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软件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2:00

导语:在软件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软件教学论文

第1篇

结合目前就业形势,石油行业的相关发展,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并不只是讲软件技术的基础理论课程,而是主要讲授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Surfer、Grafer、Petrel等几个专业软件的操作学习。例如,Surfer软件是美国GoldenSoftware公司编制的一款以画三维图(等高线,imagemap,3dsurface)的软件,Surfer具有的强大插值功能和绘制图件能力,使它成为用来处理XYZ数据的首选软件,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专业成图软件。Petrel是一个共享地球模型工具,由斯伦贝谢公司出品,通过一个公用的数据模型发现油藏规律。Petrel是一套目前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它集地震解释、构造建模、岩相建模、油藏属性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显示及虚拟现实于一体,为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岩石物理学家、油藏工程人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

对于复杂的软件应用课程,教师在讲授软件操作时,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课程备课工作。由于这门课程需要在机房进行,一个教师进行讲授的同时,最好再有一名教师进行辅助指导,这样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具体问题,也更容易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不理解,以后讲课中需要注意什么。不然,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课质量低,一名教师也无暇顾及众多学生的问题,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等,给教师授课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采用集体备课,辅助教学的方法就可以解决授课效果不够理想等实际问题。教师在教课的同时不仅为学生传达了知识,自己也在共同备课的过程中渐渐地丰富了知识。这种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提出建议,总结经验,也能够不断地完善师资队伍素质和提高教师梯队建设的目标。

2结合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工具,改善教学效果

软件技术应用课程讲授起来是很枯燥、乏味的,其结果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在讲课时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将枯燥的操作理论与油田实际相结合,配合一些实例来讲解操作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软件技术应用课程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实时展现目前油田系统成熟的软件信息系统,如采油工程信息系统、勘探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以弥补本科阶段学习的不足,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后续的工作和学习做准备。

3带学生参加比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石油工程专业软件,还没有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就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相关方面的大赛。例如,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学以用赛,赛以促研”,以大赛为契机给学生提供应用、创新、交流的舞台。因为大赛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需要利用课内学习的知识,课外查阅的资料,教师的指导等才能完成作品,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为他们打开实际应用的窗口,使他们掌握基本操作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实际,进行高层次的创新工作,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并能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整体素质等,从而在就业时让学生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第2篇

1.四级能力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扎实专业基础、娴熟英语沟通能力,具备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趋势、技术标准、行业政策和法律,全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2.教学模块设置。

工程化教学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模块,对应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要求的四种能力:(1)基本知识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围绕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和实验技能,实现第一层次的工程基础能力培养。(2)专业基础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在相关课程的实验基础上,完成设计型实验,强化学生对核心课程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3)专业综合教学模块:主要针对课程群项目实践,包括专业领域方向的综合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群的综合目标设置,培养学生面向行业领域的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及团队能力培养。(4)工程综合教学模块:主要包括面向企业实际应用的项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完成项目的开发全过程,并撰写相应文档、技术报告等,实现CDIO第四层次的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

3.教学实施方案。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方案依照软件生命周期中的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运行和维护这几个阶段,将CDIO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与软件生命周期结合于一体,通过学生主动的各阶段关联学习,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让理论、技术、实践、运营各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第一阶段,构思阶段:对国内外关于CDIO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调研,深入理解CDIO理论的结构、运作方式。运用软件工程原理,由浅入深地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构思针对这些知识的经典案例。根据这些实际教学案例,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调研,然后确定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第二阶段,设计阶段: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接口设计,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再认识。第三阶段,实现阶段:在计算机上完全实现软件系统,并完成所有测试。本阶段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软件设计、数据库、软件测试等多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编程能力、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第四阶段,运作阶段:实现软件系统的运营,包括建立应用、营销、售后和服务渠道,让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和服务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少交流和互动是现阶段导致学生学习乏味、教学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应该从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运用CDIO教育理念,以实际软件项目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规划一系列适用于不同教学阶段的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与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能力。(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先充分理解CDIO的理念,然后根据该理念制定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相关内容、方法和手段。(2)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反对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应以熟练运用为目标,指导学生自觉学习并掌握软件工程的本质和精髓,培养其参与和承担大型软件工程实践的基础能力。(3)采用分组讨论、团队实施的实验方法。根据项目模块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采用项目组长负责的机制,小组内完成任务的分解、调研、设计、实现等一系列环节,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协同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结论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学院结合IT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我院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线);设立二个机制(产学训结合机制及弹性、个性化学习机制);搭建三个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能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坚持四项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以实用够用为适度原则);提供五个保障(双师型、企校型教师队伍、高效的管理体系、灵活优化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及时更新和优化的教材建设);实现六个结合(课程开发与行业、企业需求结合、能力标准与证书体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战相结合)。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初步具有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的特色。

1教学改革与创新

1)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

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认真研究,摆脱本科教育模式,重组技能型课程模式。

2)以培养和锻炼能力为前提,针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不同的活动和培养方案

3)以竞赛促兴趣,长能力

我们规定每一门专业性的课程必须采用案例式教学并组织一次竞赛活动。例如:“盲打大赛”、“写作、排版大赛”、“计算机组装调试大赛”、“网络知识大赛”、“虚拟招投标”及组织各兴趣小组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各种竞赛等。

4)专业技术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增设与岗位联系、与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融入企业文化。

5)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①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②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文化。专业技术课大都是应用软件工具或开发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很容易习惯性地形成以操作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依葫芦画瓢之后仍然对编程实质存有困惑。因此,应将企业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人格,树立培养学生“编程思想”的教学理念,养成企业编程规范。

③多维和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学网站和论坛。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减轻课堂教学学时的压力,而且通过论坛进行师生零距离的导与学,同时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层次上,考虑到学生基础程度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中,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同学都要达到最低的标准并向高一级标准努力。

6)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IT学科的专业技术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不再适应了。应注重过程考核,也就是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

①全过程监控考核:与传统考核模式相比,全过程监控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②答辩形式进行考核: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③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操作型课程,如《多媒体创作》、《网页制作》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制作出一幅幅作品。因此,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是能在1~2小时内能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材建设

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目前部分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有些课程根本就没有高职教材,仍然用本科院校或培训教材。因此,教材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专业课程的教材要强调应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度。按照“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去组织教材内容,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去。客观上要求必须由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编写。

为适应二年制软件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具体的设备情况,编写一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材,做到每个实践环节有实践教材,并且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修订。

2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零适应期”软件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1)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训合作道路

软件技术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的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2)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和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

3)加大投入,建设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要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4)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要进行配套改革:

①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院应根据各专业应用型软件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②教学评估和督察。软件技术学院的生存,主要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学生也主要靠能力就业。怎样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软件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④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无缝连接”。

⑤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

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第4篇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真实的案例,并与我们身边熟悉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来学习专业的课程知识的过程。但是案例教学方法并不是随便设计的,在案例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下面我们简单论述一下,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

众所周知,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软件开发专门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案例选择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来展开。

2.真实性

案例设计的真实性是指,要通过实际的项目作为研究和讨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接触真实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另外,还要邀请国内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或资深比较深厚的软件工程师,对案例进行编写以及对开发的实际项目进行讲述。

3.代表性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都比较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才能将实际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和实践,同时也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的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学和生命周期方法学是软件工程的两种基本方法学,这两种方法学都把软件的生命周期,分别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实现。因此在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设计,要按照不同的阶段对系统开发进行设计,针对其中不同的现实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案例,并且对案例的应用要分阶段的进行降解。当整个案例课程教学方法完成后,再对学生布置几个综合性的案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印象。一般来讲,综合性的案例内部联系往往比较紧密,包括的内容也通常比较多,运用和调动的知识和技术也比较广泛,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综合性的案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我们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首先,通过案例讲解后,让学生们知道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然后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易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导入到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去,把软件工程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举例来讲,当讲授课程中生命周期方法学时,课程讲解从问题的定义出发,再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然后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把学生接受的知识有序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掌握DFD、E-R图、Warner图、HIPO图以及Jsckson图的绘制和测试方法,并且理解基本的含义和作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分析中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此我们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综合案例设计,具体设计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确立项目开发计划

首先,项目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然后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立项目开发计划,对每个组成员进行分配任务,确保每项任务的进度和项目使用的各项工具。对每项任务需要完成的时间和日期进行规定,最后再对项目开发计划进行评审,不断完善。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项目开发和设计研究性强度的分析,通过对项目任务的结果和进度,相关负责人员对项目需求性进行分析,并撰写“需求分析说明书”,然后再经过相关的评审人员进行评审,不断完善需求分析内容。

3.软件设计

参考项目进度和任务分配结果,以及“需求分析说明书”,由相关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并对具体的设计内容和任务进行细分,其他人员要辅助开展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然后对设计内容撰写“软件设计说明书”其中包括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以及人机界面设计,并撰写相关的“软件测试计划”。其中人机界面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考虑技术和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保证界面的一致性、简洁性以及易操作性。

4.实现

按照项目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相关的指导说明以及计划书等,完成具体的软件工程项目设计,达到项目设计的要求,实现项目设计的目标,并撰写相关的程序设计清单。

四、结语

第5篇

为了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质量观念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基于CMM的软件工程教学方案。其核心思想为: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进行软件项目研发,理论教学围绕方法和工具来支撑项目,教师及组员共同把握CMM3级的“需求管理过程改进、项目跟踪与监督过程改进、软件质量保证过程改进、软件配置管理过程改进”四个关键过程域,使软件的开发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具体实施如下:

1.1项目组人员构成

依据项目规模,4-6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组,职责及任务分配如下(可兼职):组长:协同教师组织管理整个开发过程。配置管理人员:对各种文档、数据、代码进行管理。质保人员:执行质量保证计划、测试计划,并设计测试用例进行评审。需求专员:需求汇总以及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的撰写。设计专员: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并撰写相应的文档。编码及维护人员:依据设计编码实现软件系统,对实现的单元模块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完成交付后的维护工作。

1.2教师职责。

课堂教学应与项目进度无缝衔接,围绕项目所处阶段的技术和工具进行讲解。项目伊始,教师指导小组长制定开发计划及进度表,并在全程跟踪和监督执行情况;其次,深入企业调研并结合GB8567-2006等软件过程标准,制定CMM3文档体系标准;最后,作为专家评审参与各项目组的测试与评审工作。

1.3需求管理过程改进。

需求管理是软件工程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功交付,甚至导致软件项目的终结。小组成员、用户通过会议论证形式确定需求,由需求专员记录并形成文档资料,评审通过后提交至配置管理人员。

1.4项目跟踪与监督过程改进。

教师及小组组长在整个研发周期中执行项目的跟踪和监督工作。根据项目的计划,在指定的时间对项目的产品进行检测,目的是规范软件过程的流程,避免开发周期延迟的情况。

1.5软件质量保证过程改进。

软件质量保证是CMM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域,直接影响软件产品的质量及交付。项目初期,质保人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质量保证计划并分阶段检查,如软件结构的合理性、兼容性、易维护检查等;其次,协同教师采用W模型对软件产品进行测试和评估。在需求分析分析结束后,采用静态测试方法,对需求规格说明文档进行测试评审并提交测试报告;概要设计结束后结合需求规格说明,对概要设计说明书进行静态测试并提交测试报告;详细设计阶段对详细设计说明书进行评审,质保人员着手设计测试用例,提交测试报告及测试用例文档;编码和集成阶段,开发人员实现某一单元模块后进行单元测试、模块间的集成测试,提交测试报告;质保人员依据设计的测试用例进行确认测试、系统测试工作,并最终提交软件产品质量评估报告。

1.6软件配置管理过程改进。

软件配置是一种通过标识和文档来记录配置项的管理工作,控制这些资料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过程状态。每一过程活动结束都应提交评审通过的文档、数据等资料,配置管理人员通过工具(比如VSS)进行入库、授权修改管理,形成需求基线、设计基线、代码基线及测试基线,使整个软件产品资料齐全且版本一致,规范化管理。

2结束语

第6篇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知识面涵盖极为广泛。软件体系结构各阶段的活动大量涉及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知识,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考虑和运用,对学生的背景知识要求非常高。

(2)课程知识抽象程度高。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着重于对软件宏观层面的探索,这种探索与学生非常熟悉的具体编码距离非常远,如果主要依赖于课堂讲授,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

(3)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理论知识是能适用于全体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一般知识,而实践要求在尽可能真实的系统上进行真正的设计折中,以便将一般化的知识与具体软件项目相结合,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国防科技大学软件体系结构课程面向软件工程硕士开设,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背景知识和工作经历参差不齐,学生主要是来自于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有的参与过商业软件开发,也有的只参与过毕业设计,但普遍基本缺乏完整项目的体验。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将全部的课堂时间用于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抽象理论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将这门课变成一门需要背诵大量原则而后又无法具体应用的课,难以体现和理解软件体系结构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在考察了大部分教材后,我们发现教材上的案例规模较小,只适合于教学而无法让学生进行实践。最后,课时有限,只有36学时,但跨度较长,有12周,如何利用好课时和较长的授课周期,安排好课堂和实践内容,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从课堂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和实践环节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具体来说,授课内容上以学生动手后进行总结为主、授课形式上以案例式教学为主、实践环节上以开源软件的设计与分析为主,三者结合,尽可能地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下,使学生体验并运用软件体系结构理论知识于具体的项目中,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方案和实施

国防科技大学软件体系结构课是软件工程硕士的专业必修课,共36学时,每周一次课,每次3学时,共持续12周。教学内容安排如下:①8学时:软件体系结构基础知识;②10学时:3个教材案例;③12学时:外聘专家授课;④4学时:学生报告开源项目实践结果;⑤2学时:考试。上述内容安排按顺序开展,实验环节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在教材案例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先学生设计再教师讲授的方式,开源项目的实验与外聘专家授课互不影响。

2.1案例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结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视图、软件质量属性、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与流程,该阶段的理论授课必不可少,是后续课程和实践的基础。在该阶段不应再引入更多的理论知识,原因是介绍的这些知识已足够学生开始初步的设计实践活动,而更多的知识如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等内容的引入将增加学生的负担,却对实践环节没有帮助。在介绍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时,教师可选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风格实现的ATM系统为案例,在课堂上详细介绍如何从软件需求分析开始,得到最后体系结构设计的过程、方法,同时穿插大量的随堂练习。例如,针对ATM系统的全部用例,选取一个用例作为课堂示范,在详细介绍完针对该用例的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控制状态机的设计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完成ATM系统其他用例的设计,为后续的实践环节打好基础。在后续的授课中,教师可以案例式教学为主,形式上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该阶段授课的案例以各种教材收集的案例为主,目的是循序渐进,使学生能逐步适应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任务。我们选取的案例有面向服务体系结构风格的在线销售系统、基于构件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的紧急事件监控系统、实时软件体系结构的自动行车系统等。在该教学环节,针对每一个案例,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1)课堂上不会首先介绍和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依序将每个案例以作业的形式先布置给学生,每个学生有一周的时间分析该案例并完成作业要求的设计任务,作业涉及的新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查资料学习。

(2)在下一次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交作业,在下一次课上,围绕上次布置的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并以参考设计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3)在该案例的每个设计阶段,指出学生作业中的普遍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作业与参考设计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

(4)在案例讲授过程中,逐渐引入其所采用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将进行3轮,分别将选取的案例讲授并实践完毕。经过该教学环节,学生首先能在课程的早期就进入较大项目的实践,而不需要等到所有的理论知识都介绍完;其次,对每个案例的每个设计阶段和结果,学生都已在作业中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因此能在课堂上马上抓住设计的重点并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结合具体案例介绍各种软件体系结构模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对几个体系结构风格的学习进一步(自学)掌握更多的风格,理解体系结构风格的意义。

2.2开源软件的作用

在学生掌握并实践了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过程,并且见识并理解了一些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真实的大型软件进行实践。我们选择开源软件作为课程实践的主要项目,首先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要求每组从中选择一种软件作为实践对象,这些开源项目主要依托SourceForge进行开发,也允许学生从GitHub选择项目进行实践,这些项目都是非常经典的开源项目,共同特点是规模大、用户多、文档多,便于学生开展学习和分析。在具体实践时,学生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了解项目。对所选择的项目,首先阅读对应的章节,了解该开源软件的需求、应用背景、体系结构概貌等知识。

(2)识别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仔细分析所选的项目,假想作为架构师开发这样的项目,该项目涉及的利益攸关者会有哪些、各自的利益诉求是什么等。

(3)标识质量属性。根据已学的质量属性及其度量,分析所选项目会有哪些主要的、潜在可能的质量属性需求,并利用文献中介绍的方法对质量属性进行建模。

(4)体系结构描述。根据所学的“4+1”视图,对所选开源项目的体系结构视图进行描述和刻画。

(5)体系结构评估。根据提取的体系结构设计和质量属性,组内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利益攸关者,实践ATAM等软件体系结构评估活动。

(6)源代码分析。在模块级别层面上阅读和分析所选项目的源代码,绘制模块级别的软件结构图,并与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视图进行映射。这些实践将持续5周,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需要全程跟踪每个小组的活动。经过该环节,学生可以利用真实的大型软件项目体验软件体系结构相关的活动,包括需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与评估等;通过阅读源代码,与体系结构设计进行比较,体验体系结构设计的决策在实践中如何体现;通过质量属性的建模和体系结构评估活动,体验体系结构设计中折中是如何进行的。

2.3业界专家授课

在利用开源软件进行实践的同时,我们邀请业界一线架构师进行授课。聘请的专家来自各个行业,开发的商业项目多种多样,如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在线照片分享系统、智能楼宇监控系统等,这些项目有实际的应用背景、用户、利益攸关者、质量属性等,不再是教材中的假想案例。专家会结合每个具体案例介绍从需求到体系结构设计、软件的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带着学生一起思考和设计,课堂上安排适量的随堂练习。与理论知识相呼应,专家重点介绍在体系结构设计阶段的具体考量和取舍及其原因。同时,专家也会从自身的角度讲述对软件体系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一些感悟,如软件体系结构不是一次设计出来,而是“磨”出来的等。通过该授课环节,学生将具体见识到一线架构师的工作及其在软件团队中的作用。一线架构师对软件体系结构结合具体项目的讲授用的是平实、具体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再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照,能发掘出理论知识更深一层的含义,也能在具体的项目中发现理论知识的应用。我们认为专家授课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软件工程中一般原则的具体应用方法,每位专家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分析设计方法,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对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设计原则的体现是一致的,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上学习到的一般原则是如何灵活地体现在设计中的。

3实施与效果

我们在近3届软件工程硕士“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实施该教改方案,3届学生人数分别为70人、37人、40人。课堂教学上严格按照安排的学时展开,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全部课程在12周内完成。问卷调查显示,与以前的教学效果相比,学生对软件体系结构及其相关技术、方法的理解更深,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安排的实验,学生能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尽早开始实践,对软件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紧跟理论学习,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2)在案例的选择上从教材案例到实际开源项目,循序渐进,学生在各实验中能马上运用所学知识,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实际开源项目上的实验能考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3)授课方式上先做再讲,比简单的预习和阅读资料更能给学生带来挑战,学生上课时的疑问更多,听课时注意力更集中,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

(4)一线架构师的授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认识到抽象原则知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原则上遵循,实际操作时灵活。

4结语

第7篇

《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软件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掌握软件开发流程,能灵活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进行项目设计、开发、测试和运行维护,能阅读并撰写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资料(中文和日文),如需求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说明书和用户使用说明书等;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2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改革

校企合作就是在合作教育模式框架下,高校和企业两个独立的组织,以学生价值创造和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共赢为基础,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日语或英语软件文档阅读和撰写能力,因此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本课程组与软件外包企业紧密合作,邀请企业培训师与授课教师一起,根据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合适的项目案例和完整的中英日文文档资料,使教学内容无限贴近实际软件开发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由此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理论与实践学习“零衔接”。

3教学方法改革

3.1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改革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扩充和革新。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采用的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多为分散案例,案例间的关联性不强,甚至没有关联。例如:在讲解E-R图的时候采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做例子,在讲解数据流图的时候采用仓库数据管理系统做例子,这样就导致学生对软件工程的知识仅仅是管中窥豹,不能贯通。所以将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

3.2基于项目驱动的分组项目实践模式

项目实践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特点,提出项目驱动的分组项目实践模式,以项目为主体,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激励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营造讨论争辩的机会和气氛,并以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概括或评价,将软件工程的分析、设计、实现、管理等各个知识点的讲解融入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基于项目驱动的分组项目实践模式由以下两个环节构成:

(1)学生组队。

在课程初期,安排学生自由组队,每组人数限定3~4人,选出一位同学作为项目组长进行项目管理。学生按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角色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并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随着教学进度展开,把项目实施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2)项目选择和项目开发。

根据课程进度,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自行进行项目选择;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等工作。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采用分组方式开展项目实践,这样在巩固项目开发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3.3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每个开发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页面设计等)完成后,都选择2~3个项目组进行项目进展情况发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项目组自行设计PPT,在课堂上阐述设计理念,教师和其他学生作为项目评审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提问,由项目发表的学生进行解答。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可行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3.4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工具进行课后扩展教学

QQ、微信、微博的发展,完全改变了现代人的交流沟通方式。学生接收新鲜事物快,乐于在网上与教师、同学沟通,所以将微信引入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微信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

4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采用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学习,在根本没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不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软件工程》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查阅很多的参考资料,因此,本课程组采用了分组开发项目,最终提交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占30%,期末大作业占70%。传统的大作业方式,是在课程后期才将大作业要求告诉学生,学生可能采取突击的方式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我们在课程初期就以大作业说明文档和样例的形式,告诉学生本课程的考核验收方式,让学生提前准备。在授课过程中,每个软件开发阶段完成后,需要学生完成相应项目进度的文档撰写工作,采用课堂随机检查或学生主动发表的方式,对大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实验考核结合各小组提交的作品进行,在评价整个小组成果的同时注意区分个人贡献。具体评价内容与比例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20%,软件设计文档20%,模块代码25%,集成系统25%,软件测试文档10%。

5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培养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加入软件工程课程组,扩大本课程的师资配备;通过多种渠道,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企业培训;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导师作为项目经理,课程组骨干教师作为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开发实践,确保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软件工程授课教师都具有在知名软件公司工作或接受专门培训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能够熟练使用英语、日语给学生讲解软件文档(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说明书等)的撰写,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同时,熟悉各种文档的多语言阅读和撰写,满足软件外包企业人才需求标准。

6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论文写作;Office办公软件;本科教学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通过对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针对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理论学习《农业科技论文写作》难以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理论课与最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均不高,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改进本科生《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上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多种办公软件的出现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大量作图、分析、文本软件的出现使数据的分析工作变得相对简单,论文的呈现及写作更加方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具体地将科技写作中图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写作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较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缺乏兴趣;虽然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性强、结构固定,而图表的样式却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个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因此,纯理论的讲述,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写作实践与理论课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且本身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其次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课程结合不紧密,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两到三个学期已经完成这门课程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写作训练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关于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农业科技的写作训练,单纯进行理论学习,很难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练成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训练。因此,通过课堂的实际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二、结合Office软件及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Office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论文固定的结构和抽象的写作方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堂课上,一开始需要先介绍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这部分耗时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使得接下来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老师感觉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任务和目的难以完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简单讲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在学生掌握了论文结构的基础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软件来现场演示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图表制作的过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点进行逻辑框架的讲解,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改单纯的理论课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对Office软件界面都比较熟悉,且Office中的软件具有较多的数据分析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论课结束以后,要求学生独自运用Office硗瓿煽魏笞饕担经使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效果。

(二)Office软件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语言描述等内容。为更好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与课堂写作训练相互结合。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及烦琐的细节使得学生在平时理论课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现场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细节,而Word软件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描述的过程,以及论文的框架构成及整体逻辑。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Office软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论文写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细节的认识。实践证明,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教学与Office软件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图表分析数据、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农业类本科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的东西,应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以往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多半数据和图表来自课堂上的示例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在真正面对科研数据的时候,从实验设计、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到最终的结果、结论的描述,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和结论的区别等。因此,可以在学生掌握好课堂写作内容后,加大课后的阅读量,抓住前沿知识,最终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结果,利用Office软件自己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图表,运用Word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结语

将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软件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继续加强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将更多的软件也引入农业科技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李素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

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

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62-66.

[3]张淑华,赵文若.Microsoft Excel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先行军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媒体的教学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摘要的。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