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1:53
导语: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元化激趣应用
一、突破教材内容,博览中外音乐作品
音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音乐是无国界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一些世界名曲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苏格兰民歌所赞颂的友谊正是初中生需要面对的事情,而这悠扬的旋律曾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推荐学生去看这部電影,同时欣赏这首名曲。通过鉴赏世界名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精华,进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二、创设情境,触发学生音乐情感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情感就会被激活,兴趣才能被点燃。情感与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深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乐理知识的兴趣。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言语描述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多媒体再现情境等都是常用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图片,让学生观看、谈感受。有的学生骄傲的说:“长江好长呀,不愧是黄金水道,它像一条丝带穿过祖国的心脏,壮观极了,在图片中,我看到了三峡水电站,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看到了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观看图片,我看到长江像一条龙,众多支流汇入,宽广的湖面,碧绿的江水……”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感受进行总结:“从你们的评价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长江的赞叹、热爱之情,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一起唱出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学生纷纷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将长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热情被点燃,主动探究歌词内容和旋律。图像的再现可以生动地显示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三、游戏方法
所谓快乐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对于音乐课,音乐课本身就带有娱乐性,所以快乐教学方法更容易实现。一般来说,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方法进行的,也就是说,以游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方法,如竞争法和模仿法。但游戏玩法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音乐课上,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允让学生以歌词对接的形式进行游戏,并且有时间限制,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团结感。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创新研究工作,确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学习“奥林匹克之风”的音乐时,他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动画,从而使学生受到图片和文本的刺激,从而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产生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竞争激趣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学知识,通过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可以在学习完所学歌曲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并将其表演出来。教师可以以此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户外教学法
户外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是让学生接近自然,在自由的状态下表达出对自然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最原始的自然声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面对实物对音乐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就以《茉莉花》来说,如果教师将学生带领到茉莉花树下,让学生与茉莉花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并加以观赏,然后教师再对歌词进行进一步的解说,这样学生就对《茉莉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了,并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直都是抒发的最好状态。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了。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音乐文化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文化层面的交流也在日益加深,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深受世界音乐文化尤其是欧美音乐的影响,其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国发展现状的分析
实施和开展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其在提升学生专业音乐素养及音乐发展多样性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国一些院校及有识之士在推动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需求。一些音乐素养较高的专家或者学者就世界其他的音乐文化展开了介绍,并组织翻译了一些经典的音乐歌曲和类型,这些音乐极大推动了我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非常有用的,对中国音乐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然而,我们在传递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我国本土音乐发展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音乐,有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世界音乐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音乐教育中,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尤其是欧洲音乐文化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我国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则仅仅是起辅助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是非常少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纳入音乐基本课程的内容是少之又少的。毫无疑问,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缺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是不利的,也影响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缺失,这是需要我们认识到并积极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及其研究现状的介绍
(一)少数民族音乐内涵的概括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发展成熟。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华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也受到汉族音乐的影响,各民族音乐艺术不断交融,影响,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体系。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
(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在我国音乐教育及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中国少数民族学会的成员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并且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的著作,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主编)、《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杜亚雄编著)。这些著作中,研究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并且首次论述未确定族属的族群音乐,如对夏尔巴人、控格人、克木人及芒人等未确定族属音乐的论及。当然,除了一些较专业性的著作和论述外,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就少数民族音乐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已经被汇编成集,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及传统文化的弘扬意义重大,这也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发挥其不可代替的作用。总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但其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完善,并将其运用到我国音乐教学中,这也促使其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如何更好发挥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基础地位的确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不再是一个传统文化居主导地位的国家,而是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要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要学会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要像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一样,去对待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是其民族长久以来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更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学习也是我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音乐教育在基础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亲疏沟通及由近及远,不能再仅局限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内容,而也要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化,将其编排到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中。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的选择和建设
纵观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其不仅包括传统音乐,也包含现代音乐,而少数民族音乐运用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教材的选择和建设。在基础音乐教育的编写和选择中,需要选择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曲调优美且极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喜欢。同时,全国统编的音乐教材和地方学校选编的音乐教材要结合起来,要注重二者的比例,如全国性的教材可占80%,而地方性的可为20%,这凸显了地方特色音乐的重要性。内容上要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全国性和地方性。这样,不仅能学习更为世界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品,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和亲爱祖国的感情。
(三)组织好少数民族音乐活动
从当前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的发现,可以发现家长及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及乐器还是比较喜爱的,学生在幼儿园时期或者中小学时期就开始对一些乐器进行学习,尽管学习水平是业余的,但是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却是真挚的。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及影响力的扩大,就需要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活动的组织。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大赛或者乐器大赛,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加深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精华的理解。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而且对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发展少数民族音乐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或者课堂讲授,对推动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普及和持续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音乐发挥其在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两岸高校 音乐教育 交流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陆与台湾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已进入和谐发展阶段,两岸高等院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正热切期望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而加强两岸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领域更广阔,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两岸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举措,也是两岸音乐教育工作者和两岸文化人应携手担当起的共同责任。如何实质性地启动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两岸音乐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音乐文化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萌芽,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进,中国音乐已形成各民族和地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同时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统一体,以此决定着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方向。同时,中国音乐的胸怀始终向世界敞开,吞吐吸纳,汇聚世界音乐文化精髓,使中华文化的乐章更加绚丽多彩。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过去千百年历史中,大陆居民不断迁过去定居,他们把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节日礼仪、音乐文化等传播到那里,使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在血缘、语言、文字等方面早已一脉相承、亘古未变。台湾同胞有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有着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和自己当家做主的朴素愿望。其独特的历史,成就了具有台湾浓郁特色的文化。台湾音乐,既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精髓,又发展本土特色,更借鉴和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使中华音乐文化内涵更丰富。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并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媒介,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交往日益频繁,海峡两岸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大融合,必然要求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因此,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
二、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需建立长效机制和规划实施步骤
据中国台湾网3月10日北京消息,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是2013年两会台湾团和政协界别组关注的话题之一。由此可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重要性。建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环节。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要结合海峡两岸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有超前意识,充分把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找出两岸共性,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要发挥两岸优势,适应国际化需求。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首先要明确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当中包括编写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渠道、协商重大问题、协调海峡两岸政策等。其次,要研究如何通过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让海峡两岸高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并最终形成一套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由海峡两岸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对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吸纳各方意见,形成可行性报告和工作步骤,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两岸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努力,尽早将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商讨议题提出,通过探讨和商议,一定能加快建立起对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并行之有效的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三、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初步设想
(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师资交流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要培育出国际化音乐人才,需要有国际化经验的优秀音乐教育师资。目前,台湾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学历普遍较高,其音乐与文化、科技产业的结合也比大陆早,有成功的案例,与国际接轨。虽然大陆音乐教育师资的国际化比台湾地区低,但音乐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和开设音乐专业的院校远多于台湾,师资力量宏厚,拥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因此,两岸高校的音乐师资队伍应积极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构建多种交流合作平台。具体做法是:可以组织开展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师交流与培训活动,彼此分享对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校音乐教师教育领域,可定期举办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教师教学技能或音乐学术论文培训或比赛。两岸教师还可以互相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彼此分享和借鉴对方的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待条件成熟后,两岸教师可互相参观考察、访问和访学,还可以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短期任教,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进。
两岸高校教师除了要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外,还应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国际化音乐人才,为两岸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贡献出各自的力量。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还可以通过文教基金会等团体运行,扩增老师与学生参访、交流、研讨机会,鼓励师资分享等,通过合作平台,为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带来更实质的帮助,共同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二)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合作研究课题
海峡两岸在平等互惠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为增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研究,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可以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学者,可依托中心或论坛这一平台,广泛吸收两岸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课题研究内容可以在充分契合当地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到两岸的全面交流合作,以有效推动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共同繁荣发展。
在合作研究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课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开展各个层面的教研交流活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开展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编写出版两岸高校音乐教学课例及评析等方面的教学参考用书,为弘扬传统音乐,突出地方特色,也可开发地方教材。
(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搭建两岸高校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两岸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均具有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因此,两岸的青少年应多交流和接触,加深了解和包容,加强互动和合作,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
两岸高校除了可多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活动的交流外,也可以尝试探讨异地教育见习、实习和艺术实践的模式,构建学生短期互换交流机制,学生可以分享各校电子图书馆资料,还可设计供两地学生共同选修的网络课程,探讨部分课程互认学分的可能性。此外,鼓励两岸本科毕业生异地报考研究生,并在这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引服务。
(四)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加强两岸信息交流
在资讯传播十分发达的今天,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搭建一个快捷、便利的交流平台,以便于两岸的音乐教育同行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分享成果。因此,创办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网站很有必要。创建网站的操作性强、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且随时可资源共享,如果顺利成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可以由该研究中心具体负责网站的设计和维护。
建立“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网”,可呈现音乐教育资讯、音乐课外活动交流、音乐教师学术交流或音乐课优秀教案展示等内容。网站中可开设两岸远程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由两岸高等院校优秀的音乐教师做主讲教师,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函授等多种不同渠道互助学习,充分利用两岸的教育资源,增加接触,增强互信。
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考虑创办《海峡两岸音乐教育》期刊,收集两岸高等音乐教师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海峡两岸音乐教师学术交流。
为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海峡两岸可定期互派代表团,定期交换信息、资料和出版物,同时开展培训研修、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能加强两岸信息交流,以全方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及时而充分展现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成果。
(五)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与产业交流
综观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对经济的推动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更多新的机遇和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欧美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国支柱产业,如美国,其文化产业出口额已占其总出口额的30%以上,因此,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在文化产业中,娱乐产业占有很大比重,音乐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历来在中西方娱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网络科技和电信技术的发展,音乐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促成了新媒体TMT(Telecommunications,Media & Technology)产业的诞生和数字音乐的发展。音乐已经超越了艺人、唱片、媒体等传统产业端,向数字音乐、网络娱乐和信息影音等多元化的新媒体方向延伸,助推设计、包装、影视、动漫、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音乐与品牌的整合营销。成功的企业要将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给消费者,有着引领潮流作用的音乐无疑是重要元素,因此,音乐与社会和各产业息息相关,相互交融。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两岸高校与行业和产业协会、商会及企业共筑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两岸“课堂+舞台+岗位”的工学结合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出能为社会和产业服务的音乐专业实用优秀人才,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成果能在全球化舞台绽放光芒,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海峡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正翻开新的一页,为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我们应抓住契机,以高校音乐教育合作为切入口,推进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合作,实现两岸音乐教育双赢,与台湾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共同谱写海峡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让两岸都成为合作的受益者,从政府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两岸的音乐教育合作是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两岸高校均拥有各自优势,能否实现两岸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共享,成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两岸高校可以在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下商讨解决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计划,逐步推动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通过两岸高校的有效沟通和共同努力,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
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集思广益,不断提出新的看法和思路,在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下,增进两岸的互信和了解,互相取长补短,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水平,携手共建两岸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平台,为两岸文化产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注:本文为广东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参会论文)
参考文献:
[1]房晋.先行先试:拓展对台交流——加强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据笔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亟待改善加强。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证,不能可有可无。无论是教学管理上还是时间安排上,都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不能敷衍了事、摆摆形式、走走过场,要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学习新理论、转变新观念、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研活动才能名副其实,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水平才可能整体提高。
以下,本文试就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谈谈个人粗浅想法。
一、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
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所要关注、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现阶段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分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音乐理论水平。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学习理论、《音乐课程标准》研读、音乐教育文献研读等。
2、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基础音乐知识,主要是基本乐理,以及基础性的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乐器法等;二是基础音乐史论,主要包括中外音乐发展简史,其中也包括对作家、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思潮的基本评价等;三是中外民族音乐,主要包括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常识或理论等;四是音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与样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音乐美学意蕴;五是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区风格、体裁风格和作家风格等;六是音乐与相关文化,主要包括各类歌曲(如民歌、创作歌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等。
以上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音乐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全面、准确的音乐基础知识,从而使音乐教学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做得更好。
(二)技术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技术和音乐创新能力。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技术和音乐创作技术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案设计:主要包括音乐课教案的文本体例与样式设计。同时也包括教案内部结构(或环节)的设计与创新。例如,从教案文本体例及教案内部结构上看,主要包括:
①辅助部分。第一层次:课题、课型、教学对象、教学用时、选用教材、教具学具等;第二层次:教案设计思路、理论依据、教学创意、多媒体辅助教学说明等;第三层次: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等。
②主体部分。第一层次:情景创设、教学导入;第二层次:复习旧课、基本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教学拓展等;第三层次:教学反思、本课小结。
从教案样式设计上看,可以是常规陈述式,也可以是列表陈述式。
总的说来,教案设计既要注重体现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亦即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与运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介绍到我国的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或称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达尔克罗兹(瑞士)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德国)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和美国综合音乐感课程等。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思想精髓何在?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有何借鉴作用?如何深入探讨这些优秀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等,需要教师思考、实践。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典型代表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看到,音乐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的一种更新与超越,综合体现出当代学校音乐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等。问题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如何处理好听觉艺术与“视听”综合教学手段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出高水平的原创性课件?值得研究。
2、音乐创作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歌曲写作:作为音乐创作基本手段的歌曲写作(亦可视为旋律写作),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指导学生音乐创作、本地民歌的收集与改编、课堂即兴音乐创编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具备或钻研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将对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引导和培养学生音乐创作兴趣,大有裨益。
(2)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不可少。不过,涉及到即兴伴奏技术,不得不清楚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调式调性、音调特征等,从而有效地安排和声、设计左手音型。当然,好的钢琴伴奏并非只是在歌唱中使用,在音乐知识教学、发声练习、音乐主题视唱与分析中,都可能用到钢琴伴奏技术。
(3)合唱指挥:合唱指挥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合唱指挥技术并非只适用于合唱教学,而是像钢琴弹奏一样,几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音乐知识教学、主题视唱与分析教学、齐唱齐奏教学、合唱合奏教学、综合音乐活动教学等,一般都离不开指挥。应该说,一位善于指挥的音乐教师,在控制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启发学生的音乐情绪,表现作品的音乐情感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探讨。
(4)小乐队编配:鉴于小乐队编配技术说起来比较复杂,加之我国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在此方面本身开课不足之故,所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小乐队编配比较生疏。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能提示几个有关小乐队编配技术的主要问题,即:乐队的音色组合(主要表现为乐器选用与组合);乐队的音响组合(主要表现为独奏、合奏等声部组合);和声运用(注意区别大小调和声及五声性和声);织体写作(包括复调写作);引子、连接句(段)、尾声的处理等。教师们有机会时,可以多关注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就某一音乐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活动开展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的问题研究。
1、课内教学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师教学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选择与整合;教法选择与整合;音乐文献与创作背景梳理;教学过程设计;课堂问题设计;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拓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生成处理;教师教学语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科综合与“音乐本位”的关系;“聆听音乐”的学习意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2)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分析;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分析;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与风格分析;学生喜爱的音乐家分析;学生欢迎的音乐活动方式分析;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在音乐课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分析等。
2、课外活动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合唱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小乐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校外艺术实践;学生课余音乐创作;师生音乐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一定要有的放矢,要着力研讨和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和共性问题。并通过活动开展,力求让所有教师达成教学共识。
(四)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由于此类教研活动类似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其内容广泛而复杂,因此,教师(或教研组)可根据自身专业专长、学术背景以及职业兴趣,同时也可根据音乐教育长期或近期;宏观或微观发展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比如以下选题,笔者以为即可作为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内容广泛开展、长期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方法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发展问题研究、中小学生音乐艺术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学科综合方法研究;中小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开拓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情感培养研究;普通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音乐学习与智力发展问题研究;音乐学习与人文精神形成问题研究;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研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研究等。
总体上看,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般来说反映出该地区、该学校的文化发展与教育视野,同时也综合反映出音乐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问题的熟悉程度、敏感程度和热衷程度。此不赘述。
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
鉴于传统常规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常常比较单调乏味,有些时候甚至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音乐教学研究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主题讨论式
所谓“主题讨论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就某一主要或重要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师们各抒己见、广泛展开讨论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每周举行一次校内(或学区)音乐教研活动,可以由教研组长指定几位教师作专题发言(理论介绍、主题陈述皆可),然后集体讨论。要求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音乐教学中的“双主体”问题;音乐教学中的“双基”问题;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终生学习的学习意义;音乐教学评价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等。也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教学情景创设;教学中的范唱与范奏;即兴创编音乐;读谱教学方法;绘谱软件的使用;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启发想象联想;流行歌曲的伴奏;作品曲式分析;童声合唱训练;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读书(重要的音乐教育理论著作)、读文章(具有独特见地或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论文)心得交流、经验介绍等。
(二)专题讲座式
所谓“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本学校、本学区,就音乐教育理论、技术、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讲学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各地中小学校应与当地高等学校或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联系,定期开展此类音乐教研活动。比如举办普通学校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技术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专题讲座;中外民族音乐、多元文化专题讲座;演奏、演唱、指挥、排练专题讲座;作曲技术、音乐分析、音乐欣赏专题讲座;媒体技术、远程教育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等等。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有利于中小学校与当地高校之间、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学团体”和“学习团体”的逐步形成,感召整个社会共同关心音乐教育;也有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不断开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学观摩式
所谓“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或校际之间开展的音乐教学观摩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
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学校音乐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教研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研效果。不过,以笔者之见,这种教研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再拓展、再深入、再创新。建议如下:
1、以建设优秀音乐课范例(独立课或系列课)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2、以推介或演示国内外优秀音乐教学法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3、以培养和推出音乐教坛新秀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4、以“同题”(即同一课题)教学创新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5、以“教学比武”(或教学基本功比赛)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等。
事实上,不同学段、不同课题、不同课型的音乐课观摩,常常能够起到重要的教学探索、教学示范甚至教学引领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观摩教师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艺术实践式
所谓“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音乐教研活动。方式包括学校(或学区)合唱队、小乐队的指导与辅导;师生音乐作品听赏;师生音乐会等。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集中展示或观察音乐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比如:合唱队、小乐队的建设发展水平问题;教师指导与辅导的方式、方法问题;师生音乐创作(包括电脑作曲)能力、水平问题;音乐会开办的质量问题、参与性问题、社会影响问题等等,都可以凭借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反观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既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成就、特色、水平、质量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思想、方法、能力、水平的全面检验,值得提倡。
(五)教育科研式
所谓“教育科研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学校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学团队开展音乐教育研究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优秀音乐课教案设计、原创音乐课件设计、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以及项目申请书写作、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社会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等。
严格说来,此类活动应该看作是较高层级的音乐教研活动,是一种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音乐教育科研行为,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比较深厚的音乐教育文化积累和底蕴。
事实上,通过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的不仅仅是音乐教师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必将使音乐教师们逐步建立起牢固的职业信念,慢慢明白自身的音乐教育使命,坚定地担负起民族的音乐教育责任!
结语
本文从“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两个方面,概要探讨了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且也是引人入胜的。只要每一位音乐教师恪尽职守,真正用心地对待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音乐教研活动大有可为。
当然,也应该看到,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尤其是常态化的音乐教研活动,并非易事。其中,必需有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单位)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还需要学校、教研员和广大音乐教师们的集思广益、密切配合,具体设计出音乐教研活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而使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一般来说,音乐社会学的研究课题总是离不开音乐家、作曲家(音乐人)、音乐作品(艺术作品)、听众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见下图)。以下我们将列举几个具体的问题来加以说明。
(一)音乐社会学对音乐传播的外部环境及受众的研究
1、社会与传播媒体
在有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研究的课题包括噪声污染问题、噪声污染环境中音乐的参与程度问题、噪声对人类生理、心理所造成的伤害问题等。又如,音乐如何帮助医学界进行治疗或其他工作,几年前,美国医学界让音乐进入手术室,以化解和减轻手术房内的紧张气氛。把音乐当做心理治疗,甚至生理治疗的一个有力助手,自古中外都有所闻。近年来则将它归属于音乐治疗的研究范围。有关传媒方面,除了对传播媒体发展的研究外,还可以从传播媒体的经营模式谈起,通过它,社会各阶层的人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音乐。传播媒体如何影响、改变人(听众)的生活,它对作曲家有何影响,它又如何改变人(听众)听的习性,如广告音乐的研究与探讨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重要课题。
2、工作与休闲活动
这里的休闲活动当然指的是与音乐有关的接触,其中工作性质与休闲时所接触音乐类别的探讨,就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据音乐社会学家研究结果显示,流行音乐之所以会流行,与大多数人单调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工业生产线上分工极细的生产结构,是单调流行音乐广受喜爱的主要原因。当然,亦不是所有的人对单调的工作环境都有同样的反应,另外有一种反应,就是对它产生一种逆反心理。1964年,英国新闻媒体出现的字眼“披头热”(Beatlemania),就是形容当时英国年轻人在披头士演唱会上的疯狂行为,它暗示着英国年轻人对当时社会不满的一种反抗心理。
3、公共机关与社会阶层
这里的公共机关是指音乐演奏厅、歌剧院、演唱场所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歌剧院、演奏厅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歌剧院(如国家歌剧院)硬件规划研究,文化中心音乐活动软件(节目)规划研究等。与社会阶层有关的研究问题,如对歌剧院、演奏厅的观众、听众加以研究调查,亦与其他类型观众、听众作比较分析。集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社会学家、作曲家于一身的德国音乐学者阿多诺曾根据德国听众的个人背景、反应与听音乐的态度,将它们分为八种类型①(音乐社会学导论):
专家型:这类听众对他们所听到的曲目,都可以用专业的知识加以分析、判断,他们是属于完全能自觉的听众。
好听众型:这类听众对他们要听到的曲目,都非常用心地注意它们,但没有专家型听众的专业知识。就如同一般人说母语的情况类似,使用母语说话易如反掌,但若要说明母语的文法与句子结构时一定哑口无言,因为他们使用时不是完全自觉的,甚至是完全不自觉的,这一类音乐听众与音乐的关系就是如此。
有教养的听众或有教养的音乐消费者:这类听众喜欢听很多音乐,甚至可以无止境地听。他们对音乐家、诠释者、音乐曲目都会主动地进行了解,而且收集唱片、录音带。他们把音乐当成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而且非常尊重它。这种类型的音乐听众往往会把听音乐、了解音乐、收集音乐作为他们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认为是他们的一种义务,从而显示出故弄风雅、庸俗的形态。
感性的听众:该类型听众与音乐的关系不像上一种文化消费者那么生硬。不过,音乐变成他们生活中的避风港、欲望的发泄与非理产生的来源。阿多诺认为,这类听众尤其喜好强调感情的音乐,如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不满挑剔的听众:这类听众属于西方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音乐巨人巴赫音乐的热爱者。他们对现今社会音乐生活非常不满,认为它很虚伪,对这种不满环境的反应,就是消极地在前人音乐里找慰藉,而他们所强调的,正是对前人音乐作品忠实的诠释态度。
爵士乐专家与爵士乐狂:这两者是很难划分的。该类型的音乐听众,有如爵士乐的基本特色“即兴”一般,喜好自主自发性,与“不满的听众”同样排斥社会上以古典浪漫为音乐理想的趋势。
把音乐当成消费的听众:该类型的听众在所有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他们的产生与“文化工业”现象息息相关。由于缺乏音乐的专业知识,他们通常只是文化消费者,音乐对他们除了当成兴奋剂外,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
无所谓、非音乐与反音乐听众:据阿多诺解释,此类型的听众所以会有听音乐的态度,不在于生理上缺乏音乐性或音乐才能,而在于后天不良的环境背景与极度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二)音乐社会学对音乐分类、价值评价与非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1、严肃音乐与娱乐音乐
一般认为,传统的西洋古典音乐是严肃音乐,流行音乐则属于娱乐性音乐,或称为轻音乐。但真可以这样区分吗?若问,莫扎特的《嬉游曲》属于严肃或娱乐性音乐?或许一般人会马上回答,它们应该属于前者。然而一旦了解《嬉游曲》是一种在十八世纪末提供娱乐的室内乐时,答案可能就完全不同了。至于爵士乐的种类,也有同样的情况,可见严肃音乐与娱乐性音乐这两个名词虽然常被使用,但无法分得清楚,原因何在?可有更好的分类?这些都是音乐社会学研究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曾于1979年出版的第一本专门介绍(系统音乐学)方法及研究技巧的论著的捷克音乐学者,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卡布其斯基(VladimirKarbusickyb.1925),在他的《经验社会学》(EmpirischeMusik-soziologie)中(于1975年出版于德国威斯巴登),从定义、名词与美学角度来探讨娱乐性,也就是轻音乐与严肃音乐的不同,再就特性与功能的观点来区分它们。
2、价值与评价
社会学上的两个重要问题若应用到音乐社会学上,所涉及的研究课题有:什么样的音乐作品在一个社会中会被赋予一个较高的评价呢?原因为何?它与社会的架构、形式有何关系?又如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或音乐学家的社会地位如何?以及音乐研究学者的研究兴趣、研究方向等。1970年生于法国巴黎的音乐学、东方学学者丹尼耶陆(AlainDanielou),在他1972年出版的《东方国家音乐与音乐家的处境》一书中,针对亚洲国家音乐家的情况,做了详细的剖析。他指出,亚洲音乐之所以会被藐视,是西方人借助殖民政策所作的文化宣传所导致的结果。又说,西方国家在亚洲地区开拓殖民地的野心,更造成集体洗脑与灭绝种族文化的后果。这也是亚洲传统音乐的作曲家、演奏家地位低落,亦感到自卑的原因。很明显丹尼耶陆的这种研究,就是把社会学上的两个重要问题———价值与评价,应用到音乐社会学领域的最好例证。
3、非自主性的音乐学习
这也是音乐社会学探讨一个人在无意识、无法抗拒的情况下,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如广告音乐常常无形中进入我们的脑海中。非自主性音乐学习是音乐教育,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儿童,特别是幼儿时期,受大人的影响既大而深,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古典音乐的小孩,会无理由地排斥其他音乐。所以,一个人对某种类型音乐喜好的原因,是否与非自主性音乐学习有关呢?另外除了广告、音乐教育,非自主性音乐学习还可以来自哪个方面?这些都是属于音乐社会学的关心范畴。
(三)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自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音乐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于1921年出版后,音乐社会学学科就成为一个新兴的音乐理论研究领域。究其原因,首先是高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音乐制作、创作的提高和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其次,为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音乐形式追求的多元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内容与样式,音乐新事物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音乐的社会性,扩大了音乐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如曾经被广为忽视的各类流行音乐也成了音乐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虽然音乐社会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传统的音乐学理论相比,它还属于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对它的研究方法、定义、范畴还有很大分歧和差别。这些研究理论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有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的合理化及理想型理论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观念就是以合理化理论来阐释为什么在欧洲音乐历史中,由复调音乐发展而来的主调音乐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则合理化地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他把音程、和弦和声、平均律的调音、记谱法以及乐器制造都看作是欧洲音乐文化内代表性的、合理的标志。韦伯还提出了理想型概念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这种方法侧重于理解、分析现实社会现象。认为把现实社会中许多零散的现象中有意义的本质提炼出来进行分析研究,把音乐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①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认为,西方音乐史和社会史水融。他认为音乐作品象征着社会,陈述事实,并在自己的素材中吸收社会的矛盾。对他来说,音乐作品是音乐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出发点。②阿多诺还提出了文化工业的著名论述:文化工业已渗入到绝大多数的人口中,通过大批量生产文化产品,人们的感觉和行为模式符合工业资本主义主宰的社会形式的需要。他的理论充满着的批判精神,为他的流行音乐批判增色不少。他还理解西方艺术音乐,力图把握西方社会整个音乐领域的历史与社会意义。③西尔伯曼经验主义音乐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认为,研究和音乐有关的个别人的行为方式和音乐经历在音乐社会学研究中占有中心地位。这种音乐社会经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阐释这种音乐现象必须要以经验主义理论为依据。西尔伯曼从客观化的角度出发,把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音乐内容排除在考察范畴以外。他注重经验理论的重要性,摆脱美学标准,用经验主义的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④
二、音乐社会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开始,我国就有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思想家、教育家在其论著中有关于音乐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如:曾志忞在《音乐教育论》中专章论述“音乐之功用”;沈心工在学堂乐歌的推广过程中倡导的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五四”运动以后,在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音乐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方面,又有一批知识分子和音乐家们的论著涉及,如:我国20世纪著名的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在他的论著《欧洲音乐进化论》中最早提出了对我国古代与民间音乐进行搜集与整理,然后借鉴西洋音乐的方法把这些古代与民间音乐重新进行包装,使之更易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并成为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符号的新国乐。最早指出了音乐社会学的概念与内涵,首次较全面地勾画出了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的整体构架,他提出:“音乐所及于人群之影响,则关乎社会学与文化史者也”。这一时期可看成是音乐社会学在我国的启蒙阶段。我国的音乐社会学理论的独立系统研究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也是我国对音乐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此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音乐商品化的氛围日益浓郁,这些是音乐社会学学科系统研究的重要的客观条件,也为我国的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课题。1985年,由前苏联音乐美学家、音乐社会学家A.索霍尔著述的《音乐社会学》(杨洸教授译)在我国首次面世,这本译著在我国音乐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1990年5月,《音乐社会学:音乐词典词条汇辑》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本专著共收录了四篇有关音乐社会学的译文和六条音乐社会学词条。它们是:金经言先生翻译的《音乐社会学认识对象》(德国克奈夫著)、《音乐社会学的目的》(德国西尔伯曼著)、曾遂今先生翻译的《音乐社会学的对象、结构和方法》和孙国荣先生翻译的《音乐社会学》(西班牙罗莎著)。
这本书参考了诸多外国的音乐社会学书目,这些文献包括《音乐大辞典》(德)、《哈佛音乐辞典》(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音乐百科全书》(苏)、《音乐大事典》(日)等。这些译著为音乐社会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与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在翻译国外音乐社会学论著的同时,我国的一批音乐学学者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也发表了大量的音乐社会学论文,其中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论文有:曾遂今的《试论民间歌曲的走向》、《试论民歌概念内涵的发展与转化》、《现代民歌:时代的一面镜子》、《口头性、集体性不是永恒的真理:关于民歌问题与彭国华同志商榷》、《港台流行歌曲冲击后的回顾》、《中国现代城市民歌的复苏及其特点———音乐社会学实践思考笔记》等;叶林的《音乐社会学的导向和误区》;于润洋的《对一种社会学派音乐哲学的考察》;余兰森的《荀子〈乐论〉与音乐社会学》。音乐社会学已在1992年被正式批准为我国的“‘八五计划’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996年年底结项。其研究成果《音乐社会学概论: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一书于1997年正式出版,该书35万字(曾遂今著)。全书九章,分别为“音乐社会学学科认识论”、“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论”、“社会音乐生产论”、“社会音乐听众论”、“社会音乐传播论”、“社会音乐流行论”、“社会音乐商品论”、“音乐职业论”、“社会音乐批评论”等,涵盖了音乐社会学作为中国音乐学新学科建设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