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基础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1:28

导语:在经济基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基础论文

第1篇

(一)真实储蓄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本文对真实储蓄进行计算的理论框架,是基于Ar-row、Dasgupta和Mler对不完美经济体跨期福利的理论研究(DasguptaandMler,2000;Arrowetal.,2003)。一个经济体的财富W,在时间t可以用一系列资产的总和来进行表达:K(人造资本)、H(人力资本)以及S(自然资本),可以用影子价格来评估:Wt=ktKt+μtHt+λtSt;可看出对于定量人口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和进出口价格外生变动情形下,福利W或真实储蓄(GenuineSavings,GS)的变化就等于社会福利的变化,当社会福利变化用Ramsey-Koopans公式来表达。

(二)指标的选定在对指标进行选择时,除了计算真实储蓄必需的GDP、总消费、货物及服务进出口等因子,还必须对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进行指标选定,综合考虑新疆的自然和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方面,新疆面积辽阔,拥有丰富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方面,新疆总体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因此,水资源的存量对新疆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存量变化纳入统计范畴。此外,由于新疆具有大面积的牧草地,其存量变化对新疆的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文还将常见的林地和活林木指标纳入统计范畴。不可再生资源方面,主要选取新疆产量巨大且对新疆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三大资源。环境污染物方面,本文选取国际上公认的且对新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是工业废水、SO2、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考虑到环境污染的域外影响,我们还必须选定CO2这个因子。

(三)新疆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计算1.自然资源实物存量变化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计算自然资源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林地和活立木2000—2003年数据来源于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资料,2004—2008年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资料,2009—2010年数据来源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资料,2011-2012年数据来源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存量变化数据是将5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变化值取平均值。牧草地数据2000—2008年数据是直接取自于《新疆统计年鉴》(2012),2009—2012年牧草地数据直接沿用2008年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年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4,2013),2010-2012年原煤生产量,由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根据1吨原煤=0.7143吨标准煤换算得来。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3)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其中烟尘排放量为工业烟尘和生活烟尘排放量总和;CO2排放量核算对象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和水泥生产过程的排放两部分,化石燃料燃烧的CO2排放j,y=∑Fi,j,y×EFi。其中,Fi,j,y是活动强度,即省份j在y年份消耗的燃料i的数量(按质量或体积单位),EFi是燃料i的建议CO2排放系数;水泥生产工艺的CO2排放=Mc×EFclc,其中,EFclc为熟料的排放因子;CO2排放2000-2007年数据来源于曾贤刚、庞含霜(2009)的研究结果,2008-2012年数据是根据同一文献中公式计算得来。2.自然资源定价和环境污染损失成本估算自然资源的定价较为复杂,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对自然资源损耗价值的计算主要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家自然或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等重点研究课题的成果以及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水资源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价格为7省市的平均值,地表水资源价格为拟调整价平均值(杨友孝等,2000;刘文等,1996);林地、活林木资源价格分别为未成林理论价格和按生长量计算的平均价格所换算的当年价格(黄广宇,2002);牧草地价格也引用上述文献研究成果;上述价格再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年度折算(SusanaFerreira等,2011)。原煤、原油和天然气资源价格采用矿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方法计算,包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外部成本和边际勘探成本三部分(马国霞等,2009),其中原煤和原油价格2005年数据直接取自于文献,其他年度价格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折算,天然气资源价格按照净价格法来推算。环境污染损失的计算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计算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其中,世界银行对CO2的域外损失是按照每吨碳20美元(等同于每吨CO273.33美元)的全球社会成本标准进行估算,该项调查是由Frankhauser于1994年和1995年进行的;MikeHolland和PaulWatkiss对欧盟15国2000年的SO2造成的外部成本进行核算,平均值为每吨SO25200欧元。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欧盟和美国社会福利和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国内,它所研究的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费也就明显的高于国内,按其1/10折算(杨永孝等,2000)。(四)新疆真实储蓄计算结果根据表1公式和上文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计算结果,通过查询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新疆的真实储蓄情况如表3。从表3新疆真实储蓄计算结果来看,2001—2012年12年间有4年(2006-2009)新疆的真实储蓄为负值,其余8个年度为正值。然而,这8个年度中2001、2002、2010和2011年4个年度的真实储蓄率都比较低,不足2%。新疆净国民储蓄与真实储蓄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结合表2可以看出:影响新疆真实储蓄转为负值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的损耗值逐年增加,尤其是在2008年新疆自然资源特别是原油产量激增,导致新疆2008年真实储蓄率达到最低值(-22%),新疆环境污染损失值对真实储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研究时段内尤其是从2006年至2009年,新疆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虽然2010年由于原油开采量的减少,新疆真实储蓄转为正值,但真实储蓄率仍不足1%。2011年和2012年随着新疆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额的迅速增长,新疆真实储蓄虽然保持正值,但自然资源尤其是原煤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较以往有大幅提高,真实储蓄率较低,新疆经济发展的整体模式没有改变。从长远来看,新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总体来看,新疆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巨大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表现在新疆地表水、地下水及牧草地数量的减少、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新疆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落后的技术,很多矿产资源在新疆只是进行简单的初加工,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量的矿产资源产品和原材料工业产品流向东部地区。同时,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大量的开采,不仅直接增加自然资源损耗,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也影响新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政策建议

新疆作为我国西部典型的后发展地区,一方面面临脆弱的生态环境、巨大的资源损耗和严峻的减排任务。另一方面经济必须高速发展才能保持新疆的长治久安,要从这对矛盾中寻找实现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双赢的道路———即生态环境不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明显恶化,新疆有必要迅速改变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疆要保证真实储蓄的持续正向增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科技驱动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储量巨大,但由于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并没有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新疆应改变以往简单地将大量的初级能源售往疆外的状态,从大力改善本土投资环境着手:一方面,吸引内地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进行资源深加工,提高能源产品的附加值并扩大产业链;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技术和管理改革,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此外,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新疆有必要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展清洁能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提高能源效率离不开科技驱动,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研发的投入。真实储蓄理论比绿色GDP更强调人力资本的投入,新疆要增强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培育与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这样既可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又可以为引入疆外科技型能源企业营造科技氛围,由此新疆能源加工产业链才能得以延长,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虽然自然资源的损耗价值是影响新疆真实储蓄的重要因素,但不意味着新疆应该大量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真实储蓄的正向增长是以GDP的增长为前提,新疆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只能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新疆除了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外,更要注重非资源领域的第三产业发展,降低新疆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的依赖度,提高真实储蓄率。目前新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以2012年为例,新疆第三产业对新疆GDP的贡献率为36%,而我国第三产业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为45.6%,新疆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可以充分利用其独特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疆第三产业的支柱。比如,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入疆旅游,打造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能减少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损害。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还要从政策上推动第二产业提质增效。2013年新疆出台《自治区“十二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此举把节能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利用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责任,采用新的指标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干部政绩,推行减少资源浪费的核算制度。未来新疆有必要将这种考核体系加以改进,并运用到整个经济发展领域,计算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保证新疆真实储蓄的正向增长。

第2篇

答:根据上面我的理解,应该说我国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纪人,在我国,出版经纪人现阶段尚处于萌芽状态。因为目前我国图书市场上的出版物很多都是由国营出版社和民营书商合作产生的,通过出版经纪产生的出版物还很少,只占了微乎其微的份额。现在确实有一批民营企业从事出版经纪活动,但经纪只是偶然为之的现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有了出版经纪人的功能,或者只能称之为广泛意义上的出版经纪人。因为出版经纪人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问:你所指的条件包括哪些方面呢?

答:我想主要是三个方面吧,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二是出版制度逐步放开,与国际接轨;三是良好的信用机制的建立。

问:据我所知,我们在这三个方面应该说是有一定成绩的,比如出版市场的放开,我国书业改革至今走过15个年头。在改革三个阶段中,分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答:没错,1982年,针对“书业市场独家经营效率低下,已不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国家提出市场建设实现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1988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三放一联”思想:放权承包,放开批发渠道,放开购销形式和发行折扣,增加横向经济联合。1990年进一步对“三放一联”方针回复总结,肯定改革方案,同时作了必要的调整和深入。1996年,为深化改革,国家出台《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的若干意见》,在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案问题上均加大力度,突出现实可行性,并提出了“推广制,实现连锁经营,应用现代计算机管理手段”等具体措施。虽然发行工作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至今在图书市场格局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成熟的图书市场,就是三七开的格局,30%的出版集团占据了70%的市场。

问:那也就是说市场的不成熟,导致了出版经纪人发育的不完善。那我们到有自己的出版经纪人还有多少路要走呢?

答:其实我们也已经具备了产生出版经纪人的一些条件,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图书市场的逐步放开,还有民营书业的发展壮大,它已具备了相当的策划能力、市场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已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出版发行业中难以忽视的一个部分。一部分具备出版经纪功能的机构和个人正从中酝酿而生。比如说目前被业内人士所普遍认可的扮演出版经纪人角色并做得比较出色的就有原春风文艺出版社总编安波舜,其经纪业务主要是文学小说类书籍;自由撰稿人丁东、雨霖铃文化信息咨询中心总经理王炜等。

问:在现阶段我国图书市场里,从事出版经纪活动的人员状况怎么样,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层次比较低,信誉也较差呢?

答:在图书市场刚放开的时候应该可以这么说,80年行渠道的放开使一部分民营书商获利,此时图书市场的从业人员多是一些学历层次较低的发行商。90年代的书商主要是一部分高中生和大学生。近年来的则是从国营出版社或民营出版社分流出来的一部分具有大学学历,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较多的从业经验的人员,应该说层次还是比较高的。

问:你认为当前阻碍出版经纪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当前中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处于一个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制度的制约,非自由竞争的市场,无法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产权保护较差,盗版问题严重,无法保证作者的利益,当然也就无从保护从作者一方收取佣金的出版经纪人的利益。其次还有不能忽略的信用危机。作者不能完全信任经纪人,一方面因为始终无法解决严重的盗版问题;另外一方面由于整个的市场发育不成熟导致的信用危机,出版经纪人与出版商间缺乏完全的信任,如书商由于牟利的动机可能对作者和经纪人隐瞒图书的实际印数。第四也是很关键的一点,与其他同类的文化经纪现象相比,如演艺经纪圈和艺术经纪业,图书出版市场相对狭窄,利润相对较低。以上几方面原因导致完全意义上的出版经纪人在当前无法养活自己,这是此行业当前无法成熟的主要原因。

问:你怎么看这一行业的前景呢?

答:我个人认为,出版经纪人在推动图书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方面、在促进作者创作、保护作者权利方面应发挥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我国的出版经纪活动最初是从版权公司发展起来的,现在也有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的机构,但从整体上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出版经纪人要真正发展和成熟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官方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采访单位:文化经纪人资格考试报名处

问:能介绍一下文化经纪人资格考试的有关情况吗?

问:北京市工商局、文化局规定凡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从事等中介业务的人员均须通过经纪人员从业资格认定,对文化经纪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文化专业知识的培训与统一考核,对经考核合格者颁发《文化经纪资格证书》。今后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从事经纪活动的从业人员不仅必须持有国家统一的《文化经纪资格证书》,而且须到工商部门办理文化经纪人注册登记后方可开展经纪活动。

问:你们的资格认证包括哪些范围?

答:主要包括演艺界、艺术界、文化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经纪人资格认证。

问:包括图书出版方面的吗?

答:不包括。这个范围主要是工商局定的,你可以找他们了解一下。

采访单位:北京市工商局文化市场管理处

问:请问文化经纪人资格考试是由你们管理的吗?我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出版经纪人资格认证?

答:对,我们管理的是文化经纪人资格考试,图书市场不由我们管理,出版经纪人的情况你可以找新闻出版局了解。

采访单位:新闻出版局市场管理处

问:你好!我想了解一下咱们出版界有没有出版经纪人资格认证?

答:没有,我们也不太清楚。你可以打电话到文化经纪人资格考试处问一下。

问:你们对出版经纪人有了解吗?

答:还没听说过。目前应该还不会有出版经纪人职业考试。目前出版界的资格考试只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但此考试也只是针对国营出版单位的,对民营出版机构不存在任何制约力。不过以后随着市场环境的发展和入世对图书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多出版经纪人涌现的时候,自然会有相关资格认证,这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出版经纪人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采访对象:王炜(北京雨淋霖文化信息咨询中心总经理,出版经纪人)

问:您原来在风入松书店工作,把风入松搞得红红火火的,后来怎么想到要做出版经纪人?

答:我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搞图书销售工作,对市场对作者都很熟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作者都觉得出书困难,很多优秀的稿件都没人发现。而出版社常常又为寻找好的稿源和作者而犯愁,我想如果能有人专门在其中牵线搭桥,那就会帮助双方解决很多问题。对作者来说,他不熟悉市场,也没必要去熟悉市场,如果有出版经纪人来帮助他们并为他们的创作充当参谋,则会大大节省作者的时间和精力,更好投身于创作,并且也能获取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说一些学者,作学问是他们的专长,但是由于知识分子固有的面子问题,所谓“君子不言利”,他们不太懂得怎样给自己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我们做他们的出版经纪人,就能为他们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当然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应得的价值。

问:这个报酬是怎么收取呢?

答:出版经纪人的报酬来自作者的稿酬,国外通常是作者稿酬的10%-20%,不过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一般就在10%左右,关键在于和作者的协议。总之有一个原则,就是出版经纪人在作者和出版者间,因为我们通常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所以只能帮一头,仅从一方获取报酬。

问:要不是你上面的解释,我一直还以为经纪人是从两头收取报酬的中间人呢,因为你们在帮作者的同时,也给出版社带来了更大的利润。那你们现在的出版经纪业务都包括了什么?

答:当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为个人和机构出书作,主要是社科类,大文化类,大众学术类书籍,如大学文库的出版;另一方面也从事一些版权,我们现在就正在从英国安德鲁出版社引进一套教材的中文版权。后者也是我国当前出版经纪业务的主要形式,即版权。

问:现在除了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从事的版权外,有没有其他民营版权公司呢?

答:有很多,在北京就有好几家做得比较好的公司,比如中国作家协会版权中心、牛津、剑桥出版社在中国设立版权办事处、与中信出版社也成功策划包装了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文版的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教材教辅,经济类,医学类图书的版权北京科文剑桥图书有限公司等。

问:您刚才说版权只是出版经纪公司的业务之一,其他形式的业务开展得怎样呢?

答:据我了解,现在也有作家有专门的经纪人,比如周国平的书,就由专门的经纪人来打理。还有汗青文化传播公司也在为一些有前途的新作家作经纪机构。

问:您能谈一下这些大大小小的正在发展中的出版经纪公司的经营情况吗?

答:从总体上来讲,不是很好。状况比较好的公司通常也是靠畅销书的版权来维系的。我们现在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分工上,越来越细,从不同学科到不同领域都有了划分。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从原来参差不齐,素质偏低的情况,到越来越多人具有至少大学本科学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硕士,博士,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问:您觉得成为出版经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首先要有热情,他应该热爱出版这个行业。但关键在于idea,也就是说要有思想,离不开脑子。他必须要有好的创意,较强的策划能力,还要熟悉市场,懂经济管理,以上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问:看来,们这一行条件还挺高。您是怎么看您自己这一职业的?

答:干这一行肯定很辛苦,并且现在利润也很低,如果光是靠当经纪人的话,自己都难养活自己。在出版经纪业比较发达和成熟的欧美国家,一个出版经纪人往往同时很多位作家的作品。比如说如果某经纪人手下有10位大作家,他们每年的稿费收入总计达到30万元,那些经纪人一年的收入也就达到了30万元,对一些畅销书作家来说,这个收入还要高得多。但现在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常常一年也就有一两个作家的作品可以,因为出版经纪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我国作家的稿酬也相对偏低,作为他们的出版经纪人,一年也就一两万的收入。即便是畅销书,也因为盗版等问题,而使作者实际所得大打折扣,到经纪人手中所得也就减少了。不过,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很多问题和压力(expand),但是我很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因为它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我喜欢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从事这一事业给了我很大的精神上的满足。至于以后怎样发展,则需要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和多方支持,比如图书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出版经纪活动也需要政策上的认可,在经纪活动中应给予监督和引导,诸如此类的工作,当然也需要我们自己的进一步摸索和努力。

第3篇

设计与施工单位配合先选择地质条件较差的半幅路作为试验段,通过试验确定相关的施工参数,为后期大面积施工提供依据。即确定有关排水参数,包括真空管间距、排水时间、最佳排水措施;确定最佳夯能、击密间距、击密间隔时间、击密次数和遍数等击密工艺和参数。根据试验段成功经验,调整不同地质情况采取不同排水及夯击能相关参数。具体施工处理工艺为:清表整平场地施工准备测量定点(方格网测量标高)真空管布置管路、泵的连接和密封开动真空泵排水第一次击密(测量定点)第二次击密拆除真空泵平整满夯场地平整(方格网测量)交工验收。根据土层的分布情况采用深层和浅层高真空管分层布置,深管间距3.5m×3.5m,长度6m,浅管间距3.5m×3.5m,长度3m。开始水泵连接纵横向真空管不间断排水约4~5天,使地下水位降至地面以下2m左右后进行第一遍击密,击密过程中不中断排水,然后进行第二次击密,拆除真空管后满夯平整场地并可以进行路床以上结构层的施工,见图6。根据黄冈大道路幅组成,确定道路处理范围为道路外边线为辅道边线处外扩3m,内边线为机动车道边线处外扩3m,中央绿化带不做处理,处理宽度为67m(33.5m+33.5m)。施工前选最不利路段作为试验段采用专利的高真空系统强制调整土体的含水量,将处理的路基土体逐步接近最优含水量,同时,采用大型击密设备分遍击密需处理的土体,逐步接近最大密实度,并正确计算被处理土体超孔隙水压的消散时间,合理确定土体每遍击密的固结回复时间,严防“弹簧土”的形成。通过试验段成功处理工艺流程及相关控制要素确定信息化施工模型,在大面积路基处理过程中结合沿线地质勘察报告揭示的不同地质土层及厚度,确定地基的处理深度及各层不同土体击密所需的击振能量。施工前后进行静力触探试验了解土性的变化,同时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对各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及时了解场地加固效果,并根据监测结果来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

2地基处理后实测结果

2.1地表沉降观测在满足处理消散期后在道路上布置方格网分别测量其左、中、右的标高了解高真空击密后产生的沉降量,场地平均沉降约53cm。并在高真空击密处理前后分别进行静力触探试验,0~6m深度范围内Ps值平均值由1.23MPa提高到2.37MPa,根据经验公式推算承载力大于120kPa。Ps提高幅度平均为85%,图7为处理前后的Ps对比曲线。

2.2水位观测为掌握在真空击密过程中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规律,高真空击密试验前在路上埋设地下水位管,进行地下水位观测。试验期间除受到雨水影响和击密能量的影响,水位一般在2m以下。在强击密期间,因受到强夯冲击力的影响,孔隙水压力上升,地下水位也升高,通过静止消散期后恢复常态达到预期目的,见图8。

2.3孔隙水压力观测高真空击密施工前在试验区路段中埋设孔隙水压力计,埋深分别为2.0m、4.0m各测点孔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见图9。由曲线可见,在排水约5~6d时间内,孔隙水压力持续下降到稳定值后开始第一遍击密,第一遍强夯时因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孔隙水压力升高,击密后随着高真空排水孔隙水压力再次降低,在排水约7d后开始第二遍击密,第二遍击密后孔隙水压力再次升高。

2.4处理效果分析高真空击密法直接在现状土体中插入高真空排水管,通过快速高真空排水—击密多遍循环,来增加动力排水固结效果。由于两道工序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巧妙地解决了软土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及强夯容易使软土形成“弹簧土”等关键问题,通过人为在土层中制造的“压差”(击密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为“正压”,高真空产生的为“负压”)来快速消散超孔隙水压力,使软土中的水快速排出。采用高真空排水后,使击密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被处理土体形成一定厚度的超固结“硬壳层”,正因为“硬壳层”的存在,使得表层荷载有效扩散,提高场地的整体性,减少了因荷载不均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处理后土体的密实度、承载力及土体回弹模量大幅度提高,在处理过的原软弱土层上可以放陡坡或直立开挖管槽,达到预期的目的。高真空击密法在黄冈大道地基处理后综合结论:有效地解决了软弱路基与现场土源就地利用的问题,达到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目的;地基处理工后沉降不大于25cm;同时交工面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20kPa;土基处理后的回弹模量不小于25MPa。

3经济比较和造价分析

高真空击密法不仅处理效果好,而且经济上亦优于同类软基处理方法。根据黄冈大道的地勘资料,对浅层处理的换填法、高真空击密法和深层处理的水泥搅拌桩、低位高真空预压击密法进行经济上的比较分析。材料价格按黄冈市2014年1月市场信息价取定如下:

3.1换填法处理方法:换填深度2~3m,挖除淤泥层,换填毛渣(石渣),并分层压实。优缺点:该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对于含水量低的软土地基处理效果较好,但换填深度过大时,工程质量难控地层淤泥未硬化;工后差异沉降偏大。同时管线开挖土方量大需增加支护等措施。对于自然资源匮乏、砂石料紧缺、严重缺土需要大量外购土修建市政道路的黄冈地区来说,将现状不良地基土外运,同时大量购土换填,不仅处理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弃土购土所产生的费用高,而且置换出的弃方多占土地,容易污染环境。按照黄冈大道全线软弱处理范围施工周期一般为4~6个月。造价分析:换填法主要费用为挖除不良软土层并外运3km、购置毛渣等渗水性材料回填压实,经计算,换填深度2m的单方造价为195.36元/m2,深度3m的单方造价为293.05元/m2。

3.2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法:桩长8m,桩径500mm,水泥含量15%,间隔1.2m,三角形布置。优缺点:施工技术成熟,处理效果较好,在各种复合地基处治方案中造价偏低,但对软基下部搅拌不易均匀,桩质量不可控,处理的深度有限,工后差异沉降偏大。对环境污染较大,按消耗10万t水泥计算相当于1.9万辆2.2Lco2年排放量;同时水泥搅拌桩桩基对后期管槽开挖不利。施工范围同上施工周期为4~5个月(投入机械台班有关)。造价分析:主要费用为水泥搅拌桩,50cm碎石垫层,单方造价为379.59元/m2。

3.3高真空击密法处理方法:安装高真空击密系统,真空管分层布置,深管间距3.5m×3.5m,长度6m,浅管间3.5m×3.5m,长度3m。第一遍排水点夯击密后紧接着第二遍排水点夯击密,然后满夯或碾压平整场地。优缺点:扩大了规范中真空井点在低渗透性软土排水的应用范围,工后差异沉降小,承载力高;淤泥全固化,避免土方外运及购土费用,环保零污染;同时管线开挖土方量小,节省支护等措施费用;施工周期为2个月左右,造价低。造价分析:主要费用为真空管布置、真空泵排水、第一次击密(测量定点)、第二次击密、满夯场地平整、回填麻料,单方造价为189.67元/m2。

3.4低位高真空预压击密法处理方法:针对深厚淤泥层,利用低压预压,控制消除土体的适量沉降。平整场地后设置插塑料排水板并布置竖向和水平排水通道,铺土工布和密封膜安装密封预压系统真空泵抽水。同时在密封膜覆水预压沉降观测并测真空度达到要求后卸载,回填垫层安装高真空击密系统,下道工序同高真空击密法一致,真空布管间距同高位击密一致。优缺点:处理深度深,质量可控。相对于高真空击密法,造价略高,工期约为4个月。造价分析:主要费用为砂垫层、插排水板及铺设真空膜、覆水预压达到要求后卸载、拆除真空膜、真空管布置、真空泵排水、点夯加满夯击密、回填麻料平整场地,单方造价为269.11元/m2。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可知:高真空击密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不仅实现了就地取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而且提高了路用性能,使得道路建设工后差异沉降小,承载力高;淤泥全固化,避免土方外运及购土费用;同时管线开挖土方量小,节省支护等措施费用;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结语

第4篇

摘要: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85-2004年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长期存在唯一稳定的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同步所致。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良性互动。

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实现传统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发达和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Patrick2Bond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生活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包括工作机会、生产率提高等;间接效应包括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石爱虎、霍学喜认为,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应体现为物质基础效应、效率提高效应和结构变动效应。[1]樊胜根研究发现,降低扶贫率和提高农业生产率起作用的13项因素中,增加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投资的作用居于第3位(教育和农业科研居前2位)。

林毅夫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3]有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共识,而关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1985-2004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检验,以期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有效性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LnGDP和LnFund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协整方法[7],用Eviews软件对残差进行ADF检验,以判定其平稳性。对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其结果为:

LnGDP=7.65+0.66LnFund+μR2=0.9089ADR2=0.9032F=159.7045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方程残差μ的平稳性,结果如表2所示。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残差为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

施投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它确定的是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即如果变量X是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那么X的过去的和现在的时间序列数据有助于改进对变量Y的预测。其数学检验模型为:

其中εt为零均值非自相关随机误差项;α,β为系数。原假设为:H0:βj=0(j=1,…,n),若原假设成立则有:

令非限制性变量(4)式的残差平方和为SSE1,限制性变量(5)式的残差平方和为SSE2,则F(SSE2-SSE1)/nSSE1/(T-n-m-1)应服从自由度为(m,T-n-m-1)的F分布,其中T为样本数量;n、m分别为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决定的X和Y的滞后阶数。如果接受零假设H0,则X是Y的非格兰杰原因;而如果拒绝零假设H0,说明X是Y的格兰杰原因。

对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其结果如表3。其中,F值为检验统计量,P值为检验的概率值(P≥0)。若P值小于0.05,表示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若P值小于0.1,表示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否则,因果关系不成立。表3中P值一个大于0.05,另一个小于0.05,意味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只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原因[5];但由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从长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

二、原因探讨

基于有效性检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虽然从短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但长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与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这与世界银行1994年给出的基础设施存量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经验性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之所以不能验证这一结论,除了战略选择失当、投资效益低下、布局不尽合理且忽视技术进步的原因之外,主要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同步。

(一)财政支农资金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投资建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85-2003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在“八五”时期为3%,“九五”时期为5.6%,2002年为7.3%;财政支出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150.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456.7亿元,但财政支出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78年为13.4%,20001年为7.7%,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二)信贷资金不足

现阶段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对农业的信贷任务。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较长,收费较低有时甚至是无偿服务,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出于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农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慎贷”和“惜贷”现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95-2003年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最高比例仅为7.1%。

(三)乡镇负债严重,无力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县乡(镇)财政负担,然而,由于我国县乡(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同时乡(镇)的财政负债已十分严重,依靠乡镇集体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农业税制改革,取消“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一些乡镇对农业公共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根据有关规定,“一事一议”仅限于村级,而且必须是由村里兴办的农田水利设施、人畜吃水设施、村庄道路建设、植树造林工程等全体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公共性设施和项目。而这项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年人均不能超过15元。由于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能力十分有限,要求村民自筹资金或举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难以被认可,即使有些村社开展议事,也大多是“议而不定”或“定而不行”,造成急需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兴建,过去利用主渠道“两工”兴建的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毁坏后又无力修复和管理。

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导致:(1)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先行资本”的本质特征。(2)由于资源约束,不能同时或在短期内建成农业基础设施体系,而只能有选择性地建设某些子项或小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规

模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发挥。(3)农业中的许多重要基础设施本来就依赖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或者本身就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在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延伸。在现行城乡二元制度或非制度性的障碍下,农业基础设施的关联效应和投资乘数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小。(4)伴随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在整个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甚至趋于下降,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和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发挥。

三、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不仅构成了农业生产的瓶颈制约,而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早日实现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良性互动。

(一)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农业基础设施则是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6];仅仅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基础设施的认识范围,在计算农业基础设施的贡献率时,要充分考虑到农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能单纯着眼于农业经济效益,要充分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性意义。总之,只有高度认识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给予其应有的发展地位。

(二)明确划分事权,发挥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明确划分事权就是要真正严格地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社区、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投资责任和投资范围。(1)全国性的、跨农业区和跨流域的农业骨干基础设施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投资和管理;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应以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和管理主体,中央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受益区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适当分摊投资成本;小流域和社区范围内的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应主要由社区集体和农民个人负责投资和管理,地方政府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2)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都应设立水利等各项专项建设基金,以用于本区域内一些较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诱使农户投资建设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并依法处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按投入要素进行补偿与分配等问题。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打破国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唯一来源的框架,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模式,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和工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和社会资金的分配格局,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要。(2)要逐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中央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安排的预算内农业投资比重应由目前的17%提高到20%以上。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应逐步转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3)要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保持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银行新增贷款规模中农业贷款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四)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

按照受益范围和排他成本的大小,农业基础设施可划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类,对竞争性项目,由于受益范围不局限于农村社区,外部性大,原则上应由政府供给,但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产权改革,将其外部收益内部化,民间资本也可介入。政府建立财政贴息制度,把一部分财政拨款或财政信贷转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贴息资金增强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引诱对有竞争性项目,由于排他性成本不高,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可以补偿投资成本,应放开市场准入,民间资本采用多种方式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探索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体制

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清晰归属,明确权责,建立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激励机制。(1)对于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2)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产权归合作组织所有;(3)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可拍卖给个人经营;(4)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地方政府要予以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

参考文献:

[1]石爱虎,霍学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1996(2):35-38.

[2]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8-120.

[3]林毅夫,林毅夫发展论坛[EB/OL].2003-11-19..

[4]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第5篇

(一)基础构成课程教学的现状

对于基础构成课程,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业内对基础课程的初级定位、僵化的教学内容方式、教学信息更新滞后等是导致教师认识观念狭窄、教学理念陈旧落伍、方法模式单一乏味的主要原因。信息更新滞后主要在于未进行专题研究和缺少院校之间的交流。往届学生对该课程对专业设计毫无帮助的消极反馈,以及遵从传统单一教学造成无趣乏味的课堂效果,都反过来影响到正在学习此课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导致他们从情感(态度)到行为(创作)上都在应付这门基础课。

(二)传统基础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生关系、教学理念及方法模式、教材使用等是相互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综合因素,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传统基础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为主,学为辅,少交集

传统基础构成的授课方式的三大特点:一是“教为主”,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单一讲授为主,基本理论方法原则的内容为主;二是“学为辅”,以学生为辅,主动性为辅,思考为辅;三是“少交集”,在案例和创作分析、讲解过程中缺少课堂的讨论互动环节。

2.顾大基,无针对,空衔接

传统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格局的三大特征:一是只兼顾整体设计类专业的共同基础;二是没有针对具体设计专业方向;三是基础与专业设计没有衔接。目前基础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可毫无变化地在任何相关设计专业进行授课,从视觉传达到环境艺术,从服装到建筑设计等专业都可适用,缺乏对本专业方向的有效启发与引导。

3.重技法,轻创新,无活用

传统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方向的三大特征:一是过度强调对基本技法的一般把握;二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三是理论方法停留在表面。绝大部分的基础构成课程训练内容仍旧是参考教材中具体的设计方法及技巧安排构成组合的形式,忽视实践过程中包含个性化符号语言的创造性潜能发掘。

4.教材多,内容同,种类少

基础构成课程教材的三个特点:一是艺术设计是出版数量最多的教材之一;二是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高度一致或只稍作修改;三是近几年构成内容出现了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光构成和动画构成,但大部分仍然是面对设计类专业的“共性”教材,针对某一专业的“特性”教材少之又少。

二、环境艺术设计基础构成教学的新模式

“效用指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综合性标准,成为课程结构新的依据及标准。单一的认知型课程结构将逐渐让位于强调整合化的课程结构与模式。”笔者根据在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构成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法原则。

(一)以设计专业导向为主的教学计划安排

设计专业在宏观上具有“艺术”的共性,在微观上不同的设计专业又必然有其独特的“特性”,因此教学计划应该兼顾整体,有的放矢。1.弹性的课时分配安排教学计划总框架依序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三部分组成,但这部分的课时划分可考虑具体设计专业的方向需求进行时间分配。如总课时为48学时,安排28学时在立体构成部分,因为三维空间与建筑设计专业紧密相关,而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部分的课时相对较少。2.明确的课题内容定位课题练习内容应结合构成内容、专业方向、创意思维这三方面来进行设计。课题练习内容是教师们经常会忽视的部分,现在普遍的构成作业题目布置是照搬教材课后练习,构成形式和表现手法单一雷同,课题内容被固化,缺少创新和专业导向启发。“任何一个构成课题的练习都是按照构成原理进行探讨、思考、启迪创意、开拓设计思维及造型能力培养的过程。”笔者在建筑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教学中以“现代都市”为课题练习,要求学生对现代都市进行个人解读并通过黑白灰构成图面形式去表达和呈现。这个课题设计是运用所学构成手法,对城市建筑整体“形”的印象或城市氛围的“意象”,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的创意表达。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和课题练习设计应该彼此紧密衔接,层层推进又环环相扣。与设计专业相关的平面、色彩、立体,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课题之间等诸多教学内容与环节的相互结合、推动、促进,使课程有序、有效地连贯和深入,避免学习断层的出现。在平面到色彩、二维到三维、构成和专业等关系处理时,要促使它们成为相互推进又彼此融合的链条关系。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笔者设计了课题练习:“自由选择某一建筑设计图片,提取出基本形并进行黑白重构设计。”

(二)学生掌舵与教师导航的课堂教学原则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应只是注重传统的“教”。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脱离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接受”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反思、调整、完善、总结等一系列“主动汲取”的实践环节,理性认清自己的学习进度,促进有效的自我发展。例如,教师把握建筑设计专业的大方向,通过分解到每个课题内容设计、方案修正建议、分段总结点评等小方向中。授课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关于课题主题的思想表达、创作手法、造型呈现等陈述需求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创作作为一个课题内涵意义情感表达的外显作品,通过课堂表述作品这一环节也刺激学生们的深层创作表达欲。

(三)概括可行性方案,隐性推动作业深度细化

关注课题创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分别对学生初期、中期的创作稿进行阶段审评,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修改建议,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课题设计表现的深化程度。

1.把握可行性方案建议的数量与程度

给学生提出修改建议的方案数量最好控制在三四个,数目太少缺少比较思考,数目太多易造成思维混淆;此外教师最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优先顺序的推荐。对学生进行方案表述时必须把握程度,既要明确大方向又要保留小细节,如创作手法、表现风格与主题思想的距离这样的大方向须阐明,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详细安排的小细节可适度提示。此教学环节设计促使学生对方案进行比较,避免与主题内涵无关的构图造型,思考选择具体的修整方法。

2.推动“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

谨慎对待初稿及修改阶段,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依其个性喜好进行启发、挖掘出新创意也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之一。结合性格特点,扬长避短,学生从毫不起眼的初稿提高到丰富饱满的完成稿,逐渐培养起对构成形态处理的兴趣和信心。灵活对待独特的个体思维表达,通过激发主动性、拓展灵感渠道的“个案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照搬照抄的不良创作风气,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授课过程中遇到一个钟情于以小方块去进行构成创作的学生,初次构成作品表现零乱,经笔者提醒问题在于表现手法不妥而非创作元素,其随后创作提升很快,作品兼具个人色彩与艺术感染力。

(四)重点课题班级总评,分段点评加强反思

对专业起到推导作用的相关课题终稿,应在课堂进行阶段总结、整体评价。在学生个人作品阐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参与评议,老师归纳总评。在不同设计思维的碰撞和激发下,让学生反思自己所处的位置及提升的程度,进一步审察终稿表现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法。公开认可创意佳、图案造型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仍需改进的学生。

三、结语

第6篇

想要提高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效率,不仅要理解经济学学科特点,还要明确教学目标。中职经济学基础定位不同于大学生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笔者认为中职经济学基础的首要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经济现象。其次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指导市场经营实践。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一种人生态度,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学习经济学更多的是学习理性思维,对于中专生来说,只要能通过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获得理性思维的能力就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2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把舞台交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教学也应该积极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或者大学,围绕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却迟迟无法前进。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中职学生基础差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二是没有考学压力,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主动性不足;三是由于学不会、听不懂,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干脆放弃。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改变旧模式,充分认识到自控能力差不代表学习能力差,理论知识基础差不代表实践能力差。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教学

经济学理论多是建立在数学推理和经济模型论证上,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应用。讲授经济学基础课程首先要深入浅出讲授基本理论,然后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经济学基础课程要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例如讲解木桶效应就可以用学生考试偏科来说明问题,简单易懂;博弈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的故事来加以说明;外部性理论可以通过“蜜蜂与果园”的故事来加以阐述。除了利用这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意外还要加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机会成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生选择、就业选择、考学选择等来讲解。比如在讲授博弈论的时候也可以引用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搭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这样就可以通俗易懂的解释经济学概念。

4增加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增强教材可读性

第7篇

记者出镜的作用

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每一个新闻要素都必须真实。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记者出镜通常与事件同步,向观众介绍新闻发生和发展的经过,由出镜来引出新闻事件悬念,画面再一直伴着记者出现在事件现场的各个真实情景,进行有声有色的报道,并在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最后再出镜阐述记者的理解和感想,就这样,记者活动身影始终贯穿于整个节目过程,观众能通过屏幕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记者是作为“当事人”对你展开的述说,因此缩短了报道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到新闻更可信、更真实,从而使报道内容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记者选择比较合适的出镜场所,结合生动典型的背景画面,并与环境声音搭配,这样的出镜显然能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新闻现场感。

且看在中原焦点《万里长江立潮头河南船民领风流》这期节目里,记者在现场的出镜:我现在是在武汉港的外贸码头,这里刚刚有国际巨轮卸载货物,正在等待着装卸货物的船舶中有80%都是河南船,据了解,在长江航线上河南船舶的运输能力已经占到了第三位。

记者站在船舶上,背景是繁忙的码头,伴随着轰杂的装卸声。在这样强烈的现场气氛烘托下,记者在现场出镜的口述也显得更有激情,从而使整个现场报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记者出镜的选择

提炼适合出镜的新闻现场。“内容决定形式”,记者千万不要为出镜而出镜,而应该根据具体新闻内容的表达需要,一般来说,动态性新闻或事件性新闻更适合出镜,而对于非事件性新闻(如公告性新闻)就不太适合出镜,那些内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则特别适宜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另外,非事件性新闻、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报道也常以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形式来增强现场感、可视性。

选择最佳的出镜时机。记者要讲求出镜现场的时间和时机,使自己出镜报道的解说能与事态的发生或发展同步进行,新闻事件矛盾最激烈的时刻一般就是最好的出镜机会,但有时候会有精彩的出镜时机出现在记者到达预定的拍摄地点之前,或者到达拍摄地点尚未准备好的拍摄之前。中央电视台记者曾跟随全国优秀干部林强前往他帮助过的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的麻风村,一行人爬行在崎岖的山路上,放眼望去依旧是叠叠群山,喘息着的记者边走边出镜,介绍着当地的艰苦地理风貌和通往麻风村的艰难,这个出镜中虽没有展现林强给麻风村带来的帮助和新面貌,却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林强有着怎样的坚强意志九次出入麻风村,出镜效果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把握记者出镜各要素。由于电视新闻的现场纪实性,记者出镜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语言表达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这不仅需要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要有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和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在《中原焦点》《百姓心中立丰碑》节目中,为了探访已故淮阳县原县委书记陈新庄在亲人眼中的样子,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他在平舆县过楼乡三陈村的老家。

记者:老乡,陈新庄家是住在这儿吗?

村民:就在这儿住。

记者:他家现在有人吗?

村民:没有了。

记者:没了?人去哪儿了?

村民:他两个哥哥都去广东打工了。

这时,记者来此的目的看来是不存在了,但记者并没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跟着村民一直走到一个破落的老宅院。

记者:这就是陈新庄的家?我看房子还不如一般的百姓。

村民:村里可多都盖了新瓦房,有的还盖了楼房,他家一直都是这样的。

记者:村里人知道不知道他在淮阳当县委书记?

村民:都知道,都知道陈新庄是当书记的。

记者(转向镜头,饱含深情):弟弟是县委书记,两个哥哥却在异乡打工,此情此景,怎能不让我们动容。风雨安如山,岁月清如故,一生清贫刚直的陈新庄把生命献给了淮阳人民,却从来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考虑过一丁点东西。(手摸着屋门)在陈新庄这个居住多年的家里,简单得仿佛正在远离浮华,逐渐变得圣洁。

这段精彩的出镜中,记者开始似是出师不利,但凭借着对“他两个哥哥都去广东打工了”这句话所得到的敏感信息,用朴实的提问和受现场感染的抒情一步步将观众的思绪引导到一位县委书记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上,怎能不打动观众。

以何种姿态来出镜。出镜记者是整个镜头的焦点所在,记者的每一个动作、手势,甚至眼神都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常规的出镜都是记者姿态地正对镜头,用手指着正在发生的时间进行介绍,把观众的注意力聚集到自己或者身后正在发生的事件上面,但在不同的环境下,记者也需要随机应变,战地记者往往猫着腰躲在灌木丛后出镜,看似狼狈,却让观众看到了“处境危险”。还有种固定和移动相结合的出镜方式,可以使记者在出镜时感觉自然,展现新闻现场的空间性,更能作出一些突出主题的设计,例如在一个关注老年问题的电视节目《金色事业》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者出镜。

画面:出镜记者在天津的商业区内,身后是繁华的商业街

记者:(站在原地)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天津市最繁华的商业区――金街。在道路两边有很多老字号,(记者开始向右边移动)我身后的这家店,就是一家以专门经营鞋而闻名,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商店,老华美。(记者边说边走到老华美的橱窗前)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这家店却打出了专门以经营中老年鞋和服装用品为主的经营理念,我刚才粗略地看了一下橱窗陈列的用品(略回头看橱窗),还都十分有特色,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进去看一下(记者走进商店)。

在这段记者出镜中,记者先站在原地向观众介绍情况,这时记者的话语和身后的景物――金街,是观众注意的重点,当记者走动起来后,走动方向外的未知物就成了观众注意的焦点,就巧妙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记者想重点介绍的老华美鞋店上,无论是静止还是走动,都十分自然,起到了很好的现场效果。

记者出镜的失误

事后补出镜。有时记者赶到现场时,新闻事件已经结束,但为了再追求强烈的现场感,硬要在出镜现场“真实再现”,如让执法行动重新进行一次,甚至倒出捐款箱里的钱再组织捐款等,这些作假的出镜现场背景不仅达不到现场效果,也使现场群众质疑起媒体的社会公信度,更严重损害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出镜和解说重复。记者出镜讲一个内容,稍后的电视解说中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内容,以为这样会让观众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其实这样不仅浪费节目时间,在节目结构表达上更让观众难以接受。

出镜运动的问题。很多出镜记者在出镜时试着冲着镜头往前走,或者做小范围的水平移动,身后的背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样单纯追求移动的出镜不仅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还给观众一个错觉,认为“记者是想让我们看另一些东西”,结果却没有得到“期盼”,潜意识里一定是大失所望。

出镜话语欠慎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常态,喜怒哀乐,随情而动,“职业的我”则要求记者的情感生发始终围绕采访主题,切不可恣意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

特别是要把握总结性的出镜的尺度问题,比如我们站在某个单位门口,说通过我们的采访感到这个单位有多少多少经验值得各地学习,这样的出镜会令观众反感,因为评价一个机构的工作应该由他的服务对象和上级机关来作出,记者仅凭几天的采访得出的结论未免有草率之嫌。

总而言之,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化,电视新闻工作者各种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记者出镜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记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展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和贴近性。根据具体新闻内容的表达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恰当的场所来出镜,就会达到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第8篇

那么,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到底会面临哪些风险?又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一、农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

1.外方诚信风险。一是外方违约导致货款回收困难;二是外贸不规范运作造成风险;三是外方与个别“货代”内外勾结,骗货骗钱;四是信用证方式下单证不符、单单不符,导致议付行拒绝付汇;五是信用证规定的“软条款”埋下风险隐患,企业一旦放货给了国外买方,买方极可能故意以验货不符,拖延付款,导致钱、货两空;六是使用D/P、D/A远期付款方式或寄售方式结算的风险。

2.汇率变动风险。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自此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大幅走高,2008年1月人民币升值破7.27大关,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0%。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一定冲击: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而价格优势正是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在,不利于出口;抑制了农业外资的供给。另外,农产品出口企业还要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从较长的时期看,会降低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引起生产总量,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的减少和生产规模的缩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减少农户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农产品出口较多的沿海农业所受冲击更大。

3.政治风险。综观当今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除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外,其中也隐匿着政治的因素。前里根政府时期的联邦情报局局长曾谈到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为搞垮前苏联而采取的三大战略:一是为扼制前苏联每年通过石油出口而获得巨额硬通货(每年约500亿美元),美国与OPEC组织达成协议,通过扩大原油生产,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原来的50-60美元/桶降到15美元/桶,致使前苏联的外汇来源急速下降,外汇收支极为困难;二是为扼制前苏联50%的技术来源于国际贸易的局面,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严格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前苏联及其东欧国家,而前苏联外汇紧缺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通过商业贸易获得先进技术及必要原材料的可能;三是通过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从军事上消耗前苏联的财力、物力,扭曲其经济结构,进一步削弱其经济发展的动力。美国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不显山不露水地击垮了前苏联后,又把目标瞄准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它依靠庞大的财政支持对农业以各种补贴,支持农民扩大生产,进而扩大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供给占世界市场40%-60%),以此影响世界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宰的国际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出口:一是具有明显的价格放大作用,易使国内农产品价格失真,农村政策失去真实的反映;二是使国内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由10年前大大低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转而长期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约15%-30%)。同时,国家还要花费巨额补贴来促进农产品出口,财政支持对象发生巨大错位,使国家财政负担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因此丧失殆尽,农民收入严重受损。而这种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大多是由农产品出口企业来承负。

4.信息风险。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期间,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猛涨,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的中国企业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但从2004年5月开始,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暴跌,中国大豆加工业遭受重创,出现全行业亏损。据估计,2003-2004年度中国大豆加工业损失将超过40亿元人民币。造成这一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适时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基本信息,单产、种植面积、库存、压榨等情况都缺乏准确的数据。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做决策时,往往主要参考美国农业部或外商提供的中国与国外市场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不是很准确的,致使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5.壁垒风险。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措施将成为未来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企业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此外,同期我国还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7起。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使企业遭遇技术资金双门槛、欧盟双绿指令等,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欧盟ROHS指令、REACH法规,直接造成机电、纺织服装、塑料、化纤等产品出口的障碍。

6.市场风险。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而且,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风险通过进口链条向国内市场转移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目前,受美国次级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其负面效应正扩大到消费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1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9月的99.5下跌至90.5,为两年来最低的水平。美国经济增幅持续下滑正引发其对外需求的下降,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将受到牵连。

二、规避农产品出口风险的对策

1.推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主动防范市场风险。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经济规则的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接轨,政府以往对出口贸易的直接扶持措施被视为违反WTO规则的手段,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符合WTO规则规定的、促进本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成为政府扶持的、企业广泛运用的保障应收账款、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欧美发达国家,每年的出口额中约有20%-25%都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在日本,投保的出口额比重甚至达到了30%。

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农产品出口、规避市场风险方面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国家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二是协助企业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信保公司通过海外渠道对企业的买家进行资信调查,可以帮助企业掌握客户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同时将这些信息量化为具体的指标,指导企业与买家之间的贸易是否放账和放账金额的大小。出口企业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建立起专业的第三方监督和管理风险的控制机制,有利于出口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三是规避企业收汇风险和协助企业追讨应收账款。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和补偿功能,可以将难以预测的收汇风险转化为确定的能计入成本的保险费支出,使企业在遭遇风险时获得理赔;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还帮助客户进行应收账款的催收和追讨,大大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四是控制和打击国外失信企业。一旦国外买家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有不诚信的行为,信保公司将通过内部的黑名单机制通知全国分支机构,如有其他国内企业向信保公司咨询该买家的状况,信保公司就会将买家不诚信的行为告知出口企业,有效避免出口企业重蹈覆辙。对有严重不诚信行为的海外买家,信保公司还能够通过国外的法律渠道配合,对其进行诉讼,使之得到相应惩罚。五是投保企业可以依靠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将收汇风险有效转嫁,使得应收账款成为一项低风险资产。通过向银行转让赔款权益,取得银行的出口融资支持,加速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也有效地规避了人民币预期升值带来的可能汇率损失。

2006年,商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支持农产品出口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出口信保制度。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增长较快,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中国信保直接支持了15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是2004年的1.5倍。仅2006年1-10月,承保额就达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

2.发挥主观能动性,消解汇率变动风险。要消解汇率制度改革后经常性汇率变动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企业、银行、政府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企业来说,要加强内部管理,整合资源,消化成本增长。如通过开展技术改造挖掘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成本增长部分消化掉;也可以将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完成成本增长转嫁。对于国内金融业而言,要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政府应尽快开展经济内部减压工作,降低资本流出管制,鼓励加大对外投资;扩大出口,增大美元需求;利用汇率杠杆,减少农产品出口企业不规范、不正当的内耗,提高其对外竞争力。

3.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的谈判,应对政治风险。一是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尽力减少发达国家的巨额补贴,以真实反映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二是在国内支农政策中,要充分利用“绿箱”、“蓝箱”、“黄箱”政策,加大对农支持力度,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好国内农业生产能力。三是要特别重视各国农产品贸易斗争中各种手段及其对策的研究,如各种贸易壁垒、非贸易性壁垒、倾销与反倾销等等。

4.建立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防范出口风险。在农产品出口中,我们不仅需要国外市场的供需信息,同时还需要中国农产品进入这个市场的情况,以避免中国农产品对某个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或者增长速度过快,容易造成目标市场所在国对我们实施反倾销或者保障措施,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或者直接禁止中国农产品继续向该目标市场出口。为建设好完善的出口预警系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获得别国进口预警系统的数据和运作模式,通过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购买或者互换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进口预警系统数据库以及运作模式,明确中国农产品对其出口达到什么条件时,该国家或地区将启动预警措施。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很明确地知道如何控制和规划中国的农产品出口。②确定预警系统临界指标,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农产品进口预警系统,确定中国农产品出口预警系统的临界指标。在临界指标制定中,以向某个目标市场出口的数量和价格为主要因素,根据不同的进口国家或地区不同的预警系统,在数量上和价格上可以确定“黄线”和“红线”两个档次,同时密切关注中国向该目标市场的出口数量和价格变化情况,随时和该目标市场进口预警系统的预警指标进行比较。在做到这些的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其他国家对该目标市场的出口情况,做好横向比较。并注意农产品市场强劲时和农产品市场疲软时需要有不同的考虑。

第9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域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化。

根据我们对全国15所重点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授课情况的网络调查,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在所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7年内没有更换过新教材,至今所使用的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流行的那些版本。二是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框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大多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造成该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浅显易懂”的水平上。三是教学内容界定不清。对于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笼统,造成授课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沿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但更多地出自教师教学中的“僵化、“零散”、“固守”:所谓僵化,即将教学内容当作僵化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进行灌输,缺乏具体化、直观性;所谓零散,即只重视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缺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融合贯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片面和孤立;所谓“固守”,即只重视对课本规定内容的分析,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的实用性不强。

3.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尽管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已得到普遍共识,但是现有考核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学考核目标错位。对教师往往简单采用一系列量化指标给教师“打分”、“排序”,很少关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优势与潜能等方面;对学生则只是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二是教学考核主体单一。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只看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则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在基于共同利益下达成互利串谋,从而使教学考核结果失真。三是教学考核过程简单化。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考试形式进行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理论基础。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博弈论、内生的增长理论、后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建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价值。

(2)应用。区域经济学本身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区域问题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宏观、中观领域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包括区域发展模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城市竞争力、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微观领域研究则涉及企业区位选择、企业迁移、企业组织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另外,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制定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也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

(3)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强调运用数理模型方法对区域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大发展,近年来区域经济学中空间计量分析的应用越发增多。同时,决策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不断地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

2.强化实践型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成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应强调实践型教学,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单向被动的灌输型教学转变为师生间互动交流与研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授知识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开展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培育批判、研究、质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适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其案例应该是对现实热点问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互动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人案例,也有学生之间合作的小组案例;既有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口头的案例讨论等。

模拟教学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关注。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如何捕捉区域发展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区域发展变化规律,进而灵活地做出区域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3.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即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等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代替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讲授和板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画的屏幕演示,将区域经济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将大量原来需要在课堂内进行的板书工作通过课前制作的教学软件演示出来,课堂的课余时间增加,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组织教学活动。

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并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之短。具体来说,一要遵循目的性、最优化原则。即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学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选定,当用则用,不适则弃,讲究实效,切不可为追求时尚,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使用,否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二要注意多媒体技术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即根据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既要注意选择效果最好的来运用,也要考虑它们能否优化组合的效果,充分发挥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即教师必须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地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优化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教学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可偏废。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考勤等多种形式,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法上,则要着力改变目前简单地由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的做法,注意结合其他一些方式如教师互评、教研室集体听课、督导组听课等,广泛参考多方面主体的意见,增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营造公开、透明、民主的氛围,各方共同参与、民主协商,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2.罗静曾菊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新特点刍议[EB/OL]./,2006-10-08

3.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