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1:03
导语:在创意思维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
例如,教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后,出示思考题,看图列式:
附图{图}
这道题可以分别把20、24、38看做整体,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列出几组算式:
14+6=206+18=2420+18=38
14+24=3820-14=624-18=6
38-20=1838-24=1420-6=14
24-6=1838-18=2038-14=24
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
例如: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40米,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
这道题可以先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
解法(1)120÷(40÷5)-5
解法(2)(120-40)÷(40÷5)
也可以从求修1米水渠用的时间来思考。
解法(3)5÷40×120-5
解法(4)5÷40×(120-40)
还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5)5×(120÷40)-5
学生发现以解法(5)为最优。学生经常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广开思路,萌发思维的创造性。
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张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
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1)
2×10÷(15-10)×15=60(元)
解法(2)
2×10×[15÷(15-10)]=60(元)
王聪的思路却与众不同:如果把张老师带的钱看做单位“1”,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0,下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相当于总钱数的(1/10-1/15),张老师带的总钱数是:
解法(3)2÷(1/10-1/15)=60(元)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起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练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训练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知识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仅以应用题教学中的训练为例:
1.一题多解的训练
一题多解包括两种情况:一题有多个答案和一题有多种解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把24个皮球,平均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学生提出多种解法,教师板书:
总数每盒个数盒子个数
24212
2438
2446
...
...
...
...
...
...
再引导学主观察:表中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是怎么变化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数量变化的规律。
2.一题多变的训练
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基本题:杏2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改问题:
(1)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比杏多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是杏多少倍?
改条件:
(1)杏比桃少4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变叙述:桃60千克,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条件问题互换:杏、桃共80千克,桃比杏多40千克,杏有多少千克?
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一图编多题的训练
根据实物图、线段图等编出各种应用题。如图:
按不同颜色,学生可以编出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各3种;按(横看有3排,每排有5个,竖看有5行,每行有3个)不同角度,学生可以编出分总关系的各3种;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看图编题,编出情节。通过一幅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按照数量关系一组一组地编题,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4.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解得:(50+60)×4=440
50×4+60×4=440
列出如下验算方法:440÷4-50=60
440÷4-60=50440÷(50+60)=4
摄影作品不论是表现何种情态和何种题材,用何种方法,它都是表现被摄对象在某一特定空间和时间的“瞬间美”。我们拍摄花卉要选取花朵开得茂盛时的最完美的状态,拍摄自然风光要把握最灵动的时机(如拍摄风雨雷电),拍摄人物要选取最生动的表情,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而这些诸多的最佳“状态”、“时机”和“表情”的捕捉与表现,需要摄影者具有敏捷的思维及细致的观察能力。
二、摄影瞬间思维能力的养成
摄影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瞬间思维并非都是正确的,形成正确瞬间思维的关键在于打动摄影者的那个“某一具体形象”。如果那一具体形象富有特征,极具典型性,由此而形成的瞬间思维就将是正确的;相反,如果那一具体形象不具有典型意义而被摄影者看中并被打动,形成的瞬间思维就将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要培养摄影的瞬间思维能力,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提升文化底蕴,提高艺术修养
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学习写诗应该在诗歌之外、书本之外多下功夫。摄影亦如此,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除了玩转相机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幅摄影作品主题的提炼过程,实际上是以文化积淀、生活积累为前提所构成的“瞬间归纳”的过程。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心灵的厚积,是提升文化底蕴的有效方法。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四大名著等文学经典,近现当代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启迪,阅读这些名著有利于主体在摄影创作时的主题提炼和艺术表现。外国大量的文学名著同样能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思维。只有不断地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涵养诗情画意,才能独具慧眼,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掘摄影题材,拍摄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2.提高对精彩瞬间的敏感度和捕捉力
敏感度和捕捉力是摄影者诸多能力的综合体,它包括感知、记忆、思考、警觉、演绎、预知、推理、判断等,是一个人长期所形成的习惯性的常识判断。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明察秋毫,运筹帷幄,并作出正确决策。提升敏感程度和捕捉能力的必备条件包括把握全局的本领、高度专注的能力、敏锐感知的能力、严密推理的能力、准确预测的能力等。一旦培养出这些特质,人就能够获得高度敏锐的悟性和实用的捕捉力,就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并以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当我们计划拍摄一个题材时,一定要勤于思考和善于调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纷繁芜杂,我们必须弄清要表现的主体、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实际拍摄时的环境气候等,认真分析,做出判断,同时还应学会站在相机的“立场”上看待客观事物,也就是要把眼睛变成取景器,要有职业的敏感性。否则,沸腾的生活场景拍成照片,运动感消失了;立体的事物形态拍成照片,层次感不见了。在这里,眼睛与相机之间的主客体差异、立体与平面的差异使我们有“感”无“受”。把眼睛变成照相机,用眼睛去拍摄,才能把正确的瞬间思维应用于摄影艺术创作实践之中。
3.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
艺术的鉴赏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要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认真学习摄影艺术鉴赏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其次,要多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从分析优秀的作品中提高鉴赏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再次,要从杰出的摄影家的创作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力。优秀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和对其内容、形式的探索,深刻体会其创作过程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最后,通过从同一摄影作品中鉴别优劣之处而提高鉴赏力。精确的审美鉴赏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经常性地鉴别作品有利于鉴赏力的提高。
4.钻研提高摄影技术
一、业论文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客观上,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起到考察我院99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并同时达到以写代学、以写促学的目的。另外,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对我院科学制定今后的统计教学、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统计教育发展计划、促进我院统计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并在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指示,统计学院从11月6日起就着手开展2003年毕业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时间,向全学院教职员工阐述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大意义
独立建院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持续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时间很短,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是显著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步和差距就无从谈起。较之以前的统计学系,今天的统计学院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院领导的重视下,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师资力量越发雄厚、教育水平蒸蒸日上,无一不显示着统计学院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统计教学改革,培养能说会写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经济发展对统计教育的新要求。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折射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对一个教学单位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要求各位教职员工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得有丝毫松懈或疏忽。经过会上会下的多次强调,使全学院上下进一步认识到重视2003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思想认识。“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2、以毕业论文工作为契机,提高全学院的科研水准
众所周知,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自身科研素质和敬业精神,一个科研水准不高的教师是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论文的。为此,统计学院在独立建院伊始就规定,在一年内没有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的教师,即使有讲师以上职称,亦不得指导当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事实证明,这条规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院2002——2003年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为2003年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毕业实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素材
毕业实习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能检验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实习,为论文写作准备素材,除一般要求之外,统计专业的学生还要求学生在实习时注意做到:
(1)、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创意思维
所谓创意思维亦称创新思维或创造思维,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开拓本专业的新领域,或是对解决本专业问题所采用的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的总称。创意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思维的路子富有创意;其二:思维的结果富有创意,最关键的是要为其他学科和社会各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产品。因此,要求学生学于统计,但决不能只局限于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磨合中,才会层出不穷地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毕业论文。
(2)、学习过程中注意进一步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
有资料表明,二战以来国外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渗透趋势,如今光用某个专业知识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例如,学统计的要剖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现象的诸矛盾,不仅要以统计特有的通过数量透视社会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剖析,还要运用哲学上的一般原理对历史与现实的、国内与国外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既而提出改革与完善的举措等。经验表明:统计人员只有平日里博览群书,一旦碰到纷繁复杂的具体的统计问题时,才会具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局观。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利用时间积累必要的知识,如此,才会大大增强解决统计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写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除此之外,统计学院还通过全院总动员、班主任深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使广大师生均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骤。事实证明,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和细致是今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进展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工作
有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充分的前期工作,并不意味着就能产生高质量的学生毕业论文。要达到计划目标,确保工作计划的顺利实现,尚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为此,统计学院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况要摸准说到底,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情况要摸得准,问题要吃得准,原因要找得准,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情况要摸准,就是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透彻,彻底排除仅凭学生自述或大纲来进行指导的现象。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和新观点,针对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提出问题,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地给出合理性、可行性建议。问题要吃准,就是要求老师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分寸,切中要害,切实提高论文的质量。原因要找准,就必须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切入角度,找出不足,进而弥补缺陷。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知识范围不尽相同。要确保统计学院整体的论文水平,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工作,只有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
(2)方法要灵活首先,要由“单一行”向“复合型”转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影响而造成的。比如学生的协作态度、思想认识、思维模式等。因此,解决问题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是不能见效的,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多味配方下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论文分为“实践型“和“理论型”两类,对前一种论文,注重指导学生在理论上进行升华,避免陷入繁杂的数据之中,缺乏理论经验的总结,造成论文“只有肉体没有灵魂“的现象。对后一种情况,要求学生避免在报刊杂志上找结论,而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新意,如此较为有效地纠正了当前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两种主要倾向。其次,要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的对比、原因的分析、行为的修正、效果的证实,达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目的。从实习开始到论文写作的一稿、二稿,有一段较长的选题、构思和写作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论文选题的更换、写作到五稿、六稿还尚未定稿等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充分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从动态的角度,不断探讨问题的原因,改换指导的方式方法,不要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学院多名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其写作都不止三稿,只要其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就得继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由于全学院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耐心指导,才使今年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3)计划要落实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实打实地做。首先,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要“实”,要切实把毕业论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其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措施要“实”,毕业论文的指导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必须切合实际,动真格用实招,切忌走过场应付检查。毕业论文工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有重点地研讨问题。我院要求做到工作之前有计划,工作之中有交流,工作之后有考核。为此,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拟订了《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03届学生毕业实习安排》、《统计学专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指导方向一览表(2002年)》、《九九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及等级要求》、《九九级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分组方案》、《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佳话及安排》、《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等。具体工作中,要求老师应经常了解、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周至少一次汇报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情况。以周为周期,考核每个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与计划及要求及时对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让问题拖过夜。再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效果要“实”。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效果不明显则应及时总结教训,改进方法,调整措施。
(4)制度要严格毕业论文工作的严,首先要严在责任制上。即要明确责任范围,又要明确责任人;不但要有原则有界限,更要有奖惩措施配套。毕业论文工作出了问题,要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我院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机的毕业论文工作网络。做到左右促动、一呼皆应、相互沟通,应在浓厚的工作气氛。通过联系会议、每周集中、指导老师与答辩老师相互交流等形式,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形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合力。
(5)工作要细致毕业论文工作要做细,首先必须心细,即考虑问题要周全,处理问题要审慎。不能简单浮躁,急功近利。我院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尽管他们的日常工作及其繁忙,但是在指导论文的工作上依然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在审阅论文的时候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能找出来。这等的细致使学生们深为感动。另外,毕业论文工作还必须持之以恒,在“勤”上下工夫。有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个过场而已。有人认为毕业论文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所以它就具有某种权宜性。确实,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季节性的工作,但是如果就简单的认为它是权宜性工作的话,那是犯了一个大忌。如果仅把论文当作一个季节性的任务来做的话,论文的质量绝对是提高不了的。“勤”,首先要勤在意识上,只有真正意识到论文协作的重要性,才可能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完成它。其次,要勤在行动上,不能发生“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要掌握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动态,要时刻注意当前的焦点和实际形势的变化,要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研究结局问题的方法。再次,毕业论文工作要勤总结。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总结,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水平,将可能出现的预期问题消灭在平时的工作中。这些经验将会给下一年的论文写作及指导工作以借鉴。
三、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的不足
>>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探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武汉的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历史 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国化情结 对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探讨 浅析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对策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 刍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对当下设计教育的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贵在没有“创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思考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再思考 对高职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3DMAX课程的教学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研究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7.
[3] 杨瑛.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4-04-20 .
[4] 杨江云.创意定价与创意产业发展――基于经济学原理视角的思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17.
[论文关键词]创意产业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师资
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然而当前原创设计的缺乏和对创意设计人才的渴求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对以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为主的高校设计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进步的思想真正从源头构建适应现代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才保障已成为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必须面临的严峻任务。
一、创意产业与创意设计人才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宽泛的理解是:“创意”成为生产的驱动力,带动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创新为灵魂。在创意设计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在对待产品的全新创造或再创造再提升过程中始终体现其核心内容价值的独创性。(2)以文化为基础。文化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和物质内容,创意为文化注入了生命力并以此带来高附加值,而文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3)以科技为支撑。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创意创造提供了发展的“翅膀”,使人类的创意天赋在产业化推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以产业链的融合为运作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创意设计与市场策划、市场服务相互融合,并通过市场拓展和品牌衍生等产业化运作模式最终形成一条集研发设计、制造生产、整合营销为一体的体现创意高附加值的完整产业链。
(二)创意产业对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
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型经济增长模式,创意设计人才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创意设计已不再是单纯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设计行为,而是从物理、生理、心理乃至各个文化层面的人对产品、环境、生态和审美等需求的一种创造行为。这就注定了创意设计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较强的策划、设计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应具备卓越的创意创新思维。创意是以人的理念为核心,以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创意设计人才只有具备智慧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全方位地思考产业市场的设计需求,设计出独特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创意作品。
2 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科技素养。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母体,科技是支撑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手段。创意设计作品正因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形成高附加值。因此,当下设计人才需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多学科的人文和科技交叉学科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方能符合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3 应具有把控设计全过程的综合创意设计能力。当今创意产业价值提升趋势已从“单元级”的竞争上升为“系统级”的产业链竞争。这就要求创意设计人才必须遵循产业链的特征,掌握设计项目的整体过程,熟悉本行业相关岗位操作技能,具有把控市场调研、管理策划、设计制作及营销推广与服务等设计全过程的综合设计能力。
(三)当前高校创意设计教育的尴尬现状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自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沿用传统教学理念,片面追求设计视觉形式表现和单方面的设计技能,轻视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策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只会模仿,创新意识弱,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创业精神。
1 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当前我国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普遍缺乏市场的敏感度,教育链与产业链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机制。高校设计教育对创意产业的真实现状缺乏深入调研而使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层次比较模糊,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没有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调整。教学模式重片面设计效果而轻视对设计流程的掌控,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设计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知识链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实践教学囿于“纸上谈兵”,缺乏与创意产业的衔接。在整个创意产业链中,创意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企业和市场是成就创意人才的“孵化器”,但现在很多高校的设计实践教学往往是走形式,大多停留在图纸上,学生对材料市场和技术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活动与市场创意产业链相脱节。
4 创意设计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当前我国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高校任教,没有过多的工作实务经验,加上部分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脱离了现有创意产业环境。这些教师由于缺少产业市场实践经验,只能概念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创意知识。能够直面创意产业进行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全球知识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促使我们必须创新教育内容,探索学校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科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意产业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新性思维为源泉,以创意设计为手段,以创造高附加值为目标。其精髓在于“创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创造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
1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意设计思维能力是指在设计实践中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方案,以设计出新颖独特且能引领时尚生活发展的作品。创意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联想能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基础;第二,通过发散性思维、求同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过程;第三,通过对现实和未来的关注,从求新求异的角度培养学生做新概念、新时尚的领导者和实践者,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动力。
2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创意设计活动涉及市场需求、市场调研、设计规划、制作实施及市场效果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中实际性问题的解决是设计活动的土壤。作为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产业及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创意市场行业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
(二)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赋予学生创意设计知识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当下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中,高校设计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融入创意产业的知识,更好地实现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创意产业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育人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设计能力。让学生在认知、解释和理解社会的过程中自主地、能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在与人的互动体验中不断进行知识能力重组,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越。
1 提高素养,强化人文与科技交叉性课程体系建设。在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新是以广博的人文与科技知识为基础的,丰厚的人文、科技素养亦是发展卓越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从创新的角度切实强化对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一,在通识性课程设置上应加强以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文艺术教育。如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资源,研究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此外还应设置创意学、市场学、设计管理、消费心理学等与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融入社会调研内容和设计伦理的思考与讨论,加强学生对创意产业市场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其二,在应用性课程体系中应强化科技类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创意产品是技术文明催生的产物,在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必须融入现代设计技术课程,如数字媒体类、动漫IT类、现代工艺技术等,为学生实现其创意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
2 提倡创新与合作,构建“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依托综合性设计服务市场而形成的,因此高校的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构建以培养创新知识和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发展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设计创新系统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协作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其一,大力开展“探索性”教学。通过对学生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思维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二,开展以产业链相互协作为目的的“体验性”教学。处于市场竞争的创意设计服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市场需求、营销策略、材料与工艺、市场效益及社会责任等问题。通过产业链体验性教学,把学生的“单个创新”变为“系列创新”,“个别创新”变为“集体创新”,使学生在体验的各个环节中相互沟通,不断拓展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其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积极与产业市场互动,全面砥砺学生创意设计实践能力
在创意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建立设计教育链与创意产业链衔接的有效机制,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设计教育的养分,充分利用产业市场来全面厉练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 设置与市场对接的企业课程。设计教育链是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设计教育必须大胆打破校园的壁垒,充分挖掘地域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如在高年级课程体系中直接导人相关企业的培训课程,引入企业的师资和设计理念,按企业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当地创意产业的完美对接,缩短设计专业学生与产业市场的距离。
2 导入“实战型”项目课题。在专业设计及毕业设计教学中直接导人市场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按市场规则设计开发,通过仿真环境和真实课题的实践,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自我设计修正能力。这种实战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淡化纸上谈兵的设计教育模式,还可为学生的设计作品开辟广阔的市场应用渠道。
3 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是激发原创活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创造能力。同时参赛可以使学生到大赛上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成才的信心,亦可将优秀设计作品推向产业市场,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产业市场的互动。
4 开展与产业链对接的“假期课堂”。假期是设计专业学生深入产业市场实践的“黄金时期”,积极创建和利用社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应企业,在一线设计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实践,熟悉设计流程,参与调研策划,锻炼项目创意开发及实施等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合作设计企业受益,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获得创意产业市场第一手实践经验。
5 建立创意产业园为主的创意实践“孵化中心”。打造以孵化创意设计项目为目的的创意产业园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为设计专业师生投身创业实践提供场地、房租、税收等优惠服务措施,鼓励其开展以环艺、服饰、广告、包装、工艺品等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等,促使学生将创意设计直接付诸产业市场开发,以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经营管理能力。
三、打造面向创意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一支与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改革教师考评机制,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性课题研究,深入相关企业调研或直接参与市场创意设计项目的开发等促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熟悉行业岗位需求,实现教师在创意产业市场环境下知识结构的转型。第二,鼓励部分教师深入创意产业一线挂职、兼职,或直接创立企业,以积累创意设计实践经验。这样既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又可以服务于社会,提高创意实践教学水平,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三,在聘请客座教授的基础上,适度引进创意产业市场中有成功经验的设计师、策划人(设计总监)等到校进行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可将成功的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在未来的创意产业实践中起到很好的铺垫和指引作用。
江苏2015年的作文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出题理念大概是让所有考生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放下包袱”,因为所有的考生都不会感觉自己写不出来。
但简单的要求并不代表每个考生都考得好。每个人都能写,但写得好的还是平时作文功底深的同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时候最能体现出来。
葛红兵(作家/批评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作文只重视修辞、词采、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和文学性表达这种倾向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在当下看来严重缺少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意。在写作创意性不足的状态之下,很多中学教师常常用这种格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来对待中学生的写作,导致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能发挥想象。
很多学生利用这种模板的写作来获得好成绩,这种经模板出来的所谓“好成绩”,是没有发展的,更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没有创意的写作,内容大多是“假大空”“高大上”的,也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从刚刚高考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写一封信”来看,则比以往的题目好了一些,给写作者一个扩大的发挥的写作空间。
叶永烈(著名作家)
在我看来,2015年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出得最好,无论是“写一封信”还是“谁最有风采”。一是对考生来说,他们都能够写,不易偏题,也不是难题;二是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写一封信”涉及如今常见的边开车边打手机的现象,借助于孩子与父亲的举报与被举报矛盾展开,隐含教育、法制意义。如果考生在备考期间,只埋头课本,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知什么是“大国工匠”等,就写不好“谁最有风采”这篇作文。高考作文题目对语文教育往往会起指挥棒的作用,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显示了正能量。
熊丙奇(教育学者)
2015年多省区的材料作文题并没有和时代结合太紧,有人觉得是“败笔”。笔者不以为然。语文作文不是时政题,也不是科技题、历史题,而是注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考题。因此,不与时代结合紧密,而是一些具有哲思性的题目,这会是今后材料作文的一大趋势。今年的材料作文就具有这一趋势,比如浙江的材料作文题――“论文章和人品”。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5年广东的作文题相比其他省,可赞之处有:一是学生审题容易,认真看,题义不难把握;二是题目的想象空间较大,思维上可以发散、拓展,没有偏向一方的价值判断,考生既可强调实践出真知是多么可贵,也可站在知识和技术的一边,强调客观的知识、远方的风景的价值与意义,既可强调个体感受,也可突出知识视野;三是考生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可从个人视角讲故事,也可就知识中的自然与个人认知中的自然之不同发表议论,文体上可自由选择。
于丹(知名文化学者)
2015年有大量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多元、丰富、自我跟世界关系匹配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余世存(作家/学者)
2015年湖北的作文题目挺有意思的。喷泉要在地下待很长时间,才有地上喷泉的美观。我原来一直在提,现在人们都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到在人生百年时间里的真善美。湖北作文题目有点扣这个意思,我觉得这道作文题蛮励志的。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必须赞一下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题目是评论首都不文明现象。这道考题一是扣紧学生生活实际;二是文体短小精悍,像当下的微博;三是叙议结合,考查点明确;四是可深可浅,浅说到不文明即可,深说可至国民劣根性,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必须赞一下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心中的坚硬和柔软。在学校语文教育普遍忽视思辨和缺乏逻辑训练的当下,上海在作文题目上坚持自己不变的追求,几年如一地呈现这类题目,实在难得、可贵啊。坚硬和柔软表面上看似矛盾,但深入剖析,辩证论之,又是一个新层面的境界。此题满分者,头脑必清醒。
赞北京和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是由高考性质决定的。高考不是水平性考试,是选拔性考试。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大学?无疑,应该优先选拔关心、热爱生活、生命并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逻辑严谨、表达准确者,而北京、上海作文题正是注意了这方面的考查。学校语文教育应支持这样的导向。
关键词:写作;思维;赋形思维
一、概念界定
写作:并非真正的社会性、对象性写作,而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无对象写作,“写作”是一种工具,如作业、练习,只起训练作用,不能与作家“写作”相混淆。
思维:即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二、从初中生作文现状看写作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教学无所作为:老师完全不教,让学生无师自通;好一点的是老师出示要求,读一些范文,最后让学生自己写作。
2.形式热闹型:课件精致,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讨论,或是以唱歌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热情,场面很热闹,该学生自己动笔时,仍写不出作文。
3.抽象知识型:老师讲述很正确但无用的写作知识,如写议论文,告诉你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可是究竟怎么“提出论点”,怎么“分析论点”的路径知识却只字不提。
以上整个教学现状导致学生作文教学低效,我们的学生思维水平低下。
(二)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及困难
1.作文呈现的问题
(1)语言不通,思维混乱。
(2)作文内容空泛。
(3)作文缺乏创新。
从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看,最主要的也是思维问题:思维水平高,语言就不会混乱;思维水平到一定程度,思想会深刻,写作就不会空洞无物;作文缺乏创新,更是欠缺思维的表现。
2.写作中的困难
以下是1996年初,山东荣成实验中心为了了解中学生作文心理状态所进行的一次调查简表,有一项是反映初中生写作中的困难:表1-1是调查结果统计:
类别项目初中(顺序)
写作中的困难
没什么可写52%(1)
不知从何写起10%(3)
有话说不出,表达困难18%(2)
老一套,没意思8%(4)
绞尽脑汁,太费力气6%(5)
喜欢作文,不怕作文6%(6)
从表中可以归纳出学生作文中的困难有两个:
首先能力困难,表中“没什么可写”占52%。
其次兴趣困难,其中“老一套,没意思”反映了这个困难。
深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对作文没兴趣,也主要和作文能力低下有关。试想一个很会写作文,并用作文来拿高分的学生,怎么会对自己的优势没兴趣呢?
可见,大部分学生作文都有能力困难,“喜欢作文,不怕作文”的仅占6%,思维是写作的核心,我们可以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作文要求
关于写作阶段目标在此摘录几条: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标对写作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要实现课标的该项要求,也必须把写作思维训练落实到实处。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这是对学生一般写作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识别文体的语言特点切实提高思维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初中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是落实课标的理念的要求。
三、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古代作文教学的弊端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文章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作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比如让人们反复诵读,只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却很少提供知识经验。
(二)急功近利的心理
作文教学长期低效,催生老师和学生荒唐的想法,总想走捷径,找各种作文速成法。学生看了、学了,老师教了,可还是不会写作文。
(三)缺乏思维训练
写作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认识论层面的,既然是技术,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我国长期以来把作文看做语文的附庸,也没有单独的《作文》教材,缺乏系统的训练。
四、现存对策简单梳理
写作出现了让人忧虑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家和有志之士也对此进行了改革。我按改革套路,选取典型,大致梳理一下:
(一)模仿为主的作文套路
代表: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
此法是湖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初春创造的,它比较关注作文速度问题。
(二)带有思维训练的模式
代表:章熊:“语言――思维”训练教学法
章熊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北大附中教师。他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注重兴趣的作文训练
代表: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
最早是上海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们发明的,将学生中比较好的作文装订成册,在全班相互观摩,使学生热爱写作。
以上解决策略中有一些优点,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始终是陷于模仿和文体中心论,章熊有思维训练成分,但是在语言――思维这个广袤天地里,对问题的解决存在局限性,广义发表是从动力学上解决问题,而根本是学生的思维训练。
五、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
(一)构建思维训练模型
思维训练模型:主要有两种:
1.因果分析基本操作模型
即对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结果、状态而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过程性原因的追问、探究。
(1)原因分析:即对事物或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可不断细化,达到深刻。
(2)背景分析:即在特定时代或大环境下,拿当时代的人们所该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事准则来剖析行为,做到辩证地看待。
(3)功能分析:即对此现象或事情会产生的效果、影响进行分析。
(4)措施分析:当产生了一些结果时,我们要采取的措施。
2.构成思维分析与综合基本操作模型
即对事物本身属性或内部构造展开化,解决“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
(1)类型分析:有些事物可归为类、属,这样进行分类,可以让我们思维清晰,也可以让文章顺利展开。
(2)结构分析:对不属于某一类或不能再具体细分的事物,我们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二)路径――赋行思维具体操作方法
有了上述两种模型,我们思维就有了可去的路径。我们循着这个路径,进行赋形思维即可实现作文自然生长过程。
赋形思维:就是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等渲染、清晰化的写作章法行为中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赋形是结构主题化,主题结构化,把零散、淡漠感觉通过一再渲染、强化变得清晰丰富。这个过程是一个将立意变成材料、结构、文体的过程。重复的是文章的“主题”,对比是为使文章主题更加被感知,增强艺术张力。所以赋形思维两种方法:重复与对比,也叫渲染与反衬。
参考文献:
[1] 《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马正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实用快速作文法》杨初春主编.漓江出版社.1992年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6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式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起,人们就开始尝试数字技术在图形艺术领域的应用研究。1962年,伊凡•沙瑟兰德(IVANE.SUTHERLAND)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题为《绘画板》(SKETCHPAD)的论文,首次提出“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GRAPHICS)概念,确定了计算机图形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科学分支的独立地位,可以说是数字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的起点。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图形技术逐步成熟,计算机开始进入设计创意层次,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艺术开始在我国得到普及和推广。如今,数字技术已交融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给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1数字时代把现代艺术设计推上了崭新的发展平台
数字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进入到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已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现代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已密不可分,它不仅融传统设计文化和设计思维,而且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方法、丰富了设计思维,延伸了新时代的艺术设计的价值内涵。
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要站在科学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深刻内涵。数字技术不仅能“再现客观”,而且能“虚拟现实”,能为设计者带来更为广阔的设计思维,更为有效的设计方法,更为独到的设计表现,更为精确真实的模拟,更为快捷的修正,更为方便的储存、沟通交流等足以说明其所处的重要地位。时代的发展,设计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不仅要适应时代,更要引领潮流,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必然要创造更新的设计文化。
数字技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搭建了一个更快更好发展的新时代平台,这就需要在其发展中融传统设计文化和设计思维、融现代科技文化成果,以超前的设计意识、以更具丰富的视觉语言和形式加以表现,现代艺术设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数字时代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手法
设计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如果说工业革命促进了设计发展,那么数字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前所未有的飞跃。数字技术的发展预示着现代设计新纪元的到来。速度、效率、便捷等等都是数字时代带来的优点,设计的创意思维方式,设计的形式语言,设计的执行力度都在数字时代的到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设计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的空间,引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创建融民族特色、人文特点、独居个性特质的设计文化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字技术推动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环艺设计、舞台设计等增添了虚拟现实的展示方式,设计思想、设计表现、灯光、材料、色彩、空间的直观性便于了设计稿件的沟通与交流,听觉、触觉、交互性等多媒体功能,足够让受众身临其境。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显得如此密不可分,设计创意、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在新的技术的辅助下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创新、创造是设计的生命所在。计算机广泛普及的今天,要拓展设计空间、丰富设计手段和增强设计的执行力,我们就必须积极探索新技术并很好的将它应用于设计领域。数字技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利器,数字技术对设计元素的创设和获取开辟了捷径,它不仅可以弥补设计者手上绘图能力的不足,而且它为传统艺术设计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想象力,使设计者有更充裕时间来考虑设计的整体调性、设计细节等问题,有时间和空间应用在设计创意、创造性思维与策划能力上,使设计得到升华。
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虚拟现实等新类名词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经营、商务方式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发生着急剧变化,网络的发展也给现代艺术设计增添崭新的表现舞台,只有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才能有效地促进信息传媒的发展。
3数字时代改变了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观念
关于“人脑” 与“电脑”的话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概括起来主要有:(1)“电脑”不能代替“人脑”,电脑是在人脑的意识指挥下作业的,“电脑”只是一门技术问题,“人脑”才是关键。(2)“人脑”不能代替“电脑”,电脑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超人想象,产生人脑所意想不到的效果,强调“电脑”的功能。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有这些争论都因该回到理性思维上来,“人脑”与“电脑”到底谁重要我想没有必要一直争论下去。我们应该认真地审视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这种素质应包含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强有力的设计执行能力,只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建立起设计所需的多元化知识结构体系。
现代艺术设计已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数字技术成了设计师最重要的技巧手段之一。艺术与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制约。数字技术是设计表现的强有力手段,只有精通数字技术的操作,才能让设计创意完美的再现,也只有让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才能使设计创意得到升华。艺术与技术二者并重,优秀设计作品都离不开技术对创意的完美表现。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能忽视其对数字技术的掌握。
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观念的革新。在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在提高学生设计素养的同时,必将要求掌握新技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以提高设计综合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真正的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挑战,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所需的、合格的设计人才。
4数字时代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年来,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但教学质量的低劣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引起了人们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担忧。受传统教育模式思想的束缚,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死板,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胜任其设计岗位的工作,缺乏设计创新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艺术设计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到设计概念的转化在观念及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关注现实,我们大部分设计教育除了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有所改变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工艺美术型教育基础上,而传统工艺美术型教育已严重滞后设计市场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可说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
设计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 就是注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虽然以传统美术和装饰技巧为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它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我们要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型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研究,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上吸其精髓,并找到课程设置改革研究的切入点,并能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加以继承、改革和发展,同时找到学科之间的延续性以及设计教学与社会要求的一致性进行研究,避免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全盘否定或修补。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艺术设计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往传统的设计教育主要以手工表现技法训练为中心展开,因为那时的设计图纸呈现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所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大量花费在技法训练上。而今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在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中解放出来,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作强度,学生有更充裕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来考虑设计的整体和细节问题,我们的设计教育由时间和空间转移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策划能力上来,这对设计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时代面前更快更好的发展。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研究,使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能做到与时俱进,为培养市场所需的设计人才奠定基础。
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要加强社会对未来设计师所需具备的能力和要求的研究。设计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设计洞察力、更要求具备设计创新能力、设计沟通与交流能力和强有力的设计执行能力。要达到此要求,我们就要对未来设计师所需知识结构进行研究,以保证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前瞻性。立足于设计市场,明确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方式,以建立起设计所需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培养体系。
设计的发展应该是置先于社会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的丰富,改变固步自封的设计教学内容和结构模式,在设计教育多元化里构建现代艺术设计的时代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的理论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以打造一个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时俱进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改革的迅速深入,我们的设计教育必须跟上并超越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设计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新型的设计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一个学科,我们要在设计教育多元化里构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理论体系。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意识形态的变化,更要强化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观念意识。
在改革中,必须以系统的思维观来做指导,诠释数字时代所需人才的知识构架。在注重传统设计文化继承、注重世界先进艺术设计教学理论的同时,要密切联系社会,注重对数字技术的掌握,以拓展创意思维,全面提升设计执行能力。这样将有助于我们构建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学结构体系,赢得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93;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12)摘要:在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功能凸显为精神与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多以满足物质的大众型产品,一方面导致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质旅游产品间竞争异常激烈,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解决产品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首要难题。笔者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在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创意设计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创意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郊山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简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通讯作者:杨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
Kang Jie1, Yang Xin2(1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China;2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ne w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assmaterial supply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of spirit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suppliers; the otherwa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mogeneous tourism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asconfronting the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to solve product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had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Finally, it put forward strategies lik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mproduc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creative culture theme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tourism marketing, etc.,so as to meet the consumers’dem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Creativity; Strategy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以休闲消费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选择。自2006 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乡村游”、“和谐城乡游”、“生态旅游”以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据统计,2013 年中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 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10.6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 多亿元人民币,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 多万[1]。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消费领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资源的有限与粗放式的开发相矛盾;产品缺乏文化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间极高的相似度,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资源配置未优化、重复建设与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2];尤其在中国迈入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后,创意引领消费,传统的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等主打旅游产品与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需求相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3]。从众多的文献分析来看,许多学者以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但以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较少,更鲜有从创意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来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在资源、产品、模式、市场、产业链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异质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试图解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竞争激烈、资源重叠等难题,对加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与创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文化创意理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农村的开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中,创新旅游开发的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这势必加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1.1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为[4]。文化创意是运用人的创造力,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体现其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并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利用,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克服了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产、运作、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解决了乡村旅游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确保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村习俗、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6]。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不断的撞击和融合,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濒临灭亡或是转化、模仿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失去了乡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创意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使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赋予了乡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如一些濒临破坏的古遗址和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成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胜地[7],文化创意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
1.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正转变为文化性、层次性、个性化精神与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和观念,在一定的载体上,赋予产品精神文化含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并通过其强大的融合性,助推乡村旅游业打破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8],创意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成为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9]。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10]。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11],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12]。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13],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14],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3 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 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17]。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 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18]。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19],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20],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21],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22]。
3.3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23]。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24];“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25]。
3.4 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26],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27]。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28],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3.5 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29]。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30],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31];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32]。
4 结语
乡村旅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自然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33],其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重要的第一步,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据当地农村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优势,如农林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这类旅游开发容易造成乡村间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34]。笔者以文化创意的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旨在通过创意深层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异性,并提出运用创意思维、创意设计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创意旅游营销打造旅游产业链,来拓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时代下,文化创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借鉴依靠融入文化创意取得成功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把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移到对“活”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利用,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规模“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35],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文曦.乡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 亿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 李学术,刘楠.论农村创意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51-55.
[3] 杜继勇.关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4):69-70.
[4] 兰岚.重构传统文化和传播,用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N].贵州都市报,2013-05-20(4).
[5] 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3):127-128.
[6] 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5-106.
[7] 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8] 马亮,颜亭玉.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9] 方亮.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69-70.
[10] 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1] 蒋敬.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76-1773.
[12] 何艳琳.窦店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院学报,2013(5):28-32.
[13] 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4] 陈雯婷,金权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1(2):27-28.
[15] 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6] 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7):112-117.
[17] 王灵恩,何露,成升魁,等.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1-687.
[18] 姚海琴.浙江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寻-基于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158-160.
[19] 李学术,刘楠,王奇.论农村创意经济的理论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54.
[20] 陈焱霞.创意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7-31.
[21] 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56.
[22] 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31-32.
[23]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1.
[24] 赵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16.
[25] 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8-13.[2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27] 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29):33-35.
[28]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8.[29] 刘景枝,单厚军.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报,2009-5-26(7).
[30]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2.
[31] 刘军.创意休闲农业的渊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A].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32-139.
[32] 张友臣.发达国家文化品牌培育经验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12):144-146.
[33]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