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闽南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16 15:39:36

导语:在闽南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闽南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1 图书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来云南视察民族工作后曾指示:“要深入民族地区做调查征集工作,要研究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要反映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下取得的成就,还要通过文物工作研究云南与中原地区的关系与东南亚邻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少数民族在边疆云南历代的政治、经济、边防和多元文化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民族古籍中包容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料,如云南少数民族自创的文字及用民族文字刻写的碑铭、前文字形态的树叶信及刻木纪事、及云南各地的崖画等等,从这些文化遗产中后人可以深入了解、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生存的社会现状、服饰节庆、生态生业、民间美术、文字古籍等各个层面的内容,通过不同侧面的点点滴滴还原历史,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体现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实践证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收集和物质收藏,可以促进传承和保护。进一步加强对云南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图书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优势

2.1 云娜图书馆民族文化古籍资料收藏的现状

目前有云南图书馆、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昆明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藏有民族古籍资料,以民族学及地方民族文献为收藏重点和收藏特色,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完备,管理手段先进,

古籍文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文献资源借阅及利用率提高,使用效果好。地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出版和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出版不断增多,这些对中外史学家深入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 资源开发的优势

2.2.1 民族古籍资源开发的优势

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图书馆历年来累积了丰富系统的人文资料。通过这些古籍史料,我们可以回溯检索出古代便将云南民族发展诸多方面的人文信息。这些信息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是一般人教机构所难以具备的。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使得图书馆具备了人文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

2.2.2 人文环境资源开发的优势

悠久历史的图书馆有广泛的读者群,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独立社会地位。图书馆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良的好课堂,其本身的环境、建筑、装饰、藏书就或多或少蕴藏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姿的民族元素展示民族灵魂和民俗行为,从而传播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丰富中国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厚重和文化渊博。

2.2.3 人才、技术资源开发的优势

图书馆拥有大批长期从事资料采集、整理、传播和教育、引导工作的人才,不仅能向读者提供浅层次的借阅服务,而且还能开展人文资料的查询、分析及导读、解说等深层次的服务。云南有26个民族,这些民族文化信息资料的生产是对各类文献的资料进行开发和加工,涉及到对人文文献资料的分类、标引、查询、检索及抽取、组合等各项加工技术,把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图书馆进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技术优势。

3 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对民族文化古籍文献的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图书馆对馆藏建设和内部管理较为注重,而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该服务处于被动状态,提供的大多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文献,造成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3.2 缺乏高层次学者型的人才和专门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机构

传统图书馆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文献信息的揭示与加工只停留在浅层,经过深加工的人文文献资料还较少见,其关键在于缺乏高层次的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队伍。同时,受传统文献学的影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研究还主要倾向于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没有形成更开阔的思路,未提出系统的工程建设。

另外,有的图书馆虽在业务活动中,承担了一定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功能,但总体说来在职能部门的构建上,尚未建立专门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机构,使得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多处于分散状态,未能有效利用,不能发挥资源的潜在效能。

4 图书馆开发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思路

4.1 强化民族文化的理论建设,提高图书馆民族文化的整体效能

只有把握图书馆学、民族学和人文图书馆学的平衡发展,才能体现云南图书馆精神的完整性。从而在宏观上把握云南图书馆的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图书馆民族文化古籍资料的资源开发,为多民族社会的进步服务。

4.2 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图书馆的各类民族文化资源

图书馆虽具有民族古籍资源的优势,但如何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发资源,提高其古籍资源的利用效能,应做好:一是在藏书建设中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完善藏书结构,充分发挥读者民族文化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特点。二是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把专业知识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既有民族服饰、民间美术、文字古籍、生态生业器皿等实物展示,也有层次较高的专业学术讲座、报告会、知识竟赛等活动。三是在服务统筹中把宏观职能与具体目标结合,在强调图书馆宏观作用的同时,更注重提高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技术内涵和智力内涵,加强信息化、资源化服务。

4.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民族文化文献资源

民族文化文献信息的开发是云南辖区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核心工作。一方面图书馆应加强硬件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现代技术,更新文献采集与加工的模式方法,调整馆藏结构,实现民族文化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检索和传播的自动化与电子化,提高文献资源的整体效能,促进古籍文献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图书馆应注意系统的民族文化信息的整合加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特色,开发出适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帮助读者掌握多民族社会科学发展的动态变化。同时,图书馆还应主动与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学校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使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4.4 建设一支学者型的专业队伍,建立民族民俗开发的组织机构

一方面要吸引凝聚一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从事人文资源的开发工作,另一方面要培养图书馆馆员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图书馆服务人员成为业务素质与人文素质集于一身的学者型人才,让民族文化普及的服务工作融和在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努力做好民族文化教育产品的宣传推广。

为了深层次开发人文资源,使图书馆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有必要建立或健全统一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部门,建立少数民族纸质文献中心、数字文献中心,建设少数民族实物资料数据库,以便集中人力、财力使民族文化古籍资源的开发得以深入持久。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南方少数民族;动漫;路径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61-02

南方地区居住着壮、傣、藏、瑶、苗等10多个少数民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其戏剧、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构建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这些丰厚的民族文化的素材一直是动漫创作的巨大源泉,值得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动漫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文化经济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产动漫发展迅速,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在优势,为世界动漫增添了绚丽多姿的奇葩[1]。

动漫作者创作的价值取向及思想观念,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受众。中国早期的绝大部分动漫作品都具有单一说教式的特征,用非常简单直白的形式传达着对美德的赞颂和对邪恶的抨击,不注重动漫的趣味性,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动漫创作缺乏创意。动漫产业应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产业才能更具竞争力,同时以动漫作为载体,用以传播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动漫影视作品在这些民族资源的提取时,首要任务是探求路径,使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的动漫元素有机的结合。

一、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植入动漫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植入动漫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能有效填补我国动画市场的需求缺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孵化动漫影视作品,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国民经济的持续递增。我国动画产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开发各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再次孵化与研创。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使其实现产业化的进程,就要理解民族文化内涵,展示民族文化原生态,在涵育文化的基础上,将丰厚的文化元素渗透在市场活跃的因子中,实现历史文脉与市场经络的承接[2]。

(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浩瀚无穷,为动漫原创提供丰富的素材。 1.歌谣。包含生活习俗歌、儿歌童谣、谚语猜谜歌、情歌等。独具特色的音乐可以被用作动漫影视的主题曲和插曲,例如壮族民间《传扬歌》,是经过壮族人民长期劳动生活中积累编写,歌中教诲夫妻共同努力使婚姻美满幸福、家庭关系和谐。其歌唱道:夫妻千千万,牢记在心间;花山成伴侣,结又长[3]。2.神话传说。涵盖了南方少数民族的长期流传而产生的自然神话故事,包括反压迫、传奇英雄人物、民族和睦,历史事件,传承生态学和伦理道德的习俗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刘三姐》等等。3.故事。主要包括生活故事,体现人和人之间的真善美以及人际关系。4.长诗。以叙事诗为主,如通过长期积累而写“传播歌”,描述夫妇的共同努力,教导婚姻美满,和谐的家庭关系。5.舞蹈。南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据记载的舞蹈就有2000多种之多,《印象・刘三姐》就是采用了壮族的民间舞蹈而创作完成的,享誉中外。6.戏剧。 包括壮族、白族、傣族、侗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具有代表性南方民族的戏曲文化,主要有戏和各种剧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动漫创作对动漫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三)能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我国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得到满足。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体验,在国人心灵深处形成的一种积淀。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会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日益丰富,并逐渐融入到我们的记忆痕结构之中,潜移默化着我们的情感和情结,影响着我们的思维结构和价值取向,操纵着我们的意识行为和非意识行为。诺德认为,文化即人类所能想到和知道的事物中最好的那一部分,是“一种对完美的研究”,是“人类所思所知的最佳之物”。[4]由此可见,国产动漫植入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让受众体会到比现实生活更为美好或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生活,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满足。

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植入国产动漫的路径

南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创新并植入动漫的需要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以及各类的文化资源,在世界工业化进程研究各民族将在活性因子的市场渗透率丰富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植民族文化。充分调研与理解青少年的独特语言。才能利用动漫实现展示民族文化原生态。加大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收集开发力度,并孵化成原创动漫的,才能有效填补中国动漫市场需求缺口。

(一)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增加民族自强意识。 为了深度挖掘少数民族动漫资源,国家文化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动漫事业发展,用政策扶持传统文化,以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民族风格为源泉,打造的国产动漫精品,延伸民族题材动漫品牌产业链,提高原创动漫的内驱力。把主要竞争力转化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和相结合,提高经济实力加大力度投入民族文化。从政治上指导、经济上扶持本土的动漫企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到动漫作品。同时动漫画也应针少数民族文化语言的特点,二者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动漫从业者不仅要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还要使作品被青少年观众喜爱、认可。迪尼斯动漫利用我国的长篇叙事诗《花木兰》,创作出好莱坞版的《花木兰》,震惊国人。迪尼斯动漫深入挖掘世界各国的传统漫画资源值得我们效仿。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资源具有深厚的资源,可融入动漫创作中,使青少年从小就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以提高少数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向现代化转变。[5]

(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熟练运用软件技术。首先加强管理培训,挖掘民族动漫专业技术的精英人才。随着电脑时代的来临,现在的动漫制作主要依靠软件来完成。动漫原创作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技能:一是动漫编剧能力培养。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来二次创作;二是必须具备基本的电脑知识、动漫制作软件要普及,从原创到漫画制作都要熟练应用Flash、Photoshop、3DMax等软件,还要熟练掌握图形线条软Combustion,专业动画制作软件合成器软件的Houdini,三维计算机图形软件Aftereffects,非线性编辑软件Premiere,摄像机跟踪软件、后期制作合成跟踪软件、影视特效、真实场景合成到动漫影片,及bijous 、Commo-tion的运用。三是对动漫的特效熟练掌握。对剪辑原理及影视后期合成的综合能力、三维、动漫场景制作,立体摄像头应用程序,动画导演和基本训练的基本素质。我过南部的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系统性的动漫专业。如广西大学、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均设立相关学科。[5]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因地制宜的对动漫人才的培养,循序渐进的投入物资和资金。是研发孵化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植入国产动漫的有效路径。[6]

(三)突出区域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地方驰名品牌。用地方品牌来突出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从国际成功的个案看:如美国的米老鼠、日本的阿童木、香港的麦兜取得巨大的影响。南方少数民族不缺乏地方品牌,例如“刘三姐”的形象,完全可打造成经典的动漫形象,打造品牌动漫产品,扩大辐射的传播,并推动书籍、玩具等相关产业链,最终通过动画影视推动民族品牌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的国产动漫精品,延伸民族题材动漫品牌产业链,提高原创动漫的内驱力。把主要竞争力转化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和相结合,把握少数民族动漫产业链战略定位,是未来动漫产业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结语

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植入原创动漫,虽然起步较晚,但只要我们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审时度势,通过对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研发与推广,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创、多元互补,创作具有时代亮点、自主产权的民族动漫影视。并积极开发其相关衍生产品,打造“民族原创特色品牌”。这种内在和外在南方少数民族所具有的悠久文化艺术传统不仅是艺术瑰宝,也能牢牢把握动漫创作的正确方向促进本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使本土的民族文化得以一种具象的形态表行出来,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充分挖掘独特的民族地域动漫素材,提高原创比重,认真按照导向正确、结构合理、题材多样、质量上乘的发展规划,为动漫艺术在扩大它的接受群体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现场:文化的质感[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梁庭望.传扬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3]尕藏才旦.西部少数民族动画资源孵化路径探索[M].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

[4]张墨玉.从国产动画片看跨文化下民族文化的传播[J].大众科学,2008,(3).

[5]盘剑.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11.

[6]《2011-2015年中国动漫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作者简介:

第3篇

一、思想先导科学规划,确立幸福教育的理念

学校的发展是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和提升的结果,确定并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进程与发展品格。

1.树立核心思想,奠定实践基础

“幸福教育”理念的核心意义,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从小学会体验幸福、感受幸福,具有良好的幸福生存与生活状态;同时,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追求幸福、创造幸福,逐步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素质的生命主体,从而在幸福品质的不断提升中为幸福人生奠基。其包含三个维度,即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关注学生的终生、崇尚追求人生的幸福。“全体”、“全程”、“全面”三个特点,可以说是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社会发展三者需要的统一和具体体现。

2.转变教师观念,培育学校精神

办学理念,只有为全体教师内化,才能附诸实践。我们着力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尊重差异”,理解善待学生,以学论教,让每个孩子得到适切的教育;“学以致用”,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紧密联系生活与社会,注重学习中的体验与互动,给学生以充裕的自主学习时空;“特色教育”,以爱育爱,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创建才短短几年,可是“爱的教育”已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教师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去倾心培育“真人”,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立爱国之志,以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怀爱教之情,以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倾爱生之心。

3.进行态势分析,形成共同愿景

学校组织教师运用SWOT分析模式,共同分析发展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条件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确立办学目标,形成师生的共同愿景。第一个五年,通过实施“人才强校、科研创新、形象塑造、特色构建、硬件支撑”等五大发展策略,建设书香校园、活泼校园、人文校园。在完成了“一年具规模,三年显特色,五年创省级示范”的目标后,我们确立了三大工作重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提升学校竞争能力;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我们力争通过五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素质提升的学园”“精神文化的家园”“享受幸福的乐园”。

二、实施差异教育策略,建构幸福的生命课堂

“生命课堂”是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和个性差异为前提。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指出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因此,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差异,实现有差异地发展,成为我校破解质量发展瓶颈的最佳选择。

1.因人制宜,实施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要求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其个性差异,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最大限度地匹配。因此,我们依托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育策略”实践研究》的实验,努力建构幸福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的建构,我们强调:关注学生智能、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差异,学习方式以及认知准备的差异;教学目标既照顾差异但又对每个学生都应有挑战性;教学中既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一些动态的分层分类的学习活动,又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实施弹性、自助餐式作业和扬优补缺的辅导与训练策略,努力体现差异教学“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动态生成”的主要特征。

2.动态全面,建立师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试行总分、部分分、进步分、等级、评语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记录、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乐在其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重在“了解学生的程度,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评估他们的学习需要”“灵活运用差异教学策略的能力和水平”“全体学生质量的提升,尤其学困生、也能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等方面;评价主体和方式,横向与纵向评价相结合、重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并增加了学生参评和家长助评环节,以实现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升差异教学水平。

3.发展个性,实施“星光工程”

我们通过开展“星光工程”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和组建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促进学生“德的养成”、“智的开启”、“体的锻炼”、“美的熏陶”,为他们提供适宜自主发展的土壤和空间;通过举办校园民俗文化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和红色少年、绿色少年、橙色少年、金色少年、阳光少年等“五彩少年”评选活动,追求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孩子们融入集体,感受大家的尊重,健全了人格,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几年来,从第三实验小学毕业的学生,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份奖状或喜报,使不同潜质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适切的发展。

三、分层提高特色发展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

追求幸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取向,符合教师的生命需要和生命本性。幸福源于成功体验,源于不断成长,源于享受教育。正如叶澜所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

1.组建教师发展团队,搭建研训平台

通过实施读书分享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周评课制度、教研沙龙制度、专题论坛制度、校际共建制度,不断完善学习培训、实践研究、反思交流平台。通过“菜单式”的培训服务,“盘活”校内名师资源,让骨干“亮”起来;多元开放,让全员“动”起来,动态管理、分层提高。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建立“博客”平台,形成具有团队个性特色,培育“实践共同体”的校本研究体系;建立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打通日常工作、学习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成长通道,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了教师实践智慧,有效推进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

2.建立“陶研工作室”,形成影子系统

教师们自愿组合成几个微型团队,“志同道合”。工作室围绕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和成员的成长经历,注重自主发展,开展读书交流、问题反思、经验分享,着力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围绕工作室及个人的成长规划,立足校本课题研究,通过教育叙事、教学研讨示范、撰写经验论文、成果推广等形式,提高教育教学答疑解惑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互助和谐的草根式实践研究成为学校的影子系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获省“十一五”陶研优秀课题二等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被确认为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差异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被确认为省“十二五”陶研重点课题。全省13篇论文在中陶会论文评选中获奖,我校占4篇……

3.深化特色教师培养,助推专业成长

特色学校源自特长师资,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最有特色的教师”。我们以“抓全员,重培训;抓骨干,带一般;抓优秀,树典型”为工作思路,分三步实施:一是特色初认识,自我申报,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的思考与阐述,同时进行过程的自我设计;二是特色再思考,通过同备课小组内的评议完成对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再思考,主动邀请教师听课评课,倾听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作出评价;三是特色初展示,通过“教育教学论坛”交流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思想,展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听取意见和建议,着手总结和提炼教育教学风格以形成特色。

四、直面经典根植闽南,还原幸福的童年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几年来,我校深入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行动研究,以其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展多元艺术教育”办学特色的培植点,还原孩子们幸福的童年生活,实现了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创建目标。

1.荟萃地域文化精品,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为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独具一格的闽南文化,我们不断完善学校民俗民间文化馆、石雕精品园、民俗文化走廊、民俗文化宣教墙、景观廊道、景观小品等校园文化建设,增添闽南文化元素及本土文化气息,给孩子们于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教育。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和老师一起挖掘、分享民俗文化中的宝藏。每周的校本活动时间,孩子们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可以感知海西文化,品味地方文艺,欣赏民俗风情,认识惠安雕艺,观览风景名胜,结识历史名人……

2.链接闽南文化经典,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自主开发的《闽南文化选编》着重从“方言、乡土、艺术”三大板块展现闽南悠久的传统文化。“方言”包括谚语、俗语、童谣、闽南歌曲等板块,“乡土”包括海丝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生活习俗、岁时习俗、社交习俗等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包括拍胸舞、木偶、南音、梨园戏、高甲戏、雕刻工艺、火鼎公婆等民间艺术,每个版块无不让人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古老、悠久和丰厚的积淀。同时,学校研制包含课程的学段目标,教学、评价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在内的实施评价方案,重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努力提升校本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

第4篇

>> 传统的发明:历史共同记忆与“陈三五娘”的文化论说 记忆与想象:海丝文化圈中的“陈三五娘”研究 “陈三五娘”背后的故事 寻找历史的共同记忆 “传统的发明”与仪式实践 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反思 共同的记忆与孤独 论说课的环节与设计 构筑中日共同的历史记忆 论说话的多少 张的“性善”论说 “传统”的僭越与“发明”的边界:羌族舞蹈文本的嬗变 陈玉娘 岛国回来的羽球“第一花旦” 黄埔军校:国共两党共同的历史记忆 现代中国的德国论说 几种理论“品性”的论说 论说课的基本程序 蒋渭水思想文化遗产与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构建 家族历史的“遐想”与历史记忆的“失忆” 重建乡村的共同记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陈泗东.陈三五娘是否真有其人[G]//泉州市洛江区南音协会陈三文化研究室.陈三五娘闽台论文选.泉州: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9.

[12]杨秋香.陈三故里古迹踏寻 追忆《陈三五娘》曾经的故事[EB/OL].(2014-10-10)[2016-02-01]. http:///dszx/qz/2014-10/10/c_1112769743.htm.

[13]郭慧杰、陈智勇.陈三坝与“陈三五娘”传说[EB/OL].(2014-10-10)[2016-02-01]. http:///msyy/szf/content/2014-10/10/content_4976430.htm.

[14]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5]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荔镜记荔枝记四种[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16]陈益源.《荔镜传》考[J].文学遗产,1993(6).

[1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与形式[M].钱佼汝,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第5篇

论文摘要优质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有着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这个社区发展迅速与不断完善的今天,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优质幼儿园与社区双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地探索资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给教育资源下的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从宽泛的社会学意义上看,教育资源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

目前我国各水平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 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幼儿园是经过评估小组与各级领导按照评估检验与层层筛选进行评定,是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为指导的, 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优质幼儿园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大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及居民都被孩子们所熟悉、所关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社区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

“社区资源”是指社区内外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使社区居民问题获得解决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量之总和。由居民依当地的人文景观或民俗风情发展出自己社区特色,为社区带入一股新的气象与生命力。社区因为发展出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在社区的组织体系运作的同时,也不断的发展其“资源网络”,使社区资源网络将更紧密、更活络,而社区中的幼儿园可运用的资源也将更充沛。

从教育的角度说,社区资源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分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这三类资源有其各自的构成状况,彼此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社区范围内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1)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山川河流、动植物以及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工厂、信息中心、电教馆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说,常用到社区的物质环境资源主要有超市、医院、邮局、银行、书店、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等与幼儿生活较为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资源。(2)社区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当地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等。例如:福州市花巷幼儿园,位于三坊七巷内,幼儿园设计主题活动认识三坊七巷的古代建筑,让幼儿接受古代历史文化的熏陶。(3)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社区教育的队伍和社区居民,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社区专干、社区志愿者、社区退休老干部等等,另外,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居民或者能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的家长都是社区中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特点

优质幼儿园作为办园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幼儿园,与社区的接触相对而言较为密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远远高于其他一些较小规模的幼儿园。

(一)双向性与互补性

优质幼儿园更能体现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二者的教育资源达到合理、优化的共享。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的个性化得到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以往高结构化与高控制性的教学模式,构筑一种真正开放互动的教与学的机制。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领域的活动都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周边的社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等。例如,让幼儿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带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垃圾处理厂,更真实地让幼儿体验到环保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又如,在大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或请小学老师到幼儿园给幼儿讲讲关于入小学该注意的地方。

同时,社区也需要幼儿园资源的大力协助。例如:社区在需要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时,也会经常请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表演节目;在宣传普及学前教育阶段育儿知识时,由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社区常常会请幼儿教师开讲座或座谈会、咨询活动等等。在这种资源共享中体现了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二)大教育性

幼儿教育并不单单指幼儿园内的教育,真正广泛的教育资源存在于大环境之中,幼儿园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幼儿园须打破围墙的限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样,整个社区教育也不仅仅指专门的社区教育,还包含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业余学习等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倡导终身教育的同时,还应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不把幼儿教育囿于幼儿园教育,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有效性

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时还体现有效性的特点,优质幼儿园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同时能够分析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儿童的生活脱节,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活动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幼儿园只能依托社区这个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大环境,优质幼儿园能做到挖掘社区内儿童所熟悉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儿童打造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并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在幼儿园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让儿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提高身体、智力、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满足了儿童多方面的需求,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社区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在服务社区上,由于幼儿园本身的特点使得园所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幼儿教育信息,优质幼儿园能够将信息向社区开放,达到资源全面有效地共享。

二、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一)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

从目前优质幼儿园的经营现状来分析,优质幼儿园一般在周边社区中具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在幼教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较大,往往可以影响到周边的居民对于幼教知识的认识。因此,优质幼儿园在整合与优化所有可利用到的教育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利用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协调好各组织、部分充分挖掘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加强联系,引导社区在获得新资源时主动与幼儿园联系。其次,优质幼儿园的教师应合理设计其课程设置与安排,关注身边可利用到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对这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及时做出管理与规划。第三,社区也应对本社区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做调查与分析,统筹所有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

优质幼儿园已经能够基本上达到与社区资源之间的互动共享,在此基础上,优质幼儿园应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这同时满足幼儿发展的特殊要求,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 为了引导幼儿从身边的事物学起, 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开发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就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从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色教育资源出发,开发身边现有的、幼儿所熟悉的且富含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例如,以厦门市第九幼儿园为例,该园从园本实际出发,以闽南文化为蓝本,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目前已初步建构了具有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实施体系。幼儿园的布置环境充满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在园内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诸如面泥馆、木偶馆、陶艺馆、童谣室、服饰室、剪纸室、影雕室、珠绣区、戏曲南音角、织网角、闽南小吃一条街等的闽南特色布置。

(三)塑造学习型社区大环境

随着社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逐渐朝着学习型社区发展,这也有利于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幼儿要获得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社区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幼儿的社会性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优质幼儿园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将社区看成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大环境,社区将其获得的信息、价值传递给优质幼儿园,优质幼儿园又将其教育活动与效果推向社区,通过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

示范性幼儿园具备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专业优势,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探索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策略和途径,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是城市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而示范性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的软、硬件更属上乘。示范性幼儿园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积极地探索开展0~3岁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途径和策略,并为其他幼儿园进行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园所为,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因此,切实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带动社区中其他园所共同为建设社区早教中心,把一批办学思想端正、管理水平高和保教质量好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优秀的社区早教中心基地,使其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早教服务活动中心。示范性幼儿园在为社区开展早教服务活动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黄尧.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叶谦,靳玉乐.对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6-03

独立学院是本世纪初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一项探索和创新的产物。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福建省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加强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建设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好一批民办高校。在人才质量上,提出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面向产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紧紧抓住“海西”建设这一发展契机,综合利用“闽南侨乡”地域资源优势,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突出独立学院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开始大多照搬母体学校的培养方案而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2]。闽南科技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吸收专家学者的新思维、新理念,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改革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的课程结构比例,增加专业交叉性课程、实验实践性课程和创业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侧重复合型,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注重通识课教育,广泛增设选修课程,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才能、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3]。因此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特点有:

1.贯彻文理渗透。文科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侧重逻辑思维拓展训练,理工科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等,侧重提高人文社科素养,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将第三课堂的假期社会调查(一年级)、专业调查(二年级)、就业调查(三年级)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并分别以1个学分体现;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课程体系,以选修课学分进行认可;将工科类学生主流技术认证培训融入培养方案。

3.积极开拓创新,增强适应能力。积极探索理工类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压缩专业课、增加管理类选修课程、全校性选修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使之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闽南科技学院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应用技术型、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为指导,开展有效教学改革,坚持质量工程建设

组织以提高全院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系列活动。从2005年开始,学院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优质教案评选、“如何上好开学第一堂课”、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等一系列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练兵比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院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起了核心的引导作用。

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具体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提问法等。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实现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等能力。如我院广告学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广泛实施项目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由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施方案、检验成果、评估总结的全部教学过程。经管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侧重案例教学法,受到学生欢迎。理工类学生则以加强专业基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学院层面积极为学生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在这种近乎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积极进行适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结合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出版了一批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原则,适用于我院的教材。

(三)发挥侨乡优势,健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应用、创业能力

充分发挥闽南侨乡优质企业多的优势,积极搭建政府、企业、高校之间通畅的信息平台。立足本院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在泉州市、石狮市、南安市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已建设了160余家有特色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并与福建省广告行业协会、福建省表面工程行业协会、泉州市服装行业协会、泉州光电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基地涵盖了我院目前的学科专业需求,可容社会调查、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得到了泉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截止到今年6月,学生先后有800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践,200多人通过在合作企业完成毕业设计,1500多人到合作企业就业。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对校外基地实行分层次建设与利用。目前我院有2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方面,学院聘请企事业单位知名管理者、企业家、工程师等为客座教授或专业顾问,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或者讲座等。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别聘请泉州世光照明有限公司、南安三晶公司工程师、南安“世纪之村”派活园动漫部的工程师承担课程教学,获得了学生好评。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科研项目的兼职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学院利用实践基地资源,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尝试“校企置换学习及实习”的教改新模式,即在严格的考查、协商和验证企业的师资、环境及设施等条件后,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将大四上学期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委托企业方承担,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不会耽误学业课程;二是倡导“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联动机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顺利实现“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相结合,使“实习、毕业设计”成为学生就业的直通车。

与知名企业合作,组建校企联合特色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型、创业型的人才培养,除了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外,同时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开始,学院发挥闽南企业家大多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积极与知名企业联系,取得企业的支持和赞助,组建冠名班级,这些共建活动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共赢,既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人才,也为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实现多方互赢的良性互动。目前校企组建冠名班的通行做法是由单一学科专业学生构成,而我院则是采取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学生自愿报名,企业和学院共同选拔的方式来组建。如与中宇卫浴有限公司、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中宇班”、“森源班”及与奋安集团组建的“大学生特训营”,班上的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管理、艺术等不同学科和专业,平常按原教学计划学习,每学期根据企业和学院的安排,参加企业安排的行业领域讲座、知识学习、职业素养教育和参观等活动。这种冠名班的特点在于班级成员的学识构成为多学科性、交叉性,这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复合型尤其是创业型的人才无疑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特色班的学科互补性,使得班级学生在组建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团队时拥有天然的学科和人际沟通优势。目前,已先后100多名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就业,其中有30多名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相信在未来这种特色班的建设和完善下,将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模式应用情况

(一)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院始终以培养专业过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创业型本科生作为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个性和能力,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职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已获得78个省级,1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排在前列。

近两年,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表现突出,如学生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中获省级竞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4项,国家级铜奖1项;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福建赛区亚军1项,福建赛区季军2项,并获第七届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专业竞赛中,学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荣获“绮丽杯”第15届中国时装设计“十佳新人奖”、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艺术设计类二等奖、2013年台湾时装设计最佳单项奖(大陆地区唯一入围并获奖)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广告大赛铜奖等百余项奖励。

(二)学生受社会肯定,就业率高

学院毕业生被各用人单位争相录用,连续多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2013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更是高达99.24%和99.85%。在2008年、2009年和2011年的全省高等学校就业检查评估中,我院被评为优秀,是全省唯一一所独立学院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的单位,赢得了社会高度的赞誉。今年就业率97.04%。

(三)培养模式有亮点,引发媒体关注

我院在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关注并进行了相关宣传和报道。2011年9月22日,《福建日报》以《福师大闽南科技学院让每个孩子找到好归宿》为题,2011年9月30日,《中国企业报》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题,2011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与百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题,2012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校企深度合作造就高素质人才》为题,2012年9月11日,《南安商报》以《闽科培养订单式人才,校企合作共建森源班》为题,2012年10月25日,《福建日报》以《企业冠名班走进大学校园》为题,201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以《我院多形式校企“联姻”让毕业生找到好去处》为题,2013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以《“三个课堂”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多次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奖的背后》为题,对我院立足区位优势,借力企业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有新突破

近几年,我院《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福建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在学院领导的主持下,教务部、学工部、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等部门通力协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获得福建师大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几点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发展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必须调动人的内源动力来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个教育理念的主导下,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于能够在特定区域创业为宗旨、以提高区域竟争力为目标、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本性”,其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必须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

(二)培养目标、方案改革与创新

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的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目标,充分利用闽南泉州独特的侨乡优势,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时展、经济建设的要求,实现培养目标较大突破。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涵盖社会调查、参观、见习和实习等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特色班,促成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激发工作热情,并思考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分析如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创新工作思维,甚至从创业的思维角度来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这样无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为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各独立学院都在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院通过科学实践与认真总结“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我院的办学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在实践方面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山.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利弊分析及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34-36.

第7篇

【关键词】泉州传统戏曲 进校园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4-01

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打城戏被誉为泉州地方传统戏曲的“五朵金花”,这些传统地方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土壤。当前,随着泉州“东亚文化之都”、“亚洲艺术节”等活动的成功开展,泉州传统戏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更是一时成为热点。

在我市,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校有很多,但研究泉州戏曲艺术的比较少,而且都比较单一,有的以“梨园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打城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布袋戏”作为校本课程,但也只是作为普及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它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我校以丰泽区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举措为契机,在原有的《海丝泉州》校本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的资源效应,开展了《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因此,让广大青少年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感受戏曲魅力,体味戏曲韵味,从而钟爱戏曲艺术是我们开展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做法:

一、编写校本教材《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并把它纳入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校本课程是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泉州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编进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凸现学校文化特色,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此次我们共编写了《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文字版)(绘本版)》两套校本课程(绘本版供一至三年级使用,文字版供四至六年级使用),并把它纲入课程管理,每周一节课,以行政手段为泉州传统戏曲文化进课堂保驾护航。

二、泉州传统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的重任。戏曲中有美育,有历史,有时代风尚,有传统美德,其中的积极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从2014年开始至今,我校已经陆续完成了“海丝馆”、“海丝文化墙”等校园文化建设。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加工,制作成专题学习网页或者黑板报手抄报进行展览;在学校广播站开辟戏曲专栏;在学校张贴戏曲表演家及戏曲作家照片;在学校文化艺术长廊制作戏曲展板,使地方传统戏曲艺术在小学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

三、让课堂成为传统戏曲文化教育的主战线

戏曲是一种集诗、乐、舞、舞台美术、化妆、服装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两者相结合,省时省力,又高效。因此,我们注重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系列综合性学习。音乐课上,学唱选段;体育课上,学习身段;美术课上,描绘脸谱;语文课上,赏析唱词;班队课上,通过开展故事会、演讲、作文赛、手工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戏曲世界,让学生在骨子里折服于戏曲博大精深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写训练日记,阅读整理戏曲资料,写研究小论文,使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

四、请进来,走出去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戏曲小剧团,学习戏曲表演。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邀请梨园剧团、高甲戏剧团、木偶剧团演员进校上课,或者组织学校教师深入艺术学校或艺术团体进行观摩学习。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计划、定活动内容,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的“童子功”的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戏曲唱腔、身段、化妆、服饰等。

五、主题活动增信心

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如戏曲艺术节、戏曲文化座谈会、戏曲知识的擂台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进而爱上戏曲,沉迷于戏曲,成为戏迷、票友。

六、加大宣传力度

第8篇

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走过30周年,对于眼界越来越宽、思想越来越活的国人来讲,如何来推行城市色彩规划,怎样让大家更直观的认识这门科学。这也是摆在色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郭红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在城市色彩规划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详解城市色彩规划的话题。

郭红雨简介:

中国流行色协会建筑与环境色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城市设计方向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色彩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等。近年来在广州、苏州、厦门等城市的色彩规划研究和区域景观设计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多次负责国家级和省级研究课题,多次受邀讲授城市色彩规划。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名篇。

记者:中国的悠久历史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色彩的影响有哪些?

郭红雨:与国外的很多城市相比,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一定的色彩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色彩表现贫乏、色彩现状趋同。

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历史文化中,缺乏色彩这一项内容,缺少对色彩的关注。我们从很多精美的中国古代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它们是有富丽堂皇的色彩表现,华丽精美的色彩关系,而且色彩运用得相当漂亮、精彩。从这点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对色彩也是有着比较强烈的喜好,对建筑色彩也有很好的使用手法。但是,我们从中也会发现,和中国古代讲究礼制的筑城制度一样,色彩被当作一种明贵贱、辨等级的象征,一种身份的体现来使用。皇家宫殿用金色、黄色和一些红色调,官家可以用红色,到平民百姓就只有灰色、黑色这些颜色了。久而久之,对建筑色彩的使用就没有了强烈表达的愿望,大部分民居类的建筑,都没有什么色彩表现,这是一个历史的由来。

这样一种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文化,把色彩作为一个区分等级的标志,在制度形态上,是抑制了城市色彩的发展;在物质层面的形态上,也束缚了大家对色彩的应用,减少了色彩应用的活动,当然就阻碍了建筑色彩的发展。这些消极的因素,制约了人们用色彩去装点城市环境的实践,使得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实践缺少表现的土壤。历史延续下来,我们会看到,即使是在现代中国,在城市规划领域对色彩的关注,这是长期缺位。

另外一方面,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方面的问题。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思想里,关于美学的哲学思考和表述,也有很多。但这种表述大多都是感性的、经验式的,比理性的分析更加零散,缺少系统性。这也是东方哲学习惯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习惯把艺术生活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对色彩美学的思考,影响了美学思想体系的建立。所以长期以来,大家把色彩的东西只当作一个审美感觉,忽视了它的科学性,也忽视了对城市色彩科学的系统研究。这种文化上的原因,使得在东方的文化体系中,习惯于把色彩放在一种感性的状态下,用一种体会、感悟的心情去领会色彩,而不是定量定性地去剖析它、解读它,因而色彩始终被置于一种重感觉、轻研究,重定性、轻定量,重描述、缺解析的尴尬境地。

记者:请您着重谈一下在对广州、苏州和厦门三市进行色彩规划过程中的一些成果和感受。

郭红雨:不同的城市本身就有不同的色彩资源,本来就会有不一样的色彩的特质,所以我们在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色彩规划研究的时候。都会非常在乎去发掘这些特征。对每一个城市,我们采取的都是一种敬重的态度,尊重的心情,以严谨的手段去解读城市的色彩。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城市文化内涵、物质形态载体,以及城市自然环境等。这在不同城市会有许多具体的差异。广州、苏州、厦门三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不同,这就需要在色彩规划上利用城市自身的特点来展示其独有的色彩风格。对苏州来说,一定是去表现中国的传统水乡,江南的吴文化、姑苏文化,表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所以我们对苏州城市色彩推荐色谱的阐述就是,“浓墨淡彩,写意江南”,表现抒情的、精致的、温婉的江南水乡的意境:没去过厦门的人,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城市。有个项目组的成员描述厦门“是一个把海的颜色放到城市里的地方”,所以对厦门会有个期盼,蓝色的吗?实际上我们去厦门调研才发现,它处于闽南的红砖文化区,传统闽南建筑中那种红砖红瓦,在蓝天碧海下呈现出骄人的颜色。这是厦门当地的地理背景、建筑的本土文化。我们在做色彩规划的时候,也希望把浪漫抒情的、滨海休闲的厦门和具有强烈的闽南传统的红砖文化区的厦门,融合在一起。所以对厦门最终的推荐色谱的描述是 “大色淡渲,彩墨画意”。我们强调,这种有着一定的本土审美意识的,又有着海疆文化背景的色彩,在现代城市里也要表现,但是要用一种比较巧妙的手段表现出来,所以说“大色淡渲”,希望在城市中,尤其是高层建筑的这片新城区,是以一种淡雅的色调出现的。“彩墨画意”,跟江南水乡的水墨画不同,彩墨画是闽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地方画派,所以它本身、也有一种对色彩的偏好。

而广州是一个临海的、靠近北回归线的城市,日照时间非常长。广州城内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清代或者清代以前的岭南传统建筑,更多的是殖民地时期风格的西洋式建筑,或者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这类建筑的色彩,多是用涂料呈现出一种粉彩画的效果。所以我们对广州的这套色谱的描述是“阳光明媚的粉彩画”,这套颜色光感非常强,是能感受到广州的阳光明媚和四季花城的色彩图景。

此外,不同城市对色彩规划的认识不一样,对城市色彩规划应起的作用的期盼都是不同的。就这三个城市来说,也有很强烈的差别。

苏州这个城市,它和杭州一起分享了中国人间天堂的这个美誉,同时也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在中国有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有的城市风貌下,它对色彩的要求,就是怎样通过色彩规划去强化这些特质。所以苏州的色彩规划在于把那些可能会消失的、正在消失的吴文化、姑苏文化、以及江南水乡文化等特点通过色彩的表现放大,重新表达出来。它更多的是把色彩规划和文化的关联放到一个层面上来看待。可以说对于苏州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城市色彩规划,是为了建立一种文化上的标志性来做的色彩规划。

厦门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因为厦门的城市色彩问题是比较严峻的,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市民,都对城市的建筑色彩、广告色彩,提出了很多的批评。当你看到厦门城市色彩后,就会知道,为什么厦门的市民和城市管理者,对这个问题会有那么多不满。为了改变厦门城市色彩现状,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到城市的管理者,都在积极寻求对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受邀接受厦门的城市色彩规划工作。所以厦门的色彩规划是一种问题导向性的,为了解决已经非常混乱的色彩现状而作的色彩规划。

而广州,色彩问题就在一个“乱”字。我们从开始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广州色彩规划的特殊性,应该是一种方法导向型的。因为在广州的色彩规划中,比实际调研、问题研究更多的工作,是与公众交流的工作。怎样把色彩规划放在公众参与中进行,怎样和公众交流,怎么让它逐步被公众理解,如何去实施。所以我认为,广州的色彩规划,是一个很在乎手段,很在乎工作方式的规划过程。当时广东省把所有的城市规划都建立在市民参与的基础上,这就是“阳光规划”,广州是“阳光规划”下第一个做色彩规划的城市,所以也把它叫做广东省城市规划的色彩阳光。

一个是目标导向,一个是问题导向,还有一个是方法导向,这是我从这三个城市色彩规划中,感觉到最明显的差异。

记者: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如何来认识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意义。

第9篇

作为一个闽籍学子,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龙岩山歌,让更多的学者关注它、研究它,从而促进龙岩民众对本土山歌的自信和自觉地传承,一直是笔者的心愿。但笔者发现,目前关于龙岩山歌的理论资料、学术论文确实太少。

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者认为,在新时代下,龙岩山歌要想健康地、长远地传承下去,必须有一定的理论资料做支撑;而弄清龙岩山歌的音乐基因是处理对其传承与发展关系的核心问题。基于这样的动机,结合自己的音乐学专业知识,笔者试图以蒲亨强的核腔理论为指导,通过自己对龙岩山歌的了解以及所收集的资料,对龙岩山歌的音乐特点以及音乐背后更深层次的基因做简要的分析。

一、蒲亨强的核腔理论

在《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一文中,蒲亨强教授认为:我国各地各民族民歌在音乐结构上都存在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结构,这种基础结构是每首具体作品中音乐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曲调群体中重复率最高的歌腔。它在一首民歌中,通常由三个左右的音构成典型的核心歌腔,这个核心歌腔在当地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是当地民歌的基本腔调,也就是说核腔是具有普遍性的,它能够概括性地反映出某个地域、民族内的音乐结构的本质特点。

核腔与西方的动机既相似,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动机必须有一个富有特征的节奏形态;而核腔则是一组音组,它与节奏形态没有必然关系。同时,西方的动机往往是存在于单个的乐曲中;而民歌中的核腔则是存在于该地区、该民族的大部分作品中,具有很强的再生功能。用蒲亨强教授的话就是:核腔在民歌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它有极强的再生功能,具体表现为形态的古老性、稳定性、派生性和通用性四大功能。这些特性使核腔成为民歌音乐的基础结构,并由此显示出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二、龙岩山歌的核腔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一)龙岩山歌简述

龙岩位于福建省的西部,故又称为闽西,这里既是我国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河洛文化区(也就是闽南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龙岩山歌,从广义上说,是指在龙岩管辖范围内的,经由当地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筛选、流传的山歌,它根据语言的不同,可以分为龙岩山歌和客家山歌两大类,也可以合称为闽西山歌从狭义上来说,是专指以龙岩新罗区为中心,并传播至各地的属于闽南支系文化的山歌,它通行闽南方言龙岩话,流行于龙岩新罗区各乡镇和漳平部分地区,根据地区的不同,可以分为龙岩城关山歌、新罗区适中山歌、新罗区大池山歌、新罗区白沙山歌、漳平山歌等等。在龙岩当地民众口中的山歌,一般指的正是狭义上的龙岩山歌。本文论述的就是狭义上的龙岩山歌。

(二)龙岩山歌的两种核腔音调和文化内涵

根据笔者现所收集的龙岩山歌的谱例来看,龙岩山歌的核腔音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羽商四度跳进为基础的l a - d o - r e 旋律音组,另一种是以角徴m i - s o l 为基础的角调式,两者在风格上泾渭分明。

1. 客家山歌影响下的以羽商四度跳进为基础的la-do-re 旋律音组

在龙岩山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羽商为基础的l a - d o - r e 旋律。2015年6 月由福建省龙岩山歌传承人郭金香老师在中国音乐学院原生民歌课堂上教授的8 首龙岩山歌中,就有6 首属于这种类型。如在《太阳出来红打红》这首作品,只有la-do-re 三个音,其中la-re 是基础之基础,do 在两者之间起连接、过渡的作用。郭金香老师演唱的另一首龙岩山歌《反对旧礼教》同样也只有la-do-re 三个音。那么,这种核心音调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呢?翻阅1978 年由福建省龙岩县文化局和福建省龙岩县山歌团共同编写的《闽西山歌》一书,我们发现其收集有10 首原版山歌,其中有8 首属于客家山歌,外加这次郭金香老师给我们带来的8 首客家山歌,共16 首。而在16 首客家山歌中,有14 首频繁使用了la-do-re 旋律音型。其中,有1 首客家山歌《新打梭镖》更是仅仅采用l a、r e 两音构成全曲。也就是说,这一旋律特征并非龙岩山歌所特有,而是大多数闽西山歌都共同具有的特点。学界普遍认为,客家山歌以6-1-2-3谱例1谱例2谱例3为基础的羽调式和以so-la-do-re 为基础的徴调式,用音简练,正如江西铜鼓的《急板山歌》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客家山歌《新打梭镖》,它们都是只采用了l a、r e 两个音。如果说,龙岩地区的客家山歌的这一特点是受到龙岩山歌的影响而形成的,那么江西的客家山歌和广东的客家山歌同样存在这一特点,又该如何解释呢?由此,笔者认为,龙岩山歌的这一特点,是龙岩地区的人们在与客家族群长期杂居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受客家山歌影响而形成的。

2.畲族音乐影响的以mi-sol 音组为基础的角调式

汉族民歌极少有大量使用角调式的,正如黄源络曾经在《南曲角调式》一文中所提到的:正在以五声为主的民族音乐中,根据五度相生,角的上方变宫不在五声正音之列,因此角调式缺少上属音支撑,完全依靠下属羽,就会使调式下倾,成为羽的附庸调式。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中( 包括许多民歌和戏曲)角调式因为它不健全,很少单独存在。 然而,在龙岩山歌中却存在大量的角调式曲调,毫不夸张地说,以角调式为主的龙岩山歌调是百姓运用最广泛的曲调,其普及程度可以称得上人人皆会。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当地人只会唱一首龙岩山歌的话,必定是这种以m i - s o l为基础的角调式龙岩山歌调。既然角调式是畲族民歌的常用调式,那么就不难理解龙岩山歌为什么如此频繁地使用角调式了。因为,畲族是龙岩地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比这一地区的汉人更早生活在这里。关于这一点,在郭启熹著的《闽西族群发展史》的第六章《畲族先民与畲族在闽西的形成》一文中有所记载:六朝至唐代以前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住民仍被称为蛮、蛮獠??,当地原住民山越、山都木客,以及早先潜入中原的河老、客家的避难流亡先民,不过势力最大、在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雷、钟、蓝等姓氏的畲族先民。而畲族历来是有歌唱传统的,在长期的交融中,他们影响龙岩山歌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情理中的。早在2013年对郭启熹老先生的采访中,他就反复向提及此事,遗憾的是,由于音乐研究并非他所擅长,他并未对此进行专项研究。所幸在《景宁畲族民歌角调式特有现象探究》一文中,作者非常用心地记录了几首畲族民歌的曲调,其中一首《高皇歌》与龙岩山歌调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另一首畲族民歌《劝婆歌》与龙岩山歌调也同样具有很高的相似度。通过将以上两首畲族民歌与前面所列的龙岩山歌《正月初一好日子》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无论是调式还是音的组织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必然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龙岩山歌的角调式最初应该就是在受到畲族民歌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根据离散文化的共性来看,这一原生旋律文化的源头畲族民歌(除了景宁畲族以外)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它在离散的龙岩民歌中,却得以非常好地保存下来。

(三)明确龙岩山歌核腔结构与其文化内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