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0:47
导语:在工民建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工民建;监理;不足;解决措施
现在,很多施工监理未能及时的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措施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检查,而有些施工单位中,面对领导来检查的时候也只能看到其表面的一些工作,并没有看到实际的工作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了避开这种近况的发生,监理人员要加大管理监督的力度,把本质工作做好,严把质量关。
1. 工民建施工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在建筑行业中,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工民建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还有着着一定的不足,有些施工单位有着的不足比较小,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关注,但是细节成就成败,只有有效的监督管理下,才能严把质量关。目前,根据笔者对工民建监理的有效调查以后,发现了很多不足,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浅析。
(1)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
为了更好的了解工民建施工监督管理工作有着的弊端,笔者在一些建筑单位中进行了暗访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饿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很多监理人员对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知道的很少。有的监督管理人员就是靠一些亲戚朋友的联系进入到建筑单位以事这一行业。其中只有少量的监督管理人员是毕业于某高校,但是专业的知识都是比较书本化,运用到实践中就缺乏了实践经验。他们对于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以后没有更深层的理解。笔者在建筑单位调查中只有少数的监理人员懂的一些更深层的知识,但是有些工作人员也会因为某些理由寻找更多的高就机会。那么试问这样的监理人员怎么能严把质量观呢?由此可待浅析和考察。
(2)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有待成熟。
对于很多建教学论文筑单位中的监理人员来讲,他们的工作意识相比较较薄弱,监理人员的资任意识比较差,他们的责任不是很强,很多监理工作人员对于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比较忽视,很多人员对于在建筑过程中一些违反法令法规的事件假装不清楚,也不把其当做一回事。他们忽略了质量就是生命的道里,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认为只要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不足就可以睁一只眼或者闭一只眼过关就算了。对于那些出现的小不足,大家看不出来或者没有人去询问调查就算是合理的建筑,这样往往给安全隐患埋下了致命的种子。而建筑单位内部对于监理人员的选派也有着着很大的漏洞,有很多建筑施工单位对监理人员的选择上没有经过严把关,也没有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对于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没有怀疑态度,也没有担心过当期的专业水平是否能真正的应对一些实际不足。
(3)施工监理的安全防范措施需要改善。
在建筑施工单位,施工监理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待于加强,监理安全意识的藐视会使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坏。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建设单位对国家的法律以及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很多施工单位有着着非常侥幸的心理,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以及措施,他们很多都认为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对于安全措施的概念全无,对于小的安全隐患也未能及时的得到处理,在施工现场笔者发现,很都施工设备的简单化让人惊叹,在施工现场一切能简单的设备尽量简单化,防护措施根本就不有着,有的防患措施及时有着了也为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进而总会有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法学论文事故发生。所以做好施工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建筑行业的关键。
(4)对施工监理的认识度不高。
当前,在我国的工程监督管理单位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与管理的概念以及有关规定不太明确。很多监理人员只是看重施工的质量、进展以及资金的制约方面,很多建筑施工单位认为只要施工质量标准,进度要求比较快,资金通融就可以,他们认为这就是最起码的本质工作,总是忽略了安全管理的意识。在很多建筑施工单位连最起码的建筑监理工程师都没有,更没有很专业的工作人员,有的监理人员认为自己是打工的,只要听领导的就行,领导说的算,只要是领导安排的什么都可以。他们几乎忘了自己的本职是什么。而对于建筑施工人员,他们认为监理人员就是一个幌子,可有可无,他们认为这些监督管理人员也不懂,所以只是形式化而已。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建筑单位屡屡皆是。
2. 对出现不足给予的措施
监理工作联系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质量等各个方面。有了对施工建设中的监督管理不足的调查和了解,就可以根据其不足的出现制定一定的改正措施。
(1)对工民建监理人员的选拔。
监理工作是工民建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而监理人员要求具有专业的建立知识以及建筑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工作联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对于监理人员的选材上要加大力度,严把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高度的资任素养,有一定的责任感,身居要职就要担负起职位给予的重要量。所以在选择人才的时候要加大力度。
(2)加强施工人员对工民建监理的认识度。
当前很多施工人员对工民建监理的认识度比较差,既然这样就要让施工人员对监理人员有一定的认知性,转变施工人员对监理的看法,笔者认为非常的重要。监理人员在执行工作的时候要用科学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不足,监理的每一个工作态度都要让施工人员佩服,不仅仅对建筑质量、建筑速度还有资金和安全意识关心还要对施工人员的关爱,只有放眼长远经济利益才能让施工人员另眼看待,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3)对监理人员专业指导。
在我国的很多监理人员中,很少有建筑单位出资对监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这样是不可以的,只有对监理人员定期的专业指导和培养才能让大家学习到更新、更实用的监理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4)提高安全意识,减少安全隐患。
关键词:建筑;防渗漏;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渗漏问题不仅对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影响建筑整体质量,对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存在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加强建筑防渗漏技术的研究、提高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水平变得愈发重要。建筑行业应努力提高建筑中防渗漏技术的水平,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为建筑使用者的安全、权益提供保障,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发展及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建筑材料的选择
建筑在进行施工前要进行严格的图纸会审,并且由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图纸的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审核,并且确定主控项目,尤其在进行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编制中,要保证防水等级、防水节点复合设计要求,还要对设计的防水等级进行检验,保证符合建筑的实际环境,避免出现设计情况与自然环境不配套的情况。另外还要确定建筑结构的防水设计,尤其在进行窗台、露台、滴水槽等建筑节点的设计时更要注意。
在进行墙面抹灰设计时要提高砂浆的抗渗等级,在施工前要对这些工程材料进行相关的材质检验工作,要了解原材料的质量情况,并形成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对原材(水泥、砂)要进行进场检测,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要在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防渗质量。
二、建筑防渗漏技术要点
1、门窗的防渗技术措施
门窗的安装一直是防渗的难点,如果这一道工序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建筑的外观质量,还会对建筑的使用带来很大麻烦。门窗的防渗工艺要难于其它结构,所以做好门窗的防渗工作就要从提高施工人员对门窗安装专业的理论知识入手。严格要求施工工艺。目前我国建筑门窗普遍应用铝合金门窗,这种门窗在大面积生产前应先完成门窗的三性实验,对其气密性、水密性进行严格控制。在安装前的成品保护是关键,在安装过程中要保证其坚固性,对窗框的四周的掩口工作,通常情况下使用聚合物防水砂浆进行填塞,当塞缝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质量复查,要避免出现空鼓和不密实的状况,当掩口工作完成后在门窗周围200mm宽涂刷防水层。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在窗框四周打耐候玻璃胶,确保密封性。窗台在制作中要保证内外高差,通常内部高于外边20mm,并且带有散水坡度,以提高防水质量。整改门窗工程完成后进行淋水实验进行检测。
2、混凝土楼板的防渗漏技术
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要防止楼层对接处外模漏浆,最终导致该部位的混凝土疏松渗水。在封模前凿除施工缝处浮浆及疏松混凝土,再用空压机高压力清洗,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接缝紧密。根据气温及泵送高度选择适当的混凝土坍落度。商品混凝土进入工地后不准植自加水。混凝土浇捣后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养护,一般在浇捣后的12h内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7d,以此预防混凝土因温差而产生裂缝。
室外屋面的防渗技术措施
在进行室外屋面防渗措施的制定中,要将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水泥砂浆属于干硬性材料,所以施工尽量不安排在雨季。另外要考虑屋面的排水要求对屋面进行坡度设计,避免发生积水的现象。同时要在施工前,检查基层状况,对屋面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适当的填补,避免其出现松动。在检查完基层后,要均匀刷素水泥浆一道,增加找平层与基层的粘合性。另外,为了保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性,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要适当增加建筑角落处的放射钢筋的数量,及时调整并恢复室内屋面结构负弯距钢筋,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钢筋的变形。在施工完成后要及时对屋面进行养护,尤其在夏季,砂浆中水分蒸发很快,容易出现开裂、起砂、空鼓等质量事故,所以必须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期不得小于7d,并且在砂浆初凝的后前三天要保证处于饱水状态。
屋面的防渗透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注意保证屋面板的施工质量,尤其是要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平层房屋防水工程的质量监管,因为其不但起到防渗漏的作用,而且具有承重和保温、隔热的作用。建筑施工中一旦有所忽视,必将造成严重的渗漏问题。屋面渗漏主要表现为天沟、檐沟、出气孔管道、落水口处漏水等,其主要防治技术措施如下:
4.1 根据实施建筑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温湿度以及建筑使用功能选择合适的温度卷材及防渗漏材料,使其符合相关标准及业主需求,而且卷材、涂料等不同的防水材料需要按不同的规范要求施工。
4.2 钢筋混凝土的浇筑应延续而无间断,防止温度下降出现冷缝,造成渗漏隐患。另外钢筋混凝土浇筑时要进行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漏浆,露筋现象,保证屋面板旌工质量。
4.3 找平层作为屋面防水的最基本保证,必须具有较好的刚度,强度和结构整体性,另外还应具有合适的坡度,避免形成积水渗漏。整水泥砂浆找平层上必须预留分隔缝并合理设置分隔缝的间距。
4.4 在进行防水层施工前,对屋面和天沟檐沟的基层进行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以保证其平整,密实,不易形成积水,产生渗漏。防渗漏工程施工完成后还要认真做好后期保养护理工作,以保证防水外墙面防渗漏工程的有效使用。
厨房以及卫生间的防渗漏技术要点
建筑的厨房和卫生间是建筑室内最容易发生渗透的位置,厨房和卫生间发生渗透的主要原因来自穿地面的管线,一般由管道开始渗透,最终导致地面防水层开裂,所以在进行厨房和卫生间地面设计时,要适当降低高度,并在墙下部设置整体浇筑的混凝土翻梁。另外在进行卫生间地面和墙壁抹灰时要加入适当的防水添加剂,要保证地面有足够的抗渗效果。对厨房和卫生间通风道进行施工时要在连接处使用膨化剂进行密实,对穿楼板的管道四周要做防水加强层,卫生间要满刷防水,防水高度不小于1800mm。在施工后还要进行相应的管道的闭水、通球试验和地面的抗渗试验,当试验合格后才可进行下一步工序。
建筑外墙防渗技术
工民建的外墙防渗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建筑的防渗质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在实际工程中造成外墙渗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降雨量过大,时间过长,建筑外墙有一定的抗渗等级,但是如果雨量过大就会在墙体形成水幕,这不仅会使外墙的钢性套管出现锈蚀,还能导致混凝土外墙和砖墙连接处最先发生渗漏。所以在施工中。要确保不同的楼层的外墙模板一次性配置到楼面以上的10cm左右的位置,防止不同楼层之间的的接搓处外模漏浆,进而导致外墙的发生渗漏现象。要注重工民建的砌筑质量。为了防止由于小砌块的干收缩性所引起的渗漏现象,要必须保证小砌块的养护时间在28d以上,同时也要注意对其进行必要的防潮遮雨。此外,要选用洁净的中砂按比例制作砌筑的砂浆,避免用泥砂石粉砌墙,以保证砂浆强度,进而提高其防渗漏的性能。外墙的穿墙钢管孔洞以及爬架预留孔洞等部位,在工民建中会留下孔洞,所以在拆架后要将预埋到墙内的全部钢管进行封堵。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工民建工程发展迅速,在进行工民建工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建筑防渗的质量控制,缺少本质上的深入探索,导致我国的工民建的抗渗防漏技术管理混乱,施工控制不严。为了使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对工民建中渗透问题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并形成完整的抗渗技术和施工工法,在根本上解决建筑的渗漏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工程;实践教育;转型发展
一、绪论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渐被高教界认同。而“应用型本科”是四川省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完成使命、实践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敢于创新,不拘泥于已有的体制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地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新模式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成工院创办应用型本科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应面向行业,服务地方,明确“为地方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用人才,此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都有鲜明的特点,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对科技的运用、转换和推广能力都比较强。所以该类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不仅要有传统本科院校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自学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还要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通过多实践、多操作而掌握的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技术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转型发展分析
根据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而专业的转型发展最终落在人才的培养过程。如何使得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参考其他学术型本科院校的设置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该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动态,办出自己的特色。(1)普通课程设置的完善为了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这种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我们不仅要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其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把握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避免出现只重视应用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科的发展后劲不足。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应先慢后快,在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和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其中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建筑工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加入具有前瞻性、国际化、信息化方面的内容。(2)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职业性课程设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要体现职业的适应性。建筑行业职业适应性是指从事某项建筑工作所必需的素质特征,而这些素质特征可以是创新能力,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或者某种技术等。因此新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就是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以建筑工程为例,就是根据建筑专业岗位的需要以及市场的导向,来引导人才的定位,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能力、交流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更加突出。总体来说,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以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为指向,所以可以加入一些建筑工程方面的职业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但是随着课程体系中职业性课程的逐渐增多,课程知识碎片“拼盘化”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专业教育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应注意职业性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针对以上课程体系方面,要想办出特色,可以针对本专业学生工作内容设置特色课程。首先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服务的区域、行业类型,及在这些主要行业中本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土木工程中,有工民建方向、道路桥梁方向、岩土方向等,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工民建方向。工民建方向的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有: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等。用施工企业进行举例说明,在施工企业的初级工作内容有:①读懂设计意图——看懂建筑、结构图纸;②测量放线;③施工组织设计及各个施工方案的编写策划;④给施工班组做好技术交底;⑤资料的收集整理;⑥进场材料验收,送检。因此应该在职业性课程设计中,加入针对这些具体工作内容的课程。再如,在施工企业需要项目经理一职,而项目经理有ABCD四个级别,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要求,除了学历的要求外,还要求取得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针对具体的标准,可以开设职业性课程,如一建、二建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加强普通课程,如英语的学习,以此来满足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以上是以施工企业详细举例,其余工作类似。
2.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建筑工程行业,学校把学生送到施工企业,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很多施工企业不愿意接收。近两年其他专业成立的“卓越工程师班”就是通过克服多种困难,开始尝试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学习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把学生送到企业这种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真题化”教学,其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同时,还可以保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同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都可以来自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或其他相关单位,使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真题化教学的内容是真实的课题,即取自于在建工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真题化”教学类似于目前地铁公司采取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地铁发展迅速,单位大量扩招,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到公司进行实地培训,那么地铁公司就提前到学校选好学生,根据每个月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情况,出与企业实际问题有关的每周一题和每月一文,让学生学习,然后再定期到学校进行交流。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必然会使教学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发生变化,从而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师资的要求,应该是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那教师也应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能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了解现场情况和熟悉岗位操作,并且能通过恰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建筑工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聘请具有丰富建筑工程现场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②培养在校缺乏工程经验的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或企业兼职的方式到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等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在校教师工程经验,增加与社会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同时也能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和方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建筑工程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双师型”教师是关键。
三、总结
论文摘要:结合剑河县的农村水利资源现状及小水电开发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措施。
1概述
剑河县地处黔东南州正中部,雷公山的东北麓,县境平面呈菱形状,东西长约79km,南北宽约62km,总土地面积2 176km2,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清水江从西北向东南曲折穿行全境。县境内有清水江,南哨河、六洞河三条大河,有支流朗洞河、巫密河、两汪河等27条,小溪222条,全县共有大小河溪252条纵横全境。全县平均径流深650~800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4.40亿m3,据对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或河长在10km以上可流的统计,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2 000kw,技术可开发量为91 000kw,占理论蕴藏量的75%。
2剑河县农村小水电建设现状
由于受国家重点项目三板溪水电站规划开发的限制等原因,截止2005年底,全县仅存在7座小水电站,累计装机2 775kw。到2006年底,全县已公开招标出让开发权的水电站项目有15处,拟定装机容量35 100kw。如近年来新建的溪乡娃娃洞一、二级电站(装机8 000kw);太拥乡马颈坳电站(装机1 500kw);太拥乡南东电站(装机12 000kw);南哨乡朗晃电站(装机2 500kw)等10座水电站将在最近一至二年建成投产。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对开发利用剑河丰富的水力资源,改善供电质量,促进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小水电在快速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无序开发和影响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的问题。
3.1在小水电开发建设中,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梯级开发混乱,电站布局、选址、建设规模不合理,造成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2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建设;主要表现在不按审定的规模、方案进行实施,随意更改规模、调整方案的现象突出。
3.3工程质量没有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滞后,工程质量令人担忧。质量工作是政府的强制性行为,没有办理质监手续的工程比较突出,在一些水电工程中,有的已完成大坝基础施工,有的完成引水或厂房工程施工,有的已建成投产,而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给工程留下极不安全隐患。而且,这些工程今后能否验收,怎样验收,能否安全运行都是问题。
3.4资质管理不到位,在资质管理方面,有设计资料的工程,设计单位、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资源论证报告的编制单位的资质情况是良好的,基本符合要求,但在施工单位的资质上问题较多,一是一些项目的单位没有相应的水利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而是工民建或其它资质;二是有的工程其施工单位什么资质都没有,有的工程还出现当地农民工借挂资质,强行承包工程,造成施工质量差,业主损失大的情况。
3.5工程水土保持不能实施,一是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施工中,工程不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使方案成为一张废纸;二是水土保持的“三同时”制度执行差,电站施工中弃碴场非法占用河道、雍高河床,影响行洪。三是工程建设开挖痕迹与绿色植被形成强烈反差。四是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水土保持补偿费执行不够,不交、少交水土保持费现象突出。
3.6安全生产不落实,一些电站工地未建立安全体系,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不落实,防范意识不强,措施不力。
4对策
面对农村小水电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如下:
4.1为了切实抓好小水电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应建立农村小水电前期经费滚动使用制度,或鼓励开发商直接投入电站前期工作经费,组织技术力量加强对流域水能资源在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业主后,再转让其技术成果,为当地政府及投资商做好决策咨询服务。 转贴于
4.2在农村水电开发建设中,坚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凡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把关,使农村水电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避免水事纠纷发生,保证工程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发生。
论文摘要:在教改中紧紧抓住课程模式改革,构筑适应职教特色的课程模式,以课程模式创新带动全面教学改革和学校改革,达到培养技能过硬的职业人才的办学目标。
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职教特色所系。审视我国高职教育,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与普通院校并无多大区别,教学仍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实践教学相当薄弱,走的仍然是学历教育的老路。一些高职院校若论理论教学,比不上普通院校,若论职业技能训练,比不上技校,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革?众所周知课程模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转变为教育实践的中介,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改革课程模式,以课程创新带动全面教学改革和学校改革。
一、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代,职校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这种弊端在技术进步速度快的市坊经济时代就非改不可了,我们应按照教学内容紧跟企业技术进步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新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淘汰过时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如在机类专业引入《机械CAD》课程及电脑绘图员考证训练项目;引入《数控原理加工与编程》课程及数控机床上岗证考证训练项目;在财会专业引入《电算会计》及《常用财务软件》课程;在工民建专业引入《建筑CAD》及《建筑监理》课程;在全校增开《多媒体技术》及《办公自动化技术》选修课,还可以请走在技术进步前沿的科技人员来校举办新技术讲座等。新技术教学内容的引入,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技术进步的时间差,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二、开设综合化课程
职业教育要培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用大块时间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就必须在确保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训时间。怎么办?学校应组织专人深入企业调查,了解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精选理论课程及教学内容,果断删除无用、少用、重复、过时的课程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开设综合化课程。如在机类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取代过去的《工程材料》、《公差》、《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课程,将原来400多学时的教学内容精选压缩为200余学时;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电机与控制》综合课,取代过去的《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电气控制》等课程,将学时由原来的320学时压缩为150余学时。综合化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知识面宽度影响不大,深度有所取舍,因而可以挤出大量课时,为加强实训提供了时间保证。
三、在专业选择、教学方式、课程没置等方面“活”字当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需求千变万化,因此职教必须在教方各方面活字当头,与时俱进。1、专业分流活。传统办学模式学生选择专业是一锤定音,学生意图根据市场和个人兴趣中途变换专业非常困难。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学生的前途和心理形成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群集职业教育思想,构建“专业分流式”课程模式。如在大电类专业中,第一学年开设相同的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从中分离出电气自动化、电子贴片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家电等专业。即使同一专业,根据岗位群要求,也可以分出若干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电子商务专业,在第二学年可以选择金融方向、物流方向、网络营销方向、客户服务方向、供应链管理方向、企业电子商务方向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和个人兴趣及志向在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灵活地选择专业或专业面向,其成才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就业对口性强。
2、学习方式活。传统的课程模式强调学科本位,具有学科封闭、教学时空封闭、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学生难以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完整图景。新课程模式应注重能力培养,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应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法,贯彻精讲多练原则,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3、课程创新活。为了适应技术创新和专业分流的教学需要,应在各专业普遍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有关课程分为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模块,按照各专业的知能结构、灵活选择模块。
四、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课程模式,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它以学科体系为导向设置课程,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其优点是易于组织教学和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缺点是弱化实践能力培养。另一种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它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导向设置课程,理论教学以实践技能培养为轴心。其优点是实践能力培养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强;缺点是实训条件要求高。比较两种课程模式,很明显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更适合职教培养目标要求。这种课程模式直接瞄准某种职业,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模式中清晰体现,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挂钩,缩短了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和继续发展打好基础。
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明确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标准。第二、根据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技能训练主线。第三、确定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形成有关的课程。第四、分析课程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及与职业技能训练主线的关系确定课程模式,拟定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有四个特点:一是实训时间较多,实训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一般为1:1。二是把职业能力要求引入教学,使教学目的性更明确,缩短与工作实际的距离。三是将技能实训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挂钩,确保了毕业生“一书多证”,为毕业生上岗创造有利条件。四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同步开设,打好基础,既利于技能学习与掌握,又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底蕴。
我国高职教育只有几年历史,没经验也没框框,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创新,一定能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碱—骨料反应;强度等级;环境类别;使用维护
中图分类号 TU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混凝土耐久性的好坏决定了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寿命,是混凝土重要的性能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冻融循环作用,碳化作用,环境水作用,风化作用,钢筋锈蚀作用和碱—骨料反应作用。现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使用维护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要点。
1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配合比阶段)
对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耐久性,应根据环境类别、使用年限、结构类型等进行裂缝等级、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和最大碱含量等的控制。
最大裂缝宽度:一、二、三类环境分别为0.3mm、0.2mm、0.2mm控制,建议在一类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面板,厕所,卫生间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等构件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其主要原因是考虑现在建筑施工市场存在着降低竞标问题(工程造价较低,且工期较短),但工程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对于楼板构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按0.2mm控制。
一类,二类和三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50和100年结构混凝土应符合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混泥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碱—集料含量的规定,建议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取代粉刷层,并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必需时宜采用环氯树脂涂层带肋钢筋;此外现应对混凝土抗冻性及抗渗性提出要求;并在施工图中予以说明。
对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阶段的耐久性,从混凝土的水泥、粗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方面进行控制。
水泥的使用可在控制水泥用量的情况下按以下情况确定:在普通气候环境中及干燥环境中的混泥土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高湿度环境式中水中的混凝土优先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在在严寒地区的露天环境及严寒地区外在水位升降范围内及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厚大体积的混凝土优先采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受侵蚀性水或气体作用的混凝土应根据侵蚀性含质的科类、浓度等条件按专门(或设计)规定选用。
砂子宜优先选用Ⅱ区河砂,当采用Ⅰ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证混凝土强度。必须严格控制砂中的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控制砂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对重要工程混凝土使用的砂,应进行集料的碱活性检验、氯离子含量的检验以确保混泥土耐久性。
碎石宜选用连续粒级进行混泥土配制,控制碎石中针片状颗粒、含泥块等含量,并进行氯离子、集料的碱活性检验。为了改善混泥土的和易性,降低水泥用量,可以在混泥土中掺加矿物质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等,其矿物质混合材料的掺入应符合相关规定。
混泥土拌合用水宜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采用其它水源时应按有关标准进行检验后方可使用。
为了改善混泥土性能,可在混泥土拌合过程中掺入外加剂,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按使用外加剂的主要目的确定,并根据使用要求、施工条件、混泥土的材料等因素经过试验确定。加入减水剂,可减少水的用量,减小水灰比,提高混泥土耐久性;加入引气剂,能改善混泥土和易性,并提高混凝土抗冻融耐性。加入早强剂,能提高混泥土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早期冻伤。加入膨胀剂,使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减少干缩裂缝,提高抗裂性和抗渗性。
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要保证混凝土耐久性,主要涉及混凝土的原材料、施工工艺、钢筋保护层等三个方面。
原材料方面。水泥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等入库分别堆放,并做好标识,做到先到先用,并防止混掺使用;为了防止水泥受潮,现场仓库应尽量密闭,临时露天暂存水泥也应采用防雨篷布盖严,底板要垫高等防潮措施。水泥库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宜超过3个月,以防强度降低过多。砂子、碎石在运输、装卸和堆放过程中,应防止离析和混入杂质,并应产品、种类和规格分别堆放。混凝土搅拌前应根据施工现场砂、石现场含水率进行现场施工配量比设计,并应现场称量,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运输过程,不分层、离析,保证施工所需的和易性。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载次数和较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建筑工地点,运输道路应尽量平坦,以减少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分层离析。
混凝土浇筑应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结合现场条件,制定混凝土泥筑的施工方案。作好机具准备,保证水电及原材料供应,根据天气季节变化情况,准备好浇筑过程中所需的抽水设备和防雨、防雷、防雪等物资。在浇筑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加强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例如在浇筑梁、板、柱(墙)时,应在柱(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后,再继续浇筑梁、板;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应及时进行二次抹面,防止泥水进入裂缝。
钢筋保护层的控制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重要意义,首先钢筋必须绑扎正确牢固,不能有漏扎现象,梁板底水平面保护层需用水泥砂浆垫块(垫块中堆入20号铁丝,以便固定)固定,梁、柱、墙等垂直面保护层宜用塑料环圈固定,垫片的间距尺寸不能过疏,以防钢筋移位。
3 监理、检测、监督阶段
监理、检测、监督阶段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及方法如下。
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所有外露悬挑结构构件、卫生间、厕所、基础等构件,与侵蚀性气、液体直接接触的构件进行全数检查,其它部位进行抽查,并进行记录。
请有关检测部门对保护层进行无损伤检测,此业务由建设方进行安排,其检测部位及数量参考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参加人数至少有一人掌握检测数具的使用及操作方法。
质量监督部门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验收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进行检查,督促相关单位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
4 使用维护阶段
关键词:商品住宅;精装修;问题;对策
把装修交给开发商,把装饰留给业主;装修简洁化、装饰个性化,这既符合当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又顺应了住宅建设市场发展的趋势,对提高住宅建设品质、降低住宅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精装修商品住宅正逐渐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在很多城市的很多楼盘都推出了精装修商品住宅。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是精装修房水平最高的城市,尤其是在市中心位置住宅精装率更高。然而,由于住宅装修未考虑购房者的需求,纠纷和质量投诉的持续发生,表明精装修项目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这些精装修住宅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需要广大工程设计、技术人员深入研究,解决精装修住宅发展中的困难。
1 传统毛坯房与精装修房对比分析
传统毛坯房交房时的初装修多被拆毁,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浪费。现场作业工作量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噪音大,墙面砖和地板砖都在现切割并磨砖对缝,材料不符合模数化的要求,精度差,浪费大,工期长,工作环境差,危害现场工人身心健康,噪音影响周围购房者。甚至随意拆墙打洞、改动管线,给整栋住宅带来抗震、消防等安全隐忠,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交房时的初装修多被购房者拆掉,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浪费。精装修住宅,推行住宅装修一体化生产,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施工速度,保证装修质量。精装修设计时室内设计师要和建筑设计帅充分沟通,认真考虑建筑结构的完好性。装修设计和土建设计同步完成并互相衔接,综合考虑烟道和管线设置的影响,由工厂定型生产各种标准化接口。墙面砖和地板砖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和模数化的要求进行批量化定型生产,提高功能的合理性,突出装修特色。
2 精装修住宅存在的问题
2.1 精装修住宅管理标准及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住房验收标准只是针对毛坯房的验收,对于精装修建设工程的验收细则缺乏标准。住宅装修标准及规范体系不完善,造成装修内容模糊化。在精装修施工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建设工期,对于材料检测、隐蔽工程和细部工程放松检测标准,造成了众多精装修住宅的质量问题;在精装修住宅后期交付维修阶段,常常存在建设单位、装修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等相互推卸责任,导致精装修住宅出现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严重损害了业主的权益,引起一系列业主投诉事件。
2.2 缺少个性化风格
风格不具个性化及多样化。对于批量精装房,绝大多数开发商采用统一的设计与装修方式,基本上只选用一至两种风格对商品房进行装修,以便于批量购买材料和装修施工。这种装修模式设计师与客户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客户不能实现自己想要个性化需求风格。这种装修模式缺少个性化风格,对于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年轻群体来说难以满足其个性要求。客户难以自由规划,难以自主选择空间布局。若存在部分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客户将其拆除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图设计,很可能会破坏整个室内空间的结构且费时费力就不具备精装房优势。
2.3 装修质量存在缺陷
传统商品房装修虽然过程繁琐,但由业主全程跟踪,对装修材料、装修人员、施工工艺进行全程把控,装修质量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而精装修商品房装修由开发商一手包办,精装房的质量弊端、缺陷就很容易暴漏出来。如前几年万科的“地板门”,“纸板门”事件。因为在实际装修施工中,批量装修均工期较紧,施工人员水平有限,为便于省事,一些装修人员可能在细节上马虎大意,为装修留下隐患,有些问题在装修时不易显现,但当商品房投入运行后期便会逐渐暴露出来,如墙面龟裂,地面空鼓,实木脚线发霉等细节问题,从而给客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降低客户对精装修商品房的评价。自精装修商品房正式投入市场以来,装修质量问题就从未间断过,装修质量问题的出现不仅给开发商更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给精装修商品房形象带来了很大损害。
3 提高精装修住宅满意度的对策
3.1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精装修商品房的管理
政府职能部门要起到导向作用,要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商品住宅室内装修的统一标准;对于材料设备的购置、装修施工的招标及投标过程等,要制定细致的管理办法。政府应制定一套详细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对每一装修环节做出明确的、严格的要求,要在规划、设计、施工、装饰装修、筛理,以及房屋验收等环节把好质量监督关。
3.2 发展多样化装修风格
开发商要设置多种形式的样板间,以此引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理解到精装修房可以通过室内再设计的手段,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空间,使不同消费层次的个体可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个人喜好来决定自己的装饰风格,从而体会到精装修房的好处。发展多样化的装修风格,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客户对不同住宅风格的需求。精装修商品房项目应在装修风格上提供多种多样风格样式,并搭配多种色彩,丰富装修风格菜单,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
3.3 提高装修质量
加强对装修质量的监管与控制,保障各工序交接的及时性与合理性,全面做好质量检测与验收工作,实现一体化、系统化管理模式。要加强工程现场管理,从材料、质量、进度、成本、安全、资金、设备、人员等等方面出发进行管理,最后也可以避免出现精装修质量问题。
4 结语
随着中国房地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住宅项目精装修越来越普及。特别少近几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相关部门政策的引导,推广和发展精装修住宅,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房地产住宅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相信,随着精装修商品房的发展,相关专业部门在完善精装修住宅的各种规范、标准后,精装修住宅一定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沈健.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
论文摘要:建筑结构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针对目前建筑结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适合该专业的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识读工程施工图能力为主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结构素养及工程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各个专业的不断细化,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采取何种方式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必须了解社会需求及岗位需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教学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特色进行课程和内容设置,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建筑结构》课的教学应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鲜明的对立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应强调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可忽视理论教学。实际上前一种观念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而后一种观念又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是摆在《建筑结构》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分工逐渐细化的新形势,在原土建专业的基础上分支出来的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的问题上必须慎重,只是在原有土木工程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简单地删加,很可能成为一个“畸形”的土木专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专业。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是能够识读结构施工图,熟悉相应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今后的工程造价计量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结构抗震。因此本课程主要是研究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与构造要求等问题;砌体结构主要介绍些材料的性能、受压构件的计算及混合结构墙、柱的设计;钢结构则主要介绍钢材的机械性能、钢结构的连接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上四部分每一部分单拿出来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所以内容多,知识面广,而且这门课中公式多、符号多,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对概念、构件的破坏过程理解不清,而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连贯性,一部分学不好理解不透彻直接影响后面章节的学习效果。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知识较少,更是感到难学;目前适合工程造价专业学习的《建筑结构》教材较少,大多数都是把混凝土部分、砌体部分、钢结构部分、抗震部分叠加到一起,没有突出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所以课程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如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其有关构造规定要着重讲解,而对于材料的设计原理则作为一般了解内容;又如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就可以简单介绍,只要求学生适当了解肋形楼盖中梁、板在荷载作用下的作用即可,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讲授。所以在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对理论计算部分可少讲,重点介绍清楚规范中的构造措施及其做法。
增加“平法”识图教学内容
识图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 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其难点。但是, 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限制, 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完成, 作为新入学的新生对建筑工程的构造还不甚了解,所以只是记忆了部分制图规则,还不能灵活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中去。平法施工图尤其如此。所以在学完建筑结构课程后,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构造有了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再结合“平法”制图规则去识读施工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 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将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否则, 这一核心能力将出现“盲区”。教学中, 我们讲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三种结构类型房屋结构施工图的图示与识读方法, 其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平法施工图为主。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已被实践证明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校区还没有属于工程造价专业进行结构方面研究的实验室,而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和结构的破坏过程来自于实验,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中实验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该法不同于一般的展示性课堂模型教学,其特点是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现以“建筑结构”课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为例,来分析比较课堂讲授法与模型活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路线、特点和效果。
1、课堂讲授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 — 构造要求 — 实验研究 — 基本假设 — 公式推导— 公式应用举例 — 布置作业。
2)特点
整堂课都由教师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形及公式推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多根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在同一平面上,只能画出一根来表示,较为抽象,学生不便理解,特别是构造钢筋的布置和作用只有强记,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该法适合理论推导,对条理明晰的公式推演尤其效果较好,对本科教育较为适应。但对以培训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类专业,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由于对工程技术课程不要求达到设计深度,只需了解设计计算原理,更主要的是要看懂图纸,明白设计意图和施工方法。因此,若还是生搬硬套工民建专业惯用的课堂讲授法,对高职高专类工程造价专业是不合适的。
4)效果分析
该法对于公式推导部分是非常有效的,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替代。但对于其他部分教学效果不好,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识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在更复杂的梁和板的配筋设计或预算中出现的漏筋的情况更多,特别是现行平法图配筋表达方法学生更是无法下手做预算。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与只注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有着根本的因果关系。
2、模型活动教学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 — 照图制作梁、板模型 — 分析构造要求 — 讲解受力钢筋的计算方法 — 布置作业计算受力筋 — 按作业结果制作模型
2)特点
课堂组织由教师先讲解基本要求,以学生制作模型为核心,在制作模型中理解构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讲解理论计算作铺垫,课后学生把作业模型化进一步加深理解。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学方法,与高职高专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是相吻合的。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施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把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使学生达到“上手快、实际能力、操作能力强” 的高职高专素质要求。
4)效果分析
从以往的经验看,学生对现场工程实习都比较感兴趣,几本没有缺席的现象,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学生缺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认为学生是比较喜欢实践活动的。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课,因而这种教学方法较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到主动的认知。同时,制作模型的过程也是施工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结构知识还能学习施工知识,是一种综合训练。施工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探索新的工艺,这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在课堂讲授法中,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问题,通过模型制作将不会发生,因为有些钢筋不可能架在空中。可以预计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模型活动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理论公式推导就不能用该法来实现。在使用该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灵活应用。
模型的制作在工程上是经常出现的,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小到一个局部建筑构造,通过模型把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学活动也是需要通过教师把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单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模型、制作模型必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直观的知识,最难理解的是抽象知识,要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把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知识,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模型来实现。
实践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高专类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多数情况只停留在口头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能有效结合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的教学法。
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如带领学生深入工地参观学习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施工现场的结构构造,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随着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紧密结合工程造价人员的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笔者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课改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合理,教学模式多元化,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上手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王应解.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1):91~93.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入到城市规划编制的管理工作中
1.1 坚持城市统一规划管理,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与乡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市联系,不能孤立地进行城市规划与农村居民点规划,环境保护不能重城轻乡,决不能是城市环境问题有所好转而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一方面,散布于农村的工业企业产生的污染呈上升趋势,工矿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在加剧;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危害农村环境,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其结果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所形成环境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为使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均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更好地整合城乡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城乡协调及调控,并使之实行更有效的管理。
1.2 结合生态学理论编制城市规划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应当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压力,规划工作者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在城乡规划中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首先,编制城乡规划要分析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有效地保护、利用、开发自然要素。人类在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时,一要注意保护;二要注意提升。要想充分利用,基础在于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改善。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一旦破环,就很难完全复原。其次,鉴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编制规划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作为重点,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依据对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制定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编制规划要结合生态学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最后综合一切可变因素,制定切实可行能改善生态环境的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只有在规划阶段考虑环境保护等重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1.3 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这一法律条文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对城市规划进行约束,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环境因素能得到充分考虑。
2全面加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环境要求管理
要想建设好,必须加强城乡规划,这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规划编制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规划领域的各个方面和部分,在用地、工程、监督检查等环节加强环境要求管理的落实,严格按程序、规范办事,在规划管理中加入环保预防理念。各项建设涉及环境保护等专业方面的要求,规划管理部门要事先主动协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影响拟建项目而尽量减少规划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1 建设项目用地阶段
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管理,以批准的规划为依据,对各项建设的选址、布局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用地阶段,对拟建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和预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污染防治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评估,防止或者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关注周边环境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规划功能的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项目,必须一票否决。在受理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申请时,用地单位提供的申请材料中,须具有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意见,否则不予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确保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建设项目工程阶段
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中,应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环境保护篇章中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使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对申报的建设项目,未获得环保部门行政许可意见的,规划管理部门一律不办理工程许可手续。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道路建设的加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同时,道路建设又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新建道路工程要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道路开工建设前做好管线综合,使有条件建设的地下管线铺设完后再修路;对于没有条件建设的管线,要求其按规划在沿路主要部位(如道路交叉口、小区入口等处)预埋过路管,以减少日后反复开挖路面的现象。各管线权属单位要事先将管线建设计划报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管线建设,尽量避免重复开挖建设,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2.3 建设项目监督检查阶段
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规划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优美环境质量的基本保障。为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检查和群众性监督的作用,对各项建设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出现的违法建设行为。规划管理人员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维护城市规划建设的良好秩序,为人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注重公众参与的规划管理机制
环境是大家的,只有人们积极地去参加规划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规划管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规划制定更合理,规划实施得到有效监督,从而对规划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宣传,只要让人们了解规划,才能更好地参与规划。规划部门要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实现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和公众的互动。规划的公示与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推开后,越来越受到公众的热情关注。规划项目“批前公示”制度,公开规划方案,广泛听取意见,保障审批行为的科学、公正、合理;建设项目“批后公示”制度,便于群众了解情况,实施监督。在强化公众参与规划的同时,要提高公众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使公众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