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认知语言学论文

时间:2023-03-16 15:39:42

导语:在认知语言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认知语言学论文

第1篇

基于以上诸多方面的考虑及对研究内容的把握,《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一书除“绪论”外共设八章二十五节,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选题的基本依据和研究的基本思路。接下来的八章是全书的主体,也是本项研究的核心,其在结构安排上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1]4第一部分是对唐代御史制度及御史选任情况的研究,该部分研究在书中主要是通过第一章“唐代御史制度概述”和第二章“唐代御史的选任”来展开探讨的;第二部分主要对唐代御史台的文化氛围、唐代御史的政治、法律思维及心态进行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把握唐代御史群体相对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该部分研究在书中主要是通过第三章、四章来展开探讨的;第三部分是对唐代御史群体文学活动及其对中国文学贡献的研究,该部分研究在书中涉及到第五章“御史活动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六章“唐代御史的几种代表性著述”、第七章“唐代御史的文学创作”以及第八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等相关的章节。毋庸讳言,不论是在结构的安排上还是在研究内容的设置上,《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一书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都弥补了当前唐代文学研究中所出现的结构性缺失,因而使得全书取得了整体创新的原创性成就。

二、优点及特色

古语云:“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通读《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该书确有不少优点和特色,就起荦荦大者言之,约有如下数端:第一,立论坚实,论证有理有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说:“如人要起屋,须是先筑教基址坚牢,上面方可架屋。”这里朱子虽然谈的是为学与读书的道理,但用于学术研究同样有效。我们认为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者都应该努力做到立论坚实,论证有理有据,这是做研究最起码的要求。从《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一书的研究情况来看,作者始终以“文学是人学,文学研究无论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是对人的呵护与关怀。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作家的精神生活、生命意识之上的,而其精神生活、生命意识又不能不受某一时期特定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理论基点,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唐代御史的监察、谏诤活动作为国家整个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其是如何影响有唐一代的文学生态,进而触及唐代作家的心灵建构,从而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其立论可谓客观公允、坚实有力,论证也是条理分明、有理有据,因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读全书,想必大家一定会有同感,并对此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兹不赘述。第二,视野开阔,能够始终把研究置于唐代特定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从文、史、法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展开,并力求做到会通。诚如作者所云:“目前的唐代文学研究中,由于学界相互间研究方法和认知标准的差异,研究中各自为政、融通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若干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发生、演进的本质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不利于对唐代文学的正确认识。”有感于此,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努力从文、史、法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展开,力图通过传统法律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方法解读唐代文学。

第2篇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教师的传授方式缺乏人本思想,学习动力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人本理论指导下中职院校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关键词:人本理论;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四大教育类型中的一种,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和国家提供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始终积极响应,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有所长,一般在课程安排中以专业课为主,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将专业课作为主要授课方向时,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尤其是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相对于专业课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课时的安排上还是学生重视程度上文化课都处于“副”的地位,从而导致了教师主观上的随遇而安,学生主观上的无动于衷,文化课原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中职院校中一去不复返,尤其是语文教学质量更是不尽人意。然而,实质上,语文所有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语文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所述的原理、现象的,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1.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念分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该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独特的学习观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教育。人本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它的重点是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并且有着自己的个人感知观点,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2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促进是教学的目标,而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觉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种类型,学习方式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经验学习主要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西,学习动力则主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为主,学习就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融合其中,学习效果较为显著,那么也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认知学部分只涉及到心智,并不涉及学生的情感和个人意义,所以它与学生无关,很大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没有个人意义,那么它必然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方式。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特征一,全神贯注,指的是学生将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特征二,自动自发,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主体主动投入到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发现探索学习的意义,特征三,全面发展,学习的意义除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特征四,自我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着大致的了解,因此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做出客观的评估。

2.人本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2.1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人本理论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急需树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中职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不要将其看作是一门副科来对待,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堂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塑造自身的品格、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使课堂成为弘扬生命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殿堂。

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并非单指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以生为本”分析每个学生的特性,并规划其发展方向,把语文教学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时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二者是彼此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学习时不能脱离学生的情绪感受而孤立进行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人本理论认为学习不只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所学的知识内容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将会分离,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作用,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会缺失。

2.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心理治疗人员和委托人的关系一样,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鼓励、关心和帮助学生,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驾驭生活,引导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语文知识武装自己,促使其潜能得到发挥。

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自身才是其学习的内因,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化人。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坚信通过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是能够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相对科学素质而言,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备科学素质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事”;而具备人文素质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学会做人”。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

值观,特别是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大学生始终自觉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政治觉悟,正确应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令一切敌对势力仇视和恐惧,我们面临的压力和考验空前严峻。国际敌对势力总是图谋遏制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力度不断加大,手法更加多样。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等;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责任感。当前,在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侵蚀下,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以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信奉“个人利益至上”;信奉“及时行乐”……理想信念的动摇,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于缺失。

2、人文精神缺乏

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精神不是很乐观。具体表现为功利性较强,过于看重物质需求,很现实;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修养;缺乏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浓厚;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

3、文化素养偏低,人文知识相对欠缺

前些年,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因此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偏低的大学生确有不少。如今的学生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而对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非常热衷。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

三、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把当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既精通本行业务,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避免狭窄的专业训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作用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互动式教学法

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全身心投入,善用丰富的感情语言,巧妙的动作、神情去影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教学进程,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科学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过多地盲目运用多媒体技术,一味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导致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喧宾夺主,产生新形式的――“多媒体灌”。多媒体教学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教学的不同要求、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课件设计和运用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科特征,合理设计和开发课件。

第三、建立人文化的课程评估考核体系和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考核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估。

一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估。首先是对其人文素质进行评估; 其次,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进行考核。教学过程中组织、计划是否严密。教师对课堂的操控风格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教师提供的案例、讨论题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学内容、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在大纲规定的前提下,是否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做到因人施教;学生能否利用该学科相关知识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解释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等。

二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试卷。这部分考核评估主要是考核学生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大部分,平时考核,包括创新能力的考核,社会实践的考核,课堂表现的考核等。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 是对理论学习环节的具体化和深化,是服务于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的。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各校应根据实际和本校特色制定活动大纲和配套制度。其次,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思想素质好、能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综合指导队伍。再次,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文素质

1、提高教师驾于课堂的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认真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学内容掌握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内容,广泛收集相关案例,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每次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师讲解时间,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教学活动时间,观看视频时间等。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同时也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创造和谐课堂氛围。课堂的气氛对于教学的效果很重要,教师应及时观察课堂的形势变化,以进行相应的调节。 首先,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其次,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艺术。例如,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无声语言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微笑能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产生一种亲切感。能够营造一种愉悦、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不苟言笑,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紧张害怕,影响学习效果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名教师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其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再次尊重学生、爱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配合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教学的科研工作。一方面,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采取以老带新,新老互学,统一备课,相互听课,相互促进的方法发挥集体优势,共同攻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培训学习,不断更新教师的理论知识、扩大视野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从而推动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昌祥,杨卫华,杨丽敏,代祖良,陈鑫.工科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第4篇

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与亚努语言学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论文题目: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研究

论文完成日期:XX年03月 论文字数:16600

申请答辩时间:XX年05月

申请报告(简明扼要介绍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包括论文有何新见解:新方法及其意义。哪些问题有待继续探讨?)

本文在比较广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英语动词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展开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的不同选择根源于英语动词的行为本身包含的行为特征,对英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及内涵的深入认识在英语主被动语态认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语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时会导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动,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语义的变化;再次,英语中存在一些词类,比如,限定词,数量词和代词等肯能影响英语主被动语态的选择;最后,英语语态的选择与转换不仅仅涉及到句法结构,主要信息的变化,而且关系到语用:语义和人类认知心理诸多个方面。

此外,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切入点在于英语动词这一词类本身,所以,以英语词类为切入点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认识英语语言乃至普遍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如何将英语主被动语态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比如动词的行为特征,英语句法,英汉思维差距等因素体现在英语动词语法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人保证:所提交论文完全为个人工作成果,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及计算数据真实。

第5篇

关键词: 国内外 英语学习策略 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和逐渐完善,国内外语言教学界开始认识到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将研究的重心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入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从研究教学法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会转向会学,随之发展为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国外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早期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关注在学习策略的描述、分类,以及对成功语言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上。J.Rubin是早期进行此类研究的有名望的研究者之一,她主要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学习策略。1975年,她发现所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交际策略,社交策略和认知策略,以及学习方法方面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同一年,N.Naiman等人在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所进行了大规模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1978年发表了经典专著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与以前的研究相比,Naiman等人的研究有很大改进,他们把学习策略与学习者的个人性格、认知风格、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添加了很多变量因素,研究更深入、更广泛,更细致。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分开,强调学习技巧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某些具体方面采用的手段,比如在词汇学习中对单词列表记忆、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学习、用笔记本记录新单词等。这一时期,加拿大学者H.Stern(198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增加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移情”和“内化”等学习策略,又把成功学习者策略归纳为四类:主动计划策略、深究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早期侧语言策略研究没有理论做指导,不全面,也不系统,不清楚策略之间的关系。进入80年代,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迅速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O’Malley和Chamot等人的研究。他们以Anderson(1980,1983)的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对语言学习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描述,比较全面和系统,而且对如何培训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进行了探讨。Oxford主要侧重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被广泛使用。除O’Malley等人外,Wenden和Rubin(1987),Politzer和McGroarty(1985),Huang和Van Naerssen(1985),Chesterfield(1985)等人也进行了大量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Politzer和McGroarty(1985)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发现策略使用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Huang和Van Naerssen(1985)研究中国学生提高口语能力的学习策略。Chesterfield(1985)通过动态调查观察学习者在不同时期是否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80年代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具有理论基础,如Krashen(1981,1982)监控理论Anderson(1983)认知学习理论,研究有其重点和关注点,如学习策略的描述、分类、成功语言学习者使用的策略或策略特征。这些研究从宏观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把焦点关注到微观,具体的学习策略方面。同时研究方法更多样化,研究更注重实际,以事实为导向。

90年代,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外语学习策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起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学习策略的目的也是让学生独立学习,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策略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有效增强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时期,Wenden(1991)出版Learner Strategy for Learner Autonomy就是探讨外语学习者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的最好见证。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如何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80年代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以关注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90年代以后,研究者以如何进行策略培训为研究方向,还专门出版了相应的书籍介绍培训方法,有的研究者研究以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如1998年,Cohen在他的专著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的第五章专门论述了建立在学习策略基础上的英语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对口语学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关注学习者自身能力的提高,自我学习策略的增长,实用性较强。第三,将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与学习者自身因素结合起来,如研究者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动机、态度、焦虑、所处的文化背景等。如Oxford在1996年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论文,并将其做比较研究。90年代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研究内容更丰富,多样化,研究更全面,更注重实践性。

总结整个国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认知心理学角度描述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价值、定义、分类、研究方法、探讨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因素、将学习策略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结合研究、如何进行学习策略培训研究、总结优秀语言学习者在策略使用方面对外语水平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图表作文;议论文;情态隐喻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写作的过程就是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过程,即便是对英语为母语的作者来说有时候也是挑战,更不用说对于外语学习者了。因而,英语写作在学习和教学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且也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如修辞学、文体学、体裁分析、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这些学科中有的关注的是写作微观层次的修辞手段、语篇衔接手段,也有的是关注写作宏观层次的题材、语义的连贯、语篇结构和认知框架。然而针对雅思考试中的图表作文和议论文,在系统功能的框架内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研究图表作文和议论文特征的文章鲜有。因而,本文从语法隐喻的角度来揭示雅思写作中图表作文与议论文的情态隐喻的特征。

一、语法隐喻理论与人际隐喻

(一)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概念是韩礼德(1985)首次提出的,他专门用一章,超越小句:表达的隐喻模式,论述了语法隐喻概念。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是与传统的词汇隐喻互补的一种隐喻模式,通过与词汇隐喻的类比,将语法隐喻界定为意义实现形式的隐喻变体。也就是,从意义和语法实现形式(即措词)的体现关系上界定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同一意义的不同语法实现形式,即“隐喻式”。“隐喻式”与“一致式”,组成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连续体,他们分别位于实现形式的两极。依照语言的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法隐喻可以分为三类: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和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

(二)人际隐喻

人际隐喻是表达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情态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 of modality)和语气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 of mood)。语言能够表达人际意义的手段有很多,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语气和情态。

Thompson(2004:49)指出语气就是:“主语和限定成分共同构成的小句成分”,是语义交换功能的核心,能够实现不同的言语功能:陈述、疑问、感叹和命令。依照言语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这些句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主语和限定成分的顺序的不同。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与他们所表达的言语功能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会出现违反默认的言语功能,错位表达的现象,这就为语气隐喻提供了可能。

情态就是讲话人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或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这些语义资源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依照交换的物品(commodity)类型不同,情态可分为两类: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化(modulation)。如果交换的物品是信息,情态可以从可能性(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的角度来考查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交换的物品是货物或服务,情态就是说话人对交换的最终成功性的自信度。在命令中,这涉及到说话人执行命令的义务(obligation)程度,而在提供中,它关系到说话人完成提供的意愿(willingness)或倾向(inclination)的程度。为了更好地区分二者,前者被称为“情态化”,后者被称为“意态化”。根据情态的取向性(orientation),情态可分为:显性主观(explicit subjective)、隐性主观(implicit subjective)、显性客观(explicit objective)和隐性客观(implicit objective)。

从上表不难看出,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情态的实现形式不同于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情态的实现形式,前者以小句的形式来实现,(如:I think,I want,it’s likely that,it’s usual for sb.to,it’s expected that),后者以词组的形式来实现,(如:will,should,probably,usually,be supposed to, is keen to)。以词组的形式来实现的就是情态的“一致式”,以小句的形式来实现的就是情态的“隐喻式”,因而,情态隐喻就是情态在语义和词汇语法实现关系的重新组合(realignment),即体现为以其他的语法手段(小句)来实现情态的表达,包括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两类。就转级向度而言,情态隐喻表现为情态的评价由词组级阶上升到小句级阶,即简单小句中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变为复合句中起投射作用的小句,简言之就是级阶的上升。这是情态隐喻的重要特征,可以作为区分情态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气隐喻与言语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较多地出现在口语中,而本文主要研究写作(即书面语)中的人际隐喻特征,因而本文主要关注情态隐喻,语气隐喻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三)数据收集

下面我们以情态的取向为标准划分情态的类型,即情态可划分为:显性主观、隐性主观、显性客观和隐性客观。随机从雅思高分范文中分别抽取10篇议图表作文和议论文,统计数据如下:

二、讨论

(一)数据分析

从表二发现,十篇范文中只有隐形主观情态出现了6次,情态隐喻(显性主观情态和显性客观情态)没有出现,隐性客观情态也没出现。从表三发现,十篇范文中各种情态类型均有出现,隐形主观情态出现次数最多58次,其次为显性主观情态21次,再次是隐性客观情态10次,最后是客观显性情态5次,这样我们发现情态隐喻的总数为26。通过比较表二和表三,我们发现议论文中各类情态出现的频率均高于图表作文,最为明显的就是情态隐喻(显性主观情态和显性客观情态)在议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出现频率较高。

(二)情态类型出现频次与题材的关系

图表作文和议论文分别属于不同的写作体裁,前者属于说明文,后者属于议论文。图表作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类型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客观真实地再现图表中的信息,无需添加作者任何的评价或观点;而议论文就是作者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运用充分的论据挑战别人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以求得读者的赞同和支持。说明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描述和传递信息;而议论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目的就是说服读者,以赞同或支持的作者的观点或主张。不同的体裁和写作目的或交际目的,决定了语言表达不同。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意义潜势决定语言实现形式,不同的意义潜势体现在词汇语法层上就会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图表作文为了达到客观真实地再现图表中信息的交际目的,降低了人际意义协商的范围,几乎不使用情态隐喻,有时可能会少量使用隐形主观情态。议论文为了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则大量地使用各类情态手段,尤其是隐形主观情态,以慢慢地与读者进行意义协商,逐步让读者赞同或支持自己的观点。另外,使用较多的就是显性主观隐喻,对于这类隐喻情态的使用多出现在需要明确亮明作者观点的地方,多为文章的开头段或结尾段,这也符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策略。而显性客观隐喻的使用较少,且主要出现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议论文中,隐匿了说话人,使这些被转述的命题或提议包裹上了客观的外衣,降低了人际意义的协商。

(三)写作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中要明确图表作文和议论文的特点,明确告知学生这两类作文在情态隐喻上的使用特点。图表作文中,尽量不使用突显主观意志的情态隐喻;在议论文中,要正确地使用各类情态:明确亮明观点时使用显性主观隐喻,较多地用在开头和结尾段;在与读者慢慢进行意义协商时,较多地使用主观隐性情态;客观地转述事实或评价时,较多地使用显性客观隐喻。

三、结语

通过对雅思写作中图表作文和议论文小量语料的分析发现,情态隐喻的使用在两类不同体裁的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图表作文中情态隐喻几乎没有出现,只有出现了少量的隐性主观情态;议论文中情态隐喻出现较多,而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st edi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2] Halliday,M.A.K.& M.I.M.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M].London: Arnold.2004: 620.

[3] 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 Hodder Arnold,2004:49.

[4] 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英语学习认知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3-02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地扩大,招生人数成倍增加,大学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也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随着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如何教” “如何学”, 逐渐转移到对不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对于非英语专业语言教学的研究,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方法,而这些方法会通过学习和交际环境中使用的策略反映出来,它对于决定语言学习者能否成功地掌握一门外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这种延伸不应当是简单意义上的延伸,而应该是一种质的提高,是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突出实用性,着重实践,同时应突出体现高层次性,在语言教学内容上应侧重两种语言互译、实用英语写作以及参加学术交流等等。本研究力图通过调查华东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的语言学习现状,借以对国内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的是2009―2010学年,由本文作者承担英语教学工作,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共发放了178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100)。此次调查采用本文作者所设计的《华东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问卷调查》,共有26个问题选项,分别涉及: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外语学习的难度认知、掌握语言技能的程度,以及动机和期望值等四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在对调查问卷26个问题选项所涉及的四个方面的结果显示,学生对每个选题的答案按百分比统计,其结果按照各个类别显示如下。

1.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是负责语言学习的特殊部分,它被认为是影响外语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90%)没有浏览过华师大的外语自主学习网站,每天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少于一小时的占86.5%,参加学校英语角活动的学生仅有37.5%,课外有机会与外国人口译交流的学生有66.3%。但是,另一方面,只有24.2%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认为英语翻译,写作对个人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是37.4% 和50.3%,这种语言学习的现状,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此外,相当多的学生(89.3%)认为现在学校英语学习氛围一般,认为好的仅有34.3%,这一结果与人们的普遍观点一致。从调查的结果还可以发现,学生自身并没有全身心投入英语的学习,而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高度认知和认真学习的态度。毋庸置疑,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兴趣和态度有助于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

2、外语学习的难度认知

外语学习的难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外语难易程度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本次调查的研究生而言,他们普遍怀疑自己语言学习的能力,与他们对题项18,即“您不想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一致。同时,他们也表示想学好外语,但长期投入与产出比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觉得外语学习比较难。

与Horwitz(1988)和Kern(1995)的研究结果不同,学习者普遍认识到了外语学习的难度。14.5%的学生每日学习外语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有50%的学生认为学好外语需要10年以上。显然,他们充分估计到了英语学习的难度,而当他们发现实际学习过程比他们预料的还要长时,他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对他们的语言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3、掌握语言技能的程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参加调查的绝大多数的研究生认为学习外语与学习其他科目有所不同,这与针对本科生所做调查中对此项的看法比较一致。面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包括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的学习,还包括语言技能的掌握,如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传授。参与调查问卷的研究生们对选题,“在大学英语学习中,针对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您认为最有兴趣学习、最为重要、最难学,以及提高最快的选项时,有25%和50%以上的学生都把听和说作为主要的选项。这也再次验证了目前大学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语言技能学习观念与当今流行的交际型外语教学法相一致,更加强调了学以致用。见图1

图1: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对语言技能掌握情况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1988)的调查中,当时却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分别赞成学习外语主要就是学习词汇和语法规则,这也表明了外语教学应与时俱进。

4. 动机与期望值认知

动机与期望值认知涉及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外语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想学好英语(85.8%),他们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因为可以考各种证书,今后找份好工作;因为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可以与时代同步。而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都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人。因此,可以认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大多是功利型的。虽然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愿意和外国人交朋友,但是交朋友的最终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同他们进行交际,真正了解他们的国家,而是为了操练自己的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这可以看作是他们的一种学习策略。 在被调查者中,没有人否认重复和练习的重要性,这表明在今天全国强调交际法教学的环境下,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还很盛行,因为行为主义提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习惯生成的过程。而习惯如何生成?依靠重复和练习。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相信好的发音很重要,然而事实是,在教学过程中发音不是衡量口语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除此之外,还有38.1%和37.5%的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生希望能在传授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开设商务信函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等选修课程,以利于今后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

1、实施分层教学

英语教学须遵循因“才”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基础差别较大的特点,进行分级教学,开学之初我校组织了严格的英语水平测试,界定学生的英语水平,再结合学生本人意愿,达到一定分数线的学生拥有免修的权利,有选修课,比如:高中级口译,报刊选读,商务英语等供他们选择,而其他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班级比如:阅读,翻译,写作等应用课进行教学,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目标的不同群体的需要。

2、构建方便实用的网络自主英语教学平台

要为学生创立全方位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模拟语言环境方面处于优势,因为丰富的音像资料与多媒体语言教室的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每一种感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尽管,我校目前已有一定意义上的网络自主英语教学平台,开放多媒体语言教室,利用网络资源的英语节目,但学生的有效使用率与我们的期待值还用很大的距离。学校,教师们应多加宣传,引导。

3、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尝试语言的机会,让他们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培养了自身团队协助精神。预先布置阅读任务,比如英文报纸上当下比较鲜活的话题文章,组织分组讨论,每位成员发挥各自的长项,合力完成论文大纲的写作,之后给学生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共同讨论,写作论文,并将其论文制成PPT课件,接下来安排各小组在课堂上做演讲展示。学生们精心准备,热情很高,有些还排练了小品,再加上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解说,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上口语课时觉得无话可说的问题,让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升为一种不自觉的活动。笔者尝试此方法多年,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另外,“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大赛”、“校园英文歌曲大赛”等等一系列英语课外实践活动都能够被用作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使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语言历史文化、社会习惯、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甚至地理知识、流行时尚、娱乐音乐、餐饮文化等,进而建构立体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热情,才能使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开放式,合乎语言规律,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结束语

本次调查从四个方面调查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语言学习观念,结果发现有些是积极的、有助于英语学习的观念,而有些则是消极的,影响学习英语的效果。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错误或消极的学习观念,给学生灌输关于语言学习认知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语言学习。

总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外语课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必须符合英语教学注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特性。从本质上说, 教育还是“人”的活动,优秀的教师是在非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教师有效地策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推动教学互动、观察与反馈教学进程、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实现。所以,通过教学研究,尝试,我们可以不断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大胆摸索新的模式,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使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Horwitz,E.K. Using student 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methods course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8,No.4. pp. 333-40. 1985.

[2]Horwitz,E. K. The 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of beginning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3): 283-294. 1988.

[3]Williams M, Bur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7.

[4]戴晓莉.研究生英语教学理论与改革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1):135.

[5]刘润清,戴曼纯. 中国高小外语教学改革线装与发展策略研究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突显,完型,英语教学

 

一、引言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对重要概念。认知主要指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目标为方向处理信息的过程。语言认知就是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目的的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信息处理过程包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内部过程,也包括语言学习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结合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提出了和传统语言学不同的、全新的思维方法。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来自心理学,是Tamly首先把这个理论和语言研究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概念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既是认识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也是组织语言概念内容的基本原则。图形指人的认知概念或感觉中突出的部分,是能够引起人特别注意的任何事物,即焦点部分。背景指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这一对概念最早是大约一个世纪前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 )提出并引入心理学,后来成为完型心理感知组织的一部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观察某个物体时,总会无意识地把它当作注

作者:张继红,1973.11,女,汉族,河南洛阳,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意的焦点,而把它周围的环境当作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完型心理学家对人们总是用突显原则来认识世界很感兴趣。人们的认知能力总是把所关注的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认知中容易引起观察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其余部分。对于明显的图形和背景,人们的认知基本上是一样的,如人们注意到天上的一只风筝、一只鸟、路边的一棵树、摔倒的一个人等等。但形式只是影响图形物体的一个因素,实际上影响二者的区分有很多因素。

一般来说,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作为图形的物体一般是有完型特征的、小的、易动的或运动的。当人们观看某一物体时完型,总是不自觉地把注意的物体放在一个有参照的系统中,去说明或解释它,而把其它无意识地当作背景。鲁宾的著名的“花瓶/脸”实验即证明了认知在人的大脑中的存在。可能有人先注意到花瓶,把脸当背景,也可能有人先注意到两张脸,而把花瓶当背景。无论把二者中哪个当图形,另一个则自然成为背景。这有一个先后顺序,我们不可能同时看到脸和花瓶,一次只能看到一种图形。“画中画”就是利用人们的图形/背景来创作出有趣的图画的。这种画的特点是当我们把图中一点当做图形时是一幅画,而把图中的另一点当图形时就变成了另一副画。这种图画有很多,也很有意思。

但是在具体情况下,图形和背景是不能像“画中画”这样随便转化的,因为人们所注意的图形是确定的、无意识的,而不是随意的。大多数时候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图形是什么,背景是什么,只是一种很自然的观察视角。以路上的一起车祸为例,人们只顾注意受伤者,往往忽略肇事者什么时候不见的。同样,在课堂上,本来应该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或写在黑板上的重点作为关注对象,但如果老师今天穿了件特别漂亮的衣服,或做了个引人注目的发型,学生就很可能会把衣服或头发作为关注对象,那就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避免的。

再如:当人们看到桌子上有一枝笔,就习惯于把笔当图形,把桌子当背景,所以习惯上我们就翻译为:The pen is on the table。因为笔比桌子小得多,而不会说:The table is under the pen。否则就违背了“普雷格朗茨原则”,虽然二者的方位关系是一样的,但人们通常不会用后者这种不合常理的说法。

三、图形/背景理论的语言学意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认知观。Tamly 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Langacker则是根据突显原则对图形和背景进行论述:图形是次结构,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突显,背景为它提供一个环境(Langacker,R. 1987.p.120)。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研究图形/背景之间的选择以及它们在语言选择中的实际使用是很有趣的。因为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与客观世界中的图形和背景是不同的。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是具体的实体,但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可以是有空间关系或方位关系的相关实体,也可以是时间、因果关系等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事件(匡文涛,文旭,2003, p.25)。研究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关键在于对二者的确定。比如:

(1)The diamond is in the box.

(2)河上有条小船。

这两个例子人们很容易确定图形和背景。但下例我们却无法用“普雷格朗茨原则”来解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a. Peter is near Mary.

b. Mary is near Peter.

这两句话都是常用的,但意义上稍微有些差异。a句给人的感觉是Peter是图形,Mary是背景。B句则让人觉得Mary是 Peter是背景。这种句式的选择只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是解释不通的。Talmy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匡文涛和文旭(2003)对其进行了补充,如下表:

 

特征

图 形

背 景

定义特征

没有已知空间特征可确定

作为参照点,具有描述图形的未知方面的已知特征

空间大小

面积或体积较小

面积或体积较大

时间长度

时间较短

时间较长

动态性

运动的或在概念上可移动

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

突显性

突显程度高

突显程度低

关联性

更关联:在情景中或意识中更近

不太关联

可及性

不可立即被感知

更能立即被感知

复杂性

几何图形简单

几何图形复杂

依赖性

较依赖

较独立

熟悉程度

不太熟悉

较熟悉

预料性

第9篇

中越布依语词汇对比研究

语言文字规范理念若干思考

近年来台湾校园新词语的发展变化

宁波外贸企业语言生活调查

杭州市称呼语“老板娘”调查

中国辞书学会举办辞书学术讲座

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命名字号类型调查

意大利华人青年的语码转换

香港雇员补偿判决书的语篇分析

澳大利亚的语言翻译服务

语言战略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青海省一藏族村寨的双语生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

香港公司年报汉英双语使用比较

霍顿司法调查证据的话语分析

常州城市化进程中的语码选择与转换

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介评

舆情视角下语言教育问题分析

徐州隐语反切语的结构与流传

机构致歉的社会效果及其话语策略

从“北大简介”看大学身份的话语建构

我国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的回顾、问题与展望

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语言规划概论》

香港工作场所中三语使用情况的再调查

“滕州地方普通话”声调变异实验研究

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

商务印书馆201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

中英应用语言学期刊中语言教育论文对比

“领导、南巡、农民工”的社情语义背景分析

“2015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召开

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生即时通信工具语言使用调查

英国剑桥中文学校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

阿尔巴尼亚首都汉语推广与教学状况调查

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

德语正字法改革的历史经验:哈贝马斯视角

批评视角中的心理治疗与咨询话语研究综述

中澳媒体话语跨文化的研究——以力拓间谍案为例

英文流行词Ungelivable(不给力)的“热”与“凉”

纳西东巴教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对纳西族世界观的建构

内蒙古一牧区村蒙古族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

新疆库尔勒市蒙古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

维吾尔族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实证研究

赣语、徽语交接地带跨境移民源流地方言考察

语言接触与新疆俄罗斯族母语语序的变异

国际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管理

执法语境下警察与犯罪嫌疑人权势关系的话语建构

香港粤语“单音节促发论”分析——语言接触下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