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0:42
导语:在封面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和意义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指的是那些能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视觉符号。像我们所熟知的文字类元素,如藏族的文字;以及一些图形类元素,如吉祥纹案、苗族的头饰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所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可以指那些人们看到后会联想到某个少数民族的元素。它是一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下来的,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面貌和审美的象征元素,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寄托,标志着民族共同的记忆。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如果细分可以分为很多类,例如文字、器具、建筑、图形等等。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特点是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所形成的视觉元素必然也不相同。广义来说,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分为以下三类:
1.文字类型元素
在所有的视觉元素中,文字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书籍的设计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语言意义的载体,文字不仅有着记录文化、历史的作用,同样具有承载民族感情的作用。它是一种抽象符号的化身,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基本标识之一。
2.纹样类型元素
图案纹样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意志和精神的物化。少数民族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搜集素材创造和保留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例如:在建筑、服饰、生活用品等等方面。这些纹样给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从表现内容分类,可以将纹样分为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类。几何纹样是由几何图形排列组合成的纹样图形。而自然形纹样则是由自然界中的动物、自然景物、植物、人物等图案组合而成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我们又可以将纹样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这是从纹样的平面图案属性划分的,其组织形式和结构组合各有不同。连续纹样是单独纹样的组合。
3.色彩类型元素
在民族类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色彩同样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无论是运用哪种类型的元素其实都离不开色彩的烘托,纹样、文字的表达同样也需要色彩的衬托才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者想传递的信息。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性特征,不同色彩具有的色相、色调也都不同,因此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与少数民族在不同背景下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有关。所以,色彩的运用与社会意识形态、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结构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色彩是最强有力的表达情感的手段,用其表达情感有着超越语言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图书封面中的设计运用
(一)文字的运用
在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中,文字具有多方面的表达功能与价值。单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字可以直接表达出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重要信息;而从语言的民族性来看,文字则具有民族的族性和装饰功能。族性的体现,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的书籍在设计的过程中辅以维文,能让人一目了然看出书籍的民族属性。再者,由于文字的结构和书法的特殊性,文字还具有装饰。例如朝鲜文、维文本身就可以体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巧妙地运用文字来设计封面不仅能很好地反映书籍内容与主题,而且还能给人以自然古典的美感。
(二)图形纹样的运用
图案纹样的运用是封面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纹样可以用不同形式手法表现出来,在设计时需将纹样的造型与书籍的类别以及书籍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纹样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与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等情况息息相关的。而这些会造成不同少数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它们在艺术上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使用这些纹样时,将纹样与书籍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则成为了设计的关键。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经典的图案纹样,如蒙古族的云纹、犄形纹、卷草纹;土家族的藤藤花纹、虎皮花纹;藏族的八宝纹、六长寿图、四和瑞相等。通过不同的搭配与变化,可以将纹样造型设计成各种独特的构图形式。每种纹样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元素,因此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意蕴,适合使用的背景与书籍封面选择也不同。而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纹样不仅要做到具有民族特殊性,更重要的是与书籍的主题相吻合。而最为巧妙的是,通过纹样的设计表达出不同民族的内在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纹样表达民族的内在气质,避免生搬硬套,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民族理想的追求。
(三)色彩的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色彩是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艺术的基本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的表达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背景下有着千差万别。色彩的使用不仅像文字、纹样那样可以单独使用来起到表意和装饰的作用;也可以作为背景与其他视觉元素搭配使用起到载体的作用,即色彩的表形价值。因此,色彩的运用对于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恰当地使用色彩不仅可以正确地表达民族性,更关系到构图的品质与封面元素的和谐。不同民族有代代相传的色彩习俗。彝族使用最广泛的三种颜色是黑、红、黄。而彝族最崇尚的色彩是黑色,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黑色是大地的颜色,是孕育万物的颜色,同时黑色也象征了高贵和典雅;而红色象征火,代表了热情、勇敢;黄色象征阳光,是万物的本源,给人以幸福和光明。除黑、红、黄之外,彝族也比较喜爱使用蓝色和白色。纳西族在色彩观上与彝族有许多相似之处。源于对牦牛的喜爱,纳西族偏爱黑色,除了黑白两色,他们也同样喜爱红、黄、蓝三色。
(四)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图书的封面设计,具有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书籍封面设计兼具内容表达与美化书籍外在形态的作用,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可以说是书籍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民族类图书的封面不仅要与内容相关,还要给人以美感,这就体现出了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书名,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书籍内容,这是书面设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所谓民族类书籍,是指主题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种类。其独特性在于它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要求在尊重少数民族、表达出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要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并且要做到具备一定的商业性价值。民族类图书封面设计要将这些功能都结合起来才算完整。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性从属于它的功能性,功能是第一位的,设计是以书籍为媒介来表达设计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设计这种艺术形式来激发书籍的商业性价值。设计为人,目的是为满足读者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设计是一种服务,对于服务来说,人性化则显得至关重要。图书封面的设计,既要反映该类图书的内容,又要体现少数民族特性。所以,在设计中,要熟练运用平面设计的技巧,将民族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平面设计中,达到书籍内容和精神的统一,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使封面效果达到最佳。
三、封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用于民族类书籍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这些缺陷影响了书籍的品质,也会对书籍的销售市场产生消极影响。首先,缺少民族视觉元素的图书标志识别性相对较低,不能鲜明地表现民族类图书的特色。这是很多民族类书籍封面存在的缺陷,不具代表性的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并不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其次,民族视觉元素的使用方法老套,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民族类书籍的封面中,虽然使用了少数民族特色元素,但是生搬硬套,没有内容和创新,仅仅是形式上的摘抄。创新是文化之源,创新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创新融合的运用才能设计出好的封面。再者,虽然封面运用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但是却使用了不恰当的应用,也会起到反效果,对读者产生误导。例如:错误地将一个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其他少数民族,或者是将汉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少数民族的图书封面上;以及错误地运用视觉元素类型,将历史类的视觉元素用于经济类书籍中等等。最后,民族文化图形元素使用繁杂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即使使用了少数民族元素也要把握好量的尺度。
四、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运用于封面设计中的建议
(一)正确地运用民族视觉元素
书籍封面的设计和任何艺术的创造都一样会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问题。从理论方面来看,设计形式为书籍内容而服务,因此书籍内容对设计形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从应用方面来说,实用是排在第一位的。设计师设计封面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外在形式来解释书籍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对书籍内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情感和创意,设计出艺术的作品。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协调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能张冠李戴。
(二)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民族视觉元素的创新与恰当
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设计者如果只注重视觉形式,则人们会逐渐感到麻木和无趣,只有那些新颖的、具有高度创新的视觉信号才能给人们以刺激,让人们产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并记住它们。而这些视觉信号,就是图形语言的表现。它们的设计和表现更需要独特的图式形式,而在表现形式的探寻和个性化创新则是设计师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三)体现少数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虽然运用现代设计手段设计出创新元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本具有艺术感的书籍,不仅要注重封面的视觉图形创意,更要注重整体的设计美感,这是在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中所缺少的,应该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例如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不同质感类型的纸张适合不同类别的书籍,纸张材料的不同也会导致图书风格的截然不同。不同质感的纸给予了设计者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方式。有些纸质粗糙、有些细腻、有些轻薄、有些厚重、有些坚硬、有些柔软,各种类型的纸质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不同类型的纸质呈现出不同的纹路和肌理,配上不同的质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见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要加入恰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同时也要在触觉、嗅觉等感官方面增添一丝独特的民族特色。
五、总结
剪纸的色彩表现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用色特征,用色简单大方,少而精,一般分为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都采用高纯度的色彩,彩色表现利用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呈现鲜明的对比效果,如红配绿,黄配紫等互补色彩的搭配,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装饰特色,鲜明而富有张力。当然剪纸艺人并不是片面追求强烈的对比,而是基于对比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秩序,就像民间色彩搭配口诀所述“光是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拖色少不了”,通过其他色彩使整幅作品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常采用的手法。民间剪纸的用色也带有象征寓意,单色剪纸最常见是红色,人们在节日、庆典时刻贴上具有喜庆、吉祥寓意的红色剪纸,赋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黄色象征权利、富贵、尊严、辉煌等;绿色象征生命、希望等等。剪纸艺术是一种艺术符号,它的内涵丰富,在造型、构图、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以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完整的构图和高纯度的色彩,形成一种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
二、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剪纸风格的表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拓展了电子书籍的语言表现和图像呈现方式,电子书籍设计也逐渐从技术型向创新型转变,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也不仅仅只实现基本的阅读功能而是兼具艺术性和美观性,目前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形式大多雷同缺乏艺术性,将中国民间艺术融入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是实现书籍艺术风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剪纸艺术形式借鉴并应用到现代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可以为版面艺术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从挖掘文化内涵的角度表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包括图形、文字、色彩和交互设计等,具体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表现具有剪纸艺术风格的电子书籍设计。
(一)图文设计。当下比较成熟的一种设计风格———水墨风格在书籍设计中有所表现,在图形的表现上根据设计主题并利用毛笔笔触特殊的表现出水墨渲染的意境,赋予现代电子书籍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墨的点线面造型元素通过设计形式表现出来,当然水墨风格的运用应具有形式美感并与根据不同设计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创意融合,因此对于剪纸艺术风格的电子书籍封面抓住剪纸造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更要体现电子书籍的剪纸风格,图形和文字的版式设计较为重要,版面中的图形与文字的形状以及在版面中如何安排,这些都需要关注阅读功能的清晰性和易读性,才不会导致读者的视觉疲劳。在选择带有剪纸风格的图形时,文字要根据图形的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编排,如采用剪纸的构图形式作为整个版面的背景,与文字相互穿插共同组成版面的形式主体。或者将剪纸形象化的造型形式作为一定的形状来限定书籍插图内容的表现,通过创造性的融合打破呆板的构图形式,使版式新颖,充满新意,整个版面的剪纸风格油然而生。当然现代的剪纸艺术也在与时俱进,例如获得华夏风韵剪纸展金奖的作品《街舞》展现了当代生活风貌,为中国传统剪纸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画面内涵更为丰富,将剪纸艺术内容上的创新赋予版面更为丰富的素材内涵,以适应现代设计表现要求。在字体的选择上需要配合剪纸风格选择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字体,与主题形式呼应。在字体段落的编排上依据图形的形状排列,也可以将文字图形化,将文字本身的形态看作图形的表现形式。当然这些都要考虑到书籍的阅读功能,不能盲目追求形式感。同时图形与文字的排版也可以根据剪纸艺术形象化的造型形式进行构成原理的组合,使版面形成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二)色彩设计。色彩是版式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体现设计风格起到一定的作用,电子书籍要呈现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在版式设计中可以选择剪纸艺术中常见的代表性色彩———高纯度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等。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剪纸艺术的色彩搭配上常用互补色,互补色以其强烈的对比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可以对其进行调和如加入其他的颜色使版面色彩统一起来,或者通过色彩面积的变化来调和互补色彩的强烈对比,也可以选用单色表现。单色剪纸有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法,一种是阳刻剪纸,一种是阴刻剪纸。现代剪纸大部分运用两者结合的方式,阳刻剪出轮廓,再用阴刻线作刻画,单色的运用可以结合剪纸这种特殊的表现技巧,打破单色的单调,与镂空的部分形成对比,产生美感。现代剪纸艺术的色彩与现代的色彩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可以根据书籍的读者群体需求设计剪纸色彩,可以用明快鲜艳的色彩表现儿童读物和时尚周刊等主题内容,可以用暖色或者高纯度的色彩表现诗歌或者散文类主题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剪纸在传统色彩上的创新运用色彩。
(三)交互设计。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的目的就是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使用户以最佳的方式获取信息[2]。在电子书籍的版面中不仅仅是一些静态的视觉元素,为了丰富版面的效果,在页面与页面的切换时或者鼠标在按钮上悬停时可以运用动画形式表现交互过程。如读者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拓展阅读,通过自主选择是否点击交互按钮,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读者不仅仅是阅读者也是参与者,在参与到交互体验的同时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便捷地将读后感出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交流心得体会。在交互设计中可以运用视觉元素如文字、图形和色彩,文字的编排和设计需要服从于主题内容,可以根据书籍的风格编排相应的文字风格,既表意又能传达情感;在交互设计中图形较为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它可以更为生动、直观地表现主题内容;色彩是交互设计中一个重要元素,在交互设计时通过色彩的心理搭配体现交互的功能性,从而满足用户的习惯性。在交互体验中借鉴剪纸的艺术特点,创造出具有剪纸艺术风格的动画效果,既呼应了版面设计中所呈现的统一的剪纸艺术风格,也打破了静态版面的单一表现形式。虽然剪纸呈现是静态的形式,但是可以借助剪纸艺术的符号语言去引导版面与版面之间内容传递,如巧妙运用民间剪纸中的阴阳剪法进行创意设计,将交互内容通过独特的剪纸技艺呈现出来,使整个电子书籍的版式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视觉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 :封面设计 文字 形式美 创新思维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封面设计是书籍的脸面及外衣,大多时候可以说是封面把书籍卖给了读者,因为好的封面就像招贴画一样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21世纪的书籍已经是一种文化商品,这就要求书籍设计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创新。一本书有再好的内容,但如果没有好的面貌──一个能使读者一见倾心的封面,也会被埋没在书架中,因此,书籍与读者见面首先就依赖于封面。读者对封面第一眼的感觉非常重要,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在封面这块有限的空间里,通过文字、图形、色彩以及材质把书籍内容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而文字要素是封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封面设计中的文字既有语言意义,同时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具备了最基本的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以此进行组合构成,作用于封面设计。因此,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以文字为主以图形为辅,特别是书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封面上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可以没有文字,文字在封面设计中应占有显著的位置。下文就文字要素在封面设计中的构成展开论述。
一、封面设计中文字的构图形式
设计封面文字内容要根据书籍内容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考虑。封面设计中以书名为主体,作者名称、出版社名称等文字为辅的构图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垂直构图书名文字垂直排列,常见垂直构图有居中垂直、上居中、下居中、居左、居右,或较长的书名以垂直错位的方式出现。垂直构图具有严肃、庄重、高尚、刚直的风格。
水平构图这是一种常用方法,一般有水平居中、水平居上、水平居左、水平居右。书名在中间让人感觉沉稳、古典、规矩,在书的上部令人感觉轻松、飘逸,居左靠近书口的一边有动感,有向外的张力,在下部让人感觉压抑、沉闷。水平构图给人以平静、安定、稳重的感觉。
倾斜构图人们常用倾斜方式表现动感,打破过于死板的画面,以静求动。书名文字的倾斜排列令画面活跃有生气,运用合理有助于强化书籍主题。
聚集构图书名文字聚集排列,能呈现一种安定的秩序感,并能增强视觉冲击力。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紧张密集的感觉,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封面设计中字体设计
封面设计中的字号选择因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书名一般选用较大的字号做到主题突出,而作者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可以作为线的概念用较小字号。封面中所运用的字体除了选择恰当的字体外,笔划也要清晰醒目,容易识别,具有可读性,不要选择不容易读懂的字体。随着时代潮流不断演变,字体也随之变迁,像大篆、小篆、钟鼎文现在只成为书法家的专用,广大读者对其认识很少;草书、行书、繁体字对现代大多数人来说,识别率也很低。对现代创意的字体,在运用时也要注意其识别性,不要只注意形式美感,而忽略了传递信息的功能性,否则会影响书籍与读者的交流及书籍在市场上的流通。封面设计中文字可选用多种形式的字体设计,如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等。利用书法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美术体则又可分为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两种,前者作为美术体的主流强调外形的规整,点画变化统一,后者具有变化丰富、个性突出、适应性强、富有装饰的特点。印刷体则利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丰富了表现力,弥补了个性不足的特点,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之,无论运用何种字体,都要与书籍内容和表现风格做到统一,字体首先作为造型元素而出现,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给予人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诉求力也会不尽相同。
三、封面设计中文字的形式美
书籍封面的字体既具有可阅读性功能,又具有装饰性功能。既然有装饰性功能,就具有它的形式美感。首先是每一个字的形式美感,除了选择或创造每一个字体外,还有对笔划点、横、竖、撇、捺局部地进行创意和设计,使文字图形化,从而使封面设计形成文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增加读者对文字的记忆。其次,文字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文字的排版、大小的对比、笔画粗细对比、疏密关系以及文字在空间上的运用。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要注意把握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在视觉感受中体验到美感。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决定文字排列的形式,调节节奏的强与弱,调节字体形式的点、线、面抽象形式的律动,使视觉不断有新的感受,并体现出书籍的总体风貌与特色。如果书籍封面有图形和文字配合,字体的处理就应考虑和图形的呼应关系,根据图形的大小,复杂与简单的程序处理字体的视觉强弱效果。文字设计与图形设计要有主有次,有强有弱,要做到层次分明,合理地运用封面有限的空间。
四、封面文字设计与设计师的创新思维
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与灵感是设计水平的一种体现,也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已呈现图文互动的趋势,先进的印刷技术提供了版面文字设计的可能性,文字设计也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同时对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立足书籍内容、品质定位、满足读者的视觉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师要打破传统思维设计模式,通过文字图形化或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表达对文字的多种感受,在不断创新中寻找多种可能性,找到书籍内容与封面文字所要表现的切入点,进而不断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拓展思路,开辟文字要素在封面设计中的新领域。
总之,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书籍装帧设计的应用形式、传播媒介、使用价值、服务对象、创作方法等有了更多层次的拓展,文字要素在封面设计中也将呈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图形语言对于书籍设计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书籍设计中的图形因素已成为读图时代传递文化信息的“超导体”。
书籍艺术与图形图像的结合源于书籍的产生。中国上古“结绳契刻”应算得上是最早的书,它以图形的形式传达原始的信息。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称:“古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图与书自有书以来息息相关。书籍与书籍艺术中的图形因素无疑成为读图时代与文字表达包融并进中传递文化与信息的“超导体”。
一、封面设计的图形与主题
封面设计中主题图形的编辑运用,重在“尽意”,即浓缩主题而“以象生意”。主题图形的运用,是设计师对图形的艺术性及社会性的综合认知,是对图形的理性的选择、提炼、编辑加工及研究探索的过程,能直接体现“翻译”书籍的主题思想。用在封面中的主题图形以插图和摄影作品最为常见。
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的封面设计,以近乎“形而上”的形态出现:佛光、祥云、日、月、天、地万物合一,混然天成。在图形被视觉感知的同时似可聆听到一种图像与宇宙的声音,这一“世界万物照应剧场”给读者以广博、深邃、具象与抽象、现实与神交集融汇之感,一种神秘的思维遐想和视觉愉悦。
斯洛文尼亚的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其所著的《图像时代》中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133229.coM”图形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体现在封面设计中还有利于书籍的国际交流、艺术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书籍的世界性版权贸易。
二、封面设计中的“设计图形”
设计图形是艺术性与科学技术性相结合的图形,与前面所提到的“自然图形”相对,亦称“人工图形”。主要包括具有象征意义和形式的创意图形、符号和纹饰等。设计图形具有强烈的文本性、艺术性、针对性和表现力,是设计师借用造型艺术的思维和联想,归纳、演绎,提取一般性中的特殊性“抽象”而获得的“有意味的形式”。从“书籍设计学”角度来看,设计图形对提高书籍的艺术品位、欣赏层面、阅读功能、收藏价值,都具有独特意义。
设计图形在封面上的应用还可解决对“书装”这一领域的模糊认识问题,当今的“封面设计”、“装帧设计”、“平面设计”等混乱称谓也反映了设计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三、纹饰、符号的运用
纹饰、符号可称为“纯粹艺术”形式,且东西方差别明显,各自特征鲜明。我国出版的典籍、文献、文学艺术类书籍,具有较高精神内涵的书籍,设计师可依类选择,合理运用。
中国的传统纹样大都出现于器物与服饰之上,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云纹、水纹、火纹等,或纯正质朴、神秘狞厉,或雍容大度、典雅秀丽,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设计语言。从传统器物、纹样、服饰中提取这些纹饰或根据某一因素演化、设计出的艺术语言,其装饰效果最能出神入化。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尤其是高品位书籍,很多都运用了纹饰装饰。巧妙、合理的运用,对烘托书籍的文化气氛,增强书籍的书卷之气,表达内容主题,以及弘扬民族艺术都有极大的帮助。
西方书籍是最早使用纹饰装饰的。中世纪时期的羊皮书,其插图分三种类型:一为首写字母装饰,二为框饰,三为插图,其中框饰部分多由纹饰组成。我国书籍设计的封面设计纹饰因素从“五四”开始,常规的封面形态也主要源于西方。从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作品系列《书影》中不难看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封面作品已开始采用纹饰装饰。
符号在书籍设计中也较为常用。“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对艺术作品设计创作以及作品识别、寓意、信息等功能和形式有重要意义,因为符号亦是一种语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严羽论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书籍设计的书脊与书口设计也是如此。
书脊又称书背或背封。中国传统书籍“包背装”具备书脊特征,传统线装书订口与锁线露于外面虽无书脊特征,却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书籍的艺术风格,传达了中国书籍文化的个性信息。今天的精装书、简装书为书脊设计提供了信息与设计平台。杉浦康平曾形象地把书脊比喻为封面与书底间相互关联的“意向箱”:从设计角度看,它连系了封面与封底的整体性;从表达信息的功能看,封面与封底的信息因素通过书脊一并表达。书籍竖立于书架上,给人第一印象、传达第一信息的便是书脊,可谓“方寸之地,包容万物”。
设计讲究的书脊立于书架之上,能够传递给读者多种信息。书脊设计选取的图形、饰纹及符号等设计语言的意义远在文字表达之外,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书脊已越来越受书籍设计师的重视。
医药学示意图的展示形式 触发读者探其究竟
期刊的封面可以展示很多信息,因此期刊封面上文字、图案、色彩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内容的协调,而且各期的图案、色彩既要相似又要有区别。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100多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封面,一直以端庄的设计风格和沉稳的底色呈现给读者。大多以清一色的刊名、年份和卷期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等要素及会标展示于封面。这固然可以突出这一系列期刊的科学严谨风格,但我们从创新的角度思考,认为设计风格尚有足够的创意拓展空间。因为,封面的美术设计,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色彩基调的确定与调谐,都应在视觉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涵,体现独特风格,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审美印象”的视觉冲击。
例如,2011年第33卷第10期《遗传》封面,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其独特的创意值得借鉴。除封面基本要素外,用一幅圈图——菌株YBT-020其中一个内生质粒pBMB28的示意图为封面图片,其上标明“‘微生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专刊”,这一极富吸引力的示意图激发读者迫切希望去探个究竟。其次,封面示意图连同目次页及内文的设计可谓一气呵成,目次页“综合信息”栏目标有“2011年第10期《遗传》封面说明”的标题和页码,封面说明中有与封面示意图相关联论著的导引内文“质粒克隆策略详见本期1141页戚军良、孙明等人的论文‘苏云金芽胞杆菌大质粒pBMB28的克隆”。读者被封面示意图一路导引到封面示意图说明页面直至相关论著页面,让读者享受到一种畅快淋漓的阅读快乐和收获,并由此掌握了本门学科的现状和动态,便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开展新的研究。
封面人物整体构思设计 达到“一语中的”效果
优秀医药卫生期刊在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情报信息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医药类权威期刊《首都医药》和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中国当代医药》等刊物,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优秀医学媒体。这类期刊的封面大多以单个封面人物头像或单位建筑物的外观展示为主,文字标注除封面基本要素和社标以外,基本上是在头像周围标注“封面人物:某某单位某某某”,所刊登的封面人物简介需在内文里方可查阅到;或有的在单位建筑物图片的左侧靠近订口处标注单位名称,或有的仅有建筑物图片,而无任何文字标注。若尝试设计时考虑封面人物简介和单位简介加上页码标注或相关人物之论著标题及相应的页码标注等文字,便具有了“一语中的”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
例如,2011年3月刊《糖尿病新世界》的封面创意设计突破大部分医药卫生期刊封面人物展示设计的套路,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比较到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除在订口中部标注封面人物单位、姓名外,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杨金奎教授头像下依次标注两行并列的醒目的文字:“封面人物”“尽心尽力——为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步!”。其次在封二的目次页:右上角上为杨教授生活照加页码标注,紧随其下的第一个“时讯热点”栏目的第一个标题便是本期封面人物专访标题和页码。这一系列编排设计,很显然打破常规的封面人物创新设计达到点题造势的良好阅读效果。
目次的展示形式 突出本期重点论著
期刊目次页需列出栏目名称、文章篇名、作者姓名及文章所在页码。期刊的版本记录也通常设在目次页上。这时,一般用目次页的2/3版面排目次,1/3版面排版本记录。也可以在目次页的上部分排目次,下部分排版本记录。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70-01
“符号”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符号是利用一定媒介来表现或指称某一事物,可以被大众所理解的事物,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更多人在喜爱阅读的同时对书籍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书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代表,是一种可感知符号的传递。
从上古人民的结绳记事到木板刻字再到图腾崇拜,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做记号,对社会信息的符号记录。任何东西只要在一定的活动背景下都可以被看做是符号,只要他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服务。设计者通过书籍的图形、字体设计来突出书籍本身文字特色的符号来起到文化的传播,给读者直接的符号信息来传达书籍的信息。读者正是通过设计者使用的这些符号的信息来直观的获得书籍的内容。
符号学的研究已经穿插于多个学科的研究中,符号包括三种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这三种类型的符号对书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本好的书籍设计不仅仅只局限于对文字符号的使用,还包括图形、字体的设计等等。
一、书籍装帧中的图像符号
我们对图像符号有直接的感知能力,图像符号的使用是一个将图形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是传达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人类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图腾崇拜,都是图像符号的历史演变,可见图像符号对人们的影响是最直观的。书籍装帧要求设计者是对书籍内容理解和内心感受的结合,所传达的信息也是对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研究和使用。
吕敬人是书籍设计的大师,2000年他为《梅兰芳全传》一书的设计使用了大量的图像符号。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使用了大师所扮演的经典的京剧形象,切口处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将书端起向下翻开是梅兰芳的生活照,向上打开是梅兰芳的舞台照。双面人物图像符号的使用准确的贴合了书籍的名称,在翻动时能看到梅兰芳一生的形象,精炼了书籍的内容。
二、书籍装帧中的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是指具备有一定指代功能的符号,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向功能。巴特尔延续了索绪尔对符号学基本原理的两分法,“能指”和“所指”是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书籍装帧能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效果,读者能一眼就从书籍的封面理解到书籍的内容,这就是书籍的“能指”。而“所指”则表明了书籍的指向性,书籍的指示符号不仅仅是个符号,而是能赋予书籍更多的含义。
《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的得意之作。在翻开《朱熹榜书千字文》时,遒劲、粗犷的字迹仿佛从纸上立起来,镶嵌入一个古老的石碑,似乎让人感觉到当年篆刻人手上的力度。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划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一格式又具个性。封函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合,构成了造型别致的书籍形态。木质结构和书法元素的运用,都是很好的中国符号。
具有中国的传统元素特色的指示符号能很好的传达信息,读者能在第一时间明白书籍设计的涵义和了解到书籍的内容。在书籍设计的表现中,使用的符号能体现出具象、抽象的风格,就很好的阐释了符号学中所指和能指的关系。这一对关系能阐述清楚能为设计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设计。
三、书籍设计中的象征符号
索绪尔强调了符号学是一门有规律可寻的学科。象征符号即是这样的一种符号,它与所指的对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是由长时间多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成,即社会习俗。
《小红人的故事》是一本讲记述作者近年来在民间采风、考察的深切感受以及作者创作剪纸小红人的故事。其设计曾获得第六届全国装帧金奖,设计者把中国设计元素与书中的乡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红色的主旋律蔓延至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函套到书蕊,从纸质到装订样式,从字体的选择至版式,以及封面上的剪纸小红人,无不浸染着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色彩。设计者把能象征中国特色的符号和书籍装帧相结合,更好
应书籍的内容,给读者直接的视觉信息,这就是一本书籍设计成功的地方。
我们身处符号的世界,我们的思维、语言和交际都离不开符号,设计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书籍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和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而面对复杂经济的变化,书籍设计正在经历符号化的影响。设计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符号元素进行结构和重组,从而准确的传达出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和符号学的紧密结合,能使设计更好的为阅读来服务,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也能更好的指导一本书籍的成功设计。
论文摘要: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巨著Moment in Peking的翻译版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流变,其中,张振玉译的《京华烟云》成为最具生命力的译本,也是广大读者追捧的对象。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该译本的商品化包装和影视作品的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市场推动作用。
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一部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小说Moment in Peking可以说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代表作,该小说也曾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由于该作享有“现代版《红楼梦》”的美誉,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习俗的内容,如婚嫁、丧葬、中医、宗教、诗歌及对联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从20世纪40年代起,国内外数位翻译家曾将该作译为中文,而其中台湾翻译家张振玉于1961年完成的《京华烟云》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文学翻译作品。从最早的台湾德华出版社到大陆的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再到现在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版本在不断地再版和出版商的包装中得以实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大部分读者心目中的首选版本。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该版本的特色及其胜过其他版本的传播因素。
一、 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包装。
第一,由陕西师范大学于2008年出版的译本在封面设计上两个特别之处。首先,封面上增加了更多的文字信息,如“文学大师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享现代版《红楼梦》之美誉”、“四度获诺贝尔文学提名之殊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补充文字信息在封面上的确增加了该译本的可看性。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如上评论都是针对林语堂的原著而非译作,尤其是四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是林语堂本人,并不是翻译者张振玉。那么对于这样的信息出现在一部译作的封面,出版商的用意非常明显,他们希望借用原著的盛名和原作者的巨大影响力来提高其在读者中的认知度并推动译作的传播。此外,该译本在封面上只出现了“林语堂著”的字样,并没有译者的名字。译者张振玉的名字被安排在了书的内页,所以读者很难一下子从封面上辨认出这本书是原著还是译作。由于众所周知,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双语作家,很多读者由于没有发现译者的名字,以致读完译作仍误以为这是一部中文小说。显然这样的策略极大地推动了该作品的关注度。至少这样的包装设计会留给读者一个印象,即该译本是原著的官方译本或为林语堂先生所推崇的译本。正是由于出版商的精心设计和包装使得《京华烟云》获得了优于其它译本的传播优势。
第二,该译作在目录编排上也有特别之处。在原著中,林语堂先生将小说分为上、中、下三部,并分别冠以标题。在书内,每部又分为数个章节,但只有章节排序并没有章节名称。大多翻译者延续了原著的安排,而张振玉在翻译时做出了特别添加。他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增添了章节标题。标题以对联的方式出现,工整、对仗、押韵。章节标题既方便了读者浏览书中主要内容,也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第一章标题“后花园富翁埋珠宝,北京城百姓避兵灾,”读者会自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哪个富翁在哪个花园埋了什么样的珠宝、这些珠宝的价值是多少、如果花园的主人为了躲避兵灾逃离北京,这些珠宝要怎样安置等等。该版本将章节标题分三页附以插图在目录中列出,不仅成为张振玉版本区别于其他版本最显著的特征,也成为读者追捧的重要因素。
二、影视作品改编的推动作用。
自从20世纪80年代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同名搬上银幕并创造收视奇迹起,将文学作品作为电影或电视剧的创作蓝本似乎成了一种流行趋势。金庸、琼瑶、张爱玲等等也相继成为观众们耳熟能详的作家,且很多电视观众转而成为这些作家的忠实读者。
观众第一次得以在电视上认识原著中的人物是在1987年。一部由台湾国立电视台拍摄的22集电视连续剧 “京华烟云”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剧中木兰的扮演者就是著名的演员赵雅芝,因为其惟妙惟肖的表演和非常接近于原著的气质,至今仍是读者心目中最完美的姚木兰。由于该剧制作于台湾,且张振玉本人就是台湾人,故观众将张振玉的版本视为电视剧改编的蓝本。由于该剧剧集有限,对原著的很多人物和情节作了适当删节,故很多不懂英文的读者因无法直接阅读林语堂先生的原著都转而阅读张振玉的中文译本。电视剧的热播不仅使得张振玉的译本《京华烟云》在台湾的热销,也最终促成了1987年底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获得此版权并让大陆读者第一次能够阅读该版本。
2005年,该作再一次被搬上了银幕。由大陆制作人投资、多位一线演员的加盟演出,该剧仍以“京华烟云”为名在中央一台播出。此时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版本《瞬息京华》已经面世,该版本一经问世就常常被学术界拿来和张振玉的版本进行比较。但是由于两次电视剧集的改编均是以“京华烟云”命名,且剧中的人物名字也皆与张振玉的译本翻译一致,故大部分电视观众仍会选择张振玉的译本以寻求和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做以对比。这两次电视作品的改编延续了《京华烟云》在市场中传播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正是出版商的成功包装和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得张振玉的译本《京华烟云》成为市场上最具号召力和生命力的版本。所以要想使得一部文学翻译作品获得广泛传播,不能忽略读者和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除了翻译者,出版商、编辑、大众媒介等都是传播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正荣. (1997). 传播学总论.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近百年来却落后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除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书籍设计概念的转变。把传统的“仅仅为图书做一个外包装”的概念转到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视之为一种立体的、整体的造型艺术上来,我国的图书装帧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着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版社的体制改革一步步深化,不同模式的设计工作室不断出现。以上种种设计思想,也逐渐被我国的书籍设计者们所接受。具体地讲,封面和护封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有着保护和宣传书籍的作用;而插图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造型艺术,是为了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版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字体、纸张、印刷和装订的相互配合、合理运用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装帧艺术作品。
在今天,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极大地触动了出版业的改革。出版业掀起了数字化的转型风潮。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展纸媒出版向多媒体出版转型,即“互联网+”模式的出版数字化建设。这正是与出版业紧密相关的平面设计行业最需要关注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如何适应出版业的转型,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的平面设计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转型后的新型媒介和媒体的传播,这是涉及到如何改进设计专业教学方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出版业;转型;平面设计;教育;互联网+
出版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一直旺盛,尤其是平面设计方向。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更是与出版、传媒等企业息息相关。对出版业的关注与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招聘工作中找到与企业的对接方式,同时帮助出版企业尽快发现学生的闪光优势。所以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出版社发展的人才,是对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任务的一大挑战。
一、出版业中新媒体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在出版业中,出版介质、经营角色、运作模式等等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数字阅读的需求跟随着Ipad、Kindle等电子设备的大面积普及,成几何倍数迅猛增长。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出版行业只有抓住发展技术,顺应新的时代技术,推进数字化与新媒体,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传统出版企业的劣势在于生产周期长,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受物流制约,传播数量受预算制约,出版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等。受到数字技术冲击后的出版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量引入了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将现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技术加入其中,使得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迅速传播与推广。这也是现在最为主流的信息传递模式。出版业紧紧抓住新媒体的这一特点,结合当下多种数据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使得原来只能承载于二维纸面的娱乐信息、新闻信息和视觉体验等一系列数据服务立体起来。多元化媒体形式的加入为出版业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加速了出版业的改革,促使出版业迅速发展。
二、新型出版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
如何适应新媒体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出版企业呢?平面设计在出版业中一直被大量需求,主要应用于美术编辑等岗位。广义上的美编是指在出版过程中以出版产品为对象的全部装帧艺术活动,以及从事这种活动的编辑人员。在传统出版业中,美编主要服务于版面设计、封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随着出版业的改革,美编的工作内容和身份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市场的变化也促使企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变化。平面设计从色彩、构图、文字、字体等扩展到动态效果甚至声、光、电、影元素的运用等等。通过各种手段将图书的形式多样化,传播途径丰富化,迅速抓住消费者的视线,以此激发购买的欲望。手机等平板电子产品的阅读功能就是出版业中的平面设计最应该关注的产品推广方向。新的出版形式促使平面设计在专业技术上发生改变,也推动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先要去了解电子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常规的屏幕尺寸、导航页尺寸、页边距等细节问题,日常去关注手机端的设计,形成自己的灵感库,找出时下优秀的作品,分析作品的设计逻辑,这也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好的平面设计网站也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灵感,所以在教学中对优秀平面作品的收集和讲解非常重要。除了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设计思路上也需要变改变。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上不断延伸,对教学内容要进一步拓展。传统出版业的美编仅仅强调形象和形式设计,而新的“互联网+”时代的美编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新技术,特别是各种电脑、手机技术的融合。新科技成为平面设计的必修课。只有了解这些设备技术才能将设计很好地融合进去,否则设计出的产品就会与当下脱节,也很难满足新型出版的需求。所以教学中在强调设计中的精准和细节之外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宽展学生的知识外沿,启发学生善于“跨界”和“混搭”的能力。
三、结语
电子阅读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必然导致纸质媒介的衰落,因此探索新型的出版形式是出版行业在逆境中生存的必要路径。传统中求新,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出版衍生品和数字版权读物等,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与时代同步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行业也必须跟随趋势调整设计思路。作为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仅仅按照传统的、简单的设计教学方案灌输给学生最基本的设计技术和技能远远不够,应该积极应对快速发展的现实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扩充学生的知识,特别是跨界知识和互联网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
当学生充分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在获得平面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丰富自我,扩宽自己的视野,更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新生事物。这样的训练才能够使得设计与新型出版业相互呼应,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同步,满足现在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期待。此外,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去企业或机构锻炼充电。教师的知识面决定了学生能够得到的知识,如果教师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够和现在社会形势接轨,就很难教学,也很难科学地引导和带领学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新的求职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莉.“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业务创新,“互联网+编辑”研讨会论文.
[2]史学卿.新媒体影响下的平面设计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9.20.
[3]王紫薇.出版改制的背景下图书美编转型探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06.30.
[4]单浩.浅析新媒体与广告设计.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新媒体与信息传播,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