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0:44
导语:在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生涯;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5-01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等围绕就业难的话题愈来愈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探知到:目前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很大,有较严重的过剩现象;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且后者是内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故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一个问题。
一、素质、职业素质
(一)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先天自然条件(如身体状况,性格向性等)。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加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如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60万人,可见应届毕业生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且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而直接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低下,以下将围绕三个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一)职业目标定位不科学。
职业目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它是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行为活动的风向标。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具有以下特征:职业目标期望值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目标设定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设定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此外,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有很多大的关系。
(三)对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当前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其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帮助和引导。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和社会接班人的重要文化根据地,更需要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
(一)首先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扩大对职业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比重高校要以发展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的综合课程思路为指导思路,要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实践性教学当中,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是当代的扩大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学习和认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引导企业文化进课堂,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认知是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
以高校扶持为支撑,大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职场挑战和突破内心的恐惧,积极的调动自身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实现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兼职和见习等是锻炼职业素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素质的良好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机会,不要怕丢面子,端正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2、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活动等,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水平。不管是否和本专业相关,大学生都要把握机遇和勇敢面对挑战,不要有心理抵触和胆怯。
3、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大学生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榜样学习,严格规范自身职业道德和加强职业修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2.
[2]陈志和.试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手段[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2005.
[3]郑传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4]教育部.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07.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个世外桃源、天外净土,然而就在这一方圣土之内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目前困扰着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辩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样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等,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性: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间;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光环效应,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经历,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评价会有偏高的可能;4、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当他们被个体调用来进行社会行为判断时,当事者便会表现出明显的苛求现象或理想化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且此年龄段是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内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
1、 理想与现实方面。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 自尊与自卑方面。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
3、 动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丰富多彩的
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却黯淡无光,他们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
4、 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相当多同学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有危机感,但真正学起来仍然没劲。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差了。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5、 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6、 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趋向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致使他们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识的匮乏,他们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梦、性冲动后产生罪错感,少数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中的情感纠葛,或失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轻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8、 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因此他们对因考试失败、交友受挫、失恋、择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情绪体验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
9、 择业心理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他们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诸如:择业恐惧心态,表现在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面对“自主择业”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盲目攀比心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心态,表现在对职业和单位的选择上过分功利化和经济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失衡,如择业中的自卑、嫉妒、焦虑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普遍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且该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1、坦然面对
出现了心理问题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如“惊弓之鸟”,担心焦虑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实心理健康也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坦然面对。
2、别急于“自我诊断”,也别讳疾忌医。
心理健康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复杂,切勿盲目的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而急于对号入座。弄清问题虽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成长中的困扰或矛盾”,不必杞人忧天,而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并与同学、朋友、老师或者家长沟通。
3、转移注意力,调整生活规律。
心理问题往往是越关注便越觉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问题不放,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调整生活规律,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自己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专业导论课是一门导论性质课程,是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专业背景和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关系、基本专业知识、专业延伸及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科的对接关系等,以及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1.导论一,第一讲:绪言(2学时)。以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产生和增进对本专业的兴趣,并以渐进式深入理解本专业的内涵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关于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简介、历史沿革、国内外发展现状、前景;关于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问题讨论与解答。请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Whattobe?Whattodo?如何使自己变聪明?“天道酬勤”。2.第二讲:火炸药科学技术(一)火炸药科学基础及新发展(2学时)。介绍火炸药科学技术的基本专业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国内外现状及新发展、发展趋势以及火炸药的应用技术,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并指出相关内容对应的专业课程及基础理论课程,提高同学们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重视程度。问题:什么是含能材料?含能材料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按用途,含能材料怎样分类?其能量释放特点和做功形式各是怎样的?谈谈你对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的认识。你计划怎样去学好本专业?你有怎样的专业设想?请问同学们:你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和办法去解决自己在专业上遇到的困惑以及大学期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3.第三讲:火炸药科学技术(二)火炸药的安全与环保技术(2学时)。介绍火炸药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火炸药的安全与环保技术、方法。4.第四讲:应对就业我们的成长规划———与四年级学长的对谈(2学时)。以毕业班毕业、就业为契机,邀请各年级同学以专业、就业、成长为主题,与特能大一同学开展交流,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设计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对学习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各种能力及自信、诚信、勤奋等素质进行有规划、有实施方案的自我培养和自我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个人记录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份档案。5.导论2,第一讲:烟火技术(一)烟火技术基础及新发展(2学时)。介绍烟火技术的基本专业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国内外现状及新发展、发展趋势,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并指出相关内容对应的专业课程及基础理论课程,提高同学们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重视程度。6.第二讲:烟火技术(二)火工烟火安全技术(2学时)。介绍火工烟火安全技术的基本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火工烟火安全技术和方法。7.第三讲:论我们的专业———论文写作与讨论(2学时)。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方向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和假期社会实践调研,并进行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论文作品和专题进行点评并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热情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讨论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类讲座包括专业学术讲座、科学讲座、人文社科类讲座等。8.第四讲:兴趣、专业兴趣与我们的专业成长(职业生涯)规划(2学时)。就此专题,邀请学院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毕业班级在专业和就业方面的典型,和同学们展开热烈地讨论,并使同学们实际行动起来,建立规划并实施。
二、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大一学生的学情,在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讲述、主题调研报告、学研小组、专业论坛、专家讲座、开放专业实验等。首先,在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上,学生会非常期待一场系统的、宽博的、具体的专业相关内容介绍,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地讲述专业相关内容是专业导论极其重要的第一堂课。在讲述中引用实例,加入调查性的提问引起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思考某些问题。另外,专家讲座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有专长、有成就的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被认可度,会带来一种榜样的力量。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和问题,在讲述了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调研,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及沟通的能力。就这一环节,始终围绕一个“导”字,设计了专业论坛、专业主题调研、小组报告、学研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专业相关主题调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多种途径去解疑释惑,促使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实践表明,这些在大一时就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后来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比赛中都表现出了优势。按照课程教学要求,专业导论课中必须开设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鼓励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之,逐步成长。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还需要在之后的每一学期进行督导。
三、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考核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对社会期望值和自身期望值过高而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工作疲劳和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中的挫折感加剧,从而导致一种力不从心的高度精神疲劳状态.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丧失.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心理
害怕参与竞争,排斥办公场所,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长期处在一种沮丧的状态,在逆境下容易焦虑、急躁;对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和任务产生反感和厌倦,对业务指标不重视,更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疲惫,对工作中那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2.职业倦怠生理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低下,行动迟缓.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将工作看成是枯燥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经常感觉焦虑和烦恼等.
3.职业倦怠的行为
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常采用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单位的怨气有时会发泄到自己的家人身上.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氛围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浮躁之风盛行,高校也受到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指标是重点学科数目、科研项目数目、科研论文数目和科研奖励数目等,这就迫使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鼓励教师申请课题.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数目在急剧增加,但论文质量却是明显下降,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这些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结果.在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能为教师带来更多的名和利,而潜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而且学校不重视.普通大学老师的待遇并不高,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从事工作后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感.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极易产生职业懈怠情绪.
2.学校政策的导向作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加大了在科研方面的政策改革,学校的科研项目数目逐步创出新高.但是随着教师聘任、考核工作管理办法中对科研工作量方面要求的增加,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特别注重科研工作.于是一些新加入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片面追求科学研究工作,而忽视了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而在教学任务较重,科研要求又较高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而感不到满足,这也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绪.
3.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反馈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从而感到很茫然.此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自我约束力差,当前的社会氛围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某些大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了奋斗无用论,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抄袭作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急功近利,心态也更加浮躁.
4.教师个人工作的疲于应付
在工科院校中,很多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课的教师,一年要完成至少50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工作任务重,难免产生紧张和厌倦情绪,教师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对待教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教学价值也不能充分肯定.一些教师知识透支,疲于应付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补充新鲜血液.
三、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要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必须通过全社会、学校、大学生和教师个人等全体努力才能实现.下面按照因素的重要性分别提出具体的策略.
1.教师个人的努力
高校教师应客观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积极进行心理调控,努力放松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给自己施加正能量的心理暗示,克服平庸,消除嫉妒心理,变压力为动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获得成就感能缓解职业倦怠.
2.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成才的需要,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与前沿知识贴近,要同未来岗位需要靠近.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如果所学的知识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励志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
3.学校政策的导向
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缓解了职业倦怠, 教师才能
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一、主要工作成果
加强全院共青团系统工作内涵建设,1.抓常规。促进工作规范化。年团委荣获“省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
不时拓展共青团工作内容,2.抓创新。改革工作形式。
如: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提高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为目的与祖国共发展”主题团日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践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消费观和职业定位为目的新生你准备好了吗”主题大讨论等。
如廉政短信比赛、与反腐败”主题团课(班会)学唱廉政歌曲、廉政与诚信”主题板报评比等系列活动。4.积极承办“廉政文化进校园”相关活动。
为学生生长成才搭建更宽的舞台。年团委指导团学会组织了第二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第四届足球联赛、第五届篮球联赛、第六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七届辩论赛、迎新生文艺汇演,五月的风”淮安市名家朗诵专场、金秋赞歌”美食节专场演出及6场“大家唱、大家跳、大家乐”月末文艺扮演等。
共有25名同学获奖。12月组织1000余同学参加了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大赛。6.组织培训参与省市各项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省第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市第二届电脑网络大赛等。
暑期以科技服务、支教扫盲、社会调查、企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平时的四进社区”工作格局。7.规范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寒假以一年级教育资源调查、二年级招聘会求职体验为主题。
为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搭建平台;例会中的汇报和点评制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8.做好团学会指导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学生干部中成立理论学习小组。
树典型工作。全年共推优610名,9.做好“推优”荐先。共有3个集体和14名个人受到省市惩处。
二、个人锻炼与进步
顺利结业,1.月日—月日在省委党校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参与学习。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党性得到深刻锻炼。
取得硕士学位。并在核心期刊上公开2篇。2.6月经过努力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送审、答辩。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有效途径
就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的国家大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之首,据我国教育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6倍,从115万增加到630万,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大学的扩招随之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情况,毕业求职前做好相应准备,已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积极探索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理性择业,实现就业、职业和谐发展,提高就业质量,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核心,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近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凸显“择业难”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与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定位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期望是毕业即能上岗、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人在从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中,对所带1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从入学到毕业就业,发现约60%的高职毕业生所谓的“就业难”,实为“择业难”。即学生找一个工作不难,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却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部分学生在大三临近毕业找工作时,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由于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缺少方向,出现不能理性择业或盲目就业现象,进而造成就业难和频繁跳槽情况发生。
二、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理性择业的基础
不能客观、理性的认识自我,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造成高职学生择业迷茫的主要原因。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通过职业测试和评估,理性、科学的分析自己,确定自己的职业气质和职业兴趣,进而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路线和行动规划。包括学生未来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分析过程和职业训练实践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该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性
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辅导员多具有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身份,既是就业指导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伴随他们度过整个大学时光。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各个阶段的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辅导员管理日常工作中,在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大一学年侧重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一学年是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科学认知自我方法,发现自身潜能和优势;并通过小组讨论、自我测试、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目标进行方向定位。 转贴于
1、利用大学新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培养对专业的认同感
对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的规划,生涯发展大师萨珀(Super)提出了著名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终生发展角度出发,把整个人生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立业与发展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处于各个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这一块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是一个空白,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专业选择一般来自父母或师长的建议,加上高考的竞争激烈,大学新生入读专业会与填报专业有所出入,在高职院校考生被专业调剂的比例更高。这些原因造成了新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和失落,影响到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大学新生的可塑性大,通过引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及职业的认同感。
2、利用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引导学生根据内外环境,找寻自己的职业锚
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生涯规划时另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因素包括天资和能力、工作动机和需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职业锚对职业选择既有重要影响。
(二)大二学年着重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大二学年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着重对学生能力进行定向拓展,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深入企业,了解社会,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生活,使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出自己的差距,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这一时期里,辅导员要配合学校、专业课老师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理念教育等,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要根据每名同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三)大三学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大三学年是高职学生的毕业年度,在这一年,学生要完成实习、择业、就业等多项关键项选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这一时期辅导员工作要加强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有关就业政策和法规,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调整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使学生学会收集就业信息、简历制作,掌握面试技巧,熟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程序和内容,懂得常见的劳动争议解决办法,增强劳动法规、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大学生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概括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深入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为建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提出进一步加强价值观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对策建议,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它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也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并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原本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因此,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教育,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1.1从消极依赖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问一直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无论在职业选择还是职业活动中,都带有某种依赖性,普遍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已自觉地将就业和自己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职业成为个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和传统的“等”、“靠”、“要”依赖型职业价值观不同,这种新型的职业价值观容纳了更多积极主动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价值观。
1.2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性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开始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而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学生择业时更多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必要的社会价值。
1.3职业价值取向矛盾化、复杂化
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其职业选择倾向常常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与求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存在着很多困惑。比如在职业价值上,希望从事的职业既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又能满足个人的切身利益。实际就业时,则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勇气,不愿承担风险;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接受基层的锻炼。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仍趋于“非风险化”。
1.4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多样化
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追求自我实现,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将择业的价值定位于金钱、地位等方面,一味向往环境好、待遇高、“有很好发展前途”的单位。很多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另有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基层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此外,随着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2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成因分析
2.1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是根本原因
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大学生的成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自主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都在明显增强。但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利益和功利性价值的最大追求,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反映得尤为突出。比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性特点会容易使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日趋淡薄;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出现“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2.2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是深层原因
社会文化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思潮促进了大学生务实进取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潮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个性张扬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由于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深度的理性思考,在这种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也就成为必然。
2.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滞后是直接原因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重视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而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相对薄弱。部分大学生没有适时转变观念,仍固守着传统的“精英”岗位职业价值观,择业时报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另外,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思想保守、僵化,对子女期望过高,他们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的选择。
2.4就业体制的不完善是潜在原因
我国二元社会的特征明显,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问存在着许多差别。比如,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这样,大学生首先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选。另外,国有非国有部门的差别,如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以及我国特有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3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因而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从思想和现实中解决就业问题。
3.1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两课”的主阵地作用。高校“两课”涉及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及法律素质等主要思想内容,要进一步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及自立自强等精神,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人生理想,培养更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3.2加强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政府政策措施的制约影响,因此必须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节和刺激功能。例如,加快有关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减轻不合理的制度约束,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合理流动;对自愿到国家急需岗位工作的大学生给以相应的政策鼓励;进一步完善对自主创业大学生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引导鼓励其积极创业。
3.3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坚持服务学生的宗旨,构建符合新形势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专门为学生就业服务。
一是完善全程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进行学习和讲授。低年级着重理论知识、就业理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年级着重政策的宣传讲解与心理指导、择业技能指导以及就业信息的收集、、毕业生信息的上传等实践指导。
二是拓宽就业指导的范围,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知名经理等作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顾问,通过他们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社会职业的特点,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就业自信心。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主要是通过举办“人才讲座”、“法律讲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等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
三是开发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式的就业指导新体系。通过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建立起政府、企业和校园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见习或顶岗实习,这不仅是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更是了解企业文化、团队精神以及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是做好毕业生推介及调研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推介毕业生,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加强社会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工作。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了解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并将其所反馈的信息,作为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和社会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家庭、社会、学校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及大学生在学业、经济、社会方面诚信现状三个方面,选用了三个维度共21个指标,各项分析数据分值满分为5分;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有效率为95.37%。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但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诚信缺失状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诚信,但完全诚信在学校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这可能与我校诚信宣传力度不够或诚信教育缺乏创新有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水平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整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但不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诚信状况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最好,其次是二年级学生,而三、四年级学生状况较差;学生党员诚信状况明显好于非党员学生;各专业学生诚信状况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和社会诚信上。
1、学业诚信现状。我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总体的学业诚信水平较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对学业诚信几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学生在学业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上课、考试和写论文三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稿多投,其次分别为旷课、迟到、早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翻译外文作为自己论文,论文抄袭,论文署名虚假,替考或找人代考。
2、经济诚信现状。我校大学生经诚信得分均值为4.01分,在优秀水平以上,总体上经济诚信水平很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得出了关于经济诚信的差异性分析,并对能够反映经济诚信的7个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学生在经济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是拖欠学费,其他问题依次为拾金据为己有、拖欠班费、为申报贫困生而虚报家庭情况、逃票、拖欠或避缴助学贷款及借钱不还。
3、社会诚信现状。社会诚信是学生诚信最重要的体现,是其今后踏入社会后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诚信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学业诚信和经济诚信。对社会诚信维度的6个指标分别进行纵向计算平均数,得到各指标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求职材料注水、入党动机不纯、毁约、不守时、食言及翻看他人信件。其中问题最严重的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涉及就业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应在就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学生出现各种诚信问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传统的信守道德理想化远大于实际,且仅局限于亲人、朋友间而不适用于其他社会成员;其次是社会形态失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秩序混乱、政治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滋生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再次是学校在信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信用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只看成绩好坏不重人格培养,只提出高标准而不能以身作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虚拟网络的失控也是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以下是大学生诚信问题具体表现的成因分析。
2、论文抄袭。论文抄袭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理所当然地附庸了这股趋势,但是其思想根源仍在于学生自身对待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形成谨慎的研究思维。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学校论文审查不严及指导教师不负责任有空可钻,这说明高校论文监督管理和诚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滞后也是大学生论文抄袭问题的成因。
3、欠缴学费。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应在每学年向学校缴纳数千元不等的学费。近年来拖欠学费问题已成为了大学生经济诚信中最严重的问题,虽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催缴学费,但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按时缴费。拖欠学费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学期初从家长手中拿到数额巨大的学费后难以自控,任意挥霍,导致拖欠学费的发生;二是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申请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批准,学费没有及时缴纳;三是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恶意拖欠。
4、拖欠助学贷款。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又未建立健全,部分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钻国家的空子,到期还贷不积极,还贷率低,甚至有的学生恶意拖欠。为此,很多银行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影响银行放贷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毕业生由于跳槽频繁,逾期还贷更如家常便饭。客观来看目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难以及时偿付银行贷款,但半数以上的学生心态上存在问题,缺乏诚信、不懂得感恩是造成拖欠助学贷款情况频频发生的根源。
5、就业诚信缺失。违约在大学生社会行为中是最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不诚信行为。调查显示除少数学生因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外,四分之三以上学生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作而毁约。不讲诚信的低成本使学生不关心诚信,讲诚信的低利润又使学生不屑于诚信,最终导致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学生职业道德和契约意识的缺失也同学校对毕业生教育和考核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三、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如能在校园内积淀、传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种文化强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给不愿按照这种方式行事的学生施加无形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将诚信教育的重要内涵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中,召开诚信评议讨论会,举办诚信专题讲座,尝试无人监考活动,开展诚信签名活动,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诚信文化构建和学风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
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1、以两课为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两课教师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传统美德,借助历史例证诚信在古今中外的普遍价值和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推进情景教学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从而加深诚信教育的实效;同时保证在课堂讲授、巩固练习、作业批改、课外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中都随时随地贯彻诚信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及成功企业家校友做专题讲座,向毕业生讲授成才与做人的关系,带领学生切身感受讲求诚信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情感。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很大程度上与其自小生活环境有关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感恩之心化作严格规范自身言行、遵守承诺的信念。
(三)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的遵守情况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诚信风险,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关注自己的形象。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实施教育的动态管理。根据大学生的信用情况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形成并完善一个有效的记录机制。记录内容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及综合鉴定、学习成绩、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以便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关键词 中医药大学生 职业意识 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CM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wareness Features
YUE Hui[1], YUE Chun[2]
([1]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75;
[2] Jilin Panshi Niuxin Central School, Panshi, Jilin 132315)
Abstract Career awareness is a mental process with the arrival of a job and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growth and formation. Career awareness vastly different people, the same person's career awareness will change with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moving in a static, there will be a stable development trend factors, career awareness of stud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lso showing some common features. Through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career awareness, facilit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master the status quo, and made targeted education.
Key words TCM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wareness; status
为了解中医药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情况,我们进行了职业意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36份,其中有效问卷67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2%,问卷的有效率为91.7%。其中各年级所占比例分别为大一23.70%,大二22.67%,大三23.41%,大四24.30%,大五5.93%;男女生比例分别为男生29.48%,女生70.52%;生源地比重分别为大城市16.74%,中等城市28.15%,县城或小城镇25.78%,农村29.33%。经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中医药大学生职业意识有如下特点。
1 自我认知清晰
自我认知伴随着人的成长,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里与职业相关的如个人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理想,能力、知识、技术等。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能否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否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认知水平不仅能影响大学生学业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影响到大学生职业目标确立的科学合理与否,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决定性作用。
研究发现,中医药学生的自我认知是较清晰的。他们多数年龄上已是成人,又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心理和生理均已成熟,有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判断也达到一定程度。从调查数据来看,对自己适合于什么职业的认识达到一般了解以上的比率为88%,有12%的学生是不清楚的状态。而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包含大一到大五的学生,其中仅大一学生的比率就达到23.70%,所以随着年级的增长,阅历和社会见闻的增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将会更深刻,对自己适合的职业也将更明了。
2 职业自信心高
自信是健康人格的内在组成要素,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不管是哪一个领域,自信都是无比重要的。在《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对策》研究中,心理学专家对青年心理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现在的孩子内心很自信,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们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健康、性格、学习等方面的满意程度都比较高。
我们的调查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学生对自身的认可程度很高,大学生对自己胜任未来工作的肯定回答比率高达68.74%,持否定态度的仅占9.33%。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我发展和自身力量都有充分的估计,在许多方面都能接受自己、赞许自己、肯定自己,这种成功者的心态对成长很重要,是良好职业意识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3 职业忧患意识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需求,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给众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毕业生虽然在专业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这也只是针对中医药行业而言,当中医药行业就业机会逐渐饱和时,其给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就更为严峻了。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他们虽衣食无忧,但在就业、职业发展问题上却是压力山大,承(下转第239页)(上接第199页)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导致他们过早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之中,忧患意识很强烈,入学开始就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做着各种职业准备。
调查显示,“对未来就业和前途”持“不很乐观”态度的达46.07%;在“当前中医药职业的就业形势”的认知中,“认为就业形势不太好”、“很严峻”的人数分别所占比例分别为29.04%、24.74%。这些数据都说明很多学生处在高度紧张的就业压力之下,当然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和心理健康。
4 追求个人价值,期望自我实现
当代大学生注重个性,拥有较为丰富系统的知识技能,胸怀理想抱负,希望有机会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以突出的职业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为28.74% ;其次,希望“出人头地,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占25.48% 。在关于“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发展前途、晋升机会”,所占比例为34.81%;在“好职业的标准”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有个人成就感”,占47.70%。调查结果反映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大学生的一个主导需要,对待职业更重视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5 职业认可度高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带来了中医药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医药大学生对此也充分肯定,多数学生为从事中医药事业而自豪。调查显示,对于今后是否愿意当中医药工作者,很愿意与愿意的人数分别为37.04%、51.41%;在“社会对中医药职业的看法”调查中,认为接受认同的人所占比例最高,为45.04%,持有尊敬向往态度所占比例排在第二位,为32.44%。心理学研究得出人们普遍有一种投射心理,通俗讲即认为他人会有什么想法,通常反映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问题的结论相仿,说明了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职业是比较认同的。这种肯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学业目标的实现,也是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形成职业满意度、职业成就感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文章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调查和培养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参考文献
[1] 胡治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11(8).总第2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