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博士统计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0:45

导语:在博士统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博士统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优博;计量分析;洛特卡分布;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9207

一、引言

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论文)的评选工作,已纳入教育部《面向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一项启动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鼓励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对博士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激励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培养和激励创新精神,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1]。

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经过推荐、初选和复评后产生。参评论文由学位授予单位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推荐;省级学位委员会对推荐学位论文进行初选。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组织对初选出的论文进行复评,复评工作包括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会审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承担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工作。

二、历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数据统计分析

自1999年首次进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至2011年共进行了13次,共评选出中国156个高校/科研单位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 279篇,提名论文1 902篇,如表1所示[2]。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中的说明,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评选工作进行13年来,评选结果平均为每年98.4篇,说明评选工作符合“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2010年全国毕业博士生4.90万人,评选出9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仅占总数的0.2%。在评选第一年1999年,参评论文基数仅为8 957篇,评选出的100篇优秀论文占总数的1.1%。可见,虽然随着国家博士生的逐渐扩招,每年的博士毕业论文数量急剧增加,201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达到6.38万人,然而,论文评选依然不超过100篇,使得获评难度急剧增大,获评几率大幅降低。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初衷在于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然而可以预见,未来每年的参评论文基数将大幅上升,获评论文将低于总数的0.2%,显然这将大大降低参评博士生的热情,无法起到鼓励人才的作用。因此,建议能够随着博士生毕业人数的增长,将获奖论文的数量控制在1%左右,保持与评选初年持平的水平。

三、历年获奖论文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一)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评单位包括全国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单位,即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部委所属科研院所等。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7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316个。至2011年,1 279篇获奖论文共来自156个高校/科研单位,对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获奖论文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影响效果。获奖总数排在前十位的单位如表2所示。

中国科学院共有44个下属科研院所获评优博论文,总数达18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14.39%,并且相比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获奖总数都在2倍左右。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因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规模庞大,2011年共有4 832人获得博士学位,相比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评选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拥有320余位两院院士、4 200余名博士生导师,其以研究所为基础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一流科研实践条件,为培养优秀博士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排名前十位的单位中,除中国科学院外,全部

是国家“985工程”一期大学。这一方面说明“985工程”一期建设高校都是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985工程”大学依托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为国家高精尖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56个学位授予单位中,包含了 39个“985工程”高校(共39所),和89个“211工程”高校(共113所),也就是说,包括了全部“985工程”高校以及78.76%的“211工程”高校,39所“985工程”高校共产出优博论文768篇,加上中国科学院的184篇,这40所高校/科研单位共产出952篇优博论文,相当于25.64%的学位授予单位产出了74.43%,大致符合“二八率”的分布,说明中国优秀博士生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由“985工程”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的核心群体。

(二)学位授予单位的洛特卡分布统计

(四)各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相关性分析

将历年获奖论文的数据,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统计,统计出各一级学科获奖论文的总篇数,以及其中指导老师是学位评议组成员的文章数量。同样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选择Pearson(皮尔生)函数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为0.836,大于0.8,说明各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同样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将其中指导教师是学位评议组成员的文章数量与总篇数进行比重分析,按照所占比重降序排列,比重大于等于50%的学科如表6所示。

在85个获得优博论文的一级学科中,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相关性平均为32.74%,也就是说,对于所有一级学科而言,将近1/3的获奖论文来自评议组成员指导的博士。并且,超过50%的一级学科有20个,有4个一级学科相关性达到100%,分别为公共管理、军制学、社会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相比按照学科门类统计得到的相关性,以一级学科进行分类统计得到的相关性更加明显。显示出一些学科获奖论文成果高度集中在评议组成员指导的博士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学科门类或者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都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博士培养的学科发展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对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占获奖论文导师比重超过50%的一级学科,杰出的研究人员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形成了该领域的核心团体。然而,指导教师与评议组成员的高度相关性也反映出优势资源的高度集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发展氛围。另一方面,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结果已经普遍作为高校对博士生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那么如果能够建立更加有效的评选机制,避免指导教师与评议组成员高度的相关性,将能够大大增强评选的信度。

六、结论与思考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初衷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体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然而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结果,反映出中国学科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值得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项目简介[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257695.shtml.

[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 [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61.

[4]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人才――曹雪涛[EB/OL].[2012-05-22]. http:///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415843674246.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

QIU Junping, ZHAO Yuehua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Abstract:

第2篇

相似段落一字不差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博士学位论文显示,编号“TP242.2”的王洪瑞博士论文《液压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第七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编号“TP273”的吴健珍硕士学位论文《6-DOF并联机器人非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第三四章相关内容高度相似。

据记者统计,王洪瑞博士论文正文共123页,第七章共六节(第92-121页),版面字数约2.9万字,除了部分小标题、“7·1”节结尾一段约270字、“7·2”节约300字、“7·6”节小结约120字和结论约1000字没有在吴健珍论文中出现,该章超过90%的内容(约2.7万字)与吴健珍论文的第三四章相关部分基本相同,多数段落甚至一字不差,主要差异也仅在于“因此”、“我们”、“我们知道”等过渡性词语的有无。

此外,王洪瑞和吴健珍这两位燕山大学的毕业生对于导师的描述都极为相似。在论文致谢部分,两位作者都称他们的指导教师有着“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建(见)的学术思想”。在王洪瑞博士论文附录参考文献部分,列有数位燕山大学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但吴健珍的硕士学位论文并未出现。

校长是学生论文副导师

第3篇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08

传真:01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

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 plc)合作共同研发飞机引擎内部的高温功率放大器。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好来西”企业奖学金、首届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TC)容闳科技教育奖。2000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硕士毕业,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国际交流奖学金及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2004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专业方向为金刚石由子学及纳米器件2004~2005年被聘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际研究员,从事单晶金刚石场效应管的研发。现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多篇及国际会议论文4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在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荣获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英国EPSRC奖学金和香港王宽成奖学金(KCWong),并被吸收为英国材料学会(IOM3)(2000年)、英国物理学会(10P)(2001年)及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IEE)的会员,(2003年、2006)年当选为旅英中国工程师协会的理事,并应邀成为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委的特约评审人。

而立之年的叶海涛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心系祖国,愿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谢向华,2004年获奖者,留学英国。200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9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一年后顺利完成“高级计算科学”课程,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开始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媒体计算科研小组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担任“研究助理”一职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3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自2006年2月起,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事一项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旨在开发帮助盲人和视力严重损伤的病人与外界交互的计算机认知系统的研究项目(CASBliP)。其研究主要为立体计算机视觉系统,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计算机材质分析,自动缺陷识别和医学图像。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处理领域的国际性刊物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4年,应美国玛柯尼医疗系统(Marconi Medical System,Inc.)苏里博士的邀请,在《医学图像分析手册高级图形分割与图像注册模型》一书中撰写章节――“区域支持的几何彩色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谢向华现参与《材质分析手册》一书的编撰工作,该书将于2007年出版。2006年初,他与默曼迪博士的PRINS研究方案得到了英国Levelhulm研究基金会为期两年的资助。他现担任多个国际性学术期刊的评委,并是英国“医学图像分析与认知”年会等多个国际性学术协会的会员。谢向华认为,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祖国对自己在海外多年努力学习的莫大鼓励与肯定,同时也让所有海外的莘莘学子看到祖国对于他们的重视与厚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将继续努力学习尖端技术,为祖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姚小军,2004年获奖者,留学法国,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199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2年1月获“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学金”资助,作为兰州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ITODYS研究所化学信息学和分子模型实验室主任范波涛教授和兰州大学胡之德教授。在范教授和胡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在QSAR/QSPR中的应用;(2)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被多次引用,所做的工作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留学法国期间,曾获得2002年“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教育基金会第二届“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和2004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2005年“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姚小军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决定回到兰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奖后,他深深地感谢国家对海外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好地报效国家。

第4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素养;研究;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15-04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行,精神科护理模式也逐步实现了从生物到心理再到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正逐渐深入到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精神科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个分支,人性化护理是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把精神病患者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尽量满足其需求的、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该理念对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关怀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仅就当前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素养方面的研究进行元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精神病患者护理

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有异常表现,致使其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减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遗弃。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技术性操作较少,主要以日常生活护理为主。精神病患者虽受病态的情感、思维影响而行为异常,却有着正常人的认知和需求。由于受到歧视,他们对尊重和情感的需求更为强烈。精神病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较之常人更为强烈,护理人员尤其应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素养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素养是指经常修习涵养,也指平日的修养。人文素养即对人类文化中先进价值观及其规范的修习涵养,是一种深植于内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品质。护理人文关怀素养的本质是一种具有专业道德情怀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人际互动的行为中,如将患者当作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存在,能够在患者疾病、遭遇与疼痛时给予帮助并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理、心理与精神和谐,以保护、增强与维持患者的生存质量。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与呵护、对生命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人文关怀是基础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的本源。

(三)元分析

元分析是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方法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回顾性与观察性的,是对传统综述的一种改进,是概括以往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大量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全面、系统和定量的特点,可用来对以前的具有不同研究设计的和不同时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相对传统的文献综述,元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综合文献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文献综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元分析以原始研究结果为单位,设计严密,强调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有明确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统计所有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的主观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准确。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护士人文素养”为主题,搜索了2005年10月1日―2016年6月10日的研究论文,共搜索到2300篇。其中,以“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搜到1707篇,再以“精神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共搜到105篇。去除不相关样本,共获取57篇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样本。

(二)分析单位

本文以搜集的研究论文为分析单位,从关注度、发表年份、数据库来源、研究指向、研究结果五个维度对“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五个维度的具体操作性定义如下:(1)关注度。学术关注度是指同一个课题或者题目的期刊更新数。本文分别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与“护理人文关怀”两项主题的学术关注度进行了统计;(2)发表年份。对每篇论文按照发表年度编码,从2005―2016年每年的数量分析人们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程度,同时分析对该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3)数据库来源。按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4个数据库的不同层次与价值,分析各数据库中论文的分布情况,判断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动机、研究层次、研究价值;(4)研究主题。分析现有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出研究主题。主要分为实践性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性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两方面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关注度

CNKI“精神病患者护理”学术关注度统计如图1所示。

从关注度上可以看出,针对“精神病患者护理”和“护理人文关怀”两类主题的关注度呈整体上升趋势,特别在2013-2014年间达到高峰。但“精神病患者护理”的关注度在2015年下降较快,“护理人文关怀”的关注度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

(二)发表年份

自2005年以来的11年间,关于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总体数量呈增加态势,运用CNKI学术趋势分析统计软件检索发现,以“精神病患者护理”“护理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逐年上升,但并非持续上升,中间有关注度上的起伏。具体发表年份及相关主题论文学术趋势分析如表1、图1、图2所示。但是,以“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偏少,CNKI分析趋势分析软件检索表明,论文数量不足以进行学术趋势分析。

这11年间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及研究的起伏变化有着一定的政策背景与文化背景。2005年,我国卫生部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护理关怀人文思想落实到护理实践中。2007年,卫生部在医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医院要在护理服辗矫孀黾讣使患者受益大、感受深的实事,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这进一步强化了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意识。2011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卫医政发〔2011〕96号)指出,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015年,卫生部印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强调,要进一步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信誉度,让住院患者不仅有主管医生,还要有自己的护士。可见,研究论文数量上与相关政策的出台及人文思想普及的程度呈正相关。

(三)数据库来源

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2。

数据库中,期刊论文占72%,这些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人员;会议论文的比例为28%,这些研究者多为与护理相关的管理人员,如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这两类研究的动机多为基于实践问题,特别是护士人文素养在实践中的运用及效果为主的研究;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此项研究为空白。

(四)研究主题

根据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主题,现有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主题,即实践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型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论文分布如表3。

上表显示,基于护理工作实践的应用研究数量最多,占81%,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而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数量较少,只占7%,研究者多为医院管理人员;基于人文素养理论的研究占12%,多为对护理实践的思考和总结,研究者多为承担课题项目的护理工作者。

四、结论与讨论

(一)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

研究论文关注度与发表年份的数据表明,研究论文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除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外,各级各类医院均应重视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专业的医院,只有提升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素养,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满足各类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

(二)需提升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水平

从研究论文数据库来源看,本主题现有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这些人多为专科学历,部分为自学大专、本科学历,研究水平有限、研究质量较低,多局限于护理实践过程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普遍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深入思考及总结提升。部分承担课题的研究者,也因缺乏扎实的研究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导致研究成果水平较低。

因此,要提升相关论文研究水平,需要进一步优化护士队伍结构,强化在职培训,并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护士比例,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才能保证相关研究的动力充足。

(三)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可指导实践,为实践研究提供方向方法。一方面,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护士比例可以提升相关研究的理论层次;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的一线护理工作者因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面对着被攻击、殴打、谩骂等风险,往往心生顾虑,无暇顾及患者的精神护理。医院及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为一线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人员留出足够的阅读、思考、接受再教育的时间,用于系统反思、总结和提升,从而保证人文关怀素养的理论研究,进而正确地进行人文关怀护理的实践。

第5篇

2018年共完善西文MARC记录88条,西文期刊回溯3314本,每本期刊均与过刊库实刊核实准确,对应的数据库信息也更新完毕,并将条码逐一粘贴至实刊(每册两份条码)。统计截止至2018年7月。

2调整架位

一阅因10年前过刊下架到地下过刊库致室内过刊架位分布不合理,重新分配架位,倒架11620册。

四阅将社科现刊按学科性质,重新调整了125种现刊的排架顺序。

地下过刊库过刊上架4122册,倒架15000余册。并组织学生志愿者和全馆同志从地下库到一楼过刊库倒库20000余册。

3更换架标

为使读者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期刊,针对一阅、四阅现刊架标不清、刊名变更、重新调整排架顺序等情况,重新制作了新的过塑膜架标,替换原有架标。

4 编印学位论文目录

编印学位论文目录,为检索室配置读者用检索机。针对检索室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使用多年,字迹不清,不便查阅的情况,编印了新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目录。同时为了能快速查到所需的学位论文,在检索室,为读者配置了一台检索用计算机。

5 修改馆藏库位

对一阅10年前过刊下架到地下过刊库的4122册合订本期刊逐册修改数据库中的馆藏库位。

6 处理遗留问题刊

对历年有问题的遗留刊120余册进行调查,弄清原因,进行送装、加工等处理。

第6篇

选修课程主要是,为进一步地拓宽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大学按照跨学科的原则设置体育学选修课程,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12所院校博士培养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级学科在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北京体育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选修的指导原则,要求选学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维新方法,以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据本专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学校又无力开设的课程,博士生可到有条件的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从具体选修的课程分析,课程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上海体育学院选修课程通过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讲座形式完成2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参加4个专题讲座,经导师批阅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

表7 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选修课程名称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

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计算机、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体育科研方法、逻辑学、导引养生功、第二外

语、生物实验课、外聘专家讲座、可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营养与促力辅助剂、第二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导论、体育科研方法论、逻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与SPSS、国内外前沿知识专题

苏州大学

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分子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方法选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概论、哲学史、休闲娱乐概论、体育原理

清华大学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选修校内其他研究生课程

山西大学

体能训练、体育教学论、神经生理学、体育实验设计方法、运动选修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研究、健身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方法、跨学科选课(2门)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

北京师范大学

8次前沿讲座

浙江大学

国际体育体制比较、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体育资本的投融资策略、国内外体育法案例分析、体育市场营

销策略和策划、行政法学、项目管理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博士点选修课程设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侧重工具和方法类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苏州大学开设了拓展研究生知识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物学课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类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等有利于博士生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学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

总之,我国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的设置以跨学科为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设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选修课程。

4.4 课程学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1]1号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年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10]。就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3种。从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实行学分制外,其他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这不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国内校际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学分互认,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分制的完善是时展的召唤,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的优点,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图3可见,我国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规定总学分存在差异性,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所规定的学分最高,分别达26学分和23学分,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学分最低,为12学分,其他大学的规定学分一般控制在18学分左右。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模块课程学分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在公共课程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外语课的设置大部分为2~3学分,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课程学分为9学分,占所修学分的39.1%,山西大学把第二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东北师范大学的外语课程学分为3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6.7%;在专业学位课程中,河北师范大学开设4门课程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63.2%,浙江大学只开设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门课程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1.8%;在选修课程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程学分为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46.2%,苏州大学开设了9门18学分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11学分,东北师范大学只开设了3门选修课程7学分。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没有健全的选修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课程的选修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优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附图

图3 我国11所院校体育学博士课程总分设置状况(学分)直方图

第7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负责整理的报告。从1992年到2012年,它已经先后出版过6版。在1992年第一版出版时,购书经费与期刊数量出现了矛盾,因为期刊本身增加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当时该图书馆面临着购书经费紧张的严重局面,由于经费紧张,图书馆寄希望于花费有限的经费购买读者最需要的刊物。国外的核心期刊发展相对成熟,他们曾将发表专业文章最多的那部分期刊称为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心期刊研究,核心期刊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中主要功能就是为满足众多读者的多方面需要,帮助图书馆制定相应的馆藏战略,想尽办法购买和收藏使用率排在最前面的那批刊物。 

2 核心期刊的收费 

我国期刊收费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作者干拿稿费。而这也成了期刊创收的好办法,随行就市,核心期刊收费可以更高。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表态,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反过来想,如果质量好就可以收费?作案是错误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乱收费;大学制度也有问题,涉及到排名,强迫教师发表文章,造就了期刊成为强势,收弱势者的钱;另外,社会和文化因素造成,如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高额奖励等等;还有一种暗流就是向钱看,让编辑部将刊物视为摇钱树。解决办法就是禁止收费,让财政支持,改革评价体系,整顿学术传播体系。 

3 核心期刊的提升 

我国的学术性期刊有5000多种,核心期刊占的比例则很小,不到1000种,而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材生要走出校园,据统计每年我国都有100来万的博士、硕士走向社会。不仅如此,相关的科研人员每年同样要发表大量的论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保自己硕士、博士顺利毕业,这对他们的职称评定等也有不少益处,因此,现在的核心期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期刊的质量提升上去,但不是区分核心与非核心之别。既要看的数量,也要看质量。改正并不注重你论文有多少创新价值,它只关心你的期刊的档次。当的数量与的期刊成为评定的标准时,论文本身的好坏则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结果使得表面化和功利化的现象在学术评价中屡见不鲜,不少垃圾论文充斥于我们的论文中,而这些垃圾论文的载体便是学术期刊。因而,目前在编辑部改制的过程中,正好是提升核心期刊质量的关头,让核心与非核心界限淡漠化,而关注质量。或许一个人的力量单薄,但由出版集团或者出版社出刊,这将淡化编辑部的功能。目前没有人说那个出版社是一级的,另一些是二级的,或者核心的与非核心的。科学出版社的专著不一定就比专业出版社的书重要或者属于核心。 

4 核心期刊的划分 

国内几所大学或者研究所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了“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标准在某些学校有明文规定,这是这些大学图书馆自己单独制定的,因此,每个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难免会出现差异。而关于此类评选活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未参加过。 

4.1 目前国内有5大核心期刊(或者来源期刊)的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每4年更新一次,最近就是2012年版);(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分为核心库以C为标记和扩展库以E为标记);(4)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 

4.2 国外的三大索引体系 

(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2)荷兰医学文摘(EMBASE);(3)美国化学文摘(CA)。 

4.3 非通用的指代 

第一级,即T类,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的论文,属于特种刊物论文。 

第二级,即A类,属于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的是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包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第三级,即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刊登在国外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即C类,是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11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即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发表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的论文。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博士生;培养模式;借鉴

博士生教育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因此,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大学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实际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我国博士生教育产生至今,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放眼世界,美国和日本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成为各国仿效的对象。为此,本文从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入手,对中美日三国博士生教育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从中找出一些对我国博士生培养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各领——中美日博士生的培养概述

我国自1981年实施新的学位制度以来,博士生教育迅速发展。教育部的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09年全国招收博士生6.19万人,毕业博士生4.87万人。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4.56倍。我国当前实行以专业式为主的多种模式并存的博士生教育模式。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固然可喜,但是,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辩证思考,希冀通过加快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寻求自身的更大发展。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以其严要求、高质量而闻名于世。其博士生教育建立于19世纪中后期,从最初的借鉴和移植欧洲模式,特别是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发展了协作式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专业式与协作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目前来看,有420多个研究机构可以授予博士学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009年,在全美国的420多个机构中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为49562人。在过去40多年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以每年大约3.5%的比率增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它常被视为“金标准”,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典范。

日本的博士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一百年来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革,日本最先引进了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创建了美国式的研究生院,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产官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科研模式,逐步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等基础上融合创新的教育模式。据统计,2008年全国765所大学(国立86所,公立90所,私立589所)中有74%的学校设置了研究生院,在校博士生为74000人。

二、取长补短——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教育实践中对博士生采用的各种培养程式的总和,包括招生考试、导师制、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学位授予等诸多环节。因此,本文具体从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上述几方面对中美日三国的博士生教育进行比较。

1.招生考试

在我国,要参加各校的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需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同时提供相应的硕士学业成绩,并且要有两名与本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才有资格报考。考试通常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为闭卷考试,科目包括外语和2~3门专业课,同等学力者须补考政治。复试一般以面试为主,有时还须进行笔试。另外,我国还采用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等方式招收博士生。

在美国,本科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注册博士生,也可以硕士毕业后申请注册博士生,但入校后的基础课程学习要求不一样。[7]美国各大学普遍采用推荐加面试的招考方式,在选拔博士生时不是以申请者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以申请人的学术科研能力为核心,根据申请人以往的学术经历和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查,其招生规定的弹性较大,经常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日本,凡是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人都可以报考博士课程,博士生的选拔由各大学自行安排,通常包括笔试(外语、数学等基础科目,以及两门专科课)和面试。一些大学规定,考生只要提供TOEFL、GRE等成绩,就可以免考外语。值得指出的是,考官非常重视考生硕士论文的质量,以此来判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自觉程度,因此,“硕士论文占很重要的地位”。

从三个国家的招生考试来看,都是初试与复试相结合,都一定程度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比较而言,美国将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作为选拔学生的核心标准,日本则偏重学生的硕士论文质量,我国更强调考试成绩。单纯的卷面考试成绩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能,但是这两者对于博士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导师制

我国虽然目前许多大学开始探索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但是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单一导师制来指导博士生。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博士生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

日本的博士生由一位主指导教师和两位以上的副指导教师共同培养。目前,采用团队方式指导博士生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如: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媒体研究生院规定,指导小组由3名教师组成,其中1名必须来自其他学科。

综上可见,美日实行导师组制,而我国以单一导师制为主,这样的单线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视野开阔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3.课程设置

我国的博士生一般需要3年才能获得学位。其中,政治和外语是必修课。业务课由博士生导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而开设。

美国因为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修满所需的学分,便可毕业。博士课程一般为4年。第一年修读授课课程,美国博士教育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而且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此外,还设立专题课程,围绕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习。一般采用讨论班的教学形式。

日本博士课程教育的年限依据入学时的学历不同而不一样,取得学士学位的攻读博士课程需要5年以上,取得硕士学位的需要3年以上。目前博士课程建设出现两种主要模式:第一,前两年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三年以研究和论文写作为主;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的和学科特点,在前、后期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在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知识的习得,如由不同学科的两位教师来共同设计一门博士课程。

从三个国家的课程设置来看,在开始阶段都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修习。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和日本都加强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毕业选题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修习。

4.科研训练

我国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将参加科研作为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入学第1年就在导师指导下,开始逐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学生承担导师研究课题的部分研究。科研选题多与学位论文相一致,针对科研需要,选修部分学科学习。

美国除课程教学中利用研讨班(Seminar)进行科研训练外,还采用实验室轮转(Laboratory Rotation)和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研究。科研资助机构把大部分科研资源以个人项目补助的方式分配给大学教授,然后教授“雇佣”博士生担任研究助理(RA),参与项目研究。

日本除课程教学中利用研讨班(Seminar)进行科研训练外,还采用课题项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科研。另外,还有学术团体和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科研训练。此外,日本的博士生科研活动和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由工业来承担,即“工业实验室”的科研模式,工业公司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反过来公司也因此获得更大发展。这样能够让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业和政府的科研项目中学习科研的方法和培养科研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国家的博士生培养都十分重视科研方面的训练,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或者独立承担课题的方式来训练科研能力。不同点在于,美国和日本都充分发挥研讨班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日本的“工业实验室”的科研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工业为基础、连结科研与教学和学习的典范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5.学位授予

我国和日本在学位授予上大致相同,博士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均需在规定期刊上,参加毕业答辩。存有一定淘汰率是美国博士生培养的显著特征。博士生在通过学习课程之后,还需要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只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学生才可以称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开始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而且,不同大学不同学科博士资格考试有着不同的淘汰率,淘汰率一般为 5%~20%。一定的淘汰率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压力,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三、他山之石——培养模式的有益借鉴

可以说,中美日三国博士生培养模式都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但都是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承担着一些共同的历史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美国、日本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借鉴,以便不断提高我国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1.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当前,在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考试过程中,考试成绩的高低依然作为博士录取的核心标准,不利于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博生生源深造学习。对此,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认为,选好才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把好博士生培养的入口关,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考生,这是关涉博士生教育全局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实际的考试选拔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法,重点考量学生的学术潜力,判断学生对本门学科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此,招生单位可以适当降低初试成绩在录取分数中的比重,加大复试或面试比重,通过考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撰写的专业论文、硕士论文来考核其综合素质和研究潜力。

2.真正落实导师组制

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博士生培养中虽然开始实行导师组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制实际上还是延续了之前的单一导师制。博士生在学习和科研中,难免需要不同思维和观点的“碰撞”,此时就需要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导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启发,力求达到师生之间互相补充和促进,教学相长的状态。当然,在实际落实导师组的过程中,要权责明晰,避免互相推诿而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

3.创建“由约返博”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博士生课程较重视本专业课程的授受,缺乏对交叉专业的渗透和修习,以至于出现了博士不“博”的现状。作为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因素,构建培养本学科高级人才所必需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博士生的课程不仅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学科方面的国际前沿。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巩固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与此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做法,在综合性大学中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根据学生的研究要求和研究专题设立相应的跨学科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合理运用竞争机制

在人才培养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攀登科学高峰,建立竞争机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与美国5%~20%的淘汰率相比,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中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这样持续发展的结果将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下滑。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淘汰制,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组织。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博士生整体的培养质量。除考核学科知识外,也要对博士生的思想进行考核,博士生须具备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良性发展。

第9篇

身在媒体,我自然知道“女大学生”、“女博士”之类的字眼在网络、报章、荧屏频频出现,并非偶然的结果,而这类隐含性别歧视色彩的新闻吸引眼球的几率较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市场决定一切,这样的状况或许还会再延续一段时间吧。

好在我见识过的人里女博士不少,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我大致有所了解,免却了“褪魅”这一繁琐而无效的过程。

朋友文曦是个聪慧的女生,她所学的专业是哲学,这个众人眼中生涩而寂寞的专业,似乎注定是那些古怪固执的老夫子们的专长,可小丫头片子文曦照样学得风生水起,硕士毕业后,又轻轻松松地和男友一道去了美国读博。一些高学历人士饱受高分低能的困扰,文曦不这样,她精于“算计”:一起打牌,她从未输过;聚会买单时,她扫一眼桌上的菜便将AA后各人该出的钱精确到角;开车去城市的某个角落,路线再复杂,她也能在第一时间指明方向,我总疑心她拿着不菲的奖学金没地儿花,顺道在脑袋里装上了google earth软件。谁说哲学专业女博士和文物一般难以接近呢?每当和文曦斗智斗勇落败,我自惭形秽之余,免不了在心下暗自嘀咕:也许西蒙·波伏娃那个“第二性”的著名论断该改改了。

我没有见过墨本人,据见过的朋友们说,这位数学专业的女博士容貌清秀,举止优雅,令人一睹而生忘尘之念。墨所学的专业,对于我这种视数字如畏途的人而言,不啻为大规模脑细胞杀伤性武器,让我意外的是,她还擅长传统书画鉴赏,喜好音乐,文字又相当清雅,在豆瓣网那个文艺青年横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路烟尘互不认账的地方,她随手写的日记,动辄就获得有识者上千数的推荐,足够说明写作的实力,奇怪的是,她似乎不太在意粉丝多少,时常把日记设为“仅朋友可见”,这种淡泊的风度,尤为难得,谁说理科女博士乏味呢?看过墨的文字和她对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的评价,立马会知道这样的说法,不过是坐井观天之语罢了。

当然,女博士的恨嫁并不纯然是虚构出来的,严冰博士就是我们时常调侃的对象之一,她芳龄二十八——这已经是前两年的统计数据了,至今未婚。表面上看,她对这样的状态耿耿于怀,不过私底下一问,豁达的社会学博士严冰老师丝毫没拿婚嫁当回事。严博士对学术没有特别执着的怨念,在她毕业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督促她完成论文是我们每天上网时的例行功课,她总能找到各种借口,例如电脑坏了,或是约谈对象放鸽子了等等,不一而足,好在一天天和导师、论文不懈的斗争中,严冰博士终于毕业了,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仿佛随她一起完成了一道极为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