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0:23
导语:在实验课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一、课程总体分析
1.课程性质。市场调研是营销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不同于诸如市场营销基础等理论性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技能课程。在市场调研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操作技能训练。通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对市场调研基本理论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能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确认调研主题,并开展调研设计、调研实施、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为企业实际运营提供必要的决策辅助信息。在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市场调研是众多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例如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品牌营销、国际营销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中,都要求学生熟知市场调研,相应营销策略的开展都建立在市场数据信息基础上。此外,在市场调研前导课程中,除了管理类基础课程外,管理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前导课程。因为在市场调研课程中,需要学生能够对调研数据进行规范的统计分析。
2.课程目标。市场调研课程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调研理论知识和调研工作程序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市场调研工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经营决策所需信息,拟定调研主题,设计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实地调研,收集并分析市场数据,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供企业决策参考。
3.课程教材与参考资料选择。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是教学的重要工具,选择恰当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有关市场调研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选择教材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依据教学目标来选用合适内容难度的教材;第二,理论教材突出知识够用的特点;第三,强化课程操作实践,为课程筛选合适的操作指导性参考资料,做到课程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技能强化同步。
二、授课对象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高职高专学生开展市场调研课程教学问题,首先应该对学生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很多院校的营销专业文科生较多。相对于往届学生而言,目前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诸多不足,例如,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方法运用不当等。但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例如他们特别喜欢动手实践。虽然不喜欢动脑记忆和思考,但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非常高的期望和渴求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观,强调本课程的特殊性,让学生明白市场调研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课程。其次,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利用团队合作的体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调研项目中,通过督促学生合作动手动脑来完成课程学习。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环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内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在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学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使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多使用案例教学法、实训模拟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剖析能够让学生对讲解的知识有快速的把握,在讲解市场调研理论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辅助教学。例如,在调研设计知识讲解时,利用不同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开展设计工作;在文案调研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开展文案研究工作。实训模拟教学法能够快速地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例如,在市场调研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通过课程的实训模拟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强化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所以,在市场调研课程中,涉及技能要求的部分可以采用实训模拟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法利用基于任务的系统课程作业,让学生在逐步完成分任务的基础上,在了解岗位工作整体流程和环节的同时,快速提升实践技能。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调研工作的流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设计课程的系统作业任务,在增加课程生动性基础上利用分任务来驱动课程教学过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市场调研课程教学课时数可能各个院校设计不同,在此以48课时为例,分析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进设计。不同于理论导向的课程教学,市场调研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按照课程理论章节进行讲解,可以对课程内容按照市场调研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组织。对总体课程按照工作流程拆分为5个子项目,对应的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对每个子项目的任务内容分解阐述、理论知识内容以及任务驱动作业进行重新设计,如表2所示。
2.课程重点与难点。市场调研课程的讲授中,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为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文案调研、一般调研方法(观察法、访问法、实验法)、问卷设计、抽样、调研资料统计分析、调研成果提供等。其中,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设计、调研数据统计分析、调研报告撰写是课程的难点,需要授课教师安排足够的课时保证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
1.在教学理念上,学校普遍比较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不够重视数学实验课程在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学校往往把数学实验课程看作是次要课程或理论课程的练习版,而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谈不上制定其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所以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为重点,对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的学习课时少
普遍强调对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细节性描述,很少有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针对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学生普遍在教师示范下进行数学实验,或者根据教材自我练习。
学生练习过程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直接传授解决办法,而缺乏引导,这样,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效果就无法体现。另外,数学实验教学中缺乏教与学的自由度,过分强调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一些学生的创新设想很难实现。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在国家号召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讲授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应让学生重点学习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即在讲授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的引导。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三种。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把数学实验课程与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紧密结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入探究性实验,把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引入应用性实验,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拓展性实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数学实验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去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外,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分组讨论,讨论对象自由结合,讨论时间自由选择,课下可以延续课堂的讨论。在课堂上,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对于应用性实验,我们结合数学建模课程,从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对于探究性实验,我们结合已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从中提出问题,学生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朝着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方案,预测可能的结果,然后学生进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获得知识。对于拓展性实验,我们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出问题,学生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进行数学实验,最后找出正确的实验方案或者最优的实验方案,得出结论。这种模式重点不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对过程和结论的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发现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发现式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不但为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形成了一种科研创新与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逐步成长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近两年,我校理学院每年近90%以上的二年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了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选拨出的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其中国家奖的获奖率以及总体获奖率在逐年上升并连续创历史新高。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并且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获批项数也在逐年上升。另外,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本科生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更高层次上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分工合作能力等,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扩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宽泛,特别注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养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其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跟人们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但基于实验平台的构建原则和教学方式的限制,许多实验内容均浅尝辄止,或只有比较简单的示范和机械式的操作内容,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应用实例,学生掌握起来感觉内容宽泛,不能具体化和灵活应用,缺少深入的实践认识,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不能深入和全面。研究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从主体内部产生认知的需要,认知过程也充分尊重主体的内在性,认为认知是一个自内而外的、由认知主体主动发起的、在一定情境中与主体过去经验相结合的过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紧密相联的平台性基础课程,需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目的。然而,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必须增设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平台的构建将改变单一的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新局面,从而提高资源环境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大有必要。
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
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套路”来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问题。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而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要减少强制性,增强选择性和开放性。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基础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段内,学生可以打破专业和班级的限制,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时,要注意合理的实验难度,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都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大或实验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又不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因此,设计研究性教学实验项目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的实验项目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二是实验项目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又不能照搬已做过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与逐步推进的过程。起初,只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土壤与土地资源实验》等少数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中进行尝试,取得明显成效后,才从局部应用逐步扩大到全面推开。当前,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巩固研究性教学在该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使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过程。为此,课程组全体教师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思想、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内容与进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适用原则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性教学过程在观念和方法上从单科性向综合性转变、从认识性和继承性向科研性转变、从验证性向创新性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从传统内容向新知识与新技能转变,这是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类型有三个:一是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仪器和试剂,以及给出详细的实验步奏,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二是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以及给出实验所需大致仪器和试剂,要求学生设计出操作步骤,并完成实验;三是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需要学生自己选取和制定实验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者各实验课程前期的几个实验,适宜于第一种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对于已开设相当科目专业课且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做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外,还应进一步做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
四、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
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考核中,改变传统的一个“实验报告”定全局的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验证性实践与课外设计及综合性实践相结合的全程评价体系。学生实验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实验课程总成绩。验证性实验成绩来自于对学生的课堂验证性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的观察,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与社会调查、科技创新中的表现等。开课前,将研究性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公开告知学生,让学生知晓并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及时了解自己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成绩和不足,使考核评价变成鞭策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动力。验证性实验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方案,是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会到从实验立题、资料查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到完成实验方案的全过程。研究性实验中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题目由学生自主拟定,并在课堂上介绍形成实验课题的思路及其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对所设计实验的熟悉程度、方案的成熟度及可行性,并结合后期实验过程中的流畅度及所获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给学生相应的评价。
五、结语
关键词:新课程教科书;新增实验;内容选材
一、实验内容选材的综合化与多元化
21世纪我国的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又要适应中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化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所以化学学科教育必须要突破自身体系的封闭性和教学时间及教学空间的封闭性,其中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改革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也必然要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我国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的选题服从于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故实验的选择明显地具有专业化的倾向,它容易割裂化学学科跟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因此不易适应学科知识的综合、交叉和渗透的趋势,也难以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国外的STS教育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版本教科书的实验选题已融合了部分问题中心的模式,化学实验的选题不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的介绍和验证,实验将渗透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认识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的交互影响。显然这类实验具有综合性、现实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目前我国新编教科书中,这类实验已被选用,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例如:香烟的毒性检验,粉尘爆炸实验,碘盐中碘的测定,蛋白质酶除血迹、汗迹等。我国现行新课程教科书的实验内容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是质的飞跃。
[案例1]粉尘爆炸实验。[1](诠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图1粉尘爆炸实验
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1(Ⅱ)所示)。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创新意图]
1.本实验通过“面粉与空气在‘火星’条件下能否发生爆炸”的问题探究,学生得出:除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的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的原因。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2.上述实验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实验具有开放性特征,能增强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了融合学科中心和问题中心教材的各自优势来选择、设计实验内容的特色。
二、实验内容选材凸显改进与创新取向
对化学实验的选材而言,只有经过广泛而具体的改进与创新,才能使我们实验教学更好、更切实际地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教科书在旧版教材基础上重新设计一些旧版教材上没有的而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融入科学方法教育,且又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一些构思巧妙、效果较好、方法科学的研究成果被教科书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可以是对实验装置、实验方案的改进与创新,还可以是对实验原理、实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以达到提高实验效果、突破知识难点、体现安全环保功能等效果。从心理学方面分析,这些鲜活的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很容易使学生的大脑思维紧张地活动起来,产生各种想象、假设和推理。这就有利于教师有选择地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案例2]合成氨的反应原理。[2]
在一干燥的硬质试管中放入适量铁丝绒,按图2连接好实验装置。加热试管中的铁丝绒至红热后,用注射器抽取20mL干燥氮气和60mL干燥氢气,将混合气体通入试管,并用湿润的pH试纸置于导管出口处,观察试纸的变化。
图2合成氨的实验装置
[创新意图]
1.中学化学的演示实验通常无法选用高压条件,而合成氨反应在常压下即使选用最好的催化剂,在500℃温度下,其达到平衡时氨的产率也仅为0.1%,所以中学化学教科书一般不会安排合成氨的实验,而人教版教科书之所以设计、编排了该演示实验,其用意显然也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化学领域中的一些特殊而精彩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这些科学思想和方法是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智慧结晶。另外,合成氨演示实验本身在设计和教学中也能闪耀出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火花。
2.在克服非高压条件对实验造成的困难方面,该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化学反应如合成氨,由于实验和生产的目的、条件等不同,其实验的设计方法也会有差异,因此在解决许多化学实验的疑难问题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科学地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图3氮气与氧气
放电反应装置
[案例3]探究(模拟)闪电时氮气与氧气的反应。[3]
在一个塑料矿泉水瓶距瓶底5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3),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瓶中溶液的酸碱性。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创新意图]
1.该案例把当今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设计成以问题形式展开活动的实验课题。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闪电时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是一个独特而新颖的构思,设计上具有独创性。实验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技巧的学习和实验步骤合理巧妙地设置、编排;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实验问题,启发和组织对关键问题的探讨,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该实验突破原有的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实验题材,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在跨学科综合实验设计上有所突破。在研究型实验中,除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外,还能发展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创新实验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选材呈现方式的探究性
我国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有两大特点,其一,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其二,实验教学模式是以验证性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种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强化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其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做到丝毫不差,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时间和进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通常按“实验问题讨论结论”或“问题讨论实验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同时也更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所以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4]实验探究:氯气能与水反应吗?[4]
预测与假设:
实验设计(经教师认可后实施)。
试剂和仪器:
(供参考:氯水,镁条,石蕊溶液,AgNO3溶液,红纸条,试管,胶头滴管,砂纸)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创新意图]
本实验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实验的时序,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本案例探究方式为:先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引导、组织学生探讨(猜测),然后根据在探讨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设计出实验,并通过实验给出最客观的答案。无疑,这类实验的探究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解决与实验相关的一个个问题的同时,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进。探究性实验的选题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其实验涉及知识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这将极有利于推进对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和学习。
四、实验内容选材生活化与趣味化
中学化学实验的生活化与趣味性也是我国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过去我们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时,往往把实验设计得非常“严肃”“规范”,实验装置必须选用化学仪器、器皿来装配,瓶瓶罐罐的实验被视为不正式、不科学。实验试剂必须用化学试剂,如果使用日常用品或食品等物质作为试剂则被视作小儿游戏,如酸碱指示剂只能用酚酞、石蕊试剂,而不可用咖喱粉、植物花朵、紫色卷心菜汁等。这导致过去的化学实验相对显得较抽象而枯燥乏味。然而,在国外,有些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就显得较轻松、随意,仪器、试剂有时似乎是信手拈来,许多药品能从家庭、食品店、药店等获得。目前我国不少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也刻意地使实验及其现象尽可能新奇、鲜明,以便提高实验的趣味性。许多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如自制褪色灵、自制保暖袋、化学密信、苹果电池、化学振荡实验、碘时钟反应、蓝瓶子实验、滴水生烟、滴水起火、会自燃的金属、用化学方法制作小工艺品和学习用品等,已成为当今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重要题材。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的趣味性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它是今后化学实验题材应该重视的一个因素。
[案例5]动手实践:水果电池。[5]家庭小实验:番茄电池。[6]
番茄汁显酸性,当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时,形成原电池。实验步骤为:取2个半熟的番茄,相隔一定距离,分别平行插入铜片和锌片。按图4所示,用导线将铜片与锌片及电流计相连,观察现象。
番茄电池
[创新意图]
1.该案例告诉我们,学生也是实验题材的开发者,或者也可以说学生也是重要的实验教学资源。这些身边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各方面的应用。
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周围环境中的材料和废弃物,代替实验仪器和药品。一方面可以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短缺,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实验资源,养成学生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习惯,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实验仪器与设施的现代化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实验装备、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得到应用,这无疑也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又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选修模块课程的开设,一些实验题材涉及精密电子天平、数字式测温仪、数字式pH计、导电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和可见光谱仪、气相色谱分析仪、质谱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COD测定仪等多种现代化、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再者,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发展也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日益现代化的外部条件。另外,耐高温的玻璃材料、耐强腐蚀的高分子材料、多功能的复合材料等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将会获得更多应用。
这些现代化实验仪器的使用,使实验操作省时省力,实验数据得到及时处理,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实验信息充分共享,使实验教学活动更具有研究性、更联系实际,从而拓宽了化学实验的选材范围。
[案例6]燃料电池制作实验。[3]
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燃料电池制作实验。
燃料电池实验装置
(1)参照图5组装实验装置(多孔碳棒电极由实验室提供,将碳电极放在高温火焰上灼烧到红热,迅速浸入冷水中,使它的表面变得粗糙多孔即可)。电解质溶液用0.5mol·L-1Na2SO4溶液,电源用3V~6V直流电源,发光二极管起辉电压为1.7V,电流为0.6mA。
(2)按下开关S1,接通电源,电解约半分钟,碳棒上产生明显的气泡。
(3)断开开关S1,按下开关S2,接通二极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创新意图]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同于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新型电池。本实验证明氢气跟氧气起反应时其化学能可以直接转变为电能,而实验所需的氢、氧气体可通过电解水得到,这又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本实验构思巧妙、技术先进、方法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能了解化学电源前沿科学知识。
六、实验内容选材安全与绿色化
我国的化学实验教学历来都强调要保障实验的安全,安全是教学实验必备的一个条件,但过去对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考虑为爆炸、起燃、强腐蚀、强毒性等,这些问题在今后当然仍应该重视。而现在,人类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化学实验产生有害环境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等也被视为实验的不安全因素,因为其结果同样会影响到师生的健康,而且这种危害还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对此,我国目前大部分新课程教科书对那些会产生CO、H2S、SO2、Cl2、HCl、NOx等有害尾气的实验都增添了尾气的收集或处理装置,使实验显得更为安全、卫生。新教科书增加的一些实验有的自始至终都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或者充分考虑了吸收有毒物质的环节,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创新意图]
1.该实验将浓硫酸的氧化性和二氧化硫的检验、二氧化硫尾气处理集于一体,较好地对有毒气体进行符合环保要求的处理,有利于在化学实验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为了把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下列措施应在教科书与实验操作中予以采纳。
(1)化学实验密闭化。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予以收集和处理,避免敞开操作,防止反应物质逸失到周围环境中。
(2)在无法密闭操作时,要加强吸收、通风或其他防护措施。
(3)加强反应物质的回收利用和消害处理,建立责任制度。
(4)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以及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防护和消害处理措施。
七、实验内容选材微型化与简约化
微型实验就是用小型的仪器、装置和极少量的试剂进行的一类化学实验。从目前资料来看,微型实验的仪器装置一般比常用的要缩小十倍至几十倍,所用试剂的量也为常规实验的几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微型实验的优点首先是可减少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其次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行微型实验可省钱、省时、省力;此外,微型实验还能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能在相同条件下增加实验的数量,能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学化学实验中总有一部分操作要求、反应条件都较高而成功率又相对较低的所谓疑难实验。为对付这些疑难实验,教师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探索和操作训练。所谓简约化实验就是指由专门工厂经过精心设计、组合加工的实验仪器,其中盛有相应的药品,是围绕某个特定的目的所设计的单元实验。它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现象明显、结论明确,这种实验节约药品、节约师生的时间、成功率高、一次性使用且不产生污染。
微型实验和简约化实验也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们无法取代中学化学中所有的教学实验,但这类实验具有高效、方便、环保、便宜等长处,在新教科书的实验选材中无疑应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实验活动:使用水质速测试纸盒作水质测定。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工业废水试样或天然水试样、水质速测试纸盒中各种测定试纸及对应的标准色阶、醋酸钠晶体、酒石酸晶体、其他测定用的外加试剂、水样取水器等。
实验过程、实验记录、测定报告(略)。
[创新意图]
1.用封闭的盛少量碘晶体容器代替传统碘升华的实验,具有省钱、省时、省力、环保和反复循环使用的优点。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实验的安全化等趋势也促进了微型实验的发展。将来一些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化学活动课实验、第二课堂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为化学微型实验的推广开辟了新的天地。
2.水质的全面检测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手续比较繁复。国内外环保部门相继开发水质分析试纸,用于水质的简易测定。用水质速测试纸盒中各种测定试纸及对应的标准色阶可以测定工业废水或天然水的pH、Cl-、总Fe、总Cu、总硬度、Pb、Cr(Ⅵ)、、、氨氮十项指标。简约化实验的开发,既能把中学实验题材拓展到现代科技前沿领域,又能把师生从繁重的实验准备和预练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更集中地用于教学和探究活动上。
尽管新课程教科书实验内容改革的步伐已经启动,一些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正在被更为科学、更为先进而高效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所替代,但其创新程度和科学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不同版本教科书实验内容和方法趋同现象普遍,真正反映各种版本不同设计思路的创新实验题材有限;其次,一些构思巧妙、方法科学、效果较好的实验研究成果被教科书选用的极少,例如,由京、津、沪、渝、川、辽等省市组建的中学化学实验研讨会,自1986年起至今已产生了几百项实验研究成果,包括实验仪器的创新和改进、化学实验的设计和研究,以及中学化学活动课实验的探索研究等等,其成果真正转化为教科书内容的很少;最后,反映实验选题的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实验比例偏少,实验仪器现代化、学生实验微型化、简约化实验在新教科书中尚未形成系统的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如何实现质和量的双重提升,怎样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学习实验的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思想等多种教学功能等,都有待修订时进一步提高编选的科学水平,这需要我们做一些扎实的实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8.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教材总编委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Z].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
[5]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教材总编委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Z].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5.
[6]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1.
关键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毛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1.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共性,专业课中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教学课程比重较小,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使学生重理论、轻实验,重书本、轻能力。经济学类的金融与贸易专业都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与实验应该紧密相连。
2.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环环相扣的链条,从而达到系统的功能。专业实验性教学的一些具体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子目标,从而影响着这方面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如经济学类各专业都对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关的实验环节如果仅限于单纯的电脑打字、数据库操作等内容,没有结合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就容易导致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法不科学、控制措施失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实验性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究其原因,是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导致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回顾
改革经济学类各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建设同济品牌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我国金融与贸易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其理论和方法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注重定量实证分析的特征,非常适合将该课程的教学作为一个平台,强化课程的实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团队着力于改变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项改革设想,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本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定位,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设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善于将各门经济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三是通过实验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研究能力。学生从大量的实验中摸索规律,有助于将专业基本理论加以整合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验中进一步升华所学的理论。因此,在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应的计量软件应用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证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内容丰富。计量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也较难直接接触到很多实例,使得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分析和决策,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全国各重点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发现各校均于近年来加强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学内容,上课时进行相关软件的演示;二是运用相应的计量软件,安排学生直接上机实验。另外,有些高校自己进一步编写仿真实验或编制相关的课程教学软件。根据本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采取了根据所用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自己重新编写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大纲和实验教学手册、教学指南以及相应的案例,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和内容,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堂交流和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亦纳入对学生的最终课程评价成绩。从近年来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来,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技术学习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既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因为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定量分析能力。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得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以及进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撑,适应社会对研究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进一步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2013年刚开始尝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实验的指导人员不够,实验的数据不够丰富,不同专业的学生怎样设计不同的案例来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怎样开发编写适用的仿真实验,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课程建设中加以完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使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选择、设计,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只有教师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应通过加强学习、收集新资料,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能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建立激励机制。把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上真正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配套上要做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应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支持。
1内科学教学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1.1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
对于内科学教学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手段,如果教学手段比较先进,就可以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医学专业人才。现阶段,大部分学校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积极的采纳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且没有正确评价这些手段的实际作用。举个例子,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内科学教学当中来,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都是简单的将书稿转换成某种格式,整个教学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方式还是以往教学方式的一种延续,也没有使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应用的作用。再举个例子,在临床见习阶段,个别学校用模拟病人以及模拟病房来取代。虽然这两者在情景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实还是差别很大的,突出的表现就是临床见习可以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模拟病人以及模拟病房却没有这种效果,如果经常性使用,就违背了医学的基本理念,而且,也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决医患关系。
1.2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满足资格考试以及临床的需要
内科学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主要是根据相关的大纲,大纲的内容在几年时间内都不会发生变化,但是执业医师资格的取得却是年年都在改变,大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教材的角度来讲,尤其是中等卫校所使用的教材,里面某些观点已经显得落后,并不符合资格考试的要求。内科学临床见习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但是因为目前学生越来越多,缺乏足够的见习基地,让这个阶段很难顺利完成,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医学生想要进行临床见习,必须在彻底结束理论课程之后,这会影响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
1.3缺乏基本技能的培养
内科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需要不断的实践,需要掌握很多的基本技能,比如检查身体、写病历以及进行腹腔穿刺术等各种手术。在进行实验这个阶段,由于课程设置不够,学习任务很重,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技能。目前,患者开始具有法律意识,加强了对自身的保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冲突经常会出现,而且医学生正在进行临床实习,并没有获得执业证书,他们的实习行为是否合法还属于探讨阶段,这就加重了指导老师的心理负担,尽量不让医学生更多的参与操作,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因此在现实当中,很多医学生在这方面都比较匮乏。
1.4有关临床实习以及见习的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对于内科学教学来讲,主要的教学场地就是临床实习以及见习基地,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真正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也必须依赖这两种场地。在实际当中,大部分的医学院校都拥有各种临床实习以及见习基地,但是还不是很健全。同时,很多院校没有紧密的联系基地,没有积极开展学术讨论、疾病会诊以及科研合作等活动。除此之外,教学基地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带教达不到要求的水平,意识方面比较落后,管理上也存在漏洞等。
2如何改革内科学教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内科学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有必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医学专业人才,主要的手段是:
2.1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内科学学科的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对于内科学教学来讲,教师的水平是很关键的,甚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果。为了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多加关怀。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教师都可能会遇到困难,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这使他们很难全身心的投人教学,也就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教学。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对教师多加关怀,帮助教师解决难题,调整心理状态,重新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②要更新教育理念。让内科学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自己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可以顺利的完成临床任务。③要提高专业素质。内科学教师需要主动参与医院的交流活动,并且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深人的研究各种病例,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将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2.2教学内容要与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从《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来看,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经过卫生部门组织的执业助理或者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并成功注册之后,才能够从事相关的医疗、保健和防等业务。这种制度无疑对新时期下内科学教学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为内科学教学任务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常见的问题有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和执业考试发生脱节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建立起关于学科代表作为成员的专家小组,重点任务就是完成教学目标,重视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的案例分析,促进教材、执业资格考试和临床实践的有效结合。模式,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结合广西壮药资源特色,编写适用的实践指导教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保障教学改革的实施。在野外见习开始前精心设计野外见习教学内容。野外实地观察壮药不仅包括壮药的形态、生长环境等,还要了解其药用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特点,选择适宜的季节尤为重要。春秋两季,或花草枝叶茂盛,或果实悬挂枝头,有利于直接观察辨认。在每次野外见习结束后及时安排复习课,以使采挖带回的药用植物在尚未枯萎时供学生回忆复习,强化野外见习时所学的知识。
2.2改善野外见习方式,优化实习效果: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每年的野外见实习都采集和制作标本,丰富了教学资源,但是每年所采集的标本都有重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壮药原生植物的认知实习而言,只要能对壮药进行识别即可,不需要采集过多样本,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需要做是全面的观察而不是更多地采集。任何植物的生存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在野外实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生态环境类型和特点,尤其是壮族地区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壮药生植物原所处的生境条件。
众所周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大部分也是带教老师,因而带教老师可以说来自不同的院校,从事不同的专业。随着临床医师临床诊断经验积累,使其在学习与工作中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手法与动作。但是,在外科实验教学中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就很难实行规范化的教学活动,这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动作,学生就很难适应,进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取得。因而,集体备课,统一带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研室内统一备课,由经验风发的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进行发言。在后期的教学中由备课教师讨论、补充,将授课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对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补充、修改,形成具有共识的教学方案。教师与学生按照教案开展教学,规范教学操作,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在外科实验教学内容中,其中无菌操作、外科基本技术示教与练习等都是重要的讲授内容。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每一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外科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后,学习综合性实验。对于单独讲解的章节内容,教师应当将本章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授、示范,将其中相关的知识充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每个动作的操作要领,指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应当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促使其各个动作在规范、正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外科手术的全过程。外科学与解剖知识紧密联系。学生在课前应当先复习相关的知识,这样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有一个基础的把握,进而具有针对性的一一攻破。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组织与协调者的作用。
3开展技能考核竞赛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医学学生外科技能操作竞赛,通过竞赛,学生相互之间就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技能考核竞赛的实施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即兴开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检验学生前期学习所获得效果,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技能考核竞赛,学生就能够充分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缺陷,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秀之处,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由此可见,技能考核竞赛的开展,不仅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加以运用,还是对学生基础操作的检验。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