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利弊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0:40

导语:在化学利弊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利弊论文

第1篇

1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现状与意义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

2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由相应化合物构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过中医研究中药物质的五味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教育管理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院教学管理——缺乏一套全程跟踪、可操作性强、符合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特点和需要的毕业论文管理监控体系

目前,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措施力度还不够。已有的管理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3]。每年我校教务处会定期召开毕业论文工作会议,从宏观角度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严格,目标明确。各学院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布置会上要求严格,但缺乏认真检查,缺乏督促师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全程跟踪管理监控体系。而且各学院、各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完全按照学校整体安排统一执行,很难满足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的特点和需要,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指导教师责任意识淡薄——指导任务重,精力有限,偏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毕业论文工作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近三年来,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例维持在1:5左右,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五名左右学生。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业绩量考核逐年加大,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学生做毕业论文时间相对集中,致使指导教师指导任务重,精力有限,责任意识淡薄,学生又不愿主动学习,导致同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大体框架基本一致,缺乏创新性,与目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术素养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与就业关系不大,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开始就抱着应付的态度。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第十周开始到第八学期。那时恰好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学生由于招聘会、考研、考公务员等经常请假。学生实际工作量小,调研不充分,实验数据缺乏完整性,文章的可信度低。甚至有少数学生采取抄袭、拼凑或网购论文等手段蒙混过关[4]。同时,由于平时缺少积累,学生学术素养普遍较差,集中反映在毕业论文写作语言基本功差、思维逻辑不严密、外文翻译和文献检索能力差、书写格式不规范等。

二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改革与探索

(一)构建院级毕业论文组织管理体系和全程跟踪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监控体系

根据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规范毕业论文工作进程。学院采用“院领导研究所所长督导老师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教务员”五级管理体系,构建以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论文督导小组、毕业论文管理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督导老师和学生毕业论文联络员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的检查督导与监控管理。重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各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

(二)设计生物科学类毕业论文模板

为了规范管理,统一格式,在参照学校毕业论文模板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科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细化各项指标体系和格式要求,对一些细节问题,如字体字号、段落间距、图表公式编排、参考文献著录等格式方面的规范化要求在毕业论文模板上做好批注,给学生作统一说明,设计出符合学校要求的生物科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就近几届毕业论文的浙江省抽查和校外专家评审结果显示自制毕业论文模板在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方面效果明显。2008届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在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查工作中获得同类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2009届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查工作中获得同类专业第三名的好成绩,2010届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荣获全校第一的好成绩,2011~2014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规划化管理模式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三)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制

为了加强规范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小组,由各研究所推荐人员组成,主要协助研究所所长管理好本研究所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督导老师主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完成毕业论文相应内容,把关毕业论文格式并给学生作毕业论文提供咨询和帮助,也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特别是缺少毕业论文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学院自2008届开始就已建立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制,给每位学生配备毕业论文督导老师,从而加大了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力度,确保全程跟踪的毕业论文管理监控体系的有效实施。

(四)通过毕业设计指导课程教研模式改革,提升学术素养和技术规范

生物科学类专业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扎实掌握技术规范,提升学术素养。在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堂中已进行初步尝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课程教研模式改革有一定成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语言基本功、思维逻辑、外文翻译和文献检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书写格式也更加规范。本次教学改革以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13届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化初审通过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化初审通过率明显高于2013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五)启动本科生毕业论文分批次答辩

为了缓解考研、就业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冲突,规范毕业论文进程安排,进一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对毕业论文答辩采用了分批次答辩方案。对于不考研的同学要求于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对于考研的同学可申请第八学期中后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我校生物科学类专业从2012届开始实施分批次答辩,从2012届至今已经开展三届分批次答辩,此种答辩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六)制定考核办法和奖惩激励机制

我校已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纳入到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教学工作量可以代替部分科研工作量要求。学院层面拟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激励机制,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纳入到学院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中。同时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也作为教师评定其他教学奖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依据。学院还从学校拨付给学院的教学业务经费和创收经费中提取毕业论文专项经费,制定相应的支付标准,支持毕业论文工作,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积极性,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一系列促进毕业论文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措施共六个方面探讨了我校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实践过程。根据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特点,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研究探索,使毕业论文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九生,管爱娟.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09-110.

[2]袁励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89-92.

[3]曹桂飞,吴宏.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J].传承,2009(7):114-115.

[4]熊小琴.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3):53-56.

第3篇

关键词:臭氧检测消毒方式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溶解臭氧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制药用水系统中,与化学消毒剂和其他灭菌方法相比,臭氧在制药用水的利用中有其自身的利弊。本篇论文主要阐述臭氧溶解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制药用水中的利用,同时,为水系统消毒方式提供一些初步的参考。

什么是溶解臭氧

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气体,它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其通常的来源有三个方面:由于闪电作用,大气中的氧气可以转化成臭氧;太阳的紫外线可以将氧气转化成臭氧,并在大气外层形成臭氧层;复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在工作时也可以产生臭氧。185nm或者更短的带有能量的紫外线将氧气的两个氧原子分离,这两个氧原子迅速结合第三个氧原子,形成臭氧分子,见下式:

3 O2+UV185nmO+O+2O22O3

生成的臭氧分子不稳定,通常会进行逆反应,又转化成氧分子。这种逆反应需要引入其他的化合物或者能量才能进行。正是这种性质,臭氧成为一种氧化剂。事实上,臭氧是人类认识到的比较强的氧化剂之一(见表一)。水中溶解的臭氧是一种非常强的氧化剂,这种性质使得臭氧成为一种消毒剂。作为消毒剂,臭氧与其他的消毒剂不同,在水系统的整个消毒过程中,臭氧都保持溶解状态,这不同于氯气在水中进行消毒,需要转化成氯离子。因此,保证臭氧的溶解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表一:各氧化剂氧化能力对比

氧化剂 氧化能力(eV)

氟气(F2) 3.0

羟基自由基(。OH) 2.8

臭氧(O3) 2.1

过氧化氢(H2O2) 1.8

高锰酸钾(KMnO4) 1.7

二氧化氯(ClO2) 1.5

氯气(Cl2) 1.4

为什么需要使用溶解性臭氧

不同的水系统消毒方法包括:热(>65℃),化学剂(酸/碱),氧化剂(臭氧、氯气、过氧化氢),每一种消毒剂都有其优缺点。加热的方法已经使用多年了,其消毒能力好,水系统中低的微生物生长率,但其维护费用比较高;化学消毒剂能够有效除去生物膜,但是每次使用后,必须排出很多高质量的水,并且可能引入新的有害物质,这增加了水系统的风险。

溶解臭氧随着水系统的循环,能够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到达系统每一个角落,灭菌无死角,这是它的优势。而且,臭氧也非常易于除去。溶解臭氧在不引入外界物质的条件下,可以在15min内分解成氧气。在制药用水系统中,通常使用254nm的紫外线将臭氧转化成氧气。同时,臭氧的生成也不需要特殊的处理系统,因为其本身可以在环境大气或者压缩空气中产生,这就避免了昂贵的加热系统及其附属管道。

溶解臭氧的消毒机制与世界上最便利的水消毒剂-氯气不同,臭氧几乎能够氧化所有的C-C键,这些C-C组成了细菌、孢子和胞囊的细胞壁及其外部结构1,几乎所有微生物的结构主要都是由C-C键组成的,因此,臭氧对这些生物都具有杀灭作用,如果剂量合适,溶解的臭氧可以完全杀灭这些水系统中的微生物。

在相对低的剂量下,臭氧能够极大的降低微生物的活性。有记录表明,0.1mg/L臭氧在1分钟内能够杀灭60000CFU的大肠杆菌;而同样剂量的氯气则需要400个小时1。

相对地,氯气作为氧化剂,则是通过渗入细胞内部,与组成细胞酶的蛋白质结合使其变性,这种杀菌机制极大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氯气通过由里及外杀灭微生物,臭氧的杀菌机制则不需要进入细菌的内部,而是从外部直接分解细菌1。

臭氧其他的优点:

1.没有氯气产生的衍生化合物

2.通过脱气或者紫外照射很容易去除

3.是一种抗静电剂,能够释放容器壁上的微粒

4.能够氧化一些无机物,如亚硝酸盐、硫化物等2

5.可以去除色素2

6.降低水中THM(三卤甲烷)、TOC2、外毒素2和内分泌干扰物2的水平;

7.能够杀灭隐孢子虫和细菌繁殖体2

作为消毒剂,臭氧显示了强劲的消毒能力,同时,能够大大降低水系统中其他我们不需要的成分。

溶解臭氧的获得

臭氧都是就地制备的。在大多数的美国制药企业中,臭氧都是通过压缩空气或者氧气介质阻挡放电而制备,当干燥的氧气或干燥的空气从加有交流高压的发生管流入时,在发生管中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后,将大约2%的氧气合成为臭氧。借助一种文丘里注射器2,臭氧慢慢的溶解于流动的水系统中。

在一些欧洲的制药公司,则倾向于从水系统本身来产生臭氧。通过高压将水电解成氧气和氢气,然后由氧气转化为臭氧。这种臭氧产生后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显然,这两种制备臭氧的方法都有其利弊。传统的介质阻挡放电能够产生更高浓度的臭氧,在需要高浓度臭氧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介质阻挡放电制备臭氧这种方法。

运行费用

主要的运行费用是电力消耗和设备维护。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利用液态氧为原料,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的方法生产大量的臭氧,这只是在需要200g-1kg的臭氧才会采用这种方法。电力消耗则是最大的运行费用。多余或者不需要的臭氧产生则增加了系统的运行费用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监测溶解臭氧水平可以用来反馈臭氧发生器的产生能力。但是,臭氧生产也有其他可能的负面影响:

1.臭氧的制备比较昂贵。因此,监测水系统中臭氧的浓度是非常必要的。

2.溶解臭氧已经被证明可能会影响水系统中的管道、密封件等。所以,这使得水系统的材料比较难选择。表二是臭氧与各材料相容性的比较。

3.臭氧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需要在水系统及臭氧发生装置附近安装臭氧浓度报警器。

表二:臭氧与各材料相容性比较(20℃)

材料 材料耐受等级

Silicone硅胶 D

EPDM/EPR三元乙丙橡胶 C

Buna N(nitrile) 丁腈橡胶(丁腈) D

Viton氟橡胶 B

Kalrez/simrez全氟化橡胶 AA

Teflon(PTFE)聚四氟乙烯 A

PFA全氟烷氧基树脂 A

PEEK聚醚醚酮 A

PVC聚氯乙烯 B

Delrin聚甲醛树酯 D

Brass黄铜 B

Carbon steel碳钢 C

316Lss 316L不锈钢 A

Hasteloy C耐蚀合金 A

Monel合金 A

Titanium钛 AA

图例:

AA: 性能卓越,不需要更换;

A: 优秀,很少或者在需要的时候更换

B: 良好,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后更换

C:易于损坏,需要监测,或者是间隔较短时间内需要更换

D:不可接受

溶解臭氧含量的分析

传统上,分析水中臭氧含量采用滴定法,将一种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被)滴加到测量样品中,通过观察颜色反应,直到化学反应完全时为止,然后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随着科技的发展,紫外检测技术被利用于臭氧浓度的检测,现在,又发展了电化学检测方法。臭氧因其独特的紫外线吸收波段,因此,其浓度可以直接在水系统中被检出。

采用254nm的紫外线吸取法是最具有优势的,它是利用臭氧对 254nm波长的紫外线特征吸取的特性,依据比尔-郎伯( Beer-Lambert )定律制造出的分析仪器,只要选择合适长度的吸取池,就可以检查低于1mg/L浓度的臭氧,其线形在 3~4 个数量级内都很好。该法已被美国等国家作为臭氧分析的标准方法,我国环境空气中测定臭氧的标准方式( GB1/T1154348 )也采用该方法。

总结

溶解臭氧作为一种强有效的消毒剂,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制药用水系统的设计中,但其有自身的利弊,本文主要介绍臭氧消毒的基本知识及应用情况,制药生产厂家应参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水系统的消毒方式。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空间,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以及如何实施的具体情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发展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

1.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水中花园”“喷雾作画”、“一触即发”、“自动长毛的鸭子”、“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气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2.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的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3.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一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氯水的成份”,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4.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 A中装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第5篇

误用构思指点式互动式优秀的日语作文有赖于扎实的语法、词汇运用能力以及流畅的构思能力,语法、词汇运用能力体现于文章的微观细节方面的词句,构思能力体现于宏观的段落布局,整体的论述层次。作文指导也应重视微观、宏观这两方面的引导。

一、微观方面的指导――关于语法误用

作文批改,整体来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指导教师全权的方式,不妨称为“包办式批改”。另一种是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式批改。在笔者教学实践当中,单纯的“学习者互动式批改”之后仍然必须由教师进行重新梳理,才能进行反馈。因此,本论文在论述时将不再把单纯的学习者互动式批改作为论述对象。以下以“包办式批改”以及“指点式与互动式组合批改”为中心,对微观方面的指导进行阐述。

1.包办式批改:全批全改,为每位学习者附上评语。对文章当中的格式以及语法问题全部给予纠正,并提供修改例,告知误用例与修改例的区别。在文末附上评语,评语不能是敷衍了事的“优”“良”“中”“差”,而必须明确指出学习者的优点和缺点所在,如此才能赢得学习者的信任,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后,向学习者进行批改反馈,抽取典型误用例讲解,并引导学习者对误用例进行归类,建立自身的误用例句集,避免重犯。

包办式批改在学习者作文版面上所加注的信息量较大,适合采用电子版提交方式。这既便于修改,使页面保持整洁,也便于管理,作为日后教研的资料。特别是作为今后的教研资料,其在搜索收集误用例、编制语料库等方面将有重大实用价值。

然而,看似无微不至的包办式批改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1)首先,由于批注的信息量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在宏观指导上分配的时间则相应减少。(2)其次,这使得学习者始终处于被动纠错状态,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影响学习主动性。(3)再次,如若全部加以批改,可能使部分学习者视觉上产生作文版面面目全非的感受,挫伤学习积极性。

2.指点式与互动式组合批改

在电子设备并不发达的时代,纸质版提交作文是主流。而当今多媒体设备齐全的环境条件下,纸质版提交作文形式仍然有其保留的重要意义。在手写这一条件限制下,纸面的信息虽不能囊括指导教师的所欲实施的全部指导内容,但教师可以以最精华的批注来指出学习者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启发式引导。同时,纸质版作文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批改。

互动式批改是以作文为平台载体所进行的学习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学习活动。学习者对自身的误用例往往比较难以觉察。互动式批改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问题。在理想的状态下,作文成绩较好的学习者有余力批改后进学习者的文章,激发其语法体系进一步娴熟完善,同时减轻了教师批改负担,使教师有余力致力于构思方面的指导;而后进学习者通过阅读较优秀作品后,取长补短,即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互动式批改有利于强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也体会到,单纯的学习者之间互动批改过程当中,学习者忽略多处误用的情况居多。因此,互动式批改活动当中,指导教师应当适当介入。直接在学习者批改过程当中实时进行指点也可行,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且过度的实时介入指导可能给学习者造成压力。在作文发放之前,指导教师可初步浏览作文,在特别需要学习者意识到的误用例之处标注记号,提醒批改者在该处多加思考。之后根据作文的需修改之处的难易程度、数量,调控批改作文的分发对象。

对于初学者而言,由教师提供修改例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而对中上级学习者而言,其具备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应当让其做到触类旁通。在误用处加下划线,赋予学习者重新思考的余地,在其自行订正成功时,学习者能够感受到切实的进步以及成就感,对误用印象深刻,避免再犯。

二、宏观方面的指导――关于作文构思

除了语句方面的微观指导之外,指导教师还应在学习者执笔写作之前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引。关于“起承转接”,学习者们或许在母语作文学习过程当中就已经有所领悟。然而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写作,学习者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框架下熟悉日语的写作惯例、行文规范。课堂上可就某个话题让学习者们展开深入讨论,在其中进行构思指引。(1)首先,选题时应尽量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或过于鲜明体现个人价值观的话题,让学习者畅所欲言,参与到讨论中来,进而提高学习参与的积极性。(2)其次,讨论课上指导教师给出话题之后,应多进行引导式提问,这些引导式提问即相当于作文的提纲,有助于学习者构思作文。关于文章构思讨论,笔者曾用过“エコ”(“环保”)一话题组织了讨论课,课后以其为题布置作文作业,收效良好。看似庞大的一个话题,如何将其写得生动吸引人,素材的组织是关键。以下简介该堂课的环节流程。

1.教师先对此外来语的含义进行提问,之后图文并茂进行概念解释,将其与两个英文单词Ecology与Economy相关联,指出大到地球小到个人钱包都是“エコ”的范畴。

2.让学习者列举自身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强化其由小见大的思维。指导教师对其发言进行示范评价。之后,过渡为让一名学习者去指出某发言当中的环保行为所带来的益处。以此训练学习者的分析评论能力。在发言过程中适当订正其日语的错误。

3.介绍长辈们当年的环保行为以及日本的环保行为及其利弊。引导学习者顺着时间轴进行思考,并将视线由国内转向国外,这在无形当中提示学习者素材的排列上应遵循一定的条理,并有所对比,如时间、空间上的对比。同时,在该阶段引出环保行为的利弊讨论。较之第2环节,在此环节讨论利弊更能使学习者在轻松氛围内进行发言,由此培养学习者的辩证思维方式。

4.最后请学习者就本次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阶段可见学习者对此话题有了深入认识,并且在心中已经构筑起文章框架。

三、结语

教师应当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进行作文指导,总结、观察学习者的需要,在微观、宏观上均适度介入指导。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以及当前阶段的重点难点,培养学习者的自纠能力,问题意识,以及评论分析能力,激发学习者“想写”“有内容写”“知道如何写”的意识,提高其撰写作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日语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川正弘.日本作文のフィドバック--添削と文法を超えて(J).大学留学生センタ-要.2001,(11):15-29.

[2]原田麻美.日本中上クラスにおける作文指(J).早田大学日本教育践研究,2005,(2):84-88.

[3]石久与.中学者への作文指:学生の「く意欲を高める授[J].日本教育方法研究会,2010,17(2):44-45.

第6篇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利处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企业用工荒,促进毕业生“对口”就业

企业用工荒问题屡屡见诸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上,许多企业即使大幅度提高工资待遇,福利水平,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结构性失业—即劳动者技能与用工方要求不匹配。同时,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所学专业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校生物工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在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通过与企业签订人才定向培养订单,由企业选定学生需要加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安排专门的教师完成讲授,最后学生进企业实训一年,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完成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关的毕业论文,实训期间企业认可学生可直接被录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缓解了用工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企业招到了满意的员工;也充分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毕业生提高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融入企业、社会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力地减少了学生就业成本和企业员工培训成本,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接轨,从人才“错位”变为人才“对位”。

(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作保证,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对行业的发展有较深刻地认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大增加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因此,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对对“订单式”人才的教育质量保障至关重要。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通过内培外引的手段,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部分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派出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生产运作过程及相关技能,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同时,通过深入企业调查,与当地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提高“攻坚克难”的科研能力,这也是地方性高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具体体现。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性高校转变教育培养目标,促进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着大学生录取比例大幅提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我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在与省部级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我校坚持“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方针,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生的高“出口率”。通过在企业建立完善学生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一进入企业实习就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不同岗位跟班轮换实习,并进行考核,让学生提前感受市场经济下的残酷竞争,提前体会就业的压力。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改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以企业、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通过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第二课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对传统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创新。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与市场接轨。通过聘任当地优秀企业家来校定期讲学,使学生和教师能及时了解生产第一线的需求信息,有效促进了本专业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弊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弊处。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处进行剖析,有利于促进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弱化学生创造力之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了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按照社会、企业的具体要求来规模化培养人才,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订单的单一性和学生职业兴趣多样化相矛盾,岗位技能的浅窄性和职业技能的宽深性相矛盾。“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本科教育的宽边口径通识教育,强调本科知识的专业化及技能单一化,不符合先生“全人教育”的大学理念。

(二)订单流于形式,缺乏有效质量监管评价体系

人才订单往往一开始签约很多,但最终能够履行完成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很多大学毕业生去企业订单实践一段时间后,往往嫌工作辛苦,或与他们想象的工作存在差距,或转而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等,最终没有在订单企业就业,有的甚至中途就放弃。没有考虑学校为从企业获得订单所付出的努力和企业社会责任心的宝贵,严重打击了订单企业的积极性,给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广造成严重障碍。另一方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缺乏有力地监管评价体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有特殊性,要求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合作过程中分工合作,紧密配合。但我校生物工程“订单式”培养过程中要求毕业生主要由企业导师指导其完成毕业论文,但往往由于企业导师忙于生产活动,限于企业的实践条件,最终不得不回学校,在学校导师指导下仓促完成毕业论文,这有悖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初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学生一旦去企业订单实践后,学校又缺乏有效的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只是要求学校导师平时跟踪学生在企业状况,但教师往往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无暇顾及订单学生在企业的状况,导致监管不力,订单毕业生质量堪忧。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缺乏全员参与,全员育人机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尤其是学校要对订单学生采取全员参与,全员育人。而我校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将订单学生的课程教学工作,企业订单学生日常联系、交流工作及毕业论文指导,企业人员的联系等工作一股脑儿地全塞给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去完成,而其他专业老师往往以不熟悉企业为由,明哲保身,使生物工程专业老师担负沉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也很难有精力去管理好该项工作,缺乏有效的全员参与,全员育人机制。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弊处的解决之道

(一)充分考虑订单的成色

充分考虑订单的宽度及深度,按“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所能适应的目标岗位数多少及订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来全面衡量订单的质量。同时,注重订单的前瞻性,考虑订单实施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的发展潜力,并由单一的技能订单向素质订单转变。不能一味地迎合企业的要求而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因为订单而大量压缩整个教学过程基础和理论课程的课时量,要重视订单对人才的软实力要求。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运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人才订单不能流于形式,要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制度, 定期开展评教、评学、评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督机制、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调整经费投入等控制措施,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确保学校“订单式”教学工作和企业“订单式”实训工作的质量。

(三)多方努力,共同促进“订单式”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无小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订单式”人才的培养工作。政府应当为校企搭建良好平台之后,为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推动地方和学校、企业三方实现共赢。企业应该积极开展企校间的深度合作,积极支持企业人员参与企业订单阶段的学生培养,配合学校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并尽可能增加投资,改善学生在企业的学习、生活条件,为工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学校应该加快培建一支“双师型”的“订单式”教学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和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有效机制,充分协调和发挥教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应成立专门的部门强化与订单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出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氛围,做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现阶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利弊共存,在实施过程中,要加深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趋利避害,充分考虑订单的成色,加快形成有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运行和质量保障机制,多方共举,共同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 程冬梅, 高秋香, 史庆. 本科“订单式”培养方式的探索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42, 45-46.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让学生联系化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在实践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课中的体现。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大量的实验可以做得有趣、形象、生动。例如:“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教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创新意识才能迸发,创新热情才能点燃。再如: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如“喷雾作画”、“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这些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新的热情。平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洗涤液、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还将课堂创新延伸到课外。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色,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用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两种指示剂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多数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不合适的原因。细心捕捉并充分利用新颖的课堂信息,才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设立了“三个一”活动方案,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放置在空气中氢氧化钠变质的成分,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化学走进生活,让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学习空气、水这两部分知识时,结合学生最熟悉和关注的水、空气的污染和环保问题进行教学,就使得教学显得有血有肉,不那么空洞了。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自己家中的水样和本市造纸厂的排水,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药品,如:pH试纸测定水样的酸碱度,加一些碱的物质NaOH等,测定水样中Mg2+、Ca2+的含量,指导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例如: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地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论文。再如:学生走进服装商场就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走进珠宝店就能鉴别真假金银、常见宝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养;居家装修懂得了如何选购绿色材料;家庭饮食知道如何平衡膳食,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利与弊等等。

这些案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创新潜能就能不断得到挖掘,创新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升。

第8篇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中医药现代化

中药注射剂发展体现临床医疗的需要,也对振兴中医,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丰富医学宝库,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中药注射剂在儿童的使用,可减少化学药的缺陷,在医疗其他方面的应用,期望也是较高的。然而,中药注射剂在质量、应用上也留下许多疑问,本文就此作探讨性研究。

1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应用是按中医药理论,还是用西医理论指导的探讨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以消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应用,这应属于西医理论,血药浓度是否达到有效范围,现在还是个疑问,缺乏数据或依据的证实,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却效果明显[1],相当矛盾,值得研究。如果按中医药理论指导而分析,中医药理论体现治疗从整体、中药作用多方面的协同作用结果[2],有实用的意义和价值。

中药注射剂的制剂存在性味[3],这为中药注射剂应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提供一些依据,比如,在有发热的病例中,中药中的清热药物作用主要不是针对病原体,因活性不足,而中医认为,发热可分别由外邪入里化热,内郁化火等体内或体外因素造成,而中药作用的特色发挥主要是多靶点效应对内源因素及疾病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依靠机体本能改变或修复纠正机体的病变或缺陷,中药的清热药物就是依据这一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而辨证施治。因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医疗应用也会体现这个特色。摸索、分析、掌握这个特色,融会贯通不是易事,需要坚持不懈。

2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现和发生有多种原因,而与处方及制剂的关联性应有辨别,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的可以预见或预防,但是,有的不可能预见或预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性质有不同,对ADR应科学地分析[4],有区别认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对中药注射剂至关重要,在临床医疗中,应分清ADR对机体造成影响或损害的程度,使用时应保持警觉,密切观测,比较利弊。

按不同理论来甄别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较客观区分,有利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ADR是药物所具有,需要尽可能降低或减少ADR,在中药注射剂的ADR中,可以找出一些非药物本身的问题,比如在药物使用方法或方式方面[5]。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的过敏反应报道较多,对中药注射剂应用影响大,药物过敏反应有多样性,必须研究清楚,对于其中存在的过敏反应可寻找预知的方法克服,就像青霉素类药物一样,甚至可以说,这一点的重要性不亚于开发。

3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评价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将有新的规定,这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促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较长时期的临床医疗应用中,有一些药效肯定,ADR较低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中使用,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醒脑静注射液(由安宫牛黄丸处方制备),几十年时间,仍然是一个成功的例子[6]。

中药注射剂制剂中添加剂、赋型剂以及制剂过程使用的溶媒等会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有影响[7],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解决了制剂中一些问题,同时也增加药物成分和药物成分间的相互影响,中药注射剂本来就是多成分而复杂。量变和质变的影响都可能存在,或者共同影响。

4中药注射剂型是中药现代化所必需的

药物的注射剂剂型是不可替代的药物剂型,更有利于中药的应用,也是中药现代化所必需。中药的汤剂是最能体现个体化治疗的剂型,中药注射剂多是由中药的有效汤剂的基础研发而成,由于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进步,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发生改变,人类疾病的状况,人类为征服疾病和人类自身的渴求,甚至疾病过程出现同样的症状有可能由不同病因而引发等方面都有了许多变化,中药注射剂可以改变汤剂的一些不足,减少某些患者的不适应,减少某些无效而对机体有害成分,而且与化学药联合应用也有着明显的优势[8]。

中药注射剂型提升中药的价值,比如儿童在化学药抗病毒或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上的种种限制,在临床治疗寻求适宜的药物时,中药注射剂的存在就有价值,而且有效[9]。虽未经消化道的作用机制,但仍不失有中医药理论指导的意义[10]。现在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还有一些问题,随着科技技术进步中药注射剂质量可控价值、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国家管理,将逐步消除困扰中药注射剂的因素,比如含量不一致[11],ADR中的一些问题,本着“分步骤,分阶段,有条件的恢复使用”的精神,考究中药注射剂。又如,中药的不同极性部位,药效有不一致的反应[12],中药注射剂需经反复多次提取、精制,药效的改变的疑问等。

5讨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是制约因素,药物具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不良反应,在这方面,要进行研究分析,有各种原因,各有不同证据,在临床治疗中的反映又不一致,ADR中的一些问题应探讨,不应堵塞或否定中药注射剂的价值。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化学药(包括部分输液液体)混合问题,要分析药物各成分相互间化学性、物理性或物理化学性的变化,或有可能是特性的改变,分析所出现的改变对药物使用的影响或对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改变困境,实现价值,促进中医药理论的研究,扩展中药的应用,中药注射剂型的研究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洁,赵东宝.生脉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疗效观察.中成药,2007,29(3):附14.

2张保国,刘庆芳.麻黄汤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临床运用.中成药,2007,29(3):415-422.

3盛良.论中药四气五味与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说.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4-8.

4薛翔,任进.龙胆泻肝丸、关木通、三叶木通及五叶木通的小鼠体内毒性比较.毒理学杂志,2007,21(4):302-303.

5万骏.中药不良反应辨析.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8(4):348-349.

6王屏,朱立勤,徐彦贵,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Meta分析.中国药师,2008,11(3):317-319.

7孙立,刘晓萌,王欣.吐温-80引起动物类过敏反应的原因初步探索.毒理学杂志,2007,21(4):322.

8黄连淑.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例.中国药业,2008,17(7):51-52.

9胡伟.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50例.中国药业,2008,17(5):50.

10梁琦,谢鸣.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2):45-46.

第9篇

【关键词】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质量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S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1-02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科研素养的提高以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1-2]。我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前提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体会与思考,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农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介绍田间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设计试验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从事毕业论文和开展科学研究打好方法论基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试验方案的制定,试验误差及其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土壤差异、控制误差的小区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以及试验数据的获取。第二部分从试验数据最简单的描述统计开始,进而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以及统计数的理论概率。第三部分在误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通过假设测验进行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介绍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和t测验,然后进一步介绍F测验和x2测验及其应用。第四部分两个以上变数间的分析,即相关与回归部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是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方法重点在于方差分析和回归相关[2-6]。

2.改革传统的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想结合,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相结合。《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是在已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试验设计理论、拓宽试验设计方法,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旨在增强专业研究能力,提高论文试验的设计水平与论文质量。迄今,该课程在国外偏重于各种常用试验设计优化及各种统计软件包如Statistica、Excel、SAS和SPSS等使用;在国内则偏重于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介绍,试验结果采用计算器一步一步计算,以求加深对试验设计原理及统计过程的理解。这两种教学体系前者统计手段先进,但试验设计薄弱,不利于学生对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后者突出试验设计部分内容,但数据处理费力费时。两者各有利弊,有待改进。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应介绍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又必须有这些设计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例。因此,我们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比较典型、又较常用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教学重点则放在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特点、用途及相互联系方面。至于设计步骤只按试验小区排列图简述即可,结果的统计分析也只需列出方差分析表中的变异来源项。因为对于大多数试验来说,这些变异来源的平方和(SS)等统计项可用常用的计算器计算出来。如此安排授课进程,可避免课堂内容重复,并让学生避免记忆繁琐的统计公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各类试验设计的要领,便于日后灵活运用。

2.2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

任何的教学改革措施,都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建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教学的授课质量,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教学实践中,根据《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图表多、公式多、计算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达到的目标,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讲授法为主,力求深入浅出,讲深讲透;(2)对于数理统计学公式,淡化演绎推理过程,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对于一些统计图表的绘制(如田间试验设计图、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图、双变数的回归图等)则辅以直观教学法。例如,在讲授“田间试验设计”一节时,其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把不同试验设计方法的图例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并用对比法简要介绍不同设计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术语,然后详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试验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不同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这样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对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则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5)对于计算内容较多的章节则辅以练习法。在讲课过程中,避免满堂灌,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适当设疑,活跃课堂气氛。

2.3加强课堂讨论,因材施教

解决某一特定专业问题可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很多,但试验效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每大类试验设计讲授后,有必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要求,最好结合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练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使学生强化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科研实际中的自觉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技能的能力。这种方式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换换“口味”,避免被动的“满堂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查阅资料、课堂交流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所研究问题涉及的领域范围、来龙去脉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先由学生上台介绍,再让全体师生共同对试验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并作出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课堂知识,能灵活运用各类试验设计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又可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课堂讨论无疑是一次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所有的课堂讨论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同学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都是勿庸置疑的,但每个同学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通过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教师可以了解本课程知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最后分析、归纳出这些领域对本课程特殊要求的极好机会。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设计练习,应予以登记、摘录。对于典型练习,应予保留,并及时充实到教案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用结合[2]。

2.4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大量设计草图与统计图表,因此教学挂图较多。纸质挂图较易损坏,白布绘制的挂图又难以修改和清洗,且携带不便。利用学校大多数教室都已经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条件,将这些图表、公式及教学内容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实施教学,加快了授课节奏,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对于某些试验设计的野外试验场景,也制成幻灯片或教学录像片,增强了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和动态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计算量大,目前科研工作中的统计分析工作绝大多数都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因此《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CAI课件的制作必须跟统计分析软件“链接”,如可以与SAS、DPS或SPSS等分析软件结合;教师在利用CAI课件授课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强化学生对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3,6-8]。

2.5加强课后作业练习

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真正使用统计这一有效的手段时,往往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之外他们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在他们还没有接触科研活动之前,这种实践环节可以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替代。

2.6 加强计算机统计分析练习

加强计算机在试验设计,特别是在试验结果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将国内外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合理开发,使之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并利用计算机开展统计分析教学,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惯用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大多具备常用试验设计的结果统计功能。对于采用典型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拉丁方、裂区设计等方法设置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一般都可以用软件包直接统计。对于由典型试验设计演化的变种,包括混杂设计、正交设计等,仍可借助计算机按变异来源进行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从而完成繁琐的中间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复杂的统计分析,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已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因此,不必再沿用计算器统计时代对算法作太多的介绍。针对本课程上机时数有限,而现有统计软件包功能较多,课堂上来不及详细介绍这一现状,计算机统计练习目前最好采用先集中铺导,再分散进行课外练习,最后集中答疑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有较多的软件熟悉时间,便于学生在软件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7-8]。

2.7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正确运用生物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加强学生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生物界数量现象的认识。生物界的数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数量现象又是广泛地存在变异的。正确地认识这些数量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处理试验数据。生物统计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发现和挖掘这些蕴藏生物内部的规律,使我们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4-5]。

在生物科研中容易发生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的错误,我们经常发现,这通常都与是否有正确的试验设计有关。生物统计学虽然是分析试验结果的有力工具,但是也只有那些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数据,经过整理、思考和统计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因为缺乏统计学知识收集大量无助于分析的数据而丢失一些必要的数据,这样的资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由于收集方法不正确,而得不到对总体无偏的估计,使推断的结果不够准确,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加强了进行实际课题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大了有关试验设计内容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根据试验目的,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试验方案,开展正确的田间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和研究,把课堂扩展到资料室、图书馆和实验场地,融教、学、研为一体,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原理、模型和方法的理解,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丰富多采。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就让他们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

3.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专家的好评。通过反复实践,学生抓住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基本要点,能够自觉地运用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来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在我校历届园艺、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正确地应用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正确地应用统计图表对研究结果进行简洁而清楚的表达,并且能正确地解释试验结果,导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于丽杰.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几点认识.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1):74-76

[2]吴良欢,楼建悦,赵启泉. 提高农科研究生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 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89-90

[3]詹秋文.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农业教育,2001,(6):56-57

[4]夏爱红,景桂英,是雅蓓,周广礼. 农业期刊论文中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编辑学报,2002,14(1):23-24

[5]汪光年,吴益伟,于晓庆,汪良才. 论农业科技论文中试验设计可比性问题. 宁波大学学报,2000,22(5):93-95

[6]程郁昕.《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32-34

[7]李兰会,李潭清,周荣艳,曹洪战,贾青.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生物统计教学.教学天地,2009,(7):118-119

[8]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