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1:11

导语:在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地图匹配

1前言

建设较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当下人们研究的重点。车辆导航与监控系统是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于电子地图为驾驶员实时提供车辆位置、速度、方向以及周围地理环境等信息,以指导驾驶员快速、安全、准确的到达目的地。本人及小组成员根据项目要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PS/GIS以及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现有的GSM网通信平台的车辆导航与监控系统。从而实现了在GSM网覆盖范围内车辆的定位导航监控及管理。

2系统总体设计

2.1设计思路及结构划分

系统的设计首先从车辆的定位着眼,进而完成对其进行监控导航等功能,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应用广泛的GPS、GIS、GSM及计算机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在具体运行中设置在车辆上的终端部件将从GPS接收坐标数据,并结合速度等信息通过GSM系统以SMS方式发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则要结合其后台的GIS系统以图像方式表现在屏幕上,同时又要根据需要对车辆通过GSM系统以SMS方式发送控制指令。另外为了方便用户查询用户基本信息、交通信息、车辆行驶信息等,控制中心还要实时向WEBGIS服务器传送相关信息。由此,我们对该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了车载单元和监控中心两大部分。

2.2控制中心端设计

控制中心端是我们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既要接收来自移动端的GPS信息并结合数据库以图形方式反映在GIS平台上,同时又要根据监控信息给车辆以相应的信息反馈,以提供车辆的导航。其功能结构如图1。

(1)数据库设计。系统对数据的要求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又包括基本的属性数据和GPS数据,因此建立了三个数据库分别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GPS消息数据库。其中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存储GIS方面的空间图形数据,此处以成都市电子交通地图为主要部分,包括道路交通网图形要素的空间位置、几何特征和拓扑关系以及其它一些附属地物,如机关单位、绿地广场、商店超市等。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车辆基本信息、用户信息、服务信息等。GPS消息数据库主要针对车辆位置信息的管理,以方便车辆导航及路径回放等。后两者均为结构化数据,采用一般的关系数据库以表、视图方式即可很好的表示。

(2)GPS分析管理模块。此模块主要从车辆的定位、跟踪方面进行处理,对被监控车辆接收移动端发来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地图上,并以文本方式做详细记录;依据记录的数据在需要时进行回放,回放功能的设计上包括开始、暂停、继续、结束四个状态。另外还包括基本的车辆信息查询处理功能,如车辆信息查询、驾驶员信息查询、车辆监控查询、车辆调度等。

(3)GIS分析管理模块。此模块主要在MapObject基础上集成二次开发,实现GIS的基本功能,如地图放大、缩小、漫游、查询、距离测量等。另外根据项目需要实现了路段及区域范围内车辆密度分析功能。

2.3移动端设计

移动端也就是我们的车载端系统,它包括GPS接收模块、DR传感器(DeadReckoning)、车载导航计算机、通信控制器及设备等组成,其结构如图2。

GPS接收机主要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并解算出定位信息;DR传感器用于航位推算,它是为了解决GPS无法定位而导致导航软件无法工作的问题而特意在我们的系统中引入的;车载导航计算机用于数据采集和处理;通信控制器用于向GSM短信中心发送车辆位置等数据,并接收控制中心通过GSM网发来的监控指令等数据。其工作原理为:当GPS接收模块或DR传感器取得数据后,通过通信控制器把数据以短信息的形式传到GSM短信中心,再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把数据传到监控中心,车载终端系统以中断方式完成来自GPS模块和DR传感器的数据的接收,在硬件主程序中循环采集信号和控制其它设备。3系统关键技术与实现

3.1通信

车载设备与监控中心的通信方式采用GSM短信业务方式完成。发送端将数据加上目的地址按照通讯机协议进行编码发送给短消息服务中心,之后再由短消息服务中心发送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收到信息后同样以相应的通讯协议进行解码后分解为可识别的车辆经纬度、状态等信息。他们之间是以RS232全双工串口来通信的,可以同时接受和发送数据。在此我们利用VC++6.0下的CserialPortEx串口通行类来实现串口通信。CserialPortEx声明如下

classCSerialPortEx

{

public:

BOOLInitPort(CWnd*pPortOwner,UINTportnr=1,UINTbaud=19200,charparity=''''N'''',UINTdatabits=8,UINTstopsbits=1,DWORDdwCommEvents=EV_RXCHAR|EV_CTS,UINTnBufferSize=512);

}

串口的配置对话框如图3。

3.2地图匹配

由于当前使用的GPS定位精度为数十米,且美国军方为限制其它国家将GPS系统用于军事领域,通过选择可用性(SA)技术,人为地在卫星信号中加入噪声干扰。另外由于城市地物特征复杂,在高密集的建筑物、隧道、立交桥等处行驶时又会受其反射和遮蔽影响,使得在某些区域内无法接收GPS信号而出现定位盲区。因此在GPS定位与航位推算的基础上要将定位点与地图道路进行匹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车辆在地图上的实时定位。

地图匹配是通过车辆的GPS航迹与GIS地图数据库中的矢量化路段对象进行匹配,寻找车辆当前行使的实际道路,再将此定位点投影到道路上。根据车辆行驶的情况和地图匹配的需要,将匹配定位分成了3种不同状态,即道路搜索、直线行驶、转弯。针对每种状态的特点和定位要求,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1)道路搜索。当车辆启动时,道路匹配可能不正确,所以应先对起始时刻进行道路匹配,以便建立正确的投影点,这就需要先进行道路搜索。在进行道路搜索时我们将道路连通性作为考虑要素,如图4所示:p0是前一时刻匹配的位置点,p1是当前时刻的GPS定位点,L1、L2、L3是待搜索的范围内的三条道路。虚线箭头是p0时刻车辆行使方向。根据前一时刻匹配结果认为车辆在道路L1上,由于道路L1与L2是连通的,所以车辆不可能直接进入L3,只可能是在L1和L2中进行搜索。

(2)直线行驶。在没有接近道路交叉点时,可以一直认为车辆是在此道路上行驶,可将定位点全部投影在此路段上,如图5。

(3)转弯。当接近交叉点时进行转弯处理。此时可认为是新一次的道路搜索,采用道路搜索的算法处理即可。

4结束语

基于GPS/GIS/GSP车辆实时监控导航管理系统涉及GPS技术、通信技术、地理信息学、数据库、软件工程等多个技术领域,系统较为复杂,本文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原理、功能、关键技术算法等方面对车辆导航监控系统做了一定分析研究。具体论述应对车辆定位、导航、监控等领域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谭国真,赵亦林.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2刘光.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教程(组件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M]北京:电子下业出版社,2002.

第2篇

BY-150型种子包衣机是一种智能化的种子精细加工包衣处理设备,主要由种子定量供给组件、定量加液组件、定量加粉组件及电气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精确控制供种量、进液量和进粉量三者的比例是包衣流程的关键。设备开启时对种子进行质量设定,然后打开进料门,将种子加入称重桶内;在称重操作完成后,打开下料门,种子进入混合桶中;加液管依次打开液阀、气阀,将药液定量注入到混合桶内,同时包衣药粉在推进螺杆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定量加粉;经过一定时间的搅拌混合后,打开出料门,将处理后的种子送出,完成整个包衣流程。在整个包衣流程中,通过称重桶内的高精度称重传感器对供种量进行检测;通过加液管内的液位传感器对进液量进行检测。各传感器在测点处输出的信号量可作为包衣流程中各动作开启和完成的标志,保证包衣流程的有序进行。通过定时器控制匀速旋转的加粉电机,即可实现药粉投放的定量控制。

2检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1系统总体结构

综合包衣机的工作流程,整个检测控制系统主要由包衣机控制主板、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执行器控制板和液晶触摸屏构成

。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实现对称重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执行器控制板可实现对电机设备启停的开关量控制;用户通过液晶触摸屏进行包衣参数设置、包衣过程启停、包衣状态显示等操作。包衣机控制主板采用RS-485方式与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和执行器控制板进行通讯,采用RS-232方式与液晶触摸屏进行通讯。

2.2包衣机控制主板

包衣机控制主板选用RealARM6410开发板。该开发板以ARM11内核的S3C6410芯片作为控制核心,包含电源模块、晶振模块、复位电路、485通信模块和232通信模块等外部设备,可以装载和运行LINUX操作系统,具有处理运算能力强、耗电低、扩展性强等特点。将RealARM6410开发板作为包衣机的控制主板,可以很好地保证系统在包衣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3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

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选用意法半导体公司出产的32位高性能STM32F103C6T6作为微控制器。该微控制器的核心是ARMCortex-M3处理器,最高CPU时钟为72MHz,具有良好的精密性、可靠性和运算速度。本设计中针对供种量和进液量两种参数信息,分为两个检测模块进行硬件开发。

2.3.1供种量检测模块

供种量检测模块包含2路称重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用以检测称重桶中种子的质量,原理如图3所示。本设计中采用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出产的UH-53型称重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准确度高、抗偏载能力强和长期稳定性好等优点。为了增加检测模块的抗干扰性,保证种子质量的检测精度,采用AnalogDe-vices公司具有低噪声、低失调电压和高共模抑制比特点的AD8608型CMOS精密运算放大器构成两级差分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第一级由两个同相输入运算放大器电路并联,第二级串联一个差分输入的运算放大器。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很好地抑制输入电压中的共模成分。参照称重传感器的额定输出,可以取放大倍数为500倍。为了减少第二级运放共模误差造成的影响,第一级运放的增益要尽可能高。因此,将第一级放大倍数设定为500。经过取值和计算。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经过一个分压电路后,接入STM32芯片上带有A/D转换通道的I/O接口。

2.3.2进液量检测模块

进液量检测模块包含上液位和下液位传感器检测电路。Uup为上液位传感器信号,Udown为下液位传感器信号。Control1为控制主板发送的补液信号,Control2为控制主板发送的加液信号。动作执行之前Control1、Control2都为低电平,以加液动作为例,当液面高于上液位传感器时,Uup、Udown都为低电平。Uup通过光耦开关电路,在PA3处输出高电平到STM32芯片的I/O接口上;Udown通过光耦开关电路,在PA4处输出低电平到到STM32芯片的I/O接口上。此时Control2发送一个高电平信号,使RS锁存器2输出高电平,经过继电器驱动电路后使加液电机运转;然后使Control2变回低电平,在液面介于上下液位传感器之间时,Uup为高电平、Udown为低电平,PA4处仍为低电平,使RS锁存器2的输出保持之前的高电平状,加液电机保持运转。当液面低于下液位传感器时,Uup、Udown都为高电平,PA4变为高电平,使RS锁存器2输出低电平,加液电机停止;在此过程中补液电机一直保持停止状态,直到单片机通过Control1发送补液信号时再进入补液动作。通过采用主板信号控制动作启动、传感器检测电路直接控制动作结束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药液的过量添加,保证了进液控制的稳定性。

2.4液晶触摸屏

液晶触摸屏采用广州微嵌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的WQT系列产品,它由400MHz的ARM9高速CPU、数字LED背光显示和高精度电阻式触摸屏等部分构成,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该液晶屏具备数据显示、数据监控和触摸控制等基本功能,并且采用双口独立通讯,可通过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实现与主板之间的信息传输。

2.5执行器控制板

执行器控制板采用与传感器信号采集板相同的STM32F103C6T6微控制器,通过设计继电器驱动电路,实现对加粉、门控等电机启停的开关量控制。开关量控制信号经由一阶RC低通滤波器和线性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电路后,可有效地滤除信号中的干扰成分。控制信号通过三极管进行放大,可驱动继电器的开合。

3检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包衣机在开启电源并初始化完成后,通过液晶触摸屏设置包衣流程的总批次、种子质量以及种药混合时间等包衣参数。在包衣机控制主板系统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每隔一定时间在485总线上采用轮询的方式与多传感器信号检测板和执行器控制板进行通信;系统参照用户设定的各项参数以及称重和液位传感器实际检测到的参数信息,发送电机控制命令,进行各批次的种子包衣处理动作;每个动作之间通过适当的延时衔接,可实现包衣机各工作部件的有机组合和包衣流程的有序进行。

4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硬件

1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模块的设计总体思想

本文所进行的就是对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器模块进行设计,其中包括了可以对主变压器风扇投入与切除的温度范围进行自行设定,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而变化。在传统控制方式中,风扇投切的温度限制值是不能改变的,此外,风扇电机的启动和停止温度有一余量,不像传统的控制方式中是一个定值,避免了频繁启动的缺陷,此外还有运行、故障保护及报警等信号的显示及其与控制中心或调度中心的通讯,上传这些信息,如变压器油温、风扇运行状态有无故障等。至于风扇的分组投切设置是为了节约电能,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但这个分组数不宜过多,以免控制复杂,且散热效果不佳。

控制器主要由AT89CS1单片机、A/D转换器、键盘控制芯片,输出模块、通讯模块以及自动复位电路等组成,其中单片机是控制器的核心,AID转换器是把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变压器风扇控制系统的硬件接线

基于以上的要求,我们设计的风扇控制器的硬件线路图如下页图1所示。变压器风扇控制中对控制模块进行改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主要芯片的选用以及一些抗干扰元件的使用。所以在本章节中,我们重点将要介绍变压器风扇冷却控制模块中的主要硬件芯片的作用、选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力一法。

(1)单片机AT89C51(如图1)。

AT89C51是Atmel公司生产的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8位单片机,具有8k的flash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它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不易丢失的存储器技术,并且和工业标准的80c51和80c52的指令集合插脚引线兼容,其集成的flash允许可编程存储器可以在系统或者通用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编程中进行重新编程。AT89C51集成了一个8位的CPU,8K的flash。256字节的EDAM,32位的I/0总线。三个16字节的定时器/计数器,两级六中段结构,一个全双工的串行口,振荡器及时钟电路。AT89C51是完成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系统控制的核心,所有其它器件都受其控制或为其服务。

在本文中,经过TLC1543A/D转换器后输出的数字量输入到AT89C51单片机中,同时在进行了温度参数的设置以后,进行它的输出控制,其中包括了变压器的温度显示、状态显示、以及声音报警设备等等,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

(2)变压器的温度采集及温度处理模块。在变压器的风扇冷却自动控制系统中,第一步进行的就是对变压器上层油温进行的温度采集工作。变压器的温度采集是由变压器的温度控制器来实现的,其中包括铂电极、传感器以及变送器。经过温度控制器输出的信号进入变送器,变送器送出一个4一20毫安的电流信号,然后将此电流信号通过控制芯片上的电阻元件实现电流电压信号的转换,转换后的电压是在0.4一2(伏特)之间,然后将此电压信号输入到TLC1543数模转换器,进行信号处理。变送器输出信号有电流和电压信号两种,考虑到变压器安装的位置(室外)距本控制装置(室内)有一定的距离,电流信号不易损失,故选择了4一20毫安的电流信号。(3)11通道10位串行A/D转换器丁LC1543。

TLC1543A/D转换器是美国TI公司生产的众多串行A/D转换器中的一种,它具有输入通道多、转换精度高、传输速度快、使用灵活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高性价的模数转换器。TLC1543是CMOS,10位开关电容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它有三个输入端和一个3态输出端:片选(CS),输入/输出时钟(I/0CLOCK),地址输入和数据输出(DATAOUT)。这样通过一个直接的四线接口与卞处理器或的串行口通讯。片内还有14通道多路选择器可以选择11个输入中的任何一个三个内部自测试(self-test)电压中的一个。

(4)BC7281128段LED显示及64键键盘控制芯片。

BC7281是16位LED数码管显示器键盘接口专用控制芯片,通过外接移位寄存器(典型芯片如74HC164,74LS595等),最多可以控制16位数码管显示或128支独立的LED。BC7281的驱动输出极性及输出时序均为软件可控,从而可以和各种外部电路配合,适用于任何尺寸的数码管。

BC7281各位可独立按不同的译码方式译码或不译码显示,译码方式显示时小数点不受译码影响,使用方便;BC7281内部还有一闪烁速度控制寄存器,使用者可随时改变闪烁速度。

BC7281芯片可以连接最多64键C8*8)的键盘矩阵,内部具有去抖动功能。它的键盘具有两种工作模式,BC7281内部共有26个寄存器,包括16个显示寄存器和10个特殊(控制)寄存器,所有的操作均通过对这26个寄存器的访问完成。

BC7281采用高速二线接口与MCU进行通讯,只占用很少的I/O资源和主机时间。

BC7281在本系统中主要用于驱动变压器温度显示的LED以及显示风扇运行状态的指示灯。

前已提及,BC7281芯片内部共有26个寄存器,包括16个显示寄存器和10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共用一段连续的地址,其地址范围是OOH-19H,其中OOH-OFH为显示寄存器,其余为特殊寄存器。

(5)使用MAX232实现与PC机的通讯。

①MAX232芯片简介

MAX232芯片是1VIAX工M公司生产的低功耗、单电源双RS232发送/接收器,适用于各种E工A-232E和V.28;V.24的通信接口,1VIAX232芯片内部有一个电源电压变换器,可以把输入的+5V电源变换成RS-2320输出电平所需±10V电压,所以采用此芯片接口的串行通信系统只要单一的+5V电源就可以。

我们的设计电路中选用其中一路发送/接收,RlOUT接MCS一51的RXD,T1工N接MCS一51的TXD,TlOUT接PC机的RD,Rl工N接PC机的TD1。因为MAX232具有驱动能力,所以不需要外加驱动电路。

系统中使用了此技术之后就实现了变压器风扇冷却系统的远程控制,工作人员可以在控制室对冷却系统进行控制,可以达到方便、准确、快捷的日的,这也是我们对传统的风扇冷却控制系统而做的一个重要的改进。

②串行通讯

在此实现中,我们必须要对MCS-51串行接日和PC机串行接日的串行通讯要有一定的了解,串行通信是指通信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数据信息的传输是在单根数据线上,以每次一个二进制位移动的,它的优点是只需一对传输线进行传送信息,囚此其成本低,适用于远即离通信;它的缺点是传送速度低;串行通信有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两种基本通信方一式,同步通信适用于传送速度高的情况,其硬件复杂;而异步通信应用于传送速度在50到19200波特之间,是比较常用的传送方式,本文中使用的就是异步通讯方式。

(6)“看门狗”电路DS1232

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干扰或其他意外出现的运行中的死机的情况,“看门狗电路”DS1232会自动进行复位,并且能够重读EEPROM中的设置,以保证系统可以安全正常的运行。

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看门狗”(WATCHDOG)集成电路DS1232具有性能可靠、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的特点,应用在单片机产品中能够很好的提高硬件的抗干扰能力。

DS1232具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8脚DIP封装和16脚SOIC贴片封装两种形式,可以满足不同设计要求;

②在微处理器失控状态卜可以停止和重新启动微处理器;

③微处理器掉电或电源电压瞬变时可自动复位微处理器;

④精确的5%或10%电源供电监视;

在本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中,DS1232作为一定时器来起到自动复位的作用,在DS1232内部集成有看门狗定时器,当DS1232的ST端在设置的周期时间内没有有效信号到来时,DS1232的RSR端将产生复位信号以强迫微处理器复位。这一功能对于防止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微处理器死机是非常有效的,因为看门狗定时器的定时时间由DS1232的TD引脚确定,在本设计中,我们将其TD引脚与地相接,所以定时时间一般取为150ms。

3结论

本装置实现了通过单片机自动控制冷却器的各种运行状态并能精确监测变压器的油温和冷却器的各种运行、故障状态,显示了比传统的控制模式的优越性。(1)能够对变压器油温进行监测与控制;(2)实现了变压器冷却器依据不同油温的分组投切,延长了冷却器的使用寿命,有较好的经济意义;(3)实现了冷却系统的各种状况,如油温、风扇投切和故障等信息的上传,便于值班员、调度员随时掌握情况。

由于固态继电器实现了变压器的无触点控制,解决了传统的控制回路的弊端,同时此控制装置具有电机回路断相与过载的保护功能。由于使用了单片机,因而具有一定的智能特征,实现了油温、风扇的投入、退出和故障等信号的显示以及上传等。通过实际运行表明,该装置的研制是比较成功的。但今后,我们还应该对固态继电器本身的保护进行一些研究,以免主回路因电流过大而造成固态继电器的损坏,以使变压器风扇冷却控制回路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采用目前业内最先进的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和周界报警技术来组建长距离输油(气)管道的安全监控系统。在各工艺站场内部布设网络摄像机,在站场围墙上布设红外对射探头,并实现红外报警和视频监控联动,通过管道mstp光传输网将信号传给调控中心,实现视频图像的同步调看和远程控制。

1概述

为满足长输管线安全生产和 科学 系统化管理的需要,对意外情况能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和处理,拟在管道沿线建设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地把生产设备运行状况和险情图像资料传送到各站场控制室和管道调控中心,使险情或隐患被扼制在萌芽状态,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方案选择

根据现场条件及工艺站场的实际需求,并充分考虑技术的实用性,管道安全监控系统主要采用视频监近系统和周界报警系统来组网。

2.1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模拟视频监控、基于微机平台/嵌入式系统的(半)数字视频监控和基于网络视频服务器技术的数字化网络视频监控。

2.1.1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第1代监控技术)视频信号采用同轴电缆进行传输,并由模拟矩阵主机进行信号处理。从摄像机到控制主机再到录像机、监视器,全部以模拟视频信号进行传输与图像存储。而控制信号以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2.1.2半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第2代监控技术)1)基于微机平台的dvr(第2代监控技术)。dvr系统采用微机和windows平台,在 计算 机中安装视频压缩卡和相应的dvr软件,支持实时视频和音频,是第一代模拟监控系统升级至数字化的可选方案。

视频信号仍采用同轴电缆进行传输,控制信号以数字信号进行传输,由多媒体控制主机或硬盘录像主机(dvr)进行数字处理与图像存储。从摄像机到控制主机和监视器以模拟视频信号进行传输,而控制主机的处理、控制及存储是以数字信号进行的,故准确的讲应为"半数字监控"技术。

(2)嵌入式dvr(第2.5代监控技术)。嵌入式dvr指的是在传统dvk的基础上扩展了网络功能的dvr产品,使得更多的用户可以进行访问。正是由于这种产品开发的理念,使得带网络功能的dvr产品还是传统意义上的dvr,其主要功能仍然是dv存储,这也决定了其市场定位是在小范围的网络环境中,监控点也有限。

2.1.3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第3代监控技术)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目前业内最先进的监控技术,视频从前端图像采集设备输出时即为数字信号,并以网络为传输媒介,基于tcp/ip协议,采用流媒体技术实现视频在网上的多路复用传输,并通过网络数字矩阵主机(ipm)来实现对整个监控系统的调度、存储和控制等功能。此外,周界报警、门禁等设备输出的数字信号也可采用多网合一的方式,通过网络复用进行传输,并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管理与控制。

2.2监控方案比选

(1)第1代模拟监控技术,由于技术落后,正在逐渐退出 历史 舞台,因此不考虑用该技术组网。

(2)第2代dvr技术,由于前端还是模拟传输方式,而模拟视频线和控制线的有效传输距离为300m以内,对于规模较大的工艺站场,有少量的监控点与控制室的距离较远,必须再加线放才能满足传输需求,增加了传输成本。

(3)第3代网络监控技术,优势就在于传输不受距离限制,组网方便灵活,更适宜于网络传输和远程控制。

根据监控系统的实时性、有效性和 经济 性,并充分考虑到管道视频图像信号的远传需求,结合各站场的实际情况,推荐采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来实现管道工程监控图像的采集、传输、实时监看、存储和上传。

2.3周界报警系统

周界防范报警系统作为视频监控系统的一个有效补充,与监控系统共同构成统一的安防网络。周界报警系统主要是在周界围墙上安装红外探头,类似于在围墙上布设了一道看不见的 电子 墙,当有人非法穿越围墙进入站场时,触发报警并输出信号进行报警联动。

3方案设计

3.1监控系统

3.1.1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前端摄像部分是整个监控系统的前沿部分,主要包括摄像机、镜头、云台和防护罩等。前端的任务是对现场进行摄像,把摄得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数字压缩处理。

在各工艺站场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网络 摄像机若干台。在站场的工艺装置区安装防爆型枪式摄像机和视频服务器,在所有出入口、道路、围墙和其他重点部位安装网络智能球型一体化摄像机(集成视频服务器),内置低照度彩转黑多倍摄像机或宽动态低照度彩转黑一体机,可根据需要远程控制镜头拉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

3.1.2传输系统设计

传输部分就是系统图像和控制信号的传输信道。把现场摄像机发出的电信号及报警信号(转换后的数字信息)传送到控制室,一般包括通讯线缆(双绞线或光纤)和线路驱动设备(网络交换机、光纤收发器)等。

为保证传输信号质量,前端网络摄像机通过敷设光缆线路以及两端配置光纤收发器将视频、控制信号传人站场控制室,再通过交换机连接主控 计算 机进行图像监视和信号控制。

3.1.3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部分是实现整个系统功能的指挥中心。控制部分主要的功能有:①视频信号放大与分配;②图像信号的校正与补偿;③图像信号的切换、分割、记录和打印等;④对前端设备的摄像机、电动变焦镜头及全方位云台等进行控制,以完成对现场全面详细的监视。

拟在各站场监控室配置1~2台监控计算机进行现场视频的显示和控制;并通过管道mstp光传输系统将图像和报警信号传给调控中心,在调控中心通过数字矩阵设备实现远程控制。

管道传输网里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经过授权进行现场图象浏览,以及时准确地获得现场信息。

3.1.4显示及存储系统设计

监控设备置于各站场及调控中心的控制室内,不需另建监控室。在监控室采用液晶显示器和大屏幕液晶平板电视组合为电视墙,进行实时监视;录像系统采用普通pc或数据服务器,设计整个录像系统可以连续保存录像资料半个月,并支持录像与回放。

3.2周界报警系统

周界防范报警系统由前端的对射探头(安装于站场围墙上)、报警主机(安装于站场控制室)及一些辅助设备(电源、显示地图和警铃等)构成。

系统采用在围墙上安装两束或四束红外对射探测器,对站场进行翻越防范。当发生非法翻越,有人闯入禁区时,探头立即将报警信号传送到站场控制室,实时显示防区位置并记录,方便值班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准确处理,并可与站场录像监控系统联动,将非法越界事件进行实时录像。

第5篇

【关键词】实时目标跟踪;智能监区;视频监控;软件设计

1引言

监狱和看守所是我国的刑罚执行机关,在目前反恐维稳、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安保工作尤为重要,一旦发生越狱、暴狱事件会立刻引起社会轩然大波。因此,建设一套高效、安全、稳定的监区监控系统,将技防、物防、人防和联防进行有机结合,已成为武警部队保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监区视频监控系统采用业界先进的全景视频编码技术与枪球联动技术,在对整个监区进行无死角监控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分析技术,实现对监控范围内的非法闯入检测、运动物体跟踪、报警实时触发以及报警过程记录等功能。在实现监墙监控没有死角,动态跟踪运动目标等功能的同时有效减少监墙摄像头数量,减少监控画面路数,提升电视墙视频显示效果,确保武警值班员看的轻松同时看的清晰,有效避免因为视频路数太多导致值班员视觉疲劳,视频画面实际位置不明确等问题。本系统可有效协助武警部队在日常的“两看”保卫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警情、实时目标跟踪以及报警记录回溯,提高武警部队日常执勤的目标性与准确性,对响应武警部队的减员增效的指导方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相关技术介绍

2.1视频传输

视频的正常传输是系统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网络传输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通常情况下,原始视频帧数据过大,在网络带宽一定的情况下,逐帧非压缩传输耗费时间较多。因此,本系统设计采用H264编解码技术,在传输前压缩视频,在传输后解压视频,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H.264,又叫做MPEG-4Part10,AdvancedVideoCoding,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视频压缩标准[6]。该标准于2003年3月由联合视频组(JointVideoTeam,JVT)制定完成。H.264标准目前已经在DVD视频、数字电视、互联网视频流等领域广泛使用。

2.2数据跟踪算法

数据跟踪算法是智能监控系统软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监所监控范围内,进行准确的目标检测和跟踪是系统软件正常工作的保障。本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基础来实现监控视频中的目标检测和跟踪,由于智能监控系统软件需要长时间工作值守,故系统设计时采用跟踪-学习-检测算法(Tracking-Learning-Detection,TLD)来进行单目标长时间跟踪。

2.3视频存储

视频存储是智能监控系统软件的保障部分。良好的存储结构和管理算法有利于缩短回溯查找数据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本文设计的智能监控系统软件以磁盘阵列作为基本的介质,以B+树结构管理存储数据索引,保障网络存储的稳定高效。

3系统总体架构

本文研发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五部分组成,包括管理中心系统、枪球联动子系统、视频存储子系统、客户端软件、网络摄像机。其中以管理中心系统为核心,完成视频数据的获取、推送、存储和视频分析。智能监控系统总体架构:智能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管理中心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命令和数据的转发;枪球联动控制系统通过枪机摄像机进行视频采集与分析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将跟踪物体的运动轨迹坐标发送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下发命令到网络摄像机云台,负责转动跟踪;视频存储系统获取管理中心的视频,进行网络存储;网络摄像机终端系统负责视频获取并编码,获取管理中心的命令,控制摄像机转动;客户端软件为用户的控制接口,负责前端展示和命令下。

4系统测试及结果

根据实际系统运行环境需要对整体系统的算法性能,主要是TLD跟踪算法终端上运行的性能测试。

4.1算法实时性测试

整体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在嵌入式终端中的算法处理效率和PC的处理效率相比还是有差距。系统对算法实现的过程中对于学习模块进行了优化,可以发现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综合模块的耗时最低,检测模块的耗时最多,这与PC端运行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实际场景测试中发现,当算法稳定后,检测模块和学习模块相对的运行减少,整体的跟踪处理时间并不会增加太多,因此可以看出本设计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4.2跟踪准确性测试

算法时间性能基本满足实际需要,接下来需要对跟踪算法的准确性进行测试,根据实际场景的不同,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测试情况,如图2所示。测试目标包含不同运动情况下的行人,包含正常情况,低曝光情况,行人有动作变化,运动速度加快等情况。本文综合了不同情况下对于运动目标的检测,根据目标由出现到消失的整体过程,统计算法处理的总帧数,跟踪成功帧数以及跟踪失败帧数,跟踪准确度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跟踪算法的准确度是受多种条件影响的,由于实际系统运行追踪目标的算法受目标大小、运动速度和环境情况等因素影响,本次的测试所反映的是基于一般情况下的整体系统性能。具体分析,在正常模式下也即光照充足,无大量异常背景影响下,追踪算法的准确度能够达到96%以上,出现跟踪失败的情况多数位于视频监控的边缘部分,由于追踪目标即将消失导致漏检,实际效果良好,基本上能够满足系统在日常监控运用中的需求。对于异常环境下,测试中的低曝光条件,会影响整体的检测效果,导致目标的检测灵敏度下降,特征匹配的准确度降低,容易导致丢失目标,所以在测试中,异常环境对追踪算法的影响是最大的,导致准确率最低。对于具有一定速度的目标追踪检测,可以发现由于快速形变导致的运动特征变化,由于算法模块设计的学习模块为了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并不是每一帧进行运算,导致特征的更新并不及时,会导致一些偏差。这方面测试结果说明,在追踪算法平衡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还需要仔细平衡和优化。综合考虑,整体系统的追踪准确率能够达到80%以上,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相对来说还是能够满足基本的系统需求,对正常环境下的监控还是具有良好的监控效果,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

5总结

第6篇

【关键词】无线网络技术;ZigBee;GIS;定位跟踪;矿井安全

1.前言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矿山安全事故的频发,国家对矿山安全尤其是煤矿安全的重视日益加大。所以开发新型的矿井人员管理系统,随时清楚掌握每个井下作业人员的位置及活动轨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矿井人员定位跟踪系统发展状况

2.1目前矿用人员定位跟踪系统的基本组成

从结构上划分,人员定位跟踪系统主要包括主站、分站和移动分站。图1-1(a)中,主站与分站、分站与传感器均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形成二级网络结构,目前推出的人员定位系统多属于此种结构。图1-1(b)中,主站与分站采用现场总线连接,读卡器与分站通过专线连接,较早推出的系统多属于此种结构。图1-1(c)中,主站与基站采用现场总线连接,读卡器变为移动分站,其不仅担负数据采集任务,且担负数据的转发任务,这种结构系统扩展方便,多用于采用WSN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此外还有一种结构,是在安全监控系统中设置人员位置监测分站,两个系统共用一套数据传输系统,而数据分别由各自的监控软件处理。

2.2 目前国内跟踪与定位系统发展概况

到目前为止,现有的无线定位系统大致分为以GPS为代表的定位系统和以SUPER-RFID、ZigBee、微功率为代表的无线网络定位系统。

目前国内已经取得安标的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系统的基本情况如表1-1[2]所示:

从表1-1可以看出,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系统按通信技术类型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RFID技术,另一类是采用WSN(315MHz一2.4GHz)技术。

2.3 目前人员定位跟踪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煤矿人员定位发展情况看,有源标识卡取代无源标识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仁为解决标识卡的供电问题、延长标识卡的工作时间,出现了灯卡合一的标识卡,严格地讲,这样会破坏矿灯的防爆性能。因此,开发低功耗、高效率的标识卡技术是当前人员定位系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由于在高速条件下定位人员漏检率较高,提高系统在高速、大流量下识别的准确性是人员定位系统面临的一个难题;

(3)由于井下无线电传播信道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人员定位系统定位精度低,急需发展此种情况下的精确定位技术。

2.4人员定位系统未来发展

随着人员定位跟踪系统的不断普及,对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不断提高,未来的人员定位跟踪系统将主要着眼于增强网络能力,提高井上、井下人员间的交互性,以及在灾害条件下事故救援及决策支持能力。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与其它矿用监控系统的一体化。人员定位跟踪系统作为矿用安全监控的主要组成部分,必将与矿用安全监控系统、生产监控系统融为一体,信息统一进行处理与分析。

(2)系统可以接受多种类型卡。如简单的人员标识卡,手持式人员定位器,带有指示和开关的多功能标识卡,支持语音、图形和传感器的多功能标识卡等。

结语 论文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矿山人员定位跟踪系统研究资料,从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一套较新的系统方案。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字】屏蔽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M92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基本构成以及运行模式

1、地铁控制门系统

地铁屏蔽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包块机械和电气控制部分,其沿站台边缘布置,将车站站台与行车隧道区域隔离开,降低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同时减少了列车运行噪音和活塞风对车站的影响,防止人员跌落轨道产生意外事故,为乘客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候车环境,提高了地铁的服务水平。

2、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其硬件组成主要包括就地控制盘LCB、中央接口盘PSC、车站紧急控制盘PEC、配电屏、驱动ups、控制ups、蓄电池屏、、屏蔽门状态报警盘、屏蔽门操作控制开关等。软件组成主要包括电机控制、门宽参数自学习系统、障碍物检测系统、防挤压系统、开门程序控制系统、关门程序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等。如图:

3、屏蔽门控制系统运行模式

正常运行模式分为两种:

(1)在列车配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情况下,来自系统级(列车信号系统)的控制。

(2)在列车无自动驾驶系统的情况下,信号系统发出“列车占位”信号,由授权的操作人员在站台控制面板(PSL)上控制屏蔽门的操作为站台级控制的正常运行模式。

3.2非正常运行模式

(1)故障运行模式

在以下故障情况发生时,进入故障运行模式:

a.滑动门关闭时探测到障碍物。

b.列车超过允许停车精度,列车门与滑动门错位。

c.个别滑动门不能打开。

d.控制系统发生故障。

(2)紧急工作模式

在以下故障情况发生时,进入紧急工作模式:

a.列车在隧道罩发生火灾。

b.车站内发生火灾。

c.其它以外突况。

(3)测试工作模式

当系统安装或维修时采用的工作模式。

二、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功能及其作用

电气设计中采用控制部分和监视部分分开,其中控制部分采用硬线连接,监视部分采用总线连接。

1、控制功能。在任何运行模式中,接收上级发来的各种命令,上报信息以及对各屏蔽门单元进行自动控制,完成相应的动作。

2、监视功能。具有监视功能的设备包括两部分:中央接口盘(PSC)和远方报警盘(PSA)。主要完成站台每侧屏蔽门单元相关信息的集成,主要有以下功能:(1)收集系统测试(PST)、手动解锁、就地控制(LCB)、车站紧急操作装置(PEC)、站台控制PSL的状态信息;(2)通过现场总线通信收集全部门控单元(DCU)信息;(3)允许对DCU参数进行修改;(4)存储屏蔽门故障诊断信息以及正常系统运行记录;(5)收集驱动电源信息。

3、屏蔽门控制系统作用

从屏蔽门控制系统的作用的角度来讲,屏蔽门系统的控制分就地级控制、站台级控制、列车信号系统级控制、火灾模式级控制。就地级控制是每个活动门模块可以独自机械,电气操作;站台级控制,列车信号系统级控制,火灾模式级控制都是通过PSC里的继电器控制活动门模块的运行,PSC是根据各级控制发出的命令对活动门模块进行操作、监视,是各级控制的集合体。优先级是就地级,其次是火灾模式级,然后是站台级,最后是列车信号系统级。火灾模式级是在车控室操作屏蔽门系统,支链打开屏蔽门。

现在有两种PSC设计方法,一种是把电气系统(主要是处理硬线命令的继电器组)和监控通讯系统组合在一个模块里,成为一个黑盒子。黑盒子的输出输入接口有电源,现场总线网络(监视网络),各级控制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门单元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可以既控制屏蔽门运行,也监控屏蔽门状态、故障,并把相关信息存贮起来。一种是电气系统和监控通讯系统各自独立,把电源,各级控制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门单元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集合一起,把现场总线网络(监视网络)独自成一体,与各门单元,PSC里各重要继电器组有接口,从而全面监控系统,电气系统和监视网络收集的若干重要状态如“开门”状态,若干重要故障如“系统故障”通过PSC的指示灯面板反映。首先这样电气和监控通讯两个系统不会相互影响,独立开来以后维修、改造方便。其次减低维修成本,一个部件损坏不必整个PSC更换。

三、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1、伺服驱动系统

门机是屏蔽门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门控单元(DCU)是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门控单元的丰要部分是服伺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和伺服驱动器。从成本来考虑,伺服驱动系统约占门机的l/2,约占屏蔽门系统每单元的1/6。目前,屏蔽门行业国内的生产厂商所采用的是大都是外购通用件,功能齐全,性能很好,相成地价格很高;有的还需要另外配置控制器,使得系统累赘和不可靠。相比之下,国外的屏蔽门厂商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掌握了伺服驱动的核心技术,拥有他们自己的电机和驱动器,他们以最少的硬件投资成本,获得了最大化的利润,他们卖的是技术。冈此,如果能够自己研制伺服驱动系统,节省的成本将相当可观。

2、监控软件

运行于中央接口盘(PSC)上的MMS和远方报警盘(PSA)上的监视软件系统,它能够实时临测系统运行状态。编程语言的选择多为VB(Visual Basic),从软件的功能实现和系统的大小来说,VB也完全能够胜任,不过,已经有不少客户为了追求更好的性能,要求采用VC(Visual C++)。

3、现场总线

DCU的状态信息是通过通信网络传递到PSC的,对于通信网络的选择有多种,常见的有RS485、CAN总线、Profibus以及LonWorks等。由于地铁站台的距离一般较长,有的将近200米,为了通信的实时、稳定,现在多采用现场总线。每个DCU单元作为一个从设备(节点)挂在总线上,总线丰设备放在屏蔽门系统设备室,上设备收集到DCU的状态信息后发到PSC,完成通信。

四、控制系统设计特点

所有控制线路通过硬线连接,保证了控制系统的高可靠性,成本较低. 监控系统采用标准的国际工业网络数据总线进行链接,传输大量信息. 采用这种方式保证了系统操作的高可靠性、良好的功能和设备扩展,除门控器需要进口外,其他控制部件和软件都能由国内的专业公司提供。

总结

地铁屏蔽门是地铁环控系统的重要部件,其活动门数量多,运营中平均每2 min 就须开关门一次,其控制系统必须十分安全可靠. 地铁屏蔽门是一复杂的分布参数控制系统,它集建筑、机械、电子和控制等科学于一体,其信息传递速率、同步性、系统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等要求十分严格. 本文在经过2 年多屏蔽门样品研制,参照国外屏蔽门工程实例,结合国内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究了屏蔽门的控制原理。.

【参考文献】

[1] 张杰.地铁屏蔽门驱动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期刊论文]-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4)

[2] 饶美婉.地铁屏蔽门直法流系统设计[期刊论文]-都市快轨交通2009,22(4)

[3] 赵成光 广州地铁屏蔽门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期刊论文]-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4)

第8篇

论文摘要:依据茂名联通基站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大运营商的移动通信基站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确保基站内的设备运行安全及防盗等问题。针对该问题设计出一套从根本上提高动力设备维护水平和效率,达到监控智能化的目的的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

l概述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大运营商的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日益增加,身处城乡结合部或偏远山区的移动通信基站因常年无人值守成为盗窃分子的光顾目标,基站的各种附属设备如蓄电池、铁塔角钢、空调外机、铜地线(排)、馈线等设备也成了盗贼的主要偷窃目标。目前,如何确保基站内的设备运行安全及防盗,已成为基站维护的首要难题。

2目前基站的现状

目前,茂名联通基站环境监控设备仍为老式的环控箱接人监控,通过采集模拟量输入到基站主设备上,从而完成上报,且只能上报简单的停电、开门、高温、积水和烟雾等告警,无法远程测量和调整参数。另外,环控箱的告警上报依赖于主设备的运行,一旦BTS断站,其便无法工作。为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员及维护工作的压力,从根本上提高动力设备维护水平和效率,达到监控智能化的目的,建设一套高水平的基站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3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

对茂名联通新建的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除了要达到基本的监控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智能化监控要求。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交、直流动力系统。监控对象包括:配电箱、开关电源、蓄电池等。监控范围包括:市电输入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有功功率、电度、整流模块单体输出电流、总负载电流、蓄电池充电电流、市电状态(市电有/无,缺相,欠压/过压)、蓄电池组总电压、每组蓄电池充、放电电压等。通过对动力系统实时不间断的监控,了解每个基站电源输入输出、整流模块设备的运行情况,对电源设备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处理;蓄电池是整个直流供电系统的后备电源,我们通过监控,对蓄电池组总电压以及每组电池充、放电电压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有问题的电池及时进行更换,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2)空调、环境系统。监控内容包括:机房智能空调系统、基站分体空调(开关机、工作状态指示、空调工作电流)、温度、湿度、水浸地湿、娴雾告警以及动态图像等。保证设备运行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

(3)门禁系统。监控内容包括:远程开门、修改门禁内部的各种工作和控制参数、授权、删除用户、用户的准进时段管理,以及各种报警记录、进、出门记录、刷卡、出门按钮开门事件、门禁内部参数被修改的记录等。

4拓扑结构

茂名联通基站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采用逐级汇接的结构,由省公司监控中心(PSC)、地市公司监控中心(SC)、监控单元(SU)和监控模块(SM)构成,采用监控中心(sc)与监控单元(su)直联的方式。具体结构如下:

省监控中心(PSC)主要对地市监控中心(sc)进行监督、维护管理。监控中心配有数据库服务器,各地市监控中心(SC)的数据直接上传省监控中心。

茂名监控中心(sc)主要对本地区的各个监控单元(su)进行管理,是本区域监控系统的管理中心,完成全网的监控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处理,并对远端监控设备进行遥测、遥调,对监控对象(机房设备、环境、图像)进行管理,同时,还具有强大的门禁管理功能。所有的监控中心均可以通过D接口与广东联通综合网管系统相连。

监控单元(su)是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为一体的智能化模块化单元,能够完成一个独立的物理通信基站内所有监控模块(SM)的管理工作,并将采集的数据集中通过1条2M电路上传到监控中心(SC)。

监控模块(SM)是面向具体的监控对象,具有完成数据采集和必要控制的功能。按照监控对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防盗、积水、电源管理、空调管理等模块。

5参考规范

(1)中国联通集团公司2009年3月《中国联通移动网基站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总体技术要求》;(2)《通信电源和空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XDN023—96);(3)《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1051—2000);(4)《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设计规范》(YD/T5027—2005);(5)《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058—2005);(6)《通信开关电源系统监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YD/TI104—2001);(7)《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F006—2000)。

6具体功能和意义

(1)实时监控告警。无论基站距离远近,一旦设备产生告警都能在数秒内将告警信息上报至监控中心。值班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告警并做通知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例如深夜情况下基站上报防盗告警,这时值班人员可以通过转动摄像头观察站内环境,从而判断是否有盗贼入侵,并及时通知代维和l1O前往。

(2)数据采集分析。本监控系统能够对设备数据进行24小时连续记录,能真实可靠地反映设备的运行情况。这些数据是设备障碍分析的得力工具。比如在蓄电池维护方而。密封式阀控电池对均浮充电压和温度条件要求较高。通过监控系统就可以随时查看电池电压和环境温度,省去了大量的现场测量工作。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中判断哪些基站的电池单体存在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3)加强维护管理。本监控系统彻底改变了旧的电源、空调等设备的维护模式。以前的维护方式是等设备出现问题后进行应急抢修,现在可以运营商可以真正掌握所有电源、空调设备24小时的运行状况,实现有的放矢的主动维护,真正做到设备的预检预修。这种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维护的被动局面,对设备的故障告警可以实现派单式的闭环流程管理。

(4)降低维护成本。本监控系统能大大提高维护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移动通信基站的无人值守。以日常维护的基站巡检为例,现在可以在监控中心对设备进行实时巡检,减少了无谓的维护支出。基站实行设备代维之后,还可通过监控系统对代维厂家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维护管理质量。

第9篇

关键词:因特网 局域网 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014-02

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联盟和虚拟企业也相继出现,因此对自动控制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于是,远程监控技术这一新的技术诞生了。远程控制技术就是将Internet技术和现场监测控制结合起来的一种技术,通俗的说就是将现场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因特网传输的控制中心的一种复合型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大型企业的管理和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时效性。本课题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监控技术,由于该系统具有简单易用、可实现无限互联、易于再次扩展、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在高新开发技术中具有巨大潜能。

1 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课题是一种把嵌入式智能体、远程监控、网络传感器等相关技术集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在工业装备的控制和监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组成结构上主要包括监控中心(上位机)、网络服务器以及现场信息采集终端(CAN节点)。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监控中心(上位机)是由VC++结合数据库技术编写,主要功能是监测现场设备,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Internet网络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一步根据需要对向终端发送控制指令。网络服务器主要的作用是完成以太网和CAN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工作。数据采集终端,即CAN节点的作用是采集现场的数据,并负责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因特网进而发送到上位机,同时响应应来自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并完成相应的动作。

本系统的硬件组成上,主要包括:局域网设备、基于CAN/TCP协议的网络服务器、监控终端以及CAN节点。从软件的角度本系统主要分为:上位机控制程序、设备的驱动程序、数据采集程序、网络通信程序、数据库程序。

2 系统硬件设计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设备三部分,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由于嵌入式开发的对象是具体的应用,并且各个项目实现的硬件环境也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所以开发嵌入式必须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配置、设计和调试[1]。

核心板主要包括微处理器S3C2410A、随机存储器(SDRAM)和FLASH。其中,SDRAM即为操作系统和运行程序的空间,FLASH用来保存移植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代码。板包括系统电源、CAN模块、以太网模块、JTAG模块和串口。电源模块用于输入5 V电压,提供3.3 V和1.8 V输出的直流供电。CAN模块用来收集和发送CAN总线上传输的数据,以太网模块用来连接互联网和硬件系统,JTAG和串口用来开发、调试和后期维护嵌入式服务器电路板,这些模块都是为了满足后续软件实现交叉编译方式而加入的。嵌入式服务器的硬件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本课题在设计远程监控平台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步骤,综合起来主要有五大阶段,分别为。

(1)需求分析阶段。在该阶段中,可以比较准确、及时地了解并分析用户的某些需求,因此它是远程监控平台设计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2)总体设计阶段。通过对前一阶段获取的用户需求加以综合、归纳与整理,形成一个与具体系统相独立的总概念模型,它是整个远程监控平台设计的关键阶段。

(3)各个部分具体实现阶段。在该阶段中,借助具体的开发语言、工具及运行环境,并依据总体设计的结构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建立各部分对应实现的功能,并对应用程序进行多次运行和调试,直到无误为止。

(4)系统集成阶段。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是对各部分实现的功能进行系统集成和整体测试,并根据测试所得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修改完毕之后再次试运行。

(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再次试运行成功以后,即可进行正式运行操作,整个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错误或非错误但不完善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将其全部解决。如图3所示。

在连接创建的过程中,必须与嵌入式服务器的网络进行连接,只有这样,这两者之间才有可能正常通信,如果两者未建立连接关系,则通信失败。正确连接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是获取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这样正确设计接收模块就显得尤为重要,使用Socket来接收数据需要下面三个步骤:(1)监听网络,同意网络连接申请(即连接)。(2)获取用于接收数据的Socket实例以接收远程主机发送来的控制码等数据信息。(3)根据远程主机发送来的控制码,断开网络连接,并将资源进行清除。接收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

4 结语

在课题中,把CAN总线和嵌入式因特网技术结合之后应用到远程监控系统中,从而使得测控网络的全分散、全数字化得以实现,此外,它还解决了因特网和现场底层设备的无缝连接问题。在此过程中,远程监控平台通过嵌入式服务器对CAN总线上的智能设备进行访问,记录其在各个时刻的控制运行状态和参数,并把所获得的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以便于后续访问和获取。此外,网络数据库还支持智能CAN节点的动态配置与重构。

参考文献

[1]任明伟.基于ARM的嵌入式视频采集与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