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课堂论文

时间:2023-03-16 15:39:58

导语:在生态课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课堂论文

第1篇

英语生态教学的理念是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理论。英语生态教学强调英语课堂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学生是这个体系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存在,课堂则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三个部分在英语生态教学理念中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相互发展、互相约束、互相监督,从而促进英语网络教学课堂有序进行,完成英语生态教学的任务,即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课堂任务、培养优秀人才。英语生态教学课堂具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技术,构建和谐、利于互相学习、持久发展的开放学习课堂。这就要求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处理好生态课堂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维护英语生态课堂的和谐、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力量,丰富英语生态课堂。

二、网络教育与英语教学生态课堂存在的矛盾

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理论强调英语课堂的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矛盾。处理好英语教学生态课堂各部分间的矛盾,是英语网络教学课堂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教学环境与教师之间存在的矛盾

英语网络教学环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环境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教学空间。英语网络教学环境给师生提供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方便、有效地为英语课堂增加有益的学习内容;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是技术要求较高的网络教育给老师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有操作网络技术的能力。这给习惯传统英语教学的老师带来一些困难,一些英语教师没有掌握网络技术的知识技术。教师具备的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既不能够很好地把握网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灵活的应用,也不能够及时处理好网络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状况。这就很影响英语教学的效率、质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英语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生态教学课堂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乐于学习的环境;并且学生在生态英语教学环境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机会去培养自己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学生未能够适应以学生为主的网络教学生态课堂,不能够抓住机会做英语教学生态课堂上的主体,并且不能够充分使用网络教育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不能恰当应当英语网络教育环境,制定科学使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计划,从而也很难形成独立的学习方案;并且网络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英语学习资料,而学生对于过多的资源出现素手无策的情况,没有学会如何删选符合自己学习英语的资料。学生未能自如地借助资源过多、技术要求较高的英语网络教学环境完成自主学习,使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生态课堂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要求教师在英语网络教学课堂上作为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并且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则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观地积极地学习,并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但是在英语生态课堂上,师生之间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有些教师有时忽略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的观念,采用教课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没有获得独立的学习机会;一些教师则未能适当地掌握指导者这个职责,过于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而未有方向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进度;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缺乏出语言之外的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之间的想法不是一致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矛盾会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效率,同时也影响师生之间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最终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成果。

三、优化英语网络教学生态课堂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环境与教师、环境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矛盾。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才能够有效地优化英语网络教学生态课堂。

(一)提高师资力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合理处理好教师与英语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英语生态课堂的和谐发展。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各学校不仅需要提高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而且也需要培养具备比较全面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教师。学校的双向加强投入,不仅为英语教学生态课堂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而且也为其提供了高素质的教师。这给英语教学生态课的教学质量、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学校需要增加网络设备的投资,并且开设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培训课,有计划地安排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技术的课程,以最快、最高效率地完成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在开展培训时,要根据教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课程,例如:计算机理论知识、操作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参加初级培训班,培养其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通过初级考试之后再参加中级培训;而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而缺乏操作技能的教师参加中级培训班,培养其对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并且培训教师利用计算机资源设计英语教学课件,以丰富其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的教师,则侧重培训其合理结合网络技术和英语教学内容。总之,开展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培训课程,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教师,让其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的任务。

(二)教师侧重指导教学,培养浓郁的学习环境

在网路教学生态环境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英语,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并且指导学生在应对网络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策略地使用网络提供的英语学习资料,同时也增加学生的主体的意识,减少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倦怠感。教师做为指导者,为学生创造适合英语学习的环境,和谐处理英语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首先,教师需要做好课前网络课件,制定好课堂的教学内容、任务,指引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习惯等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也可以构建学生测评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并且根据测评结果分析学生学习英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英语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是英语生态课堂的主要活动者。要想维护好英语网络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工作。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英语教学生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语言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如果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采用恰当的指导帮助,例如: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心理交谈或者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困难的突破口。其次,教师在设计英语网络教学时,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英语的建议,恰当融入学生想要学习英语的内容,并且设计英语课堂的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中。

(四)创造开放的英语网络教学课堂

英语网络教学课堂的开发性就是要与课堂外在的资源(如:计算机、课外英语资料等)交换有用的信息资源,才能不断地优化生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在英语生态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也需要利用网络提供的英语信息资料完成英语教学。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技术、开放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并且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上的指导。最后,教师还需要对开放式的教学做教学评估,注重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语言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创建持久发展的英语网络教学课堂

英语网络教学课堂的持久发展,需要科学的全面的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做好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力、书写、语言表达、翻译等的能力,切记不可侧重培养学生个别方面的能力。这样全方位的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英语网络教学课堂的持久发展提供了依靠。同时,英语网络教学课堂也需要以学生为主,实现人本教育。

四、总结

第2篇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在的高中生,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在政治课教学中就更应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成为美丽中国的自觉践行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使其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济生活》这本书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市场经济发展完善这一主线而展开。虽然市场经济承认人们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如消费者应寻求最便宜的商品,生产者应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经济生活》自始至终要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和道德价值导向,其中也包括要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环境责任感、道德感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既具有必要性,也有现实的可能性。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学内容,树立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高级文明状态,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和发展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而经济活动所要建设的是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是对立而是紧密相连,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又是提升物质文明的载体,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有利于消除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因而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寻求生态文明教育与教材的结合点,善于分析和挖掘课本知识所蕴含的生态教育因素。通览《经济生活》全书,笔者从经济活动的主体角度来挖掘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1.在个人生活消费层面,树立绿色消费观

人活着,就要消费,有消费就有物质消耗。而传统消费大多关注人的需求,忽视消费造成的环境影响。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众多资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整体大幅度提高,生活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消费品的使用周期逐渐缩短,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持续增长,现在已经超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成为中国的主要水污染源。另据测算,我国城市私家小汽车保有量已过亿而增速不减,由此产生的汽车尾气是近期接连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人类的长远需要,就要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性消费,每个消费者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坚持5R原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Rescue)。同时必须反对攀比消费和炫耀的消费心理,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铺张浪费,珍惜万物,做到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树立生态生产观

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企业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与不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密切相关。有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错,然而他们用大管子把废水直接排到河里,用大烟囱把废气直接排到空中,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利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其实企业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不能杀鸡取卵,将利润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产优质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为了应对资源短缺和污染环境的严峻形势,企业应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此,企业在发展时就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下大决心舍得投入搞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兴产业,依靠政策扶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做既可以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节省生产成本,又可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基。

3.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树立科学发展观

当今中国的GDP连续20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然而我们多年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一方面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日本的13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已达极限。譬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这与我们要建设的鸟语花香、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显然有很大差距。

所以,政府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发挥好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印5诙?,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调节生产和消费,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效果。如财政可以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业倾斜,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家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消费税、排污税抑制生态的破坏等。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第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注重课堂引导,坚定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现在的高中生处于网络时代信息社会,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便捷多样,而且他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较强,教师的传统权威被打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方式,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结合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树立绿色消费的重要性,笔者采用情景再现法展示截然不同的两组图片:未被污染的美丽家园和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学生观后有很大触动。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还直接影响到生产行为和社会良好生态风气的形成。再如,学习《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课时,笔者搜集一些视频和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如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后,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体会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了唤醒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我在课堂上以公害事件为焦点,对学生实施环境警示教育。实际上一些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重大污染公害事件是来自自然界的忠告,可在讲课过程中适时穿插如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事件,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向自然扩张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问题密不可分。我们要反省自己:不能过度向自然索取,随意践踏自然,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通过环境警示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产生了环境危机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也随之萌生。

我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专门设计了一些生态焦点辩论题目,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分组展开辩论,这是生态焦点问题辩论法。如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让学生辩论“超前消费好还是滞后消费好”“高消费就是优质生活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否已过时”等;在学习财政和税收时,让学生辩论“是否应该征收消费税”“是否应该开征排污税”;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让学生辩论“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谁更重要”;在学习“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时,让学生辩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根本对立”等。

上述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见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把握好时机,做到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应用数学;生态化课堂;应用策略

经济应用数学作为高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认真分析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非生态现象,并积极探索生态化教学的合理实施方案,对于提高高职经济应用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开始向生态化教学转变。郭志林提出了“绿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学,陈瑜提出了“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乔正明发表了《浅析高职数学与人文素养自然融合的课堂教学》的论文,金正静提出了“生态学习观”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蒋文昭发表了《试析高校生态化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向》的论文,张红做出了《生态化教学的理论构建》的硕士论文,洪f做出了《“天人合一“和谐教学观”下的课堂生态研究》的博士论文,等等。

本研究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经济应用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运用生态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思想,从生态化教学的理论构建、生态化教学的模式探讨、生态化教学的应用实践等方面,探讨经济数学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非生态现象

通过对我院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非生态现象得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原有数学基础不扎实,知识体系不完整,学习兴趣缺乏,缺少自我约束,心理素质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不足;教师教授方式单一,教材不能突出高职特色,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性别、文理专业、统招单招有一定相关性;教师管理缺失,学生上课学习乏力,学习差异明显。

针对以上现象,本文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生态化教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研究教学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去思考和解释各种教学现象和问题,建立一种生态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生态化的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建精神家园的过程,是一种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民主、平等是构建生态课堂的最基本原则,要以民主的教学作风实现课堂中师生平等的对话。生态课堂就是利用系统、和谐、创新和可持续性的课堂教学形式,把师生、内容、方法、评价和环境整合成一个生态系统,师生一同自然、和谐地成长。

三、经济应用数学生态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构建生态课堂的要求:课堂环境宽松愉悦,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设计体现互动生成,生态评价机制要多元发展。生态课堂的实施策略:创设适度开放的课堂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实施无为而治课堂管理方式,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数学生态课堂对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应用数学教学内容设置要面向专业需求,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到经济数学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设置学习情境,讲解知识。例如,物流运输成本分析(用到极限与导数的知识)、物流仓储成本分析(用到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知识)、物流配送成本预测(用到随机变量与线性回归的知识)等,结合案例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利用网络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将信息化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成为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现数学的特色。课堂授课中要摒弃复杂的逻辑推理,通过动画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mathmatic等软件进行数学实验。

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考核方式。例如,采用六步教学法,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估反馈。对学生学习进行动态监管。考核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设置合适的互助学习小组,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经济应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营造生态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推进以“自主、探究、协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灵活的思维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瑜,温红蕾.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8).

第4篇

关键词: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中心内容,哪怕是一段话都可以归纳出其核心。在现代基础教育中,书本上的内容更是有着其鲜明的中心内容,初中生物学也不例外。“关键词”正是用于提炼文章的主题,归纳文章中心的。只要方法适当自“关键词”然可以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当中。

1.“关键词”的含义

1.1“关键词”的起源在《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一书当中有这样的定义:“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13日了《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3860-83文件),规定了文献主题分析主题词选定、标引、组配等规则。

1.2“关键词”的运用与发展 近些年无论是从传递信息角度,还是储存信息角度考虑,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标引都将给文献的储存和检索带来极大的方便。不论是在图书馆索引,还是网络搜索引擎当中,关键词都有着广泛的运用。所以,关键词在如今已经不再是学术方面的专用工具。其运用已经广泛的普及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多种方面。

2.“关键词”与生物教学的联系

虽然关键词是文献索引的一种工具词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关键词其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全面。当其单独使用的时候,可能会让人感到空洞,无具体指向。但是当多个关键词同时使用的时候,所针对的问题就已经十分具体了。在网络运用中更是如此。如“论文”、“教育+论文”、“生物+教育+论文”。课堂正是要将信息传输给学生。运用这样现代的传输方式也符合了现代教育新课改的理念。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已有开始使用关键词进行教学的先例。

与语文相比较,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更贴近于关键词的起源。生物学内容,主题突出,立意鲜明,既然是一门自然科学,更应该用科学的词语来将其内容进行表达。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如今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有了转变,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以使用关键词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生物课堂上来实践。

3.“关键词”在教学当中的特点

当我们将关键词运用到生物教学当中时。与常规的“授受”式教学相比较其优势明显。

3.1加强了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在教学中每一堂课的关键词就是“纲”,能至始至终的引导教学方向。这样一来,教师就只要抓住一条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的课堂预设总能围绕着这条主线,万变不离其宗。能很好的帮助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3.2把握教学过程的构建更加灵活。如果把课堂看成一座建筑,关键词就像这座建筑的大梁,有了它就有了框架,要充实怎样的内容便游刃有余了。现在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都可以融入到其中。

3.3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关键词可以在一堂课里起到“引”即引入教学,“题”即抓住主题,“汇”即归纳总结多方面的效果。教师并不需要对学生做具体的学习要求,只要学生找准关键词所做的标识,学习过程完全可以是学生自己的。

4.“关键词”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

在实践当中使用“关键词”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找到书本中的词汇就可以上课了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

4.1如何选取出“关键词”,在课堂上我们的目的不是在寻找课文标题而是要对内容进行分析。所以教学中的关键词不像网络上的那样。在基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它们必须要符合以下几点:1.要有这一课内容的代表性。2.这是一系列的词汇,相互之间要有逻辑关系。3.它们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辅助,所以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如:“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一课来说,其关键词很明确即“基因”、“DNA”、“染色体”。在这一课中,这3个词即有代表性,又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并且学生仅仅知道简单的词语是没有用的必须加以思考才有结果。

4.2如何将“关键词”融入到课堂中,将关键词融入课堂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

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就可以将这一课所涉及的关键词表示出来。从而明确这一课的目的。以“形形的生物”这一课来说,其关键词有2个,分别是“生命”“生态系统”,这一课的目标也在一开始就确立了。

接下来,由教师带领学生对关键词开始分析。一旦确立目标,教师就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对目标词进行分析。如使用提问教学法, “生命的种类有哪些?”“生命的特点有哪些?”,学生的思考过程既可以是教师做主线,也可以是发挥学生的思考由教师点评,就像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过程一样。其实,这一过程可以容纳下新课改理念下的种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同样适用于非课改教学方式。

同时,课堂关键词的逻辑性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思维进行整理。如“生命”和“生态系统”关系,即“生命必须适应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才是生命?”,“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存在?”另外,在学生已经掌握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亦可从上课伊始所提出的关键词出发,带领学生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或知识拓展活动。

第5篇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把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和提高课堂的工夫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经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搜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爱好,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更有助于学生的爱好、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详细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轻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运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朴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浸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怀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想象方案获区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6篇

Abstract: With the college English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ecological mode which connects the students,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 and so on.

关键词: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second classroom;ecological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逐渐得到了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式。下面,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考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努力建构具有生态特征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从而改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环境,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由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提出。从此,教育生态学开始成为研究教育现象的新视角。“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还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1]”它“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教育生态学。目前,国内有几本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如曾供职于台湾教育部的李聪明于民国78年出版了《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吴鼎福教授在1990年与诸文蔚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1992年任凯、白燕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2000年范国睿也出版了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教育生态学》分册。此外,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如郑、洪世梅、张天保、赵攀等学者纷纷发表相关论文。

2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3]”“大英语第一课堂的主导地位勿庸置疑。但是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它需要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其延伸和补充,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一个重要平台。[4]”所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际上是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延伸。但是,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目前,许多文章主要从学生和老师这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存在的失衡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分析不够透彻,因为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还涉及到各类生态群体之间的动态组合和互动。所以,从该角度来看,第二课堂活动的举行不仅仅涉及到学生和老师,还涉及到学校的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不能顺利地举行的。下面,我们从学生、教师、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等展开阐述。

3.1 学生参与比例小,受益人数少 学生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体。但是目前,大一新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大二学生有少部分参加活动;大三大四学生由于忙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基本上是踪迹难觅。此外,由于大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性质的限制或比赛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资格、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去,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观众,望洋兴叹。

3.2 英语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影响第二课堂的长期开展 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老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老师只是出于对学生及工作的热爱才义务参加活动。但是,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活动,光凭老师的热情是不够的。因为,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及科研任务繁重,老师只能抽业余时间参加学生活动。由于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参与与不参与学生活动并没有什么不同。长久下去,常义务参加学生活动的老师就会产生疲劳感,其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3.3 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 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也应受到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关注。但是,长久以来,在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位置难觅。由于教务主管部门的缺席,导致第二课堂活动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限制。一旦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务主管部门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第二课堂活动只能让位,另择时间和地点;而学生主管部门,长久以来仅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业余活动的一部分,不把它视为学习的一部分。长久下去,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热情就会受到抑制。

4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构建

“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这个系统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断发展。[5]”因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必须突破学生与教师这个封闭的圈子,把学校这个大的生态环境考虑进去,构建一个有活力的生态模式。

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是一个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英语教师为指导的,学校各部门一起周密部署,有计划举行的并有相应的评价模式的动态模式。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以学生干部、英语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学生干部负责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英语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指导;教学、学生及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从日程安排、用水、用电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这个合作小组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4.1 举行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受益人数

为避免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少数英语优秀学生的独秀舞台,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充分考虑各类型学生的英语水平,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如英语话剧比赛、英语阅读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听力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的受益人数。

4.2 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及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6]”这说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一定的平时成绩,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偿或指定专门的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老师,肯定教师的热情。

4.3 学校相应部门统一思想,认真安排、配合第二课堂活动 在思想上,学校各部门如教务科、学生科、后勤部门等,都应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达成共识,对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教务部门应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日常教学,对第二课堂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学生管理部门及后勤部门应统一协调安排第二课堂具体活动,对用水、用电、卫生、场所安排等方面给与积极的配合。

5 总结

综上,教育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为大学英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能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处理好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构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模式构建之后是需要具体实施的,因此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老师应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教育生态视野中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2]陈春燕.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1).

[3]李明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职业圈,2007(20).

[4]余祖英.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9).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英美文学 教学分析 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中更加注重英美教学的引导与教育。英美文学成为部分高校英语与文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更受关注,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英美文学取得教学进展的同时,也因为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教学重点的偏差,重点集中于翻译理论的讲解、实用外贸英语的讲授,英美文学的生态教学与欣赏品读出现明显弱化。教师在讲解时选择性较大,内容繁杂、组织混乱等,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加强生态批评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英美文学史的讲解,另一方面是英美文学选读文本。英美文学史内容庞大,贯彻了几百年的文学发展历史,在高校的授课中往往从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此门课程,在两年内接受,课程安排上比较紧张,就影响到教学质量。英美文学选读课本名目多,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选读文学的学习比较吃力、紧张。整体教学存在浅尝辄止的弊端。

教学方式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述,类似于讲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低,此外教师要求学生课下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学生自我管理与约束力低,很难定期完成教师的预习任务,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了两种尝试,一种是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考核的内容设主要是英美文学的主要文学知识,对学生文学鉴赏与阅读的能力考查不突出。另一种是论文考查的形式,注重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解读与鉴赏,因为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存在考核的限制。这几方面原因的存在严重限制干扰了应美文文学的教学开展,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素养欠缺。

二、生态批判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途径探析

生态批评下的英美文学最早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处于全球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严重的转变时期,最在由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威廉・克鲁特提出,所谓的生态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指的是将生态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阅读、写作与教学中,是生态诗学的一种。随着环境的恶化,自然自然面临枯竭,生态批判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模式。开展生态批判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态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的融合

注意挖掘英美文学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做好生态批评理论的引进,注重生态批评理论的应用价值,实现其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结合,在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价值作用。针对重要作家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源搜索与自主预习,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学知识,节约课堂时间,将课堂重点放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品读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作为生态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之间的桥梁,进行二者之间的融合,积极关注最新的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积极了解生态批评理论的最新进展,做好课堂教学跟进的准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因为视角的不同,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讲授,增强学生视角的多维性。在讲授《鲁滨逊漂流记》时除了从叙述角度、语言风格着手外,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生态角度的主题分析。

(二)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进行英美文学的生态批评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课前做好教学目标与重点的设计,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规划,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态批评的知识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实现教学内容的一目了然,网络的另一作用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英美文学网站,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究力。

(三)倡导并遵循“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目前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比较推崇的是包天仁推出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先准备,再呈现,再操练,最后产出,形成一定的学习流程,实现知识的强化。在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同时将生态批评教学结合起来,从生态的角度初步分析知识点,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文学转化为习题的方式安排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进行课下巩固。在最后的产出阶段,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态的角度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从而撰写相关的学习论文与情感记录。

三、结束语

生态批评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英美文学传统讲授课时少、内容多的局限,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参考与改进思路。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教学;形成性评价;环境工程专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26-02

专业英语是四年制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限选课,它不仅仅是英语语言课程,更与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是一门为环境工程专业服务的语言应用课程,涉及体系庞大而复杂的专业知识,即专业英语=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不同于基础英语,在文体上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一般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等几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在句法方面比较单一,主要是名词化结构多、被动语句多、长句多、后置定语多;在词汇方面,由专业术语、半科技词汇和语言共核词汇构成。为了客观、严谨地陈述科学事实,专业术语多源出拉丁语和希腊语,由词根(root)、前缀(prefix)、后缀(suffix)和连接元音(combining vowel)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派生而成。

目前,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仅24学时。在短学时、多学生的教学环境里,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内容教学模式,必然出现“教师简单讲讲、学生大概听听,课堂气氛冷清”的现象。因此,探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是完成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专业英语课程要求的唯一途径。

一、基于任务教学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翻转课堂是指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换而言之,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巩固和讨论,而知识的学习在于课下。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成为真正的解惑者。

所谓任务型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创设一个个“任务”,根据每次的授课内容,为每个小组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研究任务。

综上可知,课下任务的合理设计是现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前条件。任务的设计一定要与环境工程专业前沿紧密相关,又要依据授课对象的特点控制难度,课下任务过空过泛起不到语言应用的实际效果,任务过大过重不仅学生无法完成,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基于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改革

(一)修改教学大纲

课程大纲主要包括授课对象、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习题要求、考核办法和教材等7个方面的内容。本次课程改革围绕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习题、考核办法和教材等几个部分做了大幅改动,如下页表1所示。

改革后,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的阅读等课程基础内容的学习将由课上转至课下,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仍保留了难点内容精讲,且将科技论文的翻译与写作等知识运用的内容放到了课堂讨论环节。这种精讲与任务式教学法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实施任务,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进行阅读、语言积累和应用。

(二)修订教材

结合专业特点和本校学生英语基础,笔者曾在2010年自编了一本课程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人与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水污染与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噪声及其影响和环境监测等7个专题的科普文章,以及科技论文的翻译与写作技巧的基础知识。使用至今已近6年,部分专业知识略显老旧。6年间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几度调整,课程学时由最初的40学时缩减至24学时,加上学生对专业词汇掌握薄弱,在课程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词汇讲解,因此,根本无法按最初的设想将目标语言与主题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内容精讲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许多知识只能“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本次课程改革,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王立章等人编写的《英汉环境科学与工程词汇》字典为蓝本,缩编专业必备词汇,供学生课前自学,课上随堂检验。另外,从国外各大数据库的环境学科期刊,如“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Water Research”、“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Atmospheric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中选取难度适中的英文文章或部分内容,补充原教材人与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水污染与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噪声及其影响和环境监测等7个专题的阅读材料,并做到每三年更新一次,与时俱进。

(三)设计课下任务

依据本科培养计划,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需完成5000字的外文翻译、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标题与摘要。但大多数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完全借助翻译软件应付了事。为此,笔者提前准备7个专题的30多篇阅读材料,作为毕业论文环节外文翻译的模拟材料,分别以不同的任务形式发给每位同学。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大,任务的设计采取个人任务与小组协作任务组合的形式,同时做好同学间的帮、扶、带。标题和摘要的写作是课程精讲的内容,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写作水平。

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很难实现小班授课,课下练习产生的几十份疑问根本无法在课堂讨论环节完成。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前自学后,可通过QQ群、微信群等网络便捷平台进行课前沟通讨论,巩固课下学习效果。

(四)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学

翻转课堂将知识的学习转入课下,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巩固和讨论。因此,课堂第一步是测试学生每个专题的必备词汇量和对专业英语基本语句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并依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组。第二是针对学生在课下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讲解科技论文写作和翻译技巧,主要包括:(1)翻译简史及专业英语翻译基本要求;(2)专业英语中数字、符号、公式、化学反应式等的读法;(3)英语科技论文的构成及投稿;(4)标题的翻译;(5)摘要的写作;(6)专业英语中常用句型的英汉互译。

课堂讨论主要是针对7个专题的阅读材料展开。教师首先根据各组学生的英语水平,布置讨论题目,讨论结束后公开发表小组讨论意见,以呈现课下学习和课内讨论的结果。同时要求每位同学从7个专题的讨论材料里选出部分章节,独立完成3000字左右的外文翻译,作为课程的期末大作业。

(五)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采用任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组织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现了大学英语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的转变,学生课下练习和课内交流的频率大幅度增加,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不应采用“一考定分值”的形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成绩可由课内词汇测试、课堂互动、随堂报告和期末大作业等几个部分,按2∶2∶2∶4的比例加权确定。

三、结语

专业词汇是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基础,语言的专业应用是课程的最终目标。任务式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将课程基础和最终目标均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课下预习和准备,专业词汇通过随堂测试检验,专业知识的语言应用在课堂精讲与讨论中进一步升华提炼,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确保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延鹏,罗.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4,(28):187.

[2]陈春燕,朱天菊.翻转课堂在专业英语中的探索[J].读与写杂志,2015,12(11):8-14.

[3]王桂莲,等.工科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262-263.

第9篇

关键词:全球生态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5-02

《全球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86年由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发起、组织的国家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IGBP)是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态学研究的里程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全球变化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全球变化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1]。由于全球生态学是地理学、气象学等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因此该门课程已成为高校生态学和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生态学和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全球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且授课内容中专业术语较多,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全球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开展《全球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个性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抽象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课程实验、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生产教学实习等均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增强教学互动,增加教学环节中学生进行参与式和研究式学习的机会,使各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全球生态学》注重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更加离不开实践教学。全球生态学的实践性,表现在学好全球变化在生态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也就是说需要有一定的野外实习,同时要对计算机和3S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综合性大学《全球生态学》的课堂教学每周一般不会超过3学时,而且不安排野外实习和实验课。教学中,理论脱离了实践,使得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把握和领会知识要点。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在完整地掌握全球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当安排野外考察和3S技术的应用示范,例如对陆地植被指数的遥感分析一节的讲授,植被指数和NPP等的计算较为繁杂,学生仅靠课堂讲授,无法领会和掌握各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若安排实验课,通过3S技术获取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土壤类型、气候插值和植被指数等类型图后,可让学生通过ACR GIS软件进行计算和计算出相关各类指数等内容,并利用模型的差异比较,来加深学生对全球生态学的理解。只有强化各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全球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教学环节中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教学的结合。可结合自身的研究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为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空间,体现个性教学。例如将教师的项目、论文中涉及到全球生态学的内容融入课堂讲授的内容当中,可促进学生对学科前沿问题的了解和把握,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增大教学信息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引导地位,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板书向学生灌输知识,利用挂图来展示一些例子,全球生态学的内容涉及面广,仅靠教师“三寸不烂之舌”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也无法将内容描述清楚。多媒体教学技术[2]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现代科技在教学领域应用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使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信息传输效率。通过对全球生态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的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易被学生接受。但是不能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致使学生被图片和视频等吸引,全然不顾理论的讲解,这样课堂教学虽然生动,但缺乏深度[3]。每次课堂教学,教师应将章节主要内容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而多媒体只是作为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主线,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可以随时加到板书的相应地方,让两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此外,全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变化不大,可以把某些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同时通过学术期刊,如Global Change Landscape Ecology、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刊物,或书刊、报纸、Internet、区域具体变化实例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一些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相关的网址和相关实例研究方法等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上网和通过对实例分析获取新知识和方法,这也是增大教学信息量的有效办法。只有掌握《全球生态学》学科发展趋势,通晓最新成果,丰富课件内容,增大教学信息量,才可能使该课程成为精品课程,老师成为精品教师,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考试形式,实行综合考核测评

由于全球生态学更多地要涉及生态、环境、气象、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解析,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可相应采用综合考核测评,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综合考核测评方法由笔试、专业论文写作和课堂讨论三种形式,分值按6:2:2的方式计算出综合成绩。笔试主要为期末考试成绩,试题内容强调全面性、综合性和灵活性,重点考查学生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类型涵盖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等各种题型,不枯燥,不唯本,既要反映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也要反映当前倍受关注的前沿话题和最新成果。课堂谈论可通过师生交流、课堂专题讨论、学生分组讲授部分相对简单的课程内容、开展有争议问题的辩论等方式进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应变能力,使课程教学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素质教育主渠道。通过综合测评,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的宽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等。

四、加强师生沟通,提高学生对该学科和课程的认识

《全球生态学》是一门前瞻性较强的课程,融汇了生态学、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学科精粹,应格外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解惑答疑,促进彼此间的了解,让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宽容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和成果,创造因材施教的新环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总之,信息化时代对全球生态学从教育教学的内、外两方面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是《全球生态学》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教学的过程,老师时刻保持引导而不是主导的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的主动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将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由书匠性人才转变为创新思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精云,唐艳鸿,等.全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