甚至是行动研究,包括批判诠释方法。社会工作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的制度分析等层面应该用计量方法,但在大部分介入层面的研究则采用非实证的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研究 方法论 范式 研究方法 选择
作者:张和清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所长
社会学试图借用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把社会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有规律的实体。“对于创建者孔德来说,社会学将成为各学科的皇后,是一门具有实证主义性质的整合的、统一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家们开始培养一种实证主义信仰,这种信仰与他们所秉持的现时取向结合在一起,便把他们推倒了注重研究普遍规律的学科阵营里。”②到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发表,他采取了主客二元论和价值中立的态度,将实证研究发展到非常精细的程度,证实了许多先前的假设。③“在二十世纪,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最终将残存于它们内部的早期普遍化传统彻底地边缘化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构成了一个以国家为中轴的三一体,从而巩固了它们作为核心社会科学(以研究普遍规律为主旨)的地位。”④因此,直到今天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仍以实证研究为主。
社会工作研究是指“为了发展社会工作而进行的研究。”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学的研究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两门学科的渊源和发展方向不同 。社会工作源于社会慈善事业和睦邻运动,它从一开始就关注弱势群体,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是一门以价值观和实践为基础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通俗地说社会工作是“先有实务,后有理论”,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务。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科学家不能通过寻找真理和本质、而是通过获得知识来理解自身和人类社会。”⑥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侧重在实践中助人自助,试图通过帮助受助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恢复其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研究从主流的方法论而言,由于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助人方法,所以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关注各种非实证范式的一些观念——“投入理解”(韦伯)、“共识真理观”(哈贝马斯)、批判诠释(哈贝马斯、阮新邦)、“视域融合”(伽达默尔)、地方性知识(吉尔茨)、“强烈的价值介入”(韦伯、哈贝马斯、阮新邦等)、建构和女性主义等后现代的视角(这些概念参看后面的具体阐释)。
由于方法论的支撑,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可能偏重解释与理解,对范式的选择也就自然更多地使用另类范式(后实证主义、社会定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等范式)。
在研究方法上自然较多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社会工作研究中虽然应该侧重非实证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但我们绝不能排斥量化研究(虽然笔者认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和客观)。我非常同意林斌先生的观点:各种范式和方法应该是互补的。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我们落后于自然科学,应该给予客观的说明。从技术控制的角度我们还很落后,应该注重社会事实范式。对于社会工作领域欲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下岗、吸毒等)实证研究很难解决,可以用社会定义范式甚至可以用行动研究,包括批判诠释方法。①
社会工作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的制度分析等层面应该用计量方法,但在大部分介入层面的研究则采用非实证的质的研究方法。
下面笔者以金碧社区(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的一个居委会)的研究为例,具体阐明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
一、方法论的选择
方法论是根据本体论和认识论而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思维层次上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②
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首先必须澄清价值和研究目的,以使社区介入工作更有效,同时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所以,不可能用一个中立的态度和旁观者的姿态去参与工作,而应该投入理解,深入到社区中做“深度访谈”,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样形成的认识最终才能有利地指导当地人的实践。比如我们发现金碧模式的核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五心工程”(真心、爱心、信心、耐心、心换心)。这个“五心”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和共识真理观,它不一定适合其它的文化处境,但一定适合金碧社区的实际情况。
这些认识的获得是因为我们采取了非实证方法论,我们坚信在金碧社区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适用于其它地区的真理,也不可能探寻一种永恒的规律,但只要我们愿意理解和沟通就会达成共识。
在这里的“五心”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当地经验中提升理论,“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去建构理论”③这样我们的介入就会更有效。
取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需要我们有整体的说明和量化的数据,我们不能用个别的案例来回答政府的评估,否则政府很难下决心支持我们的项目。
例如,我们对金碧社区的戒毒工作进行评估时,用大样本调查的方法评估“治疗效果”和“戒断巩固率”:
四年来,社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公益事业有所加强,社区14名戒吸学员中戒断巩固3年以上者3人,2年以上者3人,戒断1年以上者4人,1年以下者4人,两年以上戒断巩固率42.9%,因复吸送劳教的2人,占14.3%。金碧社区成为第一个自1996年至今无新染毒的社区,并于1997年9月通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评估。④
以上结论和数据增强了政府支持的信心,颇具说服力。
非实证定性研究和实证定量研究是互补和互相支持的。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如果是探索规律,评估结果可能较多地运用实证的方法;如果是干预研究则较多地采取非实证的定性研究;即便在同一个研究中也可以两种方法并用。
另外,在方法论的选择中后现代的“女权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也是非常有效的。
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60年代以后流行至今的社会思潮。女权主义“对解构主义、语言和话语权力的问题的重点研究,使我们对叙述的威力更敏感,也更加认识到权力的地理——政治关系是第三世界妇女建构成‘她者’的根本原因。后现代女权主义因对普遍认识持怀疑态度,它对不同观点及解释较宽容,受到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的热烈欢迎。”①女权主义方法论对我们的启示:在知识的建构中应该有女性的声音;用女性的视角看问题可以令我们得到许多完全不同的结论;这种视角可以令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可以增强女性的权力。②在金碧社区的戒毒学员中我们非常注意倾听女性、少数民族的声音,注意“贴近”他们,“与他们一起”叙述,使他们成为戒断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后现代的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现实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是具体地被建构出来的;在认识论上持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研究结果是创造出来的;在方法论上持阐释的辨证的方法论。③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运用扎根理论试图建构一个新理论模式,然后再用这一模式指导实践。(参见具体研究方法部分)
二、范式的选择
社会工作研究是一个多元范式的并存,但应该侧重另类范式(主要是指后实证主义、社会定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实证范式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可以被证实。社会是主客二元的,具有普遍规律。可以采用实验的、操纵的方法论对假设进行证实;主要采用计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实证范式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可能主要涉及宏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层面的问题的研究。
各类非实证范式(另类范式)使社会工作的研究显得丰富多彩。
各种非实证范式都强调解释中的理解。后实证范式强调知者对被知者可以进行“客观的”了解;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提出“投入理解”的概念“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④到了社会定义范式、批判范式和建构范式更强调“投入理解”,互为主体,理解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⑤。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阐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吉尔兹强调“在解释之上的理解”“吉尔兹认为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⑥ 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非常注重对“地方性知识”(当地人的知识)的创造性阐释和双向理解,非常注重本地人的话语和感受。
金碧社区一名戒吸学员曾真诚地对笔者说:
从第一期活动起我就参加了,今天是第100期活动我还是坐在这里。说实话我曾经也有不想来的念头,为什么坚持下去了呢?因为这里给了我一个期盼,我们来这 里能够真正 找到自己,因为在这里能够找到我做人的尊严,从这里走出去我们可以昂起头、挺起胸,走在人群中我们不需要躲躲闪闪,贼头贼脑,我们可以很得体、很体面的站在别人面前,有一种人的尊严的回归。在吸毒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真的像魔鬼一样,一天就会昏昏欲睡,觉得自己和行尸走肉没有区别,每天只是挖空心思吸一口。我来到这里感到比在自己家里都心胸开阔。很多人是和父母一起来这里的,但他们的真心话是不愿意对自己父母讲的,在这里我们就愿意对陈大姐、李伯伯说。我觉得人一旦遇到困难不说出来太难受了,得不到信任,我就受不了,像我自尊心特别强,只要别人信任我,哪怕一点点,我都会很欣慰的。所以我喜欢到这里来,我来到这个“家里”可以从李伯伯他们那里找到自我,找到我的兄弟姐妹。这个“家”的含义在我的想象中太深刻了。我自己的家就似乎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而在这个“家”里自己身心舒畅、人格得到尊重。这就是我心灵深处的感受,所以,我把这里称为“家”。①
通过批判阐释建立共识真理论(哈贝马斯语)这也是非实证范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科学没有永恒的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地方性的。哈贝马斯“共识真理论和相应真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前者认为语句的真假值并非建基于人对外在世界的纯感官触觉的客观性上,也不存在不同演绎的基本现象。任何对外在世界的了解都必然涉及了解者的演绎,而语句的真假值是由参与讨论者在没有内外制约之下而达的共识(consensus)来决定。”③我们通过在金碧社区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理解,在批判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共识真理观——金碧模式实质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家族式的至爱亲情的“仁爱”精神。”
价值介入是非实证范式讨论的核心问题。
人们对于“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实证主义者主张在社会研究中仿效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而人文主义者则反对“价值中立”的原则,认为社会研究应当像人文学科那样为人类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观。④
非实证论关于“价值介入的论点在一定程度上建基于韦伯的‘价值相关性’原则……价值相关所涉及的价值系统,通常不是指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指所属社群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阮新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韦伯认为研究者在选题时应该“价值介入”而研究过程则“价值无涉”。
20世纪的诠释学者,特别是伽达默尔(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的哲学阐释学提出了“双向理解”和“视域融合”的思想支持了哈贝马斯(本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社会学家)“批判理论所倡议的强烈价值介入论”——“研究者必然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阮新邦《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这相对韦伯的价值介入已经完全不同了。
作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必然涉及“应当如何”的主观愿望,而服务对象也会有自己的态度,所以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时,必然有两种价值判断:一是试图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案主,这很可能引起价值冲突;二是先处境化地“双向理解”,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是最理想的价值介入状态。
价值的介入必然涉及到特定的文化背景。我们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发现在“家庭般温暖”的社区环境中,有时也存在工作者对学员的价值操纵(家长作风),缺乏平等意识、学员自决和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我们试图在社区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反思价值观的整合。
因此,对价值观和文化的警惕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是研究者)的首要责任。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实证范式与另类范式从总体而言有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是量的研究方法,二是质的研究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关系笔者非常同意陈向明先生的观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①。在实证范式中主要是计量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质的方法;在另类范式中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计量方法的使用。根据本文前两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中除宏观政策研究和回应政府方面可能采取实证的计量研究方法外,实务层面的研究大多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在众多质的研究具体方法中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深层描述”、过程中“扎根理论”方法和后现代思潮下的“行动研究”对社会工作研究最有深远意义。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情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通过处境化的深层理解,详细描述戒吸学员的感受、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等(参见前一部分学员的话语和感受),以便掌握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找到适合金碧社区实际的情况的矫治方法。
在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建构理论的方法是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风格,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②
金碧社区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一个真实的金碧社区—— 居委会、戒吸班、吸毒学员、政府官员、规章制度等。
第二步:多样的观察方式——与学员和工作人员交谈、观察和个案记录、录音等,对工作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
第三步:形成低层理论——被称为社区“禁吸帮教五心”工程的金碧模式。
第四步:提升的理论——把爱心、真心变成对学员的尊重;把耐心、信心变成对学员价值的肯定;把心换心变成双方的一种平等意识,一种同理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20世纪30、4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首先提出的,70年代后逐步流行。行动研究在今天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因为行动研究目的是改进行动的质量;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注重参与和对实际行动的反思。
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国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社会工作研究应该关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社区行动等。行动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
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
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为目标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层次的内容体系:校内进行课堂实践和专业实践,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和专业实习,这四种方式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且具有相应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堂实践: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实践报告
课堂实践以公共管理案例为依托,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两方面实施。理论分析方面可通过引进经典案例、热点话题、实时政策、新近公众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完成成果报告,可分成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体操作方面可通过场景还原和模拟进行,一人或数人操作,大家共同检查问题,博采众长,填补缺陷。最终分享学习成果,且形成书面化学习报告。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进行拓展。
(二)假期实践: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
利用寒暑假期实现对专业和社会认知的目标,学生应以印证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目标为目的。依托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社会调研,成果主要是与课题和项目相关的调研报告和论文。
(三)专业实践:成果形式———学年论文
主要指课程实践,如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和社区管理实践等,专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往往实践人数多,实践单位有限,且实践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单位不愿意接收,根据现状,现有两个实践课程尽可能多地以调研为主,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论文课题自行设定,如此不仅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可行性素材,还可以用实践成果。
(四)专业实习: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现状是多数高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开始前的暑期进行实习,一般为期三个月,专业实习要求实践单位和教学单位的指导老师同时到位,对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职责要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可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带着选题实践和实习,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应用型研究。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好地检测实践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优化改善。
第一,社会实践成果应该有规范的文本或报告呈现。
报告和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有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条理,以便查询和保存。内容一定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避免纯理论叙述、泛泛而谈,充分展现案例观点和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杜绝抄袭、挪用他人观点、虚编捏造等现象发生。成果的展现应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二,成果的展现应区分优劣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
一、深入课文学习,把握议论文体
初中第六册教材前三个单元安排的都是议论文的篇目,安排如此多的篇目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议论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以课文为范文,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分析论据,掌握论证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很快读懂议论文文章,解决相关问题,为后面议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关注广播、电视、报纸等相关评论报道
笔者每天布置学生回家听广播、看报纸;观看电视评论报道,并利用晨读时间把自己看过的内容进行评议。学生刚开始评议时不能切中要害,只是泛泛而谈。经过多次指导,长时间训练,学生对社会生活及周围一切开始留心关注,部分学生针对相关报道能发表深刻的见解。这项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进行交流,共同话题也逐渐多起来,认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开展讲演会、辩论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笔者又趁热打铁,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生熟悉的校园现象、社会现象开展讲演会、辩论会。如“树立正气”“谈节约”“开卷是否有益”等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搜集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议论文的写作离不开大量的材料,缺乏材料,文章就会空洞无物,显得苍白无力。那么,材料从哪来呢?需要积累。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布置学生每天从课本、课外书以及网上相关资料中搜集名人故事、名言警句进行评议写出感悟。经过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逐渐加强,认识水平逐步提高。
五、指导写作,加强训练
训练必须经过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笔者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小事入题,指导学生提炼观点,如“小议抄作业现象”“如何对待早恋现象”“谈上网的认识”等等。学生能很快提炼出观点并引用资料进行说理。在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的情况下,笔者又进一步从学生的行为养成,社会规范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如训练学生写作“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做人要诚实”等着重培养学生从某一个角度立意,引用名人典型材料进行说理。在此基础上,又结合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经过不同层次的训练,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不但入了门,而且出现了许多好作品。
论文摘要: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的,也是唯理性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迪尔凯姆的实证研究方法使社会学区别于纯思辨的研究,实证主义推动了社会学向精确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对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这一科学研究手段被应运用于社会学领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法国学者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是19 世纪20 世纪初出现的社会学奠基人。他关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理论至今仍是社会学领域无可争议的基石。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论自杀》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等著作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因此, 探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是研究社会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学研究有很大意义。其实证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方法论中。今天回顾他的学术思想可以更好的开拓我们的思路, 对我们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建设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实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9 世纪上半叶, 自然科学有了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这使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推动力, 而且也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无法概括和说明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实证主义就是在这一需求中产生的。
早期的实证主义主要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倡导而盛行。他创立的实证主义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之一。“孔德认为人类对社会的了解已经走过了神学的阶段( 1300 年以前)和形而上学的阶段(1300 - 1800 年) , 从而进入了科学的阶段。实证主义的兴起标志着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衰落, 也标志着客观的科学研究已经取代了主观的宗教信仰。”[1]
孔德主张, 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 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 即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
孔德关于建立实证社会学的主张在英国学者斯宾塞那里得到了响应和进一步的改进。斯宾塞在其社会学主要著作之一《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对社会与自然界统一性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他明确指出社会与自然,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如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因此完全可以用与分析生物有机体相同的那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人类社会。斯宾塞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的思想出发, 对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做了比孔德更为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从而使孔德关于建立一门有关社会的“科学”的主张变得更具可行性,更具诱惑力。
迪尔凯姆则让孔德所提倡的实证主义得以发扬光大, 他在重要著作《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实证主义理论。这本书最终成了实证主义社会科学者的经典。
二、迪尔凯姆与实证主义
尽管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并创立了社会学, 但是真正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引入大学的是迪尔凯姆, 他奠定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并且他为社会学确立了研究对象, 提到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思想, 就不提不先说说他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首次从社会现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出发, 对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明确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与纯粹个体现象不同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研究对象的界定使得社会学与哲学等其它学科区分开来。这个研究对象的确定, 不光为社会学找到了研究范畴, 还为社会学提供了在这个研究范畴内进行研究的方法途径。社会事实这个研究对象的提出, 使得社会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最终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事实”这一术语的解释中,迪尔凯姆认为“这类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因此,不能把它们与有机体现象混为一谈, 因为有机体现象由表象和动作构成; 也不能把它们与仅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并依靠个人意识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混为一谈。这样它们就构成了一个新种,只能用‘社会的’一词来修饰它,即可名之为社会事实”[2]。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不论是从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 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 或者换一句话说, 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 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的一切行为方式”[3]很显然, 社会事实存在的前提在于主客体的分离, 在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认定中, 社会是区别于个人的客观实在存在的, 并且这种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是物。作为物的社会事实, 一方面它的存在外在于人的意识, 具有普通性, 另一方面, 它对个体意识有强制作用, 可以为并必须为人们所认识。
因为社会事实本身具有“物”的特征, 那么观察社会事实也应采用观察物的方法。迪尔凯姆认为,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 就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社会事实无可争辩具有这种特性。供我们观察的材料不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观念(因为价值是无法观察的) ,而是在经济关系中实际进行交换的价值; 不是这样或那样的关于道德的概念, 而是真正决定人们行为的全部道德准则;不是关于效用或财富的观念,而是关于经济组织的全部细节。我们面临的那个事实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在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时,只能适应它们的性质。其实在这里, 迪尔凯姆本人也意识到社会事实与物质之间并不是等同,他只是把社会事实赋予物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容易把用经验的观点来认识社会事实, 所以他强调我们在对待社会事实时应该像对物理学研究物质一样客观中立的对待。在对社会事实进行研究时, 研究者的主观动机会影响到研究者的认识, 研究的结果自然无法证实, 如果研究方式不能重复, 研究结果无法证实, 那么社会学也就不能成为一门科学, 实证主义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迪尔凯姆把个人与社会的观念也明确区分开来, 他认为,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 它不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社会现象有强制性, 不管个人是否接受, 都会约束个人的行为。不能用个人意识来解释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形成的原因应该到社会环境中去, 必须从社会本身的性质中去寻求对社会生活的解释。用一个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个社会事实, 而且,这种社会事实只能从外在的特征中归纳出来。
他还进一步提出, 社会事实的成因应当到过去的社会状态中去寻找, 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 而不应该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迪尔凯姆强调要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并不是说可以用观察的结果来代替解释, 而是强调以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为起点,深入进行研究。他认为,不能混淆事物的原因和功能,要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当我们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社会事实的真实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实现的功能。”[5]
迪尔凯姆认为,在进行因果分析时,要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层次上,个体的或心理的现象不能作为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社会现象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用心理学现象不足以准确地解释社会事实, 然而许多社会学者都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往往将事物的结果当作事物的原因。”他认为,社会是一个与个人截然不同的实在之物。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是另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某种心理状态只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结果,不能把某事物的原因和功能颠倒,用结果来解释原因,而只能从以往的其他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该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指出,虽然自杀表面上是个体的行为,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在这种看来有很大个体主观性的现象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不能只去分析个体心理,而应该从社会中去寻找原因。他在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各个国家自杀率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的, 所以对自杀率的解释不能从个体心理去探讨而需要对不同的社会进行考察。因此,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现象只能当社会的现象来研究, 只能通过直接的观察来发现其特点和寻找其原因, 心理学的依据只能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准备工作,是为实际的观察和分析打下基础。在观察社会现象的原则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则中, 充分体现了迪尔凯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现象也像自然物一样,是有其一般规律的,是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其中,比较法又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最有效方法。他在《自杀论》中正是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自杀率的比较而发现了自杀率变化的规律。所以说,迪尔凯姆有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准则的论述,既坚持了孔德所提倡的实证主义原则,又进一步发扬光大,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性,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实证学科。
三、对实证主义的认识
社会学研究工作是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 这使社会学发展成为实证科学。社会学者通过大量、深入、系统的社会调查,揭示了现代社会各种实际情况以及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一方面为政府制订符合客观实际针对性强的有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们对待社会的态度,而且通过实证研究,也提高了社会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学家的社会威望。
尽管实证主义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反实证主义也一直有很大影响。因为在他们看来, 社会事实不会完全“客观”,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实证主义片面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 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但是“对实证主义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社会学家, 大多数只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或滥用数量分析方法, 而并不反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理论这一实证原则。”我们在进行研究时, 对不同的研究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即使是研究同一对象, 也要因不同时代、不同区域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对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里,差别较大,研究方法一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方式死搬硬套,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具有一定参考和利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社会学研究过程中, 我们应该将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及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或整合, 这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汪天德.提倡一点实证主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 [法] 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 [法] 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关键词:HSK六级作文 问卷调查 语言测试评估
一、HSK作文的研究现状
关于HSK作文的分析大多是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来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例如:黄丹(2012)[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也”偏误研究》,关然(2012)[2]《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称谓语研究》,张信强(2015)[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研究》。另外,也有一些关于HSK作文评分的探讨,例如:任春艳(2004)[4]《HSK作文评分客观化探讨》,李传益(2007)[5]《HSK(高等)作文考试分数调整――评分员残项调整模型的应用》。还有的是将HSK写作与雅思、托福的写作进行对比分析,例如肖若罗(2013)[6]《新HSK语言测试与雅思语言测试的比较研究》。此外,陈秋月(2015)[7]基于二语学习者书面表达能力目标研究了新HSK(高等)作文命题的问题并提出意见。但是关于HSK六级写作形式及其满意度的实证调查却很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HSK六级写作的形式和内容上入手结合相关理论探究HSK六级写作能否测出被试者真实写作水平;并根据HSK六级写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析被试者对HSK六级写作的看法,为完善HSK六级写作模式提供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的问题是和HSK六级写作的内容和形式相关的(详见附录),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已通过HSK六级的上海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共16名,以及通过HSK六级的其他学校留学生,调查问卷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两种问卷内容相同。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读留学生采用纸质版问卷调查,对于其他留学生则采用电子版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网络上开展调查,调查于2016年12月12日开始,截至2016年12月19日共收回32份有效问卷。
四、HSK六级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HSK六级写作缺乏能力标准的理论指导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规定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与HSK写作等级不存在对应关系。《标准》中规定了一至五级的能力描述与任务举例,但并未涉及每一等级对应的HSK等级。而且《标准》中对于每一级应该具备的能力描述比较粗略。这就使得HSK六级写作的评定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以《标准》中规定的HSK五级书面能力表达标准为例[8]:
能力描述 任务举例
・能撰写一般场合或一定工作范围内的应用文或普通工作文件,格式正确,语言表达清楚、通顺。
・能对听到或读到的材料进行总结,有条理地写出说明、摘要或者简要报告。
・能够撰写一般性文章,就具体或一般抽象性话题进行描述、阐释或说明,用词恰当,表达通顺。能正确反映客观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读书感想。
・写说明文。
・写详细工作报告。
・描述一件事。
秋月通过HSK与《欧洲语言学习、教学、评估共同参考框架》(CEFR,简称《欧框》)、《加拿大语言标准》(CLB)、《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语言能力标准》(ACTFL)的对比进一步指出,《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存在能力描述过于概括、能力标准设置偏低、测试等级与标准等级不对应、能力描述缺乏文化内容等问题。并且和欧框的能力标准相比,《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只要求能完成某一任务,对于语言要求并未做详尽阐述[7]。《标准》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HSK六级写作缺乏标准的理论指导。
(二)HSK六级写作模式单一,对被试能力考查有限
成波(2011)[9]把《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与CEFR、CLB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与其他两个标准一样,以培养学习者在交际模式下的交际能力为目标。但是HSK六级的缩写限制了被试对特定主题的发挥,并不能检测出被试的交际能力。虽然《标准》中五级的能力描述涵盖了三个方面,但HSK六级写作只体现了能力描述中的“能对听或读到的材料进行总结”。
Danialson(1965)[10]根据外语学习进程,把学生写作能力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即自由表达阶段,以内容表达为主,语言形式的运用要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文章的结构、文体的运用、表达效果等成为衡量写作质量的标准。HSK六级对应的是汉语水平处于高级阶段的学生,但我们认为HSK六级的缩写并不能考察出被试词汇、语法、语用以及布局谋篇的能力,因为对指定文章进行缩写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不能考察出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运用汉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测试者要在10分钟的阅读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记住文章中的信息,然后在35分钟内将所记住的内容写出来。这种形式的写作考试更像是在考察被试者的短时强记能力和速写能力。
任春艳(2004)[4]认为HSK的写作能力测试应着重在词汇、语法、语用、篇章结构及汉字上。但是缩写已经限定了文章的词汇、篇章结构等,考试只需记忆,然后机械地加工,不需要调动自己的储备知识来进行布局谋篇,并不能使用更多其他的词汇,也就无法考察出应试者对于词汇的掌握能力。另外,郝晓明(2015)[11]指出学生在缩写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历史传说、成语故事不易书写,文章中的人物名字读起来略显晦涩,文化背景不了解;多个事件串联起来的记叙文加大了记忆难度,增加了梳理文章、理清思路的难度;且文章标题也不容易把握。陈秋月(2015)[7]指出新HSK与写作能力标准的相适应比旧HSK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新的HSK形式夹杂了其他与语言能力无关的因素,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测试,另外由于新HSK作文是阅读材料的复述,作文内容不得不受阅读材料难度的局限。
(三)HSK六级写作分数评定标准有待商榷
李绍山(2005)[12]指出,测试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或环节:1.所要考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即测试内容;2.知识和能力的抽样,即测试所涉及的具体内容;3.考察这些内容的方式方法,即题型;4.试题编制,即命题的技术手段运用和把握;5.成绩评定,包括权重和具w评分标准的确定等;6.对测试结果的管理和使用。在成绩评定方面,HSK的成绩报告单中给出了阅读、听力、写作的得分和总分,另外还有百分量表,以方便学生参考推算自己的水平在所有参加此次测试的被试者中的位置。但是就HSK六级作文来说,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标准,因此,具体的评分标准也有待商榷。HSK六级作文的成绩只给出得分,并未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力比较欠缺,比如得分比较低可能是由于对文章脉络或者中心思想把握不太准确,或者是因为书写方面达不到标准,也有可能是因为考生遗漏的重要信息比较多等。
五、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选项中的12345分别对应原问卷选项的ABCDE。
被试对HSK六级写作的形式满意度较低,对缩写内容的满意度50%的人持一般意见。
对于HSK六级缩写文章中的生词数量,大部分被试觉得生词数量一般,处在可接受范围内。
大部分被试对于HSK六级写作的字数多少持一般态度,认为HSK六级写作要写的字数(400字左右)比较少的所占比例偏高,认为HSK六级写作所给的文章字数(1000左右)比较多的所占比例偏高。
希望HSK六级写作内容是围绕某种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写作、在缩写之后加入个人观点以及希望HSK写作是议论文写作的呼声较高。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被试对HSK六级写作形式是缩写的满意度比较低,并且大多数人对HSK六级写作能否测出被试真实写作水平持怀疑态度,生词数量和文意能被大多数被试接受,但是在10分钟内阅读完文章并记忆文章内容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就文章主题来说,大多数人希望围绕某种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写作并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从平均分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平均分最低的是第10题“你认为HSK六级写作部分10分钟的阅读时间短吗?”反映了大部分被试觉得10分钟的阅读时间比较短。平均分最高的两题是12和13题,这两道题的平均分越高越反映出被试希望HSK六级写作内容是围绕某种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写作以及希望在缩写之后加入个人观点。
关于第15题“对HSK写作部分的建议或意见(时间、内容、形式、分数的评定等)”,被调查者的回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HSK六级作文形式和内容不太满意,如“不能考察出被试者的写作能力”“缩写只是很少的词汇,限制了词汇的发挥”“内容对生活没有用,希望把内容和形式变成更现实的、实用性的”。二是对写作时间的建议,不少被调查者表示“阅读的时间要长一点,10分钟不够”“要延长阅读时间,15-20分钟左右”。此道开放性试题的回答与问卷中前13道封闭式问题(除去第1题)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六、相关建议
(一)题型上
HSK六级作文题型应该多样化,例如看图说话作文、续写、材料作文等,以综合题型为主,以给被试者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自由发挥,充分调动所学知识。
(二)内容上
结合现代社会共同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这一点可以参考雅思的作文题材,围绕某种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发散思维的写作也是诸多被试者所希望的。缩写也可以作为写作能力测试项目之一,但可以适当放宽阅读时间,另外机考和纸质版考试的要求也要有相应的区分,毕竟输入法可以帮助被试者在单位时间内打出更多的字,而同等数量的字对于用笔写出来的考生来说可能要花费更长时间来完成。
(三)分数的评定上
笔者建议官方在给出总体分数的情况下,不妨给考生提供更多详细信息,以增强成绩的可解释性。例如: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被试在语法、语言流利度以及文章细节处理方面把握不是太好。这种详细的分数解释,可以使被试更加明白自己的优劣势,方便其调整学习策略,也为教师教学提供方向,有利于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黄丹.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也”偏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关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称谓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张信强.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任春艳.HSK作文评分客观化探讨[J].汉语学习,2004,(6).
[5]李传益.HSK(高等)作文考试分数调整――评分员残项调整模型的应用[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肖若罗.新HSK语言测试与雅思语言测试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陈秋月.新HSK(高等)作文命题的问题与改进――基于二语学习者书面表达能力目标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能力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9]成波.汉语能力标准与欧洲及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Danialson,D.Teaching Composition 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J].On TESOL.V,1965.
[11]郝晓明.针对短期班留学生HSK六级写作教学案例分析――以韩国学生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2]李绍山.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J].外语界,2005,(1).
附录:调查问卷
1.你的HSK六级写作得分――――
2.你对HSK六级写作部分是缩写满意吗?
A.非常不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 D.满意 E.非常满意
3.你对HSK六级要缩写的内容满意吗?
A.非常不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 D.满意 E.非常M意
4.你觉得HSK六级的写作能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A.很不能 B.不能 C.不一定 D.能 E.很能
5.你觉得HSK六级要缩写的文章中生词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不多 E.很少
6.你觉得HSK六级写作中要缩写的文章意思容易懂吗?
A.非常容易 B.容易 C.一般 D.不容易 D.非常不容易
7.你能很容易就记住要缩写的文章内容吗?
A.非常容易 B.容易 C.一般 D.不容易 D.非常不容易
8.你觉得HSK六级写作要写的字数(400字左右)多吗?
A.非常少 B.少 C.一般 D.多 E.非常多
9.你认为HSK六级写作所给的文章字数(1000左右)多吗?
A.非常少 B.少 C.一般 D.多 E.非常多
10.你认为HSK六级写作部分10分钟的阅读时间短吗?
A.非常短 B.短 C.一般 D.长 E.非常长
11.你认为HSK六级写作部分35分钟的缩写时间短吗?
A.非常短 B.短 C.一般 D.长 E.非常长
12.你希望HSK六级写作内容是围绕某种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写作吗?
A.非常不希望 B.不希望 C.一般 D.希望 E.非常希望
13.你希望在缩写文章后,加入个人观点吗?
A.非常不希望 B.不希望 C.一般 D.希望 E.非常希望
14.你希望HSK写作是议论文写作吗?
论文关键词 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 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由思辨主导的质化研究为主流到以事实数据为主导的量化研究为主流。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单一使用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及不足,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中。通过了解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发展历史和对立,深入探讨两者的哲学基础,从而得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整合,同时跨越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一、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发展
质化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化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民族志”的研究。“民族志”是人类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对人及其所在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进行详细、动态、情景化的描述,它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早期的质化研究主要是凭借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来进行的,缺乏统一的方法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一直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质化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概念、方法、理论以及统一的规范和操作程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量化研究指在研究中运用实验、调查、测量等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判断研究现象的性质,发现内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在古代社会,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所以作为以研究社会现象为目的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哲学方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到了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思辨和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始采用培根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方法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社会学家开始思考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霍布斯提出人类现象与自然现象并无不同,可以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现象。孔德也提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涂尔干则主张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用实证的方法、确凿的数据来表达社会事实。自19世纪后期以后,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步取代了思辨研究。
二、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对立
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存在本质的区别。质化研究遵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强调在对社会现象和人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要注意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它强调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社会现象是被研究者所涉入和经历的生活世界,所以研究者只有掌握了被研究者个人的世界及对事件整体背景的了解,才能明白被研究者行为的动机及事件的意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质化研究多采取开放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模式及描述和归纳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质化研究常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等环节交替进行,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研究方法上,质化研究也常采用描述的方法将研究场景完整呈现,虽然这点常常为量化研究们所诟病,但现代的研究技术,如录音笔、录像机等能为质化研究提供相应的规范操作的支持。另一方面,质化研究由于采取开放的研究态度,在研究初期一般不预设理论构架或假设,以避免将既定的价值或看法加诸于被研究者身上。
而量化研究则遵循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社会现象及其相互联系的研究应该参照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客观的观察基础上,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并且这种研究的过程是可重复的。量化研究基于的假设是,社会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最大限度的实现研究的客观化。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上,量化研究强调两者之间的主客关系,研究者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被研究者进行研究,尽量避免主观价值的涉入。在这样的研究原则指导下,量化研究在社会科学中主要是采用可重复而客观的研究模式及演绎和验证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精准化、形式化、可操作化和数量化。在研究过程中,量化研究常对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处理从而对感官经验进行量化和测量,同时设置一定的假设,在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检验并推论到总体的特性。为保证最大限度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量化研究常采用调查问卷、测量统计等方法。
三、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哲学基础的相通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质化研究主要是为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量化研究则是回答“有多少”的问题。这两种研究方式为研究社会科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图画。它们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都是以社会实在为对象,以求解社会难题为目的,以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为形式,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重建为途径,来揭示社会运动的本质。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承,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陆续经历了19世纪思辨与实证社会科学的分离和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的争论之后,社会科学家逐渐接受了后实证主义所主张的科学的模式和目标都应该是多元的,社会科学可以是科学取向也可以是人文取向,不应该一味的强调客观主义。同时,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虽然价值对于研究整个社会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式上应该是“价值无涉”的,研究者不应该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个人的价值或利益。研究者们在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上达成了共识,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理论的有效性验证或进步不能完全依靠于经验事实。
虽然质化研究的基础是人本主义的观点,而量化研究基于实证主义而进行,但是这两种哲学观点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有别于其他种类的哲学,哲学间的联系是存在的。实证主义侧重于研究客观化的、静态形式呈现的经验,而人本主义注重被解释的、动态呈现的客体的意义。随着实证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认识上的进步和反思,实证主义逐渐实现客观化的弱化和对研究事物整体性认识的强化,而人本主义在客观化和科学性上逐渐加强,这样的发展趋势为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研究实践中,两种方法已实现统一,两者间的互补性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在自然科学领域,质化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概率论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物理学家将其引入物理学的研究中,建立了统计力学。而在社会科学领域,量化研究更是被大量的引入到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很多学科中,取得了大量的成就。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模型化、定量化和自然科学的社会化、定性化倾向,使得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趋于整合。
四、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
首先,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上。研究者不仅仅承担收集资料和用经验理论来解释资料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用事实来验证理论的任务。社会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包含了观察、解释、进一步观察、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也即一种理论的发展是包含以归纳为特征的理论构建过程和以演绎为标志的理论验证过程。虽然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可能是由观察事实出发进而概括上升为理论,或由理论出发去进行观察并以此来支持、反对或修改理论,但这些都包含了建构理论和验证理论两个组成部分,而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则在这两个组织部分中分别承担了研究方法的角色。
其次,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还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目标的互补性上。量化研究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说明,而质化研究的目标是为了理解,说明和理解是人类进行科学认识的两种具体方式。一方面,在自然科学对自然世界的说明中包含着人性的理解,量化的说明是为了建立起普遍有效地模型来解释特殊经验。库恩曾指出,科学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人在面对自然世界时,通常已经带有自身的认知背景,这是科学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无法摆脱的。因此,在对自然界现实的说明中内含着理解。另一方面,在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中也包含了因果的说明,质化的解释需要通过因果分析的方法来排除非理性的因素。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不仅包括探寻者的动机、意图和认识,理解社会事实的意义,同时还包括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考察,说明社会事实的原因。由此可见,量化的说明是质化的理解的基础,而质化的理解又能深化量化的说明,使其得到升华,说明和理解是互动而统一的科学活动。
【关键词】英语议论文;写作要求;方法探究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英语科目的学期考试,还是在四六级考试、考研、考博英语考试,英语写作都是必出现的题目。而在托福、雅思等考试中,英语写作也是很重要的题目。英语写作相比较其它类型的题目而言,往往更能反应考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对于英语作文的评分来讲,作文的内容并不是起决定因素的,如果作文内容符合主旨,逻辑合理,语法正确,语言得体,加上一些必要的修饰性的句子,那么就可以拿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而对于使用频率最高的议论文来说也是如此。
1.提纲式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各种应试作文虽然很多,但如果掌握了英语应试作文的思维规律,加上对英语应试作文常见文体的掌握,应试作文就会变得迎刃而解。而在观察了众多应试作文后就会发现,很多应试作文都出现了“结构化模式”。而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考试、考研作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到托福、雅思考试,最常见的作文类型有以下几种: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对于应用文主要是信件、便条;议论文可以分为提纲式和图表式,而这两种又是最为常见的类型。而在针对提纲式议论文的写作时,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要求。
1.1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于每个段落的中心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那就是为了全篇文章的中心服务,而且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句而展开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文章总体中心思想下写成的,不是在中心思想之外的句子,否则就会使文章显得零散而杂乱。
1.2完整性
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文章还必须讲求完整性。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句,而主题句下面又有很多展开的分句,这些分句都是围绕主题句而展开的。在分句的写作过程中,需要和主题句的中心思想保持一致,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够在分句的配合下而展开,给读者完整的感觉。而如果文章在主题句下没有必要的分句,那么文章就会显得不完整。
1.3连贯性
连贯性主要体现在形式的连贯和意义的连贯。形式的连贯主要是使用歇一些有连贯意义的词语,而意义连贯则是指文章要有内在的连贯性。
形式的连贯的目的主要是引起他人的注意,具体做法是在文章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加上一些表示连贯的词语。具体方法有:第一,重复前面的重要词语;第二,用代词来指代上文中出现的事物;第三,使用一些表示过渡的词和句子。如表示层次的firstly、secondly等,表示列举的for instance、as a matter of fact等,表示总结的in a word、finally in simpler terms等,表示比较的in comparison with、however likewise等等。
2.提纲式议论文的写作
议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阐明道理,使某人相信某种假设。而议论文通常由两种推论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对于这两种方法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所以议论文一般主要出现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引言(introduction),这一段主要是介绍一些关于主题的背景知识,提及文章的主题,表明写作的中心句;第二,正文(body),正文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主要讨论和回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而语言也要符合一定的逻辑性,在正文的写作中,如果分了几段,那么每一段都要有中心句;第三,结语(concluding paragraph),第三部分主要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总结,总结观点或者提出希望。议论文主要分为提纲式作文和图表式作文。所谓提纲式,就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题目和提纲,写出作者要表达的中线思想,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论述,表达提纲的主旨。
2.1原因式
提纲式论文第一种是原因式,主要要求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在考试中,实质简单的作文往往都看似复杂,但是经过总结,无疑是以下几点:
Should censorship be abolished?
Should students be exposed to excessive usage of computer?
Should euthanasia be legalized?
所以,对于原因式主要分为这几部分。
Paragraph 1 thesis statement:A phenomenon or problem in society My view
Paragraph 2 reasons:transitional expression + reason1,transitional expression + reason 2,transitional expression + reason3
Paragraph 3:conclusion,to restate the thesis
2.2分析并解决问题式
分析并解决问题式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找出解决的办法。这种形式和原因式有些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这一形式要求在原因后要有一定的解决方法。这种问题通常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入话题,引出某种现象,表明作者的态度;第二,过渡性的语言和分析原因;第三,给出解决办法;第四,总结,倡议或者提出希望。
Paragraph 1 thesis statement:A phenomenon or problem in society My view
Paragraph 2 reasons:transitional expression + reason1,transitional expression + reason 2
Paragraph 3 solutions or advice:transitional expression + solution
Paragraph 4 conclusion:to restate the thesis
在提纲式议论文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常见形式,如比较式、批判式等等,但是大多与这两种类似,所以在提纲式议论文写作中,重点掌握原因式和分析解决式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春伟.英语应试作文写作捷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