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世界农业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1:40

导语:在世界农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世界农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节水农业;水权制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07-02

随着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的节水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面临一些问题。

一、我国节水农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加之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干旱缺水问题相当严重,未来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农业是用水大户,干旱缺水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制约因素。但是,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仍然是刚刚起步,基础依然薄弱。目前,全国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0%左右。农业用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大水漫灌,粗放低效。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远低于先进国家80%的水平。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更低,以粮食为例,每立方米净耗水生产的粮食不足1公斤,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2-3公斤)。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还因管理体制问题、投入成本较高、发展主体的节水意识不强、发展方式上的形式主义、工程和设备的质量问题,而受到重重制约。因此,加快节水农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二、节水农业面临的问题

(一)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尚未建立,生产上对各类农作物灌水次数、灌水时期、灌水定额等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科学指标。目前由于经济水平及农业技术人员的限制,一般的农民对灌溉知识不了解,只知道要让作物有充足的水分,就尽量多灌水,但是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超量灌水不仅造成浪费,无效消耗高,而且经济效益低下。

(二)节水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现有灌溉工程主要是土渠输水,田间的灌水方法大多为传统的大水漫灌,且由于田间灌溉工程设施不完善,沟渠规划不合理,入地流量不适宜,灌溉措施粗放等原因导致水资源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加上许多设施年久失修,效率低下,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另外,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成熟的先进节水技术如膜下滴灌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了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三)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少有改善。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

三、节水农业发展趋势

(一)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与节水农作制度的建设将加速发展

抗旱节水农作物品种不仅具有节水抗旱的突出特点,又具备稳定的产量性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重要的节水增效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作物抗旱基因的发掘和分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改善农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农田水利利用率产生重要的作用,是未来农业节水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在节水农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国外已经在利用耕作保墒措施调控农田水分状况、提高农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率等方面,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其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田间覆盖技术和旱田专用肥等技术和产品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美国中西部大平原正在由多耕向少耕或免耕、由表层松土覆盖向残茬秸秆覆盖、由机械耕作除草向化学除草等方向发展,显著提高了农田的保土保肥及保水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农业产量。实验证明:当耕作次数由7~10次减少到1次或不耕时,休闲地的蓄水量可由102mm增加到183mm,蓄水量从占降水量的19%提高到40%。

(二)水权水价制度将逐步完善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运行机制,将强制性节水和效益引导型节水合理结合,运用水权制度规范和调节农业各类用水户的行为,增强价格杠杆在水资源供求关系中的调控作用。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权流转、水票流通”的管水方案,通过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定《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以核定的土地面积为基准,将水权分解到用水户头上,为用水户发放水权证,用水户根据各自的分配水量购买水票。配套完善量水设施,准确计量灌溉用水。通过发挥协会在灌水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田间渠系工程的有效管护,转变农民群众的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效益,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适时适量,有计划地科学用水,优化灌溉制度。实行定额灌溉,加强水价和收费管理。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多部门间的配合下,保护水资源,合理调配水源,实施灌区优化配水技术,地面地下水联合优化运用,做到充分拦降水,优化配置地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保持利用土壤水,搞好四水转化。

(三)农业种植结构将逐步优化

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能力,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重点,坚持关井压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推广配套节水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农业内部节水工作,挖掘现有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调整与水资源相适应的节水高效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内部节水增效的首要任务,依据当地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以水定作物类型,以水定种植规模,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和模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及模式。调整优化种植作物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作物生长需水期与雨季同步,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培育、推广高产耐旱品种,改进耕作栽培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和节水增效目标。

(四)节水农田水利设施将加快建设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加强田间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和旱作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组织实施相结合,加强田间节水微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全面提升农田抗灾减灾和耕地持续增产能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土地集体租赁;养老保障;所有权;经营权;租金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对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当前农村面f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发展后劲问题

农民要减负增收,农村要繁荣稳定,就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因此,发展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切入点。农业的这种发展,不仅仅是量上的增长,更应当是质上的提高,是科技与农业相互溶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作为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方式是建立在公有和公平的基础之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制度的优越性,每个家庭都按其人口数承包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于是农村土地就被零星分割。农村土地的零星化,根本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农村家庭的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先进科技的推广。农民在农村劳动工具系统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只能把手工大量地投入到农业,进行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在国际竞争之中处于不利地位。据测算,1998年,我国玉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出一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的粮食商品将以更凶猛的势头,以更低的价格涌入我国市场,这对中国传统农业来说是致命的。可见,要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就要推广农技,而要推广农技就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问题

中央实施了二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膨胀,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医疗状况明显改善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在引发之中:人口老龄化。

至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约1.3亿,据人口学者估计,再过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22、23%,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75%,显而易见,农村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灾之地。今后我国居民家庭大都将显“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即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一至二个孩子,中间的俩夫妇成了家庭的全部支柱,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在人们逐步关注知识的今天,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将日益增大,这势必严重挤占对老年人赡养的费用。但我国目前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万,剩下的只能靠家庭养老,这部分没有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大部分居住于农村地区。而农村所谓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我养老,甚至有占82.2%左右的农村老人还要照顾子女和孙辈。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正日益受到商品经济意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子女是靠不住的,可见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乃当务之急。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正进入小康水平,家庭财政盈余不多,暂无能力缴纳数目巨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于农村老年人人口众多,国家、社会即使有巨额的福利款项,分发下来,对老年人的生活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家、社会无法承担这个问题解决的主要责任。那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养老体系呢?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点只能在农村,依靠农村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来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治本良方。

第三,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只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l7%和耕地面积的25%,却生产了世界粮食的2/3,而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80%以上,却只生产世界粮食的l/3。可见对于现代农业,人力太多也是负担,只有紧紧依靠科技才是强农之策。而且农民生活“自给自足”成分较高,如果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很难拉动国内消费,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减少农业人口,消除农村人口“农转非”在人为和体制上的障碍,转移农民,增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这还不能表明我国已实现或接近工业化。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工业化要求实现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实现以机器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但目前我国农村手工劳动依然普遍,农业人口仍占多数,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不能不说这种形势将阻碍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

二、对探索农业产业化实现模式几种设想的分析和探讨

农业要产业化,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上已经出现许多种模式,主要有:使农业土地私有化,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应当说这些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它们也都有一些不妥之处。

其一,使农业土地私有化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土地所有者与投资者通过土地的买卖关系,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毫无疑问,投资者在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后,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地调节生产。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但我们应当看到这种设想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农业土地私有,就动摇了我国的经济基础,这将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人民是绝不会允许的。

其二,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公司与农户按照他们签定的合同,相互合作,联合生产。企业以一定的价格向农户购买农产品,企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农户也没有了产销不对路的后顾之忧。从表面看,这既方便了企业,也富了农民,好像是一个双赢的方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设想只能在短期内呈现其优势,却不符合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1.在这种产业化模式当中,公司确实是进行了规模生产,但对农户、农业来说仍然是分割经营,农民只能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继续进行他的小农生产,这不符合时代潮流。2.与强大的企业相比,农民显然处于弱势群体,有可能引起“坑农”事件,伤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因为企业经营决策的目标是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其决策绝不会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3.由于农业有了赚头,会造成“民工返乡”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其三,农业股份经营模式。即农户以土地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当作股份,入股于某企业。作为股东,农民靠股份的分红、股息获得生活来源;而企业有了土地,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进行独立的生产和经营。这看似一条成功之道,但我们应当清楚,农民一旦入股于某企业,他就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如果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农民将血本无归。这对农民来说是致命的,可以说农民根本没有条件去承担这种风险。

三、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上述三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和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比较能够适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营模式必须是:1.改变农业土地被零星分割的局面,以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又不致于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2.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3.解放束缚在农村土地上面的农村劳动力。笔者觉得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能够弃上述几个模式的弊端、扬它们的长处。这里所谓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就是要求农民放弃一定年限的土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在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集体作为出租人,以收取定额租金为条件,通过一定期限的契约合同,将土地出租给投资人独立经营方式。当然这里的租金应当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的专项资金,这是由农村老龄化严重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三大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民的地位没有受到动摇。在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当中,农民只是把土地的经营权出让,从而去获得租金的报酬。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农民仍是土地的主人。即使投资者出现亏损或者破产,农民仍可不要承担任何风险,这对于农民来讲相对容易接受。

第3篇

关键词:苹果;文献计量学;WebofScience;研究态势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131-06

苹果是世界性果品,由于其生态适应性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性好及供应周期长,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果品而大力推荐[1]。美国、中国、印度、波兰、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德国、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国家广泛栽培苹果,其产业是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对苹果果实品质[2,3]、营养物质代谢[4,5]、呈色机理[6~8]、核心种质构建[9,10]、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11,12]、基因表达和生物信息学[13~15]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文献计量学基于文献事实,能客观定量地反映学科的整体布局,揭示新理论发展的方向,已被广泛用于诸多领域[16],如化学学科[17]、数学学科[18]和PM2.5[19]等的分析。但目前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世界苹果研究状况的相关报道尚未见到。WebofScience数据库共包括9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收录的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评价工具。因此,为了解世界苹果的研究动态,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2001年以来的苹果文献进行了分析,从科研文献产出的角度揭示了苹果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以期把握苹果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为国内外苹果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苹果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WebofScience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源,基于SCI-EXPANDED数据库,以“apple”为关键词。选择出版年为2001~2012年的数据作为分析资料,于2013年1月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用WebofScience自带的引证报告进行分析,部分数据项用Excel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苹果文献总体概况及趋势分析

WebofScience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2001~2012年有关苹果研究的相关文献共17699篇,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会议摘要、会议记录、综述、社论、通讯、新闻、图书等,其中研究论文为主要类型,有15857篇,占发文总量的89.593%(表1),说明学术论文是苹果研究文献的主要发表形式。

2.2世界苹果文献产出概况

2001~2012年苹果研究发文量居世界前20名的国家如表2所示。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其发文量(4578篇)分别是中国(1384篇)和西班牙(1173篇)发文量的3.3倍和3.9倍。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发文量均在1000篇以上。

近十年来,各国非常重视苹果产业的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表2)表明,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种植面积约是印度(第二位)的8倍,总产量约是美国(第二位)的6倍,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美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总产量位于第二位。波兰和土耳其苹果种植面积分别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五位,土耳其、波兰和意大利苹果的总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单产位于世界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新西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其丰产栽培的模式值得借鉴。

3结论与讨论

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各学科研究产出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和比较,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学科布局、整体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20]。对2001~2012期间Webof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苹果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表明,苹果研究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要发表形式;发文量逐年增加,2011年最高,约是2001年的2倍。在国家分布方面,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论文产出水平遥遥领先。近年来,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研究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位居世界第二,可见,中国对苹果的产业和科研越来越重视,科研水平逐渐提升,论文的产出量大幅度增加。

按苹果发文量遴选出的前20名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西班牙等,属于美国的研究机构最多,占到45%。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农业和农产品研究所、华盛顿州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前20名研究机构中有12所是高等院校,可见,高校是苹果科研的领导者。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在苹果方面的研究位于世界前20位,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苹果研究机构数量较少,赶不上美国。我国科研人员应把握好苹果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利用自身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产业优势,使在苹果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

苹果研究方面的核心作者大部分来自美国、德国、瑞士和斯洛文尼亚,有7位来自美国。匿名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最多,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Nicolai教授排名第二,主要从事苹果采后技术方面的研究[21~23]。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程来亮教授排名第三,主要从事苹果光合作用[24]、碳氮代谢[25]和逆境生理[26]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苹果方面的文章刊登在美国、英国和荷兰承办的期刊。美国的《HortScience》、《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Phytopathology》,荷兰的《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和英国的《JournalofFoodEngineering》5种期刊载文量居世界前5位,是苹果相关研究投稿的理想期刊。

农业和食品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是目前苹果研究的重点领域,发文量占总文献的一半以上。营养保健涉及的学科多,但发文量较少。苹果果实富含类黄酮等抗氧化性物质,对肺癌[27]、心血管疾病[28]和糖尿病[29]等有显著地抑制作用,营养保健功能较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rrioBH.Theappleworld2003-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sforproducesandconsumers[J].CompactFruitTree,2003,36(1):15-18.

[2]HeckeK,HerbingerK,VeberiR,etal.Sugar-,acid-andphenolcontentsinapplecultivarsfromorganicandintegratedfruitcultivation[J].Europe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06,60:1136-1140.

[3]韩明三,刘学才,王芝云,等.套袋和不套袋对红富士苹果品质和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4:43-45.

[4]王金花,刘飞,付春霞,等.缺锌胁迫对苹果砧木幼苗形态及其锌积累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4):613-620.

[5]苏秀伟,魏绍冲,姜远茂,等.酸性土壤条件下硅对苹果果实品质和植株锰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6:59-61.

[6]MohamedAA,AntondeJager.Formationofflavonoids,especiallyanthocyaninandchlorogenicacidin‘Jonagold’appleskin:Influencesofgrowthregulatorsandfruitmaturity[J].Sci.Hort.,2002,93:257-266.

[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等.新疆红肉苹果果皮果肉呈色差异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771-2778.

[8]刘金,魏景立,刘美艳,等.早熟苹果花青苷积累与其相关酶活性及乙烯生成之间的关系[J].园艺学报,2012,39(7):1235-1242.

[9]张春雨,陈学森,张艳敏,等.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0]刘遵春,刘大亮,崔美,等.整合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J].园艺学报,2012,39(6):1045-1054.

[11]GharghaniA,ZamaniZ,TalaieA,etal.GeneticidentityandrelationshipofIranianapple(Malus×domesticaBorkh.)cultivarsandlandraces,wildMalusspeciesandrepresentativeoldapplecultivarsbasedonsimplesequencerepeat(SSR)markeranalysis[J].Genet.Resour.CropEvol.,2009,56:829-842.

[12]张春雨,陈学森,林群,等.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园艺学报,2009,36(1):7-14.

[13]刘美艳,魏景利,刘金,等.‘泰山早霞’苹果采后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其软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5):845-852.

[14]罗华,胡大刚,张连忠,等.苹果MdGLRs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鉴定和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3):425-435.

[15]宋杨,张艳敏,刘金,等.GA含量与其合成酶基因在‘长富2号’苹果及其短枝型芽变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668-2675.

[16]MehoLI,YangK.ImpactofdatasourcesoncitationcountsandrankingofLISfaculty:Webofscienceversusscopusandgooglescholar[J].J.Amer.Soc.Infor.Sci.Technol.,2007,58(13):2105-2125.

[17]AkvarezEC,AnegonFDM.ChemistryinSpain:BibiliometricanalysisthroughScopus[J].ChemistryToday,2009,27(6):61-64.

[18]BehrensH,LukschP.Mathematics1868-2008:Abibliometric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1,86:179-194.

[19]李兆林.基于WebofScience引证数据分析我国科研人员关于PM2.5的研究状况[J].编辑学报,2012,24(Sup1):99-102.

[20]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197-4208.

[21]RudnitskayaA,KirsanovD,LeginA,etal.Analysisofapplesvarieties—comparisonofelectronictonguewithdifferentanalyticaltechniques[J].SensorsandActuatorsB,2006,116:23-28.

[22]NicolaiBM,TheronKI,LammertynJ.KernelPLSregressiononwavelettransformedNIRspectraforpredictionofsugarcontentofapple[J].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2007,85(2):243-252.

[23]DefraeyeaT,LehmannV,GrosscD,etal.ApplicationofMRIfortissuecharacterisationof‘Braeburn’apple[J].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13,75:96-105.

[24]ChenLS,LiPM,ChengLL.Effectsofhightemperaturecoupledwithhighlightonthebalancebetweenphotooxidationandphotoprotectioninthesun-exposedpeelofapple[J].Planta,2008,228:745-756.

[25]ZhangYZ,LiPM,ChengLL.Developmentalchangesofcarbohydrates,organicacids,aminoacids,andphenoliccompoundsin‘Honeycrisp’appleflesh[J].FoodChemistry,2010,123:1013-1018.

[26]LiYH,ZhangYZ,FengFJ,etal.OverexpressionofaMalusvacuolarNa+/H+antiportergene(MdNHX1)inapplerootstockM.26anditsinfluenceonsalttolerance[J].PlantCellTissOrganCult.,2010,102:337-345.

[27]FeskanichD,ZieglerR,MichaudD,etal.Prospectivestudyoffruitandvegetablecon-sumptionandriskoflungcanceramongmenandwomen[J].J.Natl.CancerInst.,2000,92:1812-1823.

第4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研究;文献计量学;web of science;20世纪;21世纪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4-0120-07

世界农业发展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21世纪前10年进入,已经产生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截至2010年12月,在1900~2010年期间,主题词包含农业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和“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的外文文章2285篇,外文图书20154部(表1);其中,21世纪前10年SCI收录的文章约占其收录的全部农业发展研究文章的47.65%。农业发展研究进入阶段。

一、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外文文章的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是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本文数据来自它的三个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PCI-S(会议文献引文索引)。收录文献的时间范围:SCI数据库为1899年至今,SSCI为1996年至今,CPCI-S为1990年至今。

外文图书的数据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目录。美国国会图书馆被认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收藏文献所涉语言450种,馆藏文献1.3亿。

中文论文的数据来源: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简称CAJD)。截至2010年12月,CAJD收录国内学术期刊 7686种,全文文献总量 3000 多万篇。

中文图书的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目录。

(二)检索方法

外文文章检索:采用题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外文图书检索:采用书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中文论文检索:采用题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中文图书检索:采用书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三)分析方法

时序分析:时间范围为1900~2010年,分析文献的时间分布、发展速度和趋势等。

截段分析:时间截段为2001~2010年,分析文献的学科、期刊、机构和区域分布等。

截面分析:选择2010年等五个截面,分析文献的国家和期刊分布等。

分析变量包括文献数量、增长率、学科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区域分布和被引情况等。[1]可以大体上反映农业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分布。

(四)系统误差

本项研究英文文献主要以“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和“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为检索词,结果为6个检索词的文献检索之和(表1)。中文文献以“农业发展”为检索词(表2)。有些题名或主题词包含农业发展的文献,与农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性不大,这些文章的一部分与农业发展也有交叉。本项研究只能反映农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而且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另外,2011年的文献不全,没有纳入本项研究的样本分析。

二、农业发展研究相关文献与图书的计量学分析

(一)1900~2010年农业发展研究相关外文文献的变化趋势分析

1.1900~2010年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章的数量变化

第5篇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思想,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成为共识。建国以来,经过六十余年的科技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文化发展,中国科技资源投入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科技资源投入变化

科技资源投入规模与强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科技人力资源投入

1952年,全国科技人员达到42.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4万人,农业科技人员1.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2.6万人,科学研究人员8000人。到1978年,全国全民所有制科技人员达到434.5万人,相当于1952年的10.2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57.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27.6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9.4万人,科学研究人员31.0万人。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时从事研发工作研究人员数稳步增加。1980年仅为32万人,2000年达到69万人,比1980年翻了一番。2005年,中国全时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111.9万人,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3.5%,超过日本。2007年增至19.7%,接近美国和欧盟。2013年中国R&D人员总数为353.3万人,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10~2014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全时当量投入从255.4万人年快速增至393.7万人年,增长了54.2%,基本上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科学研究以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主,实验开发以企业为主的研究开发人员投入格局。

(二)科技物力资源投入

建国初期,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公共图书馆只有55个。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达到建国初期的19倍多。1965年底达到1714个,比1957年翻了两番。1991年全国科研机构数量已达到5463家,相比1965年再次翻了两番。但随着科研机构转制,1991~2010年,中国科研机构数量不断递减,2010年已降至3696家。但高等学校作为培育科研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从1991年的806所增至2006年的1867所,2010年发展到3321所,比1991年翻了三番。2014年,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科学研究以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主,实验开发以企业为主的格局。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国家高新区115家,成为“中国创造”的主力军。

(三)科技财力资源投入

我国科技研发投入一直在持续不断增长。1978年,中国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不足40亿元,1990年超过100亿元,1997年达到509.16亿元。2001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2.5亿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2006年超过3000亿元。2012年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298.4亿元,名列世界第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稳步提高。2000年突破1%,2007年达到1.49%,远高于俄罗斯的1.12%、巴西的1.11%、南非的0.92%、阿根廷的0.51%等发展中大国,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2年达到1.98%,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基本相当。2013年首次超过2%,达到2.01%,高于欧盟28国平均1.92%的投入强度。2014年,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上升至2.05%,接近“十二五”规划目标(2.2%)。OECD公布的《经合组织2014年科学技术与工业展望》显示,中国的研发支出预计将在2019年前后超过美国和欧盟,跃居世界首位。

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加快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科学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根据SCI数据库统计,1994~2004年十年段,中国科技在世界的排位在第18位。从2006年起,中国的论文数量先后超过了日本、英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01~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十年间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83.6万篇,论文共被引用519.1万次,排在世界第7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中国12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以内,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4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2013年,中国已进入世界前5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92次,提前7年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发展纲要(2006-2020)》提出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2004~2014年(截至2014年9月)十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论文共被引用1037.1万次,中国居世界第4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其中高被引论文占全球10.4%,有16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

(二)技术创新能力

1985年中国申请国际发明专利(PCT)数占世界的比重只有0.01%,1995年提高到0.3%, 2011年已经达到9.0%。2012年3月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11年国际专利申请情况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达到了16406件,居世界第四位。2006~2013年期间,中国PCT申请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7.5%,为世界最高。2014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26169件,从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美国和日本相当于中国的2.41倍和1.66倍。2014年,中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3.3件)。

(三)科技市场创新能力

1980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为0.03%。1990年上升至0.6%。2000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70.43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3.7%。2006年超过了美国和欧盟(27国),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5488.3亿美元,是2000年的14.8倍,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达到20.4%,相当于欧盟的1.30倍、美国的1.42倍、日本的3.40倍。2000~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率高达31%。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超过6000亿美元,达到6011.73亿美元。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新增长点。

(四)信息获取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和应用互联网。1997年中国上网用户数只有62万,其中通过拨号方式上网的用户数占75%, 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数第一大国。2011年12月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3.56亿,均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中国的网民总数达到5.6亿人,为美国的2倍多。2010~2014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从4.57亿人上升至6.5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到5.57亿人,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市场。

三、结论与展望

中国已经进入科技创新增长期,具备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投入基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已开始由“追赶式发展”向“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转变。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支撑,相对于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而言,我国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还不够多,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巨大需求,必须依托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创新型研究团队,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其次,我国在创新型国际前沿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必须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条,推动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再者,我国科技创新体制仍不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的转化机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R].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2]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6.

[3]访杨卫: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要积极面对复杂形势[N].光明日报,2015-2-26.

[4]中国企业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户[N].人民日报,2015-3-20.

第6篇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按学科分类,可分为热带综合类、热带地理类、热带生态类、热带生物类、热带农业类、热带林业类、热带气象类、热带海洋类等8大类27种(表1)。

热带综合类期刊

国际上热带综合类期刊主要有来自荷兰、美国的ActaTropica(《热带学报》)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热带保护科学》)2种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兰主办,Elsevier出版,1944年创刊,是世界上创刊最早的热带研究期刊。月刊,SCI收录,2016年影响因子为2.218,是一本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国际杂志,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科学与生物医学等研究,特别强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关的主题;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态、数学建模、社会科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论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国MongabayCorporation主办和出版,2008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38,为开放存取电子杂志;主要出版有关欧洲、北美地区热带森林和其他热带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的原始性论文和最新评论,接收研究论文、评论文章、通信、观点文章和短讯。

热带地理类期刊

热带地理类期刊主要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热带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热带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马来西亚热带地理杂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热带地理杂志》)4种期刊。《热带地理》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双月刊。主要报道国际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报道内容涵盖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办,Wiley出版,1953年创刊,季刊,为S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类Q3;主要刊登热带地区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论,以及与地理相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马来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半年刊,为EI收录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与环境等方面的论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University)主办和出版,2013年创刊,半年刊,英-法双语出版;暂无影响因子;专注于热带环境,重视开放讨论;其报道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图、遥感、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地缘政治等。

热带生态类期刊

热带生态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英国、德国、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学杂志》)、Ecotropica(《生态热带》)、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创刊,为SCI收录期刊,双月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主要报道热带生态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评论,重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陆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种群进化和生理生态方面的思考,对热带地区生态科学在定量和统计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标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国热带生态学会(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办和出版,1995年创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国际热带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学植物系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生态学各专业论文,包括植物生态、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生态压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演化、国际上生态变化、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热带生物类期刊

热带生物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美国、哥斯达黎加、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种期刊:Biotropica(《生物热带》)、TropicalPlantBiology(《热带植物生物学》)、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热带生物学杂志》葡萄牙文版)、《热带生物学报》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热带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国热带生物与保护学会(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办⑭,Wiley出版,1997年创刊,双月刊,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主要报道关于热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热带生物的进化、行为和种群生物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国于2008年创办,Springer出版,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季刊,该刊报道内容涵盖快速发展的热带植物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学、进化、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生态学和分子育种,多发表原创性研究和评论文章,偶以专题的形式聚焦单一热带物种或某种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办,SciELO出版,1969年创刊,季刊,葡萄牙文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主要报道内容:热带生物学和保护热带生物领域的文章。选择标准是具有新的信息,论文具有相应实验设计、长时段实地工作和完整体系的分类学系统研究。《热带生物学报》⑰由海南大学主办和出版,2009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报道热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协会(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办,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创刊,英-西双语刊,在线期刊,3期/年,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林业、牧业的研究成果,包括奶业和牲畜研究。

热带农业类期刊

热带农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牙买加等国的8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杂志》)、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热带农业科学杂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热带与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学与工业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关于作物科学、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将生物、工程、生态和社会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农作物、种植园和园艺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买加西印度大学(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办,1921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综合性热带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办,Putra大学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创刊,季刊,OA期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渔业、林业、食品科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管理学、生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植物生产、兽医学。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办和出版,2001年创刊,在线期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该刊致力于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发展,鼓励与该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的成果来稿。《热带农业工程》23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1976年创刊,中文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内容为农业机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内容。《热带农业科技》24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主办,1977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南药、热带花卉等为主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和快讯,内容涉及热带农业资源与开发、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热作气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述述评等。《热带农业科学》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报道范围是:国内外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热带作物学报》26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

热带林业类期刊

热带林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热带林业科学杂志》)27由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办和出版,1988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主要报道关于热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管理学、造林学、保护、利用和产品开发和发展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带林业》28由海南省林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综述与述评、科技信息等。

热带气象类期刊

热带气象类期刊主要有《热带气象学报》29的中、英文版,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国际上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热带海洋类期刊

热带海洋类期刊有《热带海洋学报》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中文刊,现为双月刊,这是国际上唯一的一份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的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学研究中有关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与防治、海洋仪器与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2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主办国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的热带研究期刊种类最多。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4个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3国;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德国和荷兰两国;大洋洲仅有澳大利亚。在热带研究期刊的主办国中,中国主办的热带研究期刊数量最多、学科最全。包括《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热带海洋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技》《热带林业》等,涉及热带地理、气象、农业、海洋等多学科领域。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语言文字分布

国际热带研究期刊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种语言期刊。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数量最多,共15种,占总刊数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热带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热带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仅次于英文刊,为9种。占热带研究期刊数量的1/3,即《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葡萄牙文刊1种,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双语刊1种,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双语刊1种,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检索机构分布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问题,农民工,全球化

起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爆发两周年,国内外各种有关研究和反思这场危机的著作和文章铺天盖地般不断涌现。从中国的角度考察,这场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下降曾带来农民工大规模失业返乡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某些出口行业的产业结构偏低和工资待遇偏低又使得很多企业出现了“民工荒”和“招工难”的问题。

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非常多,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千差万别。当今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共同体,从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演变的角度来研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并找出应对之策,应成为今后我们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和“民工荒”现象都是“开倒车”

20世纪的几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都是西方国家金融政策的失误和金融市场管制的失灵,而发达国家总是试图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欧美国家消费中国产品的能力锐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贸出口。金融危机发生后,南方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大量减少员工雇佣数量。据农业部的统计测算,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约为1.3亿人,2008年,其中约有15.3%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致使大批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农民工不得不从沿海地区返乡。这种农民工返乡的“倒流”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将大大减缓我国正在迅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减缓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而且我们知道,我国政府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使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迅速富裕起来,实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民工返乡的新情况,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重新扩大,使未来的农业规模经营变得很困难。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将给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的阻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这种“开倒车”的形势在短期内将得不到扭转,将给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口形势出现复苏增长的较好局面,然而又出现了新的“民工荒”问题,东南沿海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以用工大省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7月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需求总人数为60.3万人,求职总人数为35.4 万人,用工缺口达25万人!用工需求无法满足使出口企业不得不放弃大量海外订单,企业生产设备大量闲置。“民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沿海地区原来的很多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价值很低,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非常慢,以致工人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小。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减少,加上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民工荒”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并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从宏观经济层面考察,我国现阶段在农村人口比例依然较高的背景下就过早出现了“民工荒”问题,实际上减缓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开倒车”,应引起国家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资本和劳动力要结合起来“走出去”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资金实力的逐步增强,“走出去”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外投资的总量和投资的产业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属于赢利性组织,其投资决策的目标主要还是在国际市场上追逐更高的利润率,因而有可能忽略国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终的情况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将打造更多的中国跨国企业财团,使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同时却又导致大量的工作机会流失到海外,而我国国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居高不下。

资本和劳动力在经济学上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生产要素。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出现了资本过剩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一方面,国内的过剩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大量涌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造成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国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依然较高,“民工荒”现象反映出的不是我国就业机会过多,而是能够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期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并且使得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国际投资战略,也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国内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必须以对外投资为依托,在国内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去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就业市场,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就业市场,为农民工出国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将国内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

三、在“全球化”视野下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若干政策建议

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的若干应对措施来看,主要侧重于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如果从国内层面分析,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我国的出口行业也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我们有必要打开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探讨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球就业问题,让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变得切实可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通过海外直接投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创造机会

当前,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外汇储备资金主要都是通过国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主权财富基金操作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司对美国黑石基金的投资,但投资的效果并没有我们设想的明显,投资的风险却又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国庞大的政府外汇储备主要投资美国国债,虽然能避免较高的投资风险,但这种投资的收益率又比较低。在西方国家资本市场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轻工业、矿产资源开采、服务业等方面的直接投资,这种海外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开辟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新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我国国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

在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必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很大的国际压力。坚持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将有利于降低我国海外投资面临的种种国际政治阻力。例如,我国很多省份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垦系统,都是由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可以考虑将这些机构逐步改制为大型的农业公司或农业投资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来优化资本结构并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然后重点考虑对海外地区进行农业投资,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承租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再招聘国内的农民工去发展规模农业,进而带动我国农民工出国打工、种地、定居、创业。这种投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可以很好地解决深层次的经济体制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国际政治阻力,顺利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帮助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海外就业。而且,这种对农业技术项目的投资,有利于吸引广大农民工在海外长期扎根工作,可避免以往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劳务输出中普遍存在的用工短期化、不稳定、临时性等问题。

(二)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鼓励国内企业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

从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发展路径来看,来自大型企业的国际投资是主体。目前我们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同时对于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其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解决我国国内就业问题方面。因而,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目标定位之一应是为国内失去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开辟一条全球性的就业道路,将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有强烈的海外投资意愿,但在海外投资实施方面又存在种种顾虑,包括不熟悉海外的经济法律制度、缺乏国际投资经验、担心海外投资中遭遇政治障碍等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法律法规制度、金融资本支持、外交外事服务、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支持。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的对外投资应以企业为独立主体,以市场化运营为基本手段,以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为背景,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带动我国的商品、资本、劳动力等同步走向世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这其中,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尤其要关注考虑,为国内出现的农民工返乡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式。

(三)提供培训、外交协调、护照办理等系列服务,切实帮助农民工“走出去”

由于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国际经济政治知识缺乏了解,在出国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信息支持、技术、语言培训等方面的保障工作,为中国劳动力进入世界就业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在海外使馆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解决我国农民工在海外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出得去”,出去后能“站得稳”,并尽快在海外取得较高的预期经济收入。

由于中国现在具有比较充沛的外汇储备、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但这一趋势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现在西方国家在宣传“人权高于主权”等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同时利用签证护照等国家行为限制中国人走向世界,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农民工顺利走向国际劳务市场。为此,国内外交部门应尽量协调解决农民工去非洲、拉美等国家的签证问题,争取更多的非洲、拉美国家给予中国“免签证”政策或“落地签”政策,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也应尽量配合简化农民工的护照办理手续和其他出国手续。

(四)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与保险保障服务,切实支持农民工“走出去”

目前一个农民工要出国就业,办理包括体检、培训、签证、机票等各项手续的费用,至少要花费1-2万元,高的甚至可达3-5万,这笔钱对许多农村劳务工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建议,为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自筹资金不足的出国打工农民工,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财政予以全额贴息,将小额信贷作为出国务工的启动资金,鼓励返乡农民工借助贷款方式“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项鼓励政策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同时在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的同时,还必须向农民工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结合海外劳务输出现状,开发在海外推广适用的保险产品,为外出农民工提供包括意外险、医疗险等在内的综合保险服务。保险服务的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议采取“政府资助引导、商业保险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对出国务工农民购买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让农民工以更少的保费支出获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引导农民工积极购买保险,为农民工“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同时还应鼓励出国务工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对于出国务工期间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返乡后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既然西方国家把金融危机的影响带到了中国,那我们也应该在全球视野下考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减缓我国国内因为农民工返乡问题带来的压力,确保我国国内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不被中断,解决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矛盾,我们必须统筹安排,从战略角度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考察国内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就业市场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工作,将国际投资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结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服务,确保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要“走出去”,在“全球化”视野下解决国内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婧、纪志耿.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民工荒”问题探析——基于小农“生存伦理”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2]简新华,黄锟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蒯鹏州.后金融危机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第8篇

一、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陈旧的、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地理是“身边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时,可将学生分成“人种组”、“语言组”、“宗教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分别研究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人种的分布,世界语言的分布,宗教的产生、习俗、分布等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上网、查阅课内外资料、访问、调查等手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在班内交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交流展示的过程不但实现了各小组间知识的互补,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和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向学生说明探究的目的,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步骤,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最后,让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把在初步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外,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经验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在这一环节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可让农村的学生研究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情况、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可让郊区的同学研究郊区的农业区位特点、河流污染状况等课题;可让城区的同学研究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等课题。

第9篇

【关键词】淡紫拟青霉;文献计量;专利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NKI and SIPO

LI Tian-hao1 ZHANG Bo2 LIU Xian-jiao1 RUAN Chang-chun1

(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Enemy Insect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CNKI(http://) and SIPO (http:///index.action), and used danziniqingmei (P. lilacinus) in Chinese as a subject word, articles and patents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Paecilomyces lilacinus; Bibliometrics analysis; Patent

0 引言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土壤及多种植物根系的习居菌[1],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拟青霉属。该属主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呈瓶状或近球形(瓶梗),在菌丝端或短枝上轮生,分生孢子单孢链状。该属已报道有近50个种,均为昆虫病原菌或线虫病原菌[2]。1979年国际马铃薯中心Jatala发现淡紫拟青霉对植物根结线虫具有寄生作用[3]。此后,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该菌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淡紫拟青霉对多种植物线虫都具有防治效能[2],并且有易培养、寄主广、功效高等优点[4],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5]。1985年云南农业大学的胡以仁在观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实验技术报道中使用了淡紫拟青霉作为菌种材料[6];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陈品三与彭德良使用Jatala提供的菌种开展了防治根结线虫的应用试验并进行了报道[7]。目前我国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已发表数百篇,内容涵盖生物学、分类学、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代谢产物研究、生防应用与致病机理研究等方面[2,4-5,8]。随着相关工作的发展,阶段性地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该领域人员更好地把握研究概况与发展态势,因此,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系统,以淡紫拟青霉为主题,检索我国研究利用淡紫拟青霉的科技文献与专利成果,对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研发人员深入了解我国该领域工作情况提供参考。

1 数据采集

1.1 文献采集

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源,在“跨库选择”中分别对“期刊”、“国内会议”、“博士”、“硕士”等12个子数据库(不包括“专利”数据库)进行单独检索,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主题=淡紫拟青霉”[9]。检索结果经人工筛查去除期刊目录、书讯、宣传页等非目标材料;去除因“优先出版”等原因产生的重复记录,而后供分析使用[10]。“基金”与“机构”数据由CNKI分组浏览功能生成,在检索后将该数据拷贝使用[11]。

1.2 专利采集

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系统进行专利搜索,采用“高级查询”,“文本”栏中“名称=淡紫拟青霉”[12],对SIPO提供的“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个类别单独检索,检索结果导入电子表格中供分析使用。

1.3 采集时间

2015年8月31日。

1.4 数据处理

使用WPS Office的WPS表格9.1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总量及分布情况

表1为在CNKI与SIPO中检索获得的文献及专利的数量分布情况,共计检出566篇(件),按照数量递减顺序排列。

CNKI的“跨库选择”功能提供了13个可选子数据库,对除“专利”数据库之外的12个数据库进行了单独检索,有8个数据库获得了文献数据,其中,“期刊”论文数量最多,为353篇;其次为“国内会议”论文数量,为52篇;“硕士”论文的数量也较多,为39篇。对“学术辑刊”、“标准”、“年鉴”和“商业评论”4个数据库的检索未获得相关文献。

SIPO提供了“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个类别可供检索,对其分别检索后,除“外观设计”外的3个类别下获得相关数据,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占绝大多数。由专利审理流程可知,“发明公布”的检索结果中也包含了“发明授权”的全部专利,因此在计算文献总量时38件授权发明专利不再重复计入。

表1 检索获知的淡紫拟青霉文献分布情况

2.2 文献的时间分布

图2为文献数量位于前列的期刊论文、专利申请、国内会议论文及硕士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有关报道始见于1984年,贵州农学院梁宗琦在有关拟青霉属菌株的研究论文中提及淡紫拟青霉及其应用情况[13]。图2的四类文献中,期刊论文数量在过去二十年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专利申请量则在“十二五”期间出现了快速增长;硕士论文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平稳增长;而国内会议论文数量近年来略有下降。

图1 淡紫拟青霉文献发表量的年度变化

2.3 主要期刊与基金

表2为国内发表淡紫拟青霉相关文献的主要期刊,其中《中国生物防治》(现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发表相关论文17篇,是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而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也集中反映了淡紫拟青霉研究与应用的主要方向。

表3是从CNKI提供的“基金”列表中筛选出的主要资助基金,可供参考。其中,国家层面的基金来源占多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发表相关论文42篇,是资助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基金来源;在地方基金中,“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居于前列。

2.4 主要研究机构与人才培养情况

表4是CNKI“分组浏览”的“机构”列表中发文数量位于前十位的单位,检索时勾选除“专利”外的12个子数据库。表5与表6分别为国内有关淡紫拟青霉研究的博士论文和主要的硕士论文来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在这三项检索中均位居首位;华中农业大学在相关文献总量与硕士论文数量上也都位居前列。

2.5 专利类型及专利权人分布

本次检索获得相关专利及专利申请共计71件,其中70件为发明专利,1件为实用新型专利(表1)。图2是本次检索时相关发明专利的权利状态和审查状态,在70件发明专利中,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38件,占总量的54.3%。授权专利中,31件专利权有效,其中1件发生了许可转让,另有7件已失去专利权,有效专利占授权专利总量的81.6%。尚未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中,16件处于审查阶段,其中6件公开,10件处于实审;而另16件申请已无效,其中13件自行撤回,3件被驳回。

表7为授权专利在2件以上的专利权人及其专利申报状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相关授权专利数量最多,为7件,未见后续申报;华中农业大学持有授权专利2件,另有1件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其余4个专利权人也没有检索到后续申报。

3 结束语

在基于CNKI和SIPO的检索中,我国淡紫拟青霉科技文献主要包括了期刊论文、专利申请、国内会议论文、硕士论文等,这四类文献占据了检索文献总量的91.0%,其中,期刊论文数量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在“十二五”期间申请量出现了快速增长。

期刊论文刊发数量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国生物防治》(现已更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植物保护》与《农药市场信息》,总体上反映了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以及地方基金来源方面,福建、湖北、广东、云南等南方省区表现突出。该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98.6%,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数量不足,知识产权结构略显单一,对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福建农林大学在期刊数量,博、硕士培养数量中均居于首位,但在专利申请方面仅检索到1件发明专利(已转让);在博士、硕士培养数量居于前列的另外几所大学中,也仅有华中农业大学具有3件专利申请,这一结果说明国内该领域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距离,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成果转化率可以作为该领域今后发展中的一个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夏汉祥,廖美德,胡亮亮,等.淡紫拟青霉的研究现状[J].世界农药,2010,32(5):8-12.

[2]张春龙,肖炎农,余旗红,等.淡紫拟青霉的特性与研究进展[J].湖北植保, 2012,130:48-51.

[3]Jatala P, Kaltenbach R, Bocangel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acrita and Globodera pallida on potatoes[J]. Journal of Nematology,1979, 11(4): 303.

[4]李芳,刘波,黄素芳.淡紫拟青霉研究概况与展望[J].昆虫天敌,2004,26(3):132-139.

[5]姜培增,李宏园,陈铁保.淡紫拟青霉防治植物线虫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6): 38-41.

[6]胡以仁.一种观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1985,6:46-47.

[7]陈品三,彭德良.淡紫拟青霉防治南方根结线虫1号生理小种和花生北方根结线虫试验初报[J].中国油料,1989,3:45-48.

[8]赵培静,任文彬,缪承杜,等.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0):9672-9674,9739.

[9]刘建峰,王静瑜,方亦秀.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3):57-60.

[10]刘贝贝,徐航.2000-2014年CNKI中关于光催化研究的文献分析[J].广州化工, 2015,43( 5):62-63.

[11]林旭东,钱小琴,刘凌云,等.我国激光科研成果文献的统计与分析[J].激光杂志,2015,3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