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渔业资源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2:23

导语:在渔业资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渔业资源论文

第1篇

翰威特咨询公司对其全球敬业度客户数据库中的1500公司的调研数据表明,利用核心业务指标对绩效和员工敬业度的相互关系展开衡量,说明了员工敬业度高的企业,自身生产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客户满意度以及股东回报也比员工敬业度低的企业要大得多。从翰威特近年来对最佳雇主以及雇主的跟踪调查发现,最佳雇主(员工敬业度调查为85或以上)从盈利增长率这方面来说,要比一般雇主高出135%。因此,企业通过对员工敬业度的调查及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员工敬业度的策略做相适应的调整,从而达成企业战略目标,获得竞争优势。

二、员工敬业度的企业主要影响因素

1.工作本身

工作本身能否有效吸引员工是员工留任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前提。工作本身包括:工作任务的具体性质、内容、创新性、多样化和丰富化、工作负荷程度、挑战性、成就感,企业能否给予员工完成工作所需的足够资源,工作流程和制度是否有效等等,企业对工作本身的设计是否考虑这些内容,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敬业度的提升。

2.职业发展机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才越来越频繁跨区域、跨行业迁徙,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不对称程度、人才搜寻工作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职业选择变得容易。根据各大咨询公司近年来对员工离职原因和求职动机的调查显示,职业发展机会是员工求职及离职的三大原因之一。

3.薪酬福利

即使很多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薪酬能够有效的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但是却无法有效地增强员工的敬业度。但因为薪酬福利属于保健因素,它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从而对敬业度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实施科学的薪酬福利制度,确保员工拥有合理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根据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来说,公平感一般来自于相对薪酬的比较而非绝对薪酬的高低,企业薪酬福利要全面的考虑到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体现内外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性直接体现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实力,内部公平性体现出员工的自身价值。员工随着年龄、环境变化,对福利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越来越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践采取弹利计划来满足员工的期望。

4.人际关系

霍桑实验说明,人是社会人,除去薪酬福利的因素,人际关系对员工工作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员工在企业内通常包含与直接上级、高层领导/上级管理层、管理团队、同事、客户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根据翰威特在两位增长企业的员工敬业度调研数据,在发展阶段的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敬业度要略微高于普通员工,在进行调查的这些企业中,管理者的敬业度大约超过一般员工20%,而处在高速发展状态的企业,其管理者的敬业度甚至会高于普通员工30%。

5.组织环境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组织属于互惠关系构成的系统,企业应该和员工之间构建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从而提升员工的敬业度,有效降低员工离职率,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性。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不仅会对员工敬业度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还会通过心理授权产生间接作用。组织嵌入能够有效满足员工敬业度所需的心理状态,心理授权给予员工积极性,促使员工增加对工作的投入。如果企业可以制定实施符合员工实际需求、帮助员工成长、充分体现人性化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员工必然会以更高的敬业度来回报企业。国内外大量调研结果显示,组织规模、发展前景、管理机制、企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敬业度产生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员工敬业度的具体措施

1.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提供职业发展Y型双通道或多通道,如,为员工建立通过技术和管理双发展的晋升通道,员工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专业技术等级而获得相应的薪酬待遇,或者达到管理人员的层级而获得相应的薪酬待遇。第二,轮岗或跨部门流动的晋升通道,例如员工可以通过轮岗的形式在不同职位工作,实现职能深度发展、广度统战、跨职能发展及中高层管理职能发展。第三,设定3D+E模型的任职资格体系,也是说通过限定在现任岗位上的最低工作年限要求或相关晋升要求作为“门槛值”(Experience),以及按照晋升到高一级岗位的岗位职责内容要求(Do)、所需要达到的业绩(Deliver)和能力(Display)要求设定晋升标准。

2.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作为组织中所有员工对组织管理活动的一种感知与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水平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组织氛围是提升员工敬业度的有效环境,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工作,非常渴望获得组织和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这样不仅让员工有成就感,还能够激发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营造出积极、相互尊重、平等的组织氛围,构建全方位透明的沟通渠道,确立有助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价值观念。

3.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

员工敬业度在很大程度上和企业的薪酬福利相关。相关调查表面,影响敬业度的并非薪酬福利的多少,而是企业怎样通过薪酬福利来让员工获得他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让他们能够获得一种自己是企业中重要一员的感觉。如果把薪酬福利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与业务结构联系起来,这些福利奖励对于员工的激励程度和员工提升绩效的努力程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员工需求的动态性使得福利方面往往众口难调,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采取弹利计划,按照员工的工作年限、职位级别设立福利积分,将福利分成核心福利和可选福利,核心福利保证员工基本需求,可选福利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和动态性需求。

4.创新领导风格

领导理论认为,创新型领导可通过下面几方面的行为来让员工更加关注企业利益,从而超过企业对其的期望:第一是管理人员的魅力,管理者利用自身魅力来提升员工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度;第二是鼓励性激励,即是管理人员通过美好的企业愿景来激励员工积极努力工作;第三是智能性启发,管理人员让员工能够质疑过去的假设,对问题进行重新分析,让他们从事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第四是个性化关怀,即是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每一位员工的需求,并且能够结合他们的需求来给予其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5.开展培训

第2篇

1.ERP与电子商务有效整合的前提

加深供应链的有效兼容控制。企业通过对物流、网络化信息和物流管理完成企业的管理。信息流主要反映企业资金和物流的流向,对企业资金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认识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物资流向以及资金流向进行合理的技术分析。企业市场营销通过对网络化ERP系统的软件管理和应用完善的掌握企业的客户相关信息,对企业市场的运营时间、地点以及客户信息进行合理的销量控制,加深销售速度的管理。通过对企业经营的这些数据的合理加工和有效化分析,加深企业市场中产品的有效化的预测过程,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结果需求反馈,实现企业生产产品的有效化宣传,及时反馈企业产品生产情况和采购情况。对电子商务中设计的采购和销售情况进行控制,设立网络采购和网络销售两个部门,从而加深企业对于物资和资金的有效网络化控制,实现企业的出、入管理过程,从而完善企业的整体物流控制。同时对企业的整体组织结构和业务流进行有效的掌控,在网络模式平台下,加深客户订货、企业采购、商务运营的内部管理,实现企业收支的平衡和有效盈利。ERP系统对于企业的业务发展主要依靠决策数据的统计和查询分析、系统中的相关内容控制以及业务的有效实现过程。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加深作业产品的发展,实现采购和销售业务的综合性网络维护控制,保证市场化运营的发展过程,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下的口碑。加强企业的电子商务化应用过程,提高新型电子商务与传统运营销售模式的组合,实现既有电子商务的优势特点,又不遗失传统营销的优势特点的综合型电子商务新营销,这将是在未来的电子商务市场管理环境下的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2.ERP与电子商务有效整合的相关要素

ERP与电子商务的有效化整合是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完成的,配合相关应用软件的模块完成系统的有效化集成过程。ERP系统采用采购、生产、营销、销售、库管、财务多方面的控制管理完成物流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电子商务中的管理、销售、采购以及资金回笼都结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具有新型的综合性系统结构,从而实现多模块化、综合化的扩充接口。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在销售过程中对于产品的库存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产生增益造成销售不平衡,传统的市场营销和网络的营销模式数据都反应在市场营销管理部门,通过汇总市场营销的相关信息,得到适合市场发展的销售过程控制;将传统的采购与网络采购统一调配,合理的完成计划部与生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过程;同时共享资源信息,对供应链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资源数据控制;合理的掌握企业资金,保证企业收支平衡,对应收账款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综合性财务管理的有效化。因此,合理的完善电子商务与ERP的有效控制,加深企业的物流、资金、网络化市场运营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数据统一性和完整性过程控制。

3.企业资源计算管理与电子商务的互联过程

在电子商务的控制管理下,出现了有B2B和B2C等多种运营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应用效率的有效控制完善B2B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减少了交易的加价次数,降低了企业的最终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整体周转速度,保证了企业市场的整体运营成本控制,从而有效的拓展的快速发展过程,实现客户信息的有效化管理,有效的改善客户服务体系过程,增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管理运营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向具有现代化的、高效化的市场运营模式快速发展。设立合理的软件数据控制标准,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格式规定,确保相关管理信息的准确化和规程化;在ERP系统中完善软件数据的有效化提取过程,准确的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具有快速传递的网络发送模式,通过网络完成数据的准确保存和有效化存储过程,实现数据软件的有效化沟通过程。对数据的传输信息采用电子邮件传输的模式,大大的降低了技术劳动成本,增加了技术应用数据发送速度,有效的避免封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数据错误。

二、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逐渐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如何建设好企业文化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层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清楚,使企业文化只停留在一些空架子上,仅作为一种向外界宣传的包装,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即使有足够的认识,但在建设上总是照搬照抄成功企业的方法与模式,缺乏创新;或者刻意创新,却没有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文章试图说明怎样有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真正把企业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们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使其有共同的价值观取向。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作为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的联接点是人——这个企业中最大的财富。企业文化是人的观念层次上的一种群体价值观,它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反过来促进企业文化的生成、巩固与发展,二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企业中的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管理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与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形的,它将企业的观念、价值、制度、以一种权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输入给每一个成员,让他们遵从它,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整体凝聚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员工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令员工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员工最终共享统一的价值观、荣辱感和献身精神,企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将得到更好地处理,企业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有了更加突出的体现。因此,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应是企业管理层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被企业文化所滋润、加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固然是在一种文化环境、氛围中生成的,但最终必须内在化为职工的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但这种内在化的过程是必须有一定外在形式作保障的,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

总之,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统一在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毕竟一切企业行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但企业行为对人是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引进适合的员工和培育员工等途径来实现,这一实现是一个内在的和外在的双重化过程,而这正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种企业行为的功能,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促进必会造就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去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选人、育人、用人中塑造与传播企业文化,使员工了解、认同并遵循它,逐渐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有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最终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选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企业在选人时就要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联系起来,选好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要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制订招聘要求,在招聘甄选过程中要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人员,对被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这样选择的人员既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又可以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尤其可以防止那些经过企业培育并在生产中获得较高技术的人员,最终因没有认同企业而“跳槽”。

(二)结合企业文化进行育人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真正的职业资格。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培训不仅是包括使员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传达给员工,也就是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这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关键步骤。培(下转第42页)(上接第22页)训是从思想上要用企业文化去整合和占领员工的思想,让所有员工都必须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用这种企业文化在现实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纳入到企业目标的轨道,激励员工的责任感。

因此,企业应全方位的重视企业文化的教育工作,并投以一定的人力、经费,要尽最大努力,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不断进步。

(三)企业文化与用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的最大效能,绩效评估可作为衡量用人结果的标准。企业文化对业绩也有很大的贡献。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使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的凝聚作用,使员工产生“认同感”,积极参加企业的事务,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业绩。

绩效评估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调整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行动,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设计绩效估评方案时,以定义绩效为基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为定义绩效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对绩效反馈的方式、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员工的评估体系内,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营造一个坦诚和信任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作到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奖励,不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惩罚,通过奖惩的办法,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正处在探索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理论进行管理,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第4篇

1.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

(1)互利共赢原则。学校、企业、学生是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三大利益主体。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应保证企业获得使其能够恒定发展的可持续性骨干员工人才储备;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符合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保证学生对口就业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2)整合原则。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及培训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时,应从整合视角出发,把企业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纳入到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2.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

(1)走出去。派遣专业教师去企业定岗培训,学习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精髓。通过实景实践的培训与训练,提升专业教师的岗位技能实操能力,行业最新信息的把握能力。专业教师培训结束后,学以致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与培训。此方式优势在于教育经费投入少,见效快。但这种方式对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加之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导致效果不尽理想。(2)引进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者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管理者直接面对专业师生进行讲授与交流。这种方式优势在于通过企业管理者的现身说法,使专业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行业发展要求与行业发展现状。但该方式的影响持续性较差,不能形成恒定效应。(3)共建共享。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签订深度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整合。根据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与整合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纳入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整合视角下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

(一)旅游疯狂英语课程的整合实践

1.背景分析

(1)旅游专业快速成长背后的隐忧。以下问题对旅游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胁:对口就业率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就业范围过窄、区位劣势、教师的双师素质不高、校企合作的浅层次化、同类院校专业的竞争。(2)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是突破专业发展瓶颈的首选。旅游产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行业就业门槛低。由此,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与低不能成为学生与社会用工区分的标准;我区同类专业的竞争导致服务意识的转变不能成为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旅游行业人才过剩与匮乏矛盾之启示:英语口语应用成为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

2.具体整合方案

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重要思想:引进疯狂英语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旅游英语口语。为此,我们经多次谈判,与疯狂英语内蒙古总———内蒙古晶星外语学校签订了以引进疯狂英语优质教育资源为主体内容的校企合作协议,把疯狂英语分层次、分年级、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以专科层次为例:专科层次开设4学期,即2-5学期,为了达到学习效果,每学期的课程均为72学时。每学期的教授内容均有不同,逐级提升。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配套措施:成立疯狂英语爱好者联盟;开设疯狂英语晨练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英语口语赛事;专业教师逐步进行双语授课。在师资方面,采取两种方式。其一,以外聘教师形式聘请疯狂英语讲师来我院授课。其二,对旅游专业教师进行分批次的旅游疯狂英语课程体系培训,最终达到独立授课的要求。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的依托,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与校企合作单位正在共同研发具有地区特色与疯狂英语特色的系列教材。在疯狂英语教师薪酬与培训费用方面,疯狂英语讲师的酬金以外聘教师的代课费形式发放,培训费用差额需由学生支付,具体数额与校企合作单位协商决定。

(二)星级酒店员工培训课程的整合实践

1.背景分析

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学资源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真实情境较弱,而旅游类企业拥有专职培训师,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由此,我们决定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实现“想做———敢做———做好”的能力提升。我院与内蒙古饭店于2002年开展校企合作,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现合作不断深化。经调查后,我院决定与内蒙古饭店合作,引进内蒙古饭店星级酒店员工培训课程,纳入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具体整合方案

(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星级酒店企业文化、星级酒店服务理念和星级酒店管理实务。其中星级酒店企业文化部分主要包括主题酒店建设和现代酒店发展趋势等内容;星级酒店服务理念部分包括金钥匙服务理念、宾客赏识理念、TTT技能培训、客户价值、团队建设和心智训练等内容;星级酒店管理实务包括餐饮管理实务和客房管理实务等内容。(2)授课师资。包括内蒙古饭店总经理、副总以及培训部、餐饮部、客房部的经理和优秀员工,共计14位。这个授课队伍基本上代表了内蒙古星级酒店培训的最高水准。(3)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具有高度的实战性,对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有很大作用,适合即将进入教学实习或毕业实习的学生。由此,我们确定授课对象:专科层次为第四学期,本科层次为第六学期。(4)授课学时。本课程属于能力提升型课程,加之企业方面的人员调拨现状,我们确定本课程学时为36学时,每周集中一天上4学时。(5)授课费用。鉴于我院与内蒙古饭店长期的合作关系,内蒙古饭店不收取全额培训费。只以外聘教师的代课费形式发放部分费用。

三、建立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保障体系

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原则是互利共赢,需要建立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保障体系,以保证这项工作能够可持续进行。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为了保证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工作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高管共同组成。具体负责课程内容整合、授课教师协调、新型教材编写等工作。

(二)设立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基金

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工作,对企业的正面效用是长期性的,当前成效则不明显,为了调动企业积极性,旅游专业专门设立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资金。用来奖励企业对此项工作所作的努力。

四、整合企业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效

(一)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该成果的实施和运用,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拥有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09年,我院旅游专业被批准为级品牌专业。该成果优化了课程体系,构建了实践教学模块,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第二课堂,提升了学生素质,适应了社会需求。

(二)在区内外高校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该成果属于整合性引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引进了“旅游疯狂英语”课程和“星级酒店员工培训”课程,在国内尚属首次。众多旅游类一线高校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普遍认为该成果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与可借鉴性。

(三)旅游企业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该成果的实施,提升了我院旅游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9年-2012年,四次全国旅游院校技能大赛中,我院旅游专业学生代表参赛,均获不俗成绩。旅游专业毕业学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称我院的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空间大。

(四)该成果推广价值大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试从会计预算活动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在当今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机制,企业要驾驭市场,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必须通过灵活、快捷、准确的财务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论文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手段问题建议

一、财务预算的理论概述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财务目标控制方法,同时,还是进行财务控制时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企业要驾驭市场,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必须通过灵活、快捷、准确的财务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而财务预算的提出,无疑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

1、财务预算的内涵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是由企业的高层以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经营决策和经营的目标规划财务数据以及责任约束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模型和公式,结合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围绕着利润最大化目标制定的预算。

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经济活动是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且建立在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进而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各项资金的取得和投入、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财务活动制定的计划,是一种确保企业理财目标实现的有效管理机制。一个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各种财务活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良好的发展。

2、财务预算的必要性

正如上所说,财务预算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全面的组织、计划和协调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尤其是近期的金融危机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合理而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与每一个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

(1)良好的财务预算有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支付风险,而财务预算一般在编制时,都会充分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未来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编制准确而合理的预算计划来安排好资金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充分规避未来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

(2)财务预算是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可以实现的良好保障。一个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出来的,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预期性管理理念。因此财务预算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企业战略的具体化。没有企业战略作为基础编制出的财务预算,只能称之为企业的短期行为,并不能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财务预算亦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桥梁。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是以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为前提的,所以一份准确的财务预算可以将市场和企业的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求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达到可以长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3、企业财务预算的内容

(1)日常经营活动的预算。主要指对企业集团及其经营性的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经行全面的预算,包括经营活动的预算、投资活动的预算和筹资活动预算。具体而言,在经营活动预算中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预算、主营业务成本预算、应收、应付账款预算和期间费用的预算等;投资预算主要是指对企业及其经营性子公司的投资活动编制预算,包括投资的收益预算、投资的成本预算和风险的预算等,具体又可以分为投资短期预算和长期投资预算,对内投资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筹资活动预算主要是是指在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的预算。

(2)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也就是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为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期末余额和企业预算期的经营利润和费用编制预算。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数为基点,在充分考虑损益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的相关数据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期初数的影响后,采用会计核算中常用到的平衡法加以增减后计算求得,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也是类似的,两者在编制时,无论是在编制内容,还是数据应用上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3)现金流预算。现金流量预算是通过以上编制的两种预算内容,大体估计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及筹资等日常活动的资金结构、流向及规模等,进而分别就各项活动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的净流量做出详细的预算,为企业实现下一步的各项经营目标提供资金上的充分保证。一般而言,在一个企业的整个财务预算中,应该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中心,因为现金流是最能充分体现企业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数据指标,是企业可以持续、健康经营的保证,同时现金流也是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的最大资本。

二、目前国内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步为众多企业所熟知,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财务人员仅仅是为了预算而预算

许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财务预算到底应该如何去运作、如何安排和实施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现阶段,有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在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能得到有关上级部门和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十分严格的,和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性文件。而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不应该只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企业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步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的辅助手段。我们应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企业是不是制定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而是在于财务预算管理在该企业中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和落实。

2、企业普遍没有一个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

在许多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部分企业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兼任,而部分企业甚至由计划部门来担当这个职责。由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组织上的保障,导致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企业内部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协调和仲裁。另外,没有制定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也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许多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财务预算这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变得有名无实,也使企业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严格规范,从而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运行,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很多企业不注重预算的实际效用

现在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譬如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功能,不注重发挥预算管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这些不良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各种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等。

4、许多企业认为财务预算管理纯属财务行为

财务预算是在财务部门制定的年度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得来的,这使得很多人认为预算仅仅是一种财务行为,所以应该由企业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制定和控制。而事实上,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计划性逐步在加强,全面的财务预算早已发展成为集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投资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仅仅是为各部门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和分析。因此,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全面的管理行为,应该由公司高层进行组织和指挥,而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具体部门才是财务预算的执行主体。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财务预算视为是财务部门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

三、关于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1、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预算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管理和约束,所以其目标应该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企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所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必须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预算的重点,也决定着预算目标应当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企业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首先根据本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资源,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长短期目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2、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预算可以得到准确执行的条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参与预算制定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和依据。在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首先根据财政部为企业制定的《指导意见》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业务流程、预算指标等;然后,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控、评价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使整个财务预算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保证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

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细化各种财务预算的科目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但不同程度的基础管理工作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和最终的收获是十分迥异的。企业编制财务预算的基础一般是各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而每一项业务预算要求各种业务的开展必须规范,业务流程也必须科学。因此,企业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从生产、销售、供应等各个环节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此外,还应当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和项目,进一步明晰各种人员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可以采取措施,进行一种动态的监督,以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使财务预算的编制更加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1]谭宪才、王文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时代财会,2002(11).

[2]黄健:浅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研究探索,2007(11).

第6篇

很明显,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无论是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人力资源都是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之间的桥梁。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于企业形成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企业家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一、人力资派管理与竞争优势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二是指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就是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企业目标。

(二)竞争优势的涵义

为了成功,一个企业必须获取和维持某种对其竞争者的优势,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必须形成一种竞争优势或相对于其竞争者的优越市场位置。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可以通过实施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策略实现这个目标。从长期来看,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获得和维持相对与其他竞争者的某种优势,这也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企业的每一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都会影响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

(三)竞争优势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竞争优势获取的一个重要源泉,即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创造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来增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直接方面,贯彻某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本身能够对竞争优势产生可以观测的效果。间接方面,某种人力资源管理能够

通过某些结果去影响竞争优势,这些结果转而创造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并非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竞争优势,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使拥有的资源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异质性的特质,人力资源恰好满足这一要求。

(一)人力资源具有独特的自身价值,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超越竞争对手人是企业的根本,而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动态过程,目的在于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始终与企业战略相一致,通过人力资源形成和加强企业竞争力,进而获得竞争优势。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员工结构设计、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培训、激励机制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要素的控制,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更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是稀有资源,不能被竞争对手同时占有和轻易模仿

人力资源与其他的经济资源的不同关键在于其不可能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资源,它的稀有性和差异反映在不同的个人身上,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企业通过其历史变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规范和组织标准文化,逐步形成了企业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个人之间的磨合而形成的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资源应该属于意会性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其他企业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努力创造出类似于该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人力资源是一种不易陈腐的资源,随着人的经验,阅历的增加,其价值就越大,这一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内涵是不可从市场上获取的,也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性质。

三、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一)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应当划分类别与层次,区分激励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企业对于核心人才的激励应当遵循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侧重于长期激励和精神激励。特殊人才激励的主要形式应当是团队激励基础上的个人激励。通用人才与辅助人才,激励的重点应当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他们的工作厌恶感。

(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保持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根据对象的不同运用适合的培训方法。

核心人才可以采用脱产培训的形式。独特人才主要安排与项目有关的培训。通用人才与辅助人才企业应自行组织培训。

(三)注重人力资本的再开发

人力资本再开发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医疗保健投入。一方面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工作的顺心;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医疗保健。因为工作而使得员工疲惫不堪,或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是得不偿失的。企业应当为员工缴纳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从企业经营规律中可以看出,在资本的转换与增殖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人是联系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的纽带,是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与商业资本相互转化的动力。任何企业,其决策者必须把人才培养列入战略经营和长远投资计划,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与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浑然一体的核心竞争力模式,把招聘、培训与发展、员工晋升与授权、企业文化、薪金等都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科学、不规范的状况,才能真正构建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7篇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匹配发展

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优势》强调了企业战略和文化匹配的重要性,并指出企业文化本身无好坏,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力资源战略与文化的匹配。因此,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软实力”之间的匹配发展就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反映这种协同匹配的理论框架,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实施。

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什么是企业文化?在对企业文化众多的理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chEin(1985)的定义,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共同意识、共享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具备的特质,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企业,企业之间的文化特性也千差万别。

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学者们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不同企业之间文化的差异以及共同特征。例如,Quinn(1994)按照企业文化是外部指向还是内部指向及其企业文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两个维度把企业文化分为四类,即发展式企业文化、市场式企业文化、官僚式企业文化和家族式企业文化。Fons Trompenaars和Charles Hampden-Turner(2011)将企业文化放在“个人——任务”以及“平等——等级制”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分,将抽象的难以量化的多元文化归纳为保育器型、导弹型、家族型和埃菲尔铁塔型四种企业文化。保育器型文化是一种既以人为导向,又强调平等的文化。导弹型文化是一种平等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文化,组织的目标就是要完成团队的任务。埃菲尔铁塔型文化是一种稳定的、可预测的、安全的、例行的、可靠的企业文化。组织内部是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各级员工具有清晰的权利和职责界定,使得他们可以精准地完成例行工作。在家族型文化中,企业所有者相当于“父母”,员工相当于“儿女”,老人理所应当受到尊敬。家族型文化也是以人为导向的文化,强调“是谁”而不是“做什么”。这类文化较温暖、较友好,团队的形成基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这一分类的方式相对系统和全面,可以成为构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关系的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及其分类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内容涉及员工的招募、激励、培训和绩效测评等内容。如同企业文化一样,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也不尽相同。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者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分为三种。第一是诱引战略,企业通过高薪和丰厚的报酬因素去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通过自己培养的方式。在这种战略下,吸引员工的是高薪酬、高福利,使企业的人工成本较高。第二是投资战略,这种战略主要是通过培养的方式来获取高素质的员工。管理人员注重对员工的支持、培训和开发,把员工看成企业最好的投资对象,给予员工个性化的关怀,为员工创造公平和谐的成长环境。第三是参与战略,这种战略注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赋予员工较多的权力,重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战略下,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为员工提供咨询和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享有较大的自。另外一种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是Schuler于1989年给出的。从时间纬度上将人力资源战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是累积型战略,从长远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开发,通过严格的招募和甄选程序来获取合适的人才。培训的目标是最大化员工的参与技能,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第二是效用型战略,用短期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较少或不提供员工培训。企业雇佣员工的依据是员工可以利用的适合特定岗位的高技能,而不是基于员工忠诚或是承诺。第三是协助型战略,这是一种介于累积型和效用型战略之间的战略。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战略,都需要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共同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来源于文化与战略的协同匹配。

3.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协同

关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关系,就其因果性西方学术界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是企业文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第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企业文化;第三是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证证据来支持。尽管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争议,但几乎所有学者都赞同二者之间要实现匹配,才能最大化各自的作用。例如Lismen等证实企业文化的一些维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公司绩效;McAfee等认为保持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一致是供应链战略成功的前提。

保育器型的企业文化适宜采用投资式的人力资源战略。“保育器”比喻孕育生机、孕育创新的意思,这一文化类型的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人才,鼓励创新。投资式的人力资源战略重视对员工的投入、培养和开发,是一种长期导向的策略,可以与保育器型的企业文化实现契合。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采用严格的招聘程序从企业外部招募合适的人选,选人的原则应当是重能力、发展潜力和创造性而不是经验和技能。保证每位新员工具有相同的起点,为每位新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员工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于员工的激励更多使用的是精神激励,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充分授权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向员工勾勒出企业未来的美好愿景来激励员工努力的方向。对员工绩效的考评不是仅仅关注工作结果,更应注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

导弹型文化是一种任务导向型文化,不注重对员工的长期投资和培养,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效用型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企业通常从企业内外部招聘那些有经验的、能够胜任特定工作的专业人才。培训通常是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旨在帮助员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对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完成工作配额的情况,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

“”企业文化,强调命令的服从和对权威的尊重,与之相匹配的是引诱式的人力资源战略。奉行这种人力资源战略的企业在通过内外部的渠道招聘员工时,更看重员工的经验技能和对权威的态度。较少针对员工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但可能会对员工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对员工绩效考评主要是依据完成特定工作要求的程度,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奖惩。

家族式企业文化是一种基于组织成员情感为纽带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注重人文关怀,相互信任与帮助,适用于参与式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倾向于从企业内部招募员工,尤其是重要岗位的员工。甄选的主要是员工的资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承诺程度。员工在工作中一般有较大的自,企业的管理层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过程中扮演着“咨询师”的角色,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咨询。对于企业员工绩效的考核主要是采用人格特质类考核方法,这类方法所关注的是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些被认为对企业的成功非常有利的人格特质,如品德、工作积极性、团队意识等。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为员工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此外,企业通过授权的方式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重要事件的决策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1]Quinn, J. B. (1994), Strategies for Change[M].Logical Instrumentalism, IL: Irwins,53-58.

第8篇

一、服务质量的含义和内容

对于服务质量的定义有很多,目前最常用的一个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综合,是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是企业为使目标客户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①服务质量是客户感知的对象,比有形产品的质量更难被客户评价,因此,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要按客户主观的认识加以衡量和检验,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考虑服务的结果,而且涉及服务的过程。

服务质量的内容包括客户接受的产出(what)和客户接受的方式(how),即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所谓技术质量是指客户从服务过程中所得到的东西,即服务的结果;功能质量是指服务过程的质量。②所以,要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要重视提高技术质量,精心设计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接触,加强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

二、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含义和内容

企业档案信息服务是指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作用、满足利用者需求以及为企业效益服务为目标,根据企业信息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组织用户获取和利用档案信息的工作。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是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综合,是满足用户档案信息需求的程度。其内容同样包括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此处的技术质量,主要指用户从档案信息服务中所得到的东西,比如档案原件、各种编研成果等等;功能质量是指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过程的质量,如服务人员的理念、态度等等。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完全按照国家的计划指令开展,企业没有任何的生存压力,使得原本具有重大价值的企业档案变得毫无用武之地,企业档案工作也备受冷落。然而,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时代,正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DC)报告对知识经济进行的界定那样,“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③它将对我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的档案信息中,蕴藏着企业生存发展所需的大量知识,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企业档案信息所蕴含的大量知识,成为了企业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不可推卸的职责,企业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档案信息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增加砝码。如何提高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成为各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分析

1、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1982年,格罗鲁斯首先提出客户感知服务质量的定义,即客户对服务的期望与实际服务效益之间的比较。在服务行业,通常将感知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归结为服务的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有形性等五个方面。笔者认为,作为企业内部的企业档案信息服务与服务行业虽有种种差异,但二者在很多方面不乏相通之处,以上五个方面同样是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1)可靠性。对于服务行业而言,可靠性是指企业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客户对服务承诺做出反应并确认服务组织当初的承诺是否会兑现。对于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而言,我们的客户即我们的用户,既包括企业内部的用户,也包括企业外部的用户。在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档案信息的重要作用,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相关的服务部门,开展企业档案信息服务活动。这其中,有些企业做得很成功,比如剑南春集团等,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需求——服务——用户满意——需求——服务……的良性循环;然而,很多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轰轰烈烈地上马,在服务过程中,需求——服务——用户不满——无需求……,最终只能是不了了之。二者结局不同的关键就在于,前者在服务过程中兑现了对用户的承诺,实现了档案信息服务的初衷,即服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服务质量相对较高,后者在服务过程中,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与期望,没有兑现对用户的承诺,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导致服务可靠性较差,用户所感知的服务质量较差。可见,可靠性是影响企业档案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服务可靠性越高,服务质量则越好。

(2)响应性和保证性。响应性是指企业随时准备为客户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保证性是指服务人员所具有的友好态度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对于企业档案信息服务来说,响应性和保证性是指企业档案信息服务人员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具有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随时为用户提供准确、有效、方便用户获取信息的服务。时代赋予了档案工作新的内涵,档案工作者不再扮演简单的“仓库保管员的角色”,而是要让用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有效信息。如果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者仍满足于原有的知识结构,拘泥于以往的工作理念,没有创新,没有突破,企业档案信息服务的响应性和保证性将无从谈起。较高的响应性和较强的保证性是高质量档案信息服务的决定性因素,是档案信息服务得以蓬勃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移情性。企业要设身处地的为客户着想,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予以满足,对客户予以特别的关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高质量的服务越来越重要,服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客户为中心,才可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企业档案信息服务来说,其客户就是档案利用者,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因为占有独特的信息资源,所以其服务过程中不存在与他人的竞争,然而,如果我们忽视用户的需求,只从自己——即档案信息服务人员的角度来提供服务,结果未必能令用户满意,服务质量难免令用户质疑。如在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档案被分成“文书档案”、“基建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产品档案”、“科研档案”等几大类。用户登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检索、利用档案时,需要首先选择档案类别,然后才能在相应类别内查找档案。这种档案类别的划分,与其实体档案整理体系是相一致的,十分符合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思维习惯。但是,并不符合用户的需求,因为用并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文书档案,什么是基建档案,他们只是想得到自己需要的档案。由此,企业档案信息服务必然会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一种尴尬境地——拥有独特的信息资源,却门可罗雀。资源难以被有效利用,就是源于长久以来,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在开展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用户的需求而造成的。

(4)有形性。有形因素主要包括物理环境、设施设备、服务人员的仪表等,客户往往在真正接受服务之前会通过有形因素对服务质量进行预先评价。有形因素是提供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有形因素往往是用户“第一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服务部门的整体环境、设施设备、工作人员的仪态,都将直接影响用户接受信息服务的心理,对有形因素的肯定,往往使用户事先具有一种愉悦、接受的心理,而对有形因素的不满,无形中会使用户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

2、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基于以上对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两大重要构成部分——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笔者以外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落脚点,提出以下几点提升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建议。

一提到档案工作,“理念”往往会首先映入我们的脑海。然而,长久以来,“理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此,笔者强调“理念”的外化,即将所具有的理念落实、体现在具体工作中。

首先,全面调查研究,深入认识用户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了解是第一位的,对于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而言,其用户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狭窄,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以必须对用户做一个细分,以全面了解我们的用户,才谈得上以其为中心。这其中包括:我们的用户有哪些?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在利用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求?适合哪种服务方式,等等。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用户群差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各企业在对用户群进行细分的过程中,应深入调查研究,不可盲目照搬其他企业。

其次,正确理解何为“中心”。长久以来,企业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是工作人员以自身为中心,从档案信息管理者的角度来开展的。比如,对于档案的收集工作,我们往往严格按照我们档案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确实,工作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但是,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到我们的制度是否反映了用户的意愿,另一方面,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的规章制度是否依旧科学合理。再如,对于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我们往往以我们熟悉、惯用的手段来提供服务,这些方式方法一定是我们用户乐于接受的吗?以用户为中心要求我们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以用户为导向来开展工作。在开展每项工作之前,积极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站在用户的位置,换位思考,以做出科学决策。

再次,全方位把握“服务”的内涵。在企业档案信息服务中,服务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有形的服务产品,二是将服务产品与用户联系起来的无形的意识、态度等等,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服务,这两部分直接决定着档案信息服务的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对于服务产品,究竟什么样的服务产品才是用户满意的服务产品,这是我们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使得很多信息用户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的恐惧。如果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仍需要用户的甄别、选择、判断,无异于加重了用户的信息负担,违背了提供服务的初衷。所以,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应该是用户“即取即用”的,不需要做任何的额外功课,也就是说,针对用户,为其提供有效的、确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是能够简单、快捷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对于无形的意识、态度,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用户,没有信息需求,就没有我们的信息服务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户就是我们的“上帝”,正确的服务理念,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将为我们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情感支持。

注释:

①刘北林.现代服务学概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193.

②刘北林.现代服务学概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194.

②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③徐拥军,陈玉萍.从传统档案服务向知识服务过渡研究.北京档案,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第9篇

引言

作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一,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国际竞争的胜利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胜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有极大的关系,而现在追求发展,搞现代化的单位、地区、国家,无不在注意将重点向战略方向转移;也就是从原来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向人力资源方面转移,也是将原来的以事、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加强了,那么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就要维护这种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说,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对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进军,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世人瞩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在不少地方还没有进入规律性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六七十年,我们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当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才起步几年。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欠缺太多,然而我们又必须面对扑面而来的严峻挑战。这一切都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抓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很可能在年内我们的经济将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据报道,到年底,我国从业人员亿,已登记失业人员万,下岗待业人员万,失业率为。尽管我国的自然资源,如耕地、森林、煤矿、石油等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人力资源却十分丰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亿多人。人力资源总数为.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以上。尽管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初步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每百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仅是发达国家年代平均水平的%%,而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则更低,仅为发达国家的%%。

年中国劳动者文化水平构成单位:

文化水平

等级

全部社会劳动者

城镇社会劳动者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和中专

大学和大专

除了历史原因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其中,一是大量的劳动力处于与生产资料分离和半分离的状态下;二是就业的劳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既有科技落后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原因;三是我国的教育和再教育工程还有待于向与我国地位相符合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再教育工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四是我国的人力资源在地区、行业以及城乡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

近几年来,虽然我们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使我国的人力资源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在人力资源使用方面,由于长期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用工制度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和理想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出现“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用人格局。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国家白白在这个专业里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资和努力。

第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我国有亿多的人口,但有近亿多人是文盲或半文盲;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刚刚是小学毕业;尽管我国有近万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只占人口总数的%,与发达国家的%-%还有很大差距;并且这万专业技术人员中,在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为,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为,尚有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在中国已出现“学历贬值”、文凭的知识含量下降的情况下,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素质还要差些。这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要求相比,与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第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管理思维僵化。有不少单位管理者还是习惯于“文件上怎样说,我就怎样做,这样就不会犯错误”的传统思维方法。导致创新思想缺乏,创造意识不强,管理方法单调,尤其是对人的管理生硬,不讲情理,不会科学管理。对职工的考核(不管是高级管理者或中层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统统用一个标准,不分层次的“德、能、勤、绩”来进行考核。许多单位对于人才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中,以至于出现经过系统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向外流出,给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

在全球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又是一国教育水平的竞争。各发达国家普遍认识到教育即人力资源开发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高度重视。

例如: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规定全体国民必须接受十年的小学至中学教育,随后参加三年的初级训练计划。年初,国会重新修订了整个教育系统,政府每年用于投入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经费达三亿五千六百万新币。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新加坡之所以不断创造奇迹,关键是国家把教育当作它的生命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证国民经济发展不断需要人才供给的人力资源开发科学体系。

日本、美国、德国分别以国家教育整个国民为主的开发人力资源体系作为国家科学发展体系的大目标,学生在上完政府规定教育年限后,个人必须参加非义务性的职业岗位培训。日本把对员工的“终身雇佣”变成“终身培训”,鼓励职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在企业建立“资助自我开发教育”以及“生涯教育”、“户外培训”等,在美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占整个的,而且还有不断上升趋势。西方社会以文明而著称世界,而支撑这个文明世界最好的诠释是政府普遍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三、我国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实意义

想必我们都知道,在福特时代,就是大量标准化生产。“你需要其他颜色的汽车吗?我们只生产黑色”。我们也发现,一度曾享有掌握市场优势的公司,不知不觉却发现深陷于激烈的市场战斗中,企业在拼命设法重新建立其优势,重获市场占有率,有时甚至是在设法确保实现其生存。而

我们也发觉,一些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行业标准的领导者却能独占鳌头。简言之,无论是理论上的探讨,或实务上的应用,从近百年来企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经营在历经下列的演进过程:即生产导向市场导向人力资源导向。可以说,世纪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导向时代。

据报道,在今年月,中国将加入。看来,的大门向中国打开今年不会再落空了。当然,也许是等的时间太长,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没有以往的兴奋、激动与忧虑了。加入后,国内企业将真正面临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环境,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人力资源的国际化争夺。有人将比喻为陨石,据说,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几千万年以前一个巨大的陨石坠入地球后造成了全球的气候的剧烈变化而其不能适应。那国

内企业能否避免恐龙的悲剧?

中国加入后,国内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是国内市场。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企业不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国内企业将更真切地感受到商业环境的瞬息万变与捉摸不定:没有边界的经济体系和全球化的商业,全球范围的劳动力市场,即时信息和通讯,反应灵活的公司。随着现代信息革命的深入这种特征将变得越来越真切。

在这种激烈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如何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西方最新的企业研究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将组织与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实践,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和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体系与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的个性。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最难以复制、模仿的管理,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难怪全球性的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都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也都将对人才的吸引、开发、激励、保留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任务。

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总体上是很低的,不客气地说,我们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因此,国内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价值增值问题,并成为其推动企业未来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动力,这才是最根本的。

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经常忽略人力资源规划。的确,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所以,对企业领导来说,人力资源太容易获取了,而且还可以“人才高消费”,还需要什么规划?其实现实不是这样,国内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偏低的,而质量是无法通过数量替代的。据报载,我国对人才、生物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均有相当大的缺口,而且,不同的业务,甚至处在不同的地域,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风格可能就是迥异的。这种情形造成最普遍的错误就是,当拓展新业务时,根本不考虑自身人才结构的不适应,自身核心能力的缺乏,更别说组织能力的欠缺了,这种情形在传统企业进入高新技术行业时表现极为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既缺乏良好的机制来吸引合适的人才去掌管业务,又缺乏在质量控制和客户服务方面的实施能力。造成这种局面,或是因为体制及机制欠缺,或是因为缺乏优秀

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企业战略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体系不应该是被动去适应,而是主动、能动影响企业的战略实现。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否有效的支持战略。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转型,必须要首先考虑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能否支持及如何调整、人力资源市场化分析、所需人才的培养开发、组织能力及文化适应等系统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还有,国内企业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往往就将其理解成了设计一个考核体系,或者一个薪酬体系以及长期激励制度等这样简单,且不说国内喜欢复制那些大同小异的模式不一定和企业的业务和风格相适应,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中每一个项目的成功运作必须建立在一个高效率运作的人力资源工作平台上,否则,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的确,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等对国内企业转变经营观念与作风相当重要,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建立这些体系的同时营造出有效的配套支持系统,否则就是一种在投机和短视的眼光下的急功近利行为。企业业绩的持续提升和战略实现须依赖于企业形成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体系,这里面,包括从形成求才、选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机制,到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平台,并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价值与使命中。每个企业的生存环境、所处行业、面临问题都是不同的,其经营战略、组织体系与文化价值也是相异的,员工素质以及倾向也是有差别的,企业需要的是立足这些不同点,坚持战略的眼光和系统的思路,通过对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目标的设定与评价,来形成高效的工作平台,推动员工技能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增值,从而增加其产品与服务的差别来实现经营战略,从而创造出歧异性的持

续竞争优势,才是企业建立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的真正使命。

四、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以智力和知识为特征的社会的来临,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优势已由金融资本转变为掌握新知识和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资源。谁拥有最雄厚最广泛的人力资源,谁就会在世纪世界经济赛局中稳操胜券。我国正在经历着历史性转折,我们的企业能否适应急剧变化的新形势,顺利地完成体制转换,取得改革的成功,在世纪世界竞争中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大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

企业文化理论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管理思想。它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管理的主导环节。

企业文化理论所构建的人本管理思想体系,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阐明了一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独特的文化方式,丰富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无庸置疑,任何管理都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但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背景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文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但由于没有对中国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刻的研究,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上的差异除表现在管理观念和管理理论以外,还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是个较为复杂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业特征、发展历史、领导风格、人员素质和观念都是影响这一价值体系的变量。

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当局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因此,人们把企业文化称为“管理的精髓”是不无道理的。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然而这些文化却并不一定都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许多企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练为类似“团结、进取、拼搏、开拓”的标语或口号,但是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却与该文化大相径庭,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文化仅仅停留在少数管理当局的理念之中,而员工并没有予以充分认同。

企业文化在西方称为“公司文化”,在我国也称为企业精神,它是企业管理者所倡导并全力推行,同时被全体职工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以心中最强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学说。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应该在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主义是暂时的,而民族是永存的”。这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形态会发生若干变化,但民族却由于代表其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世代延续性而得以不断在生存和延续。如今,现代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选择过程,而是一个更需要“人”参与的积极的养成过程。

企业文化的“养成”过程,不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它需要管理当局采用各种形式向全体员工不断地灌输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并通过运用管理权威强化员工对这些价值理念的认同。因为“理念”是一回事,而“认同”是另一回事。我们没有办法让员工自觉地放弃“我是打工的”,而接受“我是主人翁”的价值理念。因此,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制度的权威性是企业文化养成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加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认识到:追求卓越的企业就是追求卓越的文化,而成功的企业也必然得力于成功的文化。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的缘故。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继承和扬弃的过程,当我们需要接受某些异于我们却优于我们的文化时,不能简单斥责为“异化”,而应该视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因为,继承包含了继续保持和发扬自我和非我文化中的优点,同时扬弃也包括放弃并改变自我和非自我文化中的落后及不适应的东西。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准则。

我们应当赋予企业文化什么样的内涵和风格?这与企业所处地区、行业、发展阶段、员工素质、管理当局的管理意识、管理者等一系列因素有关。而在现实中,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最关键的在于员工能否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背景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价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