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1:34

导语:在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第1篇

职业教育的宣传不仅是针对社会的认可,还包括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学生要明白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技能和就业思想。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得重视就业思想的教育。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通过班会活动,学校广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思想宣传,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或者邀请那些已经参加工作并取得很好工作业绩的中职毕业生回到母校给学生做创业成就或服务地方经济的报告,也可以邀请那些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企业工作人员给学校做演讲,让学生通过这种面对面的讲解获得对职场相关知识的了解,让学生依次为榜样,明白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学到的知识和应该锻炼的能力,以此为步入职场做好准备工作。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首先要培养的就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而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校的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关键性的专业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加强专业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入手:

1.根据产业特点,科学设置骨干专业

以市场的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学校培养的人才也要随着这样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因为只有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础的保障,而且调整专业之后,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的规范和合理,也有助于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2.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教学内容

关注市场的需求是在另一个方面对教学内容方向上的指导,创新教学内容就是要将新的教育机制引入中职教育,只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而且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都可以适量的加入教学内容。很多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面向就业的中职教育来说,只有不断的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的就业素质适应企业需求。中职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不仅包括内容上的创新还包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中职教育的课堂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束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拓。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被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尽量在课堂中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实体案列进行模拟时实际操作,或者观摩等形式获得教学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调查或者参加社会兼职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不知不觉的产生求知学技术的欲望,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三、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抢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第2篇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指导房地产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当下与未来的发展需求为行为基础,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对我国经济行业科学发展的诉求。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涵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房地产经济而言,房地产这一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为子孙后代的居住条件提供保障,同时满足当代与后代人口对居住的需求;另一方面便要求房地产经济不单单是自身的蓬勃发展,还需要加强与我国经济领域中其他各个行业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是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机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经济领域内其他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机制。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行业发展的很多方面,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更加注重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指导当代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健康与否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试金石。前些年,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盲目,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泡沫经济,这一现象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经济发展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在求发展的路上,要坚定的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人们通常给房地产行业冠以龙头产业的称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五金、机械、建材以及玻璃等行业的支持与配合,反过来,它也促进了这些行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为我国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场所方面的基本保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条不紊、合理稳步的进行着。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目前存在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采取措施,推进对房地产行业的改革,牢固房地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支柱性和基础性的地位。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房地产开发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方式偏向于粗放型,房地产开发商严重忽视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通常以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土地资源尤为短缺。近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房地产结构不平衡,房屋闲置率高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存在很多空置房,这种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在房地产业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房地产商为了牟取暴利,大规模、大面积的投资建房,从而使市场供大于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是房价过高,普通老百姓负担不起,即便有住房需求,但也只能望房兴叹,大大降低了住房的实际需求量,导致闲置房大量产生。这样便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人没有房子住,许多房子没有人去住”,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开发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前,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如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肆意的破坏丛林绿地和人文景观。有的开发商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人为的增加房屋密度,甚至有的开发商私自开发土地,围湖造田,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四)房地产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相应的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仍需要调整房地产业的信贷结构。目前,房地产资金的筹集方式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比重非常低,市场资金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严重缺乏二级市场,这使银行资产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三、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想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房地产开发进行科学的规划,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生态保护等,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集约式发展。这就要求在政策上对房地产经济进行集约,从而合理的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指引方向,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还需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合理的调整房地产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水平,使房地产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升。最后还应增强政府与市场监管的宏观调控作用,此外,还需提高房地产行业的门槛,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杜绝“乱投资”现象的出现。在这个环节中,重点预防现象的发生,为房地产经济发展全力打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结束语

第3篇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优势。生态环境良好。宝应县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关停重污染源、强化污染治理、坚守环保审批底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先后创成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创建于2012年5月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占比95%以上,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符合III类水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资源丰富。宝应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以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为主的“四水”特色明显。荷藕产量及品质居全国首位,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是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基地。境内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水产品资源丰富,其中“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产业化兴农”战略,将有机农业作为宝应“一主两特一新”的特色产业推进。大力推进水生蔬菜、水产、粮食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存在困难。技术人才缺乏。宝应工业不够发达,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现象较普遍。留守劳动力受文化程度制约,对新技术认知程度较差,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发展的支撑能力、组织实施能力不足,影响了有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推广普及。资金投入不足。从一般的粮田转变为有机食品基地,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有机转换期”,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压力较大。同时,转换期内部分品种会出现减产,且不能标注“有机产品”,只能以普通农产品价格出售,具有一定经济风险。而宝应财政收入欠佳,对有机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农户积极性不高。企业有机生产意识有待加强。企业对有机生产标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识不足,管理不够完善,个别企业在隔离带设置上未能满足有机生产的要求。

第4篇

摘要:因形成地区金融风险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活动干预不当。地方政府是金融生态的主体,是推动地方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金融活动进行有效干预,并正确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是促进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金融生态;政府干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一、引言

金融风险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理论界与金融实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地区间经济与金融状况存在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国内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地区金融风险的新范式,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金融生态系统指的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如会计及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2005)。在我国,由于自然禀赋和文化、历史的差别,地区间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和金融的干预。

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解释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得以建立的重要标志,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学术渊源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预言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因此,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简单来讲,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能实现效率问题,而不能实现公平问题;二是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要;三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通常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有直接的途径和间接的途径。直接的途径有:将“私人部门”国有化,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制定实施特殊方案,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如居民住房);收购“私人部门”提供的物品,以特定的方式转让给社会公众等;间接的途径有:采取特殊的税收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财政补贴,为“私人部门”提供动力等。

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活动出现的主要问题

政府(政治组织)与市场(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控制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调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正是金融生态所体现的内涵。从金融这个角度来考察,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活动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活动、实施公共政策和行使行政手段影响甚至控制地方金融活动。但是,由于存在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政策偏颇等因素,政府干预有时会“失灵”。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金融部门表现出严重的风险,包括违纪、腐败、大量不良资产累积、银行资本金严重缺失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在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在国内统一的经济体中,上述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相差10倍以上。这深刻地说明,不良资产等金融风险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干预不当,即出现政府干预失灵。

目前,对地方政府晋升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指标,通过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投融资体制的逐步改革,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的经济活动自。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把追逐金融资源的占有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其首选的政策取向。但是,如果相关措施实施不当,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民间和外国资本,引发企业投资冲动,导致投资过热;二是干预银行系统信贷活动,地方政府的投资要求,通过挤压各类商业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当地银行系统的隐形风险。

研究表明,地方投资过热,最终会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并且蕴藏巨大金融风险。据统计,2005年,西部某市学校、医院、公路等政府部门欠银行贷款12亿元,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总数的10%,目前超过20%逾期不能收回,其中公路等部分行业不良贷款率累计超过35%。从银行发放学校、医院、公路、城建等政府机构有关贷款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贷款发放“暗干预”大,大部分贷款为政府协调贷款,对贷款项目缺乏科学评估。转贴于中国

四、地方政府促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地方政府是金融生态的重要主体,是构筑地方和谐金融生态的培育者、建设者,应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客观上,在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对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本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应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有巨大贡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数已占到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资金和规模问题。因此,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当务之急。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地方政府应重视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由于现代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高,投资大、风险高、回报高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直接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已经证明是西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不直接参与中小民营企业及风险投资企业投融资的具体运作,只是对合格并有一定的资本金的企业提供间接支持,避免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并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重视技术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大,许多创立企业的人员是专业科技人员,对企业管理、财务和发展没有经验,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管理和财务。因此地方政府应强调通过各种咨询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并投入一定的资金。

第三,通过资本市场调动私人资本投入。通过金融资本市场调动银行、保险公司、社会发展部门、私人资本的投资于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产业。这种方式不但使有限的政府资金能够通过政府的信用和高效率的操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本投入,起到了风险投资的放大效用,而且将风险投资的风险充分分散,也摆脱了具体的操作过程,使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事业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充分发展典当行的融资功能。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典当通过实物质押或抵押,具有资金周转快捷,无明显信用风险的特点,但如何解决其较高的融资成本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五,建立中小民营企业及风险投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政府应该加快法律制度建设,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个环节的运作有法可依。另外,引进和培训专门人才,使担保机构的人员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及对风险和经营环境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第六,探讨民间金融问题,拓宽中小民营企业及风险投资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冯涛,乔笙.通货膨胀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为分析[J].财贸经济,2006(2).

[2]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5).

[3]曾康霖.政府干预经济及其在市场经济中角色的确立[J].经济学家,2007(1).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动态对接

当前,加快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优化和升级,把我国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摆在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发展问题,关乎社会建设进程,关系民生,是我国能否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的关键问题。经济发展是目标,教育发展是保障,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偏废。就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而言,更是如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举办与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培养规格导向,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二者互动协作,循环提升,相互推动,环环相扣。

一、区域经济:为地方高校发展支持和人才规格导向

地方高校的举办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资基础。地方高等教育的举办需要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大量的持续投入。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经济越发达,教育也就越发达,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来看,除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近70余所高校均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属教育大省。相较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教育大省(市)、教育强省(市),无论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均欠发展,这一方固然是国家政策和教育发展历史影响,也主要的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从广东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这种关系更为明显,经济先发展,教育后赶上,广东的高等教育虽说传统名校少,但是后起发展比较突出,广东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大学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当前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这是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也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引导。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科研是创新知识,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和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要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途径实现。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高校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盲目发展,必须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落实了人才培养工作中,落实到科研活动中,真正担负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是受经济发展环境制约的,什么时候高校适应了地方经济的需求,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办学目的得到实现,什么时候高校偏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就会受到质疑,毕业生就会大量的找不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

二、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知识和人才资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显示,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发展快、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比较密集,人口综合素质高的地区。当地高校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教育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更直接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一)人才培养

高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不断改进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大量合格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由于经济的快发发展是社会各系统合力共进的一个结果,所以各方面、各系统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不但需要高精尖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

(二)科研活动

高校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研究人员和大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社会制度改革等都需要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近年来,各地也都十分重视发挥高校的科研资源,吸收高校科研人员作为政府的参事和技术骨干。高校也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和积极参与地方课题研究,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另外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跟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学校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这是目前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结合方式,也是最有效的结合方式。

(三)通过文化作用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文化氛围,当前招商引资和吸引外资都离不开环境的改善,环境中文化环境更为重要,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上不去,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吸引投资的力量就不大。高校是产生知识和传播文明的摇篮和重要基地,一个地方高校越发达对当地的社会影响越大,地方经济发展就越有后劲,也越增加吸引力。高校通过自身的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创新,来影响地方文化环境建设,影响社会制度改进,影响文明进程,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高校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直接现实的表现在学生消费力方面。我国1999年扩招就基于拉动内需,吸引教育消费的基本观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的需求拉动。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力逐步提升,据调查显示,一个内地经济水平一般地区的大学生生活费600元左右,加上电话费、网络、交通等各种消费,恐怕还有高。有研究表明,一个普通收入家庭(月收入3000元)资助一个大学生就举步维艰,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学生消费也不断提高。农村大学生几乎要花掉所有家庭收入。大量学生和大批教职工的消费能力也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三、互动与协作:教育和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协作关系,实现“互补”、“双赢”的基础,这一关系的实现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实现无缝对接,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转贴于

(一)政府将教育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高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高校的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对经济发展进行预测,人才需求预测是重要方面,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社会整体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有科学预测。要把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社会建设跟学校的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高新企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高校的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

(二)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

地方政府要切实认识到高校的地位和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扶植和财政支持。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地方政府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自由有序的发展,让高校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学。在投入上,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学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得到持续的提升。可以通过办学经费的拨付、专项建设项目的资助、科研项目资助等途径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

(三)高校持续进行教学改革

高校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地方高校要合理进行定位,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面向,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深化改革,持续调整,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反映到教学工作中。高校首先要做好社会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保持教育的超前性。其次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并保持一个动态调整。第三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持续进行课程改革,走素质教育之路,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学校要建立严密的质量监控体系,将质量作为最根本保障,注重特色。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方向,不断推荐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有用人才。

(四)高校科研工作面向地方发展

高校的科研工作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按照行业发展情况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和项目申报方面更注重与地方政府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和课题。真正将科研面向社会实际问题和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上,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对接。走产学研道路,推进校企合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地方政府或项目单位、个人建立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五)建立地方和高校互动机制

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动机制,以互通信息,协作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具体措施有:

1、高校建立毕业生联谊制度和跟踪制度,定期邀请毕业生到校座谈,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保持信息畅通,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掌握及时信息。

2、高校学生实习要进行改革,以采取定岗实习为主,特殊专业的要建立相应机制,让学生到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3、要建立教育质量制度,学校定期向社会消息,公布人才培养工作现状,接受社会监督。

第6篇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之间的互动,在国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互动的本质的研究,从而找出二者互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区域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颁布,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了河北乃至全国的重点战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所以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起密切联系。国内对于河北省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之间的互动已经有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中肯定了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之间互利关系,也提到了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互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按照各自的特性,借助对方优势,利用共同资源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但是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种优势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了二者合作互动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将对二者互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二者互动的原理研究

(一)二者互动的本质

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是区域经济的表现形式。地方高校是教育服务于地方的主体,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体。并且有强大的学科优势,可以为加快地方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在技术服务、经济拉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地方高校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强化。虽然在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发展规划中没有具体指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也没有明确提到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但是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了互动。

(二)二者互动的影响要素

随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的不断推广,我们明确地知道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同时知道了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改革的巨大影响。但是随着二者互动的深入,两者互动不协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高校自身社会服务的意识。我们的行为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需要理念来指导,制约区域经济和地方高校的理念是为社会服务,如果高校自身服务意识有所偏差,将导致合作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失。

2.高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通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方式,如果地方高校只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但是它的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或者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高,也会导致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效果不佳。

3.校企合作效果不佳。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这一思想在我国已经被认可,地方高校的学习可以到企业进行相关生产实践,可以让学生学到在大学课堂中学习不到的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走向社会之前有一个缓冲的阶段。然而在现实中,各企业对高校社会服务需求都不尽相同,这使得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实施效果不如计划中的理想。

三、二者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本质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但是就目前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之间的互动在存在一些问题。

(一)二者互动的问题现状

随着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互动的不断深入,二者互动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然而河北省地方高校对于沿海经济隆起带快速发展使得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反映很是迟缓,造成地方高校的学科设置与区域产业不能达成全面一致。另外,一些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许多老师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少了解,信息闭塞。

(二)二者互动的问题本质

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互动之间问题从本质来讲,就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地方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与以往有所不同,然而地方高校的学科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经济的发展是持续的、高速的,这就导致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不平衡的恶性循环。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对地方高校的建议

地方高校要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地方高校的教师要注意关注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工作,并且尝试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从而进行学科建设。另外,地方高校应主动积极的与企业进行合作互动,了解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从而进行学科调整。

(二)对地方政府的建议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意识的培养,利用政策、行政措施等手段来引导高校服务区域经济。

另外,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连接大学与企业的纽带作用。

(三)对地方企业的建议

地方企业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地方高校合作,在帮助地方高校建设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地方企业应为地方高校的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或参观实习的机会,比如唐山隆达骨质瓷给予唐山学院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地方企业应敢于聘请大学生或应届生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对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互动研究的深入,一些问题渐渐显现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使二者之间的互动效果更佳,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都应作出相应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之红,狄建茹.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地方高校的互动发展[A].成人教育,2012(2).

[2]问美琴,苌庆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联分析[A].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

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 宏观经济环境 市场制约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确立,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立法也逐渐展开,大量的适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条例相继出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权利。

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的概述

(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的内涵

经济管理自治权在有的教材中被称为经济发展自主权,。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权”字,“权”可以解释为权利或者权力,是以义务或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在这里一般指权力,是法律赋予一定主体行使某项职能的依据,其外在表现为某种职能,内在是一定的法律依据,经济管理自治权是一种经济权利,是多民族国家依照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的,少数民族在特定经济关系中享有的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

(二)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实施的法律依据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具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这些依据是经济管理自治权实施的权力来源和法律保障。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

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

2.依据自治条例

主要是依据贵州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条例和自治县自治条例

3.以政策措施作为补充

除了自治条例以外,有对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实施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存在许多优势,但同时存在许多不足。

(一)政府行政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行政效率有待提高、行政管理尚待完善

2.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入

3.各项政策有待于更加深入开展落实

(二)贫困问题与扶贫问题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贫困有其深刻的根源,更有其特定的机理特征,人力资本严重不足,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的资本也不足。

虽然贵州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中有关于扶贫的规定,并且各地也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扶贫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并且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贫困问题和扶贫问题是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实施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问题是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各种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储存量也很大,但人均获得量还是严重不足,所以矿产资源开发后的补偿问题必须严格对待。

(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贵州民族自治地方有很多地方是还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原生态自然风景区,对于这些地方的保护尤其重要。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当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地方都存在污染现象。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也有补偿机制,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的充分实施

(一)充分实施经济管理自治权所需解决的问题分析

要合理定位 “民族乡”的角色,要加强科学研究,要抓住各种机遇,要认清客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要认清客观的各种制约因素,要认清贵州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性差异。

(二)充分实施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的方法

1.完善宏观经济环境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宏观经济环境良好,但这个宏观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还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和完整的修复,将极大的影响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微观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正常运。

2.消除市场制约

政府要主动管理市场经济,但不能强行干预经济的运行,而应监督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向着良性循环的结构发展,消除市场制约现象。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各自治州政府之间、各自治县政府之间以及县与州政府之间要相互协助和配合,不能相互排斥、相互设置障碍,要共同努力为经济管理自治权的充分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3.注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其客观必要性,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各种环境问题,能源消耗大,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在此情况下,必须充分调动当地人们的积极性,形成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观念,加强技术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将贵州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

4.完善贵州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贵州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做到确定可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目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选择适合贵州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并选择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部结构,统一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总结

充分分析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充分论证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解决贫困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矿产资源开发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使民族自治地方所享有的经济管理自治权力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发展形势下与贵州省客观实际相结合,也是贵州省经济腾飞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

[2]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宋才发、潘善斌:《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及其法律保障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高韫芳:《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第12页。

第8篇

第一,高校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

学校领导要重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高校要根据所在地的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情况开展科研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高校的专家学者要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规划的论证和制订,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和技术改进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政府和企业解决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难题,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高校要鼓励教师不仅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要重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学研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所在地区政府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多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横向课题的研究,解决当地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各省市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组织申报时,在项目指南中都明确要求课题要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围绕本地区科技、经济、城市发展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从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开始就要关注市场的需求,改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不考虑社会需求的状况。高校教师要多从企事业单位获取横向课题,一般情况下委托单位都会给予一定数额的研究资金,这样教师既能帮助当地企事业单位解决在各方面遇到的难题,又能缓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的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

高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高校的学科专业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同时也要对短期不易产生经济效益但中长期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专业加以扶持,以利于各学科的长远发展。高校要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很多生源来自于周边地区,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在生源所在地就业,高校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技术、管理人员,以人才培养的方式服务地方。

第二,高校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展与所在地区企业的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由于高校与所在地区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交通条件便利,非常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而政府、企事业单位很希望高校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对本地高校的人才和技术有较大的需求。地理位置的便利也有利于高校为当地单位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解决本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高校科研人员要主动加强与地方企业单位的合作。学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在当地的企业担任顾问,定期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情况,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高校的专家可以把企业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带回学校,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企业提供必要的经费、实验设备等支持,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学校还可以组织研究团队进行攻关,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还可以让一些在校学生参与到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研究中来,在企业中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这样学校既能解决当地企业在研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又能改变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时就接触到企业生产实际的内容,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企业在高校中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企业提供研究资金和生产、实践场所,高校提供人才、技术、实验设备,高校和企业合办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发适应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把高校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这样可以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检验高校的科研成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研究、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双方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进步。高校还可以通过与所在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充分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很重视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一些大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较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很多中小企业缺乏进行高水平技术研发的实力,非常希望能与高校进行合作,来提高技术水平。高校有义务与地方中小企业合作,为其提供科技服务,这样既拓宽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支持、协调作用。

地方政府要引导高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主动进入市场经济中,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实行政府引导、校企共建的模式,政府和高校共同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汇聚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地方政府可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金,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经费,培育具有实用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与企业合作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园区,制定推动高校和企业合作的优惠政策,吸引高校和企业加入进来,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积极性,为高校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平台。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各种大学评价机构除了把高校获得的各类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评价高校的指标,还要把高校服务社会、为经济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对高校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地方政府每年可以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进行宣传和表彰,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并促进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四,高校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建立自己的科技产业,直接服务社会。

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推广。高校还可以通过科技中介机构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网络平台,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实现高校科学研究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高校创办自己的科技产业,直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地方政府要给予高校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鼓励高校开发自己的校办产业,发展以高校科研为依托的高科技企业,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知识和经济的有效结合。近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的校办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为提高我国的高新技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5-03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指在一定高等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为中心,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组织原则及运作方式。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三个方面。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使命,目前国内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致上有以下三种:①综合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国际经贸理论,通晓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WTO的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如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②财经类大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坚实的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基础,通晓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对外贸易技能和方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和外向型的高级专门贸易人才;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③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经贸理论知识及业务操作技能,能从事外贸业务、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外贸政策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创业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显得有些笼统,不太明确。

2.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设置。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很大差异。其中综合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经济学理论,如: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国际金融、跨文化交流等。财经类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基础,已形成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商务谈判、国际服务贸易学等;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依靠母体师资,所以专业课程开设有限,仅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等主干课程。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高校基本上都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过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各高校差异比较大。如综合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合作,侧重于对国际贸易的实践指导。财经类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则主要通过校外和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侧重于与地方企业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许多独立学院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既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而获得。现在,很多独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学目标,讲课过程中课程照搬、教材照搬、教育模式照搬,脱离实际需求,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另外,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都降低了人才培养标准,削减理论课程、基础课程的数量,甚至减少实践课程,打破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科学性、系统性。其后果: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二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基本按照经济贸易理论发展设置课程,二不是按照对外贸易流程设置,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业务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师、国际货代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各种层次的人才,而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与外贸实际脱离,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

2.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一是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外经贸势变化。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WTO的建立使得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领域、新课题。如生态经济与国际贸易、环境与对外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反倾销、反补贴、特色保障措施”的盛行等。现有很多教材已经不能适应上述新形势变;二是对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虽然设置了实践和实习环节,但许多实习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明确的针对性,与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有较大的差距。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三是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目标性,仅限于创新知识教育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业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