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1:51
导语:在深基坑施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 言:
随着建设工程向地下延伸,深大基坑施工越来越多,周围环境越来越复杂,而由深基坑施工诱发的事故后果常常十分严重,典型的事故就是边坡失稳坍塌。坍塌事故所包含的基坑破坏主要有五类:一是倾覆破坏;二是整体稳定破坏;三是剪切破坏;四是渗透破坏,流砂、流土或管涌;五是局部隆起破坏,特别是呈整体圆弧滑动,坍方量大,破坏力强,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也是施工安全控制群死群伤事故的重点部位。现根据自己在现场施工中得到的经验,要确保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必须掌握以下要点:
1.必须掌握场地的工程环境
深基坑一般指开挖深度大于5m的基坑。深基坑施工前,应了解建筑场地及周边、地表至支护结构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岩土性状、含水层性质、地下水位、渗透系数等;了解建筑场地及其附近的地下管线、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结构形式及埋设时间等。对已有邻近建筑的深基坑施工,应熟悉已有邻近建筑的位置、层数、高度、结构类型、基础类型。此外也应掌握深基坑施工的其他条件,如基坑周围的地面排水情况、地面雨水、流水、上下水管线排入或漏入基坑的可能性以及基坑附近的地面堆载及大型车辆的动、静荷载。
2.必须具有专项的深基坑工程设计
深基坑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支护设计、降水或截水设计、土方开挖设计和监测设计。
支护设计主要满足边坡和支护结构稳定的要求,既不产生倾覆、滑移和整体或局部失稳,基坑底部不产生隆起、管涌,锚杆部位不致抗拔失效,同时还必须满足水平位移和地基沉降不超过允许值,支护结构构件本身受荷后不致弯曲折断、剪断和压弯。基坑支护常用的几种方法有坡牢法、排桩支护、钢板桩支护、地下连墙支护、土钉墙支护、深层搅拌支护等。
降水设计应控制由降水引起的地基沉降不致对邻近的重要管线产生过量沉降,影响其正常使用或危及其安全。地下水控制常用的几种方法有明沟排水、电渗降水、轻型井点降水、管井降水等,截水帷幕应控制不致因渗漏而引起水土流失和过大的变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高压喷射注浆、深层搅拌。
土方开挖设计应满足廿层,分段、对称、平衡、适时的原则,确保土方开挖安全、运输合理。
监测设计主要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深基坑支护从开挖开始,即应进行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观测和邻近建筑的沉降观测等,及时将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向监理和设计单位反馈,使支护设计更加经济合理,彻底预防基坑坍塌事故的发生。
3.必须重视深基坑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施工前应作好设计交底,针对深基坑施工的施工工艺和作业条件,制定措施得力、针对性强、合理、全面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应充分认识深基坑施工的难点、重点,施工工艺的特点,质量安全控制目标恰当,保证措施到位,施工组织合理,检验监测严谨,对不同的基坑支护方式,施工的难点和要点有所不同,但总体要求基本一致,一是对施工工艺要熟悉,掌握基本的施工参数;二是要掌握主要施工机械及配置设备的技术性能;三是对水泥、砂石、钢筋、锚杆、钢板桩等原材及其制品进行质量检验,并保证施工质量;四是根据场地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采取合适的降水或截水措施;五是土方开挖应分层分段进行,控制挖土进度;六是对雨季施工既要注意排除地面雨水倒流入基坑,又要注意雨季水的渗入,土体强度降低,土压力加大造成基坑边坡坍塌事故。
4、必须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基坑坍塌的事故发生主要原因有两大类,第一类由于对深基坑施工难度认识不足,认为不需要进行专项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按常规建筑工程组织施工而造成;第二类是未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施工造成的。
随着人们对深基坑施工复杂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第一类事故正在不断下降,但第二类事故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未按设计组织施工,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支护结构垮坍;第二是未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特别是对有内支撑的基坑施工,一般顺做时能做到随挖随撑,但对断面不大,开挖深度不大,从下往上做结构,有的施工人员贪快求“方便”,不是随做随拆,而是先拆后做,酿成坍方事故;二是土方开挖时,未进行有效监测或未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施工,造成挖土过快或超挖引起土体失稳或基底涌土等,或土方开挖方式不对,甚至有“掏挖”现象;三是坑边堆置土方或其他材料、设备等,甚至有大型车辆的动静荷载,超过设计允许值以内的地面荷载。因此,深基坑施工必须严格按设计和施工方案执行,既不能偷工减料,也不能违章施工。
5.必须按信息化施工的方法组织施工
深基坑施工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按信息化施工的方法。深基坑施工的特点是结构与岩同作用,结构的计算是确定的,岩土本身性状的不确定性和结构与岩土界面关系的不确定性构成深基坑施工的复杂性和实践性很强,工程类比法的施工方法在深基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深基坑设计的合理性,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不仅在方案阶段要进行反复的比较,而且必须在施工中根据监测资料,及时反馈给监理、设计、施工,及时修正设计和指导施工。
6、结束语:
近年来,深基坑设计本身不合理造成基坑破坏的案例也存在,因此,基坑开挖中的施工监测显得十分重要,必须落实监测方案,其中包括监测方法、监测点布置、观测周期、精度要求、图表绘制、信息反馈等,主要的监测项目有: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观测、基坑外地面变形(沉降或隆起)观测、邻近建筑的沉降观测以及其他变形监测。
参考文:
1、姚国均 浅析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技术[J] 中华民居 2011年第7期
[关键词]基坑开挖;监测方法;监测设备;数据处理
1概述
基坑长167.2m,两端宽30.3m,标准段宽18.6m,开挖深度14.76m,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加内支撑的支护方法,按设计要求,为保证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安全,基坑施工应与现场监测相结合,根据现场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并通知有关人员,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达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该基坑的监测内容主要有:围护桩的水平位移观测(测斜);围护桩顶的水平位移观测;钢支撑的轴力测试;基坑周围土体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围护桩体主筋应力监测。通过基坑位移与支撑的轴力监测,基本上可以了解基坑的稳定情况。
该工程通过监测小组与驻地监理、设计、业主及相关各方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进行资料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优化设计,调整方案,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监测系统的设置原则
施工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测工作的成败与监测方法的选取及测点的布设直接相关。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以下5条。
A、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了确保其可靠,必须做到:第一,系统需采取可靠的设备。一般而言,机械式测试仪器的可靠性高于电子测试式仪器,所以如果使用电测仪器,则通常要求具有目标系统或与其他机械式仪器互相校核;第二,应在监测期间内保护好测点。
B、 多层次监测原则
多层次监测原则的具体含义有4点:
(1) 在监测对象上以位移为主,但也考虑其他物理量监测;
(2) 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巡检的方法;
(3) 在监测仪器选型上以机测式仪器为主,辅以电测式仪器,为了保证监测的可靠性,监测系统还应采用多种原理不同的方法和仪器。
(4) 考虑分别在地表、基坑土体内部及邻近受影响建筑物与设施处布点以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
C、 重点监测关键区原则
据研究,在不同支护方法的不同部位,其稳定性是各不相同的。一般地说,稳定性差的部位容易失稳塌方,甚至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应将易出问题而且一旦出问题就将带来很大损失的部位,列为关键区进行重点监测,并尽早实施。
D、 方便实用原则
为了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相互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测读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
E、 经济合理原则
考虑到多数基坑监测都是临时工程,基坑施工结束后监测仪器也完成其任务。所以在监测系统时应尽量考虑实用而低价的仪器,不必过分追求仪器的“先进性”,以降低监测费用。
3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2.1测点布置
按设计要求,在基坑周边共布置23个测斜监测点,39个钢支撑轴力监测点,12个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6个钢筋应力监测点。
2.2监测方法
⑴ 支护结构桩墙顶位移监测
支护结构桩顶位移常用经纬仪和全站仪监测。其原理为:应用水平角全圆方向观测法,测出各点水平角度,然后计算出各点水平位移。具有测试简单,费用低,数据量适用等特点。
⑵ 支护结构倾斜监测
支护结构沿基坑深度方向倾斜常用测斜仪监测。在桩身或地下连续墙中埋设测斜管,测斜管底端插入桩墙底以下,使用测斜仪由底到顶逐段测量管的斜率,从而得到整个桩身水平位移曲线。
⑶ 支护结构应力监测
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沿桩身钢筋、冠梁和腰梁中较大应力断面处监测主钢筋应力或混凝土应变,对监测应力和设计值进行比较,判断桩身、冠梁、腰梁内应力是否超过设计值。
⑷ 支撑结构应力监测
对于钢支撑,在支撑施加预应力前,将钢筋应力计焊接在钢管外壁,对于混凝土支撑,在钢筋笼绑扎时,将钢筋计焊接在主钢筋上,随基坑开挖,量测支撑轴力的变化。
⑸ 邻近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为了掌握邻近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应进行沉降观测。在被观测建筑物上设置测点,在开挖影响范围外的建筑物上埋设基准点或通过钻孔至基岩内设置深埋式基准点。基准点个数2-3个。测点布置间距以15-20m为宜。采用精密水准仪,测出观测点的高程,再计算沉降量。
4主要监测设备(见表1)
表1主要监测设备
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 传感器 接收仪器
基坑侧壁
稳定性 桩体变形 测斜管 测斜仪
桩体钢筋应力 钢筋计 频率读数仪
桩顶水平位移
桩顶监测点 徕卡TCRA1201R300全站仪
变形观测专用铟钢尺
支撑稳定性 钢支撑轴力 轴力计 频率读数仪
地表变形 地表沉降 地表监测点 水准仪
建筑物 建筑物沉降观测 地表监测点 水准仪
5监测频率与预警值
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在基坑开挖阶段,每天一次,其余可每隔2-3天测一次,当监测结果超过预警值时应加密监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连续监测,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为确保基坑安全,设计要求加强基坑监测,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实行信息化施工,对各监测项目按规范要求设置预警值,超出预警值时迅速报有关部门处理(见表2)。
表2基坑监测设计预警值
序号 工 程 项 目 监控值(mm) 设计值(mm) 位移速率控制(mm/d)
1 桩顶位移 30且
≤0.2%H 40 2 mm/天
2 地面沉降 30 50 2 mm/天
3 建筑物沉降 桩基础建筑物 10 10 2 mm/天
4 天然地基建筑物 30 6 mm/天
5 普通砖石基础局部倾斜 0.002 0.002
6 钢管支撑轴力 ≤80%设计值
7 测斜管 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折点应报警
6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
每次监测后,将原始数据及时整理成正式记录,并对各监测断面内的监测项目进行如下资料整理:
⑴ 原始记录表及实际测点图;
⑵ 位移(应力)值随时间及开挖深度的变化图;
⑶ 位移速度、累积位移随时间及开挖面变化图。
将监测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计算并描绘出各监测对象的变化曲线,然后反馈给有关单位和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奎,安全监测预报技术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大学,2004.10
2唐孟雄 陈如桂 陈伟,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
关键词:基坑工程,监测技术,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一、基坑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促使了基坑工程的发展,针对施工中安全控制的要求,人们开始把监测运用到基坑开挖过程当中。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奥斯陆和墨西哥地区有软土土质的深基坑运用了基坑监测技术。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监测技术在基坑工程中开始运用,积累大量的设计施工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现今,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大踏步的发展,基坑监测技术在新技术、新仪器和不断发展的计算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的条件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动化采集程度和远程控制程度大大提高了监测精度和频率,在技术可靠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基坑监测技术的现状如下:1)监测仪器多样化,同时监测仪器的精密度更高,伴随着监测数据测量仪器的发展,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也不断更新。2)监测技术理论不断发展,国内对工程数据及监测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有关监测技术的成果。3)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国家规范以及地方规程指导工程的基坑监测,为基坑监测的广泛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监测点的布置与埋设
1、建立一级位移监测基准点
建立一级位移监测基准点应该根据现场勘查的实际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避免造成基准点过高发生错误的问题。
2、埋设场内二级基准点
埋设场内二级基准点应该根据一级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具体情况来进行确定。
3、埋设测斜管
埋设测斜管应该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埋设在比较容易引起塌方的部位,而测斜管的孔深也应该根据开挖的纵深度来进行确定。
4、埋设水位点
在开挖基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渗水的情况,当坑内的水位低于坑外的水位的时候,坑外的水就会不断的涌入坑内以保证水位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容易引起塌方的形成。因此,埋设水位点就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三、监测频率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稳定后方可结束。
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和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必测项目,在数据无异常和无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见表3。
当出现监测数据突变、支护结构开裂、坑内出现渗漏等现象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
四、深基坑施工中进行检测的主要内容
深基坑进行施工中,进行基坑监测的内容包括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对基坑横向纵向位移的监测、对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对基坑倾斜的监测、对基坑裂缝的监测、对基坑周围土体压力的监测、对基坑孔隙的水压力监测等。
对于基坑位移的监测,包括水平与竖向位移的监测。对于基坑水平位移的监测,其方法如下:(1)对于像任意方向发生水平位移的基坑监测,可以采用极坐标或者前方交汇等方法;(2)利用投点法或者小角度法可以进行基坑向某一水平方向进行位移的监测;(3)当基坑与基坑监测点的距离较远时,可以利用GPS测量的方法,实现对基坑的监测。对于基准点的埋设位置,应该尽量的避开低洼积水的地方。另外还要不断的提升监测设备的精度以及量程,保证监测结构的真实可靠。对于基坑竖向位移的监测,一般用到液体静力水准以及几何水准的方法进行监测,但是在进行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几点:(1)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性,要修正传递高程的一些工具;(2)要在基坑的底部回弹区设置监测点;(3)进行检测时,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基坑施工中的裂缝监测,就是对裂缝的位置进行确定,了解裂缝的长宽以及深度,监测裂缝的数量以及各自的走向。对于深基坑施工中的主要部分,要对这些部位的裂缝进行重点监测,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消除裂缝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对裂缝的长宽进行检测过程中,可以在裂缝的两侧铁石膏饼或者划平行线,然后利用专业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目前对于裂缝深度的监测,一般都是利用超声波技术,这样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信息。
对于基坑土压力的监测一般都是使用土压力计进行,采用的手段也主要是接触法以及埋入法。进行土压力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点:(1)在进行埋入式监测时,要始终保持压力模的垂直;(2)进行监测时要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记录,避免信息变动;(3)监测结束后,还要检查土压力计与压力膜,避免两者出现损害。
为了保证基坑承受水压的能力,就必须对基坑孔隙的水压力进行监测。进行监测过程中要用到孔隙水压力计,对于压力计的选择最好是选用埋设钢弦式的,因为这种水压力计可以保证得到的数据完整准确。
对于基坑地下水位的监测,主要是为了提供基坑地下详细的水文信息,避免深基坑施工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常常会用到水位计。为了保证对基坑地下地下水监测的整体性,要在基坑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安置水位计进行监测。在利用水位计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适时的水位计的位置进行调整,确保可以得到完整的监测数据信息。另外,必须对水位计的刻度以及精确度进行检验,确保使用其进行水位检测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基坑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施工安全,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基坑监测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基坑监测是一种通过监测结果比较的方式,所以就必须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监测设备的精确性,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基坑的各项监测还具有实时性的特点,所以进行监测时要按照一定的频率进行,当受到外界干扰后,应该适当的对其频率进行调整。进行基坑监测需要多个方面的人员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确保监测能够顺利的进行,并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适用性。有时候,进行基坑监测工作,需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检测,这时就需要施工人员与相关单位做好协商等沟通工作,避免出现对监测工作有影响的因素。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开发大型地下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基坑开挖深度也越来越深。这些深大基坑通常都位于密集的城市中心,常常紧邻建筑物、交通干道、地铁隧道及各种管线等,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场地紧张、工期紧迫。所有这些都导致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重大恶性基坑事故不断发生,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理论和技术越来越高,需要研究和设计单位的介入来解决基坑工程的计算理论和设计问题。基坑工程为地下工程的施工提供作业场地的特点,决定了基坑支护结构的临时性。为了节省费用,人们将基坑支护结构的部分或者全部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将围护结构做成地下室的外墙的一部分或全部,就改变了围护结构的临时性的特点,要按永久性结构的要求处理,在强度、变形、防渗、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均要提高。
参考文献
[1]孔岩.刍议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04:96.
[2]王永健.深基坑施工中监测技术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358.
【关键词】地下室深基坑施工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建设中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地下空间的建设,多采用费用低廉、施工方便的明挖法,由此产生了大量深基坑工程,其规模和深度不断加大,而城市基坑工程往往处于房屋和生命线工程的密集地区。如果对深基坑开挖组织不好,定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因此深基坑的施工不仅要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稳定,而且要严格限制周边的地层位移以确保环境安全。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
一、深基坑施工技术的特点和关键要点
1、深基坑施工技术的特点
基坑工程包括维护体系设计施工和土方开挖两部分。土方开挖的施工组织是否合理将对围护体系是否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土方开挖方式,步骤和速度可能导致主体结构桩基变位。因此,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引起了广泛重视。深基坑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
( 1) 建筑趋向高层化,基坑向大深度方向发展;
( 2) 基坑开挖面积大,长度与宽度有的达数百米,给支撑系统带来较大的难度;
( 3) 在软弱的土层中,基坑开挖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和沉降,对周围建筑物、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产生严重威胁;
( 4) 深基坑施工工期长、场地狭窄,降雨、重物堆放等对基坑稳定性不利;
( 5) 在相邻场地的施工中,打桩、降水、挖土及基础浇注混凝土等工序相互制约影响,增加协调工作的难度;
( 6) 支护型式的多样性。迄今为止,支护型式已经发展到数十种。
2、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关键要点
(1) 施工前应对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认真分析研究,根据挖土深度范围内不同土质的物理性能和地下水位情况( 特别是丰水期的水位情况) ,选择相应的土方开挖、支护结构及降水方案。根据所制定的施工方案,对全体施工人员作详细的安全与技术交底工作。
( 2) 基坑开挖前,通过降水提高坑内土体的水平抗力,减少基坑的变形量。施工降水不宜过快。降水过程中应加强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地表沉降的监测,同时在坑外地面设回灌井,必要时应采取回灌措施,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在基坑开挖施工中,发现监控数据接近或超过警戒值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准确地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步骤,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基坑安全。
( 3) 为防止边坡失稳,施工前先清除基坑边堆土等荷载,防止由于荷载过大引起基坑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 4) 基坑开挖分层进行,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开挖,严禁超挖和掏底开挖,同时开挖过程要与支撑架设同步施工。开挖段的长度必须根据基坑深度和坡度合理确定,不宜过长。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必须马上浇筑垫层混凝土,进一步减小基坑变形值。底板混凝土必须在5 d ~ 7d 内完成,相应结构层施工及时跟上,以建立永久的受力平衡体系,从根本上控制住基坑变形。
( 5) 在采用拱圈墙方案时,拱墙本身可采用水平分缝及垂直分缝的逆作拱墙方法施工,拱脚稳定性很重要,设计施工应予重视,挖土时应维持拱圈荷载对称,受力均衡。
二、地下室深基坑施工的实证分析
1、工程实况
某工程建筑高度为88. 7 m,地上24 层,建筑面积为6 850 m2 ;地下3 层,建筑面积为13 624. 4 m2。结构形式采用框剪结构,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0. 000 相当于绝对高程6. 40 m,自然地坪绝对标高5. 20 m。地下1 层板面标高- 1. 9~ - 3. 4 m,厚度150~250 mm,地下2 层板面标高- 7. 00 m,厚度150 mm,地下室底板面标高- 10. 6 m,底板底标高- 11. 5 m (含100 mm 素混凝土垫层和200 mm 碎石垫层) ,基坑边承台底标高- 12. 5 m,地梁底标高- 12. 2 m, 电梯井底标高- 14. 8 m。综合考虑承台和电梯井的平面位置和间距,取设计基坑底标高- 12. 2 m 和- 12. 7 m,设计基坑开挖深度分别为11 m 和11. 5 m。由于基坑开挖深,场地周围环境复杂,增加了基坑开挖的难度。
2、场地周边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该工程地下室为深基坑工程,特点是基坑开挖深、规模大,施工场地狭小。距基坑东面上坎线4. 6m 为路边,路面下1. 4~3. 9 m范围埋有地下管线;距基坑西面11. 9 m、34. 6 m 处分别有1 幢7 层灌注桩基础住宅和3~5 层休闲活动中心;基坑北面14. 5 m,地下0.8~3. 9 m 范围埋有地下管线,高架桥桩基础与基坑边的最小距离为18 m。工程地下为潜水,水位在- 1. 4 m 左右,对基坑的侧壁渗漏有较大影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划分为7 个大层,基坑开挖面主要位于2 - 1 层黏质粉土,该土层厚5. 0~11. 0 m,局部呈黄褐色、灰褐色,软塑,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较差,含氧化铁、云母,夹薄层粉土。
3、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基坑上部为土钉墙支护,下部采用两层钢筋混凝土内撑与钻孔灌注桩相结合的围护方案,同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形成基坑外侧的止水帷幕;对电梯井坑中局部加深(从板底计算深为3. 3 m) ,采用松木桩普通土钉墙围护。钻孔灌注桩直径Φ 800 mm~Φ 900 mm,中心距为950 ~1 05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 25,桩长为19. 0~23. 0 m。顶梁、围檩和支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 30。支撑的竖向立柱的下部尽可能利用工程桩(钻孔灌注桩) ,局部采用新增Φ 800 mm 钻孔灌注桩;立柱上部为井字钢构架,伸入第1 层支撑400 mm,下部伸入桩内2 m,构架截面尺寸为500 mm ×500 mm,由4 根L 140 ×12的角钢和1 根420 ×220 ×12@600 mm 的缀条焊接而成,钢材为Q235 钢,焊条为E 43 型,焊接为围焊,焊缝高度8 mm,施工时先将桁架与下部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主筋焊接牢固,再整体吊入孔内。水泥搅拌桩直径为Φ 700 mm,桩长11 m,相互搭接而成。基坑西面偏北段与邻近建筑物距离较近,水泥搅拌桩中心距为450 mm,搭接250 mm;其余各侧桩中心距为500 mm,搭接200 mm。松木桩长度为6 m,中心距500 mm,桩梢径直径140 mm,共设置两排土钉,长度为4~6 m。
4、基坑施工
(1)基坑降水、排水
对地表雨水和施工用水,在基坑坡顶2 m 外设置1 道贯通的地面排水沟,并在沿排水沟一定距离处设置集水井,将地面雨水、污水通过集水井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在坑外及时排走地表水的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在基坑内设纵横向排水沟,每隔20 m 左右设坑底集中排水井,以确保地下室排水效果,保证地下室围护的安全。
高层建筑物由于其基坑较深,施工的难度和复杂性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深基坑的支护施工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1改变传统施工处理的观念目前对于高层建筑物深基坑支护的处理,还没有形成一套准确的计算方法,一些楼层的设计规模也没有在标准上形成统一,因此,建筑项目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必须摒弃传统思维观念,因为那些理论或者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的建筑中了。
1.2加大对深基坑支护结构技术进行实证研究为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人员所设计的施工方案在建筑项目施工中顺利开展,必须对其科学性及实用准确性进行不断的验证研究,然而,从目前行业发展来看,我国的高层建筑物深基坑支护技术还处在摸索应用阶段,许多施工技术还没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这也是今后需要加强和发展的地方。设计人员为了更好的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需要亲临施工现场,收集相关收据,对一些基本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探测,掌握基础数据。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找出问题所在,针对高层建筑物深基坑的实际问题,制定合适的解决应对措施,最后在方案进行论证后在组织施工。
1.3努力提升方法创新控制基坑的形变高层建筑物的深基坑支护施工中,要根据具体的施工状况,选定合适的施工方法。对建筑物的施工现场和周围地面超载情况进行排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空间效应以及平面效应发展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变化对建筑物基坑施工处理带来的安全影响,然后选择合适的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及施工的有序进行。
2.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主要细节
建筑物不管是低层还是高层,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继续网上发展,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因此,对建筑物基坑的施工处理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一些高层、超高层的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施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2.1深基坑支护施工中的支护桩支护桩在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别重要,其作用主要是承载外力,通常支护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钢筋混凝土做成的护臂,一个是人工挖孔桩。在具体的基坑支护施工中,必须控制钢筋笼、成孔和混凝土的质量,如果质量把关不严,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稳定必将受到影响,也会对建设项目的进度产生阻碍作用。
2.2建筑物基坑土方的开挖建筑物基坑土方的开挖也是需要主要的地方,挖出来的土方要及时迅速的运离施工现场,避免这些庞大的土方量给施工带来影响,并且开挖过程也不要影响周围建筑和环境。如若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立即停工,安排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核查,待问题有效得到解决后继续组织施工。
2.3建筑物基坑排桩施工在基坑处理中,排桩主要是按队列式整齐的布置的桩型支护结构,排桩配合环形支护,其基坑支护效果更加的明显。在这种桩体进行施工中,可以用挖孔桩或工字钢桩一起其他的桩体结构进行布置,然后将这些建筑物基坑支护结构排布成一个环形,从而加强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2.4建筑物基坑支护施工监测在建筑项目施工中,不管施工所处进度,都要进行严格的监视。尤其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要进行全面监测,保证正常的施工进展,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3.结语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技术;实施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加快进行。由于深基坑支护体系一般为临时性工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深基坑工程支护体系事故发生率较高;而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不仅延误工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往往对城市周边环境影响很大,社会影响非常严重。
2 安全施工原则和安全风险分析
(1)做好施工方案的优化和论证,以方案保安全。
(2)强化过程控制,以质量保安全。
(3)加强监控量测,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3 深基坑工程关键工序施工
深基坑施工的几个关键工序:钻孔灌注桩施工、高压旋喷桩施工、基坑土方开挖、钢管支撑及钢围檩安装和拆除.
3.1 钻孔灌注桩施工
3.2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的施工工艺有旋挖钻机成孔、反循环钻机成孔、冲击钻机成孔、螺旋钻机成孔、人工挖孔等。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风井围护桩施工采用旋挖钻机成孔工艺。
4 施工要点
4.1管线探测
在城市施工,地下管网密布,鉴于有时管线图与实际不符,不明管线较多等因素,钻孔施工前应进行管线探测.有条件的可以使用雷达探测,辅以人工挖探;未使用雷达探测的,应严格人工挖探,探沟(坑)应挖至原状土,并形成闭合环,不留任何死角。
4.2桩位放样
在钻孔施工前,首先要认真复核原始设计数据,认定准确无误后,实地放样定出桩位,并定出沿桩位纵横轴线交叉的控制桩位,在钻孔过程中,每钻进2- 3m应进行检查。
(3)护筒制作及安装
采用钢制护筒,护筒埋设时,应计算好护筒的长度,并要求焊接牢固,根据地质情况控制标高,用旋挖钻机将护筒击入地层。护筒在下沉过程中,应确保正直,倾斜大的护筒容易被钻头碰破,引起漏浆,造成桩孔上部不稳定地层塌孔。应保证护筒有足够的埋设深度,当埋设不足时,会发生护筒自行下沉,不能维持一定水头,造成严重塌孔,因而施工中应确保护筒底部埋深。
(4)钻机就位及钻孔
钻孔前调整机架保持钻杆垂直,位置正确,防止因钻杆晃动引起扩大孔径及增加孔底虚土;开始钻进时,保证钻杆垂直,并放松起重绳,加大钻杆对土层压力,缓慢进尺,减少钻杆晃动;钻进速度应根据地质变化及时调整; 钻进过程中及时清理孔口周围积土;当出现钻杆抖动太大,机架摇晃,钻不进等情况时,立即停止钻进检查,分析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钻进。
(5)清孔
清孔的目的就是要把孔内泥浆抽换, 清除钻渣和沉淀层,尽量减少孔底沉淀厚度, 防止孔底存留过厚沉淀土而降低桩的承载力,此外,清孔还为下一工序灌注水下混凝土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测深正确,灌注顺利,保证混凝土质量。终孔检查后,应立即清孔,不得隔时过久,防止泥浆、钻渣的沉淀增多,造成清孔工作的困难,甚至坍孔。
(6)水下混凝土灌注:
①导管使用前应进行闭水试验和接头拉拔试验, 确保导管闭水良好, 接头连接牢固。
②混凝土坍落度应控制, 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③首浇混凝土量应满足导管埋入混凝土,首浇剪球后,应连续缓慢倾倒混凝土,防止产生高压气囊.经常测量混凝土面标高,不可使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
④控制好整根桩的混凝土浇筑时间, 应在首罐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否则应加缓凝剂。
⑤控制好桩顶标高,混凝土面应桩顶设计标高,以确保桩的质量。
⑥导管堵塞处理,采用拔抽抖动的方法疏通导管,控制好导管下端口标高,不可强行拔管。
4.3高压旋喷桩施工
4.3.1 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
旋喷桩施工艺工主要有单管法、二重管法、三重管法,本例根据地层条件和设计要求采用三重管法。。
4.3.2 施工要点
(1)管线探测,同钻孔灌注桩。
(2)桩位放样。依据施工图,进行测量放线定位,另外依据防水层、找平层、旋喷桩施工误差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水平位移,确定外放量。
(3)钻机就位、对孔位:钻机就位时,须将路面垫平填实,钻机按指定位置就位,调整钻杆的垂直度。对孔位时,圆桩采用十字交叉法对中孔位。为保证钻孔垂直度必须做水平校正,使钻杆轴线垂直对准钻孔中心位置。
(4)钻孔:,第一根桩施工时,要慢速运转,掌握地层对钻机的影响情况,以确定在该地层条件下钻进参数。
(5)插管:待钻孔完毕后,取出岩芯管将旋喷管换上,插入预定深度。
(6)制浆:按设计要求制备浆液,并准确测量浆液比重.根据地层条件,可以利用回浆与水泥料混合拌制水泥浆液, 结合灰浆浆液比重适当调整水泥加入量。
(7)旋喷作业:按设计配合比搅拌浆液,开始旋喷,旋转提升旋喷管。应时刻按设计要求检查注浆量、风量、压力、旋转提升速度.并做好记录,绘制作业过程曲线。
(8)回灌:喷射注浆结束后,应利用水泥浆进行回灌,直到孔内浆液面不下沉为止。
(9)冲洗:旋喷提升到设计标高,即施工完毕应及时把机具用水代替浆液在地面冲洗干净。
(10)移动机具:把钻机移动到下一钻孔孔位上进行下一循环的钻孔施工。
5. 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5.1地下管线保护
对于旋喷深层长桩,需按地质剖面等资料,在不同深度,针对不同的土层调整旋喷参数,以得到均匀密实的长固结柱体。旋喷过程中,冒浆量小于注浆量的20%时为正常现象,若超过20%或完全不冒浆, 须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旋喷注浆。对于不冒浆,可采取改变浆液配方,缩短固结时间的办法;对于冒浆量过大,可采取提高喷浆压力、适当缩小喷嘴孔径或加快提升、旋转速度等措施。
5.2 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控制要点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先中间拉槽开挖,后挖两边,边开挖边支护,一次开挖高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2m 以下,并随开挖随喷锚支护随架设钢管内支撑。
5.3 钢管内支撑安装拆除施工控制要点
5.3.1 钢围檩安装施工控制要点
(1)安装钢支撑前首先在围护结构上安装固定钢围檩的三角支撑架,然后安装围檩和钢管支撑的托盘,并在托盘上放好钢管支撑的十字线。
(2)每节钢围檩应连接平整牢固。
(3)钢围檩应与砼灌注桩密贴,如有间隙,当间隙较小时,应用钢楔楔紧楔实;当间隙较大时,应用高标号喷射混凝土喷平,然后再安装钢围檩。如果钢围檩与混凝土灌注桩之间不密实,整个内支撑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容易出现混凝土灌注桩内移而出现侵限现象,严重的会引发基坑坍塌。
(4)钢围檩应控制在一个水平面上。
5.3.2 钢管支撑施工控制要点
钢支撑安装应紧跟基坑开挖进度,随挖随撑。钢围檩施工完毕,应立即安装钢管支撑;每根钢支撑均在一端设置千斤顶支座和承力牛腿;钢管支撑安装后应对钢管支撑施加预应力,预加应力值不大于各管撑设计轴力的50%, 随开挖进度分阶段渐进预加应力,直至达到设计值,最后在活络头处用钢楔楔紧。
5.3.3 钢管支撑及钢围檩拆除控制要点
结构施工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拆撑,拆撑前应加密测量钢管支撑受力情况,如果一周内钢管支撑轴力基本稳定,可进行拆撑;如果钢管支撑轴力变化较大,应考虑换撑,先在不影响本循环结构施工的上方安装钢围檩和钢管支撑并预加应力后, 再拆除影响结构施工的钢管支撑和钢围檩。
6 监控量测方案及实施
监控量测是安全施工的重要手段, 是信息化在安全施工管理方面的体现。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监测主要分为应力监测与变形监测。应力监测仪器采用应变计、钢筋计、压力传感器和孔隙水压力计等;变形监测采用经纬仪、水准仪和测斜仪等。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支护措施;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方开挖看似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却对施工现场组织协调能力有很高要求,高层建筑施工深基坑开挖,因周围建筑众多、场地比较小并且地下管道复杂等因素,如果施工不当就会对建筑质量以及安全造成隐患。因此,深基坑开挖施工以及选取技术、经济上都合理可行的支护措施就成了现在高层建筑施工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施工地区周围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对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要求,加强施工安全检查。
一、深基坑开挖施工
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要根据施工周边环境做好充分的施工前准备,特别是一些高层建筑主要建设区域在市区内,建设环境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把握整个土方开挖的计划。要确保整个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开挖过程中降水的方式方法等,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
1.施工准备
深基坑开挖前需要做好施工准备,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主要包括:其一,要确定建筑物建设位置的水平桩、标准轴线以及灰线尺寸都已经过复核;其二,确保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以及地下管道已经进行迁移或者处理;其三,确定开挖方案,其中包括挖土方法以及顺序、堆土弃土扶放置位置以及运土路线和方法等;最后,确保施工现场排水或者降水设施已经准备就绪。
2.工艺流程
深基坑开挖主要工艺流程包括:放线、挖土、挖基坑周围地面截(排)水沟、修边坡、维护坡面、挖土到达坑底面设计标高、挖基底周边排水沟以及基底找平。
具体技术流程:开挖前首先要以测定好的轴线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初步放线,而且要在基坑边加木桩来控制轴线,逐渐放出开挖边线。在每层土方开挖前都要先挖排基坑四周的土方,为支护结构施工创造有力条件,然后是基坑中间部位土方施工,这时土方与支护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影响。同时,在土方第一层开挖完成后,要按照土方开挖图标志的位置修筑15%的坡道,以方便挖土与运输车的运行。待土方开挖到基坑底面后,要进行施工垫层,并且还可以利用垫层作为水平的运输通道。另外,在基坑开挖时要有专员来负责控制坡度,确保基坑底边线位置符合基坑坡面设计要求。
3.施工过程应注意的事项
(1)基坑开挖设计确保合理
基坑开挖过程中都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主要注意的方面有:第一,掌握施工地区周边环境因素,确保基坑开挖合理时间;第二,确定季节不同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优化基坑开发方案。在工程施工期间要准确计算地下水位变化范围,为优化深层基坑开挖提供可靠依据;第三,优化深层基坑开挖以及降水方案,以实际低下水位变化为依据,以方便连续作业、技术可靠、方便施工、经济合理等方面出发,选取最合理的开挖方案。其中,地下水位一下深基坑的开挖可以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开挖方案;最后,通过轻型井点降水系统将地下水抽到专用水箱内,运用离心泵将水箱内的水排至地平面以上。
(2)准确计量基坑降水
据统计,在基层开挖深度范围内都是含水量在32~49%之间的饱和淤泥质土。以渗透系数来看,含水量比较大的土层,其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要比竖直方向的渗透系数大很多,如果还是采取常规施工方法在井管末端进行滤管设置,只能对土层内局部的水进行抽取。因此,在进行降水施工技术选择时,对于在井管末端设置滤管方式要改变成整根井管多段设置,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以便最大程度地将土层内部的内渗水抽取出来。另外,滤管不包密目滤网,在成孔洗井结束后直接下井管,在井管周围要填以砾砂石,用以增加水透过能力。对于露出地面的井管端部要先用胶带封死再用稀泥巴封死,使其仅能露出抽水管、真空管以及电源线。
二、深基坑开挖的支护措施
深基坑支护是保证深基坑开挖安全施工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深基坑工程建设最终经济效益的保证,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体系和部分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深基坑开挖支护措施主要包括锚杆挡墙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悬臂式支护以及混合支护四种方式。
1.锚杆挡墙支护
锚杆式挡土墙主要指的是由钢筋混凝土以及锚杆组合而成,通过锚固在岩土层内的锚杆水平拉力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便于挡板与立柱的安装,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采用竖直墙面。相邻立柱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5~3.5m之间,每根立柱根据其高度布置2~3根锚杆,要求锚杆位置可以尽量使立柱受弯均匀分布。锚杆的设置一般都选择水平向下倾斜10~45度角,并且要求锚杆的长度越短越好。锚杆在岩层内的有效锚固长度控制在6m以内,在稳定土层中,保持在9~10m。对于锚孔的要求在内部灌以膨胀水泥砂浆,与墙面之间的一段锚杆要采用沥青来包扎防止生锈。对挡墙进行分级设置时,保证每级高度在6m以内,两级之间留出1~2m的平台,保证施工过程顺利操作以及施工安全。
2.地下连续墙支护
地下连续墙施工具有噪声低、震动下、防渗性能好、墙体刚度大等特点,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地基不会造成什么不利影响。地下连续墙可以组成具有巨大承载能力的任意多边形连续墙沉井基础、代替桩基础以及沉箱基础。这种支护方式适用的土壤范围比较广泛,例如密实的砂砾层、岩石地基、软弱的冲击层以及中硬底层都可进行施工。地下连续墙支护方式在初期是用于坝体渗水以及水库地下截留,随着技术的提高逐渐发展为地下结构、挡土墙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另外这种支护方式在房屋深层地下室、地下街道、地下停车场、地下铁道、矿井以及地下仓库都可应用。
3.悬臂式支护
悬臂式支护结构主要是由地下连续墙、钢筋混凝土桩以及钢铁板等组成的,这种支护方式是在深基坑开挖时完全依靠插入坑底足够的深度,利用悬臂存在的作用来挡住壁后面的土体。这种支护方式主要适用于因施工现场各种因素造成基坑不能保持其天然坡度这种情况,以此来保证基坑内构筑物的稳定性。
4.混合支护
深基坑混合支护方式主要是由挡墙以及固定挡墙就位的组合挡土结构体系,挡墙可以选择板桩(包括木结构、钢结构以及混凝土等)、无挡板或者有挡板的立柱(或者桩),地下连续墙以及钢筋混凝土灌注等方式。其中固定挡墙就位(支点)主要包括斜撑、撑梁支撑以及锚杆等。
结束语:
深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开挖、降水、支护架构施工等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大型的深基坑开挖工程也随之增多。在深基坑工程开始前要做好开挖前的准备,必须要根据具体施工环境选取最优方案,切不可生搬硬套。要保证工程各部分工序充分合理的协调配合,构成良好的整体,深基坑开挖施工以及支护工程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庆,孔凡平.浅谈深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
[2] 叶华亭,肖光辉.浅析深基坑涌水事故的处理与应对措施[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9(10).
【关键词】基坑支护;深层搅拌桩;井点降水
众所周之,目前深基坑工程是建设工程施工中内容丰富且富有变化的领域,也是高层建筑施工中极为复杂的技术领域之一。施工中不仅要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稳定,还要严格控制周边的地面位移以确保环境安全。因此,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深基坑支护方式有:水泥土挡墙+基底加固、悬臂桩支护结构、土钉墙支护结构、喷锚网支护(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联合支护的简称)等。笔者通过所亲历的工程实际,总结分析深基坑支护施工时三轴深搅桩、地下水位的控制及土方施工中的主要质量控制要点和技术措施,以及针对出现险情采取的应急措施,供同行参考。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南京秦淮区七里街,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基坑面积11600平方米,开挖深度约10米,电梯坑及集水井等部位实际开挖深度约13米。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方便施工的原则,确定了该基坑工程采用的直径900@1100钻孔灌注桩加二层支撑支护结构形式,首层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层支撑采用角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对撑采用钢管支撑;基坑四周用单排直径650@900三轴深搅桩作为止水帷幕;坑内地下水用40口降水管井疏排,坑外布置18口的观测井兼作回灌井;沿地面及基坑内设置明沟及集水井,及时排除雨水及地面流水;对集水井、电梯井等坑中坑,采用自然放坡或插木桩支护处理。
二、工程的地质条件分析:
1、地质构成及特征:根据勘探显示的岩土分布,结合南京市区的地貌,该工程位于城区古河道漫滩单元,岩土分布比较复杂。表层杂填土填龄短,结构松散,夹有大量的垃圾、碎石砖块等,含浅层孔隙潜水,层厚度变化大。
2、地下水条件:根据勘察揭示的土层结构特征分析,场地地下水为潜水,主要在①层填土及②-1~③层新近沉积粘土、粉砂中,④层粉质粘土混砾石亦含地下水,其中②-2层粉土粉砂、②-3、③层粉砂层透水性强,其余土层透水性较弱。勘探期间测得稳定地下水位为6.64~8.11m(标高),年变化幅度约0.5~1.0m。
三、该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和技术措施:
1、工程特点:
(1)该工程南临清水塘,西接龙蟠路,距四周建筑物的距离也较近。
(2)基坑规模大。基坑面积为11600m2
(3)工程挖深大。基坑开挖坑底标高为-9.7m、-10.1m。
(4)岩土条件复杂。开挖范围有②-2a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为秦淮河古河道漫滩沉积物,承载力仅为50kpa,下伏②-3层粉砂层夹粉土和③层粉砂构成统一的含水层,难以形成全封闭止水系统。
(5)场区内地下水采用止降结合方式控制。该工程止水帷幕为三轴深搅桩跳幅施工工艺,止水帷幕均进入地下水含水层②-3层粉砂层,由于该含水层厚度大,止水桩桩端无法进入含水层之下的相对隔水底板,因而是悬挂式止水体系。场区内配合坑内管井进行降水,坑内共设有40口管井降水,分别有两种不同的井底标高和水泵标高,以控制不同的降水水位。
2、施工难点及技术措施:
(1)三轴深搅桩的施工:该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复杂,难度较大,加之周边地下水位较高,尤其是能否成功止水是施工成败的关键。原设计选用的是650@900三轴深层搅拌桩,水泥掺入量大幅为22%,小幅为16%,水灰比为1.2-1.5,在做了8根试桩后,发现水泥掺量均在37%左右,造成工程成本增加很大。经与设计人员商议后,改为三轴深层搅拌机叶片直径为850mm,桩中心距1.2m,水泥掺入量不小于小幅16%,大幅22%,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增加了止水帷幕的厚度,提高了安全系数。
为保证施工质量,施工中采用:(a)抽查罐筒的水泥量、液面高度及水泥浆的比重来控制水泥掺入量。(b)严格控制三轴搅拌机下沉与提升速度,下沉速度控制在0.6m/min,提升速度控制在0.8-1.0m/min以内,防止端桩现象的发生。(c)对因故停浆的现象,在恢复压浆前将三轴搅拌机下沉0.5m后再注浆搅拌施工,以保证搅拌桩的连续性。(d)明确桩与桩的搭接时间不大于24h,因故超时,搭接施工中必须放慢搅拌速度以保证搭接质量,若因时间过长无法搭接或搭接不良,须按冷缝接头处理。
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施工要求,土方开挖后未见土体渗水现象,止水帷幕施工基本成功。
(2)地下水位的控制:地下水的控制是该工程的又一大难点,因含水层厚度大、渗透系数大、水量大,这些都给降排水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按设计要求场内设置了40口降水井、18口观测井,正式施工前先完成2口降水井,进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测定贮水系数、越流系数和导水系数等参数,利用这些系数对降水井的数量进行复核确定。
在施工中注意:(a)严格水文地质抽水管井的成井工艺,滤料浑圆粒径统一使滤料透水性好,保证成井后出水稳定不堵不淤井。(b)洗井要及时和分段充分洗井,保证管井和滤料导水畅通。(c)基坑开挖前两周内进行降水,确保基坑开挖面无明水。降水面随着基坑开挖的进展逐步加深,使坑内水位始终在基坑开挖面以下2.5m。(d)无论稳定流还是非稳定流抽水都必须具有连续性,抽水应以地下水源源不断流至管井,使管井滤网不堵死为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配备合适规格潜水泵,确保降水效果达到设计要求。(e)该工程支护方案中沿基坑四周共设18口坑外观测井,在坑外降深过大或坑内外水头差过小或止水帷幕部分失效时,此18口井将作为回灌井将坑中的水抽出回灌至坑外观测井,以保证基坑及周边安全。
降排水方案是否妥当,是否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着深基坑施工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3)土方开挖是一个应力释放过程,开挖卸载使原来处于静态的土体失去平衡,发生应力状态变化,产生释放变形,坑壁内凸,坑底隆起,坑周地面沉降,从而引起邻近建(构)筑物、道路等下沉、开裂、位移或倾斜等各种风险。所以土方开挖前,土方施工单位要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要得到设计、监测和监理单位认可。
该项目基坑内开挖前经排查确定无地下管线,这有利于土方施工。但也要注意:(a)充分考虑时空效应规律:遵循分区、分块、分层、对称、平衡的原则,保证支撑结构先撑后挖,开挖至支撑底标高后及时架设支撑,减少基坑开挖期间无支撑暴露时间、宽度和深度,将基坑开挖造成的周围设施的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b)采用机械开挖,注意防止挖掘机铲斗碰撞损坏支护桩、立柱桩及降水井,挖土时先掏空立柱四周,避免立柱承受不均匀的侧向土压。(c)基坑内部临时坡体应不大于1:2.0,且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挖土高差不大于2.5m。(d)基坑底30cm土方须人工清除,防止机械扰动影响地基土承载力,不得超挖,开挖到位后及时施工混凝土垫层,随挖随浇。(e)基坑四周及支撑严禁堆土或堆载。
四、深基坑施工时的应急预案
实施深基坑工程项目,不管支护方案多么周密、完善,在基坑土方开挖与支护的过程中,出现局部地质变异性大、局部流沙或涌水、积水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充分考虑相应的应急预案或处理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
(1)、支护结构受力体系方面的应急措施:
(a)若土方开挖过程中出现局部坑壁位移过大、坑边出现裂隙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沿基坑纵向的开挖范围,采取增加钢支撑等措施控制变形的继续,如变形发展迅速,应立即回填土方,阻止变形进一步扩大,查明原因后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b)若基坑侧壁出现局部坍塌,应先查明原因,同时进行加固补救,将坑壁外用土袋或碎石袋回填充实,并在坍方处口部打垂直锚管、焊接纵向网筋,并及时喷射混凝土面层。
(c)若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出现钢管支撑弯曲变形,则采取增设钢管支撑分担受力,防止钢管崩脱事故的发生。
(d)若土方开挖至基坑底标高后发生土体隆起现象,应在被动区采取反压加固措施,并及时进行垫层及底板的施工。
2、止水帷幕、降水的应急处理措施:
(a)若在坑壁或圈梁底部局部出现止水帷幕渗漏现象,应在渗漏点设置长度在1.5-2.0米的引流管,并将渗水集中至坑内降水井,统一疏排,以减少坑壁水压和保持坑壁干燥。
(b)若坑壁涌砂严重时,应采用水泥袋及时封堵,止水帷幕外侧观测井作为降水井采取控制性降水措施,降低水头差,抑制砂土向基坑内流动。
(c)若土方开挖至基坑底标高后发生管涌现象,除采取防渗技术措施外,可在垫层内加设钢筋网片或采取加厚垫层等措施。
五、结束语
1 影响深基坑施工安全的因素
1.1 设计方面
设计是施工的基础,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施工安全。然而,在具体的设计中,由于设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者技术水平较低,造成设计上的问题,最终影响到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方案的错误。包括设计方案的选择错误以及设计的计算错误等。例如,某城市的一座大厦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为了节省费用,采取了部分采用Ф800悬臂灌注桩,部分采用Ф150钢管悬臂桩,部分放坡的方案,结果造成了断桩现象的发生,引起了大面积塌方。再如,某高层建筑在设计时,由于锚杆的设计低于理论长度,其中,第一道锚杆低于理论长度10到15米,第二道低于理论长度3到5米,第三道锚杆低于理论长度4到6米,结果造成了护臂结构倒塌等现象的发生。总之,错误的设计方案及错误的计算都会降低施工的安全性,造成事故的发生;
(2)支护桩嵌入深度不够。济南某工程在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进行基坑的支护时,由于潜入深度不足,低于管涌的计算值,最终导致了支护结构的倒塌;
(3)安全系数偏小。单纯追求造价而忽略许多其他的因素,就容易降低基坑的安全系数,造成基坑的不稳定性增加,也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4)未进行稳定验算。很多的基坑施工的设计缺乏稳定性验算,仅进行基坑的支护设计或者仅选择一个方案,结果无法保证基坑的稳定性。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针对基坑的局部或者整体进行稳定性验算,尤其是对于土质较软的区域。
1. 2 施工方面
(1)施工与设计的偏离造成深基坑施工不安全因素的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坑边地面的堆载超出了设计值。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人们习惯性的把挖出的土方堆放在坑旁,再加上坑边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及工具等,造成地面的堆载量超出了设计时的规定值。b.支撑设置及土方开挖与设计偏离。具体表现在土方的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开挖的现象,同时,在开挖的时候未能遵守分层分段开挖的原则等。此外,锚索施工未能达到设计的强度要求以及未能张拉就进行下一层的土方开挖也会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c.基坑的支撑拆除方法不合理。进行支撑拆除时,未能按照设计时要求的那样,自下而上,逐层拆除。
(2)施工的质量较差,造成施工中不安全因素的提升。具体表现在:a.止水帷幕失效。由于深层搅拌桩止水帷幕因搅拌桩垂直度出现偏差,桩之间相互搭接不到从而出现开叉会造成止水帷幕失效的发生。此外,挡土桩与桩间止水桩的垂直度均出现偏差使得二者之间出现开叉以及旋喷桩或摆喷桩遇地下障碍物使得止水帷幕穿洞等也都会造成止水帷幕失效。b.由于挡土桩和地下连续墙出现的强度不够以及钢筋笼偷工减料等情形的发生造成挡土结构的质量问题。c.锚索未进行二次注浆或者没有对土钉的注浆进行精心施工造成锚索和土钉的注浆质量较差。d.钢支撑固定不牢固。
(3)缺少降水排水系统。由于未能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以及地质水文条件对于基坑的降水和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不遵循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造成不安全因素的提升。此外,如果地面的防排水措施也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大量的雨水渗入地下的管道渗漏中,引起土体的C、Ф值下降。由于基坑在降水前未能做止水帷幕或者止水帷幕不连续,造成基坑内部的渗水严重,也容易造成基坑内部的土体不均匀的沉降。
(4)施工不当,施工措施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特殊的地段,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否则,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5)施工人员本身的素质较低,缺乏安全意识。由于施工人员本身的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设计图纸或者随意更改设计图,对于施工监测的力度不够以及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不重视,都容易造成施工中事故的发生。
(6)不清楚周边的环境调整,造成施工中水管爆裂,大大提升水压力。
2 安全控制措施
2.1 信息化的监控方法
由于基坑施工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尤其要重视对于基坑施工的全过程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监控。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监控的内容包括墙顶、墙后位移、墙体应力、支撑轴力、立柱位移、墙后的土压力以及周围的建筑、地下管线和水位等。综合运用各种数值分析和拟合方法,提出符合基坑特点的计算模型,提高基坑的设计水平,同时,通过施工中的变形预测,避免基坑出现塌方的现象,减少基坑支护的造价。此外,信息化的监控手段可以实时的对于周边的环境的变化及支护的稳定性和安全度、支护的效果进行监控,并且及时的为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设计和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信息化的监控还要求设计和施工中的信息能及时的反馈,用于修改设计的模型及参数,改善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工艺,调整施工的支护措施等,确保施工中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2.2 建立突发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
对于基坑施工的特点及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突发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以尽可能的减少事故的损失,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具体来说,首先,需要辨识基坑施工中可能的危险源,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预防措施。其次,一旦事故发生,还需要有相应的救援措施,以降低事故的影响,因此,还需要建立基坑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案。
2.3 做好降水、排水和防水工作
很多基坑事故的原因在于基坑施工中缺乏降排水系统,或者降排水系统不完善。因此,做好降排水以及防水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处理好降排水工作,不仅针对的是地下水,也包括地下管道的渗水和漏水、施工期间的雨水以及地面无组织的排水等。
2.4 加强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需要贯穿到工程的设计以及基坑的开挖的整个过程中。在施工前,需要对于基坑周围的环境进行仔细的考察,确保设计的图纸中对于周边环境的描述与实际一致,尤其要注意核实周边的地下建筑物和管线等,一旦出现不符的情形,要立即更改图纸。其次,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实际开挖的土层的地质条件与设计提供的资料有出入,应及时向相关人员反映,给出解决方案。如果实际地质条件好于施工图纸提供的参考资料,可以对于原方案进行优化,如果实际地质条件较差,应该对于施工方案进行改进,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常洪德.浅谈深基坑支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西建筑,2007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