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组装维护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2:13

导语:在计算机组装维护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组装维护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课程特点、教材建设、教学探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计算机组装维护》是研究计算机硬件组成、选购、组装和维护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的组件(CPU、内存、主板、硬盘等)外观、性能指标、;计算机组装;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故障分析及判断方法等,是一门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课程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面涉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等课程,教学的内容量大,可扩充性强;二是知识更新快。课程知识更新快,新产品不断出现,当今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三是侧重实践。课程侧重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计算机硬件组成,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系统安装与计算机故障分析判断。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行教材内容滞后。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硬件不断升级,性能日益提高,然而相应教材因印刷、出版、征订等问题,使得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与时俱进,挫伤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二是实践环节薄弱。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中职学生通过学习,能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系统的安装和各种电脑故障的处理,所以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达到目的。三是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由于教材内容滞后、实践设备陈旧,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学生在做实验时对理论知识又掌握不足,同时由于安排的实验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离,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不能很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实教育的一个弊端。四是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较强的课程,有些教师仅仅具备课程理论研究能力,较少从事日常的计算机组装、软硬件安装、故障诊断维护等实践活动,缺乏计算机日常维护经验;五是考核方式欠缺。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基础理论为核心,不注重能力培养,不能很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考试条件欠缺,导致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训练。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3.优化教学过程的思考和建议

3.1完善教学内容。我们经过实践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及时增补较新的软硬件知识,选用较新、实用的教材,使其紧跟计算机的发展;同时考虑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较强的课程,我们经过实践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加大了实验课课时,适当缩短了理论课时。

3.2采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为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交互性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实现教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3.3实物演示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物教学法就是从学生对课堂上的实物的感觉印象开始教学,学生能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因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快,所以从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教师必须尽量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3.4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启发、引导和交流。其次是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改动,我们采用的方式是3+7模式,即理论占30%,实验占70%。理论考核为辅、实践操作为主。

3.5突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一是侧重实践教学。《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把以理论教学为主改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软硬件的安装要在相应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电脑故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三是强化实践,制定相应实践项目。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核心内容主要分解成认识硬件组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安装和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判断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开发出与它相适应的实践项目。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计算机的软、硬件安装,常见的故障及维护,成为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需要改善,突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华伟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广西教育[J] ;2010年第8期,18—20。

[2]阎 川 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教学探讨,职业教育研究[J];2008年第3期,67—69。

[3]唐宝贤 《任务驱动的VI设计项目化教学初探》,计算机应用技术[J];2011年第9期;41—42。

第2篇

关键词:组装;维护;多媒体;项目教学;考核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其将来从事计算机硬件维修还是计算机软件维护方面的工作,掌握该门课程技术都是必须的。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主动性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下面我就以自身的教学体会来和各位读者探讨一下本人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

信息论指出,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功能能更好地接受信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其所具有的优势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各部件这一块内容时,光靠书本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述,生涩的知识往往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每一个部件的图片、在计算机内部的位置、所具有的性能等相关内容进行演示,并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学生在看得见,摸得到的直观教学情境之下 ,既可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又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各种部件的性能指标以及当前市场的价格,进行模拟装机学习,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在学习之余,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和教学有关的比较有趣的资料给学生看,寓教于乐,既丰富学习内容又能提高大家的学习乐趣。

事实证明,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教学更加方便了,一些本来无法实现的教学活动变得可行,知识点讲解得更加透彻;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信息的传递量也大大增加了。对学生而言,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了,知识点的掌握也变得容易了。

二、利用项目教学法,增强教学目的性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将理论变为实际,取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如下:采用“单元―活动―任务”的模式,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并转换成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设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任务,构成知识体系完整,模块分明的教学形式。项目选取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所选取的教材就是采用了这一模式,将每一单元分成若干活动,每一项活动包括工作场景、任务准备、看一看、做一做、练一练、想一想等6个部分。比如,在计算机硬件维修这块内容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制造故障-查找故障-排除故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与学、讲与练相结合,听、看、做、思、练五环相扣,调动兴趣,启发思维,边学边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利用双重考核法,增强知识巩固性

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实际能力最好的检验。考虑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特点,考核也应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的比重要高于笔试,从考试评价上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具体操作中,又可以将考核分为单元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一单元都制作一张考核表,列出一系列必须掌握的能力和考核标准,让学生反复动手、反复考试,突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以考试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多年《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单纯地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断然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先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再不断探索研究,与时俱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国勇.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初探(J).龙源期刊网.跨世纪第四期(2009)

第3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问卷调查

目前计算机组装和维修的技术人员短缺,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没有精湛的技艺,因而项目式教学在这门课程里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目前项目式教学在该课程中的作用在校企方面仍存在分歧。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授方法一般是2类:一是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分开独立的讲授,另一种是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行教学。这2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不足的地方。第一种方法的缺点主要是:前面教授的课本理论知识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学的效果不好;后面的实践必须应用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之间隔了太长的时间,学生记忆不牢靠,产生偏差,从而使实践结果不是很理想。很显然,这类方法在教学方面的成效并不让人满意。第二种办法回避了第一种办法的缺陷,但是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很乱,没有构成一定的体系,这导致理论和实践无法有规律地结合。项目式教学有效地克服了上述2种办法的缺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1准备阶段

1.1学生

首先了解授课班级学生详细的基本情况,让他们对项目式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咨询他们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兴趣、期望和他们现在的课程水平。具体的实施办法是:针对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在同学们上课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和需要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清楚学生现在的真实水平和他们对于课程的期望、对老师的想法。在开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的项目教学之前,本文对教授的计算机一班与二班共106位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的测试,调查情况和结果如表1所示。

1.2项目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课程,它对学生们专业能力和技巧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且适用于广大的学者,所以该课程的项目设计需要符合下列要素:既要学会软件维护,也要学会硬件维修。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动手能力。项目中所列举的相关知识与实验必须是教学大纲的适合范围里的;同学们对项目涉及的课程项目与实验活动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活动项目中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是同学们较为熟悉并且掌握的;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跟实验是最近发展区理论范围内的,项目设计是学生在进行了主动的探索与学习之后可以完成的;项目设计要符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设计还要有心意,一定程度的创新能让同学们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这门课程。同时,为了减少设备的损坏,可以通过建立的资源库学习平台先学习,然后再进行实践训练,这样才能同时提高理论与动手能力。具体的项目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前期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必须是深入电脑维修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详细调研得来的,必须是符合计算机行业的行业技能需求,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该行业的电脑维修技术和职业道德标准的教学资源库。

(2)编写“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样本教材。通过第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具体编写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训案例,制定一本符合实际的样本教材。

(3)不断优化和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以在资源库设计仿真维修案例,方便学员学习,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平台。同时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维护和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数据库和实际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4)对项目进行总结。通过整个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对整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库,形成研究论文6篇以上,并不断整改项目,形成研究报告。

1.3方法

项目式教学主要是关注自我的学习、学生间合作学习。因此采取分成小组交流学习的办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活动。每个小组成员是6~9名,每个小组指定对应的“项目经理”,用来引导学习小组的学习交流与学习实验情况的落实以及相关项目的安排工作。划分小组的原则是:学习成绩、知识构架、学习效率、性格差异、男女比例等,分组基于互补性的理念,成绩比较好的跟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性格腼腆的跟活泼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等。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的项目跟学生的分组工作并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进行项目的时候对完整的项目计划有相对的了解,并把考核评定的指标告知于学生。考核评定共包含4个内容:(1)老师评定学习小组对于项目的完成情况。(2)每个小组的人员对本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3)小组成员对自己对于项目贡献的情况进行评定,按照这3个内容的评定结果来判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4)对所有学生和老师进行考核,记录下考核的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后成绩计算并统计出来。

2实施阶段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的办法,就是“教师引领一自主学习一结果总结一反馈问题”4个部分。具体的办法是:在学习新的项目之前首先让同学们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同学们对新的项目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知,也是为后一阶段课程的进展做铺垫。用上课问问题的办法来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并且将回答问题与课堂表现加入到平时成绩里面,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始项目的研究讨论,并且要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把完成项目的小分组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名,前3名的小组要表扬并依据情况分配适当的奖励,并且激励没有完成的小组在以后的项目中再接再厉。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历程,各个小组的人员都一定程度上对项目有深刻的了解了。之后,老师对学生阐述进行这个项目的具体细节及注意的问题,在经历较长时间的探索之后,同学们对老师的指导可以又快又好地采纳。然后通过小组形式老师对同学们关于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突击检查,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要确保组员都可以很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程序,然后把抽查结果良好的小组的名次排起来。每个小组最多有2次被检查的机会,如果2次都没有成功,那么小组成员的这个项目的成绩都视为0分。有的小组中的同学接受能力不好,小组的同学都会很认真地对他进行帮助讲解,这样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优秀品质,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也更加深厚。对操作系统分区备份的时候,将操作系统备份在除了操作系统所在分区之外的任意分区内,在项目中应该首先对操作系统采取备份,之后如果操作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还原了。对于项目抽查的时候,要注意抽查时女生多于男生,一般情况下女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在项目实施结束之后,老师对完整的项目过程与注意问题进行阐述,在学生的印象中加深对项目的理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了解计算机方面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校企双方供需矛盾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一个巨大矛盾,主要是因为学习课程的落后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已经无法赶上快速的科技发展。项目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一矛盾,它的实施也是对计算机方面教学的一个探索研究。

3总结阶段

第4篇

关键词 虚拟训练;学习资源;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191-02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学习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

由于网络学习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的时间也较短,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帮助远程学习者学习的辅助资源较少,缺少对学生必要的督促管理

远程学习系统里虽然设置的有教师或专家的在线答疑,但是答疑毕竟有时间限制。学生能真正做到完全自制地学习的为数还不多,因此需要设置适当的“督学”功能。

2)注重课程内容的展示,忽略培养远程学习者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的设计

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时,要注意培养远程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的能力。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仅仅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是不够的,要使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同伴(包括教师)的帮助,进行有效学习的意义建构。

3)网上学习资源静态多动态度少

目前远程教学平台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种类比较丰富,部分缓解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不足的困难,但要满足学习者不同需求层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2 虚拟训练型网络学习资源的总体设计

对虚拟训练环境及其中的物体、角色等进行详细设计。使用3Ds Max 9.0进行三维环境建模、优化和场景导出,Virtools 4.0进行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对系统中要用到的模块进行设计和分类安排,准备素材,构建模型,在virtools环境中对各个模块进行交互设计,开发完成后进行测试与评价,根据用户反馈适当地修改和完善,最后应用。系统详细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基于 Virtools环境的中职计算机虚拟训练资源建设的开发过程主要分4个阶段,其流程如图2所示:

远程交互式虚拟训练学习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资源。课程资源针对的学习对象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与远程交互式职业训练平台配合使用。

3 虚拟训练系统架构及实现

3.1模型场景的设计与构建

首先分析模型的特征及其在虚拟训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复杂的模型需要简单的绘图,使模型尽量逼真。常用的建模方式有几何体建模、复合对象建模、片面栅格建模等,本文采用3Ds Max 9.0作为模型制作的工具。

3.2 模型优化和导出

构建完模型后需要对对模型进行优化设置以增加逼真效果及减少模型所占空间。因为模型的尺寸是确定的,需要调节其精度。精度过小,真实感效果会下降通过恰当的贴图设置可以实现逼真效果,而且不需要精度过高。

3.3 模型导入及交互功能的实现

把从3Ds Max中导出的三维模型导入到Virtools中,导入操作如图5示,点击Virtools菜单栏上Resources菜单,在打开的下拉菜单中选Import File完成模型的导入。通过恰当使用Virtools中交互行为模块(Building Blocks),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交互功能。

3.3.1漫游和镜头转场的设计

学习者不仅能漫游整个虚拟训练场景,还可以对设备进行“特写”观察。通过Switch On Key、Translate和Rotate等BB实现。

在Level上创建脚本,通过Switch On Key(按键选择)和Set As Active Camera(设置主摄像机)实现通过不同的按键转场。

3.3.2虚拟训练场景背景的设计

采用二维的背景图片,对此二维帧加上具体的脚本。使用PushButton脚本模块设置鼠标滑过、按下、放开状态的不同材质,实现按钮的状态变化,完成相应的命令。

3.3.3角色交互的设计

角色交互包括按钮交互,鼠标键盘交互,以及信息传递交互等。交互设置也不是越多越好,简洁直观,较好地完成系统功能的实现是设计的目标所在。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当前网络学习虚拟训练资源匮乏的问题,选择用3Ds Max和Virtools设计和开发了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虚拟训练系统。通过交互性的训练操作和探究,不仅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组装计算机,其开发的简易流程与方法也可创造性地运用于其他虚拟训练学习资源的开发中,从而有效地促进虚拟训练的开发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郑永伯,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明昆.三维游戏设计师宝典[M].重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电子音像出版中心,2005.

[4]姬洪强.《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D].宁波:浙江师范大学,2009.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专业整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07-02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此前提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能够是学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

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与深度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内容与深度为标准,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各个专业在讲授各部分内容时所使用的课时数以及案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近年来招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应坚持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坚持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依据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对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整合为例说明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1.教学计划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的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实际能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的社区管理知识和社区法律服务知识,掌握现代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与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前本专业开设此课程讲授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基础知识,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职业需求,在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上增加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设计与维护的内容。建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从72增加到108。在第一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4的课程,主要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的内容。第二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2的课程,主要讲授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的设计与维护。

2.教学项目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采用“项目式教学”时,教学项目应由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实际教学项目,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多的求知欲望。同时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项目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抛弃原来一些繁、难、旧、杂的内容。一般教材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一般通过理论讲授,而这部分知识多、杂,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与操作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变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训项目,以实训项目的形式通过讲解如何选购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等方式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Word部分的教学项目设计为社区现状调研报告排版、制作社区居民需求调查表、绘制社区网格化管理管理组织图、绘制社区民事调解服务站工作流程图、绘制控烟海报、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排版等。在Excel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社区居民情况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在PPT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制作智慧社区简介PPT、制作专业及所在社区简介PPT等。

3.课程标准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同教学大纲相比,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不区分专业,一般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模板进行统一编写。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各专业方向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应与专业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背景以及就业岗位,针对本专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制定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进行内容整合,对授课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熟悉计算机技术,还要上课的专业有所了解,才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实际工作为情境,搭建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训练,真正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计算机;基于问题的学习;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63-02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Medicine Computer Course//Li Xiaowei, Xiao Ergang, Wang Yimin, Chen Huiling

Abstract PBL mode of teaching at th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cour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and skill by using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pply the knowledge to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PBL process not only improving student’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but also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medicine computer; problem-based learning; experimental studies

Author’s addres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China 300193

在医学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需要在实践中将所学的计算机技术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为了适应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在医学计算机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真实问题情境,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机技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

1 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1.1 有明确的职业定向

医学院校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向,并学习相关课程,在学习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1.2 符合PBL模式对学习者的要求

PBL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合作、调查分析、自主探究,还要制作作品。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技能,并能够承担主要的学习责任[1]。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较为牢固,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合开展PBL教学。

1.3 具备基本信息技术素养

实验对象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已具备数码设备、文字录入、网络下载资源等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技能。

2 基于PBL的医学计算机教学实施过程

2.1 组织学习小组

在学习之初要为班级进行分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一般由6~8人组成。

2.2 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3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系列软件、医学信息系统。各模块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涵盖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例如在基础知识模块题目有“组装一台4 000元左右的兼容机”[2];在Office模块题目有“电子病历模板”“统计体检数据的有关描述性统计量”“国际中医药年会入场券”和“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论文”等;在医学信息系统模块题目有“电子病历”“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等。

2.3 制订计划,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小组选择项目内容,对活动完成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做好规划,并对项目活动安排一个详细的时间流程,制定一套符合小组实际的计划,使学习小组中各个成员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明确的学习计划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小组整个项目活动的监督、引导和评价[3]。

2.4 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这一过程是PBL教学活动的核心阶段,大部分知识和技能技巧在探究活动中由学生自主获得,在这个阶段完成大部分的学习目标[4]。各学习小组中的成员通过各种活动,比如社会调研和网络资源搜集,来获得和项目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定时地进行小组交流,汇报各自的进度,最后共同完成探究总结。

2.5 制作作品,成果交流

各学习小组在完成项目之后,对探究成果的展示汇报通过PPT的形式表达[5]。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交流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共同分享项目成果的喜悦。

2.6 评价反思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6]。在评价过程中,包含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两个方面: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小组协作能力给出判断和总结;小组评价包括组间互评项目成果、组内互评,各个小组的组长依据本组的学习情况和工作流程进行判断和总结。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协作能力分析

针对2010级中医专业班,以问卷形式对协作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总共110份问卷被发放,110份被回收,回收率达到100%;其中,11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100%。通过对统计结果分析得到:在医学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有21%的学生在协作学习能力方面超越期望,53%的学生在协作学习能力方面符合期望,12%的学生在协作学习能力方面接近期望,14%的学生在协作学习能力方面需要提高。

3.2 完成过程及作品制作、成果交流评价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分别对18个组的54份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打分,通过对统计结果分析得到:项目完成情况100%,52%的小组作业超出预期获得优秀,37%的小组作业符合项目要求获得良好,11%的小组作业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从教学实践看,初次对中医学的学生开展PBL教学,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还感到陌生,有些探究方法和活动需要进行优化。通过PBL教学的开展打破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单方授予的传统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晓峰.PBL模式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鲁亚华.PBL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1(1):64-65.

[3]唐颖.大学信息技术课PBL模式设计与应用[D].河北:河北大学,2010.

[4]蒋华强.建构“问题情境-自主探究”的生本课堂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1(8):84-85.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并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既注重专业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要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现在各行各业和计算机已经密不可分,计算机的普及要求每个员工都必须会操作并能简单维护计算机。

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办公和科学研究的工具,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几乎是所有高等院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包括三方面的基础技能:微机基础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库管理;调试和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但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迅速更新,特别是近几年来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做出重大调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板书+讲解。由于现在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是无法在黑板上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方式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建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所云,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同步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实现了师生互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也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关键。

1、选用合适的教材。选择适宜的教材对于保障教和学的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强调的是理论性而缺乏操作性,明显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很快,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逐渐明确,就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其教学特点的教材。

2、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以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如中文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使用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学的重点。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适用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应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就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补充,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4、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后,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激发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训练。传统的普专教学以章节讲述为基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知识分散,不重能力培养。而高职教育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学习单元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技能培训,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的统一,因而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应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而且实验课应该记成绩,以此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成绩实行打分和评价,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课堂教学效率也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本地的电脑市场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最新的发展状况、专业计算机组装和维修的基本状况以及现今IT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也可以聘请一些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行业的专业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谈谈该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情况。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现场接触,对学生观念的更新、今后学习方向的明确以及步入社会后职业定位和选择都有好处。

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考试占50%。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改革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 摒弃过去高等教育中强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注重培养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建立起个人知识和能力构架。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改变教育观念,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师生自觉地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去实践,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B164。)

【参考文献】

[1] 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第8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foundation, speedy updating of softwares,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needs to be improved. For the teaching hierarchy is fuzzy,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stale and is not well connect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curriculum model from an angle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perspective is discussed, the "hierarchical modular"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urriculum system, the "layered" teaching programmes and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thereby the new mode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vocational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is built.

关键词: 职业能力本位;层次模块化;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

Key words: vocational competence-based;hierarchical modular;the "layered"teaching programmes;task drive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37-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院以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分层次”教学,有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职业能力内涵视角下的课程模式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特点。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方向性和个体性特点。不同时期各个地区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MES、北美的CBE、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但由于国情不同和引进学习指导思想的差异,任何国外的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条件。如CBE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将能力分解成独立的细小任务,再把任务叠加组合成综合能力,强调以职业能力需求而非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来构建专业课程,缺点是没有体现非技能型能力培养以及完整的岗位技能需求,知识的系统性差。

我国职业教育在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德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对高职教育的学科系统化课程进行了改造,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出现了蒋乃平先生的“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VOCSCUM)等,特别是近年来在高职示范院校中推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虽然这些课程模式各有特色,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思想方面,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题转换为以职业分析为起点的课程。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以“职业能力本位”观指导的高职新课程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构建

将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下,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当代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的革新。笔者认为,在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指导下,扩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生源的差异性及不同就业岗位对办公自动化能力的需求,构建“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施分层次教学,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考核方式,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2.1 “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网络基本应用等内容,这套内容体系已沿用多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应用软件的日新月异,以上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遴选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实用的工具软件,包括系统维护软件、网格工具软件、财务会计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同时,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但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而且要求他们能进行局域网范围内的网络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工作,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增加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庞大,但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上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迹象。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紧密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置教学内容。

“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少、任务重,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基础层、强化层和提高层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和强化层两部分内容为必修,分别对应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的考试大纲要求,这两部分内容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和第二学期完成。提高层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专业的需求和就业要求的实际情况,在后续两年的时间内选择相关的一两门课程,如装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平面图形设计课程,对网页设计感的同学可以选修网页设计技术和FLASH动画设计等课程。“模块化”主要是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以便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如在基础层中将教学内容分成操作系统XP、电子文档制作、电子报表制作、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等七个模块;在强化层中设置电子文档高级应用、电子报表高级应用和演示文稿高级应用三大模块。“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2 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主要是针对基础层和强化层两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学完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后最终要到达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地区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起点高低不一、层次多、差距大”的现象,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同一课时、同一教材、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实际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接受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适应了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在新生入学后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摸底考试,将摸底成绩划分成>=80、=60和

A层教学班其教学内容是强化层的所有内容和基础层的部分内容,课时为60学时,并要求通过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认证。

B层教学班也称为正常教学班,共80学时,其中第一学期的40学时完成基础层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第二学期完成强化层的40学时并通过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认证。

C层教学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B层教学班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20学时的实践操作环节,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采用分层次教学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A层教学班学生水平较高,对基本操作已经过关,以加强、提高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为主,教学案例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设定,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安排上要以学生练为主;B层教学班学生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上课;C层教学班学生由于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差,应加强上机实践环节,同时由于分层次教学后,这部分同学有可能会存在自卑的心理,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设计的教学案例和实验任务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能太难。

2.3 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任务驱动”是近几年被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中心,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任务展开,这些任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和实际工作岗位接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任务设计过程中,根据各模块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通过信息化项目办公的充分调研,构建了若干个相关的子任务,如在电子文档制作模块中,设计了小报艺术排版、个人简历制作两个子任务,而在电子文档高级应用模块中,又设计了公文模板制作、成绩单制作(邮件合并)和毕业论文排版三个子任务。任务之间通过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每个任务又通过“提出任务找出方案解决问题归纳提高”的四步教学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摒弃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贯穿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它使学生在分析任务、寻求解决方法中将知识与应用融会贯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以证代考,体现学生能力本位

“以证代考”是指学生参加国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或等级考试或水平能力测试等,以取得的证书代替课程结业考试,并赋于相应课程学分的一种考试考核办法。其目的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达到国家职业岗位(群)和行业工种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自2008年秋季以来,我院开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实施了以证代考,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在校三年期间必须取得一个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相关证书,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 XP)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为主,兼顾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微软办公自动化认证(专业级和专家级)、信息产业部办公自动化(XP)等认证,并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证书之间的成绩互换标准。通过以证代考,成功实现了教考分离,明确了学习目标,规范了考试程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总结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从普及性的初级阶段步入到高起点、重实用的新阶段,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郭扬.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3-65.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0):18-20.

[3]童之慧.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3):141-142.

[4]魏滢.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27-128.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 实验室管理 网络克隆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1-01

21世纪信息与技术突飞猛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必须顺应新时代需求而其中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术是重要不可缺少环节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都离不开计算机实验室(机房)要保证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就要重视其有效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才能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供可靠技术保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笔者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以下就结合多年来管理实践谈谈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助力教学一些有效措施。

1 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计算机实验室综合规划应综合考虑网络布线工程规范IP技术和数据承载能力在计算机实验室综合规划构建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实用性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与施工时就应该明确实验室用途如果明确用途要求直到实验室安装完毕才设计与实际用途不相配甚至相差甚大其结果可能使整个工作从头做起即使进行修补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实验室性能也会不断下降直到没法满足计算机实验进行。

(2)安全性计算机实验室使用安全十分重要是顺利教学保障因此必须整体考虑各安全性网络可以通过各子网隔离全网统一管理IP地址根据不同实验室划分不同子网制订一些安全性策略并加以实现防止系统被人为恶意破坏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分权管理供电系统安全性考虑计算机实验室中电力负荷等级供电系统安全机房供电设计及电源系统接地设计等。

(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会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实验设备必须支持国际上通用标准设备和国际标准协议有利于保证各种实验之间顺畅连接互通并且方便接入不同实验所需设备和网络产品根据未来发展增长和变化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顺畅地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实验室设备调整易于增加新设备、新用户易于和各种公用网络连接随着各种设备应用逐步成熟不断延伸和扩充充分保证现有设备使用正常51-论文-网-欢迎您

(4)可管理性中职学校作为培育技能人才重要场所计算机实验室配备先进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能够配合开展与时俱进教学和实践活动但对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管理方案并且管理技术也要有先进性要求51

2 合理安装及备份系统,提高实验维护的效率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要考虑不同课程的使用需要,所以操作系统的选择及其稳定性十分重要。依据多年从事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经验认为,DOS系统与WINDOWS XP两操作系统必需共存。应该注意的是,应在 WINDOWS XP 系统中安装DOS系统,并且在C区(引导分区)保持FAT32文件格式。

软件的实装与备份,网络克隆软件是有效与方便的,网络克隆软件Ghost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和备份的工作效率。学校在采购硬件时往往是政府采购,需要自行装入操作系统和各种教学软件。如果采用通常的方法逐台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的驱动程序和各种教学应用软件,这样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使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软件,在硬件配置一样的情况下,全部计算机联网状态下进行多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步骤如下:首先是网络克隆准备工作其次是网络克隆软件的安装然后是客户端启动方式最后开始网络克隆。

3 恰当选用实验室教学软件,发挥软件助力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实验室建成以后,怎样充分利用其优势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实验室实用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实验室的功能是否多样,是否可以进行各式的实验项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否可以随时为学生分发操作所用的素材和一些文档范例,还有,教师想可以随时针对学生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示等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解决。

解决上述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硬件多媒体设备的投入,这样投资较大,升级不方便;另一种就是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但对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投资较少,现在计算机在采购时,硬件设备完全可以满足。我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清华同方多媒体教学软件,效果很好,利用该教学软件,可以实时监控学生机,发现学生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时,及时向学生屏幕发出警告消息。还可以进行学生分发文件,收集学生完成的文件,为学生进行演示,演示时画面能够同步,流畅。该教学软件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教师端并安装软件狗,在客户机上安装学生端就可以使用。有了该教学软件教师既节省了时间,又充分发挥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的作用。

4 确保计算机实验室系统安全,提高计算机性能稳定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经验,经常会遇到计算机系统被学生故意删除文件,而导致系统崩溃;桌面被学生改得面目全非,教学软件被学生卸载等情况。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为了确保系统安全,提高计算机性能稳定,一般采用系统还原的方法。

常见的系统还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硬件设备还原卡,该设备需要占用一个PCI插槽,并且投资较大。我校使用的是“德天信山”公司的的还原卡,该产品提供的网络配置软件十分好用,只要在一台教师机上安装控制端,其它学生机安装客户端,这样就可以随时监控还原卡的使用情况,并且可以随时改变保护盘的情况,这样就不用每台机都去操作。特别是在网络克隆前使用,先把全部学生机开放,然后网络克隆,重启电脑后,在控制端配置电脑的名称和IP地址即可。例如一个50台电脑的计算机实验室,一位实验老师大概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装工作。另一种软件还原,常见的有冰点和还原精灵。该方法投资较小。这种方法主要是可自动将系统还原到初始状态,保护系统不被更改,能够防止人为的对系统有意或无意的破坏。

5 完善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除了硬件方面的管理,管理制度的落实,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有了良好的硬件配置,但怎么样才能利用和维护好实验室来为我们教学服务呢?首先,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实验室的主要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计算机实验的组建管理维护都必须由实验员进行操作,实验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实验室管理的好坏,所以必须要对实验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技术方面及管理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维护和管理必须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摸索与实践积累丰富经验只有才能使其更好地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服务诚恳希望能够与众同仁一起努力探讨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这一领域创出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石幼生.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装备,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